生活与哲学(精选14篇)生活与哲学(精选14篇)生活与哲学(精选1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生活与哲学(精选14篇)

生活与哲学(精选14篇)

生活与哲学 篇1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例1、“人们远在知道啥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就是辩证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p5

  例2、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例3、马克思说:“人在怎么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么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挥人的智力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p5

  (2)哲学的含义:三句话。

  (3)办法论的含义p6

  (4)世界观和办法论的关系p6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自然科学知识包括: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7

  例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据此完成(1)一(2)题。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

  ①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②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办法论

  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也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办法论

  c.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

  例4、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地暴露出来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例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

  例6、对社会生活中所说的“真正的哲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真正的哲学将会取代具体科学④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9--10

  2、为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p11---12)

  注意:并非凡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科学的

  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基本形态?)

  3、哲学的两个对子:

  例7、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与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p15

  (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p16

  注意:哲学并非都是时代的精华p16

  例8、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

  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

  例9、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例10、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p18--19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20

  (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例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①具有形而上学性②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不承认存在决定思维④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引文表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对比,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这是由于

  ①其确立了科学世界观,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

  ②其完全抛弃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③其唯物主义思想中蕴涵着辩证法思想

  ④其辩证法思想中蕴涵着唯物主义观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p21

  (1)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2)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课后练习

  1、孔子关于“民无信不立”“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论述

  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④体现了意识的决定作用

  a.①b.②③c.③④d.①④

  2、对世界观、办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要有世界观和办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b.学了哲学,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办法论

  c.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办法论的学说

  d.正确的世界观和办法论构成了哲学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全社会都要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由此可见

  ①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哲学与具体科学对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③既要重视自然科学,也要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④一切哲学都是科学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具有时代性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c.存在决定思维d.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句话说明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8、“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与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材料中提出四个“同样重要”的思想,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这是因为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②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办法论的科学

  ③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甚至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

  ④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十分重要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

  9、上述材料中“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10、上述材料说明

  ①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的工作办法②办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

  ③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④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是世界的本质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因素。

  12、对唯心主义哲学,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具体分析,科学批判b.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c.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思想的正确性d.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

  13、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4、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办法论的意义。这表明

  a.世界观与办法论毫无区别b.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办法论是改造世界

  c.世界观是根本的,办法论是从属的d.世界观与办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15、“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a.具体科学对哲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b.具体科学揭示的是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普遍的规律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产生于自然科学

  16、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情景交融。例如,人们高兴的时候,就觉得仿佛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也觉得雨如泪,风如咽。“移情”的说法…

  a.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c.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强调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属于不可知论,因为它表明人脑总是不能客观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二、不定选

  1、(不定项)XX年10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学习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专家学者研讨会。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人类智慧的结晶b.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c.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d.永恒不变的科学理论

  2、(不定项)“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的话表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a.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b.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c.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d.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不定项)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最新阶段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哲学思想的彻底否定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终极阶段

  4、(不定项)XX年3月5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我们一系列优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的发展观。这表明

  a.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不同的办法论b.不同的哲学在人们的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c.不同的哲学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决定作用d.不同的办法论决定不同的世界观

  5、(不定项)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与办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a.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世界观决定办法论

  c.办法论体现世界观d.世界观和办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就是办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办法论的统一

  c、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7、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主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a.实践性b.灵活性c.革命性d.科学性

  8、哲学作为一种精神世界,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体现在

  a.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d.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9、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也一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d.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10、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就是哲学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生活与哲学 篇2

  前       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 ,实行学分管理 。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          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  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                    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        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也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   经济学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 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也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也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模块: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办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怎样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怎样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办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 • 意识 • 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办法:矛盾分析的办法(联系 • 发展 • 矛盾 • 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 •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5、《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呢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四、我们怎样阅读这本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单元是构成本教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单元导语简要地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每课由课文导语和框构成。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

  ◎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它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组成;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我们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办法。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

生活与哲学 篇3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办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办法论,办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啥样的世界观就有啥样的办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办法论,也不存在脱离办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办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办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线路、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啥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2 、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1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4、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15、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6、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

  1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内容(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8、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积极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所用。

  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阻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20、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1、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3、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应该随着过程的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4、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不限性,人类认识是不限发展的。

  办法论意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办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办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办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办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7、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30、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办法论)

  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也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

  办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33、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

  指导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办法解决矛盾。

  3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办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

  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一定场合下,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转化。

  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办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办法论: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次要矛盾。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含义: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出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也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怎么样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也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3、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也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办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啥样的社会存在,就有啥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也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部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

