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通用13篇)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1
《》(公开课教案提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过程与办法:运用案例分析、视频、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1、 税收的作用2、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教学难点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讲授过程(一)导入 新课:广告说税(让学生直观感受税收) (二)学习新课:1、啥是税收? 2、税收的特征 ①强制性 (例:两年偷税958万,四川泸州一名企业老总被判刑五年)②无偿性 (与水电费比较) ③固定性 (个人所得税税率) (辩论擂台)正方:公民纳税,对国家有利,对公民有益。反方:公民纳税,对国家有利,对公民无益。(FLASH欣赏) 假如国家没有税收通过辩论让学生明辩税收与公民的关系,引出税收的作用。3、税收的作用: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①税收收入用于国防建设、兴办教育、举办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上,最终还是人民受益。②税收能调节经济增长。(例:我国税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③税收能调节贫富差距。(例:2003年内蒙古地震赈灾情况)(案件追踪)全国最大走私牛皮案开审,累计偷逃税款3.2亿元。案例导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 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讨论:中学生与税收的关系(目的:增强学生的纳税意识)②公民有监督政府怎样使用税款的权利 (三)课堂巩固(轻松一刻)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通过FLASH音乐复习税收知识(创意虚拟主机) 每年四月是我国税收的宣传月,我们都来为税收宣传月写些标语! (四)课堂小结 略 (五)课后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税收宣传月的资料,每个小组交一份关于税收宣传的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我们再把优秀的作品送到税务局供他们参考。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2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在教学结构中,教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本节课内容是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与义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树立纳税意识,增强义务观念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教科书,我做了这样的处理:有以前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结合具体班级的特点,把教材顺序打乱、重组(如:先学习税收的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税收的特征等),从教科书提供的问题线索入手,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但也不局限与其中,力求问题的设置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实施者。
同时,由于当前青少年思想还不成熟,接触社会时间少,缺乏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与责任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能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办法,极易产生偏激的想法,作出过激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 、重难点设计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学探究,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了解我国税收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观念。
2、过程与办法目标:
在学生的分组探究中,使学生体验普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义务观念,同时学会运用辨证法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养,提倡积极参与、与人合作,树立依法纳税观念,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学重点:
。
5、教学难点 :
学生依法纳税意识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学办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走进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在是知识的先知先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在探究设计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热情,为此,我的教学过程 设计如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大的资源库。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只有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的背景内容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因此,结合初中生性格活泼,情感丰富,意气风发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充满时代感的歌曲《越来越好》(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歌声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近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哪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用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与我们每个公民有啥密切关系?这时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在探究中,学生逐渐发现了知识的个人意义,倍受激励,教师借机导课。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有关“税收”的话题,亲切而自然。
二 、自主发现,探究新知。
1、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观分析《国家财政构成图》。
3.走进《智慧广场》。
从学生的年龄和成长规律上看,他们的表现欲都很强,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喜欢用创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骄傲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虚拟主机与舞台,设计了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学生欣喜地畅谈自己故乡发生的深刻变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税区的建设”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税收的基本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问题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维,以实现关注小孩思维的成长,教师进而多媒体展示“国家财政收入构成图”,使学生从图示上感受: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教师再一次设疑:税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还?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发生跳跃,在内心被自信充满,热情被快乐点燃的愉悦中走进《智慧广场》。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课本知识回归生活,我做了如下设计:
1、法制追踪:《刘晓庆涉税案》
2、小小争论台:税===费吗?
