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雾凇》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5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季里的春季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景色。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啥?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啥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啥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啥?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么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么样简介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也是怎么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啥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啥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雾凇)
此文转载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简介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景色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简介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雾凇)
此文转载
《雾凇》教学设计 篇2
(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么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过程?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个晚上。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读一读,她是怎么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引读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
师:谁能说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这几个叠词在句中的作用?
生:“渐渐地”是写雾气越来越大。
生:“慢慢地”是写雾气凝结的速度慢,告诉我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生:“轻轻地”这个词告诉我们,雾气凝结的时候人一种很慢、很轻柔的感觉。
师:“一层也一层地”这个词也是写啥呢?
生:这是写雾气不断凝结,雾凇不断加厚的过程。
师:“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
生:不能去掉也不能互换。因为这几个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持续不断的。
师:谁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反思: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么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教师通过引读,引导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引导学生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用换词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比较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在品词析句中学习作者仔细、有序、有重点的观察办法。
《雾凇》教学设计 篇3
一、复习,引入(根据训练目标,指导朗读第一段)
1、读后提问:谁能用几个词说说雾凇的景象之奇特?
(出示课件: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
2、这些词语是啥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学生自由发言)
3、师:这种景观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来写出它的知名度?(板书:闻名全国)
4、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形成的全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哪一句话慨括地写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学生讨论、交流。)
2、分小组读课文,总结雾凇形成的几个条件?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a、抓住重点的词语讲授: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浓 涌向 弥漫
b、抓住一些好的句子讲授: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下雾凇形成的流程图。
5、根据图示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师:雾凇这么奇特,你想去一睹为快吗?假若你已经身临其境会有啥感想,请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说)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是怎么样赞叹雾凇的吧!(师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读后质疑,那样的赞叹是怎么样发出的?(把“情不自禁”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齐读最后一段。
四、延伸:分小组朗读课文,每个学生用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雾凇奇观。
板书设计:
22 、雾 凇
全国闻名 景观奇特
雾凇的形成 气温低 小气泡饱和 水温较高
情不自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理解 “雾凇、淹没、琼树玉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题提问,并根据这些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雾凇
2、学习生字:凇 (读音sōng 意思:猜——①和冰冷有关,想出一些字“冰、凉、冻” ②查字典:雾凇——寒冷天,雾凝聚在树木的枝叶或电线上而形成的白色松散的冰晶,通称树挂。 凇——白色松散的冰晶)
3、让我们来看看雾凇——出示图片。
4、齐读课题。质疑——你想知道啥?
(①课文讲啥地方的雾凇?②雾凇是啥样子的?③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 板书:地方 样子 形成
二、 自读课文:
按要求自读课文:1、想想三个问题文中有答案吗?在哪一小节?
2、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 检查自学效果:
(一)解答第一、二个问题:课文讲啥地方的雾凇?雾凇是啥样子的?
1、学生回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指名回答。
①检查生字:出示:长堤 缀满 (可以相机理解)
②指名读第一节。——出示第1小节(检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③齐读。
2、课文简介了哪里的雾凇?那里的雾凇怎么样?
①学生回答。(吉林 、具体的是——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 )注意读音。板书:吉林 松花江畔 出示图片
②学生回答。 板书: 洁白晶莹 银光闪闪
3、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季里的春季”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它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再次齐读第1节。
(二)解答第三个问题: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
