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通用13篇)第三章(通用13篇)第三章(通用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三章(通用13篇)

第三章(通用13篇)

第三章 篇1

  初一地理新教材第三章教案    .11.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4][教学目标]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重点难点]能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板书设计]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由学生归纳)[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天t陆>t海,冬天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下面请大家现场画一幅南半球某地的气温曲线图。(请一位或两位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画在笔记本上。)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3.321.614.35.6-6.7-16.8-20.1-15.8-6.05.813.919.7  归纳: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绘制的气温曲线图有何不同?为啥?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向上凸出)状,                             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谷(向下凹陷)状,二者正相反。               原因: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出现最高气温的时间正相反。             读图:p18等高线地形图——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p52等温线图——?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            气温相等                 气温的分布规律读图提问:p52[1]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相等[2]等温线闭合处,怎样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看中心气温高低[3]等温线的稀疏、密集与气温变化之间有啥关系?稀疏——气温变化小    密集——气温变化大[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读图分析:p5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由学生归纳结论。[1]低纬度地区气温低,高纬度地区气温高。[2]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5℃10℃15℃15℃10℃5℃ 

  ?北半球                       ?南半球 [3]沿北回归线观察,陆地、海洋上的气温差别?同一纬度,夏天t陆>t海,冬天t陆<t海。联系实际:海陆热力差异——游泳池夏天水中凉,冬天或阴天水中暖。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曲折,南半球等温线平直(海陆分布差异造成)。[4]夏天人们愿意去屋顶乘凉,愿意去山上避暑,为啥?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p53“活动2”计算:1520米 - 720米=800米                   800米 × (下降0.6℃/100米)=8× 0.6℃=下降4.8℃                   28.8℃-4.8℃= 24℃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天t陆>t海,冬天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小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阅读难度较大,注意课堂上逐步引导,由简入难,多联系实际,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作业]填充图册p54“活动1、2”连续24小时的暴雨——p54略阴雨连绵一个月——空气湿度大,衣服洗过之后不易干,食品、衣物容易发霉。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田地干涸,农作物干枯而死,空气干燥,嘴唇容易干裂。某城市下了大雪——人们出行困难,车辆行驶极为缓慢,到处银装素裹。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降水充足、适量,农作物收成好。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5]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a][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小结] [作业]                                

第三章 篇2

  初一地理新教材教案    2003.11.1天气与气候  [4][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重点难点]能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由学生归纳)[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天T陆>T海,冬天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下面请大家现场画一幅南半球某地的气温曲线图。(请一位或两位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画在笔记本上。)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3.321.614.35.6-6.7-16.8-20.1-15.8-6.05.813.919.7  归纳: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绘制的气温曲线图有何不同?为啥?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向上凸出)状,                             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谷(向下凹陷)状,二者正相反。               原因: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出现最高气温的时间正相反。             读图:P18等高线地形图——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P52等温线图——?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            气温相等                 气温的分布规律读图提问:P52[1]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相等[2]等温线闭合处,怎样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看中心气温高低[3]等温线的稀疏、密集与气温变化之间有啥关系?稀疏——气温变化小    密集——气温变化大[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读图分析:P5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由学生归纳结论。[1]低纬度地区气温低,高纬度地区气温高。[2]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5℃10℃15℃15℃10℃5℃ 

  ?北半球                       ?南半球 [3]沿北回归线观察,陆地、海洋上的气温差别?同一纬度,夏天T陆>T海,冬天T陆<T海。联系实际:海陆热力差异——游泳池夏天水中凉,冬天或阴天水中暖。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曲折,南半球等温线平直(海陆分布差异造成)。[4]夏天人们愿意去屋顶乘凉,愿意去山上避暑,为啥?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P53“活动2”计算:1520米 - 720米=800米                   800米 × (下降0.6℃/100米)=8× 0.6℃=下降4.8℃                   28.8℃-4.8℃= 24℃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  P52.2.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天T陆>T海,冬天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教学小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阅读难度较大,注意课堂上逐步引导,由简入难,多联系实际,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作业 ]填充图册P54“活动1、2”连续24小时的暴雨——P54略阴雨连绵一个月——空气湿度大,衣服洗过之后不易干,食品、衣物容易发霉。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田地干涸,农作物干枯而死,空气干燥,嘴唇容易干裂。某城市下了大雪——人们出行困难,车辆行驶极为缓慢,到处银装素裹。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降水充足、适量,农作物收成好。                      天气与气候 [5]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A][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小结] [作业 ]                                

第三章 篇3

  第三章 顺藤摸瓜----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第一节 有备而来---程序设计准备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进入basic环境的办法和输入、编辑、运行程序的办法。

  2.初步掌握basic中的基本概念: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

  3.初步掌握输出、赋值、输入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4.初步掌握简单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办法。

  5.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的概念。二、教学重点掌握输出、赋值、输入语句的格式和功能。三、教学难点掌握简单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办法。四、教学办法1.演示法。2.实践法。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

  二、学习指导

  1.basic中的科学记数法类似数学中的科学记数法

  比如:-3.14156e+3 —— -3.14156×103

  2.56e-2 一 2.56×10-2

  其中e表示幂底数10,e后跟的整数为幂指数。

  2.常见标准函数

  abs(x)    求x的绝对值,即|x|

  sqr(x)    求x的算术平方根,即 。

  sin(x)    求x的正弦值c角x的单位必须是弧度,l°≈3.14159/180)。

  cos(x)    求x的余弦值(规定同上)。

  int(x)    求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

  注意:x为负数时,其值不是去掉小数,例int(一5.99)≠一5。

  int(x)用处很多:

  (1)对正数x四舍五入保留n位小数的表达式:

  int(x*10^n+0.5)/1o^n

  比如:对正数x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的表达式:

  int(x*100+0.5)/100

  (2)判断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的条件关系式:

  int(a/b)=a/b

  (3)求整数a除以b的余数的表达式:

  a—int(a/b)*b.