  49、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作用: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5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线路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线路和的意义:群众线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办法和工作办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53、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54、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5、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6、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生活与哲学 篇4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提示与建议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3)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高考考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梳理】

  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①此处强调人所特有的“人脑”,而不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大脑”,不能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②也不能说“电脑”具有意识,“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但不是意识,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2、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的创造性。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性的。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体系】

  【重难点释疑】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关系。

  (1)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潭。

  (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3、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不限性的统一。

  就每一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就整个人类的不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也是不限的。

  4、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并不是说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是借助于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并以此为媒介去促使客观事物的变化。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不能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仅仅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表现,只不过是其突出表现而已。

  【例题精析】

  一、选择题

  1、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有关知识。盲目施肥现象的存在,是由于某地农民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而导致的,是从主观出发的表现。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等实际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才出现“效果显著”的结果。前后不同结果的对比,充分说明了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性,故选d。

  2、“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XX年”——XX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XX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怎样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设问中的两个答

  题要求:一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二是怎样展现中华文化。其次,认真分析提供的背景材料中的信息,找出“50XX年的灿烂文化”、“增添中华文化内涵”等关键词语。第三,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展开分析怎样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参考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一再强调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明确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线路的核心内容。高考资源网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及其办法论的理解与运用。正确理解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只“唯实”的做法是片面的,还要认识到求真务实离不开正确意识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解答本题,要学会辩证分析。

  【答案】(1)“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不“唯上”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书”、“唯上”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只“唯书“唯上”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只“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生活链接】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但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对强化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分析点拨】(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党中央根据我国实际,适时提出“八荣八耻”,符合时代的要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坚持“八荣八耻”,对强化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对成语“望梅止渴”理解正确的是             

  a.“望梅”对于人来说毫无意义   

  b.在一定条件下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

  c.“望梅”确实能“止渴”

  d.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望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渴问题

  2、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而对于动物来说则不是。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条件反射        b.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c.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   d、 动物没有第二信号系统

  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呢,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据此回答3、4题。

  3、人们能够利用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这说明

  a.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4、太阳的存在和变化不会因为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而依赖于意识,这说明

  a.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

  b.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我国宣布“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项目完成临床前实验研究。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对“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项目研究的进展表明

  a.人类能够完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b.人的认识能力是不限的

  c.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  d.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6、我国科学家能够成功完成“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项目,其决定因素是

  a.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是否尊重客观规律

  据《经济参考报》透露,目前全国范围已查实的虚报瞒报事件已达6万多起。之所以造假之风日盛。除了某些干部为捞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据此回答7-8题。

  7、从哲学上看,虚报瞒报行为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d.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8、数字腐败所造成的后果是

  a.主观脱离客观,导致决策失误

  b.经济发展过快,产品供过于求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d.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9、据报载:某地几年前耗资上百万元修建的喷灌工程,由于脱离当地实际,几乎成了摆设,当地百姓称之为“废品工程”。这一材料说明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b.农民不懂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主观背离客观的做法最终是要失败的

  d.只有正确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某乡农民按乡政府的要求,拔掉地里的玉米,改种特种蔬菜日本萝卜,虽大获丰收,但因质次价廉,收益不佳。乡政府按每亩100元向农民作了补偿,为此补贴了近7万元。关于这件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乡政府愿望虽好,但引导不当,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b.改变种植结构也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d.乡政府不应该对农民的生产经营进行指导

  二、非选择题

  11、江阴市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刀,家庭住房600平方米以上,资产最少的人家存款有i00多万元。老书记吴仁宝在总结华西经验时说,华西之所以能持续发展,根本法宝是实事求是,做到“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所谓“吃透两头”,指的是吃透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则是一头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华西村“吃透两头”的正确性。

  12、材料一: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消耗的资源占世界的25%以上。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多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北京奥组委重申了“节俭办奥运”的方针,强调在现有条件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对奥运会主赛场国家体育场工程“鸟巢”进行“瘦身”,工程造价从38、9亿元,缩减到现在的23亿元;同时主要奥运场馆之一五棵松篮球馆造价缩减过半。

  结合材料,分析其中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的道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4、d  5、b  6、d

  7、c  8、a  9、c  10、d

  二、非选择题

  11、(1)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吃透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

  12、(1)我国基本国情是生产力水平低,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要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节简办奥运。

  (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节俭办奥运”的方针既能节约资源,也会推动我国奥运事业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从我国的现有条件出发,节约资源,提高效用,才能办好奥运会。

