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创新设计(精选12篇)《祝福》教学创新设计(精选12篇)《祝福》教学创新设计(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精选12篇)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精选12篇)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1

  陈志平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也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怎样?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啥?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家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呢,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啥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啥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啥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也不知道该用啥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到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虚拟主机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么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么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么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简介,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小孩,小名叫阿毛。妈妈小孩养得都胖,也没婆婆,男人有力气,也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也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季,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也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简介,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季经卫老婆子简介,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天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啥?她是怎么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进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啥?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也一次的打击,进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也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进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怎样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进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原载1999年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2

  大连一中 常玉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目标 :  A、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的主题。

  B、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 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  :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一)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老祖      间或一轮       捺上花冠      不更事

  (二)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三)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 (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 (头)   形骸  (骇  劾)    惴惴 (揣   湍)

  (四)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    书      送     灶       祝福            国子监(监生)

  (五)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啥踌躇,啥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小孩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呢:她但是呢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呢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一)导入  新课

  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二)交代时代背景( 教参第2页“背景及意义”)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教参第五页“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一)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四、人物形象分析( 教参第2——5页)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啥?(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啥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 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三)讨论:(教参第4页  “封建思想”“祥林嫂的心理”)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参见教参第5页)

  婆家凭啥将她抓回?

  为啥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啥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么样看?(参教参第5页)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啥?(社会原因——参见教参第4页“封建思想”)

  (内在因素——参见教参第4页“祥林嫂的心理”   参见教参第14页最后一段)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 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教参3——4页)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

  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  我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教参第3页;“冷漠的社会环境”) 

  (一)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啥态度?

  (二)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一)的主题是啥?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二)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七、作业 布置

  (一)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二)书后作业 第四题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难点 :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办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家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也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简介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啥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办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啥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么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啥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也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怎样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啥也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也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怎样?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到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办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啥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进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也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也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呢,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也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办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办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不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也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不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办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家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也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简介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办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啥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啥人?为啥会落到这个地步?为啥也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么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也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么样的状态?后来也有啥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也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啥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怎样?两次“可恶”,“然而”是啥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也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啥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啥?祥林嫂“闹”得出格也反映啥?这部分的结果怎么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怎样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啥?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啥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么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祥林嫂为啥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啥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也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啥?接着祥林嫂发生了啥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也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么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啥?应该怎么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也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么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也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啥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啥?怎么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也有啥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不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也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也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5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也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么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啥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啥?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啥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啥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 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8:是封建礼教。  

  师:为啥?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也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6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也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么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啥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啥?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啥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啥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 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8:是封建礼教。 

  师:为啥?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也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7

  李殿林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的彩图“祥林嫂(张嵩祖作)”是祥林嫂的一幅肖像图,展现的是她被鲁家打发出门后成为乞丐流浪街头、濒临绝境的情形。画面生动形象,其悲惨境地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可是,通读几遍课文之后,我就想,《祝福》几乎写了祥林嫂的大半生,而大部分笔墨也是写她中年时候的生活。更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年祥林嫂的两处肖像描写(“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处应该是青年时期),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这样的祥林嫂——纯朴、善良、勤劳而也不乏端庄的年轻女子形象——祥林嫂不美吗?

  正是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年轻女性在封建礼教的罗网里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命运(居然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嘿!凭啥呀),结果被人们慢慢地“吃”掉了,多可悲呀!我深深悲痛于祥林嫂的毁灭,而这种悲痛正是发端于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美的女性的毁灭。

  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体验。

  悲剧之所以能震撼人的灵魂,是因为它毁灭了“美”。被毁灭的对象越美,其悲剧力量越大,也就越具有艺术感染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如果课文的彩图突出“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两颊却还是红的”青年时期的祥林嫂的形象,一定能起到使读者痛恨毁灭“美”的那个时代的艺术作用。从教学角度看,这样做也更容易拉近作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作者邮箱: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也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办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办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气氛,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也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季或临近春季,作者这样安排有啥含义?

  (2)小说为啥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办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季或临近春季,作者这样安排有啥含义?

  春季是美好的季节,给人不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啥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气氛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啥做工?为啥改嫁?为啥捐门槛?为啥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办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呢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呢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9

  梁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 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怎样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 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办法,然后让他们在办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简介怎么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么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办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进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也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么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啥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也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也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 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 •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 •环境

  •逃 抓

  •撞 嘲笑

  •捐 不承认

  •问 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 性格?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叙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强化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办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怎样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办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简介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简介,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季经卫老婆子简介,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天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简介,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小孩,小名叫阿毛。妈妈小孩养得都胖,也没婆婆,男人有力气,也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也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季,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也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啥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怎样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进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么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啥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呢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怎样?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呢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也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啥?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 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 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四、课堂小结: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进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进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季”,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

  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3.欣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熟知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和《家乡》,都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不仅在观照他人,而且也在剖析自己的灵魂。其实,在鲁迅的4p内喊》《彷徨》集中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作品还有许多,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探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祝福》中“我”的形象及采用这种方式的意义。

  二、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为叙述人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提问:小说中的“我”是一种啥身份的人?

