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例(精选14篇)
比 例 篇1
第三单元 比例
第1课时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页码 32~34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全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2、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重点和 难 点 重点: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具准备 课件或投影片教后随 笔
一、 准备练习
1、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看你有啥发现? 5:8 4:6 12:20 10:25 1.5:2.5 5/12:2/3 1:1(1/2) .6 :1.5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 新授
1. 引入:同学们,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你们知道在那些场合要用到国旗吗? 学生交流。
2. 比例的意义 不错,在很多场合要用到国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1)请大家把图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求出来,看你能发现啥?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教
学
过
程
这几幅国旗图的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2.4:1.6=60:40 或 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组成比例的条件是啥? 组成比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两个相等的比;二是用等号把这两个比连起来。
(5)试一试。(课件出示)
3.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p34思考: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4.比例的基本性质
(1)“补项”游戏 ②30:36=500:600 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相等吗?你发现了啥规律?
(2)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 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 课题总结。
1、 啥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巧妙地寓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于检验之中,融巩固新学数学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一体,相互学透。
比 例 篇2
比 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4—45,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要求】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一、与美术联结。1、激趣:画人物正面像并出示。2、师作人头正面像,出示“三庭五眼”图。 大家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二、从美术到数学。(一)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1、脸长18厘米是庭长6米的3倍,用比表示为——? (板书:18:6) 比值是——?(板书:3) 第二幅图用例如何表示?(板书:15:3 5) 2、是不是大部分人五官位置、大小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⑴用手比划自己的脸; ⑵检查一位大家熟悉的名人正面像五官大小位置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两比例式子; ⑶观察这两道式等号两边都是啥?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表示啥? 3、揭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应用:那这位脸长:庭长能否与18:6组成比例呢? 若 头宽:眼宽 与15:3能组成比例说明啥? 小结:是啊,比值是否相等是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前提条件。 4、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为啥? ⑴10:12和25:30 ⑵2:8和9:27⑶0.9:0.3和— : — ⑷— : —和— : —(二)比例意义与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 1、比赛:自由写比例(1分钟)。 2、交流:写了这么多,你是怎么想的? 3、提问:是不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来的比一定能组成比例?为啥呢?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不变,也就是两个比相等,所以它们一定能组成比例。 (三)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性质。 同学们真聪明,看来让我们写比例要求要高些,来做道有条件限制的题目:用6的约数组成比例。 师巡视指导出示一学生作业。你是怎么样想的? 1、比一比。 由上而下观察这组式子,啥一直没变?(我们把组成比例的这四个数称作比例的项)啥变了? 2、读一读。 游戏:读式子。要求南面两组重读1和6两数字,北边两组重读2和3。边读边思考它们在调动位置时有啥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比例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用黑板上两种形式的比例让学生辨认外项、内项) 3、算一算。 比例的外项与内项之间有啥联系? (用黑板上两种形式的比进行练习并讲清分数形式的比例两外项积和两内项积实际是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 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辨: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a:b=c:d可以推出啥?如果ad≠bc,说明啥? 现在大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啥作用? 练习。(上面第二部分的练习4) 提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办法? 练习: 判断下面哪个比能与—:4组成比例。 ⑴5:4 ⑵20:1 ⑶1:20 ⑷5:—三、从数学到生活。作为生活的数学,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交流学生已有的关于比例的经验。2、找出隐藏在生活中的比例知识: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张扬、李丽去商店买本子:
张扬
李丽
所用的钱(元)
4.5
7.5
本子的数量(本)
3
5
3、游戏找图形。 在下面四张反扣的纸中找一张是由这张画缩印之后制成的,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它找出来吗? 4、机动题。 出示:马季人头像及面部大体比例。 思考:马季长相不符合三庭五眼,为啥全国那么多的人喜欢他呢?由此你想到了啥?