1、学生回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的?——出示第2小节
①出示词语:俗称 凝结 夜幕 摄氏 模糊 镀 (可相机理解词语)
②指名读第二节。(检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③齐读。
2、回答:怎么样形成的?教师出示:(第2节第一句话)
①齐读句子。(用组词的办法理解“俗”)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条件有哪些?(严寒、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那吉林雾凇也是怎么样形成的?自己再把第2节读读,对照三个条件找出相应的句子。
5、学生回答。(严寒——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饱和的水汽——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6、说说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可以把这些语句串联起来。(自己练说,全班交流。) 板书:雾气 遇冷 凝结 雾凇
7、 齐读第2节。
(三)读第4节。
1、过渡: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齐读第3节。
2、出示词语:吹拂 缭绕 琼枝玉树
质疑词语,理解:琼枝玉树 琼:美玉,精美的东西看图理解。
3、齐读第3节。
四、巩固反馈:
1、齐读课文1遍。(自己默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
2、出示词语: 雾凇 长堤 缀满 俗称 摄氏 夜幕零下
淹没模糊吹拂 缭绕 琼树玉枝 凝结 镀
①抽读词语。
②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齐读。
④教学写字:幕 零凝
3、出示填空:
在 ,弥漫着,到了晚上 。
板书:
地方 样子 吉林 松花江畔 洁白晶莹
雾 凇
形成雾气 遇冷 凝结 雾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吉林雾凇的景观的奇异景象,学习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来描述雪景或雾景。
2、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背诵课文。
5、能基本阅读写景文章的一些办法:先抓住景物的特点(文章的中心句),然后知道文章从几方面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2、(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3、雾凇很多地方有,为啥吉林的雾凇称为“奇观”呢?板书:奇观
自由读读课文,找出写雾凇是奇异的景象的语句?(学生自由读文,并画出相应的语句。)
4、出示句子:读这些句子,看看哪里写出了雾凇的奇异,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二、理解雾凇的样子的奇异:(第1、3节)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1、3节。出示第1、3节
2、讨论交流:这段话,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①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看图。
②(十里)写出了吉林雾凇的壮观。 看图。
③感情朗读第1节第2句。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①板书:千姿百态
②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啥?。看完后说一说。
(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说话训练: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它们有的像( ),有的像( ),……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都是这样的洁白晶莹的雾凇,真可谓是自然奇观啊!作者抓住了形、色写出雾凇的特点。
5、齐读1、3节。
三、理解雾凇的形成的奇异:(第2节)
1、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雾凇形成的奇特?
②交流:
ⅰ“慢慢地 轻轻地 ”——说明形成的时间很长,要一夜。
ⅱ “一层也一层” ——说明时间的长,还说明要有雾气的不断补充
ⅲ“镀”—— 可以换“结”吗?雾气的均匀、有光泽
感情朗读这一句 板书: 轻轻地 镀
ⅳ “最初”“逐渐”“最后”——看图
感情朗读这一句
2、这么美的雾凇的形成都离不开“蒸腾的雾气”。
教师板书: 蒸腾
你知道为啥吗?
3、这蒸腾的雾气是怎么来的?读第2节,回答。(丰满水库)看图
4、因此这吉林的雾凇的形成是自然的天气、人为的水库,人天合一的结果,真是人间少有啊!可谓“奇观”。
5、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最后一段,理解作者的感情。
1、 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怎样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理解句子意思。看图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1、再感情朗读读句子: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你能说说为啥称雾凇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吗?
(②2、总结:这篇课文从雾凇的样子、形成的过程这两方面写出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可以称为“奇观”。 板书: 样子 形成
3、学习办法:联系这学期学习的写景的文章:《九寨沟》,你学习了这一课有啥发现吗?
(它们都是写出了景观的奇特。都是围绕了课文的中心句,从几个方面写出了景观的奇特。)
4、课外读物:了解这景物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围绕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出示短文: 香山红叶 讨论:
作业:小练笔:选用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练习3)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先写出景物的总的特点,然后从几方面开表现。
板书:
雾凇
样子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人 天
奇 观
形成 : 蒸腾 轻轻地镀 合 一
《雾凇》教学设计 篇5
今天上午听了南京石鼓路小学程洁老师的一堂《雾凇》,以下是 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我就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图)这是我们生活的南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祖国的北端,看一看吉林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雾凇——两点水)
伸出手,我们一起写课题,“雾”是生字,雨字头这一笔是——(横钩),“凇”两点水标红。
2、同学们汉字也会说话,看看“雾凇”这两个词,它会是啥?
(1)雾凇形成的过程中确实有个阶段是雾
(2)猜对了一部分,雾凇确实是挂在树上的
(3)两点水和啥有关?(你怎么知道的?)
3、雾凇到底是啥样子的呢?课文中很多词,每个词都能在你的脑海里展现一幅画(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银松雪柳)你觉得雾凇会是啥样的?
看,这就是雾凇。(出示一组图片)
能读出来吗?这么美的雾凇还藏在我们的课文中,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待会儿老师可要考考你们。
二、初读课文
1、生字词都掌握了吗? 我来考考你们。
(1)第一题:(出示:幕)这个生字读?(出示:暮 )这个字呢?
(出示:夜幕降临)课文中有个词——夜幕降临应该填哪一个?天黑了,就好像——拉下一块黑色的幕布,所以用巾字底的“幕“。
(2)第二题(出示: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鼻音读得真准。指读,提醒连读)
(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
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再来一组特别难读的词,准备。(出示:模样 堤岸 松花江畔 缀满)
谁读?(轻声读得很准,堤岸读得真准)
4、词读准了,读课文也没问题吧。
三、精读第二节
1、课文读完了,你们从课文中都知道了啥?