  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也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

  (2)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指定——男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3)学生思考:①怎样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也怎样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也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②“我”预料中面也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程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4)学生动手概括“我”的形象。

  明确: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也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讨论:在《祝福》中,作者为啥选择“我”——一个远离家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

  经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样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

  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第二,小说通过对“我”一、——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那普通民众的态度也能会怎么样呢?),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三、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1.分析样林嫂的外貌描写

  (2)提问:投影中的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啥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跟”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啥记叙顺序 

  3.以啥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怎样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么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么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啥描写办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啥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么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也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啥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也采取了怎么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啥意思?为啥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么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啥?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啥,为啥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啥,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啥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啥?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天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啥说祥林嫂是玩物? 

  3.怎样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不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啥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祝福》知困录

  在执教《祝福》一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一些地方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困惑,并通过思索,对这些困惑产生了一些想法,兹录如下。 

  一、鲁四老爷为啥偏偏要骂康有为? 

  当“我”来到鲁四老爷家后,“一见面是寒喧,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一段叙述,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伪善与反动,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未尝不可,但它可能掩盖了鲁迅先生的另一层深意。 

  《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景色依旧”(人教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书》)。按理说,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骂的应该是孙中山,那么为啥鲁四老爷不骂孙中山,偏骂康有为呢?这里鲁迅先生是否另含深意?特别是在“康有为”之前还加了一个“还是”,更值得深思。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翻阅了不少资料,但在所有能查阅到的资料中并未查到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论述。经过思考,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他骂的还是康有为”确实另有深意。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本来对辛亥革命抱有满腔热情的鲁迅先生困惑了,“彷徨”了,甚而至于沉默了,当他在别人的启发与感召下,拿起笔来作小说,进行“呐喊”时(见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他用他力重干钧的笔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总结,这些总结有小说,也有杂文,其中就有《祝福》,所以《祝福》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揭露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并未触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尤其农村更是如此。鲁四老爷“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深意正在于此。 

  深意一在于,鲁四老爷骂新党不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而骂康有为,说明鲁四不知道如今领导革命的是孙中山,倘若他知道是孙中山,反动透顶的鲁四肯定要骂孙中山的,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领导人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可见革命之局限性。 

  深意二在于,鲁四是鲁镇的头面人物,且是一个教书的“老监生”,他都不知道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那就更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了,作为把目标定位在“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夏瑜语)的辛亥革命,普通百姓连革命的领导人是谁都不知道,革命能不失败吗? 

  深意三在于,康有为是一位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了保皇党,也就是成了辛亥革命的反对派,如此的人物,鲁四老爷尚且骂,那更不要说要革皇帝命的孙中山了,可见鲁四老爷之反动的程度。 

  二、鲁镇人的“看戏心态” 

  在鲁镇人(包括祥林嫂的同路人)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她是一个“回头人”(卫老婆子语),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鲁迅语)。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也一次地落人了“也冷也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也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 

  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那么怎样来描述鲁迅笔下“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呢?笔者给它一个名称——“看戏心态”。 

  “看戏心态”的实质可以这样描述: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啥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 

  这种“看戏心态”能不能用“看客心态”来替代呢?这是不能的。鲁迅先生多次描写了“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的看客心态,其特征是精神麻木、爱看热闹。这种特征与“看戏心态”的特征是大相径庭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 篇12

  高健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办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啥。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啥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家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如图:

  时间:第一天 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 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 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啥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啥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啥“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也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

  上一节课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

  回答:有,在《家乡》当中,鲁迅和昔日玩伴闰土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闰土喊“我”老爷,让“我”感到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厚障壁。但是呢当闰土把香炉运回家时,“我”最后的评论是“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表示了对闰土的同情和理解。《家乡》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迷惘也坚决的,是谦虚也自省的,决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在《祝福》《家乡》,都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确:“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叙述者是在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小说常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了第二人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明显。

  提问: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酒保,而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课》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约瑟甫·达勿朗诗是一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确: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鲁迅本人。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不仅仅要明确作者安排了哪一个叙述者去到前台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为啥安排这个角色去叙述,这样做有啥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以后在欣赏和创作叙事作品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问:这个知识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呢?为啥让“我”来叙述一个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呢?

  回答:“我”的特点: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啥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也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提问:刚才大家举出的几篇小说中当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们的好处在哪里?(一个能力迁移训练)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为是他讲述,所以小说的场景是咸亨酒店,情节是孔乙己几次来饮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写出了孔乙己的每况愈下,沦落。真实,生动。

  《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逃学,害怕老师责罚的学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情感的变化,最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镇居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够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时也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势利。

  注:讨论之前,可以先唤起同学们的回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

  啥叫做视角?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解释文字之后,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有没有视角的变化?

  回答:视角一联一变,写景具有跳跃性,“以不全求全”。

  提问:怎么变化的?

  回答: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第三联是中峰俯瞰,第四联不是写景,隔水问樵,已经是迷不知西东。视角的变化,正是这首诗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仅仅在诗歌中有这样的视角变化,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啊?

