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用13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用13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用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用13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用13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办法,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办法

  1、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体味,深入领略人物的品格魅力。

  3、揣摩分析,借鉴协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办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看过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也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提倡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xx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3、请学生到黑板上为加点字词注音

  叱咤  莅临  迥异  精悍  激亢  箜篌  酣畅  蓟北

  (二)信息筛选

  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思考: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听众。

  原句:“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三)合作探究

  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即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

  (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教师归纳整理板书)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眼神(光芒四射)、步履(稳健)、气质(潇洒)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形象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3、怎样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补充资料: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季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狂夫对渡河的执着和牺牲。联系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情况,梁启超在解释《箜篌引》时体现出志士们在国家衰亡,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寻找国家民族出路而敢作敢为、英勇执着、勇于牺牲的精神。

  (四)拓展探究

  散发《少年中国说》,学生大声朗读,感受梁启超的情操和胸襟,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四、作业设计

  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是不计其数了,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2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堕入(duò) 呢帽(ní) 熙攘(xī) 莅临(lì) 步履(lǚ) 谦逊(xùn) 屏息(bǐng)  激亢(kàng) 同胞(bāo) 澎湃(pài)

  重要字形:

  景仰 戊戌 显宦叱咤风云 步履 谦逊 激亢 短小精悍 莅临 启迪 屏息 博闻强识 迥乎 文采 津渡 涕泗交流

  近义词辨析:

  偶尔 偶然:偶尔:间或,有时候。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偶尔是副词,相对于“经常”而言,比如:姥姥偶尔来一趟,来就给我带来好多美食。 “偶然”是形容词,相对于“必然”而言。比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向严厉的爸爸也是个温柔的人。

  文学常识:

  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文本释要】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泻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也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悦,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疑难点拨】

  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啥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2.本文的情感表达有啥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不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也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也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也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也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课外链接】

  1.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也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提倡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简介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也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提倡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辞海》)

  2.论散文(梁实秋)

  “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在图画建筑里面都有诗的位置,在同样以文字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说了。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呢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呢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啥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frederiok 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呢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

  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斓,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香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

  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戴奥尼索斯称赞柏拉图的话,其实就是他的散文学说,他是标榜“亚典主义”反对“亚细亚主义”的。亚典主义的散文,就是简单的散文。

  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在英国文学里,“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虽然是很晚产生的一个类型,而在希腊时代我们该记得那个“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这一位古远的批评家说过,散文的功效不仅是诉于理性,对于读者是要以情移。感情的渗入,与文调的雅洁,据他说,便是文学的高超性的来由,不过感情的渗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启出恣肆粗陋的缺点。怎么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后再配上高超的文调。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也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途,无论写的是啥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呢文调,没有!(选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教材练习】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么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答:“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其它略)

  二、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么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啥看法?

  答: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Lenovo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Lenovo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也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也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996年全国高考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也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也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呢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啥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也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呢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1.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啥?(不超过32个字)

  答:

  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答: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也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 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附答案:1.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2.答案应包括两个方面:a.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b.也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意思对即可。3.答案应包括三人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巴赫-只讲究乐式

  莫扎特-即讲究乐式,也表达感情 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 28.c e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粱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1.对这段文字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

  b.侧面衬托,突出粱任公书法水平的高超。

  c.欲扬先抑,为粱任公演讲的精彩蓄势。

  d.铺垫衬托,为后面的演讲的精彩纷呈蓄势。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技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2.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关于梁启超先生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是呢很传神的将他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刻画出来了。

  b.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

  c.作者本来就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见其人,自然是更加敬佩也觉得满足。

  d.文章此处描写人物外貌,实际上也是为后面的演讲铺垫蓄势。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表面是写人,实际是记事。

  b. 本文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c.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意味深长。

  d. 本文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4.对本文结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都是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

  b. 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但也表现出粱任公先生颇有卖弄之嫌。

  c. 文章写粱任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也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悦,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d. 文章在精彩描写呈现过后,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6题。