比 例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解比例p46页例2、3,练习九6—11。【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教学重点】正确解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1、啥叫比例?两个比组成比例条件是啥? 啥叫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 —— = —— 二、新授。 1、揭题,讲解啥叫“解比例”? 2、教学例2。 ⑴出示例2,解比例:54:x=9:4 ⑵讨论:怎么样解比例?能不能将比例转化为解方程?⑶指名口述,并板书。3、教学例3。⑴出示例3:— = —⑵学生试做,指名板演。⑶评板演。(指出:未知数通常写左边)4、教学“试一试”。⑴出示:解比例 — : — = x : — ⑵学生试做,教师巡视,发现同法指名板演。⑶讨论,评析各种解法。5、阅读课本。三、巩固。1、练一练。2、练习九8、9、11。 3、如果:5a=3b 那么:—= ——,—= —— 四、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啥? 2、怎么样解比例? 五、作业。 1、练习九6、7、10 2、补:根据2×3=1.5×4列出比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49,比例尺的意义,p5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实际应用价值。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3、掌握求比例尺的计算办法。【教具准备】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教学程序】一、新授。⑴引导观察地图,问怎么样把实际画在纸上的地图? ⑵啥叫比例尺? 写成比的形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或 ———— =比例尺 实际距离注意: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前项写成1的比。2、出示例4。⑴读题,分析条件、问题。⑵求比例尺要有哪两个条件?(注意:单位名称)⑶试解:10千米=1000000厘米 ——— = ——— 答:这幅图的比例尺为———。注意点:⑴比例尺是不同的图用不同的比例尺。⑵比较比例尺与米尺。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米尺是有单位,是测量工具。⑶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一定要比同级单位,一般把实际距离化成厘米。⑷比的前项一般化为“1”。二、巩固练习。完成书p51页练一练1。三、归纳小结。1、我们今天学会了啥?2、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放大的比例尺。 四、作业。 1、书p52页练习十1、4。 2、补充: 一只手表的零件直径实际长是2毫米,画在图上的长是2厘米,比例尺是多少? 3、把比例改写等式:3:5=a:2 4、把等式改比例:4b=3a。 5、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乙=( ):( )6、两数相差7.5,甲数的—和乙数的—相等,甲数是( )。
比 例 篇4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50页例5、6。【教学目标】运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重点】应用比例尺列方程。【教学准备】全国政区图或其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啥叫比例尺?各人拿出地图,找出比例尺—,1:3000。2、同时板演:(小黑板)在一张教学楼的平面图上,12厘米表示实际24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3、讨论板演情况。二、指导量出图上距离,求实距。(1—5名)归纳得:解题根据公式列方程。图上距离———— = 比例尺,设实距为x。实际距离(注意单位名称的化聚:实际米、图上厘米)看书自学例6。⑴指名说出丝织厂到镇政府的距离根据啥列式?⑵指名板演。⑶质疑。⑷强调单位名称的化聚。3、练习一p51页2—4。5、指名编题:⑴求实际距离。⑵求图上距离。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p51页线段图比例尺。【教学目标】运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学重点】利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具准备】地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比例尺。二、导入新授。1、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2、画出线段图。 0 45 90 135 180千米a 0 40 80 120 160千米b3、说出线段图的意义。(指名)4、把线段图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图上1厘米,实际45千米。45千米=4500000厘米1:4500000= ———5、挂出地图,讲地图上的比例尺。6、量出北京到奥门的距离是44厘米。线段:0 45 90千米45×44=1980(千米)答:北京到奥门的实际距离是1980千米。7、学生量。(拿出祖国政区图)南京、海安的距离等。三、练习。1、量、算,书p51图。2、出示沿海地区图,量、算2—3个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3、出示祖国政区图,练习。四、作业。书p52页5—8。
比 例 篇5
单元教学要求
l.使学生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会解。
2.使学生理解正、反的意义,认识正关系与反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的量,会用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尺的意义,能够应用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尺以及根据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正关系与反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一)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l.啥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啥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么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并认识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啥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么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 ,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么样? : 和7.5 :3也有怎么样的关系?为啥?板书: :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啥?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么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啥?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啥? 1.5 :3和15 :3为啥不能组成?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可以看它们的啥?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么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提问:能不能组成?(板书式)为啥?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
让学生根据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办法推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啥填这个数?
