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精选16篇)长相思(精选16篇)长相思(精选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长相思(精选16篇)

长相思(精选16篇)

长相思 篇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    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家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也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啥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纳 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长相思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故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啥。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简介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啥?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啥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啥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啥灯还亮着?

  2.是啥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啥?看到了啥?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啥?

  想想故园会有啥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啥样的啥,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么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家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家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家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故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小孩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故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长相思》教学反思

  山城中心小学 张才周

  一 、“读进去”读得扎扎实实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因此,以言语文字的训练为依托,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能准确把握本词中“叠词”这一文本特色,抓住“一程,一程”和“一更,一更”引导小孩体会词人和随军将士那种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画面,训练扎实,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二、“读出来”读得有滋有味

  古诗词不仅韵律美,而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让小孩用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也一重点。本课教学,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引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讲究读的层次性,注重读的目的性,特别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没有生硬的技巧灌输,也没有教师呆板的“口型”传授,而是在深入理解词人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小孩们“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一名将士,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了然于胸。此时,小孩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浑然一体,再辅以教师的情感渲染,引导小孩们有感情地朗读,小孩们的情感喷薄而发,读得有滋有味。

长相思 篇3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家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小孩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呢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 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小孩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啥不回家、为啥要从军、为啥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小孩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爸爸、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啥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啥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啥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长相思 篇4

  教材分析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故乡的思念。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也是刮风,也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词的热情,引导学生走进词的意境;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办法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进行热爱故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走进词境,读出词的韵味,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不限情思。

  教具准备自制《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搜集关于思乡的歌曲或诗句,查阅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师生互动:思乡歌曲大联唱)

  天边飘过家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最甜蜜

  父老乡亲,父老乡亲……一声声,唤我乳名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水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

  小时候母亲对我讲,大海就是我家乡

  ……

  [设计意图: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带进轻松、自然的学习课堂。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浪,引发小孩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

  一、语言描绘情境,导入新课

  当“春风也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也将流露出一份怎么样的思乡之情呢?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思乡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齐读课题。

  2、简介体裁,复习词的相关知识。长相思,词牌名,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故乡或者思念亲人。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师补充。

  [设计意图:从刚学过的诗导入,定位学生的情感:这仍是描写思乡的诗词。复习词的概念,作者及背景的简介既检查预习情况,也为下文的学习理解铺垫。]

  二、图画再现情境,初解词意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

  3、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词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注释和课文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好好利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想像丰富情境,学习上阙

  1、师:纳兰性德作为一等御前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词的上阙描写了行军的盛况,你读出这是怎么样的出行?你从词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a、路途遥远,行军艰难:“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啥?

  想像当时的情景,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山水迢迢路遥遥、翻山越岭、日夜兼程……)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啥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天气糟糕,有人生病……)

  b、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从夜深千帐灯感受到,由此可以想像白天行军是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你想用哪些词来描述?(浩浩荡荡、旌旗飘飘、车声辘辘、马声长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c、作者会有啥感想?(不负圣命,早日返家)

  2、指导朗读,读出上面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一些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水一程“的涉水不易,谁来挑战他?

  听课件范读,再练读,齐读。

  师小结:是啊,山高水长,征途遥遥,行军多难啊!(板书:征途遥遥,行军艰难)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触摸语言文字,一字末宜忽,语语悟其神,凭借想像和朗读使画面在脑子里重现,感悟语言背后的词境]

  四、音乐渲染情境,学习下阙过渡: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啥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风一更,雪一更是啥样的景象?你仿佛听到了啥?也看到了啥?有何感想?(出示风雪画面,配狂风呼啸音)

  2、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是怎么样的?