2、课文中有啥是你最想弄明白的?(现在站着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和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板书:形成)到哪里找答案?(第二小节)
2、那就先仔细读读这一节,看谁能读到那最关键的一句话。(出示§2)
找到了就画下来,那最关键的一句,划出句子,指名读,齐读。
(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啥,读懂了啥?
从一句话中就读出了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真棒!(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师范写“凝”)
这“冷”到底有多冷?(板书4℃——零下30℃)雾凇就是在这巨大的温差下由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能指着板书说说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吗?
3、可是我们学语文不能仅仅这样,我们还要好好体会文中是怎么样描绘这(指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的。
4、先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样描绘这水汽过于饱和的?默读§2勾画。
(1)生抓住词语谈(这句话中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他特别会抓住一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真好!)
生板书词语(弥漫、飘荡、涌向、笼罩、淹没、模糊、蒸腾……)
(2)同样是写过于饱和的水汽,作者用了这么多词语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这就是用词的丰富(板书用词丰富)
(3)这些词在书上是按我们同学说的顺序排列的吗?
课文里是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为啥按这样的顺序写呢?对,这就叫做——渐渐地。(板书有序、准确)
总结:这就是作者写得好的地方,用词丰富不重样,写出了水汽变化的顺序,词语运用准确,你能读好吗?
5、遇冷凝结课文中也是怎么样描绘的?(找出句子)
(1)有没有你觉得用词也准确,也有序的地方?
(2)听老师读这段话,听听这段话给你最大的感受是啥?
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配乐齐读)
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欣赏这闻名天下的雾凇奇观。(出示图片和词语)一起读读词语。
下节课,我们还将带着这些优美的词语继续走进雾凇,(板书优美)并学习描写雾或雪景。
(3)这段话中红色的部分你能很快的记住吗?准备准备。
板书:
形成 用词丰富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有序
4℃ 准确
优美
-30℃
反思:
听了本堂课,我最深的感受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在这里,你看不到课堂的浮躁,老师的“秀”,一切教与学都针对着本学年段的特点。老师和学生们都在追求阅读教学的“言意兼得”,追求语文课堂的“本真”。
紧抓字词教学,层层渗透,达到“言意兼得”
一、以字入手,感知课题
从课文一导入开始,一个“雾”字就引出了“雷”“雪”“霜”等字,不仅了解到了“雨”头的字之间的关联,还加深了对形声字的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习得了形声字的学习办法。一个“凇”进一步加深理解了形声字的特点。于是,一个“雾凇”学生便把音、形、意理解的差不多了。
二、以词入手,埋下伏笔。
初读课文,检查生字时,老师三步便把生字词扫清了障碍:
1.比较练习
幕 暮
夜( )降临
师:该选哪一个呢?为啥?
2、关联理解
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师: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
(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
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检查读音
模样 堤岸 松花江畔 缀满
这些字词教学,看似简单,实则早已扎实有效。通过这些字词课文的内容已初步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一个不着一丝痕迹的铺垫。
三、透过词语,感悟内容,体会语言精妙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尤其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颇带有说明性,另有“饱和”“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如果老师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上成科学课,那么整堂课将失去“语文”这个特性。但是呢,这一堂课中,老师非常清醒,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原因之后并没有喋喋不休的告诉学生啥是“饱和”现象,啥是“遇冷凝结”。而是到此停下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与词语来体会水汽是怎样过度饱和的。于是,学生一边找一边谈体会一边走上讲台板书,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发现他们竟找出了如此之多也没有重复的词语来,老师适时提点,这就是语文的用词丰富,而这些词是有序出现的,不可随意调换就也是用词有序准确。同时读了这些词,我们眼前能够出现美丽的画面,这就是用词优美。瞧,一个没有多余点缀,而是扎扎实实感悟词语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理解的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意境和感情,而且还学会了习作办法,并能够积累不少的词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言意兼得”)为下一节课的写话也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这样一举多得的语文课不是一堂追求“本真”的课吗?