4.教学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啥。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啥,出示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里交叉相乘的积有啥关系?追问:为啥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就写出这个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吗?指出:根据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啥叫做比?啥叫做?比和有啥不同的地方?怎么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的基本性质判断。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就再写出。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啥”。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 :4组成?为啥,(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啥内容?啥叫做?的基本性质是啥?可以怎么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比 例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6页的内容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一幅比例尺是的教学大楼平面图.
教具准备
一、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我们已经知道有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那么,比的意义是啥呢?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如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其中3是前项,2是后项,“∶”是比号,并后项不能等于零.)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写成分数形式?(3∶2可以写成,仍读作3比2.)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求出它们的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如:3∶2==1)
教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分数和除法有啥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比
除法
分数
联系
3∶2=1.5
┆┆┆ ┆
前比后 比
项号项 值
3÷2=1.5
┆┆┆ ┆
被除除 商
除号数
数
分 子…3
分数线…─=1.5
分 母…2 ┆
分
数
值
区别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是一种运算
是一种数
教师: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是啥?(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比的基本性质有啥用处?(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啥是比例?并举例说明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如:5∶6=20∶24,其中5与24叫外项,6与20叫内项.)
教师:啥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比如:5∶6=20∶24,5×24=6×20.)
教师: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啥用处?(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例1解比例(1)12∶x=8∶2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比例的根据是啥.
3.做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
第2题,先让学生说明1.4是甲数除以乙数的商,还可以表示啥?(表示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比值是1.4的甲数和乙数的比有多少.比如:14∶10,7∶5,28∶20,35∶25等等.教师问:为啥有多种答案?(因为1.4可以看成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所以会有多种答案.)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
例2求比值:
教师: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考解题时用的是啥办法?得到的结果是啥?两者有啥区别?
学生做完后,教师边提问,边板书,整理成下表:
一般办法
结 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教师: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要化简比时也可以用下面的办法解答.比如:
注意:化简比的结果要是一个比,而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比例尺
教师出示一幅教学大楼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1)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2)这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是啥?举例说明.(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如果实际距离是1米,图上距离就是1厘米.)
(3)比例尺除了写成1100以外,还可以怎么样表示?(可以写成1∶100,还可以在线段上标出1厘米的长度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教师让学生做教科书第97页上面“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比 例 篇7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啥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啥,(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啥,(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啥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啥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么样问,练啥,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啥,他们现在最需要啥。学生通过啥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啥?不同学生有啥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办法的教学,也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呢为啥学生不喜欢用这种办法,还是喜欢用算术办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比 例 篇8
课 题变化的量
课 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教 师
学
习
内
容教师提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p24学生提供
学
习
目
标1、 完成学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举例说明。3、 在具体的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重
点
难
点重点: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独
立
尝
试1、问题1导入:p24第一题完成书上问题思考:小明从到,体重增长的最快?你是怎么样知道的?2、问题2导入:p24第二题完成书上问题3、问题3导入:p24第三题完成书上问题
布置课前预习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点
拨
自
学1.笑笑有一本小说,在看书之前,她做了一个计划:看的天数1234…看的页数306090120…(1)看笑笑所列的表格中,( )和( )是有关联的量,看的页数的多少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2)看的天数与看的页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 )。2.强强购买iPhone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表所示质量/千克54320.5应付的钱数/元108641(1) 表中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是怎样变化的(2) 用x表示购买iPhone的质量,用y表示应付的钱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出购买iPhone的质量x和应付的钱数y之间的关系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交
流
解
惑判断:母亲8月1日花了10元钱买菜,随着时间的变化,8月2日母亲也一定会花钱组内交流组际解疑老师点拨
合
作
考