第四部分:实践巩固,创新升华。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上一环节的延伸,是整节课的升华,中学生拥有最真挚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树立学生的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使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这也是2003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体现了知识上的“与时俱进”。为此,我也设计了以下探究话题: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以此让学生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清楚公民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监督政府科学使用税款,税务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权利,体会到自己就是创造“和谐,民主、法制”社会的小主人。至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形成“民主、和谐、愉悦”的探究气氛,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达到最优的学习状态,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达成共识,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归纳总结,互致心语,布置研究性作业 。
1、一句话演说:《税收与我》。
2、教师寄语。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并布置研究性作业 :
社会调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本区税务局、税务所,走进社区,进行实地采访,一周后,写出调研报告,在全班交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锻炼。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3
一、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二课《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的第四框题。公民要依法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主要简介了税收的概念及特征,阐明了税收的重要性,指出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欠税、骗税的行为是可耻的、是违法行为。同时还阐述了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这点是修订后新增的。
(二)、教学理念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进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三) 、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分组调查。
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调查老师布置的以“税收”为主题的小报告。内容有:(1)收集近两年来我国和福州市财政收入情况;(2)整理、分析税收在我国建设或福州市政建设中的作用;(3)收集学校、社区周边企业、个体户及个人的纳税情况;(4)收集就近时期,积极纳税或偷税漏税人的事迹或案件;(5)对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6)设计一些便于公民监督政府怎样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训。
学生运用社会调查、访谈、剪报、上网查讯等办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4、设计页面,制作课件。
师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 、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学生主要是各小组自己发言时,小组页面的设计制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一)、教学过程 :
基本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明确主题 由“税徽”这一特定的标志物,引出税收问题。 学生了解“税徽”,并举例自己身边人的纳税情况,明确本课主题——税收问题。
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 1、 展示农行存折的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所得税,引出税收的含义。2、 引导学生把利息所得税与电话费作比较,归纳出税收的特征。 1、 根据《个人所得税收》第三条第5点规定的,利息所得税的税率为20%,算出所缴纳的所得税,明确税收的含义。2、 观看电脑画面,通过对比,积极思考、归纳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汇报成果经验共享 税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建议与措施,监督政府正确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1、 简介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税收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对比“毛阿敏税案”与“刘晓庆税案”。一个在税务部门内部行政处罚,另一被依法逮捕,说明国家加大依法打击偷、漏税的力度,提出怎样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3、 设问:如果公民积极纳税但政府乱花税款,那么公民除了纳税的义务外,有没有监督政府怎样正确使用税款的权利呢? 1、 观看电脑画面,领悟、加深对“税收”问题的理解。2、 由三名学生主持人分别主持人各小组代表对三个数字内容的汇报,及调出各小组自己设计的小组页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写上自己通过上网、访谈、剪报等办法调查的结果。
交流体验公享感悟 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概括学生汇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建议的多样性、办法的可行性,要求学生现场交流学习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学生经过思考、感受从课前的收集材料过程及课堂中的交流与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
联系实际推荐作业 课后延续:2003年4月是我国第十二个税收宣传月,今年宣传主题是:“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 归纳学生的体验及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争做积极宣传税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个方案,帮助税务部门进行更有效的税法宣传。2、 向你周围的人做一件宣传税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税收调查”小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创新思维,在调查过程中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平等、团结的团队精神,自觉探究的钻研精神。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
像这样上课,其实是每单元课后的实践活动的要求。第一次上课学生可能会花较多时间准备,但第二次做,学生有经验就轻松多了。同时,可以把学生每次的论文报告当作单元成绩,侧重对学生“行”的考评。当然,教师平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
五、精彩点评:
本课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所涉及的课程观、教师观、评价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来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更多地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法新颖,能应用多媒体手段(课件制作精彩)教学设计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税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讲活,找到课堂与社会结合点,具有实效性与实用性。
寓德于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学生懂得。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4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在教学结构中,教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本节课内容是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与义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树立纳税意识,增强义务观念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教科书,我做了这样的处理:有以前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结合具体班级的特点,把教材顺序打乱、重组(如:先学习税收的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税收的特征等),从教科书提供的问题线索入手,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但也不局限与其中,力求问题的设置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实施者。
同时,由于当前青少年思想还不成熟,接触社会时间少,缺乏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与责任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能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办法,极易产生偏激的想法,作出过激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 、重难点设计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学探究,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了解我国税收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观念。
2、过程与办法目标:
在学生的分组探究中,使学生体验普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义务观念,同时学会运用辨证法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养,提倡积极参与、与人合作,树立依法纳税观念,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学重点: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5、教学难点 :
学生依法纳税意识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学办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走进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在是知识的先知先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在探究设计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热情,为此,我的教学过程 设计如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大的资源库。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只有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的背景内容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因此,结合初中生性格活泼,情感丰富,意气风发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充满时代感的歌曲《越来越好》(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歌声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近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哪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用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与我们每个公民有啥密切关系?这时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在探究中,学生逐渐发现了知识的个人意义,倍受激励,教师借机导课。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有关“税收”的话题,亲切而自然。
二 、自主发现,探究新知。
1、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观分析《国家财政构成图》。
3.走进《智慧广场》。
从学生的年龄和成长规律上看,他们的表现欲都很强,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喜欢用创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骄傲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虚拟主机与舞台,设计了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学生欣喜地畅谈自己故乡发生的深刻变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税区的建设”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税收的基本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问题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维,以实现关注小孩思维的成长,教师进而多媒体展示“国家财政收入构成图”,使学生从图示上感受: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教师再一次设疑:税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还?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发生跳跃,在内心被自信充满,热情被快乐点燃的愉悦中走进《智慧广场》。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课本知识回归生活,我做了如下设计:
1、法制追踪:《刘晓庆涉税案》
2、小小争论台:税===费吗?