“让学”,思维火花的碰撞,收获“言意兼得”。
“让学”就是我们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以学定教的过程。在这堂课中,我看到最多的是老师抛出一个话题,于是学生们根据这个话题进行讨论,辩证,老师只要在重要的地方进行提点或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活跃起来,课堂生成越来越精彩,文章的内容在这里越来越清晰,意境越来越优美,感情越来越丰富,学生遣词用句越来越精彩,“言意兼得”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获得了。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们现在提倡语文课一课一写,在本堂课中,老师有生字范写却无学生动笔,是否也让学生写一写呢。我们现在虽然提倡“让学”,但是呢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时间显然无法控制,而且,要真正做到“让学”,显然学生的课前预习要做得充分。怎样在这几种教学中达到平衡还需要我们多加学习。
《雾凇》教学设计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少儿艺术学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雾凇》。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参与本课学习的是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呢由于学生生活的城市,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啥,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以下是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三、情感目标: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科教学难点: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小孩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1、多媒体运用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环节中,由学生先用书中的词语来描绘雾凇,接着观看雾凇的真实录像,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器官。接着,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么美的雾凇,有啥想说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播放学生回答的视频)并由此引出“奇观”一词,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萌发了为何会产生如此奇观的疑问。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的时候,因为单纯的靠老师语言的讲解,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于表面,怎样能让小孩真正的由内心萌发出对雾凇的赞美,让我觉得犯难,这个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雾凇形成过程的录像并配上老师的范读,学生亲眼目睹了雾凇完整的形成过程,在优美音乐的映衬下,学生们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自己想读一读的想法也愈加的强烈。而后让学生配着录像自己读一读,学生们就能很轻松的达到美读的境界,这比老师空讲,再怎么用语言渲染都要有效的多。(播放学生美读的教学片断)
二、演示性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并简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呢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简介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简介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以上是我怎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办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进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五、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1、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从网络上搜集的相关材料,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简介了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另外三处美景。在学生领略了中国奇特的四大美景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网络或者书籍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2、学会积累网络资料,本校开办了师生博客,这样方便了同年级的学生互相交流资料,资源达到了共享,因为任何一个小孩都不可能把需要的各种信息自己收集齐全。下面是我的博客,里面搜集了很多图片和文字资料,方便学生上网学习,这样的课前预习,受到了班级学生的喜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强化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小孩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小孩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悦的学习。
《雾凇》教学设计 篇7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课文语言,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写作奥妙,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正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观看雾凇视频,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并通过第一自然段学习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再通过“我们这有吗?别的地方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奇观”一词的真正含义。“奇”即是指吉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正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
教学第二课时时,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水汽其实指啥?”“过于饱和也说明啥?”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这几个词,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美中不足的是在悟读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在体会“缓慢“一词时有些困难。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再让学生配合图试着来背背最后两句话,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背诵的要求有些高,背诵的时候很吃力。
课文第三小节,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忽略了对重点词语“梨花”的解释。最后,通过“描绘一幅雪景”的小练笔结束整堂课。
教学中我本想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使得整个课堂,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朗读。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雾凇》教学设计 篇8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二、吃透两头说目标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简介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为啥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办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小旅游家的身份,积极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请教师长、查找资料等办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互动说流程
教学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奇特而美丽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想欣赏它的美丽吗?
(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课文是怎样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请认真朗读课文,然后交流。由于充分运用了直观教法和阅读期待,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会大为高涨,不但很快学会生字、新词,将课文读准、读通,而且能迅速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4)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5)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游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1)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巧妙以“四人小小旅游团”的角色定位,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要求小组合作,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办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2)全班交流: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严寒季节;(2)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是雾凇形成的一般条件。可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学生通过查找地形图、气象资料以及反复研读课文等小组合作研究,可以明确:雾凇形成的时间是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这个时候的吉林是非常寒冷的;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流经市区时使江面弥漫阵阵雾气,这就让空气中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遇冷后便“渐渐地”“慢慢地”“一层也一层”地凝结,形成雾凇。
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办法,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在此基础上,变换角度,提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小小旅游团真了不起,经过合作,把难题都解决了。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同座之间一个扮小导游,一个扮小游客,互相问答。先同座练习,然后到讲台前表演。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积极内化课文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将语文学习落到了实处。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美”。
(1)过渡:小导游也当得不错,吉林雾凇会因为你们这些小导游更加闻名于世的,连老师都禁不住要亲自观赏一番了。
(2)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3)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读将人们对雾凇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4)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怎样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啥?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啥?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啥?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啥?……这一环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
第四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伸: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啥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简介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雾凇》教学设计 篇9
之二
韩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啥?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啥?
2、交流。
3、提问:为啥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啥?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啥?(个别交流)
b、你还有啥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啥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啥?