  rnd(x)  产生一个o到1之间的随机小数

  生成(a,b)内的随机整数的表达式:int(rnd(1)*(b—a)+a)

  比如:二位随机整数的表达式:

  int(rnd(1)*90+10)

  3.数学式和basic表达式的对应表示

  应根据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圆括号,且将所有符号写在同一行上。注意乘、除、乘方运算和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函数在数学上与basic上表示的区别。

  比如:

  一(-b+sqr(b*b一4*a*c))/(2*a)

  4.输出语句和输入语句

  (1)输出语句。

  格式:print(输出内容)

  功能:

  当输出内容是数时,直接输出该数;

  当输出内容是数值表达式时,先计算表达式的值,然后输出该数值;

  当输出内容是字符串时,直接输出该字符串。

  (2)赋值语句。

  格式:let变量=表达式

  功能:把“=”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3)键盘输入语句

  格式:input变量,变量,…,变量。

  功能:程序运行到该句时,屏幕出现一个“?”号,等待用键盘输入数据input后面的变量或变量组。

  5.赋值(let)语句功能强大,用处很多,常用于构造以下

  计数器  比如:let i=i+1(一般变量初值为0,即let i=0)

  累加器  比如:let s=s+x(一般变量初值为o,即let i=0)

  累乘器  比如:let t=t(一般变量初值为l,即let t=1)

  交换器  比如:a、b存储的内容交换

  let c=a

  let a=b

  let b=c

  6.两种提供数据的语句对比表

  表5—2—1两种提供数据的语句对比表

  语句

  let语句

  input语句 

  变量数

  一个let语句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

  一个input语句可以给一个或一组变量赋值 

  赋值方式

  在程序中赋值

  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从键盘输入赋值 

  赋值内容

  数据,变量和表达式

  只有具体数据 

  运算功能

  有运算功能

  无运算功能

  占机时间

  运行后,立即出结果,占机时间少

  运行后,等待从键盘输入数据,占机时间多

  适合类型

  ①需要赋值变量少

  ②需要运算

  参数灵活变化

  7.程序的顺序结构

  程序各语句的执行顺序是从前到后依次执行的,程序执行过程中没有分也,也没有

  重复,这种结构的程序就叫顺序结构程序。

  图形方式表示如下图5—2一l:

  图5—2—1

  图中s1、s2、…、sn分别表示一段具体的操作内容,用一个语句或一段程序完成。

  8.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关键是把握好解决问题步骤的先后顺序,不要把依赖于上一步完成后才能进行的后一步操作前移

  比如:求半径为15的圆周长和面积。

  程序1 let l=2*3.14*r

  let s=3.14*r*r

  let r=15     print r,l,s

  end

  运行结果:15    o    0

  程序2 let r=15

  let l=2*3.14*r

  let s=3.14*r*r

  print r,l,s

  end

  运行结果:15    94.2    706.5

  程序2和程序l语句条数和内容相同,但顺序不同,结果不同,程序2正确。

  三、应用实例

  1.写出下列程序的运行结果

  let x=1 

  let y=2

  let x=x+y

  let y=x+y

  print “x”,“y”

  print x,y

  end

  解:可列变量值的变化表来确定结果。

  x           y

  l           2

  3(1+2)    5(3+2)

  由上分析,可得运行结果:

  x    y

  3    5

  2.鸡兔同笼问题

  已知鸡兔总头数为h,总脚数为f,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解:设鸡兔各有x、y只,则有

  x+y=h    (1)

  2x+4y=f  (2)

  由(1)、(2)可得:

  x=(4h—f)/2

  y=(f一2h)/2

  算法:1.输入h,f

  2.x←(4*h—f)/2

  3.y←(4—2h)/2

  4.输出x,y

  5.结束

  程序:input h,f

  let x=(4*h—f)/2

  let y=(f一2*h)/2

  print“x=”;x,“y=”;y

  end

  运行结果如下:

  ?60,176

  x=32    y=28

  四、练习实践

  1.填空题

  (1)2.745e-3化为日常计数法的数是     

  (2)sqr(49)+abs(一5)的值是     

  (3)int(rnd(50)+20)的值是     

  (4)数学式 对应的basic表达式是        

  (5)数学式x7+ 对应的basic表达式是      

  2.判断题

  (1)x3y、x(1)、sinx、7c都是正确的basic变量。(    )

  (2)语句input a;b;c是正确的。(    )

  (3)语句let m=3,n=5是正确的。(    )

  (4)语句input a=5是正确的。(    )

  (5)语句let x=x+l是错误的。(    )

  (6)let语句是basic中惟一能进行计算的语句。(    )

  (7)下面程序运行后,显示结果是a=7,说明此时变量a的值是7。(    )

  let a=4

  print  “a=”;7

  end

  3.单选题 (1)basic中100000表示为(  )。

  a.1e+5    b.e+5    c.5e    d.1e一5

  (2)print int(10*rnd(1)+1)结果是(    )。

  a.[1,11]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b.[1,10)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c.[0,10]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d.[1,11]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3)表达式a—b/3^c的运算顺序是(  )。

  a.①一②+③/    b.①一②^③/

  c.①一②/③^     d.①^②/③一

  (4)print int(3.236*100+0.5)/100的结果是

  a.3.23    b.3.236     c.3.24    d.324

  (5)程序运行的结果是(  )。

  let m=3

  let n=0

  let  s=m*n

  let n=2

  print  s

  end

  a.0    b.3    c.6      d.2

  (6)程序运行的结果是(  )。

  let a=5

  print “a=”;a+1,a

  end

  a.a=6  6       b.a=6   5

  c.a=a+l  a     d.a=6   a

  4.写出下列程序的运行的结果

  (1)let x=5

  let y=3

  let s=(x+y)/2

  print  “s=”;s

  let s=x+y/2

  print “s=”;s      

  end

  (2)let x=999

  let  x=abs(x—1000)

  print  “sqr(x)=”;sqr(x)

  end

  (3)let a=1

  let b=7

  let  a=a+b

  let b=a+b

  print  a,b

  end

  (4)input  a,b,x

  let  a=a+x

  let  b=x—b

  let  s=a+b+x

  print s

  end

  ①输入1,2,3    ②输入3,2,1

  5.编程解一元一次方程ax+b=c(a≠0)

