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说课稿(通用9篇)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1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小孩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办法与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虚拟主机,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啥呢?这样的设计,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简介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第二部分、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也怎么办?”在小孩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小孩的想象中小孩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虚拟主机,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雨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爸爸是啥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父亲,你可能不觉得怎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父亲,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父亲,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爸爸,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也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也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进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第三部分、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啥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小孩们的脑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三次想象都是有联系的。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虚拟主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第四部分:积累与拓展: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实实在在的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越多越好: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
2有兴趣的话,想办法找一找、问一问: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附:《大禹治水》教学随笔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作为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的小孩对他并不很熟悉,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求小孩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大禹这个人物,这引起了小孩们对他的极大兴趣。
有了课前的一些铺垫以后,我们在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鲧和禹治水办法不同与带来的不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要做成功一件事所需要的智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前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处理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小孩在比较中分析,研究不同办法带来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后一个难点,则充分尊重小孩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读,自悟,自由讨论交流,强调从具体词句中分析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事实证明:我们的小孩完全有能力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充分地领悟,一个小孩甚至用“爱心”“信心”“恒心”高度概括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禹是伟大的,怎样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的办法充分体会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除了强调重视对文中语言的体味之外,各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引读也是训练的要点。此外,一些小的说话练习(如造句,对话)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短短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我非常感谢小孩们给我的启发,同时很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语文学习的快乐时光!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2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小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这篇课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为啥要治理洪水?
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小孩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接下来,我跳过二、三自然段,直接讲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洪水被制服后老百姓喜悦的心情,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巨大的反差。
接着也抓住“安定”这个词,让学生来讲啥样的生活才是安定的生活,进而与第一自然段的“无家可归”形成鲜明的对比。也问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小孩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人们把大禹称为“伟大英雄”。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最后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高兴吗?(高兴)那么你们高兴吗?小孩兴奋地说:“高兴”。我就紧跟着让学生高兴地读这一段。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中我首先提问了“大禹为治理洪水做了哪些事呢?”学生积极交流并提出1是查看了水流和地形2是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了九座大山。然后分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第二环节我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吃了哪些苦?这个问题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沙锅内帮助学生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学生情不自禁的说了很多困难和艰辛。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第三自然段讲的是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文中的“13年”、“三次路过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儿子十多岁了”这些数字都充分说明大禹为治理洪水舍己的精神。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感悟文中数字的精妙。
最后启发学生想象,大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自己的父亲,他的心情会怎么样?面对儿子的伤心,母亲也会怎么样安慰他呢?
通过学生各种不同的表述,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而且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顺势也推了一把,难道大禹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不疼爱自己的小孩吗?不是,他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大禹真是一位伟大英雄啊!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四.升华情感,情中悟理
讲完二、三自然段后,我也回到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表演重温老百姓对大禹的感激之情。“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感。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气氛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我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内心的情感,小孩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不仅再次提升了大禹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而且让大禹这种勇敢顽强、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永久沉淀!
最后拓展部分,我也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找一找历史上还有哪些像大禹这样的伟大英雄。让这种精神世界的教育得以延续。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节课简介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办法独立自主的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的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婚、鲧”的字音,“禹、塌、牲”的字形。理解“倒塌、淹没”等词的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的景象,为下文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
教学办法与理念:
一、明确主题,养成习惯。
对于当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从小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出示本单元主题:奉献。(师)你能按自己的理解说说啥是奉献吗?(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师)唐.李商隐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蚷成灰泪始干。”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有许多具有奉献精神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
二、了解人物,进入课题。
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因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禹的资料不仅有效地开发了课本资源,而且也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体现的精神做了准备。(出示大禹头像)(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许多大禹的资料,一定对大禹有了一些了解,谁愿意简介给大家?(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电脑)(师)关于大禹提传说有许多许多,我们要学习的是广为流传的一篇《大禹治水》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和教师一起来书空“禹”字。(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大禹是怎么样治理洪水的,那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
三、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婚、鲧”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师)课文中也来了一些“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3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办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息壤”的意思;“塌、牲”的字形结构;“叮嘱”的近义词;“拄”有几个兄弟?
