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析
  •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 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 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 独立思考。 说一说: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 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 理解了题意, 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

①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 板书课题:乘法 并板书29× 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 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 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 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 29×8 ≈ 240(元) 30 ×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 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 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 ,弯弯的像波 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 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 50元钱,够吗? 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1:32×8≈240(元) 240元﹤250元 30 × 8=240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 8=16(元) 240+16=256(元) 256元﹥250元 30× 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 2× 8=16(元) 16元>10元 30× 8=240 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 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 8=240元,也就 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 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 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 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 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 8,把29看作30,30× 8=240 ,够买门票。 32× 8,把32也看作30,30× 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 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 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 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 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 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 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 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 出示: 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 看台上有5排, 每排43个座位, 估一估, 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 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 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 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 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 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 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 高。 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 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 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 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 高。 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 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 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

0,把49看成50 第二种: 104看成105, 把49看成50第三种: 104不动, 把49看成50第四种: 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 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 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 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 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 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

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信息反馈: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

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

: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

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两个运输队运沙子,每队运3车,平均每车重5吨.一共运多少吨沙子?

练习二十二第3题

张庄小学新盖9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共要安多少块玻璃?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通过制定购物计划,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内容

1.制定购物计划.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给参加游艺活动的同学买奖品.这个任务分给三年级每班去完成,每班分配200元,想想:买什么?买多少?共需要多少钱,200元够不够?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制定一个计划表.

2.比比谁的计划好,这个任务就交给谁.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

看看,在超市里,你会遇到那些数学问题?

活动建议

1.收集各种文具及小礼品的单价和一个小包装内的数量,做好记录.

2.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互相交流.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单元内容: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

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

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推荐访问范文网wWW.HaowORD.coM)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千 米 的 认 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4) 千 米 的 认 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练习二的第4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布置作业: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5)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14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5米、3000米。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请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迷宫去玩,数学迷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6)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7)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能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知识。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内容:教材第112—119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

组合数。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单元难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课时安排:5课时

(1) 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册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 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 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 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2)简单的排列

教学内容: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书113页例2 ,小组讨论完成。

(三) 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2、引导参与。共同探究。2014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一小组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4、师生共同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5、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6、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7、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8、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9、拓展练习。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4)练习课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

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5)实践活动掷一掷

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森林旅游》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推荐站内搜索:四川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600字周记、我的爸爸作文400字英语六级考试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网络情感日志、窗作文、个人心情日记、考研准考证打印入口官网、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分数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多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355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