  3、战士们再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他们中可能会有人问:你们在想啥呢?说说看,战士们在想啥呢?是家中的哪位亲人?故乡的哪处景色?还是一件难忘的事情?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讲,然后全班交流(音乐变为《致爱丽》)

  师:他们讲述的时候可能眉飞色舞,因为他们当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可是当讲述停下来时,气氛也是那么的凝重,眼前的一切和美好的想像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这里没有阳光明媚,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小桥流水,没有蝉鸣蛙叫,这里只有——接读《长相思》

  这里没有母亲的絮絮关切,没有姐弟的追逐打闹,没有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接读《长相思》

  长相思呀,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唤醒长相思。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走入纳兰性德的世界,齐读《长相思》。

  6、(《梅花三弄》乐声中师深情讲述)十年前,我的弟弟在新疆当兵,春节前,我们收到弟弟的信,信中写到:“亲爱的父亲母亲,您们好!今天是元旦佳节,战友们到大礼堂观看节日慰问演出去了,我因为值班,不能去,在这里给你们写们。此时,窗外静悄悄的,一排排空荡荡的营房,闪着晕黄的光,屋外是呼呼的北风,零下十多度的气温可以说滴水成冰,爸妈,我想您们,我-想-家------!!”

  是啊,节日之际,风雪之夜,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驻守边关的壮士们思乡情更切!(板书:风雪交加,思乡情切)

  [设计意图:在音乐的渲染下,老师的深情引读,学生的入境朗诵,让感情达到巅峰,情真真,意切切,心灵和文字共舞。]

  四、课件带入情境,总结升华

  家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山高水长隔不断,岁月流逝剪不断,古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他们这样的情感。

  (《梅花三弄》的音乐声中,出示古诗配图灯片)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杜甫

  悠悠天宇旷,切切家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刘著

  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王安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故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我爱你,我的家,我们想你,美丽的德阳!

  [设计意图:开卷有益,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开阔视野,提升兴趣。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思念故乡,热爱家园。]

  五、积累练笔,

  学唱思乡歌曲,积累思乡诗句

  将本文改编成一篇小文章

  [设计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水来的提高,源自丰富的阅读和积累,更源自日积月累的练笔,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的情味、意境,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我们提供练笔的资源,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利用这些资源拓展,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长相思

  征途遥遥,行军艰难

  风雪交加,思乡情切

长相思 篇5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小孩。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也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也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也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例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例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啥味道,啥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小孩。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故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故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故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啥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小孩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小孩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么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也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小孩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家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家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小孩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家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故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啥地方,心里总是有故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啥地方,心总是在故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故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故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小孩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小孩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家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故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呢在他们的故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啥……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故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小孩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么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故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孩子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故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小孩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呢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小孩,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小孩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故乡,那你为啥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啥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啥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啥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啥对自己的故园也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故乡,那你为啥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小孩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小孩,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小孩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小孩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啥?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爸爸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爸爸。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爸爸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爸爸。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呢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小孩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小孩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啥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爸爸!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故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呢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啥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啥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长相思 篇6

  《长相思》教学反思

  放飞小孩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创作火花。这句话,在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中我运用了,受益匪浅。

  对于学古诗,学生已经习惯于读读诗句、说说诗意,理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节课下来,按道理说,学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总觉得缺少些啥。细细想想,学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深入钻进古诗句之中,因此学习起来平平淡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进行了尝试。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显。而最后一首诗《长相思》有两个地方让学生进行了想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写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难,怎样让学生去体会呢?我引导学生说“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行军途中会遇到啥困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鞋磨破了几双,有的说他们的脚磨出了鲜血,有的还想到了在翻山越岭掉到了山崖,有的则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对比……这些想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士们到边关应征的艰辛。

  《长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怎么样来和将士们在野外露营对比来表现思念故乡呢?此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将士们没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儿女熟睡了,妻子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有的则说一家老小正围着火盆说着话;有的说妻子和儿女盖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梦……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没有想到,但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那样他们的思维得以在更大的虚拟主机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设计的两处想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将士们行军之难,思乡之深,比起干燥无味地讲解诗意,强加给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长相思》教学反思

