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精选15篇)《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精选15篇)《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精选15篇)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精选15篇)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1

  a组

  一、辨别形近字,分别组词语。

  二、用多音字组词。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战争开始的时候,母亲从家门口起,量了____步,埋下了箱子。科利亚量了____步,埋下了木匣子。

  2.四年后,母亲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____,很快____。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____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____步,他果然____。这是因为____。

  四、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粗的词造句。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也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利亚量了五步,也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2

  收果实   请把下面的水果放到合适的筐里。

  盛着              放好             盛开           爱好     

  hǎo           chéng           shèng          hào

  对对碰         

  匚        甲                        衤         刀

  父        斤                        忄         董

  竹        官                        革         圭 

  看碰出了啥字,碰对了就可以给       穿上漂亮的衣服。

  赛一赛      和小伙伴们一起填,比快、比准。

  一(     )木匣       一(     )早晨        一(      )细纱

  一(     )小孩        两(     )报纸        五(      )杂志社

  一(     )电车        一(     )景色         三(      )伙伴

  我对同桌的评价:               同桌对我的评价:

  找找看   和你同桌一起找,把正确的词语序号放在里。

  1、终于          2、终究

  法西斯            被赶走了。

  1、居然          2、果然

  科利亚也动手挖了起来,不多一会儿,           找到了木匣子。

  变戏法     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我们家的东西被法西斯抢走了。

  草地上的小虫子被大公鸡吃掉了。

  课文回放

  《科利亚的盒子》讲的是他(     )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        )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       )年后数了(         )步挖出了木匣的故事。从这件事中他感悟到(          )在变化,(           )在变化,(              )都在变化的道理。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我的周围(                   )也在变化。

  我要好好想想!

  智力挑战   

  有一个饭店的老板,与一个客人包饭,写了一张契约:“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少。”客人出了很多钱,天天吃的却是青菜豆腐。客人对老板说:“你怎么不守约啊?”老板回答说:“我怎么不守约呢?”于是,双方争吵起来。契约的内容写得很清楚,他们为啥会争论呢?

  聪明的小孩子,你知道是为啥吗?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3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办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呢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进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 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么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么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办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啥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   “挖木匣”  “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逐层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文,科利亚和母亲在啥时候  啥地方埋下木匣的 ,为啥埋 怎么埋?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思考,相互补充学懂。

  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办法读懂课文。进行汇报,把母亲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铺垫。用图示的办法可以清晰地看到步子的变化,因此第一次没找到木匣。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简介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啥?

  2、科利亚是个怎么样的人?

  3、科利亚为啥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  )木匣→(  )木匣→(  ),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么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啥?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啥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么样的小孩?(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小孩。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母亲埋木匣有啥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也顺水推舟问:“那为啥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也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新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自我构建的一种实践活动。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教师的职责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为,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这次课程实施的要求是改变实施的方式,其要点是构建起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方式的构建帮助教师从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学生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到积极地探究知识。那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其中也得以体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愉悦,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最后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啊!

  二、教师深刻地把握教材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是提高自身的功底。我想这方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基本功、语文素质、专业技能等,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而到现在我们不得不反思:

  教师有没有一桶水?即使有了这一桶水,那么是桶清水还是浑水?

  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设计;在第二次朗读课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学生兴致很高,读的方式也很多。当我正沉醉在自我感觉不错之时,赵主任的点评一针见血点醒了我。是啊,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前后的逻辑性很强,我怎么能让学生东挑一段西捡一段地读,最后给了全体学生一堆支离破碎的东西呢?问题是出在我啊,我没头把握好教材的叙述顺序,更没有去思考这样的文章用怎么样的方式来读更合适。

  在讲读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来想象一下除了课文中讲的那几个东西外,科利亚的小玩意儿还可能有哪些?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都能讲出许多东西。而赵主任的一句话也问得我哑口无言:“课文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科利亚是个聪明、善于思考、做事细心的小孩,你这一段的设计和课文的主旨有没有很大的联系呢?”对呀。既然和课文主旨没有太大的联系,花这么多的时间来讲读没有太大的价值的东西也有何意义呢?