  ①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过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云儿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光,好似萤火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甲)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乙)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③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丙)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个小孩,抱着一堆灿白的工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④“这笑容也仿佛是哪里看到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⑤也出现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去。迎头看到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⑥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漾漾地合了拢来,(丁)在一起。

  ⑦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家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从第①段来看,这篇散文开头的特点是啥?选出最佳的一项( )

  a、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起。

  b、开门见山,揭示全文主旨。

  c、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d、展开议论,引出画面。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应填的一个词是啥?选出恰当的一组( )

  a、藏 洒 笼缠     b、隐 浸 笼 绾

  c、躲 浸 罩系     d、隐 洒 罩 系

  3.将下段话复归原文,应置于何段之后?( )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啥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到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⑤段

  4.④段中加点的“这笑容”指的是( )

  a、安琪儿“微微地笑”     b、小孩的“微微地笑”

  c、老妇人的“微微地笑”   d、三个笑容

  5.本文的结尾段落有啥特点?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呼应开头,得出结论

  b、结束全文,点明主旨

  c、展示美景,鼓舞信心

  d、抒发情怀,增强感染力

  6.这篇散文的主题是啥?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赞美人们的爱心

  b、歌颂人们的乐观

  c、赞美雨后放晴的美景

  d、抒发在孤灯苦雨后看到清美图画的喜悦

  附答案:课内阅读:1.d 2.c 3.a 4.b

  课外阅读:1.c 2.b 3.b 4.b 5.b 6.a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3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办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办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作者怎样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办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简介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啥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也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呢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么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不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4

  第9课 

  一、整体把握

  1.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啥?

  点读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二、细部探微

  2.本文写梁任公为啥只谈其学术造诣不谈其政治作为?

  点拨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3.本文中的梁任公有啥性格特点?

  点拨 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4.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啥会如此动情?

  点拨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作品,内容是悲叹明朝灭亡。崇祯帝虽励精图治,勤勉辛劳,但终因明王朝积重难返大势已去而亡国。梁任公先生由明亡Lenovo到自己曾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的扼杀而失败。国家贫弱,列强瓜分,生灵涂炭,而自己救国壮志难酬,自然也就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了。

  5.本文的情感表达有啥特点?

  点拨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如下特点: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不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青年学生对先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是代表作者的心情。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中的“幸运”“欢喜”都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也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训课老师的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样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

  一、中心主旨

  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对梁任公的真挚情感蕴含在叙述描写中。

  二、写作特色

  1.全文布局工稳。

  从结构布局看,仿佛是信手写来,随意性很强,但仔细阅读,才觉得布局相当工稳。文章起笔点题,简洁明了,并以“动人”一词作为文眼,统领下文。结尾一段则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全篇前后一致,文理贯通。

  2.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而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是梁氏独特的开场白,堪称文章的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也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悦,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3.选材很讲究。

  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能达到本文这样的效果,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4.虚实相生。

  例如7~9三段,先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次写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再写讲完以后,“大汗淋漓,状极愉悦”,就更为动人了。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这是实写。而第6段说20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看似平铺直叙,实乃曲笔,辞约理微地道出先生“动人的演讲”对人有怎么样深刻的影响。也如具体描写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时而“屏息以待”,时而“跟着他欢喜”,时而也不自觉地“泪下沾襟”;甚至听过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些显然属于虚写,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虚实结合得如此完美,把学人本色状写得如此深透,体现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

  5.描写精当,形象传神。

  文章多处穿插简洁而也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梁先生绘形,且极为传神。比如写他出场,“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短短四十余字,梁任公的肖像、神采已跃然纸上,如刻如画,让人过目不忘。再如“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几处描写,既是绘形,更是对梁先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渲染,将人物立体化。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洪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答案 b

  解析 “竞”应为“竟”。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梁启超先生早年极力________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便埋头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中。

  (2)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不限的景仰,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________领导的作用。