  在教《长相思》这首词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也成了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也是啥呢?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审美潜能,我接着也说:就像“一千个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那么,我相信,在座的58位同学也应该有58个不同的《长相思》。所以,我和同学们一同探讨这首词的目的不是听我讲啥,而是请同学们说出你最欣赏这首词的哪几处?是啥理由让你欣赏它?因为老师讲的只是一家之言,我希望听到的是大家学习后的众家之言。

  在反复熟读并理解、四人交流之后,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生1:我最欣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因为它把行程的艰辛、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

  学生2:我喜欢词的上阕。读过后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翻过了崇山峻岭、渡过了大河小川,一路向山海关那边进发。体会到他虽身在征途,心却思念家乡的心情。

  学生3:读了词的上阕,我也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但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既然他这么思念故乡,那为啥还要去从军呢?

  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连忙说:问得好!同学们,纳兰性德为啥不早点回家呢?请同学们读下阕内容。

  学生4:我觉得“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是最美的一句。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作者在迢迢征程中,外面风雪交加,他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苦苦思念他的家乡。

  学生5:作者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思乡的情绪也更加的重了起来。他既想保家卫国,也很思念自己的家人,所以才辗转反侧,连梦都做不成。

  ……

  最后一位同学从总体对这首词做了赏析:这首词全篇围绕“长相思”生发开去,先写行程艰辛,再写夜不成梦,情景交融,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不愧为词中精品。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作者为啥苦思故园而也不能回家的原因了吗?

  也是一番唇枪舌剑,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最后我因势利导做了如下总结:是啊,作者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他不能回家。他把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长相思》。

  这节语文课,我恰当的点拨像一个无形的路标引领着小孩们在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小孩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小孩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

  《长相思》教学反思(王崧舟)

  打着我的提灯,

  我找到了一个人:

  我。

  我观察他。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评派的观点,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亡。在这里,对这一命题我权且做一次教学论上蹩脚的迁移:“课堂教学一旦完成,执教者就已经死亡。”我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意在强调“课”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存在。当课被执教者演绎完成后,课的意义已经不再为执教者本人的意图所支配,“课”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听课者言说它自己的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与否,执教者只能将自己转换成听课者的角色重新倾听“这一课”的言说。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有了课后的王崧舟与课中的王崧舟之间的对话:我以为,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这样的言说总有点怪怪的,人要抽身而出看自己,难!说不定哪天你就成了神经病)是在诗(词也是诗)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着一种“和解”之道。

  诗是不可解的,但诗也是不得不解的,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两难境地,抑或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上的悖论。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在《长相思》一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王崧舟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对“诗是不可解的”这一命题的艰难守望和维护。“诗”之不幸,就在语文老师漠视“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诗”是一个极易被糟践和摧残的小生命,教学上稍不留神,我们就可能毁掉“诗”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样式的言语存在。诗是不能搬家的,做为诗栖居的言语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像“树”,一挪就死。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

  王崧舟的《长相思》,走的大约就是这样一个路径。保护“诗”,就是保护“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我们可以从“器”和“用”的层面上理解“诵读”,但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有必要从“道”和“体”的高度看到“诵读”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本体论上的意义。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于是,我们看到,在王崧舟的《长相思》上,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长相思》在诵读中流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这是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诗不能诉诸理性,诗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对于诗的了悟是当下的、瞬间的,这就是所谓的“意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怎样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如果说“完形”是诗之不可解的一个本体论层面上的因素的话,那么,“意会”就是主体论层面上对诗是不可解的也一注脚。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总是不厌其烦的让学生交流读词的感觉,前前后后不下十多次。其实,唤醒感觉的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就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感悟的情感色彩。用维柯的话说叫“诗性逻辑”,用卡西尔的话说叫“隐喻思维”。在我看来,“意会”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感和直觉,还基于Lenovo和想象。事实上,对诗的意会,是一个直觉和想象纠缠不清的过程。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前后安排了四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读词后谈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听诵读看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听音乐写故园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词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也是对词做为一种召唤结构、一种空白张力的积极回应。