4(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述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四、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么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倒塌、淹没”等词来体会。
2叶圣陶:“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啥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情感。(师)你们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谁愿意带着你的感悟再来读一读课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读课文。
五、交代学习内容,明确下节目标。
(师)面对这灾难,人们多么渴望有人能把这洪水治服。见到人们受苦,鲧、禹父子站了出来,他们是怎么样把洪水治服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大 禹 治 水
上 古 英 雄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是苏教版国标第三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小孩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仅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补充表现大禹的奉献精神,对此,我抓住教材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想象训练点,在想象感悟中走进人物世界,丰富内心感受。然而,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营,如果仅靠文本内容,我想这是不够丰富的想象,因此,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大禹治水时,人们流传的一些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禹,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也是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有助于渲染场景,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说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数量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虚拟主机,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这一课,我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读好每一自然段,初步感知大禹是我国古代的英雄人物;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捕捉关键数量词,从中感悟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说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齐读课题,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么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简介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啥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当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感情,为大禹敢于下决心治理洪水作下情感铺垫。
②第二部分,解读数量词,切入合理想象,感受大禹精神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也怎么办?”在小孩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小孩的想象中小孩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圈出数量词“九条、九座” ,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虚拟主机,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爸爸是啥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 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父亲,你可能不觉得怎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父亲,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父亲,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爸爸,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也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 你也会怎么想?假如你是大禹,初次路过家门时会想些啥?第二次,第三次呢?十多年来都不曾见过自己的儿子,大禹是狠心的爸爸吗?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进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③总结延伸 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啥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qing,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小孩们的脑中。
④留疑感悟
课文学完了,我留下疑问为啥课文开头叫禹,课文最后也叫大禹呢?从标题入手从标题结束本课,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作业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数量词的捕捉联系了学生的三次想象。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虚拟主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5
一、说文本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着力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顽强治水,一心为民的英雄形象。这一英雄形象不是平面的、脸谱化的,而是生动可感的,是在课文展现的几个场景中一步步深化,逐步丰满立体起来的。洪水肆虐,百姓遭难,大禹决心治水,初现英雄形象;治水过程异常艰辛,大禹不畏艰难,吃尽辛苦,英雄的顽强意志使人震撼,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献身精神让人感动,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治水成功,百姓讴歌,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本文还具有一定的情节,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虚拟主机,和语言发展虚拟主机。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认识,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为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文10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没 倒),认识一个偏旁(衣字旁)。
过程与办法:
1、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体会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2、创设整体情境,同时发展想象,在情境中明理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展开品读、想象,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这一人物形象,领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本课我打算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生字词,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创设情境,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的献身精神;第三课时,复习巩固,指导背诵,指导书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以及教学内容。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课时,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办法创设“受命于危难——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激英雄”等四个小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多维度、立体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明理、悟情 课文二自然段中的“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以及第三自然段中的“13、三、一、十”等数量词深刻描绘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同时展开想象,多渠道、多方位的与文本积极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思路
1、迁情入境 初现英雄形象
教学开始播放滔滔洪水席卷大地的场面。强大的视觉冲击定会让学生有所感触,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接着问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的心情怎样?学生会动情地说心情很难受、悲伤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文字结合画面带来的双重刺激更好地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方位的想象。进而使学生凭借想象,深刻体会出洪水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之大。这时老师适度地向课外延伸:是啊,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有人去治理过洪水但都失败了,洪水反而越发肆虐。难道老百姓就将永远生活在灾难中吗?这时大禹出现了,他决心排除万难,治理洪水。在老师的语言渲染中,大禹这一英雄形象初现了。学生也将自己对洪水的愤恨、百姓的同情转移到了对大禹的 上。,接着问学生: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啥?这一问题的设计,拉进了学生与本文主人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将学生带进了治水的情境之中。
2、品读、想象 凸现英雄形象
紧接着第一小节的提问说:是啊,大禹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治水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词的概念若能与生动、形象、真切的事物以及学生已有的表象、感受、经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就能比较准确比较深刻的理解词的意义。所以当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啥困难?吃哪些苦呢?新课标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见闻结合起来,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对教材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学生可能会说“大禹在深山老林里走路时,会被毒蛇咬伤,甚至会生命垂危;大禹在挖河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洪水冲走;夏季时会被晒得中了暑、冬季会被冻得浑身发抖”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深刻的体会出了治水的艰辛。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治水的艰辛,大禹的顽强,进一步深化了英雄的形象。
3、想象、表演 深化英雄形象
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一干就是13年,这时出示第一句话,引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问:读到这里你有啥疑问吗?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与文本进一步产生对话的欲望,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可能会问:大禹为啥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看一看?等等。同时让学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大禹的英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进一步高大起来。在此基础上,我小结到:是的,这么多年了,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时出示第二句话,填读。接着老师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有一天,大禹的儿子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啥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样回答他呢?让学生带着设定的问题分组进行表演。学生表演虽然稚嫩,但是呢表演中有理解,有感悟,有想象,有拓展……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感悟。学生的表演结束后老师趁势说到:大禹难道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看呀!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此时,你想替大禹对他的妻子、儿子说些啥吗?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有意识的将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当学生的被大禹的献身精神所打动时,紧接着问到:你此时最想对大禹说些啥?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大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
4、升华情感 完美英雄形象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出示洪水制服后的的画面,问学生:这时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这一问题的设计与第一自然段形成了对比。这种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呢?(是大禹)所以人民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引读最后一句话)学生也在思、说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在这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性:此时你最想对大禹说些啥?学生的回答中有对大禹的崇敬、佩服,有对大禹的感激、歌颂。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学生在此感悟中,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小孩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么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二、说学情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四、说教学办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虚拟主机,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气氛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5课,文章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么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读、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第一课时特点,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感受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说学情】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说教学办法】
在教学本课时,试图使用如下的教学办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等。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气氛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禹的图片)这是谁?告诉你们,他是我国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板书“大禹”)通过预习,你知道他做过啥?(板书“治水”)
2、齐读课题,你想了解啥?可以同桌交流。(相机板书:为啥?怎么样?结果?)
