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抬杠”的背后学生“抬杠”的背后学生“抬杠”的背后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学生“抬杠”的背后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精选7篇)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1

  我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

  上课伊始,教师问道:“谁能一口气报出30个5相加这道算式?”

  “5+5+5+5+5……”,一位学生顺利地开始报算式。

  教师临时打断他的发言:“你觉得这样麻烦吗?”显然,教师意欲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算式很麻烦”,进而顺利引出“乘法”,感受乘法的简洁性。没想到,学生竟然回答:“不麻烦!”

  教师无奈,只得进一步引导:“如果把30个5写在一起,你们感觉怎样?”

  生1说:“很重。”

  生2说:“很长。”

  生3:“很好玩。”

  显然,学生的回答都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难道你们不觉得很麻烦吗?下面我给大家简介一种新的计算办法--乘法。”

  揭示课题,继续教学……

  听了这节课,也许大家会有这样的感慨:这班的学生怎么搞的,总喜欢和老师“抬杠”、“唱对台戏”,真难缠!然而,倘若我们能再深入想想,事情恐怕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首先,在小孩的眼里,一口气说出30个5相加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作为小孩,他们很有兴趣去应对这一挑战,自然不会感到麻烦,反而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作出“不麻烦”的回答在情理之中,至于教师的真正意图是啥,他们怎样能揣得?

  其次,由于受年龄、经验等限制,他们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与成人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例如“把30个5写在一起,感觉怎么样”,他们的想像和体验往往很直观、具体,故而有“很重”、“很长”和“很好玩”一说。至于这样做“麻烦不麻烦”、“累不累”,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有深刻的体验。(其实成人的这些体验有些也是在经历大量同类计算后得出的)此时,教师如果稍作等待,让学生先说下去,等他自己也觉得难报了,弄不清楚报了几个5相加,再来追问:“怎么不报了?”“你刚才报了几个5相加?”“别人能知道你报的结果吗”等等。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和心理需要:要是能有一种更加方便的记录办法,那该多好啊!此时,教师再恰如其分地引导出“乘法”,自然会水到渠成。

  由此想来,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我们的数学课堂或许会更真实、更富针对性。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领域,他们甚至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法和思考。此时,教师如果仅仅用自己传统的视角来理解和审视学生,往往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被学生抬杠”也就在所难免了。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2

  案例1:

  在学校课堂教学比武的初赛上有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写加法算式:

  师:3个4相加

  生:4+4+4

  师:5个10相加

  生:10+10+10+10+10

  师:9个8相加

  生:8+8+8+8+8+8+8+8+8+8

  师:写得累不累?

  生:不累;和平常一样……

  老师只好自己说加法比较麻烦,我们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案例2:

  第九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的其中一个片段:

  1、写出下面各题的算式。

  (1)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6.05元,10本数学书需要多少元?(6.05×10)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6.5千米,t小时行驶多少千米?(86.5×t)

  (3)电视机厂每天生产a台电视机,2天生产多少台?(a×2)

  (4)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v千米, t小时飞行多少千米(v×t)?

  (5)一种奶糖每千克是b元,买c千克应付多少元?(b×c)

  (6)小红每天吃1个iPhone,n天吃几个iPhone?(1×n)

  2、这些式子有啥共同点?

  3、根据乘法式子中因数的特点分类。

  6.05×10           86.5×t            v×t

  a×2                b×c

  1×n

  4、谈话出示课题:第2类和第3类还有简便的写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5、学生尝试:用简便办法写出第2、3类的式子。

  86.5×t = 86.5t     a×2 = a2     1×n=1n     v×t= vt     b×c= bc

  86.5×t = 86.5·t   a×2 = a ·2  1×n=1·n   v×t= v·t   b×c= b·c    

  a×2 = 2 a                     

  6、问:这样简写对吗?请看书第91页。

  7、看书后学生自我纠正刚才的写法,并说明理由。

  a×2 = a2,因为数和字母相乘,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1×n=1n,1与任何字母相乘,1省略不写。

  8、四人小组讨论简写的条件和规则。

  9、反馈

  简写的条件: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才可以简写。

  简写的规则:(1)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

  (2)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3)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10、乘号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你更喜欢用哪种简写办法为啥?