  但是呢,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王崧舟正试图以一种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式,对“诗是不可解的”这一命题进行着艰难的突围和颠覆。换言之,他努力想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达成一种互信互谅的和解。之所以尝试这样的突围和颠覆,我想个中缘由是比较复杂的。第一,诗的学习,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他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言语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第二,在小学阶段学诗,他不能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和文化底蕴;第三,在教学评价尚未实现革命性的转型之前,他不能不顾及仍然流行着的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和标准。于是,他不得不冒着“诗一解就死亡”的风险,在“可解”的沼泽地上艰难的跋涉着。我们从中发现王崧舟课堂教学的两处细节,这可以成为这种尝试的标识:一、在学生默读思考《长相思》的大意后,他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也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对“解诗”的一种打探。这种打探有着明确的方向性,这种打探必须基于词义的初步理解,这对诗的存在而言无疑是一种危险的动作。但这种打探并不死扣词中的字眼,他不想“字字落实”,不想因此将学生的诗性思维与字词的肢解绑在一起。他想通过这种打探,让学生对其中的诗意引发一种敏感和警觉,学生对此的回答不一而足,但这无伤诗之大雅。二、在学生沉入词境后,他采用互文印证的策略,用纳兰性德另一首词中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引发学生对词的深层意蕴的解读。这种侧面的、迂回的解读策略,依然折射着王崧舟对诗的“可解”与“不可解”的矛盾之情。互文做为一种解读策略,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但互文策略用在这里,王崧舟是有自己的主张的。那就是借助“互文”在诗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达成一种谅解备忘录。诗说到底是对人生、宇宙的一种直观的洞悉,对事物的一种普遍性的了悟。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只能去“见”去“会”去“悟”。但是呢,诗毕竟是一种言语的存在,尽管这种言语以自足和完形存在着,她处处设防,她把自己保护的严严实实。但百密终有一疏,只要有一条缝,只要有一孔眼,我们就有窥见的机会和可能。正是这样的一条缝、一孔眼,让诗暴露了自己最隐秘的灵魂,于是,诗终于在自己的疏忽中败下阵来。这才给了王崧舟和王崧舟们以“解诗”的可乘之机,一片中间地带在跋涉中被他们发现了。

  但不知这种发现,对“诗”们而言,是幸耶?是不幸耶?

长相思 篇7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 畔 帐 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也将流露出一份怎么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啥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简介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 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啥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办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办法自学这首词, 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啥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啥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也一程读出这是怎么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故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也一程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啥?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啥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啥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 ,为啥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 ,你听到了啥,看到了啥,感受到了啥?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啥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也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啥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呢,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也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呢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家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故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长相思 篇8

  放飞小孩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创作火花。这句话,在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中我运用了,受益匪浅。

  对于学古诗,学生已经习惯于读读诗句、说说诗意,理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节课下来,按道理说,学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总觉得缺少些啥。细细想想,学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深入钻进古诗句之中,因此学习起来平平淡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进行了尝试。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显。而最后一首诗《长相思》有两个地方让学生进行了想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写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难,怎样让学生去体会呢?我引导学生说“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行军途中会遇到啥困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鞋磨破了几双,有的说他们的脚磨出了鲜血,有的还想到了在翻山越岭掉到了山崖,有的则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对比……这些想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士们到边关应征的艰辛。

  《长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怎么样来和将士们在野外露营对比来表现思念故乡呢?此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将士们没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儿女熟睡了,妻子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有的则说一家老小正围着火盆说着话;有的说妻子和儿女盖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梦……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没有想到,但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那样他们的思维得以在更大的虚拟主机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设计的两处想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将士们行军之难,思乡之深,比起干燥无味地讲解诗意,强加给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长相思 篇9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家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也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啥意思?见到啥?(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啥?(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气氛。)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啥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啥?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家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故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啥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啥?(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啥意思?(打开封好的信)啥时候“开封”?为啥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也“开封”?