琼枝玉树也写出了啥?“琼”是啥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景色,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孩子,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简介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雾凇》教学设计 篇10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文中图片形象地反映了吉林雾凇的景象,两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依据三个纬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我决定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学习《雾凇》,会理解运用描写雾凇奇观的词句,并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初步能背诵《雾凇》的课文片段。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学会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流程,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谈话导入
通过交流雾凇给你留下啥印象?深情讲述雾凇动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二、赏雾凇
学生自由浏览《雾凇》专题学习网上的“赏雾凇”栏目,感受雾凇的美。
(让学生浏览有关吉林雾凇的幻灯、图片,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不但画面清晰,而且精美绝伦的图片能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品雾凇
在初步感知雾凇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品读课文1、3自然段,抓住里面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雾凇的美,引导学生对“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缀满、千资百态、琼枝玉树”等词的感悟,体会雾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一种奇特的美,这是一种奇观了,并结合精美绝伦的图片,在声情并茂的课堂环境中再次体会雾凇的奇美,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多媒体进入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多媒体运用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懒于思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学而不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雾凇有新的认识,既形象也不枯燥,并能深刻地记住与了解这些内容,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和奇特。)
四、探雾凇
充分感受到雾凇的美和奇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时再组织学生探讨雾凇是怎么来的?既是课堂的需要,也迎合了学生此时兴奋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网页里丰富的雾凇知识,探究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自由浏览网页,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彼此分享智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通过学生浏览网页、自主学习,完成对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的了解,,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注意到各成员间的对等性,有共同的活动和相互交往的技能和意识。所以,总之,只要搭配的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了这样的合作平台,就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小组活动才能生动有效地开展下去。)
五、赞雾凇
感悟到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后,学生深深地被雾凇吸引了,他需要一个感情的抒发口,“赞雾凇”不仅能使学生抒发此时的情感,还能积累优秀的诗篇,更把课堂引向了课外,是这一堂的延伸。课堂的40分钟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一小部分的体现,是浓缩的过程。真正的学习研究也是在课外进行的,互联网就给小孩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虚拟主机。
总之,我们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突出多媒体的优势,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雾凇》教学设计 篇11
片断一:分层品词,赏雾凇秀美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下你最愿意用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描写雾凇奇观的美。
生:我用“千姿百态”,因为这个词写出了雾凇各种各样的美丽姿态。
师:是呀,千姿百态确实写出了雾凇姿态的美。
生:我用“琼枝玉树”这个词,因为它告诉我枝头上的霜花像玉一样美。
师:“琼”是个生字。它指啥呢?
生:“琼”是指美玉。
师:“琼”和“玉”常用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好的酒叫——(学生说“琼浆玉液”。)
师:漂亮的房子称——(学生说“琼楼玉宇”。)
生:我用“洁白晶莹”,因为它把雾凇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的美写得很形象。
师:雾凇的确是一道秀美的奇观,而它的美也确实不能用一两个词道尽。
多媒体出示:
雾凇奇观
洁白晶莹 缀满枝头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雾凇》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办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美不胜收,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啥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啥?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说些啥?你还想知道啥?(学生回答)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希望你们能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文中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找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吗?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从课文中知道了啥?
师: 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
自由地读第一小节。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么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也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么样的雾?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这是多大的雾啊!(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雾气就像一位魔法师,看他施展了啥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读)
师: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你觉得这魔法怎样?
(引导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我们来看图片,它的速度是怎么样的?缓慢的,谁能读好它呢?(指名读)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师:我们来看雾凇最初的样子。(出示多媒体)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全都是----)
(三)表达办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也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啥?(出示多媒体)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也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 奇观
(饱和)凝结
讲练结合,景趣共生-《雾凇》第三次备课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品读课文,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抓住静态和动态下的雾凇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办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行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指名、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啥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啥?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指名回答)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啥?
(预设:雾凇是怎么形成的?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
lǒng zhào níng jié mó hu mí màn jié bái jīng yíng
笼 罩 凝 结 模 糊 弥 漫 洁 白 晶 莹
zhēng téng zhuìmǎn liáo rào yān mò qióng zhī yù shù
蒸 腾 缀 满 缭 绕 淹 没 琼 枝 玉 树)
(指名读---齐读 、师相机正音)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啥?