  生:我更喜欢省略不写,因为这种办法更简单,记做“·”会和小数点搞错。

  反思:

  学习数学在于体验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2中的这一片段,10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是一种体验,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中新旧经验不断地发生碰撞,在体验中找到简写的条件和规则。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地教学时,老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通过自已阅读教材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自已思考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弄明白的,老师不讲。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呢,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体验的材料要典型

  教师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材料要典型、丰富。案例2中,第一环节让学生写出的6个式子,既有数与数相乘,也有数与字母相乘(包括1和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这样便于学生分类,找出规律。案例1中,老师预设的目标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进而引出乘法算式,但实际并未达到预设效果。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够典型,9个8相加,快的同学10秒钟就写好了,是体验不到麻烦的。如果老师让学生写100个8相加,学生肯定会说太麻烦了,顺水推舟就可以引出乘法。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明确体验的目的,设计的学习材料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教师“教”,而是依*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3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试用修订版)的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一节乘法概念的起始课,概念新、内容较多,而乘法意义的认识既是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本中是以准备题开始,接着新授,巩固练习等。我就一改以前的教法,于是设计了直观的例题使学生从同数连加引出乘法,根据两种不同的摆法,分别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及相应的两个乘法算式。接着讲乘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以及乘号的认识。之后,我也设计了一些看图写算式和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解决几个几相加的实际问题,且列出乘法算式可以解决多个问题,也使学生进一步的明确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本课的进行能突出重点,分层练习环绕重点,时间分配保证了重点,因此达到了预定的效果。而且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进行思考。

  一、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在上课前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了草地上,一边玩,一边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就在这时,小鸡发现了绿油油的草地上空有许多它们的好朋友蝴蝶在飞动。于是,这只小鸡就让它们的伙伴三个一伙,分头去和蝴蝶它们去捉迷藏。

  师:你想知道小鸡、蝴蝶它们到底有多少只吗?

  生:想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数数。

  [二]、自主探究

  1、教师出示第一幅图: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啥?

  生:一共有几只蝴蝶?

  师:根据问题怎么样列式?

  启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自己独立列出算式。[点拨几个几相加] 。

  生1:横着看,一行一行地数,每行有4个,有3行,一共12个。用加法算4+4+4=12。[同时板书]。

  生2:竖着看,一列一列地数,每列有3个,有4列,一共12个。用加法算:3+3+3+3=12。[同时板书]

  师:以上的问题我们都用连加来计算,观察这两道算式有啥特点?[同桌交流]

  生:两道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好!回答的真不错。像这样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同时板书]小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连加的读法,而且读得很好。现在老师再教你一种读法。

  [指着3+3+3+3=12]

  师:数一数几个几连加,恩,4个3。我们就读作4个3连加得12。,好谁来试试?

  生1:4+4+4=12是3个4连加得12。

  生2:3+3+3+3=12是4个3相加的和是12。

  师:很好![根据学生的说法,师板书] 

  师:因为它们每个加数都相同,像这样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另外的新办法。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乘法”。

  [同时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怎么写呢?

  师:乘法用乘号表示。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师:乘号像啥?[生想象]

  生:略

  师同时说明“×”读作“乘”,与“+”、“-”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

  师:上面的相同加数是几?

  生:3

  师:几个3连加?

  生:4个3连加

  师:很好!

  [教师对着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板书如下:用乘法算:3×4 、4×3

  师:由于4个3的和是12,所以3×4=12 [板书],那么4+4+4=12请你们互相试着说一说。[同桌交流] 

  生A:这是3个4连加得12,所以4×3=12;也因为3×4=12 ,所以4×3=12。

  生B:3个4的和是12,所以4×3=12。[师同时板书]

  生C:3+3+3+3=12是4个3相加的和是12,所以4×3=12。

  师:很好!3×4和4×3都等于12,并表示4个3的和是12或3个4的和是12,也就是表示3与4相乘。

  师在前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加“或”,说明两种办法都可以。

  师并说明乘法算式的读法。

  生先试读:4乘3等于12或3乘4等于12。

  再齐读。

  2、出示试一试:

  师:图上表示的是几个2朵红花?或几个3朵红花?