意图:用图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结题。学会质疑是教会学生的学习办法,力争做到:学生想了解的正是老师要教授的。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
要求:认真拼读生字,把课文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学生有疑问后会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这时,让他们自己读书,满足了这种需要,同时,自渎课文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消灭“拦路虎”
1、看书上的字,一齐拼读。
2、出示生字卡片,小老师领读。
3、一口喊出这个字。(齐读、开火车读)
意图:学习生字可以灵活机动,有学生齐读,有指名读,有开火车读还有小老师领读,形式丰富,学生感兴趣,学起来不枯燥,自然效果佳。
三、读书比拼
1、师生大擂台(分别读一句。)
2、下面,老师来做裁判,我们来一场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们班的女生读书棒,还是男生读的强。
意图: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试较量中做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四、解决问题
现在,黑板上的问题你弄明白了吗?课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并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意图:学生的质疑不是形式,此环节要学生在文中找答案,既读了书,也学会了整理答案的能力。
六、做操写字
看着这些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啥?(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意图:学生并不喜欢写字,在动笔前让学生动起来,做做写字操,活动了手指也调动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在描红写字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展示学生的作业,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写好字。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8
一、分析教材,把握训练要点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5课。讲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意志顽强、为百姓造福的献身精神。本课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3自然段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订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音、形、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会1个新偏旁。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目标力求有层次、具体明确。
三 以情为线,优化教学流程
本着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激趣入境——读中设境——境中悟情——情中悟理。
激趣入境:上课开始,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爱读神话故事吗?请说说你知道的神话故事有哪些。”“读课题,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的愿望,努力营造一个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读中设境: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始终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为主旋律。教学第一小节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看到了啥,听到了啥?你的心情怎么样,为啥?”同时鼓励生生间的互评。将画面与音乐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第二小节的学习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虚拟主机、自由还给学生。我这样设计:①分四人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啥? ②交流汇报。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禹为了治水吃过哪些苦?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通过看、读、议、评进一步理解感悟大禹治水的辛苦。
境中悟情:第三小节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看图讲故事,自由交流发言,感情朗读感悟大禹的伟大。
情中悟理:学第四小节时,通过询问:“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为啥?老百姓的日子怎样了?”(播放流动图)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感情火花,让小孩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终脱口而出:“大禹,我想对您说……”这样,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
四 以学促教 ,落实读写项目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本着《课标》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
在写字教学中我通过示范书写、让学生随老师板书书空、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使写字得到落实。
通过让学生说心里话:大禹是好父亲还是坏父亲?进而鼓励个性化发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启发学生想象:教学第一节时,通过放影像(“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并想象洪水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想象:禹为了治水吃过哪些苦?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你想对大禹说点啥呢?通过几次想象来拓展学生想象的虚拟主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加深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课堂上尽量体现“以读为本” 、“以情感人”、 力求找到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学法方面,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通过学生自主地问、看、听、说、读、划、写、思、议、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使学生感悟读中生情、景中有情的乐趣。
五、有的放矢, 选择教学媒体
针对学生知识经验少、喜欢直观、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自制了音画、图文并茂的课件来优化教学环节,同时注意了小黑板、字卡、纸条等常规教具的运用,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六、“情”为线,合理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以“情”为主线,以事为据,精选词语,通过对比,突出大禹治水的艰辛,感悟大禹的伟大。板书力求美观、醒目、易理解。
附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害 无家可归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本课讲述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节课简介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办法独立自主的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的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婚、鲧”的字音,“禹、塌、牲”的字形。理解“倒塌、淹没”等词的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的景象,为下文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做好铺垫。
教学办法与理念:
一、明确主题,养成习惯。
对于当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的现象,从小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出示本单元主题:奉献。(师)你能按自己的理解说说啥是奉献吗?(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师)唐.李商隐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蚷成灰泪始干。”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有许多具有奉献精神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
二、了解人物,进入课题。
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因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禹的资料不仅有效地开发了课本资源,而且也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体现的精神做了准备。(出示大禹头像)(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许多大禹的资料,一定对大禹有了一些了解,谁愿意简介给大家?(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电脑)(师)关于大禹提传说有许多许多,我们要学习的是广为流传的一篇《大禹治水》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和教师一起来书空“禹”字。(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大禹是怎么样治理洪水的,那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
三、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婚、鲧”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师)课文中也来了一些“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3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办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息壤”的意思;“塌、牲”的字形结构;“叮嘱”的近义词;“拄”有几个兄弟?
4(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述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四、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么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倒塌、淹没”等词来体会。
2叶圣陶:“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啥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情感。(师)你们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谁愿意带着你的感悟再来读一读课文?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读课文。
五、交代学习内容,明确下节目标。
(师)面对这灾难,人们多么渴望有人能把这洪水治服。见到人们受苦,鲧、禹父子站了出来,他们是怎么样把洪水治服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上 古 英 雄
洪 水 泛 滥
推荐站内搜索:党旗飘飘演讲稿专升本试题、陕西高考语文答案、高考报考网站、500字日记廉洁自律演讲稿、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600字、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时间、怀化学院分数线、中学生周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