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局党组“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安排,我根据我工作上的初步了解,就我区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武汉新港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省重大战略的部署,与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相协调,黄州区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和干线航道为主骨架,运输枢纽和港站为主要节点,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便捷通畅、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1624.97公里,路网密度达45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省市前列。按行政等级划分,其中:国道35.03公里,省道73.56公里,县道164.74公里,乡道439.54公里,专用公路8公里,村道904.1公里。按公路技术等级划分,其中:高速公路21公里,一级公路119.17公里,二级公路100.35公里,三级公路415.51公里,四级公路989.94公里,公路形成“三纵三横”格局。境内河流适航通航里程57.87公里,其中长江36.67公里,内河(巴河)21.23公里。境内长江岸线36.67公里, 宜港长江岸线20.89公里,目前已利用11.06公里,生产性码头泊位占用7.9公里(包括已建和在建码头)。已建码头主要集中在唐家渡港区黄冈长江大桥下游及张家湾港区的鄂黄长江大桥下游。适于近期开发的深水岸线主要集中在唐家渡港区。内河(巴河)岸线总长约21.2公里。
按照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监空经济区的形成建设的要求,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鄂州机场、监港新城、G347陶巴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黄州作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疫情防控之后,随着各项政策的扶持,黄州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3-5%。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为235.42亿元。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区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武汉经济圈、黄团浠一体化、临空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黄州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区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到2024年,黄州港已建泊位30个(其中生产性泊位24个,功能性泊位6个),在建生产性泊位6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预计在建码头建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年:道路普货运输企业297家,普货车6002辆。危货运输企业13家,危货运输车726辆;全区现有港口经营企业12家,水运企业9家,水运服务企业1家,拥有各类运输船舶248艘45万载重吨。从流量看,2024年全区总货运量达1136.4万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如黄冈市如峰汽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50台车以上运输公司45家;
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正在萌芽;
随着顺风机场的建设,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也将入驻黄州经营;
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东方运输集团,也正在转换角色,成立东捷物流公司,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500百亩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如顺风物流园、监港新城联运中心正在谋划建设,现有大型物流园,如丁湖三路国盛物流园、西湖五路黄商物流园和中环路宇阔物流园都在满负荷运行。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区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小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2024年,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45:47服务业占比上升7个百分点。初步形成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纺织服装体育用品、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园区被纳入全省四个一批工程。数码商务快速发展,大润发、世纪联华等落户,黄州商城实施改造,东坡外滩新商圈形成,南湖汽车城初具规模。改造提升了陈潭秋故居、李四光纪念馆、安国寺等景点,建成千叶湖、袁家铺、幸福、东方园林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規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38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102家,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2024年底,区拥有各类中心商业区20余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30余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
商业街30余条。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考棚服装街、胜利街休闲、奥康精品、青砖湖建材料等形成规模。中商、中百、大润发、黄商等国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
二、我区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区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2024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及区却高达20%(2024年)),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对道路运输依赖过大,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市及区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
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区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区及市里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强化。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强化,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二是全区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区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我区只是在道路运管局挂牌物流局,没有物流行业协会,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二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三是商业特色有待强化。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
3、消费环境亟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
三、加快发展我区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若干建议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把我区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全省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商贸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发展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区当前而言,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融入武汉经济圈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市区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应提高对发展物流业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树立物流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物流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我区物流业的发展定位,一是明确物流产业为我市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二是充分发挥黄冈市区作为全省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强化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特别是鄂州、黄石、武汉的分工合作,构建湖北东部地区物流区;三是把物流业作为构建黄冈市区融入不治经济圈的先导,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
2、强化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区政府尽快成立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统筹协调各部门出台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
3、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议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出台市及区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以规划统一引领黄冈市区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要根据黄冈市区发展战略和武汉经济圈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布局等因素,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黄州港、顺丰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强化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在高速公路与进出城干道的公路运输节点,建物流转运中心、货运站场;在大型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周边建现代化配送中心。
4、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一是加快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码头,加快空港建设,加快铁路专用货运线的建设,以优化我区货运运力结构,提高物流运输能力。二是规划和建设快速物流园、经济园区的快速公路系统,实行客货分流。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按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站场,政府给予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投入一定的前期开发资金。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由政府主导建设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数码政务系统和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物流信息系统,同时实现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五是利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临港新城物流区和保税区建设。六是强化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力量,完善物流统计工作。
5、创新机制,培育主体。要通过创新机制来培育物流市场,扶持市场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服务创新和技术、装备改造,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务。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强化信息沟通,强化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强化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6、政策保障,促进发展。建议市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市区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
7、强化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政府应鼓励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会员,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协会发挥作用:一是行业调研与统计,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二是咨询服务,如发布物流信息、提供信息咨询。三是行业规范,从自律的角度制订各项行业规范制度,在市场准入、退出等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在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守法经营、受理行业投诉方面担当主角,如企业等级标准的制订、评定,企业信用考核,标准化体系的推广。四是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联络与交流,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为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渠道,寻求支持。
8、引资引智并举,强化人才支撑。建议成立由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政策建议,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提出专家意见。帮助本地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物流人才,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招来人才,强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人才。
2024年10月10日
推荐站内搜索:公安基础知识试题、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悲伤日志、江西自考成绩查询、注册消防师报名时间、周记200、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国考时间2021考试时间安排、国家医考网准考证打印、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