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精选21篇)
《古诗三首》教案 篇1
古诗三首 教案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办法。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办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啥?(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啥?(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简介……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啥?诗人想表达啥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办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啥?(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啥?还想知道啥?(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啥特点?诗人为啥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啥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啥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么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办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啥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啥办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啥?有啥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啥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啥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办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么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办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办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办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办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啥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啥?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啥?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也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啥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啥办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办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啥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办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附:板书设计 :
《古诗三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啥内容?有啥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啥?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故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办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啥?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啥内容?有啥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办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办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古诗三首》教案 篇3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也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也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办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啥,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么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啥贴春联?为啥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为啥?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简介: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例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例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办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办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也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季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季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
魂 酒 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啥?(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啥要问的?路上行人为啥“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办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办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啥?(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啥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不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么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办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啥?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也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故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故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ú yì jiā xiōnɡ bèi
独 异 佳 兄 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故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啥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啥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
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啥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啥?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故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王维想:故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田字格)兄 独 异 佳
1.你是怎么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 异一导 佳一挂 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简介诗题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读准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三首》教案 篇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季吗?春季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季的诗。
先看——《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季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小孩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1、检查预习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也快也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啥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季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啥?(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啥?(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啥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季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啥感情?(赞美春季)让我们怀着对春季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季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
思考理解: 想象一下,春季满城飘柳絮啥样?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也在干啥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啥感受?
3、再次感情诵读
三、引申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
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简介一下王安石?
1.指名简介。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家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啥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啥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啥词?
隔开了啥?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也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简介,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故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线路。可诗人虽然离故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故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 “还”啥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啥时候想到回家?(春风也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啥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啥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啥触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 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啥?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啥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也绿江南岸)
(2)春风也绿江南岸,江南是啥样的呢?把我们想像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也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绿”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却有了动态感,春风拂过,吹绿江南两岸。“到”“过”“满”都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既动态变化,也能让读者想像春季来到江南一片绿色的画面感。
(5)春季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啥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季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
1、无论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遥远的故乡总是心中最温情的牵挂--- (交流收集的思乡诗文)
2、《“推敲”的故事》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也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 过 绿 入 到
春风也(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 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古诗三首》教案 篇5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孩子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简介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兴”是啥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啥内容?
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天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啥?(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故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小孩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也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孩子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天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也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也愉悦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稚子弄冰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小孩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小孩们的天真可爱。
三、教学程序: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 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村晚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例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啥?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啥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啥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啥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啥?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例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4)、“牧童”是指啥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啥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啥?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例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啥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古诗三首》教案 篇6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绝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季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季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啥季节?春季是啥样的?
2、是呀,春季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季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简介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简介,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啥。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啥?听到了啥?心情怎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啥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啥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么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季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季的啥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季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季特色的景物,例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季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季,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季,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简介。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季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季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办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办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季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季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啥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啥?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季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三衢道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读诗、背诵。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写了怎么样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说诗中写了怎么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引入:《惠崇春江晚景》。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三衢道中》,大家跟着老师把题目写好,注意衢字的写法。
解释题,知作者:
大家读了诗题,想想诗题是啥意思?诗中会写到啥内容呢?(3名学生)你对作者也了解多少呢?(学生简介)老师做个补充:(曾几,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这是他写的一首记行诗)
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3遍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读(3名)
纠正读音,“阴yin、减jian”
字形:指导书写:“溪”字。
教师范读节奏,学生标注。
师:古诗要读出韵味,就要注意诗的节奏。下面老师来范读,同学们认真听,并用小闲线标注出节奏。(师范读)
师: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再练习2遍。读完后展示,谁来展示读一读?(2名同学)小组比赛读。
知诗意。
这首诗到底写了啥内容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诗句的意思?说说我们以前学习的办法。
看插图、借注释、互相学、问老师等。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汇报: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却”意思是啥?也、再、“舔”增加。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古诗,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5说景象,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都写了啥(夏天、梅子、小溪、绿阴、黄鹂)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学生汇报:2名。
师:如果是你走在三衢道中,有如上所见所闻,心里是啥样的感受?(喜爱、惬意等)
学生汇报:2名。试集体背诵。
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用了哪些学习办法?学习古诗的?(想画面、品美句)以后也可以用。
板书设计:
三衢道中
梅子 小溪 绿阴 黄鹂
《古诗三首》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季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天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啥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简介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啥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 ;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
1、师生共同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也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不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古诗三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 导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景色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办法读准字音(ch—u—1n→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办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强化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啥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啥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啥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强化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啥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啥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啥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啥意思?(远)
“瀑布”是啥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啥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啥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啥?(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啥意思?(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啥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也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啥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啥?(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啥意思?(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啥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啥?(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啥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啥?(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啥?(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可爱。)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啥来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样子和奔腾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啥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细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行胜地、著名景色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怎样?有啥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啥?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2)疑是银河落九天
2.写生字、新词。
3.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诗中的3个生字“鹭、含、吴”;会解释“鸣”、“含”两个词的意思,并说出所含这两个词的诗句的意思。会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三)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绝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一)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绝句》一诗。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因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为标题。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教师范读。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四)学习生字新词。
鹭(l)),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是道路的“路”表声;下边是鸟字表意类。(可以不给学生讲,老师要知道。)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字形。白鹭,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也叫鹭鸶。
含(h2n),上下结构,用拆合法记字形。上边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命令的“令”字,)下边是个“口”。“含”的字义是藏在里面。组词:包含、含义、含苞待放。
吴(w*),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口”,下边一个“天”。用拆合法记字形。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下游一带建立的政权叫“东吴”,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五)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写了啥?(初春时节,成都草堂周围壮阔优美的景色。)
(六)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办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1.复习:我们是怎么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内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有黑纹,嘴淡红色,在春季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翠柳”是指初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3)窗含西岭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停泊。“万里”,指遥远,不是实指。