第四部分:实践巩固,创新升华。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上一环节的延伸,是整节课的升华,中学生拥有最真挚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树立学生的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使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这也是2003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体现了知识上的“与时俱进”。为此,我也设计了以下探究话题: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以此让学生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清楚公民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监督政府科学使用税款,税务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权利,体会到自己就是创造“和谐,民主、法制”社会的小主人。至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形成“民主、和谐、愉悦”的探究气氛,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达到最优的学习状态,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达成共识,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归纳总结,互致心语,布置研究性作业 。
1、一句话演说:《税收与我》。
2、教师寄语。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并布置研究性作业 :
社会调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本区税务局、税务所,走进社区,进行实地采访,一周后,写出调研报告,在全班交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锻炼。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能力目标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漫画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国的公民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受哪一部法律的保护?这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是啥?请同学们说一说,我国的公民作为消费者有哪些权利?
导入 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公民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知道了这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知道了我国的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利。我们通过讲案例,知道了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公民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天我们讲本课的最后一节。
四、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板书)
1.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板书)
“税”由“禾”与“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有送达的意思。两个字组合为“税”,其本来意义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这个字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税收的来源和征收内容。那么,啥是税收呢?
(1)税收的含义(板书)
税收是国家依据税法的规定,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税收的含义可知,税收是国家收到的。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向公民征税。也就是说,是否缴税不是公民个人说了算的,不是想缴就缴,不想缴就不缴,而是必须得缴。这说明税收具有啥特征呢?
(2)税收的特征(板书)
①强制性
②无偿性
③固定性
(3)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我国法律规定了哪些内容?
国家收税是一种啥行为?
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该树立啥样的观念?
(学生回答)
(教师带领同学们就教材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进行讨论。)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国税收的作用是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用到国防建设、兴办教育、修铁路、修公路等公益事业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最终的受益者还是人民,所以说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们刚才讲了有关税收的一些知识。请结合我们学的有关税收的知识,谈谈你对下列问题的看法:
材料一:“我一不经商,二不办企业,三不出书,四没拿房子出租,纳的哪门子税?”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都是纳税人。今年春季的《人民日报》上登了这么一则新闻:日前,沈阳的老百姓在购买“红梅”味素时,发现新包装上多了一行小字“国家的振兴,有您纳税的贡献,本产品含税2.95元。”我们每一个人在买东西的时候,都给国家纳了税,我们都是纳税人。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税有:个人所得税、炒股的印花税、个体工商户的营业税、房产税、教育费附加等。
材料二:据《生活时报》报道,顾客在购买商品付款后,得到一张购物小票是件非常简单的事,而这张普普通通的购物小票,也能为国家创造上万元的税收。北京西单商场、蓝岛、城乡等商场使用的这种小票将传统的交给顾客保存的第三联改成了一张商品质量信誉卡,正面印有“商品质量信誉卡”的字样,反面则刊登产品广告,这种购物小票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广告企业的好评,也为广告公司带来了70多万元的收入,为国家上缴地方税4万余元,成为地方税收的一个新增长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必须自觉纳税。西单商场等商场利用购物小票为国家创税的做法,更是值得称道的。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1989年因偷税曾被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过的歌唱演员毛阿敏,也因1994至1996年其间再度偷税,被税务机关立案查处,该案近日基本调查终结,毛阿敏偷税案水落石出,毛阿敏偷税27.11万元,税务机关对毛阿敏处以3倍的罚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国家对违反纳税法律责任的公民,规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代公民要养成自觉纳税的意识,不偷税,不漏税,不拖欠税款,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是可耻的。
《南方周末》报道;李发亮是云南省人,家里种了50棵石榴树,乡政府按照有关政策向农民征收石榴特产税,李发亮应缴纳税款75元。8月初,乡政府通知村民交钱,但是呢到了8月12日,村里大多数人都没有把钱交清。李发亮家的石榴还在树上长着,不能卖,稻子还不能收割,已经断了两三个月的口粮,全靠借粮糊口。1998年8月12日,他对乡干部请求说:“不是我不交税,而是拿不出钱来,等我把石榴卖了,一定把75元的税款送到乡政府。”
但当日晚11时左右,以乡长等乡干部为首的40多人将李发亮一家包围起来,然后打李发亮一家人,将李发亮的儿子李兴伟在上海、北京等地好不容易治好的视网膜也给打脱落了;抢走他家的所有值钱的东西,说:“三日内不到乡政府交钱,将按税款的五倍罚款,并低价拍卖这些东西。”
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纳税公民的义务,税务机关依法收税是正确的。但是呢,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没有按时纳税的情况下,应该依照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上面乡长的做法是错误的,是违法犯罪行为。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了解了公民的纳税义务,知道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6
第十二课 第四框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
2、过程与办法: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漫画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重难点分析和教法建议: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纳税应成为每个公民的共识,中学生从小接受税收教育,对于他们以后成为合格公民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注重运用漫画,运用近两年我国税收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说明税收的特征及作用。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在真实可信的资料中让学生接受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为了确保本框知识的现实性,课下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公民纳税意识调查,通过走访税收部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全班汇报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守法的自觉性。
