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爸爸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简介《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XX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简介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啥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

  (2)他也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啥?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爸爸的啥影响?

  3、受了爸爸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爸爸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爸爸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爸爸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啥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啥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啥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也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啥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也为啥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啥意思?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啥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爸爸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发愤写作《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2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啥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啥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啥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啥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也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怎么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啥?

  2、找出写“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爸爸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啥关联词,怎么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Lenovo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爸爸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爸爸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爸爸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啥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啥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么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啥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也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啥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啥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啥?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啥意思?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啥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初步体悟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啥?

  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

  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

  史记——名篇巨著。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啥?

  司马迁为啥要写《史记》?

  预设:他是怎么样发愤的?

  《史记》是一本啥样的书?

  好,带着这些问题再读一遍课题。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15分钟)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思考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

  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由于出现的词语比较多,这样我们按照顺序来说好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交流: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啥事情?请你读出来。为啥用嘱托,它与嘱咐有啥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1、为啥你读作横?思考在啥情况下读二声,啥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啥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啥办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啥罪,用了啥刑?)

  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啥?愤怒的也是啥?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怎样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摊开:摆开、展开。(你能来试着做一下动作吗?从这样一个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吗?)

  (6)他耗尽了心血,你怎么样理解耗尽,看插图,那微弱的烛光,在一点一滴消耗他的生命。

  (7)是啊,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于是他释怀了,他相通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出示

  (出示随后一段)

  是啊,于是司马迁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

  *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啥课题是发愤了吗?

  三、交流资料,了解司马迁(10分钟)

  1、本周我们自主收集了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来分享你所知道的司马迁?

  2、学生交流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简介了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的等几千名历史人物。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是一部五体俱全的综合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交流预设:

  (追问3000年间的历史朝代,幻灯片展示《朝代歌》。)读第一节。

  是啊,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所以他从小在滔滔的黄河水中便懂得了历史,几千年前大禹曾在黄河岸边治理泛滥的洪水、几百年前项羽曾在这里大破秦军,古代英雄们的故事以及爸爸的影响,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后,有了阅读重要史料的机会,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几乎天天埋着头整理和考证资料。

  交流预设:

  司马迁牢记爸爸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爸爸那临终前的遗言,时时闪现在司马迁的脑海: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爸爸临终时的嘱托以及司马迁所作的努力。引读:司马谈临终之时……

  (3)、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史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语言生动,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记叙了他下狱后的经过和著书的报复,为历代传诵。

  (4)、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爸爸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交流预设:

  一个小小的史官出身的家庭,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遭受冤情,也只能受刑啊,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就这样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么样的斗争啊?

  (5)、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经过调查研究,这不仅增加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让司马迁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交流预设: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吃再多的苦都值了,整整13年的时间,司马迁创造了奇迹,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提升,设小标题(10分钟)

  1、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爸爸的一句嘱托,在耻辱面前他没有低头,司马迁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结合着你的感悟,试着给每个段落归纳段意。

  2、再精简一点,我们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归纳每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板书:四处游历,积累资料

  牢记嘱托,整理文献

  飞来横祸,悲愤交加

  耗尽心血,终成巨著

  3、结合今天学过的内容,请你试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已人物、事件、结果的顺序来进行总结。

  4、教师小结:美丽的浪花是在和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那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正因如此,屈原被放逐写成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成了《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写成了《史记》。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理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以便今后继续研究。

  板书:

  四处游历,积累资料

  牢记嘱托,整理文献

  飞来横祸,悲愤交加

  耗尽心血,终成巨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4

  一、锁定主题说“发愤”

  师: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啥,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啥?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怎样?“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啥?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啥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了,为啥还要四处游历呢?

  生:因为他想从老百姓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

  生:他想亲自去见证一下书中所讲的是否正确。

  ……

  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陆游的一句诗“纸上……”

  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亲自考察。看来司马迁也非常明白亲自实践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他还四处游历——”(读)。

  生:还有,“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师:他为啥激动?

  生:因为他喜欢历史,喜欢听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师:司马迁从小就怎样?

  生:就把古代英雄的故事记在心里了。

  师:是的,后来,他把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都融入到了他编写的《史记》当中。看来,司马迁从小就想写《史记》。

  [点评:“痕迹”一说,甚为模糊,但模糊远比精确有更大的发挥虚拟主机。高年级学生,默读课文,进入文本,至为关键,“三用”恰是办法上的重要指导。“我想听听你的见解”,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将司马迁年轻时浓厚史学积淀的源头展示无余,司马迁的惊人成就,决非偶然。]

  师:那么,司马迁真正写《史记》是在啥时候?也是啥原因促使他非要写完这部史记不可呢?