  (3)三百多年的历史,六十多个人物,仅仅拍了12集。剧情处理之________,不能不让那些动辄三十集五十集的“大手笔”汗颜。

  a.鼓吹  启迪  洗练

  b.宣传  启迪  简练

  c.鼓吹  启发  简练

  c.宣传  启发  洗练

  答案 a

  解析 “鼓吹”,宣传提倡;“宣传”没有提倡的意思。“启迪”,开导,启发;“启发”没有开导的意思。“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简练”,(措辞)简要,精练。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但是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答案 b

  解析 “翻云覆雨”为贬义,不合语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北京、天津、上海举办的前3届世乒赛鉴于均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宣布开幕和闭幕,因此,XX年广州第49届世乒赛也邀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

  b.商业战争大片《集结号》塑造了很多英雄的形象都是十分感人的。

  c.易建联在雄鹿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主教练和球迷的信赖和关怀中汲取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d.美国国防部XX年度《中国军事力量报告》在缺乏事实证据的情况下,猜测XX年美国国防部和联邦政府其他部门受到的黑客攻击“似乎来自于中国”,并推断中国于去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有利于提升中国“太空军事作战能力”。

  答案 d

  解析 a项“鉴于”应该放在“在北京、天津”之前,不能置于句中;b项句式杂糅,应将“了”改为“的”;c项搭配不当,应将第二个“在”改为“从”。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5~8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也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也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悦。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联系课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4分)

  答案 “表演”一词是对梁先生演讲的外在表现而言的,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而并非说他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

  6.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5分)

  答案 用意有两点:一是他演讲的“紧张处”,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是用这两部作品来表明梁先生思想感情所在。

  7.阅读整个节选部分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

  答案 梁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激情澎湃、有爱国心的人。

  8.这几段文字中,有两处文字节奏感特别明显,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6分)

  答案 一处是“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一处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前者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后者字数逐渐增多,节奏逐渐增强,如江河奔腾。

  三、课堂延伸(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季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但是呢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季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也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呢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啥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不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也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不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啥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到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呢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Lenovo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到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到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到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也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呢我不忍看。

  注 作者二战时曾居住在四川,1949年后长期旅居中国台湾。本文有删节。

  9.第⑤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是啥?“幻想”的含义是啥?(6分)

  答案 原因: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和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10.本文在第②段和第⑥段中分别描写“笼中鸟”和“给人悲苦”的麻雀,在文中起啥作用?(6分)

  答案 用笼中鸟、给人悲苦的麻雀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好鸟的可爱,表达了对束缚鸟类自由的人的不满,对处于悲苦环境中的鸟类及人类的同情。(意思对即可)

  11.第⑦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着啥思想感情?(6分)

  答案 在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人生的向往,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意思对即可)

  12.综观全文,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啥?(4分)

  答案 文中既有轻快的喜悦(集中体现在③、④段),也有深沉的感喟(⑥、⑦段)。

  四、语言运用(16分)

  13.下面一段话中有不够简明、不合事理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四处?把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上。(4分)

  internet已经成为①当今信息社会中最繁忙、最富有挑战性、最具活力的②信息系统。它跨越时空③的限制,把世界各地的④有用信息快速地送到你的面前,⑤不仅能传送文字、图形、图像,还能传送声音、动画和视频。它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⑥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⑦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在internet上讨论⑧他们关心的问题,查阅所需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交友⑨聊天,甚至⑩还可以在网上观光旅行、购物。

  必须删除的四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 ④ ⑥ ⑩

  解析 删②,因为前面有“信息社会”;删④,因为无用的信息用不着传递;删⑥,因为“不同肤色”与“不同种族”重复;删⑩,因为“还可以”与“甚至”重复。

  14.下面是著名主持人杨澜对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段访谈,请你根据季老的回答补充出杨澜的两处提问语。(6分)

  杨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羡林:那是啥原因呢?因为改西服、改西装,我本身是不赞成的,那是啥原因呢?因为欧美之所以经济那么发达,并不是因为它的穿着,我们老学人家的皮毛,所以本身我就反对,后来另外一种现象非常有意思,就是农民锄地,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我觉得这是开玩笑。

  杨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羡林:后悔……这看怎么说,我说那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就讲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识字忧患始”,不识字没有忧患,一识字就有忧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特点。而且我最近也写了一篇短文,叫《走运与倒霉》,走运跟倒霉,这两个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他这样在社会上有地位,特别是过去封建时代,中了秀才,这就有地位,在农村里面就是一号人物了。

  答案 (1)我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比较私人的一个问题,我就想知道为啥您一直都是穿中山装?