  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教”+“学”的活动,而是教育者→教育中介客体←受教育者。从教育活动的目的看,教的活动是为了学的活动,教育着具有引导受教育者活动的意向和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引导者一方发生了偏离,那么必将影响到受教育者,使之无法很好地完成实践活动。

  看来,要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新课程的理念,真让我如沐春风,它给了我甘泉雨露,它唤醒了我沉睡的教学思想和意识,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它将带领这支教师队伍走进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课程的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将是我全新的追求!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啥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么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啥把东西埋起来?母亲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啥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母亲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啥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母亲是怎么样挖箱子的?结果怎么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么样挖的?结果怎么样?后来为啥也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么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啥还要写母亲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啥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啥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办法要变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5

  之一

  作者:郎老师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啥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啥跟埋匣子有啥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啥后面也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办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孩子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啥?(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啥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么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母亲、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母亲是啥时候、怎么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啥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母亲也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母亲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啥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啥跟埋匣子有啥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啥也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啥内容?

  2.科利亚怎么样埋木匣的?(啥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母亲啥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母亲怎么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么样?

  (4)科利亚也是经过怎么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母亲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母亲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母亲说的话是啥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母亲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么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么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也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啥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母亲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啥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啥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啥?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啥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啥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么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母亲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母亲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啥。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也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也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啥还要写母亲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母亲的样子干的,写母亲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啥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么样量步子,怎么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也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也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母亲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啥?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6

  《科利亚的木匣》主要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疏理线索,整体感知

  1,游戏方式检查生字

  ①认字大迷宫(多媒体课件) ②玩玩词语魔方(自制教具)③ 我会读(开火车等方式)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 做了啥事

  二,学习埋木匣部分

  1,自读第1,2段,划出写埋木匣的句子,反复读句子.

  2,边读边想想,科利亚心里在想啥

  三,学习挖木匣部分

  第一次挖木匣

  1,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科利亚的心情.理解仍然.

  2,指导朗读,从读得正确流利到有感情.

  第二次挖木匣

  1,学习第11,12自然段,啥原因挖不到木匣

  2,自读科利亚说的话,你读懂了啥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议论,师生交流)

  3,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大了一倍.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

  4,朗读读11,12自然段

  四,悟道理

  1,师生合作朗读13自然段

  2,引向课外

  《科利亚的木匣》教后说课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从教材出发,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 本课目标设定为1,认识生字2,理解仍然果然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5,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其中要达成的第4个目标也正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重点难点.三个难度渗透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提问受发现,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欢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积极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本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的筛选.要选择那些最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最利于实现预习目标的材料来学习探究.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依据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这条线索,抓住三个点来教学:埋 1,2自然段,第一次挖第8段,第二次挖及启示第11,12,13段.语文学习是讲究效率的,语文学习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也避免使整篇文章来讲字词的琐碎分析讲解,突显了重点.

  (二)多种方式推进语文的学习

  1,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新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验文本作者的喜,怒,哀,乐.第一部分以科利亚一边埋一边在想啥为话题,引领学生读文,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以科利亚的心情是怎么样变化的为话题,来对话,来指导朗读.课堂上,我分明感觉到了小孩们的心与科利亚的心通过对话紧密联系在一起.

  2,朗读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手段,通过读文,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文,理解和积累语言;通过读文,学习写作表达办法.这节课的朗读有两点可取:①朗读做到有层次.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②怎样做到有感情呢,当然由于读文的主体不同,应当呈现出来的方式也就不同,但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展观给大家.我印像深刻的是第8自然段朗读的教学,我分明看到小孩们由读不通到读得正确流利再到读得有滋有味.

  3,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三个点是文本重点,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讨论,探究解疑——领悟语言文字.首先让学生读句质疑,接着让学生和周围的小伙伴们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 ,然后师生合作完成板书图示,最后回到语言文字,齐读课文.

  (三)开发课程资源,服务于语文学习.