  (提示:a,b,c为已知量,用input a,b,c输入,x为待求量,应用已知量表示即:x=(c-b)/a)

  6.编写一个计算年息、年终节余的程序

  要求输入存款数、年利率,输出存款数、年息和年终节余(保留二位小数)。

  解:设存款数为x、年利率为a,年息为y,年终节余为z.

  程序如下:

  input x,a

  let y=a

  let z=x+y     let  z=int(z*100+0.5)/100

  print  x,y,z

  end教学后记:

  第二节 与电脑沟通----输入、输出语句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程序中常用的输入、输出语句。

  2、 掌握输入、输出设计办法。

  3、 能利用输入、输出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输入、输出设计办法。三、教学难点用输入、输出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办法1.演示法。2.实践法。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程序的执行次序,从上到下,由一些非控制转移语句组成  一、输出语句    输出用户所需的信息   1、一般格式  print [<表达式>]  表达式—常量、变量、函数 如: print  2,4,6         print "x=";x        显示:      x= ...   2、作用    (1)输出数值计算的结果(p92)     (2)输出字符串(p93)       (3)输出系统信息(p94)        3、输出格式      (1)标准格式—输出项以逗号分隔  五区—每区14列    (2)紧凑格式—输出项以分号相隔    (3)tab(x)—第x列       定位输出,但在同一行中、tab(x)中的x应从左到右逐渐增大。还可利用space(x)插入空格        (4)print <....>, 不换行(光标到下一区)      print <....>; 不换行(光标在输出项后)     print <....>  换行    print      空行    4、打印输出   lprint      其使用办法与print相同二、赋值语句   1、一般格式 [let]<变量名>=<表达式>let  a=100     let  a$="book"   2、作用    计算右边的表达式,将其值赋给左边变量;          主要作用:运算。  “=”的作用于是赋值,与等于的差别     如:x=y 与 y=x 不同(例p100)    3、对变量的赋值操作    (1)变量的初值为0   未赋值的变量     (2)一个变量只有一个值 变量的当前值由最后一次赋值决定      n=n+1         (3)变量值的传递  a=b  b的值不变  b=a  a的值不变     (4)关于赋值类型    以左边变量的类型为准    (5)两个变量交换值  a=b     c=a     a=b  c为中间结果为?/font>    b=c 三、键盘输入语句    1、一般格式:   input[“提示信息”;]< 变量表> 说明:(1)执行该语句从键盘输入数据的数目应与语句中的变量个数相同       (2)从键盘输入的数据只能是常量      (3)输入时数据间用逗号分隔 例:求学生三门课的平均成绩       input "a,b,c=";a,b,c     v=(a+b+c)/3            print "average="; v   end   四、读入语句   1、格式: read <变量表>   data <数据表 例:read a,b,c,     data 75,60,90 v=(a+b+c)/3 end     2、说明:     (1)<数据表>中的数据个数不能少于<变量表>中的变量个数。     (2)data语句可放在程序的任何位置,可使用多个data语句来存放数据,这时将按data 语句的先后顺序,把数据放数据区。  (3)关于“数据指针”当指针移到数据区之外 时,屏幕给出错误信息: out of data   (例p109)    (4)data语句中的数据只能是常量         五、恢复数据指针语句 restore   将数据指针移至首位或指定的data语句标号。六、结束语句和暂停语句    1、end语句  结束程序运行。一个程序可有多个end语句,但运行程序时,只有一个起作用,即执行其中一个end语句都会使程序结束。  2、stop语句   使程序暂停,选择run-continue继续运行。   七、程序调试    1、分步执行  f9—单步执行,step  f6—窗口转换,windowsdows   f5—运行或继续运行。   2、设置断点  f9—设置断点     f5—运行或继续运行 教学后记:

第三章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解答办法,能正确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

  2.通过乘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分析、比较区别等能力.并使学生们学会简单地分析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3.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们养成认真审题、正确解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一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啥?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一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一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啥办法解答?该怎么样列式?说一说为啥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啥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一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啥?要求的问题是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么样想?用啥办法解答?怎么样列式?说说为啥?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办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啥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巩固练习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啥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啥办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办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办法,为啥?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啥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呢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篇5

  单  元  备  课第三章为第三单元本单元总共需课时数为14 课时主要内容第三章  走进国家 第一节           日本 第二节           埃及 第三节           俄罗斯 第四节           法国 第五节           美国  第六节           巴西 第七节           澳大利亚教 学 目 标一、基础知识要求: 1、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国家的位置、范围、及其首都,说出该国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点。2、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国家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国家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影响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4、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国家主要河流概况, 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5、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国家富有特色的文化 习俗。二、基本能力目标 1、  抓特征,透过地理现象探求地理规律,用地理原理来解释的能力。 2、  用联系的观点,找到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素,抓关键,进而把握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重点难点关键1、  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归纳各个国家的地形、气候、河流、经济 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记图、用图来分析各个地理要素的特征,并通过比较法找出不同的地区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进而掌握必要的知识,找到学好地理的钥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课时教  材  处   理2

  第一节   日本 日本一节教材较全面的讲述了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征,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学习的重点,理解该国自然条件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难点。日本的经济要明确以下几点:①条件——缺少重要资源不利;劳力多、教  材  处  理12