四、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板书)
税收是国家依照税法的规定,凭借国家权利,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用到国防建设、兴办教育、修铁路、修公路等公益事业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最终的受益者还是人民,所以说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国家对违反纳税法律责任的公民,规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代公民要养成自觉纳税的意识,不偷税,不漏税,不拖欠税款,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是可耻的。
举例1:广东破获迄今最大涉嫌偷税案件
广东省公安厅最近破获迄今最大的涉嫌偷税案件,犯罪嫌疑人偷逃税金额近2亿元。
1996年初,香港人施争辉出资成立广州市普耀通讯器材有限公司。会计江少丽在他的指使下,多次将开票资料提供给深圳、汕头的不法分子,让他们为普耀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去年1月11日,广东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在番禺将施争辉抓获,并抓获江少丽等8人,依法冻结涉案银行存款1.4亿元。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新领域公司、天赋公司共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近13亿元,应缴纳各种国税、地税共计近2亿元。目前,检察机关正准备对施争辉等人提起公诉。
——人民网2003年01月22日
举例2:国企涉案金额最大骗税案宣判 法人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5月22日,我国迄今涉案金额最大的国有企业最大骗取出口退税案———葆祥河北进出口集团公司骗税案经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一审判决,该公司因犯骗取出口退税罪,被判处罚金4.8亿元,其法定代表人张葆祥因犯骗取出口退税罪、偷税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对葆祥集团下属的河北冀驰裘革皮制品有限公司、河北葆意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及高晓杰等5名被告人作出宣判。
法院经审理查明:1997年4月—2000年2月间,葆祥公司假借一般贸易方式和委托加工方式假报出口,共计骗取国家税款1.93亿元。葆祥公司在总经理张葆祥的策划、组织、指挥下,通过张葆祥控制的葆祥广东进出口有限公司与广东潮汕地区不法人员互相勾结,利用“换票、买单”的方式获取退税的必需单证,假报出口,骗取退税。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指出:葆祥公司骗税案,是国务院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组在查处广东潮汕地区系列骗税案时发现并重点查处的案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国有企业骗取出口退税个案。
——人民网2003年06月03日
小结:
这一节我们了解了公民的纳税义务,知道了关于税收的专门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知道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7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在教学结构中,教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本节课内容是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与义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树立纳税意识,增强义务观念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教科书,我做了这样的处理:有以前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结合具体班级的特点,把教材顺序打乱、重组(如:先学习税收的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税收的特征等),从教科书提供的问题线索入手,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但也不局限与其中,力求问题的设置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实施者。
同时,由于当前青少年思想还不成熟,接触社会时间少,缺乏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与责任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能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办法,极易产生偏激的想法,作出过激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学探究,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了解我国税收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观念。
2、过程与办法目标:
在学生的分组探究中,使学生体验普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义务观念,同时学会运用辨证法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养,提倡积极参与、与人合作,树立依法纳税观念,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学重点: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5、教学难点:
学生依法纳税意识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学办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走进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在是知识的先知先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在探究设计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热情,为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qing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大的资源库。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只有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的背景内容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因此,结合初中生性格活泼,情感丰富,意气风发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充满时代感的歌曲《越来越好》(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歌声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近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哪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用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与我们每个公民有啥密切关系?这时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在探究中,学生逐渐发现了知识的个人意义,倍受激励,教师借机导课。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有关“税收”的话题,亲切而自然。
二 、自主发现,探究新知。
1、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观分析《国家财政构成图》。
3.走进《智慧广场》。
从学生的年龄和成长规律上看,他们的表现欲都很强,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喜欢用创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骄傲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虚拟主机与舞台,设计了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学生欣喜地畅谈自己故乡发生的深刻变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税区的建设”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税收的基本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问题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维,以实现关注小孩思维的成长,教师进而多媒体展示“国家财政收入构成图”,使学生从图示上感受: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教师再一次设疑:税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还?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发生跳跃,在内心被自信充满,热情被快乐点燃的愉悦中走进《智慧广场》。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课本知识回归生活,我做了如下设计:
1、法制追踪:《刘晓庆涉税案》
2、小小争论台:税===费吗?