试一、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把表填写完整时间(时)12345路程(千米)60120240你发现了啥规律?二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与其父母的身高有如下关系:父母身高的和乘以1.08,再除以2,就是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如果用a,b分别表示父母的身高,用h表示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你能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先独立答题2、组内交流3、师生交流
自
我
总
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课题:正比例
学案
教案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一)书25页第一题图1.观察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啥规律?学生思考作答(二)书25页第二题图1.观察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2.正方形面积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啥规律?学生思考作答活动二:通过对比,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意义对比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1. 相同点:都是相互的两个变量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的增减而相应增减2.不同点:a.变化规律不同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也就是比值;正方形的面积是和边长的比值却是b.图像的形态不同周长与边长变化关系的图像表现为一条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的图像表现为一条线小结:活动三感知正比例关系26页第2题1. 把表格填完整2. 用字母表示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3. 表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 )和( ),其中路程随( )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 )保持不变,它就是( )活动四进一步感知正比例关系26页第3题1. 把表填写完整2. 表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和,其中钱数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钱数与质量的不变活动五: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引出正比例1. 知识点——正比例关系(1) 时间增加,所走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2) 应付钱数随购买iPhone的质量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与的比值相同。那么和就是正比例关系2.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啥共同点3.呈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啥特征(1)(2)知识点:判断是否正比例关系,就看是否符合以上两个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2能力目标: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3情感目标: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 复习以下知识。复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二 讨论5分钟三 自学课本完成学案项目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四 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师总结五检测与反馈完成当堂检测及点评六 学生互出题生总结本课学习情况教学反思:
画一画
学案
教案活动一 、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书28页1.完成表格填写2.表中两个变量是啥关系?为啥?答:3.观察方格图横轴表示纵轴表示说说图中各点分别表示啥意思?在图中任意圈出一个点,它表示: 想一想:表格中第一列中的两个0在图中表示啥意思?答: 4.连接各点,你发现图像有啥特点呢?答:5.观察上图,先估计后填表提示:比如表中给出一个数是2.5,根据图像估计这个数的5倍是,在图像中找到这个点,并用计算验证一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活动二 、通过画一画,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书29页,试一试1. 在图中描点表示第26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2.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啥?答:活动三、 进一步体会正比例的意义书30页第1题和第3题第1题 办法指引:1.根据表格数据,通过计算去判断2.通过分析圆面积的字母公式进行判断第3题 回答下列问题(1)结论: 理由:(2)先估计再计算完成填空知识点:易错点:活动四: 正比例的实际应用1.完成书42页练习二第2题知识点:2.完成书43页练习二第4题知识点:新 课 标 第 一网活动五 、挑战自我(会做的同学请做)书30页第4题 二、本课知识整理知识点:易错点:三、课堂小测与反馈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书30页第2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一.预习质疑看书25-27页,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六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二.交流、展示
反比例
学案
教案活动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书31页 观察情境图(一)并完成说一说1.加法表中,和是固定不变,一个随另一个变化而变化2.乘法表中,积固定不变,一个随另一个变化而变化3.比较发现加法表和乘法表有啥异同?答:活动二 、探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感知反比例关系32页第二题图1.完成表格填写2.你发现了啥?答:3.说说速度变化时,时间怎么变化活动三、探讨每杯果汁量与杯数之间的关系,再感知反比例关系32页第三题图1.完成表格填写2.你发现了啥?答:3.说说速度变化时,时间怎么变化? 活动四: 比较概括,引出反比例1.思考:以上两种情境中有啥共同点?2.活动二的表格中,不变,速度快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速度慢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而且和的积一定,我们说和成反比例关系3.用字母表示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二.本课知识整理知识点: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教学目标: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3. 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预习、质疑看书25至27页,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六,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二.交流、展示先组内交流,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全班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课堂小测5分钟二.知识整理
观察与探究
学案
教案活动一 、复习反比例意义1.长方形体积一定时,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啥?答; 新 课 标第 一网2.完成书42页,练习二第1题(1)判断:理由(简要)(2)判断:理由(简要)(3)判断:理由(简要)活动二 、探究用图像表示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完成书34页的练习画图指导:1. 现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余下的四个正方形2. 再描出长和宽的交点活动三、 课堂小结活动四:自我反思今天我学习了( ),我以后要注意(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完成学案项目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完成题目,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扬多种办法的学生,突出最基本办法。
图形的放缩
学案
教案活动一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意义书35页 贺卡图1.思考:谁画的象?为啥?2.他们是怎么画的?(1) 笑笑画的图中,长与实际的长的比是,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2) 淘气画的图中,长与宽的比是,实际的长与宽的比是小结:他们都是( ),所以画得像3.为啥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为啥淘气和笑笑画得像,而小斌画得不像呢?答:结论:活动二 、运用相同的比放大图形1.书36页画一画2.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答:活动三、 本课知识小结活动四: 课堂延伸,探究活动,感受图形的相似1, 书36、37页探究活动2, 知识点:易错点: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课题:比例尺