(指名回答)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啥?(引导:“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十里长堤”写出了壮观。)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指名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么样形成的呢?(点击课件并板书:
雾凇 )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么样形成的?(指名说)
( 相机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指名说)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气温越低形成的雾凇会越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指名回答)相机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阵阵雾气”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4摄氏度的水会结冰吗? 师引读:“所以,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展示句子:“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么样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引导学生说出:涌、笼罩着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师相机点击画面)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也大也浓也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样?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么样的?(指名说)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也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啥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啥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办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可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也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板书:动静结合)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课文中哪里写出了静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课文中哪里也写出了动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雾凇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形象。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将这种办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再去感受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的动态美吧。(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啥?(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也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动静
饱和的水汽 雾凇 奇观
凝结 结合
《雾凇》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办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去过山东青岛,青岛的海真大呀,我和父亲在海边游泳还拾了一些贝壳。
生:我去过北京,逛了故宫,爬了长城,还在天安门广场上看了升旗仪式。
师:我们枣庄你们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滕州的红河湿地看荷花。
生:我去过台儿庄古城和大战纪念馆。
生:上个月父亲带我去了石榴园,红红的石榴都成熟了,一个个都咧开了嘴。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啥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啥?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生:壮观。
生:的确太美了!
生:洁白晶莹。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啥?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生:能。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
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啥?
生:美。
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啥?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么样形成的?
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
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有)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生:饱和的水汽。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么样的雾?
生:很大很浓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生:涌、笼罩着十里长堤。
生:淹没、模糊。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也大也浓也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样?
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么样的?
生:缓慢的。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也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啥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啥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办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也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啥?(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也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雾凇》教学设计 篇13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谁能告诉我“奇观”是啥意思?(雄伟美丽而也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奇观是哪种解释呢?(第一种)那么,课文中哪里能够看出他的雄伟、美丽、不同寻常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奇观”
1、提问:哪里能看出呢?
十里长堤、缀满:这些词语说明了雾凇的雄伟壮观。
(绵延十里,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请你读一读。)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些词说明了雾凇的美丽。
(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银色的长廊。请你读一读。)
闻名全国:这个词说明了雾凇是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
(因为这是我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吉林雾凇奇观,所以才会——齐读:闻名全国。)
2、观赏雾凇图片,进一步感悟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导语:这么美的雾凇,想欣赏一番吗?(课件出示图片)
3、朗读感悟。把雾凇的美读出来。
导语:你能把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一奇观展现在大家眼前吗?指名读,齐读。
三、了解形成原因及过程
1、过渡: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多美啊,多奇啊!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有啥疑问吗?(预设: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啥?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预设: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啥是饱和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啥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小结: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也就是雾气。那个词具体表示水汽的饱和?(弥漫)
(2)啥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过渡:这就是吉林雾凇的独特之处,难怪人们看雾凇还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说法。夜幕降临,漫步松花江畔,你会看到怎么样的雾呢?
指名读,齐读。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这句话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一个____的过程) [十分缓慢]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一缓慢的过程?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
“慢慢地”——写出了啥?(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
“轻轻地”——写出了啥?(样子轻,无声无息)指名读。
“一层也一层地”——说明啥?(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具体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雾凇逐渐形成的过程)
7、小结: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给大家简介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雾凇形成的视频及文字。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过渡: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说些啥呢?(相机理解:情不自禁)
2、交流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
师描述: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拓展延伸
1、作者的妙笔生花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
(出示)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2、学生试写,师巡视指导。
3、选择一两名学生写的片段交流。
六、板书设计:
雄伟
22、雾凇→奇 观 美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罕见
《雾凇》教学设计 篇14
研讨主题之五:《雾凇》一文的说明办法有哪些?怎样引导学生感知?
常见的说明办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
《雾凇》一文中涉及到的说明办法:
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摹状貌
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作诠释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打比方
相关知识:
1)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办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办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2)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3)打比方就是修辞办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办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这三种说明办法,对于四年级的小孩来说,学习到啥层次呢?
“下定义”和“摹状貌”这两种说明办法显然不需要明确提出来。那么,是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呢?如果需要,怎样渗透呢?
“打比方”这种说明办法,也该怎样结合文本来教学呢?
案例一:通过练习渗透打比方的说明办法。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也一层的给松针、柳针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段话中“白银”“银线”“银条”指 ,这里用了 办法。
案例二:
“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而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光泽”一句渗透了“摹状貌”的说明办法。
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22页,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的,把它找出来?