生活与哲学 篇5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⑴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⑵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提示与建议

  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⑵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⑶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高考考点

  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以下两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把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知识体系】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百舸争流的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

  【重难点释疑】

  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里不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对这些问题的评价上)。例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详见本课“教学资源链接”),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啥,“神”指的是啥?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么样?为啥说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啥样的哲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在外国哲学家中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例题精析】

  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解析】本题以是否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对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但是呢题目中的说法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因此,这道题目是一道正误混杂的辨析题,同时也是一道附加条件型的辨析题,需要对不同条件下的“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最终确定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答案】(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确定的。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①③④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    )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6.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它们是:    (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     d、古代唯物主义与近代唯物主义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                   (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而形成的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d、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能动作用而形成的

  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    )

  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二、非选择题

  1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办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啥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啥启示?

  12、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3、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这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岁至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啥?

  (2)结合这些现象的危害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啥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d  5、b 6、a   7、b   8、d  9、b  10、c

  二、非选择题

  11、(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现实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凡是认识到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能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要牢固地树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用这种世界观指导人们的行动,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进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12、(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法。因此,不能绝对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和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13、(1)存在。这些迷信现象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它容易使人们犯主观主义错误,使人不思进取,有时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会直接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发展是一种反动,最终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因此,青少年应当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要坚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活与哲学 篇6

  第三单元 思想办法与创新意识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二、重点难点(加★)

  三、自主学习

  四、知识体系建构

  探究质疑

  1.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所以我们要以否定一切的眼光看问题。

  2.否定是一种中断和消灭,是化为乌有的过程。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4.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要崇尚权威。

  5.理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练习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 近年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b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在今天怎样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b  )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拾起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c )

  a.人类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只有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才能向前发展

  c.只有坚持辩证的否定,才能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5.党的xx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哲学依据是( a )

  a.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的否定观      b.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掌握系统优化的办法

  6.国家之所以将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因为创新(c  )

  ①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有了创新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树立创新意识,要求人们 (  c  )

  ①不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敢于否定一切现有的理论 

  ③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8.下列对辩证的否定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b )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b.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全盘否定

  c.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9.XX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  c  )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0.“对于知识创新时代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从哲学上讲,这说明   ( d )

  a.哲学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  b.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思维是存在的基础        d.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1.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a  )

  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简析题

  12.xx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看法。

  ⑴坚持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⑵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概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全面的分析、批判地继承。

  【反思与收获】

生活与哲学 篇7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加★)

  三、自主学习

  四、知识体系建构

  探究质疑

  1.意识的产生是主观的。

  2.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4.意识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

  5.意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是停留在事物表面。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线路、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8.人定胜天。

  练习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话说明了(   )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

  2.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副对联:“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正是靠着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表明(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精神不是万能的

  c.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d.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面对日益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总理多次强调:“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启示我们(   )

  a.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b.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c.获得成功取决于勇气与信心     d.要重视客观规律

  4.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    )

  ①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③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    )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目的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6.“思路正确打胜仗,思路错误打败仗,没有思路打乱仗”,这句话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了(    )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的作用b.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c.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7.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8.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比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

  二、简析题

  9. 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采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请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做法的合理性。(8分)

  拓展:运用《哲学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

生活与哲学 篇8

  第三单元 思想办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办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重点难点(加★)

  三、自主学习

  四、知识体系建构

  探究质疑

  练习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09江苏27)“5.12”汶川大地震后,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9安徽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办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办法包含的哲理是(   )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3、(09福建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    )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09天津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5、(08江苏)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6.(XX年高考•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XX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人心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    )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XX年高考•上海卷20)到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有关部门提出,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8.(XX年高考)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事情要把握度  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9.(•天津,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0.(•江苏,27)“5.12”汶川大地震后,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也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今天,麻醉剂已经广泛运用于外科临床手术,但据医学统计,仍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病人麻醉失败。这表明(  )

  a.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       b.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12.(•全国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也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福建,35)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简介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4.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

  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15.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办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办法包含的哲理是             (   )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二、简析题

  16.(•天津文综,39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XX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过快增长和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进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1)指出图1和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

  (2)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材料一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怎样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17.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外交工作贯穿一条主线 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去年下半年以来,外交部门协同国内有关方面大力强化经济金融外交工作,积极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推动国际对话与合作。和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XX年会等国际会议.全面简介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也表达了中国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