  回答:有改变。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提问:在《孔乙己》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回答:没有变化,视角始终是一个小酒保。因为故事比较短,情节相对简单。

  提问:为啥在回忆中不能采用全知视角,偏偏让卫婆子来转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婆子的转述充分表她现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强干,称赞祥林嫂交了好运,对祥林嫂被野蛮地捆绑出卖却无一句贬词,表现民间道德的沦落。同时,祥林嫂的这一次强迫改嫁,造成了实际上有两种结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会主流的礼教意识中,她失去了贞节,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是一种潜在的恶化。因为这种礼教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祥林嫂自觉认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恶化。

  可以引导学生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此文在写到别里科夫到科瓦连科家里去之后,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一直到别里科夫回家卧病,也转回限制视角。

  这种观察和讲述视角的变化,在其他小说中也常有表现。教师可以举例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贾府,两个人的观察视角大不一样,举两小段为例:

  (1)、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早已看到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2)、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也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也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啥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也若金钟铜磬一般, 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时也运用了视角变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宅时,有对她的肖像描写,首先是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其次是从四婶的角度进行观察: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也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提问:为啥要写出四婶的观察呢?

  回答:四婶的观察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条件,同时也揭示了祥林嫂的个性特征。与前面的第三人称观察相照应。

  剩余时间,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间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这在鲁迅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办法。

  通过比读这几段文字,找出字面表达的同异,剖析深层含义。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一段,还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点。(提问和答案略。)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的成因和意义是啥

  教学过程 :

  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在第一遍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祥林嫂的死给了你啥感受?

  回答:难过,悲伤,凄惨等等。

  提问:我们常说的悲剧定义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而祥林嫂,作者似乎并没有赋予她种种美德,(例如其他作品,《窦娥冤》中的窦娥,作者不仅写了她的身世悲苦,还突出了她对婆婆的无微不至的孝,和身上的反抗精神,但是呢这样一个女子结果是含冤赴死。在这种极大的反差中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这就是悲剧效果。《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者极力表现她的美丽和才艺、勤劳,以及她和焦仲卿的深情笃爱,但是呢这样一位媳妇却被婆婆驱赶出门,最后沉水自杀,读者阅读之后很难过,很有悲剧效果),而祥林嫂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妇女,并不出众,为啥她的死会让你觉得可怜呢?

  回答:1、祥林嫂,本分、勤劳、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过错,但是呢,最终早早的凄惨的离世了。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后愈加凄凉,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诋骂,没有一点对生命的悲悯。(窦娥和刘兰芝,身上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的死都有着一种壮烈色彩,这一点祥林嫂的死是没有的)

  明确: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为一个悲剧的原因。

  提问: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明确:

  事件 性质 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 改善 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卖到山里 生活改善与潜在的伦理恶化 族权压制,道德沦落

  丈夫死于伤寒 恶化 闭塞,贫困,医疗落后

  小孩被狼衔走 恶化 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赶她走 恶化 强行掠夺,没有财产权保障

  二进鲁宅 改善 四婶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现

  祭祀第一次遭拒 潜在恶化 祥林嫂不清楚内里含义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 恶化 祥林嫂的不厌其烦,鲁镇人的麻木

  柳妈嘲笑伤疤,输灌迷信,教捐门槛 恶化 祥林嫂自觉认同了礼教和迷信思想,苦闷

  祥林嫂捐门槛 潜在改善 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 恶化 祥林嫂感受到四婶的歧视依旧,精神崩溃

  被辞退 恶化 不能伶俐起来,雇主不满,也缺乏同情心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导致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比较多,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哪些呢?

  回答: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2、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呢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呢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呢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4、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呢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注: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是从教条出发,把所有的义愤都对准封建礼教,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之外,还有比封建礼教更加野蛮的绑卖和掠夺,封建礼教作为旧道德固然可怕,但是呢还有更可怕的无道德,两者的相互结合,也许这才是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图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小说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教学过程 :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谈到了鲁镇这个环境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是以鲁镇、s城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说的标题祝福有何种含义,然后完成课后的第三道题。

  请同学们浏览小说,找出关于四叔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卫道士。

  提问:为啥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回答: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也有些破败,例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提问:四叔爱讲半截句,是为啥?(“可恶!然而……”“然而……”)

  回答:语言简短显得四叔的威严持重,也留给虚拟主机让读者去揣摩体会。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也贪图实惠。

  明确,通过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这是一个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也贪图实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几天,我们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把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做一个比较,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呢他们的区别是啥呢?(注: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悬念)

  提问: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啥样的深刻含义呢?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一共四次。一进鲁宅的祝福。二进鲁宅,两次祝福。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啥?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回答:1、年底的祝福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2、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意味,在鲁镇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众人歧视的祥林嫂却在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3、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关系密切,进鲁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体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后两次祝福时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溃。

  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布置作业 。

  作者邮箱:

  [1]

推荐站内搜索:小学五年级日记、国家考试中心网、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13、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成人高考报名网、自考成绩查询系统、韶关专升本、哈尔滨金融学院分数线、福建省自考成绩查询无私奉献演讲稿、

《祝福》教学创新设计(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祝福》教学创新设计(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124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