  (2)您现在有没有后悔当年学了文化,做了教授呢?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能根据后文推知所提问的问题。

  15.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人的清高”的含义,要求不超过35个字。(6分)

  文人的清高源自于文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理想人格是人类精神的高度凝聚,历代思想家肩负着理想人格设计的使命,身体力行之,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进程中,树起了一块块界碑。理想人格以“虽不能至然人心向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特殊功力提升和矫正着现实人格。中国文人从小就读经史子集,耳濡目染的均是“圣人之言”,久而久

  之,便不自觉地以书本所描绘的理想人格自居。但环顾左右,都是活生生有欲望、汲汲自营少管他人、且情感日趋功利化的感性人,心灵便受到重创,心境便大失衡。然自身修养的惯性,使文人不甘“沦落”,便满怀忧怨自我恪守。于是,清高就成了文人操守的最后一块盾牌,可怜可叹,但悲壮。

  文人的清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隔膜和冲突的产物。(或: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对自我的恪守〈坚持〉。)

  解析 这段文字有两个层次,前一层次阐述文人的“理想人格”,但“环顾左右”开始的第二层次阐述“理想人格”与现实的冲突。把握住这两个层次的意思,即可对“文人的清高”作出准确的概括。

  五、随堂练笔(20分)

  16.以“感悟高中”为题,写一篇讲演稿。要求:(1)有激情活力,展示高中生活风采;(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3)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5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其一

  【教学目标】

  ⒈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⒉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⒊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⒈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⒉借鉴写法特征。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只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

  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①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②小狗包弟是怎么样的一条小狗,你喜欢它吗?(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三、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

  ①本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

  (对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

  ②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③个残酷的时代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小狗这在今天看来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却为此歉疚、忏悔。对此你怎样理解?

  (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气,这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

  ④作者旨在写这样的一条小狗旨在反映啥?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写小狗反映文革,那个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写小狗为了反映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以小见大的写法;叙事、抒情想结合的手法。)

  四、小结。

  其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办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办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怎样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办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简介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啥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也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么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不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6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 陈姗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办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办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怎样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办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简介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⑴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⑵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齐读生字词:

  戊戌(wù xū) 叱咤(zhà) 莅临(lì) 迥异(jiǒng)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 hóu) 酣畅(hān)             蓟(jì)北      

  5、回答思考问题:

  ⑴ 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⑵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6、朗诵课文:

  7、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8、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啥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也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呢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么样抒发的?

  ⑴ 直接表达:

  ①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不限的景仰

  ②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③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⑵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⑶ 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01中本(1) 陈姗姗  12号

  一、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办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办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

  作者怎样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办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简介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啥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也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呢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 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么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不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办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手舞足蹈 精彩分呈 淋漓尽致 无人问津 莅临 叱咤 风云 酣畅 拭泪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简介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也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提倡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

  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也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2、梁先生是怎么样做得如此成功?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明确:

  ⑴ 开场白独特:“梁启超没有啥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⑵ 声音沉着有力,富有感染力。语速、节奏、语调、重音三方面来定诗文的感情。

  ⑶ 表情丰富,常言道“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梁先生在演讲时,不光在用他的渊博学识,还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最典型第8段讲到《桃花扇》与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表现忽喜忽忧,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作者精确地用了一个词──“大汗淋漓”来表现。

  板书:

  开场白──独特

  演 声音──沉着有力

  讲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3、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

  ⑴ 外貌:

  ① 身材──短小精悍

  ② 眼神──光明四射

  ③ 步履──稳健

  ④ 气质──潇洒

  ⑵ 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的学者。

  总结:同学们分析很在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4、在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啥特点?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5、再好的材料和感情还得通过语言来表述,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梁实秋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总结特点?(带情感朗读。)