  1222111科技水平高、海运条件好有利;②工业占世界重要地位——钢铁、汽车、造船、数码、化学、纺织产品世界驰名;③原料和燃料靠大量进口,产品靠出口。日本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几点认识:①季风气候——水稻生产;②多山岛国——森林多,水力富;③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④海岸曲折多良港——海运便利,工业布局临海;⑤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第二节       埃及 课文从读图开始,使学生认识埃及的位置,以及与埃及有关的重要地名。本节没有罗列 埃及的自然地理要 素,而是突出埃及的命脉——尼罗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这句话并不过分。课文用“尼罗河的赠礼”为题,这是因为古埃及的文明,现在埃及的耕地、人口、城市几乎全集中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尼罗河的长度、发源、流向和注入的海洋,这是需要通过读图记住的知识。 第三节       俄罗斯教材首先通过读图,了解俄罗斯的海陆位置,欧亚两洲的分界线。俄罗斯地跨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并分析俄罗斯为啥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地形多平原和高原,最东边有高地,但都以较为“平坦”为其特征。两条山脉是作为亚欧分界线而提出的。气候一段教材,着重说明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冷”的特征。另外,对东欧平原、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黑海沿岸各地的气候作了简要的叙述。课文还对“北半球寒极”附了一段“读一读”材料,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西伯利亚冬天的“冷”。河流湖泊以伏尔加河的水文特征为例,概括说明了欧洲部分河流的概况。并以简短文字交代一下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湖特征。自然资源主要用“矿产分布图”阐述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为学下一节工业地理做了知识的准备。 第四节       法国 了解法国是西欧工 农业都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是世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目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泣,工 矿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就业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国的工业也分新老两大部门。第五节       美国 本节教材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美国国土的组成、优越的自然条件、民族及种族歧视政策、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及分布。教材从辽阔的国土、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其自然环境的特征,评价其经济意义 。二次大战前,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拥有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自然条件,这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无可比拟的,它使美国有可能主要 依靠本国资源建立现代工农业。因此这部分教材是学习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基础。 第六节       巴西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其自然环 境、资源和工农 业产品对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概况之后讲授巴西,目的有两方面:①通过学习一个国家,深入了解拉丁美洲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②通过学习一个国家,加深对拉丁美洲自然概况和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本节教材由巴西自然概况、迅速发展的工农业及首都三部分组成。对于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本节教材未作全面系统讲述,而是围绕着巴西的热带环境突出了几个问题: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水量巨大的亚马孙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等。这种选材安排 ,既可以与拉丁美洲概述讲授的地理环境相联系,也可以重点突出地反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第七节       澳大利亚本节讲述的内容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概况,体现了人地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大致梳理如下: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 地势低平,草原广阔,地下水丰富→利于发展农牧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工矿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成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东南部气候温湿,沿海交通便捷→移民开发早,是人口集中区和经济重心。 内陆、西部为热带沙漠→人口稀少,只有少数采矿点。 东北部热带雨林区→尚未开发。 复习第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讲评第三单元

第三章 篇6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总路:

  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

  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

  →

  播放录像,强化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

  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

  →

  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 说明:

  (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2)本节课的导言可以直接导入  。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学生代表发言导入  ,只要能引出主题即可。如某学生:“最近,我收集、记录了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使我对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我们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3)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部分的教学,最好借助录像,展示病毒的多种形态和结构,还可制作教学软件比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构成涉及到比较深的化学知识,不必过多解释,只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增殖的内容,可结合图片略加解释。病毒的营养方式是寄生,教师最好利用软件的动画形式表现病毒在寄主细胞里的增殖过程,这对理解这部分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4)关于病毒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以其中一类为例,利用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详细简介其在寄主细胞里寄生和增殖的过程,其他类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杆菌噬菌体的作用机理。

  本节知识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教学软件的形象、直观、动画的作用,把学生用肉眼见不到的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收集、记录的资料可能很广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据与人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一类对人有益,一类对人有害;也可以根据病毒的类型或寄主的不同分类: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无脊椎动物病毒;

  d.脊椎动物病毒。

  还可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如

  a.通过水传播;

  b.血液传播;

  c.空气传播等。

  教师适时强调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只能说病毒是一类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说成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益和有害的两个方面加以描述,特别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过讨论、分析会加深印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结合录像或软件向学生简介目前关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关内容,激励学生有很多科学领域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创造,造福于人类,效果会更佳。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比细菌小得多,电镜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3.组成:

  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核心——由核酸组成(DNA 、RNA)没有细胞结构

  4.传播途径: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蚊虫叮咬等。

  5.营养方式:寄生在寄主细胞里。

  6.影响:病毒的增殖对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类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1.类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无脊椎动物病毒

  (4)脊椎动物病毒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发艾滋病。

  来源:学科教育

  [1]

  

第三章 篇7

  第三章 思考与练习:

  1、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2、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概述。

  3、山水诗派的其他诗人如崔颢、祖咏、丘为、刘眘虚、裴迪、王昌龄、常建、张子容、岑参等,作一般性的了解。

  4、王维、孟浩然风格比较。

  第四章   盛唐边塞诗(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边塞诗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重点:高岑诗派。

  难点:高岑诗风的异同。

  第一节  盛唐边塞诗概况:

  一、边塞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1、战事频繁。卫国、拓边。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较少。2、尚武之风,统治者的激励。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3、入幕。如高适、岑参。4、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军事生活、征人思妇的情感、议论战争的得失等。高适《燕歌行》。

  三、边塞诗的体裁:多七言古体、绝句(山水诗多五言古、近体)。

  四、盛唐边塞诗的时代色彩:总体风貌: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悲壮。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如李颀《古从军行》。