  新课程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要强化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自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如理解大了一倍,让学生们自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办法来理解.然后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周围起了啥变化来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我认为这节课始终凸现语文课的本色.语文学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支撑点.我们读文,我们交流体验,进行对话,我们合作探究,都是为我们学习语文所服务的.语文学习是整个课堂的灵魂.短短的四十分钟,小孩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学得有滋有味.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大家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啥?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

  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啥?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母亲是怎么样埋木匣的?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母亲都使用“量步子”的办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母亲是怎么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母亲为啥能很快挖出箱子?科利亚为啥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他是怎么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呢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啥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8

  [案例]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进而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名,读懂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快,为了表扬大家,老师给你们简介一位新朋友--科利亚(板书).科利亚是前苏联的一个小孩,他有许多小宝贝——冰鞋,小斧头,小手锯等等,你有自己的小宝贝吗 你喜欢它们吗科利亚像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自己的小宝贝.由于特殊的原因,科利亚把他的这些小宝贝装进一个木匣里,从家门口起数了十步,埋了起来.四年以后,科利亚也从家门口数了十步挖这个木匣,他能挖到吗 (有的同学会说能,有的会说不能)到底能不能挖到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答案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

  二,预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本篇课文的范读.

  2,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3,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和停顿不当的地方.

  ⑵ 指名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三,细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的 请找出有关动词.后来他也是怎么样挖木匣的

  ⑵ 通过这件事他懂得了啥

  2,学生按思考问题自学,再四人一组讨论.

  3,师生交流思考题⑴

  ⑴ 指名读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出示句子理解1,抓住"刚学数数"和"只会数到十"作重点理解.再通过找几个动词"放,盖,踩,撒",让学生体会科利亚做事心细,想得很周到,抓住这几个词指导朗读.

  ⑵ 设疑:科利亚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埋木匣的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着重理解:一是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二是由于受到了母亲埋东西的启示.

  ⑶ 过渡导语:四年之后,科利亚回来了,他也是怎么样挖木匣的

  指名读有关段落,并出示句子理解2:

  从"家门口","量了十步","挖呀,挖呀","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你体会到啥 (坑挖得很深,范围也很大,结果怎么样 "仍然没找到"."仍然"是啥意思 (学生答后,正确解释)

  科利亚没找到木匣,他当时怎么想

  (算术不管用 被别人挖走了 )

  指名回答并读出有关段落,以排除以上两种想法.

  科利亚想出原因了吗 (读出有关段落).

  科利亚怎么样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理解3.

  "果然"啥意思 (生答后出示正确答案).

  师生交流思考题⑵

  ⑴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出示句子理解4

  ⑵ 设疑:除了人在长大,步子在变大,周围还有啥在起变化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上小学了,能数到100了……)

  四,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在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对发生变化了的事物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

  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1,分角色读.

  2,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3,分段读.

  二,指导生字书写

  1,指导学生字形笔顺(同步识字).

  2,抄写含有生字的新词两遍.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子小 数了十步 变化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子大了一倍 数了五步

  [反思]

  今天我想记录课堂上的一段导语: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时小孩小手印,小脚丫的一页)大家看,这是王平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他用手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啥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特别小.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也发现了啥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小孩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办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9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啥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啥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啥?(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啥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父亲母亲或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10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袁克丽

  课文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母亲、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母亲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起,走了三十步,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母亲、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院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母亲、奶奶带着科利来回到了帮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母亲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在地下哩。” 

  母亲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也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也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课堂实录 

  师:昨天,教师已经请大家预习了第18课,大家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很好,今天,老师把科利亚了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 

  生:你为啥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啥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啥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师:同学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科利亚可愿意回答了。请大家打开课文第96页,答案都在课文里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些啥?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小孩。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啥?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我懂得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许多小玩意儿。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孩。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啥?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到了母亲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母亲,做得比母亲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母亲,说明他爱动脑筋。

  师:为啥科利亚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来,想是很重要的。那么,他到底想啥呢,请同学们读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亚,你会想啥?