学案
教案活动一 、小组晒宝会拿出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带有1︰100的图片说一说这些比例尺的意思全班交流活动二 、八仙过海:我来画一条表示1米的线段:我画了一条长( )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米。我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我所画的图上距离的( )倍。活动三、 向课本老师学习啥是比例尺?比例尺的每部分表示啥意思?怎么样求比例尺?比例尺有啥用?带着疑问和思考自学课本第38页 完成38的填空和以下内容填空 比例尺=( ) 比例尺的前项表示( )后项表示( )我刚刚画的图的比例尺是( ) 活动四:我们来汇报说出自己的收获活动五 、沙场大练兵提示: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试一试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解法一: 解法二:解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 2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8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用你喜欢的办法完成 活动六、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来出题:: 交换解答活动七:自我反思今天我学习了( ),我以后要注意( )。教学目标:1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例尺,能说出比例尺的意义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 说说生活中的比例尺,表示啥意思说出自己的理解二 师在黑板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表示1米的线段三 自学课本完成学案项目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四 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师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五完成题目,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扬多种办法的学生,突出最基本办法。六 学生互出题生总结本课学习情况教学反思:
比 例 篇9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五年级
册 数
第十册
单 元
课 题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比例的意义
1.复习。
⑴说说啥叫比?
⑵求下列各数的比值:
12:16 3/4:9/8 4.5:2.7 10:6
2教学比例的意义
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它们有啥关系?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
80:2=200:5 或80/2=200/5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也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啥区别?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二、巩固练习
1. 第68页“做一做”的题目。
⑴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6 0.8:0.4和2/5:1/5
⑵做第46 页的“做一做”
⑶ 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式
⑷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
二、教学比例的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80:2=20(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0:5
内项
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 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发现了啥?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 巩固练习
⑴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⑵做第47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2、4题 。
板书设计 :
教学札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 例 篇10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啥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啥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进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 例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能根据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 )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 :(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啥?要求啥?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啥?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啥?应该怎么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
例5.在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啥已知条件?要求啥?
根据的意义,已知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办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么样求?
(因为 ,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为 ,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 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 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 应用啥单位? 为啥?
2.订正并追问
(1)为啥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 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啥?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啥?
(4)在求出 =90000000后,为啥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
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啥已知条件?求啥?先求啥?
(1)先求长的图上距离.
解:设长应画 厘米.
110米=11000厘米
(2)求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说明:在这道题中,要分别求出图上距离的长和宽,同一个问题里不同的未知数,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因为前面图上距离的长用 表示了,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因此,我们设宽应画 厘米.
解:设宽应画 厘米.
90米=9000厘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知道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并能根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注意的是,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哪些不是?为啥?
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二)在是1∶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厘米,计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五、课后作业 .
右图的是 ,量得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0米=1000厘米
10∶1000=1∶1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
例5.在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 厘米
=15×6000000
=90000000
90000000厘米=900千米
答: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900千米.
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答:长应画11厘米,宽应画9厘米.