  第二节  高适及其诗歌

  1、生平(702—765):字达夫,渤海人,祖父高偘,武后时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将领。高适虽为文士而建立功业的愿望强。高适生来不是文人,“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旧唐书》)说明高适的具体办事能力并不出色,他的才能主要还是表现在对大势的把握上。高适向往功名:“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他一生从军二次以上:对契丹、奚的战争。后中有道科,作封丘尉,写诗说:“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入哥舒翰幕任掌书记,正是唐拓边战争最严重时。高适颇得哥舒翰的奖掖和信任,这改变了他的一生。安史乱后,哥舒翰败,高适被捕后逃出,至灵武,后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封渤海侯。杜甫至成都时最初得力于高适。

  2、创作:题材有边塞诗、关心民瘼的政治诗、抒写怀抱和友情的抒情诗。其边塞诗的特点:内容广泛,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形势,议论战争的得失,以政论笔调表达边防政见的诗。

  代表作《燕歌行》:解析: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a、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b、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c、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艺术表现:a、叙述、描写了边塞景象、抒情、议论结合,叙述了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边塞景象、抒写了征任思妇的痛苦、议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表达边防政见,而重在发议论。b、对比——反复对比,多重对比,突出重心。出征时的骄横与失败时的困苦凄凉作比;士兵的苦战,为国死节与将军的享乐、恃宠贪功作比;敌我对比古与今之将帅作比。c、韵脚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缠绵。七言歌行中大量地运用律句、对仗句,整饬合律。d、悲壮苍凉、朴质沉雄的风格。

  精读作品篇目:

  《燕歌行》、《别董大》

  阅读作品篇目: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蓟中作》、《封丘作》

  第三节  岑参及其诗歌

  1、生平(715—770):祖南阳人,出生湖北江陵。岑参出生世家,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清)、伯父(羲)皆以文至宰相。岑参言“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感旧赋》)岑参父官至刺史,早卒,他以苦学而登进士第。官至嘉州(今乐山、峨眉)刺史,世称“高嘉州。”岑参曾入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作判官(由节度使、观察使等自己选择官吏以备差遣,非正式官)。与高适不同的是,岑参缺少对功名的积极追求。他去过很多地方,且有的地方为传统士大夫到所未到,见所未见(如安西、北庭都护府)。

  2、创作:岑诗的艺术个性极为明显,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也一位优秀的浪漫诗人。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岑参以“好奇”之眼看奇丽独绝之景,他笔下的景色最神奇、最具特色。代表作《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边塞诗奇丽壮美,富于浪漫主义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于写奇丽壮美的西北边塞风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风等,然而这些奇特壮美的自然现象也常常构成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对军旅生活的考验。而诗人也极善于把边关将士放在这样的考验中,突现他们的豪情壮气。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陲生活和战事的艰苦,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析:

  内容歌咏白雪——奇;送别——情韵。艺术:写景奇特——风奇、雪奇、冷得奇传情别致——春风、梨花、乐、饯行,送别的温暖与热烈;愁云、寒、雪,送别的愁思。

  岑参、高适比较谈:

  岑参与高适都长于写边塞诗,且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也都长于七言歌行体。但二人也有许多不同。仅就二人的边塞诗而言,高偏于悲壮,岑偏于奇丽;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厚质实,岑诗瑰奇俊峭;高富于现实关怀,岑长于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艺术而论,岑美于高。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中华书局,《高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 ,上古出版社)

  精读作品篇目: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作品篇目:

  《碛中作》、《赵将军歌》、《逢入京使》、《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四节   王昌龄等诗人

  1、王昌龄(约690—755)。曾为江宁(今南宁)丞,世称“王江宁。”也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称“王龙标。”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今存诗177首,以七绝为主(75首)。其诗负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尤其七绝,明王世贞说他可以与李白争衡,列为“神品”,称为“联璧”。或称“七绝圣手”、称“开天圣手”。其诗题材主要有闺怨(宫怨《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边塞、赠别。《出塞》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其七绝的艺术技巧:善于捕捉刹那间或听到、或看到、或感到的东西入诗,启发读者的Lenovo。如《闺怨》,女子言妆登楼欣赏春景,在看到柳色的刹那间,她感到了自己的孤独,便引起幽怨之情;也如《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征人独坐戍楼,忽然羌笛声传来,便引起他无法排遣的思家之情。构思精巧、新奇。起句往往高昂,虽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但多神妙、不凡。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琵琶起舞换新声”、“大漠风尘日色昏”。到第三句,也往往另辟蹊径,翻出新意。如《出塞》(其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之后,不写征人思妇的愁思,而一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隐约讽刺了今无良将,深化了题旨。风格劲健有力。

  2、王之涣  极负诗名,但仅存诗六首。著名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的作者有三说:一是朱斌作。芮挺章编《国秀集》为天宝三载,在王死后两年,选王诗二首,此一列为朱斌作。二是朱佐日作。南宋范成大作《吴郡志》,引《翰林盛世》,以为朱作。三是王之涣作。宋985年编《文苑英华》,认为是王作。

  3、王翰 有《凉州词》著名。崔颢,有《黄鹤楼》著名。

  4、李颀

  精读作品篇目: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出塞》其一、《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高岑诗歌比较。

  2、王昌龄绝句阅读,并写作小论文。

  3、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概述。

第三章 篇8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办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办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怎样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办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也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比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怎样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例如:数码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也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例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啥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比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比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比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板书设计 ]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比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比如:氧气、氮气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  韩璐

第三章 篇9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物质的量》

  顾县中学    刘云

  一、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主要包括三小节: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这三小节主要是简介了四个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概念的应用(计算和定量实验)。这四个概念中物质的量处于核心地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都是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有关计算主要包含了这样的四对换算关系:

  <图1一1>

  这样通过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就建构了这样一座桥梁:

  <图1一2>

  而化学这门学科正是要在微观粒子的层次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所以学习化学的人都必须在头脑中建构起这样一座桥梁。同时摩尔计算是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核心,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量实验则是高中化学重要的二个定量实验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意义重大。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老教材的比较

  新大纲

  旧大纲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摩尔质量

  B

  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C、D

  气体摩尔体积

  B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计算

  C、D

  物质的量浓度

  C

  物质的量浓度

  C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D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D

  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

  D

  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

  D

  1、大纲的比较

  2、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从目标上提出了“淡化摩尔、弱化概念、降低难度(计算)”,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在内容上相比就有了这样一些变化:

  (1)从高中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出发: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4节反应热从本章删去。反应热的初步知识放在了第一章,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则放在了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反应热从本章删去,使本章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同时知识点分散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从分散难点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将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分散到了第四章。充分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原则。

  (3)从降低难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简介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时进行了淡化处理,说明概念的文字没有用黑体字呈现,也不再有总结性语句;其次,新教材还略去了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求算,仅对气体分子数与其物质的量的换算有要求;另外,由于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大纲中已不作要求,所以在新教材中已将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个名称略去,但内容有所保留。(重理解轻死记)

  (4)从更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变更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同时变更了概念的引入顺序)。(见表)    

  (5)从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计算中引人 了量方程;增加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molˉ1;在定量实验中将量筒改为滴定管;规定物理量及其单位都用符号表示。

  (6)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增设了讨论性问题,还增加了课后阅读材料。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较复杂的概念的学习建构在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学习的可接受性原则。从中可以体现出新教材以学生的学习为重来编写教材的先进思想。新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相比应该说是更加科学。

  4、教材编写的比较

  新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更多的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来呈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启发式的教学:设置了4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同时还配备了10幅插图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化,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还提供了学法指导,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新教材将整个配制过程用图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学法指导。(文字和图象的相互替换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断使用的一种办法。)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每一节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5、课时分配的比较         

  新教材(共10课时)

  旧教材(共15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量

  2

  第一节摩尔

  3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2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2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3

  第三节摩尔浓度

  3

  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第四节反应热

  1

  本章复习

  2

  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

  选做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含量

  2

  本章复习

  2

  新教材的课时比旧教材少主要是二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内容的减少 (第四节反应热、选做实验均已删去 )这里就少了3个课时 。另外加上难度降低,第一节物质的量减少了一个课时。也学生实验从2个课时减少为1个课时,这是合理的。可见尽管课时减少但教学内容也相应减少,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教材,认真备课,不要穿新鞋走老路,这章的教学任务是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的。

  6、课后习题的比较                   

  新教材课后的习题比旧教材明显增多,说明教材编写者已看到了习题对知识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建议

  由于本章是高中唯一以物理量为主的一章,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准确把握教学大纲

  ①     教学目标 的确定要全面,落实要到位

  ②     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准确把握

  2. 教学目标 要分步推进

  3. 课时内容要合理分配

  4. 要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

  5. 要重视新教材的变化

  6. 要合理利用新教材中的讨论题,课后阅读材料

  7. 教学办法要多样化

  8.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9. 要重视实验的教学

  四.教学程序(课堂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3)教学目标 的全面贯彻     (4)教学目标 的分步推进

  [说明]

  (1)过去我们上课总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活动的主角,经常一讲到底。而把学生看作群众,关心的是他们是否配合,是否回应。如果现在仍然是这种观点,很显然是不合适的。现在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角,而老师则仅是导演。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2)建构主义者提倡合作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学习仅是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论证,则可以使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认识更趋完善。对此我们都有一定的体会。其次从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公民而言,我们也应该强化合作学习,因为大家已经有一种共识:未来的公民应该善于合作 

  2、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摩尔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技能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办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等办法并用

  本节课的教学用品:电脑、投影仪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

  本段教学流程图:

  (二)阅读讨论,了解概念

  本段教学流程图:

  [说明]首先摩尔在新教材中已作了淡化处理,有关要领的文字不再以粗体字突出。对学生的要求仅作了解,不做过高要求。同时在本节课前面第一部分已经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为啥要引进摩尔这一概念并粗步地感受了摩尔这一概念是用来干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本段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材料,相互讨论,合作学习来解决。不过需要老师作出引导,因为这一部分知识中仍然有一些陌生名词(如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等)仅靠学生自学,尚有困难。因此在这里我选择了建构主义观点下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附]:问题与解答:

  (三)问答结合,应用概念     

  本段教学流程图:

  [附]一、教师设问如下:

  填空题

  1、有一瓶氧气含有NA个O2分子,则称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O2

  2、有一块石墨固体含有NA个C原子,则该石墨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C

  3、有一包氯化铜粉末 ,含有NA个CuCl2 ,即有NA个Cu 2+,2NA个Clˉ,则该氯化铜的物质的量为__ mol或称有__mol CuCl2

  4、1 mol氢气,则表示含有__个H2。

  5、1 mol三氯化铁则表示含有__个FeCl3,即有__个Fe3+和__个Clˉ。

  计算题

  有一瓶纯硫酸其物质的量为3mol,则该瓶中大约有多少个H2SO4分子?(NA≈6.02×1023 molˉ1 )这些硫酸分子中共含有多少个氢原子?其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还含有多少个氧原子?其物质的量也为多少?

