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问题案(通用16篇)《我爱这土地》问题案(通用16篇)《我爱这土地》问题案(通用16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通用16篇)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通用16篇)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

  七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标要求】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几篇诗歌的思想内涵,进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妈妈,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前导学】

  谁不爱自己的妈妈.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

  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妈妈的深情赞歌

  ——《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自主学习】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也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背景简介: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 吹刮

  【问题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啥?

  (2)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4)“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5)“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么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4)进一步研讨。

  1、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啥?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啥?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啥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啥?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不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6、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7、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整体阅读】

  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讨论分析全诗归纳中心。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怎样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4、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学生疑惑】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2

  导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较阅读。

  学 法 点 悟

  1、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 体 感 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它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啥象征意义?

  疑 难 解 析

  质疑:诗歌一般是讲究押韵的,这首诗不押韵,是否不伦不类?

  解惑:这首诗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更重要的是诗中感情的起伏构成一种内在节奏: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是一首好诗。

  质疑: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

  解惑: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质疑: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啥象征意义?

  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语 言 揣 摩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永远为之奔走呼号的决心。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研究课题

  1、收集几首反映爱国情感的现代诗,并加以比较。

  2、了解艾青的生平创作,收集并欣赏他的诗。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开始诗歌创作,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祖国和人民的诗歌。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沉重忧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深沉。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反复朗读,把握诗歌内在的节奏,读出激情。了解写作背景和内容大意,体会作品写实与象征交织的写法。揣摩各种意象的内涵。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嘶哑( ) 激怒( ) 温柔( ) 汹涌( ) 腐烂( ) 颤抖( )

  2、区别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嘶哑 激怒 温柔 汹涌 腐烂

  撕裂 驽马 广袤 踊跃 瘸腿

  3、理解下列词语

  ○1姹紫嫣红:

  ○2一泻千里:

  二、按原文填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 着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 的黎明……

  三、阅读指导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我们学习语文,诗歌的学习是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常识,了解不同时代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学习读诗的办法;领略诗歌艺术的美。

  培优探究实践

  四、问题探究

  1、单元所选诗歌从体裁上看都属于新诗,啥是新诗?它有啥特点?

  [提示: 新诗指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诗。]

  答:

  2、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之前的定语去掉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这些定语能引起我们丰富的Lenovo。]

  答:

  3、祖国正是千疮百孔,“我”为啥还要歌唱?

  [提示:听说过“长歌当哭”吗?真正的爱是有条件的吗?]

  答:

  4、诗中“死”字有啥含义?

  [提示:生命是宝贵的,然而,为了某种目的人们宁愿选择死。]

  答:

  五、欣赏评价

  1、如果“黎明”后面的省略号换成句号,怎样?为啥?

  2、诗中的哪一句最令你感动?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六、拓展阅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膀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探究建议

  1、了解其写作背景,以利于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有四个意象群,请你找一找。它们分别蕴涵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提示:分别从四个小节中找,找不全没关系,主要是通过揣摩意象,理解感情。

  答: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感情

  答: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3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气氛。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也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也一章)、《冬季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呢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Lenovo和想象,进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4

  河南省长垣一中    李守宏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诗文,训练吟诵诗文的能力      2、 体会诗中意象,感悟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 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三、 初步朗读:理解诗文思路,初步感受诗文情感 四、 美读探究 (一) 小组研讨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怎么样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啥联系?去掉第二节,诗的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 3、怎么样朗读才传情? (二)  美读诗文 (三)  课文小结 (四)  人生感悟 五、 小组赛读 提示:你可以配乐朗读、可以快速轻读、可以选调唱读……一定要发挥出特长,读出来深挚的情感! 1、 组员赛读;2、代表展示。 六、 试题赏析 七、 (*)拓展朗读   《黎明的通知》 八、 课下作业 1. 熟练背诵《我爱这土地》;2、选读艾青的其它名诗朗读感悟。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 “鸟”(诗人) 河流   责任意识 歌唱祖国   风         “爱得深沉”         黎明   献身精神        ……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5

  我爱这土地

  黎雅中学 罗玉红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办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

  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 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 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 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 学生自读

  2 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 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 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啥?