  ◇“恐”是啥意思?为啥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啥?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故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也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啥?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也怎么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啥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也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也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啥?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也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啥意思?“此声”是指啥声音?在啥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啥?“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啥声音?故园有啥?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么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办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家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故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虚拟主机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长相思 篇10

  执教:王崧舟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也成了那一封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小孩。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也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也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也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例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例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啥味道,啥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小孩。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故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故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故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啥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小孩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小孩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么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也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小孩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家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家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小孩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家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故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啥地方,心里总是有故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啥地方,心总是在故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故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故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小孩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小孩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家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故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呢在他们的故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啥……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故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小孩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么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故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孩子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故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小孩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呢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小孩,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小孩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啥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故乡,那你为啥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啥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啥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啥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啥对自己的故园也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故乡,那你为啥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小孩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小孩,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小孩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小孩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啥?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爸爸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爸爸。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爸爸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爸爸。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呢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小孩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小孩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啥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爸爸!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故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呢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啥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啥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故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定制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长相思 篇11

  一、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完了前面两首诗,我们先把这两首诗有感情的背诵一遍。

  生背诵古诗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词有哪些?

  生:《渔歌子》、《忆江南》。(还没等我问他们会不会背,他们自己开始背诵了。)

  师:你们现在背的词跟我们前两节课学的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1:诗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词的就不一样了。

  生2:词有词牌名,诗没有。

  师:是的,看来你们对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今天我也来学一首词——《长相思》。“长相思”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词牌名”。大家打开课本,仔细的把词读一读,多读几遍,自由的读。

  二、初读词,了解大意

  1、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2、师:听同学们读完师,对这首词,你们有啥想法、感受,或者是哪些词、句对你印象最深的。

  生1:作者思念故乡。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知道的。

  师:你把书阅读越厚,我们班的同学越来越爱动脑筋了,一个好现象,继续保持。

  生2:作者走过的路很远。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2:我从“山一程,水一程”中看出的,这说明作者走过了山后也走过了水。

  师:是的,也就是说作者跋山涉水,走过的路很长很长。

  生3:作者很辛苦。

  师:好的,作者很辛苦,你怎么知道,作者告诉你的吗?

  生3:我从“风一更,雪一更”中看出来的。

  师:是啊,狂风呼啸,厚厚的雪一层覆盖着一层,这种天气历经“山一程,水一程”,真是太辛苦了

  生4:我还知道了作者是在去打仗的路上。

  师:哦!你太厉害,这也被你发现了。说说看,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从“夜深千帐灯”看出的。

  师:是的,看来我们同学已经把词的大意都了解了,这是一首作者在行军途中思念故乡的词,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思念故乡,是一种何其难过的事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应该要怎么读?

  生:伤感的/凄凉的。

  师:是的,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这首词仔细朗诵一遍。

  三、以诵讲代,理解词的意境。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这种思念之情,作者究竟是怎么思念的,我们一起到词中寻找。

  “山一程,水一程”,作者爬过了一山也一山,涉过了一水也一水,作者的身体已经很累了,可是他还是——

  生: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是的,作者的身在哪里?

  生1:在去山海关的路上。

  生2:在山海关。

  生3:在去打仗的路上。

  师:一句话,作者的身在行军的途中。夜晚到了,作者在营帐里休息,可是他怎么也无法入睡,看着星星点点的营帐,他的心里感慨万千,思乡之情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带着这种身体的疲劳的感情,把上片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作者的疲劳仅仅是身体的疲劳吗?

  生:不是的。

  师:那还有啥?我们接下去看词。

  “风一更,雪一更”狂风呼啸,白雪皑皑,这种天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啥?

  生1:打雪仗

  生2:堆雪人

  生3:躲在家里取暖。

  生4:围着火炉烤火,取暖。

  师:我们想到的风雪天都是这么——

  生:快乐,好玩的。

  师:那作者呢?