  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18.(.江苏调研)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展开,此次活动主要围绕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只有切实抓好乡镇、村和街道、社区这个活动重点,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第三批乃至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切实抓好此次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基层党员干部头脑,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并和本乡镇、村、街道、社区的实践相结合;必须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要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一起来解决问题,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必须努力办好实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把握本地区工作特点,创造性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抓住了工作的重点,就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请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评析这一说法。(6分)

  (2)上述材料中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6分)

  【收获与反思】

  【新闻导读】

  中央党校教授撰文称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迫在眉睫

  XX年11月15日 07:26:5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央关于制定规划的《建议》在讲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时强调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人们首先会注意到,提高“两个比重”的提法和先前(比如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将“逐步”改为“努力”。这种提法上的变化表明,提高“两个比重”变得更加紧迫。更重要的还在于,努力提高“两个比重”是同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与哲学 篇9

  第三单元 思想办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二、重点难点(加★)

  三、自主学习

  四、知识体系建构

  探究质疑

  1.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5.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练习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 (江苏卷)30.XX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   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   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③   整体的功能状态极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  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 ③        d. ③④

  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XX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竹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

  ③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

  ④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有效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 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也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海宝的设计运用到了综合的办法,这种办法的基本特征是        (   )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部分到整体     c.从个别到一般  d.从一般到个别  

  6. XX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XX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    )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广东单科,25)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部分影响整体 b.部分依赖整体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9.(•江苏单科,33)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     )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 灾 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   )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世界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由于美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美国国际集团,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

  全球。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联系具有必然性,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具有直接性,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14.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爸爸、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15.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小孩的出生实践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二、主观题

  16.(•广东,40)根据下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回答问题。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7.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采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做法的合理性

  17.

  请你在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践行。

  参考答案示例

  新闻导读:“全国各地遭遇柴油荒”

  目前我国多座城市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柴油荒”。 “柴油荒”并非从天而降。事实上,正如媒体所揭示的,柴油减产及节能限电分别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共同制造了这场“柴油荒”。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作为间接推手的突击限电,在舆论解读中似有被过分夸大的痕迹。而同时,柴油减产作为这次“柴油荒”的始作俑者和根本之因,似乎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突击限电当然是此轮“柴油荒”的重要原因。大面积的、运动式的突击限电,制造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局面:发电机销售火爆,而柴油在短时间内就变得极其短缺。那些在大大小小的工厂里疯狂运转的发电机,成了吞噬柴油供应的无底洞。除却上述因素,突击限电措施的大面积展开,也不合时宜地汇入了“柴油荒”的大合唱。其中的反讽之处在于,致力于节能减排的拉闸限电措施,完全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然而,一台发电机,终究无法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柴油荒”,这场油荒,仍然不过是此前无数次油荒的翻版,唯一新鲜的地方就是一台发电机的突然闯入。(张若渔)

生活与哲学 篇10

  高三临考《 生活与哲学 》主干知识点回顾

  一、哲学基础知识

  1、世界观与办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办法论,办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办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办法论的指导。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关于“唯物论”的知识点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办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办法论】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办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积极创造性

  (2)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①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6、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三、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具有反复性、不限性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

  1、联系(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办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办法

  2、发展(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办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3、矛盾(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办法解决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办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办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也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4、创新(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1)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

  【办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办法论】要求我们: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五、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知识点

  1、社会历史观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错误)

  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办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线路。

  2、人生观、价值观

  (1)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

  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相对性)

  (4)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①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生活与哲学 篇11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师用】

  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探究质疑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4.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办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8.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科学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

  练习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XX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c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办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XX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XX年高考•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啥星辰闪耀,告诉我为啥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a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XX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c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5.(XX年高考•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a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6.•江苏,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b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7.(•江苏,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也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

  a.意识活动具有积极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8.(•江苏,29)右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 c  )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d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0.(•广东,25)“我看到iPhone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iPhone的认识,所以iPhone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1.(•全国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强化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啥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d  )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福建,36)XX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办法。这表明 ( a  )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13.(徐州一摸)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下列观点符合这一根本思想的是( c )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d.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14.(江苏卷)24.“双百”人物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地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c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5.“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c)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办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王充说: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从哲学上看,王充的这一观点属于( b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7.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它们的观点属于   ( d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8.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d  )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9.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也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 b  )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0.“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d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1.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春笋,他们是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 a  )

  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真正的哲学来源于哲学家的思想

  c.哲学都能塑造并引导时代精神  d.哲学思想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二、主观题

  14.有人认为“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重视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认为是意识是本原,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人们盲目追求物质利益、脱离实际、主观蛮干,就是唯心主义;同样,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精神、意识的反作用,这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其他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那种认为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认为重视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观点则是机械唯心论,同样是不科学的。