  2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你怎样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

  “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么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 ,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办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 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办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不限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办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   土地

  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风

  黎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妈妈,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妈妈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诗歌是按怎么样的思路抒写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 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⑵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⑶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⑷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么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

  2、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组合作讨论。

  五、背诵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自由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妈妈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的短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乡愁》。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7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气氛。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也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也一章)、《冬季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呢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Lenovo和想象,进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8

  曾婧莉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Lenovo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 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也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也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办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办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    

  办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办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办法,培养爱国情感 

  办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4、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办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5、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办法 

  1.诵读法 :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强化爱国气氛) 

  3、听录音,初步感知情                                                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  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  读。 

  试读,表重读 

  朗读节奏 

  关联词后  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主谓之间 ,谓宾之间要停顿 

  语法知识补充:句子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停顿办法) 

  学生自读,试划分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办法,进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5、跟读录音,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6、朗读小擂台 

  重点设计这个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7、作业设计 

  进入角色,以诗人的身份,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创作感受,最终落实体会诗人感情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1、优秀作业展示,用学生自身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2、紧扣“土地”,师生赏析诗歌 

  学生有感情齐读,提出自己的疑难。 

  老师进行汇总,按顺序分条列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解决,发挥学生积极性,老师巡回提示,了解解决情况。(十分钟) 

  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找代表自行解决。如:意象的象征义,结合背景显而易见。 

  稍有难度的,老师专门提出来,重点讲解。如:鸟这抒情形象的选择 

  3、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小结: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Lenovo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9

  蚌埠教育学院中文系 姚国建

  在中国诗人当中,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也向往太阳的诗人。土地和太阳是支撑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贯穿于他全部诗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寄寓了诗人对大地妈妈、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这首《我爱这土地》就是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它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精巧的构思,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着土地妈妈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要想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这首诗,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多重象征意义。艾青生于乡村的土地,长于乡村的土地,吸吮着农妇大叶荷(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乡村的土地走向城市,再走向法国留学。回国后,他以满腔的热情想在祖国的土地上播种梦想和希望。可是,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贫穷、落后、愚昧,战乱的风暴不断地袭击着祖国的大地,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地践踏、蹂躏着祖国的大地。诗人的心时刻牵连着苦难的大地和人民。抗战爆发不久,1938年12月28日的夜晚,他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全诗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中心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贯穿其中,间隔反复,多角度地透视了战争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灾难:“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土地的垦植者/失却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诗人由此发出辛酸而悲愤的慨叹:“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也漫长呀!”而在《手推车》一诗中,诗人站在北方的黄土地上,看到深深的如鞭痕一样纵横交错的车辙,听到手推车发出病人挣扎一般的尖厉的啸响,他的心灵为这苦难的大地以及大地上艰难挣扎的人民感到揪心的疼痛,觉得那灰黄色的土地,那刻在土地上的深深的辙迹是“交织/北国人民的悲哀”。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大地妈妈、对民族、对人民的骨肉深情。而当抗日的烽火逼近了黄河,民族危亡的警钟不断在诗人心头轰鸣的时刻,艾青身伫古老的潼关,举目四望悲哀的北方,眼含热泪写下了《在北方》这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歌。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纯朴的语言/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诗人这样讴歌土地,无疑在鼓舞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这是诗人对土地的信念,对土地的忠贞,对土地的挚爱。由此可见,土地意象已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和灵魂,它是生命之母的象征、祖国妈妈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华夏历史的象征、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征。总之,在土地意象上凝聚了诗人异常复杂的情感信息和思想信息。

  正因为如此土地在诗人笔下,已成了永恒的情结。土地是诗人永远依恋的对象,永远倾诉的对象,永远忠诚的对象,永远歌颂的对象。这种种复杂的情感汇聚在一起,终于使诗人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做一个土地最忠诚的歌者,于是便催生出这首著名的诗篇《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从写作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不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气氛(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气氛、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接下来,诗人便向我们叙述他要歌唱的对象。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从办法上看,用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诗人选择了这几种典型的形象,极其简洁、鲜明,却也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和Lenovo,引起深刻的沉思。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进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是巧妙转换,另辟诗境。按理,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但诗人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了巧妙转换,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令人读后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虚拟主机;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也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前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后一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诗人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进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进了一个浓郁的情感气氛,再一次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办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 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进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 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啥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办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办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淋漓之感,可以将此看作是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的形象。