  明确:语言简洁,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悦”,仅两句话却极有形象感,让人回味无穷。

  6、这么简洁的语言蕴含作者这样的感情?(请大家深入体会。)

  明确:

  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恩师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对老师的尊敬、钦佩、爱戴之情。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对作者影响大。

  7、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8、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9

  课文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不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啥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也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呢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也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也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也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也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悦。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办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办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作者怎样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办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简介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啥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也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呢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么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不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反思

  对于这样一篇自读课文,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考虑再三后决定让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的描写办法。我的反思如下:

  一、整个课堂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对于一些基础常识,如人物简介、演讲特点等,我只是或以课件形式展示或以提问形式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不过多的浪费时间,而一些技能提升方面,比如给课文加旁注的阅读办法、对人物做肖像描写的写作办法等,我则是给了较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并练笔,注意“讲练结合”。

  二、准备充分,对学生的引导较为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授课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思与做,对学生的练笔也能做到点评中肯、及时。

  三、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语言不够简洁,在学生回答问题完后,还总是重复学生的答案;语速过快,且一次提问问题过多等问题。而课堂教学则是口头讲授,一次提多个问题,会让学生产生记忆困难和理解困难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些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并改正的问题。

  讲到任公先生在作演讲时讲到的那首古诗《箜篌引》,首先我带领学生分析了下这首古诗讲述了怎么样一个故事,再结合任公先生的生平简单讲了一下这首古诗折射出来的任公先生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在这之后,作者梁实秋先生对任公朗读这首诗时的情形做出了评价。分别是正面描写“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和侧面描写任公先生的演讲很有感染力,原文是“我在听这篇演讲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不禁悲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讲到这时,我设计问题,这两句分别运用了啥样的描写办法,预设的答案是学生能够回答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下课后我对这一现象作出了思考。

  有可能像这类描写办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之类的概念在学生脑海里印象很模糊,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描写办法有哪几种。这是作为教师,在提问上设计问题方面应该要有坡度。课下我仔细想了下,是我忽略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我应该先设问:描写办法一般分为哪几种,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的话应该给他们明确,明确讲解描写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主体的直接描写称为正面描写,描写客体来反衬主体的描写称为侧面描写。这样给学生明确啥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生有可能就能够回答出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句了。

  还有结尾处作者评价任公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人。我首先提问“大家认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三者中啥最难得”,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热心肠”,接着我就追问大家对热心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地方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而我预设的答案是因为梁任公先生心系国家,心系百姓,在他演讲中讲到国家覆亡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国家收复失地时竟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的喜怒哀乐都是被社稷民生所牵绊,可以看出先生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课下我思考后,有可能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热心肠”,可以有坡度的一步步引导。可以首先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说“热心肠”是啥意思,学生肯定能回答出“热心快肠”的意思,乐于帮助别人等意思。然后再进行引导。我们说一个人乐于助人,关心别人就是有热心肠,那梁启超先生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品质,但是呢更为难得的是梁启超先生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命运,是一种更深刻和伟大的热心肠。我相信,这样有坡度的设计,学生就能理解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了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10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 杨俊梅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办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办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怎样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简介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也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呢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怎样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怎样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怎样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季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呢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也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也一背景,成为演讲的也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也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悦;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也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么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不限的景仰。

  ⑵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11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办法。

  2、过程与办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⑴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

  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能问题及预案

  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

  问题设计:

  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文章,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明事知理

  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步骤:

  1、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

  3、生生、师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某一个问题阐述本组观点,以求最终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积极思考,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表达与交流,并赏析文章写人的技巧

  让学生明事知理。

  学生对答案是否有统一标准,可能会有疑虑。此时教师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自己的新见,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目标。但要强调一点:任何观点的背后,都得有论据作为支撑,你得自圆其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练习: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2、模仿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品文:即品赏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

  品人:即品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12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因其内容多,时间紧,而在一线教师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固然与教材本身的内容设置有关,也与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相关,但我想,最主要的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我们习惯了面面俱到,习惯了手把手的教,如果让我们精简课堂内容,我们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声:这行吗?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探索的就是:这能行,其中的一种做法就是重视自读课文的开发和利用。下面结合公开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读课文)谈谈我的认识。