  15(江苏卷)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多样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建设学习型政党对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意义。

  ①物质决定慧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线路、方针、政策。

  ○2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间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努为学习和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科学执政;有利于坚持为人民执政、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民主执政;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依法执政。

  三、综合探究

  XX年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在迎奥运过程中,某棱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感受奥运、参与奥运、做奥运文明使者”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同学们从网上下栽了各具特点的部分奥运会会徽和具有“篆书之荑”的第29届奥运会体育图标,“金玉良缘”的奥运奖牌,“祥云瑞霭”的奥运火炬,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感染。为设计者的智慧所折服。

  (1)结合《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啥?    -

  情境二:有同学说,在家门口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我们观看更方便了;有同学说,举办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你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请各举一例)

  情境三:同学们了解到,北京有为数众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奥运志愿者行列。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在江苏选拔产生了377名火炬手及137名护跑手。其中也包括中学生。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当志愿者和火炬手的机会。但是呢人人都可以为奥运会增光添彩。“心动不如行动”,班级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奥运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演讲赛。

  (3)请你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角度.就上述主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拟出演讲要点。

  (1)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融合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以篆书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汉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树立了创新意识。(2)比如:①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强化了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火炬传递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②举办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自g增加,培育出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③举办奥运会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④“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贯彻,促进了我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3)①理论要点: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我们在珍惜公民权利的同时,更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奥运文明使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②实践要点:简述自己以怎么样的实际行动,提高文明素养,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做奥运文明使者。

生活与哲学 篇12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课堂探究: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啥否定观?

  ◇探究提示: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教材中列宁的名言体现的是辩证的否定观,它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根本对立的一种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是因为: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也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并战胜了肯定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事物自身的否定,旧事物变成了新事物。

  例1、种子发育为植物是(  )

  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   

  可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不经过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也不能产生,所以,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例2、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否定意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的转折。这段话主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的环节   b.量变的过程

  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d.事物联系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例3、《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与此成语意义相一致的还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等成语。

  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课堂探究:(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啥否定观?      (2)我们应当怎么样理解否定?

  ◇探究提示:(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否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①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③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也保留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以此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

  例4、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例5、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我们也必须采取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一概排斥;既反对崇洋,也反对排外。我们采取这样的态度,其哲学理论依据是(    )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b.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观点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点

  5.辩证否定观的意义——革命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统一,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例6、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新制度必然代替旧制度。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从哲学上说,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是(    )   

  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②彻底砸烂旧社会的一切 

  ③“扬弃”                             ④社会发展的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课堂探究:p76。为啥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啥哲学道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啥启示?

  ◇探究提示:(1)因为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不迷信权威意见,坚持独立思考,刻苦攻关,在重新研究和分析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了与传统的包扎疗法相反的暴露疗法,进而大大提高了烧伤治愈率。

  (2)这一事例体现的哲理是: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这种对待事物采取“扬弃”的态度,就是辩证的否定观。

  (3)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①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也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防止和克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

  ②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能迷信,不唯书,既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继承。兼收并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既要反对复古主义,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

  例7、辨析:树立创新意识,必须不唯书,不唯上。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课堂探究:(1)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具有啥作用?

  (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啥关系?

  ◇探究提示: (2) “破”和“立”是一种对立的统一。破是手段、途径,立是目的。没有破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立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是不能离开破的立,它是对“破”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p77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探究: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啥关系?

  ◇探究提示:p78第一段。

  例8、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p78框内)相吻合的选项是(  )

  a.: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b.: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c.: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d.别林斯基: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第十课主要问题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深人研究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间 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体现了

  ①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②一分为二的观点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  ④认识不断发展的观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 规律,即传承与创新,这就是吸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这坚持了

  a.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b.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c.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4、XX年3月14日,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以下语句与上述两句诗文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5、近期全球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禽流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威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③部分离不开整体              ④关键部分的性能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是一个严重依赖能源的国家,同时也是矿难频发的国家。我国的煤炭高瓦斯矿井多,瓦斯爆炸给我国煤炭行业和矿工生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瓦斯的另一个名字叫煤层气,它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煤层气,既可缓解能源紧张,也有利于煤矿安全,还可保护环境,可谓一举三得。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d.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

  7、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8、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上内容说明

  a.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

  c.只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啥人间奇迹也可创造出来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须进一步发展