  (生读课文)

  师:现在你叫啥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 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一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科利亚的想法,你们明白了吗?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  一倍   不是……而是……      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留给同学们作业:思考科利亚的周围发生了啥变化,如果你是科利亚,你第三次会说些啥?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说明你读懂了。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11

  一、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啥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往往能给人以启示。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位叫科利亚的小孩就从自己做的一件事情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么,他做了一件啥事?从中明白了一个啥道理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孩子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啥?(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啥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么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母亲、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1至第3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4至第12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13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母亲是啥时候、怎么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啥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母亲也是怎么埋木箱的?(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母亲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啥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啥跟埋匣子有啥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啥也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12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啥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啥跟埋匣子有啥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啥后面也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办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孩子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啥?(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啥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么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母亲、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母亲是啥时候、怎么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啥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母亲也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母亲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啥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啥跟埋匣子有啥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啥也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啥内容?

  2.科利亚怎么样埋木匣的?(啥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母亲啥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母亲怎么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么样?

  (4)科利亚也是经过怎么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母亲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母亲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母亲说的话是啥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母亲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么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么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也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啥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母亲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啥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啥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啥?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啥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啥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么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母亲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母亲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13

  《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反思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简介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啥?

  2、科利亚是个怎么样的人?

  3、科利亚为啥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  )木匣→(  )木匣→(  ),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么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啥?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啥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么样的小孩?(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小孩。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母亲埋木匣有啥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也顺水推舟问:“那为啥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办法也要变。.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呢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我按照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流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梳理——拓展延伸进行设计。整个课堂以小孩的疑问为主线,让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把提问题的积极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传统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束缚。可怜的小孩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而且课上我还躺学生用图表示科利亚买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并口头阐述。既锻炼了小孩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不过这堂课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是呢在指导的时候却比较缺乏,他们的朗读还不够到位,不够体现层次性,没有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得到启发。这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块短板,所以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教学的研究。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办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呢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啥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2)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词语。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啥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啥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启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么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过学习,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亚为啥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母亲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么样的小孩?(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啥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母亲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5)1----3自然段主要写了啥?

  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4——12段:

  (1)出示思考题:

  母亲是在啥情况下,啥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母亲是怎么挖的?

  你怎么样理解母亲说的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母亲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母亲、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故乡的时候),母亲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母亲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母亲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母亲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啥挖不着呢?怎么算术也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母亲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啥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用“如果……就……”练习说话。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也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7)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办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

  (8)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啥?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啥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啥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9)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啥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四、总结全文。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 篇1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会告诉我们怎么样看问题,怎么样想问题。

  故事的题目是……(师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木匣是啥东西呀?

  生:是木盒子。

  师: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这种办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师:要读懂这个故事,必需先闯字词关,准备好了吗?先开哪列火车?

  (生纷纷踊跃举手)

  (师出示生字卡,生开火车读生字,读对的全班跟读,读错的指名协助正音)

  师:火车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火车还开得挺快的呢!现在我们把字娃娃带到词语 里来读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齐读生字词)

  师:“免得”“懂得”的“的”应该读轻声,请同学们再把这两个词语齐读一遍。

  (生读“免得”“懂得”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谁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或短语。

  (指名读)

  师:你们真棒!都读对了!老师送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

  (师送给同学“大拇指”,全班齐读那三个词语或短语)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一定迫不和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就请你们赶快打开书本,用自身 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件啥事,假如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请你们在文中的空白处画上问题泡泡吧!

  (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生1:课文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事。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2:还写科利亚找到了木匣。

  师:科利亚啥时候埋下木匣?啥时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生3:科利亚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也挖到了木匣。

  师: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啥时候?

  生4: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小结、板书:战争开始 埋木匣

  四年后 找木匣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1:老师,啥叫手锯?

  师:老师这儿刚好有图片,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手锯”图片)

  师:这也是啥?

  (课件出示“斧头”“冰鞋”图片让同学认识。)

  生齐答:斧头、冰鞋。

  生2:科利亚为啥要把木匣埋起来?

  生3: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东西不能都带走。

  生4:法西斯是啥?

