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精选17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精选17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精选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精选17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精选17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

  冬燕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对象,今天她也给我上了生动而也深刻的一课。

  张老师今天讲的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课堂开始,张老师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列举出《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之后导入新课。

  一、解题

  师:谁送谁?

  生:王维送元二。

  师:元二他就是姓元名二吗?

  (评析:师在此处补充古时对人称呼时在家排行老几,常常是在姓氏后加上几。)

  师:元二要去哪儿?

  生:安西。

  师:“使”啥意思?

  生:“使”就是去。

  师:他是去游玩吗?可以不去吗?

  生:不是。

  师:元二是奉皇帝的命令到安西去做官,管理安西的,他是带着一定使命去的,所以在这里用“使”,而不能用“去”。

  (评析:解题时,教师不直接给学生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说,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加上补充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有助于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哪些字容易读错。

  生:“舍”,在这里读“sh?”。

  师:你能说说啥时候用“sh?”啥时候用“sh?”吗?

  生:好像在说住的房子时用“sh?”,在说舍不得时用“sh?”。  

  师:你的解释棒极了。

  师:古人读诗是非常有讲究的,他们讲究平仄,咱们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并平长仄短。(师在黑板上标出平仄)请大家尝试用平仄规律读古诗。

  指导学生读出平仄。

  师伴乐诵读,为生做示范。

  (评析:让学生自己去找易读错的地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要比直接获得知识记得更牢,同时,此处为学生拓宽平仄的古诗常识,为学生今后学好古诗,读好古诗奠定基础。)

  三、理解诗句

  师:简介王维生平,其中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如果请你为本诗配图,你要画上啥?为啥要画上这些?

  生:我要画上柳树,因为古诗中第二句说“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柳叶还要画成新绿色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古人在送别时有个习惯,那就是折柳枝,因为“柳”谐音“留”,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古诗中写有折柳枝的诗句有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生:我想画上马车,因为元二要出远门了。

  生:我想画上快要落山的太阳。

  师:哦,大家看,画夕阳合适吗?

  生:不合适,因为第一句中写正下着雨呢!

  生:还有,第一句中有“朝雨”这个词,“朝”指的是早上。

  师:你们真是很注意观察,也很会思考,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我还想画上“雨”,因为第一句中写有雨。

  师:那么你要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蒙蒙细雨还是瓢泼大雨呢?

  生:我要画蒙蒙细雨。

  师:为啥呢?

  生:因为第一句中“浥”在课文下面有解释,是湿润的意思。“瓢泼大雨”就不止是湿润了。

  师:有道理,此外,在平常,如果不下雨,这里会是尘土飞扬,送别的意境就一点也不美,而“瓢泼大雨”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相比之下“蒙蒙细雨”既消灭了尘土,也不会给人带来不便,同时,也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师:如此富有诗意的离别场景,我们怎样读出来呢?

  生练习有感情读前两句。

  大屏幕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渭城与安西的距离。

  师:谁去过新疆?坐的啥车?坐了多久?

  生:我去新疆,坐的两天两夜的火车。

  师:诗人坐的是啥车?

  生:马车。

  师:古时候乘坐马车到那么远的地方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

  生:啊--

  师:我们设想一下,元二在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会生病。

  生:会风餐露宿。

  生:会把钱花光。

  生:谁都不认识,会很孤独。  

  ……

  师出示沙漠、戈壁图,让生了解阳关以外的生存环境。

  师:作为元二的朋友,王维舍不舍得让朋友去环境那么恶劣的地方?

  生:舍不得。

  师:他们在最后分别的时候会不会回忆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越回忆越难舍,于是他们就把这浓浓的离别之情全放到了啥里?

  生:放到了酒里。

  师:对,古人在送别时,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喝酒,以酒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在本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是谁劝谁?表达了啥情感?

  生:王维劝元二喝酒,因为他舍不得元二去那么远的地方。

  师:那么怎样读出王维的不舍?

  指导生读后两句。

  师:就在写这首诗的两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这次离别是他们两人最后的绝别,那么我们也应该怎样读这两句呢?

