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 来源:一路高升范文网
分类:教师使用
阅读-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单元解读】一. 高考目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本文论述“保民而王”的观点非常透彻。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使惠王折服,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劝学》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劝学》是第一篇。原文分两部分,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这里节选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章以许多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主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努力学习。荀子强调教育的功能,学习的重要,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篇文章里,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如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论证学习的作用时,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四个同类事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设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从同一个角度,反复加以说明。这样写既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同时,由于每个比喻的具体内容各异,又使读者不觉得繁复,留下了比较新鲜、深刻的印象。再如第三段中作者论述学习贵在不舍时,也是接连以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样两组四个比喻来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四个比喻两两成组,在内部条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与“不舍”之别,条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结果。比喻再加正反两面的对比,作者虽然没有专门去说理,道理却已经鲜明突出地摆在读者面前了。文章通篇都有比喻,但运用的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单用,有时连用;有时先说理,再设喻;有时先设喻而寓理于其中;有时连用几个同类的比喻;有时又正反比较,搭配出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在作者巧妙的运用之下,文章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启发性,使读者没有板滞的感觉。
《过秦论》选自《新书》,是古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大约写于汉文帝元年(前179),作者贾谊时年仅21岁。本文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戒,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叙事却多于议论,议论又多寓于叙事之中。文章以叙事作为议论的依据,故根据充足,议论就更有理有力;而叙事又因议论的阐发,使其思想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这样叙议结合,富于雄辩,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作者使用辞赋的艺术手段,铺张、夸饰、排比、对偶,满篇皆是,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汪洋恣肆,主题突兀,不仅能够以理服人,而且能够以情感人。再加之全篇对比到底,纵比、横比、连比、间比等多种对比方法相交织在一起,使得文章结构奇特宏伟,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的《师说》,曾被誉为胆识兼备,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他关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独到之处,以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确;他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更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或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本文在写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三、 高考备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言语段的前提。“常见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则强调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须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周密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解释,片面孤立地看待。如何周密考虑呢?方法很多,现简述一二。一、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通句顺。再如“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谒”字的理解,“谒诸郑伯”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通过这样分析就可确定“谒”的意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它。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二、结构推断法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三、事理检验法比如,《左传》中说:“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耳。”句中的“孙”若解释为“孙子”,那么句子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显然不合情理。其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又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jī,是“堆叠”的意思。四、褒贬调配法“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句中“黠”作何解释?就现代汉语而言,它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却不尽然。“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帝每面称之”等句,无疑表明了帝的宠爱。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作“聪慧”解。XX年全国卷12题“而城中鼓噪从之”也可由此推断。“鼓噪”,现在泛指喧嚷,是贬义词,如“鼓噪一时”。考虑到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对田单智慧的赞美与赏识,这样翻译显然不妥,与语境不相谐调,译为“擂鼓呐喊”,则更切合文意。五.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又如“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中的“禳”字,虽生僻,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示”多与祭祀迷信有关,便可推知此处是人们将他画成图以祛鬼避邪之意。六.文中求注法文中求注法,就是用文章中的词语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句。
七.成语求解法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比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便可借助“求全责备”来推求,XX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中的“更”便可参照“少不更事”来作判断。【基础知识梳理】一、 字音1、《寡人之于国也》数罟gǔ 洿池wū 鱼鳖biē 河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饿莩piăo2、《劝学》跬步kuǐ 跂qì 金石可镂lòu 中规zhòng 槁暴pù 知明 zhì 生非异也xìng 3、《过秦论》腴yú 轸zhěn 镞cú 笞chī恬tián 藩fān瓮wèng牖yǒu 召滑shào 孝公既没mò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4、《师说》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须臾yú 怡yí二、 文学常识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3、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4、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师说》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5、“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三、 名句名篇1、《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四、通假字1、《寡人之于国也》(1)、弃甲曳(yè)兵 (2)、申之以孝tì(悌)之义 有饿piǎo (莩) (3)、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4)、数(cù)罟(gǔ)不入wū (洿)池 (5)、谨庠(xiáng)序之教(6)、颁(bān通假字,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涂(tú通假字同“途)2、《劝学》(1).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 (4).“生”通“性”3、《过秦论》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4、《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没有五、词类活用1、《寡人之于国也》(1)王无罪岁 “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食”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3)“填然鼓之”中“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劝学》(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3)“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輮”,使动用法,使弯曲。(5)“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6)“輮”动词作名词,輮这种方法。(7)“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8)“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9)“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3、《过秦论》(1)、名词的活用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2)、动词的活用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3)、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4、《师说》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意动用法是故,圣益圣,愚愈愚。 圣明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六、句式1、《寡人之于国也》(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2、《劝学》(1)、状语后置 于蓝取之 于蓝青、于水寒 乎己参省 乎己参省(2)、定语后置句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3)、省略句 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3、《过秦论》(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3)、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4)、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4、《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2)、不拘于时 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装句 宾语前置七、一词多义1、《寡人之于国也》(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6)、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7)、凶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残暴甫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8)、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9)、以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介词以五十步笑百步 因为王好战,请以战喻 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来,表目的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根据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2、《过秦论》(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3、《师说》(1)、 惑: 传道、授业、解惑 名词 疑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名词 疑惑惑之不解 名词 疑惑孰能无惑 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 糊涂(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意动用法吾师道也 学习 动词不耻相师 学习 动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 没有无长无少,无贵无贱- 无论(4).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做....的手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原因(5).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指知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八、古今异义1、《劝学》(1)、假(古)凭借(今)与“真”相对(2)、跪(古)腿或脚(今)跪下(3)、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4)、就(古)靠近(今)副词(5)、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6)、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7)、寄托(古)寄放,托身(今)付托,寄寓(8)、用心(古)因为思想(今)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9)、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帮凶(10)、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2、《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 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今义:没有必要。九、实词、虚词绝(横渡,隔绝,终止,到了极点,非常)强(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假(借助,借,宽容,如果,与“真”相对)望(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用(因,用途,物资财用,采用,任用)闻(听到,知识,声誉)一(专一,数词,一概,统一,一旦)焉(语气助词,哪里,于此,它)于(从、比,在,和,对,表对象不译)而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顺承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其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吾未见其明也。 人称代词,他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 竟乃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才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 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承接 就 便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揣测 吧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精题精练】1.(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原 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b.场功甫毕 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推荐站内搜索:江西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心情日志大全、营养师考试时间、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往届高考成绩查询入口、国考试题、廉洁从业心得体会、小小动物园作文写家里人四年级、初级药师报名时间、假如人类可以冬眠作文300字以上三年级、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2024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
文章链接:
https://678999.cn/3372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