句意: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串联诗句内容,说出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七)教师分析讲解。
1.讲解前两句。
在第一、二句诗里,诗人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描绘出了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的情景。黄绿相衬,白青对照,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第一句写的是平视而见的近景,第二句写的是仰望而见的远景。诗人的观察视角发生了变化。
2.讲解后两句。
在第三、四句诗中,诗人写了千年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积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3.讲解: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八)默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描写的景色。
1.明确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只。)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近景、远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参看书上的插图。
3.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十)学生质疑:学完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有啥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练习背诵、默写古诗。
(十二)作业 。
1.看拼音写词语。
白l)( ) 包h2n( ) 东w*( )
2.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意思。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窗含西岭千秋雪,
(3)背诵、默写课文。
《古诗三首》教案 篇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四
佚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办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强化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也气也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啥?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也是啥,进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例如,“同根生”指啥,“相煎何太急”也指啥,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也指啥……进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啥。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啥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 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季。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也。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季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季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啥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啥?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啥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啥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啥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办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啥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Lenovo言志)
《古诗三首》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Lenovo,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办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办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办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简介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啥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啥?为啥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啥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办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简介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啥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办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么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父亲、母亲讲讲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教案 篇11
之二
佚名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简介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啥?(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啥内容?诗人看到了啥,听到了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啥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季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么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办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办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也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啥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季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
学习办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三首》教案 篇12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办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办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积极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季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季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季的花、春季的蝶、春季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也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也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Lenovo,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积极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进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也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进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办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古诗三首》教案 篇13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简介作者。
(1)“望”是啥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景色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啥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啥?后看到啥?重点看啥?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啥?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也快也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啥修辞办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办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Lenovo
2.诗人运用了啥修辞办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办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简介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啥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天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季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天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季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天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天,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天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么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简介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也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啥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三首》教案 篇14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啥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呢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也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 :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课后作业
背诵诗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Lenovo、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
1、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也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也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也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不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课前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新课标第一网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简介;
诗人的整体评价。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以前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三)正课:
1、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2、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3: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不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啥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归纳: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课前作业设计:
文学常识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也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课后作业设计: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三首》教案 篇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啥?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么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季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啥?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啥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古诗三首》教案 篇1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Lenovo,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办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办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办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简介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啥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啥?为啥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啥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办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简介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啥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办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么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父亲、母亲讲讲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教案 篇17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办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办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啥?(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啥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么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啥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也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古诗三首》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季,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啥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啥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办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季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啥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啥特点?要说明啥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季;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办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啥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也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季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季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教案 篇19
之一
作者:周小明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啥?后两句借啥抒发“送”时的啥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办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故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啥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爸爸。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啥,这说明了啥。(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 奉上第3题。)
6.作业 :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古诗三首》教案 篇2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季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天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啥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办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简介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啥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 ;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
1、师生共同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也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不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 下 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古诗三首》教案 篇21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办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故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也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
duànchǔzhìɡūfān
断楚至孤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oneplus:“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啥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也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该用啥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啥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
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也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啥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谈话接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诵。)
3.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背下来。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
4.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11)断楚至孤帆
1.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楚”——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
“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
“帆”——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4.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5.展示学生作品。
6.过关评价。
八、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简介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办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简介。)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景色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课件出示13)《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4.(课件出示14)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也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家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课件出示15)《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啥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知道了诗人在做啥: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课件出示16)突出显示“饮”“初”“亦”“抹”“宜”。
1.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2.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句。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生字:
yǐnchūyìmǒyí
饮初亦抹宜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mǒ,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mā,组词“抹布”。
③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饮=欠+饣初=刀+衤宜=且+宀
减一减:迹-辶=亦
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课件出示17)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办法。
2.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么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啥不同的景象?
(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么样不同的感受?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阅读理解古诗。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啥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3.是啥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么样的?(晴天。)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5.“方”在这里是啥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晴方好”也是啥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啥变化?(雨)
2.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啥样的变化?(山色空蒙。)
2.“空蒙”是啥意思?(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3.“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5.“亦”在这里是啥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亦奇”也是啥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7.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么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啥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啥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读诗:欲把西湖比西子。)
3.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么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啥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啥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啥意思?(合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课件出示18:生字田字格课件)饮初
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师范写指导: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撇要注意避让,捺可舒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衤”,不是“礻”。
2.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进行写字修正。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激动、兴奋、高兴……)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4.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三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季,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jìnɡwèimóyáoyínpántínɡ
镜未磨遥银盘庭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前鼻音“银盘”,后鼻音“镜庭”。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识记生字
你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境一镜末一未摇一遥很一银挺一庭
组词扩展:磨面磨坊盘子玉盘
(4)全班齐读。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课件出示23、24)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也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5.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25)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啥?
(1)读出时间:秋季的夜晚。
(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气氛,一派和谐的美。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气氛。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啥?
(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3)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
2.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啥?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
推荐站内搜索:执业医师考试时间、湖北省自考成绩查询爱 作文、2020年全国一卷文综答案、沈阳工程学院分数线、2013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我们的节日作文、造价师考试网、宁夏自考成绩查询陕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