生读第一小节
师:好,说一说,你都找了哪些词语?(出示多媒体)
生答: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出示多媒体)
师: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而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光泽。大家觉得雾凇美吗?(美)
案例三:抓“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质疑,体会比喻(打比方)的精妙。
可惜处理得略微平面化了一些。在已经知道作者把雾凇比作了梨花的基础上,可以追问一句:作者这样写,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深入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和前文的一些描写呼应起来。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提问。
生回答,师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2、质疑。雾凇发生在冬天,为啥说有春风呢?
3、生回答,继续学习比喻这个修辞办法。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作了梨花。
4、朗读指导。
案例四:
这是林春曹校长的一个教学案例。对说明办法的教学巧妙融合在教学“雾凇的形成过程”的过程中。
但不知这样的朗读是否合适。
师述:雾凇的面纱就要拉开,第三段谁来读?(一生读)
雾凇形成的最关键的是啥呢?
生: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再读。
师也问:啥词是最重要的?(最初 逐渐 最后)
我指一个,大家读一个。(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师再问:再回味一下,怎么读,为啥要这样读?我在黑板上给大家画一下
师画。生读(……镀上了白银)
也镀上了一层。师描。就变成了……银条。
板书:银线 银条
师再描。这时候看上去就成了(板书:银雪柳)
师说:让我们再把过程回味一遍。读。
师问:这段话怎么读呢?先捧起书来,自己读。
谁来读?(一生:这蒸腾的雾气……银松雪柳了。)
你刚才准备怎么读?
生1:轻轻地读。师:为啥要轻轻地读?
这时候是啥时候?(清晨)
生2读。你怎么读?
生2:慢慢地读。为啥要慢慢地读?
自己再读一遍。
师范读:慢慢地怎么慢?轻轻地怎么轻?
看屏幕,齐读。
师述: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师指板书,生读:银线银条银松柳
化妆师神秘地化妆,第二天人们看到的是啥样的情景呢?
师提问:你找到了哪些描写雾凇样子的句子?用“—”画出来
师再问:这段话中哪个词你印象最深?
生1:银光闪烁。
生2:美丽动人。
师问:还有谁要说?
生3:洁白晶莹。
师问:你能不能从图上看出来?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五(本站整理版) 来自本站。
《雾凇》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听了刚才的音乐,同学们有啥感觉?(冷、美)吉林那儿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冷不冷?(冷)怕不怕?想不想去?为啥想去?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啥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啥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么样的美?闪烁是啥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也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啥词?(堆满、挂满……)为啥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啥(圈满)都写出了啥?(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也叫树挂,但也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么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也是怎么样说的呢?课文啥地方告诉我们了。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啥?(美)从哪里读出来的?
琼枝玉树在这里怎么样理解?(结合看图)从千姿百态你也读出了啥?说得真好。请女生来把这段读读(听出来了,这赞叹是发自内心的),男生和女生比一比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师:清早,寒风吹拂。我们和游人一起漫步在松花江边,风吹在脸上,真冷,脚底下踩着的没有化的积雪还发出了咔嚓的声音。你看到雾凇了吗?告诉我你看到了啥样的景象?白茫茫的一片,到处是……
看到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了解这句诗吗?梨花是啥时候开?(春季)吉林雾凇就有“冬季里的春季”之称。这句诗原本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描写雪景的,作者引用在这里来写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在这里更表现出了雾凇的壮美和蓬勃的生机,非常贴切。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着恰当地引用一些好的句子,一定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四、形成
1、这么美的雾凇它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课文第几段告诉我们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雾凇是怎么样形成的,划出有关词句,在学习小组里交流交流。
2、交流
雾凇是怎么样形成呢?生说,师板书 :水汽 遇冷 凝结
吉林的雾凇也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你来读读。
(听出来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很慢的过程,也很轻,它们悄无声息地来生怕打扰了人们熟睡的梦乡。谁想来读读这句?它的样子很美,开始像银线,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要有充分的水汽,还得有足够的低温,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形成雾凇。而吉林独特的地理位置正使它具备了这两点。(松花江温暖的江水带来了足够的水汽,夜晚零下30摄氏度也达到了足够的低温,于是在松花江沿岸的树木上、草丛上凝结成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而且吉林的雾凇与别处的雾凇还不同,它比别处的雾凇形态大得多,被称作空气净化器,科学家还可以根据它出现的规律还预知来年的气候情况。
它是大自然赐于我们人类的礼物,是当之无愧的——(奇观)
五、背诵课文(5分钟)
12、1 、2月份正是观赏雾凇的好时节,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让父亲母亲 寒假里带你去看看。想去的同学举手!想去那可要做好准备了,先把课文背上,回去给爸妈简介简介,说得他们心动了,你们就有机会去了。现在就请你——待会我们请人来背,看谁的背诵最能打动我们。
六、作业
1、课文中不少词语很美,你能选取其中的几个描写一段雾景或雪景吗?