  生5:是一座城市。

  局部生答:不是。

  生6:是一个人。

  师:也不是。法西斯是德国侵略者的代号。

  生7:这场战争是怎么样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老师送你个“大拇指”。

  (送给生7一个“大拇指”)

  师:是这样的。这场战争指苏联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 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生8:老师,我想提个问题。为啥科利亚走十步找不到木匣,母亲走三十步却能找 到木匣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考虑价值,老师送你一个“大拇指”。谁能解答?

  (送给生8一个“大拇指”)

  生9:因为母亲过了发育期,个子不会长高,步子也不会再变了。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师同样送给你一个“大拇指”。

  (送给生9 一 个“大拇指”)

  生10:课文的题目为啥不改为“科利亚挖木匣”?

  师:哎呀!连老师都不会想到提这样的问题。你可真会考虑!

  生9:老师。我知道。因为课文除了写科利亚挖木匣,还写到他埋木匣。假如以“科 利亚挖木匣”为题,那就不完整了!

  师:真是了不起。老师由衷地称誉你们,问得好,答得妙,每人各得一个“大拇 指”。

  (送给生9、生10每人一个“大拇指”)

  (生情绪高涨,踊跃举手要求发言)

  师:还有一些同学要发问,你们暂时把问题存起来,先帮老师解决个问题,行吗?

  (课件出示:科利亚是怎么样找到木匣子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自身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然后到小组内和其它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考虑。小组讨论、交流)

  三、突破重点,感悟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1:科利亚是通过认真考虑找到木匣的。

  生2:科利亚量了五步找到木匣。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利亚是怎么考虑的?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的内容,齐读)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和我做个跨步竞赛。谁愿意?

  (生踊跃举手,点一名同学上台)

  师: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请你按平时走路的步子向前走十步。老师也走十步, 下面的同学一起数。

  (生和师一起向前走10步)

  师:从刚才的演示,你们明白了啥?

  生1:老师十步走得比较远。

  生2:老师的个子高,步子大,洁兵的个子矮,步子小。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科利亚就是这么想的。战争开始时,科利亚从家门口 向前走几步埋下木匣?

  生齐答:十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当时他的步子怎么样?

  生齐答:步子小。(师板书:步子小)

  师:四年后,科利亚的步子怎么样?

  生齐答:步子大一倍,(师板书:步子大一倍)

  师:所以现在只要走几步就可以找到木匣呢?

  生齐读:五步。(师用“脚印”演示)

  师:最后科利亚有没有找到木匣呢?

  生齐答:有。

  师:文中哪个词语说明结果和他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很好。请同学们一起把第十二自然段齐读一遍。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齐读)

  师: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啥道理?

  (课件出示第十三自然段,齐读)

  师:是啊,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板书: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这个故事使我们很受启发。同学们愿意再来读一遍课文吗?

  生齐读:愿意。

  (生齐读课文)

  四、联系生活,观察发现

  师:我们的周围哪些在起变化呢?请同学留心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下节 课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上得轻松洒脱,同学学得开心自在。

  我想问题是小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我设计了让同学大胆质疑,师生一起解疑,把提问题的积极权交给同学,同学兴致高涨,踊跃发问。分别提出一些意想不到且很有考虑价值的问题,令我惊喜。这不由使我想起保守教学,以前老师一问一答,同学围着老师的问题转,老师的答案是的规范,同学的思维经常被束缚。可怜的小孩子只能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争议,没有创新,不懂的问题只好“珍藏”在心里。

  “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激励考虑,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协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句话,让我回味无穷。

  【同行研讨】

  这是《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教师和同学都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快乐。剖析这堂课,我们发现,这节课,有几个亮点值得一说:

推荐站内搜索:厉害了我的国 观后感、寒假周记大全、邯郸人事考试、烈火英雄观后感、甘肃自考网上报名系统、2021年高考语文答案、上海自考办、二级建造师准考证、石家庄自考网、赤峰市考试信息网、

《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科利亚的木匣》练习题(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717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