  生:是爸爸司马谈临终之时,他要完成爸爸的嘱托。

  师:有个词语,“临终之时”,是指啥时间?

  生:快要死的时候。

  师:该怎么读?

  (生读这段话。)

  (齐读声音很洪亮。)

  师:同学们,一个临终的老人,他说话会是这样的吗?你们都摇头了,自由地读一下,感受一个临终的老人,他会怎样说。

  (生读。指名读。)

  师(评价):知司马谈者,你也。陆游有一首《示儿》,“死去……”,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点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将诗《示儿》融入本段教学,同是生离死别,同是殷殷嘱托,写作史书成了司马迁的一种责任,书成之日,也必“告乃翁”。]

  师:司马迁也是人呀,他也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爱好,他也有疲惫的时候,他也有厌倦的时候,但是呢,每当这个时候,司马迁总是想起爸爸临终之时说过的这一段话。读——

  师:说说你们都读懂了啥?

  师:司马迁牢记爸爸对他说的这一段话。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讨历史文献,看出他很专心。

  生:他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爸爸对他说过的一段话。

  师:除此之外,透过这段话,你还读懂了啥?

  生:司马迁一定会写完史书的。

  生:“司马迁每天都忙着研读……的资料”,因为他只有把这些资料多读几遍,才能把史书写得更加真实、生动。

  师:把真实历史记录下来,这是司马迁爸爸的嘱托,也是司马迁的历史责任,他要把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的面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画下来。

  (生自读。)

  师:读书最好自己读,自己读进去了,才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情。

  师:好,为啥说对司马迁来说是一场飞来横祸呢?

  生:因为,原来“司马迁……酷刑”。

  生:为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

  师:得罪了汉武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呀,既然不简单,那么,他碰到了啥麻烦?

  生:入狱受了酷刑。

  师:司马迁正因为得罪了汉武帝,才入狱受了酷刑。同学们知道吗?这种“酷刑”是当时刑罚中最严厉最残酷的一种,宫刑让司马迁心灵受到了摧残,肉体受到了摧残,让他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男人。这对司马迁来说,就是一场飞来横祸。如果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与司马迁有同样的感受,读“司马迁悲愤交加……”。

  [点评:直面真实的历史,点破难以启齿的巨大耻辱,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司马迁的“悲愤交加”,感受到此时司马迁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他打消了啥念头?

  生:不去撞墙。

  师:再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师:“士可杀,不可辱。”最终司马迁还是选择了活下来,他知道,活下来就可能写完这部《史记》。那么,在他打算活下来的这一刹那,他最先想到了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相关知识: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故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学于经学大师董促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现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到长安后做郎中;也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也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遂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XX年),开始了这部不朽巨著创作,大约成书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内分《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有极深的造诣,对后世作家与文学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6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会质疑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今后的成长注入强大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教学中尝试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概括内容、点明中心、交代背景等作用,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部分。学课文一般也是从课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从质疑课题入手。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你们读出问题来了吗?”在学生质疑受阻的情况下,我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质疑。“题目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很快抓住“发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他也是怎么样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学生自己既然能紧扣课题提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一定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这些问题。

  二、课文质疑

  课文内容是文本的主体,也是培养质疑能力的重点。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把培养质疑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由浅入深地与文本对话,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在解决由课题质疑产生的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静下心来,沉思默想,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在部分学生质疑受阻时,我从重点内容入手,引领质疑的方向。“课文主要写了啥内容?仔细读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部分,看看也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很快,学生抓住第3小节,反复阅读、感悟,最后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司马迁为啥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他也为啥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学生不断地质疑解疑中,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三、拓展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就课文学课文,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会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我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注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在拓展延伸上引导学生质疑,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学完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问学生:你们还有问题要问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了摇头。我引导学生联系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后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导航。“你们了解司马迁吗?了解《史记》吗?”学生很快打开了话匣子。《史记》是一部啥样的书?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遇到哪些困难,也是怎么样克服的?《史记》在今天也有着怎么样的价值?兴趣激发出来了,我及时把问题相近的同学并为一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将来的探索研究做全方位准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爸爸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简介《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简介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啥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

  (2)他也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啥?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爸爸的啥影响?

  3、受了爸爸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爸爸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爸爸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爸爸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啥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啥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啥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也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啥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也为啥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啥意思?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啥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爸爸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发愤写作《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8

  之三

  佚名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呢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你知道,是司马迁的啥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

  二、布置自学

  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啥?

  三、交流汇报

  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

  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

  小时侯语段

  1、出示;

  2、指名读

  3、提供龙门资料;

  4、再指名读、齐读;

  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啥呢?