  师:求一共有多少朵花用啥办法计算?

  分组交流:从图中找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明确后在图下标明:

  有这样两种:

  启发学生思考、独立写算式并交流。2+2+2=6 ,3+3=6。2×3=□或3×2=□。

  师:2乘3等于多少呢?3乘2等于多少?请同学们互相试着说一下。

  生:3×2=6,2×3=6 [师同时板书]。

  齐读算式

  师:3×2=6表示啥?2×3=6呢?

  教师着重说明乘法的表示意义。

  [三]、合作交流

  1、每行摆5个,摆2行

  [先由学生自己摆一摆] 

  教师出示:

  师:看到上面的图,你是怎么样想的?你想说些啥?

  [学生交流,3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表示5个2是多少?和2个5是多少?

  生2:5+5=10或2+2+2+2+2=10

  生3:5×2=10

  生4:2×5=10

  师:表示两个数相乘关系可以写出两个算式,如5与2相乘可以写成5×2,也可以写成2×5。

  2、每行摆3个,摆4行。

  师:一共有多少个圆?

  师:可以先用加法计算,不要求学生同时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四]、拓展想象

  师:接着我们来做练一练的2先写出乘法算式再读一读,进行巩固练习。

  [做完校对]

  师:小孩子做得很棒!

  师:现在请你改写算式:8+8+8

  生:3×8或8×3

  师:7+7+6

  生1:2个7再加6

  生2:7×2+6

  生3:7×3-1

  师:真聪明!通过上面的练习,哪个小孩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啥办法计算?

  生:用乘法计算

  [师同时板书]

  师:好,那老师再出一题:100个5的和是多少?

  [生兴趣岸然,积极思考,30秒之后,争先恐后的举手]

  生1:用乘法计算 5×100

  师:为啥?

  生2:用乘法方便,加法太麻烦,在黑板上要写得很长,而且浪费时间。

  生3: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小孩子说得都对!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同时板书比较简便]

  [有时间的话,让学生看书质疑,效果更好。]

  [五]、教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乘法算式的读写法,如果遇到几个相同加数连加时,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反思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小学数学作为学科的数学,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去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但适当地让他们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面的课堂教学片段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通过以上二幅图片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并由直观抽象乘法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从算式对比中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如,例题中的3+3+3+3=12等的读法,既有关的旧知识,也为乘法意义的认识直接做了认知准备,更为了乘法与加法的区别做渗透。

  2、体验乘法含义,明确求几个几是多少时,表示两个数相乘关系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通过看图写算式,明确两个数具有相乘关系,可以直接写出乘法算式,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本课是采用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观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较好的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适当地点拨,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地位,另外还有意创设了教学情境。例如,课前的故事。

  4、练习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的明确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例如,设计的聪明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悟出了“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初步结论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素材。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究,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及相应练习。

  …… 

  师:同学们,国庆节快要到了,你们喜欢去哪儿玩?

  生1:去山上玩。

  生2:去农村玩。

  生3:去公园玩。

  . . . . . .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看看吧!仔细观察,你发现游乐场里有规律的事物(课件出示主题图)

  生1:游乐场里小火车每个车厢有3人,共有4个车厢。

  师:观察真细致,怎么样列式?

  生1:3+3+3+3

  师:也就是说你是用加法算的,是吗?

  生2:过山车每个车厢里有2人,共有6个车厢。

  师:观察得很认真。

  生3:摩天轮每个小屋里坐4个人,共有5个小屋。

  师:说得太具体了。

  . . . . . .

  师:游乐场里的小孩子,玩得这么高兴,学校数学小组的同学也很高兴,那我们看看他们在干啥呢?(课件出示)

  生:他们在摆小棒呢!

  师问:你们想不想摆呀?

  生:想

  师:谁能说说你喜欢用小棒摆啥图案。

  指名说:

  生回答:. . . . . .

  师:那我们来个小型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摆出的图案最多。开始吧!

  生在纸板上摆小棒

  师: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案?

  生1:我摆了6个三角形。

  生2:我摆了5个小雨伞。

  生3:我摆了2个五角星。

  师: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摆出这么多的图案,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你们摆的这些图案用了多少根小棒,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说给同桌听听,同桌练习说。

  . . . . . .