  二、学生自问自答

  一组设问,一组回答(时间5—8分钟)

  三、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结论

  结论1:粒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结论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符号为N)之间的关系为:

  作业     P48—㈠ 1、3、4    看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国际单位制简介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一些物理量来表示物质及其运动的多少、大小、强度等。比如,一米布、二千克糖和三十秒等。有了米、千克、秒等这样的计量单位,就能表达这些东西的数量。但由于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同,往往形成各自的单位制,如英国的英制、法国的法制等。而且同一物理量常用不同的单位表示,如压强有:公斤\平方厘米、磅/平方英寸、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巴、托等多种单位,这对于国际上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商业交往,都很不方便,换算时也容易出差错。因此,便有实行统一标准的必要。

  国际单位制是一九六零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建议并通过的一们单位制。以米、千克、秒(m、kg、S)公制为基础,逐步加上其它单位,并作了一些规定,制定了国际单位制:(英文为: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es, SI)

  国际单位制克服了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多种单位制并用的混乱现象,并尽可能地反映出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它具有科学、精确、简明和实用的特点。现有国际单位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单位制,已成为国际上共同的计量语言。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熟悉国际单位制的内容和意义,以便为我们所用。SI单位包括三种类型的单位,即SI基本单位、SI辅助单位和SI导出单位。请参阅附录。

  附录一:SI基本单位

  附录二:SI辅助单位

  附录三:SI导出单位(共有19个,仅取4个示例)

  补充说明:

  物理量一一就是用来描述物质的性质或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所用的各种量值。

  可以理解成是各种专业术语,不过这些专业术语一定有单位,然后用数字加单位的组合来表达其大小,或多少。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1kg(数+单位)、2kg或3kg来表示其大小。    

第三章 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  新知

  1.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不计算

  ①修路队5天修路400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②一个篮球场,长24米,宽45米,面积是多少?

  ③ 汽艇每分钟行驶84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帆船每分钟刑事多少米?

  ④一个生产小组每天生产200个零件,要生产6400个零件需要多少天?

  2.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在解答出来

  24乘啥数得960?

  啥数除以38得50?

  提问:你解答这两个题的根据是啥?

  教师谈话引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实际应用.

  板书课题:应用题.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7: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出示图片“例7”)

  教师提问:

  (1)题目中已知啥,求的是啥?你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办法算出结果?

  教师板书:420÷28=15(米)

  (2)你是怎么想的?

  (3)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呢?根据是啥?

  教师板书:设篮球场的宽是 米.

  28× =420

  =420÷28

  =15              

  2.练习

  育民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浇树活动,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468棵.四年级有多少学生参加浇树?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啥?谁能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你是根据啥列出的等式?

  全班同学一起解答,教师请同学板书:

  设四年级有 名同学参加浇树.

  12× =468

  =468÷12           

  =39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

  1.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小时能生产10000个?等式,

  2.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多少岁?

  3.一座电视塔高120米,是电视台大楼高度的4倍.电视台大楼高多少米?(两种办法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以前有啥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四年级同学去植树.把一批树苗平均分给8个小队,结果每个小队分到1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2.新星小学修建了一个长方形体育场,面积是4200平方米.长是100米,宽是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篇11

  第三章 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  细胞膜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整个内容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多,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来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培养学生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但是呢在引入科学家发现过程时,也是比较枯燥的,这里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引出课题内容→提出研究方向→科学实验→得出结论→提出新的疑问→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在一个连续的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中,重新回顾科学探索的历程,而且在学习细胞膜结构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磷脂和蛋白质排布,让学生动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激发了探讨实验过程的热情,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办法。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

  (2)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

  2、过程与办法

  描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以及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组部感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二、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2)被动运输和积极运输

  2、难点

  细胞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三、教学过程

  ppt和板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义

  在上新课之前,我请一为位同学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是啥?

  对,那么生命的结构基础是啥?请同学们看书34页,然后告诉我答案。

  细胞

  生命的结构基础是细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一个重要结构——细胞膜 答: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观察34图并阅读回答

  通过问题引导,引出新课题

  同学们都看过《哆啦a梦》吧,他有一个时光机器,能把他送到过去和未来,是不是啊?

  现在如果有时光机器,把你送回19世纪,要你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呢?

  答:

  是

  学生思考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课程,进而使学生对本节产生兴趣,活跃气氛。

  既然我们要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那是不是先要确定的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呢? 答:

  是 

  同学们先阅读幻灯片上的资料,思考刚才的问题

  19世纪,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这个现象说明啥问题呢?我们用相似相溶原理,你能提出怎么样的假设?下面我请同学说说

  对,我们就可以提出假设: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答:阅读材料并思考

  个别学生回答

  对前人的实验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后来,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了。

  这里解释一下蛋白酶, 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酶,它具有专一性,即只能水解蛋白质,不能水解糖类、脂质、核酸等物质。那现在细胞膜用蛋白酶处理后,细胞膜被破坏了,说明了啥呢?

  是的,就说明细胞膜中有蛋白质,而蛋白质被水解后细胞膜就被破坏了。 

  答: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通过刚刚的两位科学家的实验,说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

  所以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既然我们已经得到了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要研究一下,它们两者是怎样组成细胞膜的?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刚刚提到组成细胞膜的脂质含量最多的是磷脂,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磷脂,磷脂有哪两部分构成?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

  磷脂在细胞膜中应该是有序的排列,还是杂乱无章的呢?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完成活动一的1、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磷脂分子的分布图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磷脂分子在空气----水截面上是怎样排布的,亲水的头部应该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画图

  完成学案活动一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

  好,大部分同学都画对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为啥单分子层的面积会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引导:细胞膜的外面是组织液,也就是水环境,细胞膜的里面是细胞质,也是水环境。我们现在也知道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连续的两层

  猜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分布情况,完成学案第二题。

  画完之后,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画的跟实际的排布情况是不是一样,应该是两层磷脂的亲水头部向外,尾部向内。

  学生画图

  完成第二题 

  磷脂的排布情况我们现在知道了,是双分子层,但是呢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还有蛋白质,那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分布也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刚刚那张磷脂双分子层的基础上,尝试着画出蛋白质的排布情况。  

  引导: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这张细胞膜结构模式图,

  展示部分同学的答案 

  学生画图

  完成学案第三题 培养学生观察读图能力

  那同学们是不是正确呢?