探究活动
组成比例
活动目的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并能正确应用.
2.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化.
活动题目
在1、2、3、4、5、6、7、8、这八个数字中,哪些数能组成比例,组成怎么样的比例?
活动过程
思考提示
1.组成比例有啥前提条件?
2.这八个数字可以组成比例吗?有哪些?
3.怎么样才能保证组成的比例即不重复也不遗漏?
4.有啥规律吗?
参考答案(注意观察规律)
办法一:比例的基本性质
因为1×8=2×4,所以
1∶2=4∶8, 4∶8=1∶2;
2∶1=8∶4, 8∶4=2∶1;
1∶4=2∶8, 2∶8=1∶4;
4∶1=8∶2, 8∶2=4∶1.
办法二:比例的意义(比例式同上)
巩固思考
在 ,3,0.8, ,4.8,2, 中,哪些数能组成比例?组成怎么样的比例?
比 例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啥叫做比?
2.啥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啥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啥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啥?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啥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啥关系?为啥?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啥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具体明确,重点突出,概念呈现程序合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符合已知到未知、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等认识规律,教学效果好。
比 例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 2-
二、归纳整理.
(一)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啥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啥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办法.【继续演示课件】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办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办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办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2
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啥?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继续演示课件】
1.求比值:4∶
化简比:4∶
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一般办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巩固练习.
(1)求比值.
45∶72 ∶3
(2)化简比.
∶ 0.7∶0.25
(三)比例尺.【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
(2)啥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啥?(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写成 ,以外,还可以怎么样表示?
2.巩固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继续演示课件】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2.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啥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3)如果 =8 , 和 成( )比例.
如果 = , 和 成( )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啥比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啥?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啥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l)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①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甲数:
②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乙数: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2)( )24= =24 ∶( )=( )%.
(3)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5) 与3.6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如果a×3=b×5,那么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8)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
(10)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甲乙两数的比是(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单独做要8天.甲队和乙队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
①10∶8 ② 5∶4 ③4、∶5 ④ ∶
(3)在下面各比中,与 ∶ 能组成比例的是( ).
①4∶3 ②3∶4 ③ ∶3 ④ ∶
(4)有一无,某班的出勤率是90%,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的比是( ).
①9∶10 ②10∶9 ③1∶9 ④9∶1
(5)在一幅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①1∶5 ②1∶5000 ③1∶500000
(6)用3、5、9、15这四个数组成的比例式是( ).
①15∶3=5∶9 ②3∶15 ③15∶9=5∶3 ④9∶3=5∶15
(7)在比例尺 的地图上,2厘米表示( ).
①0.4千米 ②4千米 ③40千米
(8)大小两圆半径的比是3∶2,它们的面积的比是( ).
①3∶2 ②6∶4 ③9∶4
五、布置作业 .
1.化简下面各比.
0.12∶56 ∶
2.写出两个比值都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3.写出一个比例,使它两个内项的积是12.
4.如图是用1∶20的比例尺画的一个机器零件的截面图,量出图中两个圆的半径,并计算这个零件截面的实际面积.
六、板书设计
比 例 篇14
按比例分配是生产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课始,我从修一段路着手,引出按比例分配。课后,我思前想后,觉得有点不妥。众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发展,而数学总来源于生活。故我也重改教案,从学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带去10.2千克水果,分给男女生,怎么样分较为公平(男女生人数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分东西的步骤:分啥?有多少?怎么样分?这样就地取材,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甚至有同学提出让老师也参加分水果的队伍中来,因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学提出了我参加男生队伍,这样人数一样可以平均分了!虽然与我的教学预设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种温馨,难得可贵啊!而后,通过分,启发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而使学生产生矛盾:有的情况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时应按比例分配。在学生探究时,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汇报、评价,自己提问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解放”出来。
推荐站内搜索:自考成绩查询系统、150字日记大全、你在我心里作文、成人高考分数查询、我爱我家作文600字、演讲稿、读后感600字、班级日志、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大自然启示作文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