  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也是怎么做的呢?引读┅┅

  爸爸临终前的嘱托

  1、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听了爸爸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啥?

  受酷刑后

  1、出示语段;

  2、指名读;

  3、你知道这是怎么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

  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啥?

  5、指名读、齐读。

  6、你有啥感受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延伸

  1、你有啥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

  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

  3、教师用诗歌总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8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爸爸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啥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啥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啥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啥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也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么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怎么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啥?

  2、找出写“爸爸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爸爸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XX年间的历史。)

  3、受爸爸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啥关联词,怎么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Lenovo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爸爸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爸爸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爸爸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啥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啥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么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啥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也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啥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啥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也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啥?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啥意思?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么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啥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一

  (第二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二、质疑:

  1、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送给大家的这句话吗?

  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啥道理呢?(指名说)

  你的记性真好!

  那我们今天可以怎么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2、你好聪明啊!老师也正有此意。下面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认认真真的读课文,老师相信勤学好问的你们头脑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咱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探讨!(学生读书,提问)

  3、交流:刚才大家在认真的读书,老师也在认真的读你们!你们那专注的神情告诉我,大家头脑中一定装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来说说看?

  4、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相信今天你们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这样吧,老师帮大家把这些问题提炼成:“起初,司马迁为啥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何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疑:

  1、下面,请大家自己认真读书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去解决问题。

  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作适当指点。

  3、集体汇报学习收获:

  第一个问题:

  1、  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学的都非常认真,在小组内也作了交流和讨论,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吗?

  2、  那我们首先来看“起初,司马迁为啥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样解决的呢?(指名说)

  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飞来横祸”是啥意思?这场飞来横祸是啥?

  “酷刑”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段话还有要补充的吗?(理解“悲愤交加”:他悲啥?愤啥?)

  师指点:其实,司马迁不仅身体上受到严刑拷打,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上遭到了巨大的羞辱,所以“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当时,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3、大家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读懂人物的内心,真是不简单。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谁来读?(指名读)

  4、  小结:是啊,“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啥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受到侮辱。在这时候他不想向恶势力低头,几次想到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过渡:可是后来也是啥原因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第二个问题:

  1、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你是怎么样理解这段话的?(泰山:雄伟、高大,鸿毛:很渺小,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高大,死的很有价值;轻于鸿毛:比鸿毛还要渺小,说明死的一点价值也没有。)

  师指点:对,人死也要死的有价值!

  还有吗?还从哪些词体会到啥?(一定要:决心之大,态度坚定)

  指导朗读:司马迁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的很深刻,也一定能够读好,试着读读看。(各自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  是啊,人面临绝境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3、交流:

  a、 我的爸爸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皇帝到汉武帝这26XX年间的历史,他老人家临终嘱托我一定千万不要忘记他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现在史书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死呢?将来我怎么去面对九泉之下的爸爸啊!

  司马迁爸爸的临终嘱托,谁来读读?

  相机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司马谈是怎么样说这番话的?(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为啥?

  还有要补充的吗?(千万不要:千叮咛,万嘱咐,寄予了不限的希望。)

  指导朗读:爸爸对司马迁寄予了不限的期望,把你们所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范读)

  b、 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乡亲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古代英雄的故事,那时候我就立志要象他们学习,现在我遇到一些困难,怎么能轻易退缩呢?要是这样我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了!跟古代英雄相比我的遭遇也算得了啥呢?

  c、受爸爸的影响,我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爸爸留下来的史料我也进行了整理,如果现在我死了,这番心血不就白花了吗?

  4、老师真高兴,看来同学们是真正的读懂课文了。

  引读—— “想到这里,……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5、出示:插图“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

  你们能不能看着这幅插图说说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指名说)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想得好,说得也很棒!

  6、过渡:后来啊,汉武帝终于意识到对司马迁的刑罚过重,宣布他出狱,任中书令。从此,司马迁继续发愤著书,引读——

  讲解第四自然段:

  1、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这段话你们是怎么样理解的?

  (XX年、52万字)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数字:“60”,司马迁到60岁才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辉煌巨著、前无古人的著作”,)相机理解“前无古人”,

  2、《史记》对后人有哪些影响呢?课前老师找到了一段有关《史记》的影象资料,请认真看,仔细听:多媒体出示“简介史记的价值”

  这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几乎——引读“耗尽……”

  (加点“耗尽、毕生、生命)

  3、 老师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补充简介):司马迁曾经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4、  读这段话时我们要用心体会,注意读好这些关键词语。(齐读)

  5、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么样的人?(自强不息、忍辱负重)

  6、出示“司马迁写史记的画面”,

  面对自强不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你想说些啥吗?