  再指导生读后两句。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前两句,这两句写的美景,在王维与元二的送别之下也仿佛笼罩上了一层忧伤的浓雾,这浥轻尘的朝雨简直成了离别人的伤心泪,原来诗人王维不只是在写景,而是在渲染一种离别的气氛.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这首送别诗。

  生再读全诗。

  师:古人读诗不叫读,叫吟,吟就是半读半唱,这也是古人送别时的第三个习惯,那就是唱歌,以歌来表达难舍之情。这首诗在唐朝时被改成了一首歌,也就是非常有名的“阳关三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

  师播放《阳关三叠》,生跟着学唱。

  听课心得:

  张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教师巧妙地采用让学生为古诗设计配图的办法,“你想画啥?”“为啥?”学生答:想画柳树,细雨,马车,酒等,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一问一答的图画设计解说中,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意思,让人不得不佩服张老师设计的巧妙。在教学中张老师还表现出丰厚的文学功底。当学生说到要画柳枝时,她马上补充古人有送别时折柳枝的习惯,“柳”、“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脱口而出,为学生补充出“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一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美,二也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回答二人的深情全都在酒里时,她也即时补充古人送别时的另一种习惯--饮酒,即喝送别酒。在最后指导读全诗时,她也即时提出了吟诗,同时补充古人送别时的也一种习惯--唱歌,并告诉学生这首诗在唐朝被谱成了一首歌曲,即著名的《阳关三叠》,被后人千古传唱.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并一同哼唱《阳关三叠》,把学生全部带入送别现场,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真令人拍案叫绝.此外,张老师查阅了《全唐诗》、《唐诗鉴赏》,深入了解了王维的生平,并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如《阳关三叠》被谱成曲等,再加上自己的文学积累,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这节课时时精心,处处精彩,为学生充分展示了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使得我们几位听课者无不啧啧赞叹。

  台下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张老师这节课的成功绝不是一时之功,也绝非巧合,那是她长期以来学习的成果,长久的积淀,真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张冬燕,向你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2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啥?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啥?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怎样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啥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例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啥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也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强化的地方,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小孩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么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么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3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也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我的小孩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现场精彩片断:

  【一  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么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中对怎样设宴饯别,宴席上怎样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怎样依依不舍,登程后怎样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再  叹】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故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景色,给景色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也推进了一步。 

  【三  叹】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这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也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生:2000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家乡水,听不完浓浓的故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也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评:《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进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4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景色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景色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不限的感慨。为啥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啥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啥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啥?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啥?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不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不限,别情不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啥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故乡话,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正因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恋还多了一些啥?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也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么样的酒?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酒,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屏幕显示):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

  (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留恋

  送元二使安西

  担忧

  友情

  【备课资料】

  链接:

  1._d.html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柳酒水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王维?为啥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

  2、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啥?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

  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雨:啥时候的雨?怎么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3)柳:怎么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板书:柳

  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诗句。)           

  3、王维和元二是啥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4、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么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这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从杨柳依依的春季就要走到西风萧瑟的秋季了。)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漫长的时间,一路上也会发生啥呢?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其实心里是深有感触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大漠边关,黄沙漫漫,烽火狼烟,长河落日,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风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苍凉,而出关以后,语言不通,更觉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况且,啥时候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经历这一番别样的生活,在这离别之际,王维有多少话要跟老朋友说啊!此时此刻,他可能会说些啥呢?元二也会说些啥呢?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6、老朋友啊,你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许会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让我再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读诗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千言万语就

  化作这句话吧:(生读诗句)

  8、师: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这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大家站起来。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番那种离别的情怀吧!师:岁月穿梭了1300年,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仍然以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来电视剧《大敦煌》中的一段词:秦时明月云天上,汉家宫阙在何方?阳关三叠,叠不走万千惆怅。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春花谢看秋霜,驼影飘渺映夕阳。悲欢聚散一杯酒,各自东西为情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去热爱它,诵读它!

  课后反思:

  1、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比较新颖的、独特的。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办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办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怎样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怎样更积极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那怎样使自由个性的抒写浓烈起来、真切起来呢。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是否真正可以做到情在自己读中感,理在自己读中悟,法在自己读中明呢?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6

  这学期,听我校一名青年教师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一课时,当一名学生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时,引起了一阵哄笑。这名学生是这样说的:“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当你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时,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我了。”在这儿我不想说当时教师是怎么样处理这不同的声音的。因为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此诗这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请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课后,不知为啥我一直放不下这件事——学生理解错了吗?我想这首诗如果是诗人王维晚期作品,学生这样理解就没有错,而且很对。然而,我翻遍了家中的所有资料(包括网上)弄得我分不清谁是谁非,云里雾里的,众说纷纭:有说是王维早期之作的,如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也有说是王维晚年之作的,如“论语说文/唐诗鉴赏”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然而,笔者认为:

  如果此诗作于诗人风华正盛,才情焕发的青年时代,也就是说是王维的早期之作。那时的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国势方张,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疆域辽阔,气象宏大。西边远达西亚,长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边郡有重兵把守,安西都护府设在远离中原的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那时,从军或出使西域,在人们心目中是建功立业的壮举。虽有艰难险阻或生命危险,但是呢,亦充满着献身国家、名垂青史或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的令人惬意的希望。我们再纵观盛唐别诗,无不情浓意殷,真挚感人,但绝少凄惋悲哀的情调,多为开朗豁达之作。《送元二使安西》,虽然婉转缠绵,却也清新酣畅,惆怅而不哀伤,诚挚却也达观。欢天喜地的别离不近世情,凄凄惨惨的别离也令人难于承受。因此,诗人王维不可能说出“你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我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友人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故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所以说,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此诗后两句均作出这样的解释: “朋友,请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但如果此诗是诗人王维晚年之作,那么这“西出阳关” 就不能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而是“一语三关”:第一“关”是指友人元二在征途中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行出了阳关”,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第二“关”是指友人元二在经历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 “从西边的阳关出来”,不难看出此意才是诗人的本意。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第三“关”是指诗人王维恐怕自己因年老多病等不到友人元二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的日子而不在人世,有人说诗人在送走友人元二后不满六年(甚至有人说是第二年,于761年,我们无法知道是真是假)便真的与世长辞了!那么这名学生的理解:“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当你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时,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我了”就没有错。

  重新认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强烈感受到: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这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我的想法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7

  学科:语文

  课例名称:《送元二使安西》

  执教教师:杨小笛

  课型:新授课

  学生和内容分析: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四年级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学古诗的办法为基点,安步进行,并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并用多种办法把学生引入意境,是学生和诗人情感大到了共鸣,让学生体悟到了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形式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二是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境,诗人特意来为朋友送行,起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借别时将尽,分手在即是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有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1、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进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办法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古诗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啥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故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此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回忆旧知识的情境”,不论从学生思维还是学习办法上都对学习本诗起到铺垫作用。]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题目的?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库车县。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古诗题目有别与白话文,设计此环节一是让学生对诗意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二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意背景。]

  三、初读,知字音

  1、自由读诗。

  2、要求;(1)、借助字典或书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2)、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古诗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正音。(多音字朝、舍。新生字浥、君)

  4、齐读。

  [能把古诗读通顺,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合作学习,知诗意。

  1、学生说说理解诗意的办法。

  2、自主学习。

  3、同桌合作学习。

  4、指名说说诗意,并说说自己用啥办法理解的。教师强调“渭城”、“阳关”,并让学生说说对“浥”“君”字的理解及理解办法。

  [知其意才能达其情,此环节让学生心中形成古诗的白话内容,对下一环节的“悟情”铺设道路。]

  五、借助想象领悟诗情

  1、指名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透过画面你也感受到了啥?

  2、学生说说画面,同时说体会到的感情(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3、放影课件学生感受画面,体会情感。

  4、分组读诗,在画面中体会情感。

  5、抓词句体会情感。

  (1)、学生自主学习,你从那些词句中感受到他们之间情谊深厚?

  (2)、指名学生说,体会景物描写,从景物描写中体会感情,并知道朗读。

  (3)指名学生说,体会语言描写,从语言描写中体会感情,并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

  (4)、教师知道后再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最后两句。

  (5)、教师语言创设情景后让学生齐读最后两句,体会送别、挽留的深厚情谊。

  (6)、通过体会路途遥远,体会感情,齐读最后两句。

  [多次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思想溶与作者思想,体会“送”与“别”;“走”与“留”时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珍惜友情的心灵净化,同时也引领着学生感受到古诗抒情达意的美妙和作者妙笔的熏陶。]

  六、齐读古诗,回归整体

  师:就在雨霏霏,风萧萧的今天,一杯也一杯地喝酒,但还是要分别的,所有的伤感都溶进了着首诗,拿起书来,再次感受着离别之情吧。

  学生齐读全诗。

  七、总结,背诵古诗

  师:我们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句语言的体会,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到了他们之间依依不舍的情谊,把你们领悟到的感情试着用声音表现出来,我们试着背背行吗?