  我们先看科学家的实验,科学家也用冰冻蚀刻数码显微法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上磷脂双分子层被分开了,有些蛋白质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有的以不同程度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将人细胞和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别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标记,然后经过诱导融合,把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的时候细胞一半呈红色,一半呈绿色,但是呢40分钟后,我们可以看到融合的细胞表面的荧光颜色,呈均匀分布了。这个现象说明了啥?

  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答: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具有流动性

  2、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所以我们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对于细胞膜完成其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比如变形虫的运动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都依靠膜的流动性来完成。  

  通过具体的例子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现在对细胞膜的了解还不全面,所以人类对生物膜的研究在继续

  板书: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扩散:高        低

  2、被动运输:

  高              低

  膜 我们知道每个活的细胞都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例如氧气,无机盐等,以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

  那这些物质是怎么进出细胞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我们先来看一个很简单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之后告诉我,

  这种现象叫啥?

  对,扩散,物质由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扩散

  如果细胞内外的物质的浓度不同,物质就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膜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这种现象叫做被动运输。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水分子是怎么跨膜运输的?

  问:水是以啥方式进出细胞的呢?

  .

  师:我们把象水这样跨膜运输的方式称为自由扩散!请同学尝试对自由扩散下一个定义?

  师:具有啥特征呢?

  师:除了水以外,如o2、co2、乙醇、甘油等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出细胞,我们把这样的跨膜运输方式叫自由扩散。

  归纳定义: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分子很小或脂溶性强的物质,如o2、co2、水 、乙醇、甘油等通过此方式通过细胞.

  答:

  生:扩散

  生: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生: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把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以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能给学生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有助于以后的学习。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师:其他物质到底是不是也是一样呢?我们来看一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

  (多媒体展示协助扩散flash动画)

  师:这样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协助扩散。请同学对其下一个定义。

  师:具有啥特点呢?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我们称为协助扩散 讨论得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辅助作用

  生: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这样的跨膜运输方式称为协助扩散。

  生: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资料分析:看幻灯片

  问: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种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这种方式可能是啥呢?

  积极运输

  问:如果逆浓度运输肯定需要啥呢?

  生:能量

  (多媒体展示积极运输flash动画)

  特征:逆浓度梯度,低浓度→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

  学生分析:存在逆浓度运输

  学生观察并思考 

  总结:积极运输是指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也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1)ca2+、mg2+、i-等离子通过细胞膜;(2)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都是以积极运输的方式进行。

  资料:看幻灯片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积极运输对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3)积极运输对生命活动的意义:积极运输保证了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积极地选择吸收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所以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这是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阅读后讨论

  答: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积极地选择性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排出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可以用来比较三种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表格

  分析归纳

  完成学案最后一题 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三种不同的跨膜方式,有助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也能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作业:练习册p6    t1、2、3、4、5  

第三章 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掌握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解答办法,能正确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

  2.通过乘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分析、比较区别等能力.并使学生们学会简单地分析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3.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们养成认真审题、正确解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一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啥?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一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一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啥办法解答?该怎么样列式?说一说为啥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啥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一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啥?要求的问题是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么样想?用啥办法解答?怎么样列式?说说为啥?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办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啥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巩固练习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啥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啥办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办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办法,为啥?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啥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呢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篇13

  九年级第三章  平行四边形回顾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能证明它们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通过证明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4、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5、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应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2.难点: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及性质,利用所得的结论通过计算和证明解决一些问题;

  3.疑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共性,特性及从属关系(可以通过列表、画图,简单的关系图,举反例等来说明)。

  三、教学办法

  归纳法,边讲边练法。

  四、教学手段

  投影。

  五、教学过程 :

  (一)、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特殊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边

  角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菱形

  对边平行且四

  条边都相等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

  对边平行且四

  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二)   讲解新课

  1、回顾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相等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练习1:(投影)

  (1). 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40°,则∠A=_____,∠C=_____,∠D=_____.

  (2) 菱形的对角线长分别为24和10,则此菱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面积为____________.

  (3)矩形ABCD对角线夹角为60°,AB=2cm则对角线长为    ,矩形面积为          ;

  (4)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构成四边形是          ,当四边形是                     (图形)时,新的四边形是菱形

  2、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角:                                        角:

  性质          边:                           判定         边:

  对角线:                               对角线:

  1)通过从角,边,对角线三方面.让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它们的特殊性质,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图表进一步.说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内在联系。

  3、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题图1)

  例: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EF与两边AB,C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E、F,请你猜一猜,得到新的四边形AECF是啥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2  计算与证明题:

  1)、如图2,在 ABCD中,已知AB=4cm,

  BC=9cm,∠B=30°,求 ABCD的面积。

  2)、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                  

  ∠ACD 的平分线CF交AD于点F,

  EF⊥AC于点E,

  ①请你猜一猜线段DF与AE是啥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②当EF=2cm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练习3     拓展                           

  (3)如图4,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O,E是AC上一点,过点A作AG⊥EB,垂足为G,AG交BD于点F。求证:OE=OF

  变式: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 ⊥ EB,且交EB的延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5),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4)如图6,四边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点P,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8,求DP的长。小明想了个办法:

  沿着DP将△ADP剪下来,补到△CDF处,这时PDFB恰好为一个正方形。

  ①你能证明它是一个正方形吗?②你能求DP的长吗?

  (四)小结:(1)特殊四边形我们要从角,边,对角线的变化上认识其特殊性和内在联系

  (2)四边形的问题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

  (五)作业 :59页6、7、8题,伴你学45页~46页。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可以专升本的师范类学校有哪些、全国cet准考证打印、教资2021下半年考试时间、河南自考网上服务平台、案件防控心得体会、雷雨读后感、责任胜于能力演讲稿监理工程师考试网、武昌工学院分数线、

第三章(通用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三章(通用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2026.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