第四部分:实践巩固,创新升华。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上一环节的延伸,是整节课的升华,中学生拥有最真挚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树立学生的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使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这也是2003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体现了知识上的“与时俱进”。为此,我也设计了以下探究话题: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以此让学生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清楚公民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监督政府科学使用税款,税务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权利,体会到自己就是创造“和谐,民主、法制”社会的小主人。至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形成“民主、和谐、愉悦”的探究气氛,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达到最优的学习状态,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达成共识,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归纳总结,互致心语,布置研究性作业。
1、一句话演说:《税收与我》。
2、教师寄语。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并布置研究性作业:
社会调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本区税务局、税务所,走进社区,进行实地采访,一周后,写出调研报告,在全班交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锻炼。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8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二课《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的第四框题。公民要依法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主要简介了税收的概念及特征,阐明了税收的重要性,指出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欠税、骗税的行为是可耻的、是违法行为。同时还阐述了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这点是修订后新增的。
(二)、教学理念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进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三) 、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分组调查。
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调查老师布置的以“税收”为主题的小报告。内容有:(1)收集近两年来我国和福州市财政收入情况;(2)整理、分析税收在我国建设或福州市政建设中的作用;(3)收集学校、社区周边企业、个体户及个人的纳税情况;(4)收集就近时期,积极纳税或偷税漏税人的事迹或案件;(5)对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6)设计一些便于公民监督政府怎样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训。
学生运用社会调查、访谈、剪报、上网查讯等办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4、设计页面,制作课件。
师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 、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学生主要是各小组自己发言时,小组页面的设计制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一)、教学过程 :
基本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明确主题 由“税徽”这一特定的标志物,引出税收问题。 学生了解“税徽”,并举例自己身边人的纳税情况,明确本课主题——税收问题。
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 1、 展示农行存折的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所得税,引出税收的含义。2、 引导学生把利息所得税与电话费作比较,归纳出税收的特征。 1、 根据《个人所得税收》第三条第5点规定的,利息所得税的税率为20%,算出所缴纳的所得税,明确税收的含义。2、 观看电脑画面,通过对比,积极思考、归纳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汇报成果经验共享 税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建议与措施,监督政府正确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1、 简介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税收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对比“毛阿敏税案”与“刘晓庆税案”。一个在税务部门内部行政处罚,另一被依法逮捕,说明国家加大依法打击偷、漏税的力度,提出怎样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3、 设问:如果公民积极纳税但政府乱花税款,那么公民除了纳税的义务外,有没有监督政府怎样正确使用税款的权利呢? 1、 观看电脑画面,领悟、加深对“税收”问题的理解。2、 由三名学生主持人分别主持人各小组代表对三个数字内容的汇报,及调出各小组自己设计的小组页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写上自己通过上网、访谈、剪报等办法调查的结果。
交流体验公享感悟 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概括学生汇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建议的多样性、办法的可行性,要求学生现场交流学习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学生经过思考、感受从课前的收集材料过程及课堂中的交流与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
联系实际推荐作业 课后延续:2003年4月是我国第十二个税收宣传月,今年宣传主题是:“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 归纳学生的体验及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争做积极宣传税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个方案,帮助税务部门进行更有效的税法宣传。2、 向你周围的人做一件宣传税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税收调查”小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创新思维,在调查过程中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平等、团结的团队精神,自觉探究的钻研精神。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
像这样上课,其实是每单元课后的实践活动的要求。第一次上课学生可能会花较多时间准备,但第二次做,学生有经验就轻松多了。同时,可以把学生每次的论文报告当作单元成绩,侧重对学生“行”的考评。当然,教师平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
五、精彩点评:
本课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所涉及的课程观、教师观、评价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来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更多地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法新颖,能应用多媒体手段(课件制作精彩)教学设计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税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讲活,找到课堂与社会结合点,具有实效性与实用性。
寓德于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学生懂得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9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二课《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的第四框题。公民要依法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主要简介了税收的概念及特征,阐明了税收的重要性,指出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欠税、骗税的行为是可耻的、是违法行为。同时还阐述了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这点是修订后新增的。
(二)、教学理念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进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三) 、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分组调查。
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调查老师布置的以“税收”为主题的小报告。内容有:(1)收集近两年来我国和福州市财政收入情况;(2)整理、分析税收在我国建设或福州市政建设中的作用;(3)收集学校、社区周边企业、个体户及个人的纳税情况;(4)收集就近时期,积极纳税或偷税漏税人的事迹或案件;(5)对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6)设计一些便于公民监督政府怎样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训。
学生运用社会调查、访谈、剪报、上网查讯等办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4、设计页面,制作课件。