  7、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探讨,解决了问题,学得认真,收获多多。真棒!

  四、作业:

  ★     练习复述课文。

  ★★   课外阅读或上网查找《史记》中的历史故事,为下周历史故事交流会作准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1

  作者:五爱小学 许敏峰

  傍晚,喧闹了一天的校园在鸟儿晚归的歌声中恢复了宁静。我还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重新准备着明天的课,摊放在眼前的仍是这篇历史人物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11册),唉,明天的第二课时该怎么教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爸爸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概意浅层的了解。因此,上午上第一课时,我从学生们眼神中没有读到往日他们在阅读时心灵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而阅读本身就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没有读者与作者与作品对话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第二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上重新作了调整。(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大家都读懂了吗?(学生们随意地点头)那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觉得就这篇文章最值得读者研究的问题是啥?(虽然该设计旨在提炼课文主要内容,但变学生被动答题为积极发现,学生立刻起了精神,并很快讨论出两个中心问题“司马迁为啥要写《史记》?”、“司马迁为啥要发愤写《史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抓住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两个重点问题。哎,那司马迁年纪轻轻怎么就有了写《史记》的志向呢?今天我们也来做回历史研究,学学文中司马迁研读文献的办法,把课文作为文献好好研读研读,然后在小组里就这个问题来个“学术沙龙”,最后要有条理的概括提炼出几点你们小组的观点。(此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自然激起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话音刚落,小孩们便投入的读起书来。不久,热烈的讨论声就洋溢在教室里。)

  在接下来的全班讨论中,这个小组认为:“原因之一是司马迁从小听了乡亲们讲的英雄故事,受到感染。”那个小组马上补充:“那是司马迁从小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这里有学生说:“原因之二是司马迁的爸爸要立志编史书。”那里立刻纠正:“我们认为原因之二是司马迁受到爸爸大志影响。”……学生们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且富有浓浓学术品味的见解,让我不禁要为他们喝彩。智慧的火花也在这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中不断闪现。

  师:大家的观点很有见地,老师也受到不少启发。那你认为其中那个原因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呢?请把有关的语段读一读。(听着学生们滔滔不绝的发言,看着他们专注投入的神情,感受着小孩们充满灵性的智慧。这一追问设计并无标准答案,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地阅读。)

  ……

  师:(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学们,这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评价,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课后大家可以读一读这部司马迁用毕生的生命与心血写成的辉煌巨著。

  看着学生们在期待与收获的满足中走出课堂。我也享受到了一种耕耘的快乐。尽管“动态生成”早已成为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但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应该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本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以书本为中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过分地和不恰当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束缚甚至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新课改呼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然而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学生毕竟不是成人,他们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儿童,他们不成熟可塑性强,需要成年人指点和引路。因此,我想新课程的“动态生成”理念并不排斥教学设计,教师要履行好“平等的首席”这一职能,真正站在怎样学的角度来设计怎样教,让学习成为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充满成功喜悦和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

  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片段中我能自觉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教学设计,始终致学生于一种富有智慧挑战的问题情景面前,让学生积极地带着自己的思想情感积极探索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虽然,我并未对这段文字作任何分析讲解,只是通过巧妙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他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体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在对作品主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精神的家园”,使学生在充满智慧的挑战的阅读中“旧我不断失落,新我不断再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2

  作者:浮云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我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作者:浮云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爸爸嘱托,忍辱负重,耗费XX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爸爸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怎样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我以为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点。

  一、抓“发愤”,体会精神。

  1、为了让学生抓住“发愤”充分体会司马迁写《史记》的艰难,进而体会司马迁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我在审题时就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质疑:司马迁为啥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么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啥情况下发愤写《史记》?

  2、课文具体写“发愤”的第四小节正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体会精神,我设置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自己读一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感情朗读,并面对司马迁像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实际上是将文本转变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第二层次是倒回前文,回顾司马迁从小到大为写《史记》所做的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说:是啊,付出这么多心血的事业,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一方面是简单带到前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司马迁这种执着的发愤精神的理解,然后也一次齐读了第四小节。第三层次是简单简介《孟子》里的一句话,一方面是课外的小小拓展,另一方面也是从精神上引起学生对司马迁的崇拜和共鸣,最后第三次齐读这个重点段,升华感情。

  二、抓“巨著”,体会情感。

  在对《史记》这本巨著的理解处理上,我主要是通过第五小节和课外简介两个途径。第五小节设置的说话练习“《史记》是(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第五小节乃至全文的理解。