  示例二: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

  示例三:

  “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抒发了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深化了诗的主题。

  四、鉴赏熏陶

  1、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本诗与课后的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作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⑴ 两首诗的相同处:

  ① 这两首诗都以“土地”为抒情对象,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 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⑵ 两首诗的不同处:

  ① 背景不同,艾青的诗写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刘湛秋的诗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 写法不同,艾青的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刘湛秋的诗是直抒胸臆。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至二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读书笔记。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1

  课文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办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进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办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法导入。“爱国”是永恒的主题,例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多少眷恋的情节。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补充简介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学们补充简介)

  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简介,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解释啥是“意象”。(自主阅读圈画)

  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

  2.分析诗歌意象:

  (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呢依然在用尽全力去唱歌。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象征着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礼赞。(老师作为代表先分析一个)

  (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3)其余意象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代表分享,其余同学补充。

  “土地”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流”“风”象征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4)带着情感朗读这些诗句。

  3.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内涵。

  明确: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这片土地。

  4.齐声朗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升华这首诗歌的爱国情感和作者最真挚的内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歌,有啥想说的。面对现在的祖国,大家也有啥想要表达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朗读诗歌,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熟读成诵,读出感情。

  改写这首诗歌,用繁荣的意象,下节课组织朗诵比赛和诗歌分享会。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气氛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也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艺术特色

  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也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不觉。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鹧鸪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气氛(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来,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

  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通常来说,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写得不好,就难以为继,或画蛇添足,或前后脱节,或情思弱化,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做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巧妙转换,另辟诗境,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虚拟主机;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也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进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气氛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主题意象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妈妈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呢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名家点评

  施建清《一只常含泪水的鸟》:诗离不开诗人的体验,诗人的情感也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

  李复威《艾青诗歌赏析》:艾青的诗歌饱含激情,或忧郁,或恬静柔和……

  王继波《(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也一生命。

  牛汉、郭宝臣《艾青名作欣赏》:……诗人,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2

  第一部分:

  1.本诗的作者是        。

  2.本诗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的背景吗?

  3.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办法。读课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⑵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景色,

  看景色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也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也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景色”“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8.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          ,生命比作         ,裁剪的结果是           。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          ,生命比作        ,击落后的结果是             。

  9.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啥?

  10.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         的形象描绘,是他        心情的间接表现。

  11.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⑵第二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12.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啥?

  13.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啥?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4、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5、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16、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啥?

  17、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18、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我爱这土地》答案

  1.艾青 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4.⑴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⑵对祖国的挚爱。 ⑶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略 6.b 7.a 8.⑴一把剪刀;一匹锦绮;一堆破布付之一炬⑵钱鞭;一树繁花;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9.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 10.当时艰难处境;苦闷 11.略 12.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 13.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14.老师的粉笔 15、排比;设问 16、各种颜色的粉笔 17、最后一句 18、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3

  教案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一、 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着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妈妈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 整体感知:

  (一) 作者简介(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简介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 朗读环节:

  1、 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 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怎样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 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 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虚拟主机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 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也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也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 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么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啥?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么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怎样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 ,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也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么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啥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啥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1] [2] 下一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么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啥?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啥?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

  师; 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啥——……”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么样写

  上一页  [1] [2]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4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办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Lenovo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进而在教学过程 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也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简介。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啥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啥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啥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啥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啥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办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妈妈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呢,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啥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积极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也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啥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强化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也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也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气氛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5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办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Lenovo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进而在教学过程 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也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简介。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啥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啥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啥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啥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啥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办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妈妈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呢,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啥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积极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也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啥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强化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也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也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气氛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 篇16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啥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啥。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也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啥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啥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啥?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啥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啥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 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也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啥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也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啥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推荐站内搜索: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财务会计实习周记、我学会了包饺子作文400字、2014年国家公务员报名时间、考公务员的要求和条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成绩查询、句句暖人心、河北师大自考、蚕宝宝的作文渭南市人事考试网、

《我爱这土地》问题案(通用16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我爱这土地》问题案(通用16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4901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