  9、“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①     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这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10、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多项选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d.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12.(多项选择)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任重道远。党的xx大以后,农村基层民主一马当先,各地的民主实践如火如茶地展开。然而,民主的实现并非一路“鸟语花香”,在各地实现民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依然让人不无担忧。这里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要全面认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

  c.要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与实现程度     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13.(多项选择)((人民日报》报道,科学通过监测发现,由于人类不当和不限制地科考活动,导致南北两极气候变暖,进而影响了海洋生物圈。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b.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14.(多项选择)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我国航天术专家宣称,这不会影响我国载人航天计划,恰恰为我国载人航天计划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这说明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我国的航天技术远远超过美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失败可以为成功积累经验,矛盾双方是既对立也统一的   d.只要有信心,成功就不会向失败的方向转化

生活与哲学 篇13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办法安排工作。

  2.提示与建议

  (1)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办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办法

  【知识梳理】

  1、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4、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5、联系的多样性的办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也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也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有利条件,也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村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7、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办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办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办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8、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要素作为系统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第一,个别性、局部性。要素总是系统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第二,多样性、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第三,不可分割性。要素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第四,不确定性。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9、系统的特征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也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第二,有序性。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0、掌握系统优化办法的要求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办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办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进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进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21世纪教育网

  (2)系统优化的办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也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知识体系】

  联系的含义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的联系观                                               多样性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掌握系统优化的办法

  【重难点释疑】

  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对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也要坚持辩证法。

  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客观性为前提。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使用“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共性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你认为呢?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其区别是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只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对此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例题精析】

  1、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XX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际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古选a.

  2、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答案:c

  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告诉我们,不能用主观臆断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如果这样,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不利于做好工作。

  3、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强化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1)根据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XX年—2020年)》,北京城市发展将改变过去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发展格局,而是规划建设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新城的发展可以疏散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成为集就业、生活、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新区,使北京城市建设有利于首都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成为“宜居城市”。上述规划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的认认来源于人们对事物各要素的科学分析

  b、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c、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d、主要矛盾和决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答案:c

  解析: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城市属于北京市,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材料的意思说明他们的发展有利于北京市的发展,强调部分的布局对整体的影响。

  (2)“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至父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答案:b

  解析:长竿锯成一段段部分以后,就不能称之为长竿了,也失去了长竿的一些特殊功能,从哲学的角度说他的行为已经割裂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古人的这段话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

  b、事物的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c、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办法论要求。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题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谋局者与谋一域,某万世与谋一时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6、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体现了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办法,要着眼于事物的一个要素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办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办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掌握系统优化的办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系统优化法基本要求的理解。

  【生活链接】

  [背景材料]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的发展观问题。总理说,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着力抓好四个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哲学常识,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理论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可持续发展,是新的发展观的重要方面。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虚拟主机和发展条件。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即是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政府所必须采取的战略举措。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XX年是农历乙酉年,由于“年头年尾没立春”,被称为是一个“寡妇年”。在相当一些地方,认为寡妇年不能结婚,若结婚则不吉利。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从哲学上看,把“年头年尾没立春”的农历XX年称为“寡妇年”的说法

  a、否认了世界观和办法论是统一的

  b、承认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

  d、看到了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2、认为“寡妇年”不能结婚,若结婚则不吉利的观点违背了下列哲理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b、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不可以相互转化

  d、事物的联系是永恒不变的

  3、《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说明

  a、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

  b、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治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d、大学之道是由德、民、善几个要素构成的

  4、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400余种。近XX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入侵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递增1至2种。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运用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外来生物离开原生地,由于天敌消失,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危及本地原有生物的生存,导致物种的减少或灭绝。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先行后续的关系存在着因果联系

  c、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也就不同

  d、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6、外来生物入侵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启示我们

  a、必须杜绝外来生物的引进,保护本地原有生物

  b、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不可改变的

  c、必须承认物质世界的本原

  d、要注意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提高实践运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现在,星座这个词在青年人中很是时髦。在某些大学校园里,星座运程已成为一些大学生的行动指南,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这些大学生眼中,考试、情感、工作、财运,这一切的未知数都可以和星座运气挂钩。运用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从哲学上看,把考试、情感、工作、财运和星座运气挂钩的观点

  a、否认了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看到了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

  c、肯定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的

  d、是用虚构的主观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

  8、把命运寄托于星座的安排,轻者致人不思进取,重者则扼杀理想,使人走入精神世界的迷宫。这说明

  a、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c、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世界观和办法论是相互决定的

  9、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呢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因格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  ②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