2、美美地背熟全文 ,结合你查找的资料给爸妈当一回“小导游”。
板书: 美
22、雾凇
奇观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教学设计 篇16
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简介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重在引导学生欣赏雾凇之美。
多媒体运用设想:
《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比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也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小孩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简介雾凇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
2、多媒体体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积极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三、向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季,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九九歌》吗?显示《九九歌》。不会没有关系,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说。
2、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冬季最冷在啥时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祖国东北的吉林省更是冷到了零下三十几度,可就在此时此地,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雾凇。”““凇”是生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生字卡,学生齐读两遍。注意“凇”字的左边是两点水。师用红笔描两点水。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自学字词,练习读课文,并查找有关雾凇的资料,准备好了没有?谁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大家汇报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汇报,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学定教。)
1、学生读生字卡: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准了翘舌音,还把后鼻音也读出来了。你能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吗?
2、你可以选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也可以读其中的几句话。
(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对学生的朗读从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等方面作评价。)
课件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指导学生读好一个长句:“从当年……4摄氏度左右”显示这句话,标出停顿。学生齐读。
3、交流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雾凇的资料,(名称的由来、分类、作用等)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现在,你能在“雾凇”前加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下雾凇留给你的印象吗?显示“的雾凇”
三、学习第一段:
雾凇是神奇的美丽的。课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
1、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的呢?请你先默读课文第一段,在能表现雾凇美丽的词语下面做记号,然后反复地练习朗读,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听,取长补短。争取把雾凇的神奇与美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2、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
3、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
4、学生各自再练习,争取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5、谁再来读?配上音乐。
6、读得真好!自己再读一读,看谁最先背出来。学生齐背。
(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装粉砌的世界之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雾凇。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课件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你想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
2、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还想看这些琼枝玉树吗?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些啥?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课件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于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
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再动笔写。
5、课件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你懂它的意思吗?
8、我们也一起来赞叹一下,请同学们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课件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
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再过二十多天,第十三届雾凇冰雪节就要开幕了,想去看吗?提到看雾凇,人们都这样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为啥这样说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读一读。
3、学生读资料
六、留下悬念:
1、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心中有没有产生啥疑问?
2、吉林雾凇如此神奇美丽,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我想,这不仅是你心中的疑问,也是我们大家关心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去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走近雾凇,谁来说说课文第一小节是怎么样描述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多美的雾凇呀,让我们一起在音乐里,美美地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吧!
(由复习旧知—背诵课文第一段导入,看似简单,却能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雾凇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情景交融,理解词句
1、过渡: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吸引了四方游客,让不少人驻足留恋,让我们也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课件: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打开课文,谁愿意来读第三小节?(指名读)
(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小孩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雾凇洁白高雅、银光闪烁,想亲眼目睹吗?让我们一同感受吧!(课件:雾凇形成动画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面展示雾凇的形成过程,)
3、你看到雾淞哪些姿态,它们像啥?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课件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4、雾凇的姿态这么多,段中有一个成语作了恰当概括,谁能找出来?(课件出示:千姿百态)谁来说说还能用啥词语?
5、朵朵银花,排排雪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人们的赞叹)
(1)(引读)绵延十里的堤岸上,一棵棵、一行行松枝、柳树披着霜花,仿佛是千万棵梨树在一夜之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么洁白,那么晶莹。观赏着雾凇的我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听见你在吟诵,面对这么美的雾凇,人们怎能不欣喜惊讶,让我们饱含赞叹之情再来吟诵这一名句吧。
(2)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季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奇观。(板书:!)
(3)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一起读读课文第三小节。(齐读)
(以境诱说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动画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说、读的情景,进而诱发学生说、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6、雾凇如此美妙,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一找描写雾凇形成的句子。
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的松花江畔就具备这些条件呢?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并多读几遍,还可以写写你的想法。
7、生交流想法。
课件: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冬季寒冷干燥,水汽从哪来?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遇冷也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一下?
8、课件演示雾凇的形成。
9、课件播放课文录音(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推荐站内搜索:读后感1500字、教师资格证答案、山东成人高考网、我和我的祖国作文400、演讲稿、来宾市人事考试网、云南成绩查询2021入口、人事考试信息网、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浙江省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