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字,就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产生了通假字。请大家把刚才的通假字划出来,1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  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 :(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推荐站内搜索:警示教育观后感、小学四年级作文、计算机二级office题库、江苏高考试题河北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暑假趣事作文400字、教资面试报名入口官网、高考最吃亏的省份、江苏自考准考证打印、

《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扁鹊见蔡桓公》课堂教学实录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800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