师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 、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学生主要是各小组自己发言时,小组页面的设计制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一)、教学过程 :
基本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明确主题 由“税徽”这一特定的标志物,引出税收问题。 学生了解“税徽”,并举例自己身边人的纳税情况,明确本课主题——税收问题。
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 1、 展示农行存折的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所得税,引出税收的含义。2、 引导学生把利息所得税与电话费作比较,归纳出税收的特征。 1、 根据《个人所得税收》第三条第5点规定的,利息所得税的税率为20%,算出所缴纳的所得税,明确税收的含义。2、 观看电脑画面,通过对比,积极思考、归纳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汇报成果经验共享 税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建议与措施,监督政府正确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1、 简介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税收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对比“毛阿敏税案”与“刘晓庆税案”。一个在税务部门内部行政处罚,另一被依法逮捕,说明国家加大依法打击偷、漏税的力度,提出怎样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3、 设问:如果公民积极纳税但政府乱花税款,那么公民除了纳税的义务外,有没有监督政府怎样正确使用税款的权利呢? 1、 观看电脑画面,领悟、加深对“税收”问题的理解。2、 由三名学生主持人分别主持人各小组代表对三个数字内容的汇报,及调出各小组自己设计的小组页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写上自己通过上网、访谈、剪报等办法调查的结果。
交流体验公享感悟 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概括学生汇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建议的多样性、办法的可行性,要求学生现场交流学习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学生经过思考、感受从课前的收集材料过程及课堂中的交流与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
联系实际推荐作业 课后延续:2003年4月是我国第十二个税收宣传月,今年宣传主题是:“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 归纳学生的体验及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争做积极宣传税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个方案,帮助税务部门进行更有效的税法宣传。2、 向你周围的人做一件宣传税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税收调查”小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创新思维,在调查过程中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平等、团结的团队精神,自觉探究的钻研精神。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
像这样上课,其实是每单元课后的实践活动的要求。第一次上课学生可能会花较多时间准备,但第二次做,学生有经验就轻松多了。同时,可以把学生每次的论文报告当作单元成绩,侧重对学生“行”的考评。当然,教师平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
五、精彩点评:
本课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所涉及的课程观、教师观、评价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来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更多地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法新颖,能应用多媒体手段(课件制作精彩)教学设计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税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讲活,找到课堂与社会结合点,具有实效性与实用性。
寓德于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学生懂得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10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一部分: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在教学结构中,教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本节课内容是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与义务,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树立纳税意识,增强义务观念的重要内容,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教科书,我做了这样的处理:有以前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结合具体班级的特点,把教材顺序打乱、重组(如:先学习税收的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后分析税收的特征等),从教科书提供的问题线索入手,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但也不局限与其中,力求问题的设置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实施者。
同时,由于当前青少年思想还不成熟,接触社会时间少,缺乏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与责任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能采取一分为二的分析办法,极易产生偏激的想法,作出过激的行为,因此,我把教学目标 、重难点设计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学探究,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了解我国税收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观念。
2、过程与办法目标:
在学生的分组探究中,使学生体验普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义务观念,同时学会运用辨证法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文素养,提倡积极参与、与人合作,树立依法纳税观念,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4、教学重点: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5、教学难点 :
学生依法纳税意识的真正形成。
第二部分:教学办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走进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在是知识的先知先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线,在探究设计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和求知的热情,为此,我的教学过程 设计如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大的资源库。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只有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的背景内容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因此,结合初中生性格活泼,情感丰富,意气风发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充满时代感的歌曲《越来越好》(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歌声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近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哪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用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与我们每个公民有啥密切关系?这时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在探究中,学生逐渐发现了知识的个人意义,倍受激励,教师借机导课。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有关“税收”的话题,亲切而自然。
二 、自主发现,探究新知。
1、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
2、直观分析《国家财政构成图》。
3.走进《智慧广场》。
从学生的年龄和成长规律上看,他们的表现欲都很强,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喜欢用创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骄傲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虚拟主机与舞台,设计了谈话题目:《美丽的港城——我的家》,学生欣喜地畅谈自己故乡发生的深刻变化,如:“沿江高速公路”、“保税区的建设”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税收的基本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感性问题入手,上升到理性思维,以实现关注小孩思维的成长,教师进而多媒体展示“国家财政收入构成图”,使学生从图示上感受: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教师再一次设疑:税收是不是可交可不交?是不是有借有还?是不是可多可少?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发生跳跃,在内心被自信充满,热情被快乐点燃的愉悦中走进《智慧广场》。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课本知识回归生活,我做了如下设计:
1、法制追踪:《刘晓庆涉税案》
2、小小争论台:税===费吗?