  生1:他太悲惨了。

  生2:他更加思念故乡了。

  生3:他肯定睡不着觉了。

  师:是啊,你想“聒碎乡心梦不成”了啊。风雪的声音太吵杂了,我连觉都睡不着了,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如果你是作者,站在帐篷外,看着一望无尽的风雪,只有营帐跟他做伴,你会想到啥?

  生1:我会想到故乡的亲人。

  生2:我也会想念故乡的亲人。

  生3:我会想到家里热腾腾的饭菜。

  师:是的,如果此时此刻是我的话,我也会思念家里的一切。可是作者这些想法有没有实现呢?

  生:没有。他的这些只能在梦中实现,可是梦被吵醒了。

  师:是的“聒碎乡心梦不成啊”。他如此的想念故乡,可是这种思想之情竟然连梦都不让他做,真是让人难以忍受。作者的身在途中,心却在哪里?

  生:在家乡。

  师:这就叫做“身在曹营,身在——”

  生:身在汉。

  师:我们换个说法:身在途中,心在故园。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就只好说——

  生:故园无此声。

  师:故园是啥地方。

  生:故乡、家乡。

  师:作者为啥会想到故园。

  生1:因为他在途中。

  生2:因为他很久没回家了。

  生3:因为冬季里很冷。

  生4:因为他很累了。

  师:是啊,他很累了,不单单是走过的路远,让他身体很累,而切那种恶劣的环境,让他思想心切,让他的心里也很累。身心疲劳的时候,就想家了。他可能会想到家里的啥呢?

  生1:亲人

  生2:我觉得也是亲人。

  师:作者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他可能想念儿女令人,也可能想念父母了,还有可能想念妻子了。作者就是在这种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如果让你们来读这首词,现在应该怎么读?

  生:我们知道了。

  师:好,大家一起读(下阕)。现在来看我们的词牌“长相思”,应该怎么来读?

  生读

  师范读。

  四个小组进行朗诵比赛,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长相思 篇12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也是刮风,也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办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办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简介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办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办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也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故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故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啥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

  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啥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长相思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天涯羁旅之思及“容若词自然真切”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羁旅之思的情感,体味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蕃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走进纳兰

  -------------------

  “我是人间惆怅客”

  1、有感情的吟诵两首词。

  2、内容理解(限时3分钟)

  榆关        

  更          

  聒          

  疏窗        

  被酒        

  赌书消得泼茶香                           

  你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情感表达上看

  《长相思》抒发                                        

  《浣溪沙》抒发                                         。

  感受纳兰

  ------------------

  “一片幽情冷处浓”

  4、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其中一首词,充分体会其情感。

  (限时5分钟)

  品味纳兰

  ----------------------

  “一往情深深几许”

  5、纳兰一满清贵胄、能够对汉族文化,特别是诗词掌握并运用得十分精深,那

  么这两首词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词人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请至少找出三种)(限时8分钟)

  6、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评价纳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

  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据此并结合词句概括纳兰词在语

  言和抒情上的特色。(限时8分钟)

  感悟纳兰

  -----------------------

  “当时只道是寻常”

  7、“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令无数人黯然伤神•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遗憾?说说你的故事。(限时10分钟)

  附:1、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纳兰性德画像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也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2、诗意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也刮风也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故乡没有这样的声音。长相思(2张)

  3、补充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家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 篇14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不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办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故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也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故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长相思》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也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也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故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也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故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故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呢,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故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也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长相思》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课前板书这首词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1.找找家长,和自己的家长打招呼。起立,向叔叔阿姨们问好。

  2.家长来和你一起上课,此时你心里在想啥?

  3.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来和你一起来上课,他们多么关心你的成长啊,有父母的关心、疼爱,多么幸福啊!能不能比平时更认真地听课?那好,这节课我要当堂检测,行吗?

  4.你希望自己能考过谁?知道父母最希望你比谁强?(生猜)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到后面现场采访一下。(家长可能会说比自己以前有进步就好,师说多宽容的母亲,多么理解你呀!)