  师: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你的作品,并把算式说给大家听听?

  台上展示:

  生1边摆边说:我摆了4个小雨伞,列式为:4+4+4+4=16

  师:你们同意吗?大家观察这个算式有啥特点?

  生:加数都是4。

  师:有几个4?

  生:4个4

  师:像这样4个4相加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写成4×4(板书)简介乘号,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其中4表示相同的加数,另一个4表示有4个4也就是个数,读作2乘4,找学生读。

  师:谁还愿意到前面来展示?

  生2:我摆了2个五角星,列式为:5+5=10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啥特点?(加数是5)几个5 (2个5)像这样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那么怎么改呢?

  生:2×5

  师:还可以怎么样改呢?

  生:5×2

  师:在这里5表示啥(相同的加数)

  2表示啥呢?(5的个数)

  生3:我摆了一个小房子和一棵小树 列式:8+6=14

  师:观察这个算式,可不可以把它改成乘法?

  生:不能

  师:为啥?

  生:没有相同的加数

  师:观察纸板上的图案,能否列成乘法算式?

  指名说 ,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掌握了这么多知识,好,让我们再回到游乐场去看看(出示主题图)据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提出你能解答的数学问题。下面小组讨论。

  生汇报:

  过山车:3×4=12(人)

  小火车:2×6=12(人)

  摩天轮:4×5=20(人)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不仅完整而且解答的也很准确。

  师:打开书46页,完成 做一做 直接填在书上。找生说

  看大屏幕课件:

  师:认真观察,小孩子都在干啥?他们是怎么玩的?同桌说说。

  列加法算式:4+4=8

  列乘法算式:2×4=8或4×2=8

  出示课件2

  师问:这是几个几?

  生:每组有2熊猫,有3组所以有3个2。答对出示小星星

  出示课件3

  师:你观察到了啥?

  生:列成乘法算式:3×5或5×3;4×6或6×4 

  出示课件4

  师: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3+3+3+3= ________   2+2+2+2= ________

  5+5+5+5+5= _______   4+4+4+4= ________

  讨论汇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啥?

  生1:我知道了啥是乘法。

  生2:我学会了那些算式可以改成乘法算式。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知道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出知识点,这样体现了生活有

  数学认识,另外,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发现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从

  而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有急躁的心理,故而使课堂中有些问题的处过

  于简单化,使学生理解不透彻,特别是对练习题的处理给人以蜻蜓水

  的感觉,没有深挖掘有待于今后提高。还有教者在教学语言上不规范

  对于相同加数和加数相同有些混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环节处理以及教学语言和练习题的处理上

  还有待于强化。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5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成功之处: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也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6

  这是一节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新课程人教版三册第44页]。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也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也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进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

  教学情景:

  1、谈话导入:星期天,同学们喜欢跟父亲母亲到公园玩吗?电脑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孩子们到公园里见到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孩子的父亲、母亲在做啥。把学生的注意里引向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2、重点引到小棒图中,画外音:我摆了4把小伞;我摆了6个三角形;我摆的是花边;我摆了3个五角星;我摆了一所房子和一棵树。

  3、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吗?你会摆啥?告诉你的同桌。

  摆图游戏: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啥,就摆啥。看你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这样的图案。

  4、学生摆图形。

  5、汇报交流。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摆一个图案用了多少根小棒,再算一算摆了这么多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个别汇报: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啥图形,用了多少小棒。

  生1:我摆了4个三角形,用了12根小棒,列式是:3+3+3+3=12根。

  生2:我摆了2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列式是:5+5=10根。

  生3:我摆了2条鱼,用了16根小棒,列式是:2×8=16根。

  生4:我摆了8个三角形,用了24根小棒,列式是:3+3+3+3+3+3+3+3=24根。

  师边板书边故做疑难的样子,引导学生怎么样才表达清楚。后开展讨论完成乘法的意义。

  反思: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虚拟主机,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呢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办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啥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学生“抬杠”的背后-《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7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成功之处: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也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推荐站内搜索: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教育学考研学校排名、四狗狗的日记、公务员考试、福建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江西人事考试网报名、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网、周记600、

学生“抬杠”的背后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学生“抬杠”的背后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280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