第四部分:实践巩固,创新升华。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上一环节的延伸,是整节课的升华,中学生拥有最真挚的情感,是可塑造的,因此,在树立学生的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使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这也是2003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体现了知识上的“与时俱进”。为此,我也设计了以下探究话题:
1、壮志在我心:〈〈携手进小康,你该做啥?〉〉
2、明察秋毫:〈〈纳税人的钱该怎么用?〉〉
以此让学生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清楚公民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监督政府科学使用税款,税务工作者要依法行政”的权利,体会到自己就是创造“和谐,民主、法制”社会的小主人。至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形成“民主、和谐、愉悦”的探究气氛,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达到最优的学习状态,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达成共识,共享成功。
第五部分:归纳总结,互致心语,布置研究性作业 。
1、一句话演说:《税收与我》。
2、教师寄语。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并布置研究性作业 :
社会调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本区税务局、税务所,走进社区,进行实地采访,一周后,写出调研报告,在全班交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锻炼。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11
第十二课 第四框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
2、过程与办法: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漫画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重难点分析和教法建议: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纳税应成为每个公民的共识,中学生从小接受税收教育,对于他们以后成为合格公民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注重运用漫画,运用近两年我国税收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说明税收的特征及作用。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在真实可信的资料中让学生接受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为了确保本框知识的现实性,课下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公民纳税意识调查,通过走访税收部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全班汇报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守法的自觉性。
四、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板书)
税收是国家依照税法的规定,凭借国家权利,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用到国防建设、兴办教育、修铁路、修公路等公益事业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最终的受益者还是人民,所以说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国家对违反纳税法律责任的公民,规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代公民要养成自觉纳税的意识,不偷税,不漏税,不拖欠税款,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是可耻的。
举例1:广东破获迄今最大涉嫌偷税案件
广东省公安厅最近破获迄今最大的涉嫌偷税案件,犯罪嫌疑人偷逃税金额近2亿元。
1996年初,香港人施争辉出资成立广州市普耀通讯器材有限公司。会计江少丽在他的指使下,多次将开票资料提供给深圳、汕头的不法分子,让他们为普耀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去年1月11日,广东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在番禺将施争辉抓获,并抓获江少丽等8人,依法冻结涉案银行存款1.4亿元。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新领域公司、天赋公司共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近13亿元,应缴纳各种国税、地税共计近2亿元。目前,检察机关正准备对施争辉等人提起公诉。
——人民网2003年01月22日
举例2:国企涉案金额最大骗税案宣判 法人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5月22日,我国迄今涉案金额最大的国有企业最大骗取出口退税案———葆祥河北进出口集团公司骗税案经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一审判决,该公司因犯骗取出口退税罪,被判处罚金4.8亿元,其法定代表人张葆祥因犯骗取出口退税罪、偷税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时对葆祥集团下属的河北冀驰裘革皮制品有限公司、河北葆意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及高晓杰等5名被告人作出宣判。
法院经审理查明:1997年4月—2000年2月间,葆祥公司假借一般贸易方式和委托加工方式假报出口,共计骗取国家税款1.93亿元。葆祥公司在总经理张葆祥的策划、组织、指挥下,通过张葆祥控制的葆祥广东进出口有限公司与广东潮汕地区不法人员互相勾结,利用“换票、买单”的方式获取退税的必需单证,假报出口,骗取退税。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指出:葆祥公司骗税案,是国务院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组在查处广东潮汕地区系列骗税案时发现并重点查处的案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国有企业骗取出口退税个案。
——人民网2003年06月03日
小结:
这一节我们了解了公民的纳税义务,知道了关于税收的专门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知道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12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二课《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的第四框题。公民要依法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主要简介了税收的概念及特征,阐明了税收的重要性,指出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欠税、骗税的行为是可耻的、是违法行为。同时还阐述了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这点是修订后新增的。
(二)、教学理念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进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三) 、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分组调查。
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调查老师布置的以“税收”为主题的小报告。内容有:(1)收集近两年来我国和福州市财政收入情况;(2)整理、分析税收在我国建设或福州市政建设中的作用;(3)收集学校、社区周边企业、个体户及个人的纳税情况;(4)收集就近时期,积极纳税或偷税漏税人的事迹或案件;(5)对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6)设计一些便于公民监督政府怎样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训。
学生运用社会调查、访谈、剪报、上网查讯等办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4、设计页面,制作课件。
师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 、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学生主要是各小组自己发言时,小组页面的设计制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一)、教学过程 :
基本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明确主题 由“税徽”这一特定的标志物,引出税收问题。 学生了解“税徽”,并举例自己身边人的纳税情况,明确本课主题——税收问题。
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 1、 展示农行存折的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所得税,引出税收的含义。2、 引导学生把利息所得税与电话费作比较,归纳出税收的特征。 1、 根据《个人所得税收》第三条第5点规定的,利息所得税的税率为20%,算出所缴纳的所得税,明确税收的含义。2、 观看电脑画面,通过对比,积极思考、归纳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汇报成果经验共享 税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建议与措施,监督政府正确使用税款的形式与办法。 1、 简介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税收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对比“毛阿敏税案”与“刘晓庆税案”。一个在税务部门内部行政处罚,另一被依法逮捕,说明国家加大依法打击偷、漏税的力度,提出怎样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3、 设问:如果公民积极纳税但政府乱花税款,那么公民除了纳税的义务外,有没有监督政府怎样正确使用税款的权利呢? 1、 观看电脑画面,领悟、加深对“税收”问题的理解。2、 由三名学生主持人分别主持人各小组代表对三个数字内容的汇报,及调出各小组自己设计的小组页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写上自己通过上网、访谈、剪报等办法调查的结果。
交流体验公享感悟 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概括学生汇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建议的多样性、办法的可行性,要求学生现场交流学习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学生经过思考、感受从课前的收集材料过程及课堂中的交流与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
联系实际推荐作业 课后延续:2003年4月是我国第十二个税收宣传月,今年宣传主题是:“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 归纳学生的体验及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争做积极宣传税法的好公民。 1、 制定一个方案,帮助税务部门进行更有效的税法宣传。2、 向你周围的人做一件宣传税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税收调查”小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创新思维,在调查过程中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平等、团结的团队精神,自觉探究的钻研精神。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
像这样上课,其实是每单元课后的实践活动的要求。第一次上课学生可能会花较多时间准备,但第二次做,学生有经验就轻松多了。同时,可以把学生每次的论文报告当作单元成绩,侧重对学生“行”的考评。当然,教师平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
五、精彩点评:
本课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所涉及的课程观、教师观、评价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来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更多地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法新颖,能应用多媒体手段(课件制作精彩)教学设计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税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讲活,找到课堂与社会结合点,具有实效性与实用性。
寓德于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学生懂得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1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能力目标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漫画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特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国的公民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受哪一部法律的保护?这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是啥?请同学们说一说,我国的公民作为消费者有哪些权利?