  ③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④做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哲学上的联系概念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之间的关系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④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在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过关斩将,夺得女子双人网球金牌,再次演绎了“希腊神话”,彻底打破了该项目长期被欧美选手垄断的局面。在比赛中,她们二人的完美配合赢得了全场喝彩,这也是其最终夺得金牌的重要因素。这说明

  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b、只有优化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才能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

  c、必须克服个人主义

  d、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2、漫画蕴涵的哲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b、人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13、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应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看问题应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

  c、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d、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这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我们在考虑任何问题、干任何事情时,必须始终有这个大局观念,倍加顾全这个大局。据此回答14—15题。

  14、我们考虑任何问题、干任何事物时,必须始终有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观念,倍加顾全这个大局,这是因为

  a、搞好大局,就能搞好局部

  b、局部会影响大局

  c、整体决定部分,统率部分

  d、大局观念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15、我们要倍加顾全大局,就要做到

  ①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为维护大局贡献力量

  ②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③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④自觉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专家指出,目前对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帮教网。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有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从整体着眼,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办法

  17、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部分起关键作用

  b、整体居于统率地位,部分服从整体

  c、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

  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宋代冯湛曾奉命打造战船。接受任务后,他不是照现有的大船依样画葫芦,而是仔细分析多种船只的特点。他发现:“海船底”可以涉伐,“战船”的“盖”可以迎敌,“海船”的“头尾”则可破浪。于是,他把各种船只的优点集中在一起,造出了多桨船。这种新型的多桨船性能极佳,江河湖海无往而不可,且能载甲士二百人,往来却极为轻便,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新式水军武器。据此回答18—19题。

  18、冯湛把各种船只的优点集中在一起,造出了多桨船。这种新型的多桨船可以称得上那个时代的新式水军武器。这说明

  a、整体具有每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b、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

  c、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9、冯湛之所以能造成出性能极佳的多桨船,他运用的认识办法是

  a、分析法     b、综合法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办法,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前进。

  请用有关哲理说明我们为啥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2、近几年我国gdp年均增工8%以上,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账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惟一指标,而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作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23、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也遭到了严重污染。1997年全区工业废水7.9亿吨,而排放达标率只有60%;城市生活污水19.4亿吨,处理率只有18%。这种状况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广东省人大专门制定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划定了水环境保护区,禁止在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小型化学、制浆造纸、制革、电镀等企业,并实行水质控制目标管理。

  材料二  广东省某市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八五”期间,有XX个新建项目基本做到了主体工程与环保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此外,该市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抓好原有企业的污染治理。1991—1997年,全市完成污染治理项目428个,投入治理资金1.5亿元,新增治理废气65.5万标立方米/时,其中工业废气治理率提高了18.8个百分点,达到86.8%,市区空气的检测质量为优。由此该市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党的的xx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支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分析说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acdc 6—10 ddaca  11—15 bcccd  16—20ddcbb

  二、简析题

  21、(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2)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会使资源的人均量减少,而人类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地索取资源。资源的滥用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宁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仅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

  22、(1)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2)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的协调和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23、(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仅与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它自身也存在着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珠江三角洲和某市的经济发展都与其环境状况之间存在着联系,经济发展本身也存在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联系。(2)联系是具体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之间的联系在某市和珠江三角洲各不相同。要具体地分析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正确选择和充分利用那些有利的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那些不利的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求从全局着眼,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的制定,以及材料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24、(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菏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他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向。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关键路口。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协调 ,站在整体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是积极的,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利益,同时系统的社会内部具有层次等级式机构,只有不断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有序、团结、协调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因此它的提出是正确的。

