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西安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啥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么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啥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呢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 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呢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啥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啥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啥?(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啥问题解决不了的? 生:我想问,文章第一小节为啥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草原的风光美?与后面的段落有啥关系?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乍看起来,(指板书)这写的是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啥关系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同学问了,这两段之间究竟是啥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解决,你呢?再看上面的那一行字,自己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文章后面几个小节都写到作者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团聚、联欢的事,为啥要以草原为题而不能以“蒙汉情深”来为题呢?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啥意思?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支玉恒《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不管学没学,老舍先生曾经随着中国作家代表团,走访了一次东北和内蒙地区,他先上了大兴安岭,看到了林海,就写了一篇文章叫《林海》,小学课本里也有。他也翻过大兴安岭往西走,就直接下到内蒙古自治区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东北、内蒙和大兴安岭的地图)一下大兴安岭,刚一走进内蒙草原的时候,就到了内蒙最北边的呼伦贝尔盟,盟内有一个旗,就是老舍先生所去的陈巴尔虎旗。内蒙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大家看到课文上有“陈巴尔虎旗”这个名字没有?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生:文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写牛羊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不限乐趣。我不知道“乐趣”指的是啥?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啥要用叹号? 师:好,为啥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我还想问,在文章第二节,蒙古人民来迎接他们的时候,骑着马,作者为啥要用“飞”字来形容呢?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在这句话里往前看,有一个词就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你把这个字再加上当时蒙古人民的心情,就能回答了,好不好?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啥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啥?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啥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孩子画画常常把大陆和中国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啥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师:所以作者用彩虹,明白了吧?另外,我们假想,如果迎客的马队正好从小丘顶上下来,那会像是啥飘了过来?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啥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啥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师:对,会是领会,把你的心意领会了,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呢两心相连,心心相印,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我们都知道了。你说这个“会心”用得好不好?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啥语言都响亮,为啥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啥顺序写的? 师:按啥顺序写的,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提问题就先到这儿,如果讲到最后,你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啥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不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很不错,但是呢我要提醒你一句,注意保护嗓子。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悦”,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不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不限乐趣。” 师:骏马和牛羊是草原上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一会儿随课文去研究它,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悦,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干啥呀?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他想吟诗。 师:怎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支玉恒《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啥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啥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啥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啥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师:你该这么说,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是不是?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啥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呢我问的是这两句是啥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师:对,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我现在要提一个很难的问题,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也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啥会产生?如果把两这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不要急着举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办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啥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也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啥,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这两句能不能调换,听懂没有?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也看到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到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也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办法。如果怎么样怎么样,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怎么样怎么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也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到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她引用了课文上的一些具体词语,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点得很准。有一个缺点,她只引用了课文的词语,如果她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她认为作者当时是啥心情,把那种情感读出来,就可以省好多话,同学们也明白了确实是这样,你能这么做吗?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到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师:她忘了说两个很重要的结论。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谁还有补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也惊叹也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你说的也很对,但是呢你说人家读错了是不对的。她没有读前面的兴奋的句子,只读了后面陶醉的句子。你刚才是给她补读了前面兴奋的句子。你们两个加起来,答案就很完整了。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啥?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支玉恒《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对了,(板书“整体”)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啥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啥?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啥?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对,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开阔”)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共4页,当前第4页1234推荐站内搜索:游野生动物园作文、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500字、四川二级建造师报名时间、二级建造师考试试题及答案、我身边的好老师作文、2022年省考报名入口、八项规定心得体会、二级建造师考试报名、公务员考试地点查询、毕业典礼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