导入 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公民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知道了这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知道了我国的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利。我们通过讲案例,知道了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公民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天我们讲本课的最后一节。
四、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板书)
1.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板书)
“税”由“禾”与“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有送达的意思。两个字组合为“税”,其本来意义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这个字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税收的来源和征收内容。那么,啥是税收呢?
(1)税收的含义(板书)
税收是国家依据税法的规定,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税收的含义可知,税收是国家收到的。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向公民征税。也就是说,是否缴税不是公民个人说了算的,不是想缴就缴,不想缴就不缴,而是必须得缴。这说明税收具有啥特征呢?
(2)税收的特征(板书)
①强制性
②无偿性
③固定性
(3)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我国法律规定了哪些内容?
国家收税是一种啥行为?
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应该树立啥样的观念?
(学生回答)
(教师带领同学们就教材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进行讨论。)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国税收的作用是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用到国防建设、兴办教育、修铁路、修公路等公益事业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最终的受益者还是人民,所以说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们刚才讲了有关税收的一些知识。请结合我们学的有关税收的知识,谈谈你对下列问题的看法:
材料一:“我一不经商,二不办企业,三不出书,四没拿房子出租,纳的哪门子税?”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都是纳税人。今年春季的《人民日报》上登了这么一则新闻:日前,沈阳的老百姓在购买“红梅”味素时,发现新包装上多了一行小字“国家的振兴,有您纳税的贡献,本产品含税2.95元。”我们每一个人在买东西的时候,都给国家纳了税,我们都是纳税人。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税有:个人所得税、炒股的印花税、个体工商户的营业税、房产税、教育费附加等。
材料二:据《生活时报》报道,顾客在购买商品付款后,得到一张购物小票是件非常简单的事,而这张普普通通的购物小票,也能为国家创造上万元的税收。北京西单商场、蓝岛、城乡等商场使用的这种小票将传统的交给顾客保存的第三联改成了一张商品质量信誉卡,正面印有“商品质量信誉卡”的字样,反面则刊登产品广告,这种购物小票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广告企业的好评,也为广告公司带来了70多万元的收入,为国家上缴地方税4万余元,成为地方税收的一个新增长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必须自觉纳税。西单商场等商场利用购物小票为国家创税的做法,更是值得称道的。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1989年因偷税曾被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过的歌唱演员毛阿敏,也因1994至1996年其间再度偷税,被税务机关立案查处,该案近日基本调查终结,毛阿敏偷税案水落石出,毛阿敏偷税27.11万元,税务机关对毛阿敏处以3倍的罚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国家对违反纳税法律责任的公民,规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代公民要养成自觉纳税的意识,不偷税,不漏税,不拖欠税款,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是可耻的。
《南方周末》报道;李发亮是云南省人,家里种了50棵石榴树,乡政府按照有关政策向农民征收石榴特产税,李发亮应缴纳税款75元。8月初,乡政府通知村民交钱,但是呢到了8月12日,村里大多数人都没有把钱交清。李发亮家的石榴还在树上长着,不能卖,稻子还不能收割,已经断了两三个月的口粮,全靠借粮糊口。1998年8月12日,他对乡干部请求说:“不是我不交税,而是拿不出钱来,等我把石榴卖了,一定把75元的税款送到乡政府。”
但当日晚11时左右,以乡长等乡干部为首的40多人将李发亮一家包围起来,然后打李发亮一家人,将李发亮的儿子李兴伟在上海、北京等地好不容易治好的视网膜也给打脱落了;抢走他家的所有值钱的东西,说:“三日内不到乡政府交钱,将按税款的五倍罚款,并低价拍卖这些东西。”
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纳税公民的义务,税务机关依法收税是正确的。但是呢,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没有按时纳税的情况下,应该依照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上面乡长的做法是错误的,是违法犯罪行为。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了解了公民的纳税义务,知道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推荐站内搜索:吉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名人传读后感200字、河北省高考成绩查询系统入口官网、难忘的第一次作文500字、周记600字初中、读书的快乐演讲稿宝贝宝贝读后感、小兵张嘎的读后感、建国大业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