生活与哲学 篇14

  第二讲   唯物论

  复备

  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意识的能动作用(3)运用: 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进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本讲重点】(1)       物质的概念(2)       规律的理解(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讲难点】(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基础知识巩固】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                                       的           。它概括了宇宙间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3.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             和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4.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            和            。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也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          、           和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        的同时,也肯定         的存在。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所谓规律,就是                                              。规律是         ,是不以             ,它既不能被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6.理解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和               的基础上,根据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7.运用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规律的         和         要求我们,必须         ,                    。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8.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一切物质都具有       的特性(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              (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人的意识。意识不仅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的要还是            的产物。人脑             和              ,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                 。9.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需要有       的                    。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                          ,都是         通过生活和      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10.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                          。因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11.理解意识的作用作用:一是人能够                       。意识活动具有          和          ,具有              和              。二是人能够                        。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此外,意识对于                                  。12.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                             ,从                   出发,经过         ,找出                                    ,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意义:这是我们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                                             。(3)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                   ,它要求我们不断           ,           ,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               ,在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                          和                             结合起来,把                      和                                结合起来。【考点点拨】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统一于物质     (1)啥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提示】 ①啥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啥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也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2)为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①自然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提示】 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的含义 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提示我们要用运动的观念看物质,把万事万物看成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 【提示】 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如果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就会陷入到唯心主义运动观(只看到运动,而否认物质的运动)和形而上学(只看到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中。 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是绝对地、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提示】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如果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陷入到相对主义、诡辩论(只看到运动而否认静止)和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看到静止而否认运动)。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劳动和交往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提示】 ①物质世界≠物质     ②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③另外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 (2)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提示】 ①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 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5)小结:为啥说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自然界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人们的一切意识都根源于客观事物,其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平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提示】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 (2)了解中外古今哲学对“意识”的一些提法。 (二)意识的作用(也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表现 ①目的性、计划性    ②积极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第一、不是有啥就反映啥,而是有所选择。     第二、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还能把握本质和规律。     第三、不仅能够反映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 (2)意义 意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了解认识的有限性于不限性) 【提示】     (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2)能动反映论的意义     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1)表现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提示】     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2)意义 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进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 【严重提示】     (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 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 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三)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理解) 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 1、啥是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iPhone落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提示】 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办法论要求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主观能动性 1、啥是主观能动性(了解)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 2、主观能动性的办法论要求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办法论)     1、是啥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提示】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2、为啥     (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办法论) 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 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线路、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样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疑难点拨】1.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2.“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3.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4.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一般前提,从实际出发其中也包含着从客观实际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出发;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的扩展和深化。但二者也不是等同的。从实际出发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角度出发的,强调看问题办事情主观应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其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则是从客观规律角度出发,强调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5.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而变化着的实际。人们的主观认识只有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差别,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认识论。【针对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60%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2、“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②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③第二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3、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论述的选项是a.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5.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6、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b.物质决定意识,有啥样的上帝,就会产生啥样的上帝观念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7、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这说明①在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②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③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④人们应不断扩展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9、“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变化发展的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11——12题。11、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现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种观点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b.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12、“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13、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切实际的幻想14、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之为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事物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据此回答3~4题。

  15、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季南飞春季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iPhone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      b. ③④⑧       c.⑦⑧⑩      d. ②④⑥⑦16、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d意识的反作用

  17、实际上,我们知道“画饼”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能“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意识可以代替物质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18、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就没有人的出现,也就没有的意识的产生。这表明                                                              a.意识是人类的机能              b.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9、“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诗人感到“月是家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

  20、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③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④二、简答题40%2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兴旺的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生死存亡的考验,始终没有被压垮,靠的就是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取得了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有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我们跻身于世界第三航天大国的行列。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新时期为啥要发扬民族精神?(10分)22、辨析: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唯实,也要唯书。(12分)23、XX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述员文章指出,多年来,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断寻求关键技术突破。他们瞄准世界航天技术发展的前沿,尊重规律,不懈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科学精神的成功,是科学求实的结果。(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体现了啥哲学道理?(8分)(2)上述事实给我们啥哲学启示?(10分)【针对训练参考答案】1.d  2.c  3.d  4.c  5.d  6.c 7.d  8.b  9.c10.c 11.d  12.c  13.a   14.a  15.d  16.b 17.a  18.d 19.b  20.b2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民族精神是正确的思想意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兴旺的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柱,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扬民族精神。解析:根据设问的限制条件“辩证唯物论”,所以应答意识的作用,联系材料可知民族精神是正确的意识。2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想问题,办事情要唯实,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②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想问题、办事情也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不要唯书。③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出发,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使得主观认识脱离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因此,想问题、办情要不唯书、只唯实。解析:该题为啥要唯实,并回答出读书学习的原因,但不要唯书遗迹唯书的危害。23、(1)①体现了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②体现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③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扩展和加深。   (2)①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这启示我们。做工作必须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②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取得重大进展。这启示我们,工作中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坚强的意识和十足的干劲,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③我们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以规律性认识为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教学反思

  信用

  工具

  和

  外汇信用卡:①含义②优点③使用信用工具外汇支票:①现金支票②转帐支票汇率的含义外汇的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其意义板书结构:

  物质是运动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意识的本质

  把握思维

  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自然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探究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初一、云南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驯龙记观后感、湖南选调生报名时间、准考证打印入口官网、大队委竞选演讲稿、童年读后感300字、江门自考、演讲稿、爱在我身边作文、

生活与哲学(精选1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生活与哲学(精选1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634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