  我还知道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希望你们比他们强,你们信不信?不信,我们请父母举手表态。

  5.这节课我们就和父母一起听课,一起参加检测,我们的目标就是超过父母,有信心吗?(发检测纸)一边传纸,一边小声猜测一下,老师可能会出啥题?

  (教学反思:从最后的检测效果看,不少小孩有不会写的字,虽然几个难点课上处理了,但没有经过练习巩固的环节记忆效果依然不理想。所以,此处的猜老师能考啥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考这首词的默写,这样在听课中他们也会刻意地去记这些难写的字,相信最后的默写效果会更好。)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长相思》是21课古诗词三首的最后一首,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诗,而这一首它就是一首词。

  (指黑板上的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阙,两阙各四句,共36字。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这样直接讲词的特点,虽然浅显但仍比较空洞,改为让学生自己读这首词,与上两首诗比较,发现了啥?可以是词意上的,也可以是发现诗与词的不同。这样很自然就把词的以上特点就带出来了。如:分上下两阙,3375的字数安排,词牌名,表达的感情等。学生对“纳兰性德”这四个字的名字也很感兴趣,在这里可以做简单简介。)

  2.我们第六单元的课文是以怀念和赞美家乡为主题的。我们已经学习了《泊船瓜洲》和《秋思》,一首是借景抒情,一首是借事抒情。王安石的乡愁融于那满目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凝成那写了也拆,拆了也写的家书中。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

  二、读准读通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生字、多音字,他有没有读准了。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读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教学反思:此处的“更”“聒”需做重点处理,对于“更”的读音学生有争议,需要简介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两个时辰为一更;“聒”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3.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也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再来一遍。

  三、读出味道

  1.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例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例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2.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啥味道?啥感觉?

  生1读,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

  3.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啥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故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故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感知词意

  1.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啥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啥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2.师: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

  小孩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教学反思:此处学生的想象并不是很丰富)

  3.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4.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小孩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啥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家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也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故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啥地方,心里总是有故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故乡,可是心总是牵挂故乡的。

  5.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

  五、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

  2.师:小孩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师稍作停顿再次范读)

  3.师:小孩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家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到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故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呢在他们的故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4.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呢,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引入纳兰性德的资料)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小孩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故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故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故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孩子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故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小孩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也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教学反思:此处上起来比较困难,小孩们的想象不够预设得丰富,再就是教学时间不够,如果能时间能宽裕一些,上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试讲后就改为让小孩说说即可,处理得比较浅。教师能通过引导打开小孩的思维就好了。)

  5.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呢,但是呢,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呵呵,小孩没明白老师是啥意思,半天才接上。语言衔接有问题)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小孩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小孩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背。

  六、作业:

  古人、今人借诗词、歌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这样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唱一唱,选最喜欢的一首来参加我们的“浓浓的乡情”展示会。

  七、检测:

  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吧,在场的父亲母亲、同学们,请听题:请默写《长相思》。交换批改。

  回家后和家长公布比赛成绩。下课。

  板书设计:

  《长相思》课文板书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对于本节课来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如果测验的目标更明确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处理不足的地方是深度还不够,没能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比较深层次的共鸣。另外,本节课的作者简介与诗词背景没有简介,没敢放开来讲,有些缺憾。如果在钻研教材上再下些功夫,多了解诗词的文学常识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特点等,那么上课的时候就能驾驭得更灵活些,相信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长相思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办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简介作者。师生共同简介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办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啥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啥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啥?(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长相思 篇16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故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也是啥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啥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啥?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故乡,在他的故园,也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故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当然,比起王菘舟老师的用他诗般的语言循序渐进地浮载起“长相思”的意境,本人“功力”尚浅,不能相提并论,实在见笑。

推荐站内搜索:50字简短个人工作总结、高考最吃亏的省份、司法考试时间2020报名入口、济南大学专升本、中学周记、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2021云南高考查分时间、曲靖事业单位报名入口公务员面试题目及答案、成人高考网、

长相思(精选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长相思(精选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9019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