  现在有这样的观点:一种认为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预设之前,应该至少有单元目标的预设,也就是说,每一单元的学习重难点不能集中在一篇课文中或每篇课文都涉及,而应该分散到每一篇课文能中,既相互呼应,也各有侧重,最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材中有的篇目可以少上或不上,学生完全自学即可。这两种做法都是为了相对减少教学内容的容量,进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参与的时间。但是呢,第一种做法没有把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区分开来,第二种做法也忽视了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如果按照这两种做法来看,教材中也何苦要有自读课文的一席之地呢?那么,怎样使用好自读课文呢?

  事实上,单元目标的预设和分散讲解确实必不可少,我认为,在讲读课文中,应该结合文本,从三到四个角度来讲解同一类型文章的写作和阅读技巧,然后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这样既有知识点的积累,也有鉴赏力的训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语文教材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侧重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前面的讲读课文的讲解中,我已经初步培养起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也讲解了写出人物个性的基本办法,因此,准备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以学生自学为先,以课堂交流为主,提高鉴赏水平。布置了相对应的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很多自读课文一样,本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如果只是从中择选一个角度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因此,结合文章的写作中心“演讲”和平时的课堂演讲,我也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这一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也与上面的目标相平行,在构想中,是希望学生任意选择角度进行讨论交流,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这样,自读课文就成为学生阅读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师讲解的材料,既是资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也保证了学习的目的性。当然,既是自读,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有两点就很重要:一要保证学生的预习是真正独立的,而不是从教辅书上抄来的;二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带着疑问来上课。我想,这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要尽可能透彻的预读分析课文,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带给了我很多惊喜,也给听课老师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掌握了课堂的积极权,正音释文,分析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体验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但是呢,很遗憾的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课堂的节奏还是快了,学生提问和释疑的耗时过长,这虽是本节课的亮点,却使很多教学细节不能展开,教师成了幻灯片的放映师,没能留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尤其是学生演讲和点评的环节,根本是仓促进行,失去了应有之义。在课后交流中,很多老师讲到了这一问题,认为是否可以把教学目标再精简,例如只讲人物性格,或只讲演讲技能。我认为,如果只讲一点,那与我对自读课文的理解也相违背了,看来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13

  梁实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办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办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3、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怎么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怎样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设想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3、练习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习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呢,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一张纸。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③ 他是广东新会人。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也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提倡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简介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也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提倡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但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xx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原名:梁治华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1、齐读生字词: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3、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啥印象,为啥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啥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板书如下:肖    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形梁               步履稳健                                   神         任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兼公               眼神光芒四射                               备演     开 场 白:独特(谦逊 自负)讲     声    音:沉着有力,洪亮也激亢(沉稳 睿智)特     内    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点     动    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表    情:狂笑  太息  痛哭(酣畅淋漓  感情丰沛)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也谦逊的学者形象。4、文中是怎样展示梁任公特点的?——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5、怎样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也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也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6、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也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么样抒发的?①直接表达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不限的景仰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③完全含蓄的表达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四、重点研读(一)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模仿这极富个性的开场白,并借机向同学们讲一些演讲知识:从演讲内容 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 、论点 、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 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 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 语音 、词汇和 表情。具体说来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 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3、时间掌握好(二)第五自然段①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一年夏季,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来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涨,河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水气。他想,今天不会有人渡河了。他刚要转身回家,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 …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到一个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提着一把大酒壶,向着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差点摔倒,也不知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

  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当奈公何!

  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三)第八自然段《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再适当地向学生简介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五、课堂小结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怎样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怎样演讲的有效办法。六、布置作业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习题。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3、预习新课。

推荐站内搜索:观看焦裕禄观后感、抄写三年级日记、小小动物园作文家人、公务员试题库、难忘的第一次作文500字、山东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2013年会计职称考试时间、日志 爱情、国家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吉林自考网成绩查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用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用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637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