  接下来老师抛出“后人是怎样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补充资料。本来这些资料应该放在课堂的一开始,但我想课堂刚开始时只能是干巴巴的简介,学完全文以后再来理解是不是更能起到一个烘托的效果,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抓“拓展”,升华体验。

  为了让司马迁的形象在小孩们心中更加高大丰满,也使《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中由神圣、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可近起来。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几次拓展。

  1、教材重组,连词成句。

  本册课本练习七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简介了司马迁的一生。学完课文之后,我即把这一练习提上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辉的一生。既积累了成语,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伟大人格的认识: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博闻强记),聪慧异常,再加上(家学渊源),他受爸爸影响极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协助爸爸写完《史记》。为了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栉风沐雨),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迁(挺身而出),(犯颜极谏),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到(飞来横祸),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忍辱含垢),坚持写作,终以(大笔如椽)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并将它(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功高盖世,名垂千古!”

  2、课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推荐诵读,强化体验。

  语文学习,除了教会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能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还能带给他们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想法是:在一册课本的二十多篇课文中,可能只有一两篇是真正能打动我的,那么,我要尽力让它们也能打动我的学生,让他们受到语文文字的感染、熏陶,让他们以这篇课文为媒介,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学到更多的东西。

  3、简单简介《孟子》中的名句,加深理解,帮助积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讲解之后,学生理解了句意,明白了道理,更感受到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站立起来;同时,在他们的心里,也播撒下了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种子。我相信,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这些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长成一棵棵挺拔的参天大树!

  四、课文教完之后的遗憾:

  1、关于板书:

  积累资料打基础,

  牢记嘱托作准备。

  忍辱负重写史书,

  辉煌巨著传万代。

  2、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生积累了很多种类的成语。如提到来源于历史人物或故事的,学生能滔滔不绝说上许多。当他们说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成语时,我说:“这些成语其实也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呀。”然后趁热打铁,也简介了《项羽本纪》的一部分内容,有些学生平时喜读历史故事,也请他们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情节。刘邦,项羽,韩信,这些原本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现在终于慢慢还原为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了。

  我想学生一定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多亏了司马迁啊,要是没有他的《史记》,我们怎么会知道几千年以前发生过的故事呢?”

  “老师说《史记》不但是呢一部详实的史书,还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果然名不虚传,他把人物写得多生动细致呀!”

  更有少数阅读能力较强的小孩,跃跃欲试想要读《史记》了。我想,我们煞费苦心,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效果吗?

  3、主要是想尝试一课时上完这些比较简单的课文,所以除了文章最为重要的第四小节以外,其他地方一概不敢多“停留”,读的形式也比较少,以齐读居多,是否有“蜻蜓点水”之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篇13

  案例分析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这一精神,本课的设计重点体现了以下几点:1、            教育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而不在于告诉、灌输;2、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丰富的、生动的;3、            语文教学应该能大开大合。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学习办法的指导;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个性精神、合作学习精神;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开放性。一、教育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而不在于告诉、灌输。本课在教学中没有告诉、讲解,而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品读、感悟,开启学生心志。再让学生走进课文,读厚课文时,学生自由畅言:有的说司马迁是个勤奋好学的人;有的说司马迁具有顽强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让学生读第三节,说说那些词语能深深打动你时,学生各抒己见,各有所得:有的说是“一定”二字,说明司马迁著书决心之大;有的说是“重也”二字,说明他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们品的透彻,说得精彩。二、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丰富的、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还的要走出课文,不能为学习语言文字而学习语言文字,而是要开放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跳出课文。在配乐朗读第三节时,勾起学生相似Lenovo,说说想到了哪些人,这一巧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了课外,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和生动性。学生们有的说想到了阿炳在双目失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还充满对生活的向往,谱写了《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有的说想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磨难,终于完成心愿,打败了吴国;还有的说,我觉得作为一个身体健康得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取得成功…… 三、    语文教学应该能大开大合。所谓“开”,是能放得开;所谓“合”,是能收得拢。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走向整合。就象我们观察一棵大树,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整个树形,而后再看它的枝、干、叶,同样,读文章也要先了解它的大概内容,而后再细读品味其词句段,即把书读厚,这是大开。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至用,抓注重点,吸收精华,为我所用,回到整合。而本文以读书办法指导(读薄——读厚——读薄)的结构,正体现了与这一理念的吻合。另外,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主体性、能动性的体现和发挥,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再一一举例,如有浅薄之见,还望批评指正。

推荐站内搜索:百米赛跑作文、专科、河南省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怎么录取、教育整顿心得体会 辅警、华中师范大学专升本、四川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陕西自考成绩查询、山西成人高考、国庆节作文350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8831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