  学生背诵。

  [知情后的朗朗上口,能让学生更进一步领悟,表达自己的感想;朗朗上口便使学生熟记心中,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

  八、拓展练习。

  1、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2、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洒

  送别

  王维-------------元二

  挽留

  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是人教版第七册20课,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可圈可点。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办法的指引,使学生积极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梯架办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办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办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三、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后点评:王爱菊

  杨小笛老师所授的《送元二使安西》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办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注重学法指导

  杨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即: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这样做,即帮助小孩们梳理了课外知识,也提高了他们怎样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二、贯穿落实了三维目标

  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课堂中呈现出“一唱三叹”的精彩两点

  一叹:“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挽留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学生每复读一次,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再叹:“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老师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也推进了一步。三叹:巧妙地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当本节课中学生声情并茂的吟诵,老师应该加以鼓励,因为鼓励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读诗的兴趣会更加高涨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8

  来”。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2、重视诵读办法的指导,在读中品味。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读“渭城朝雨浥轻尘”:“雨是细小的,应该读得轻一点、再延长一点可能更好。”如课的一开始,老师就指导学生读“送别”这个词,让学生轻轻地读,读出感情。接着指导读课题,也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读正确到读出情感。如指导朗读前两句诗时:“如果连贯一点就更好了。”如读后两句诗:“也许深情一点会更好。”另外,吕老师非常重视词句的品味。如引导学生从“浥”中体味到雨的微小;让学生对“新”进行换词,理解“新”的精妙;从“更”中体味到酒的一杯也一杯。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吕教师在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办法,并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情境创设精妙,在想象中感悟。读中想象,是读出“诗情”主要途径。从提升阅读能力来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虚拟主机,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以轻快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导语,再现了诗的意境。王菘舟老师曾提出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按照我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也可分为这样三种境界:一是积极的旁观者;二是作者的挚友;三是读者与作者二者合一,读者便是作者。因此,深入感悟,进行积极地角色转换、想象是重要的手段.在本课中,吕老师也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如“在这如丝的雨中,你看到了啥美景?”如“你便是王维,一次也一次的举起酒杯,在这更尽的杯杯酒中,你最想对好友说啥啊?”如:“安西是一个啥样的地方呀?这一次要更尽的还仅仅是怕没有朋友吗?还怕没有啥?”在想象和积极地角色转换中感悟,并取得良好效果。

  商榷之处:

  1、本诗主题内涵的把握。王维的诗作风格大多清新、隽永而富有禅意。但这一首诗却别具一格。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因为盛唐雄风在国人身上折射出的是豪迈、豁达,他们以能到边关建功立业为荣。相传这首诗在谱成《阳关三叠》后,因曲调高亢,竟然把伴奏的笛子给吹破了。诗中“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强化了读者的这种感受。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也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也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2、教学目标

  n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2的指定是完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流。”目标3的指定是为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能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过程与办法

  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形成人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段的情感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体验情感。)

  3、教学难点、重点

  (1) 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涵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教学媒体设计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怎样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进而突破难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景的创设。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进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说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虚拟主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办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文抓住王维与元二的离别情这条情感主线,以读促悟,读诗韵,悟诗情,拓诗篇,努力实现悟读的理想境界。)

  三、说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办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办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 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也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 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由“奉使出塞”引出课题,衔接自然,并为后面感悟古诗奠定基础。)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此环节主要自学了解诗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配乐朗读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虚拟主机,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 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利用景物对比,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3、出示线路图,感受遥远。并 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么样的酒? 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

  (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 “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这样的读把诗魂、诗情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诗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诗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 读景语,化情语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景色,给景色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也推进了一步。)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六、 放《送别》 升华情

  (通过细雨滋润般的熏陶,通过自然贴近的互动,通过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语文,柔性的魅力投射开来,让文学的内在情意美,通过听说读写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载体,缠绵地融化、弥漫,无声地润泽。)

  七、 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0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戴老师执教本课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

  回到学校,戴老师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觉得他上课的特点是朴实、扎实。

  一、朴实的风格

  说戴老师的课朴实,是因为他的课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步骤都精心雕刻。他不会因为赶时间而放弃某一次知道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例如说,在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个课题时,光是解题、读题就花去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直到每一个学生能正确读题为止。回想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读好诗题往往就被忽略,而戴老师这一点却做得非常好。他花这么长的时间是有道理的,因为诗题对于一首诗来说就好比是龙的眼睛。戴老师在读好诗题是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呢颇具匠心,体现他朴实的教学风格。

  二、扎实的过程

  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戴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他是这样启发提问的:“身为好友的你,在元二临行前,还想对他说些啥?”学生听音乐交流后,戴老师也悲伤地告诉大家,几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应该怎么读?“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吧,举起酒杯吧!”接着,戴老师问:“喝下这杯酒了吗?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究竟是啥呢?”学生答:“是浓浓的情意。”“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啥滋味?”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苦,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我听着看着,也多想举起酒杯来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让我们举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笼罩着大家。戴老师醉了,学生醉了,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也醉了。此时“但愿长醉不用醒“,喝呀喝,读呀读,已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了,就让我们来唱吧!学生跟着老师,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动容动心的吟唱起来,是多么和谐的课堂气氛呀!戴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时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读,而是在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读吟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他把这首古诗中情感最细腻的,描写最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时泪满衣襟的样子。这充分体现了戴老师的娴熟地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

  总之,这趟无锡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古诗词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进而热爱古诗词。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1

  一、读诗题。知诗人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啥?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

  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出示地图,简单简介(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景色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呢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啥呢?(旅行)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

  再说题目意思。大声再读题目。

  二、读诗文,解诗句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要求读出韵味来。

  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这样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对比吟诵

  4 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

  5 齐诵两首诗。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板书)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啥?(孤帆远影)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啥说是“孤帆”呢?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啥?(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啥?(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不限思念之情。)

  5.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啥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6.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也从送元二使安西的啥地方看出王维的依依不舍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呢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也怎样? (不舍中多了一份担心)

  2、请你把这一份担忧和留恋融人朗读中。

  3、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大家说说看,这最后一杯酒是啥酒?这酒中包含了啥意思?

  (祝福酒、壮行酒、朋友情谊酒)喝了这杯酒,祝你。。。。。。再读这句话。

  5、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朗诵。

  四、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啥呢?(空洞、失落、孤独)

  师: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吟诵着这两首诗:(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依依不舍

  留恋                  担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2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

  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

  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啥?(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 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

  【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啥?【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啥?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啥不同之处?】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

  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表达了怎么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么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8分钟>

  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

  (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 强调“浥、更”)。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

  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

  【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也颠沛流离。)】

  (3)感情诵读:把你的理解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高适在写此诗时也不得志,但他依然这样诚恳地劝慰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依然这样满怀豪情地激励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看似在劝慰激励朋友,其实也是高适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来,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用豪迈之气再现高适对董大的一片深情!(齐读全诗)

  b、生讲解: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10分钟>

  【预设:这首诗,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种情感从哪里体会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这种感觉。

  (4)感情诵读:谁能把你的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可以小组读,也可以指名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王维的好友元二即将西出阳关,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也怎样呢?

  【补充资料: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那里十分荒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渭城了。

  师:此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愁别绪,来,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进酒中: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那深深的不舍和担忧,那就再喝一杯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不够,那么再喝一杯!(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再一次送送他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谁能想到这次的告别竟然成了他们的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4、看板书总结: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来,同学们读一读高适的豪情壮志,再品一品王维的离愁别绪。(齐)

  5、背诵:熟读可以成诵,试试看你现在能不能背过了?<2分钟>

  (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送别是诗,送别是画,送别是歌,送别更是情!让我们记住这千古流传、情真意切的佳句吧!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关于“送别”的古诗,你积累了哪些?背给大家听。(指名,可以背其中的两句)

  【学生背诵:①《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也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也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结束语:<1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让我们珍惜每天平静幸福的生活、珍惜甜美温馨的亲情、珍惜亲密无间的友情吧!

  【板书】: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适                                 (唐)王维

  景: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凄凉)       景:雨、客舍、柳(清新)

  情:劝慰与激励                             情:不舍与担忧

  高适(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20虽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在47岁时写下《别董大》,49岁时才科考成功,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幼年丧父,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高适练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也颠沛流离。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是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的艺术全才。出身官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他也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可是不久被贬官外放。再起之后,也受累于张九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无望,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哀怨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办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么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么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啥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也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啥也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这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简介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这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办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办法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啥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也有怎么样的景,表达了怎么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二.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四、作业:

  搜集描写送别的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4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进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啥?需要强调些啥,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啥时候的雨?怎么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5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办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啥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啥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啥?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妈妈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 (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气候、路上遇到啥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啥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啥?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也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也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也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这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也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也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啥也不说了,啥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啥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

  这首诗,对怎样设宴饯别,宴席上怎样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怎样依依不舍,登程后怎样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呢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也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学生学生学的很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但有少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我想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语言激情不够,没能把学生完全带入到诗的意境当中去.

  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

  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啥?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啥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也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也是在哪儿送?啥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啥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啥景物呢?

  (1)雨:啥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啥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啥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啥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也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 你也仿佛看到了啥?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啥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也在哪呢?简介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啥?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啥呢?

  (3) 如果你是元二,你也会说些啥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也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啥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也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  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季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么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小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怎样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怎样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篇17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 板书: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啥 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 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啥联系呢 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啥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 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啥时候的雨 怎么样的雨 (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啥关系 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么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 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 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 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这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也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这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 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家乡水,听不完浓浓的故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推荐站内搜索: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2021年、城南旧事 读后感湖北自考成绩、重庆高考语文答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题库、关于这就是我的作文河南自考报名时间、执业药师成绩查询入口、作文《难忘的一天》、成人高考查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精选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精选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519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