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咏华山》(通用17篇)研读《咏华山》(通用17篇)研读《咏华山》(通用17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研读《咏华山》(通用17篇)

研读《咏华山》(通用17篇)

研读《咏华山》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1

  研读《咏华山》!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进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www.定制ifanwen.com】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办法去读,进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转载自庐阳教育论坛;id=705

  提供:双鱼

研读《咏华山》 篇2

  一、复习导入  

  师:小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孩子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孩子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啥?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啥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孩子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孩子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孩子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孩子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孩子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孩子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孩子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孩子听,好吗?

  (下课)

  《咏华山》说课稿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孙浩娟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朴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也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办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怎样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学得轻松愉悦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 中,我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办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办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  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  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孩子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悦。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也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啥?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也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也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研读《咏华山》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啥?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孩子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啥?(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啥?

  你们觉得华山怎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孩子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孩子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啥?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啥?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啥?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

  背诵课文

研读《咏华山》 篇4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朴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也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办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怎样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学得轻松愉悦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积极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办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办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孩子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悦。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也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啥?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也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也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一、解读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小孩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小孩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办法。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把握教法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因为无锡的小孩子大多数有爬锡山、惠山的经验,所以我在开头设计了情境引入的办法,欣赏祖国山河之后,让小孩子来谈一谈爬山的感受,特别让他们有条理地说说向山下看到的景色,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登山观景的美丽画面。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求知。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教师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啥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比如;让学生摆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过摆放,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为啥要摆在山腰间。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进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么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办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小寇准,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写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积极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么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么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称”字时,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研读《咏华山》 篇5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小孩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努力体现以下四点设想:

  1、处理识字教学时,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识字的要求分步实现,逐步加深: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办法。

  以上三步对识字的分步处理,目的是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阅读教学过程 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华山在哪里”、“华山怎样”、“谁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我没有顺文章的写路去教,而是顺生疑: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云?啥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啥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简笔画既创设了语言情境,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同时还能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出现古诗,由于前面的理解、朗读,学生很快能联系前文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了。也例“情不自禁”一词很难说清,教师先把工夫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上,当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对该词的理解、领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再安排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文章的写路。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为学而教”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研究点的选择、确定,有关句子的收集、分析,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得到了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虚拟主机。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好气氛,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如:整节课上都在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为学而教”。

  4、实现多媒体的效用性。

  如:课件中的“华山远景图”,为创设情境服务;写字指导阶段的“笔顺图”,可让学生对照,应证自己的识记办法,同时巩固记忆字形;第二段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第二个目的是引起学生搜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研读《咏华山》 篇6

  教案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景色图)简单简介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啥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啥时间,谁去干啥”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孩子和先生来到了啥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啥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啥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小孩,你的心情会怎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孩子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啥。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小孩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啥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孩子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还记得这座大山叫啥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1、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啥时间,谁去干啥?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简介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简介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3)孩子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4)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5)为啥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6)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7)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啥:

  (8)学习第四、五句

  (9)指名读

  (10)说一说句子意思

  (11)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12)与小孩子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13)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啥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啥位置?

  (14)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啥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15)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啥?做啥?

  (16)小孩子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7)这个孩子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8)交流

  (19)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0)师读诗,生接句

  (21)指名读诗

  (22)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23)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3、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孩子儿真不简单,谁来简介一下他是谁?

  (2)为啥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孩子们想向寇准学些啥?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孩子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孩子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无疑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啥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小孩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小孩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小孩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小孩头脑中变成美丽的景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小孩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研读《咏华山》 篇7

  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的。课文写的是宋代寇准7岁时随先生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学生熟读、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问学生:“读了课文,与寇准比起来,你们有啥感想?”学生的回答很热烈,但中心意思都是大同小异:寇准7岁便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我们都8岁了却写不出来,我们真不如寇准呀!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认为写诗高不可攀的无奈和我不如人的自卑。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已经习惯了以一些优秀人物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因此,在遇到写古今中外小神童之类的课文时,教师总不忘让学生与小神童们比一比,试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有所触动,进而激发起他们刻苦用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用意是好的,但结果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比来比去,学生只会认为自己不行,心中免不了是灰溜溜的。偶尔为之,问题不大。要是长期这样,那就是在制造自卑者了。

  每一个人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自卑”,一扇叫“自信”。走进了自卑的大门,总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唯唯诺诺,一事无成;而走进了自信的大门,时时感觉到“我能行”的人,就能够抬起头来大胆往前走,有勇气去迎接风雨,敢于在困难中微笑。国外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彼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没有啥作为。最终的结果显示,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可见,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那么,决定学生是走进自卑,还是走进自信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关键因素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认识。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形象往往是通过与同龄伙伴的比较,并在他人的评价中再经过自我分析、判断,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一味地与强于自己的人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这样只能是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泄气,以致越来越自卑。相反,如果以自己的长处比优秀者的短处,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处处不如优秀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当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心中便会充满自信,便会产生内在动力,便会把握住成功的基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只有促进学生消除自卑,增强自信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而学生产生自卑的根源,就这节课来看,是因为教师提问的引导方式有误所致。其实,教师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这样来问:“寇准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请你想象,现在你也登上了华山,你会怎么样做呢?”如此一来,就不单单是引导学生与寇准比做诗了,而是引导学生向寇准学习,并适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许,有同学会像寇准一样也吟诵一首诗;也许,有同学会大笔一挥,绘就一幅美丽的图画;也许,有同学会高歌一曲,表达心中的快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肯定都是学生自己最拿手的,都是会受到大家啧啧称赞的,当然学生也就会随着自我的表现,将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心田。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啥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啥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小学,正是播种自信种子的最佳季节;课堂,正是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的最好场所。为人师者,要珍惜这美好的季节,充分利用这美好的场所,多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让自信在他们成功的经验积累中不断巩固、不断增强;多对学生采用积极引导、欣赏赞扬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赞誉、收获自信、收获成功。

研读《咏华山》 篇8

  教学目标 :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啥时候,谁去干啥?”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么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办法。

  ⑷练说:你能用“啥时间, 谁跟谁去干啥”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啥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么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啥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么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小孩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研读《咏华山》 篇9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进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办法去读,进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我设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孩子,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孩子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啥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

  请大家翻开书p135页,自己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先拼拼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2.同桌相互检查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可真高(像这位、这位同学读得可认真了,他们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反反复复的读,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词,就请他教你)(生互相练习)

  3.检查。

  我瞧瞧,哪位小老师教了同桌(请生回答)你教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

  4.生第一次读课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课文

  5.生边读,师边板词

  老师还发现,有几个词语也很难读,谁能来教教老师读。(齐读词语)

  6.再读课文。这回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比上次好。

  三.品读。

  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样?(生答)

  我们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孩子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样呀?(出示句子)他们的感觉和你们一样

  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

  你们读得都很高,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高的。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跟孩子(帖小人)到山顶去看一看(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啥?

  b生答:a为啥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啥显得这么近呢?说明啥?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c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啥?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一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办法。要读得好,有个小诀窍,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办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

  5.品古诗

  导语:你们把华山读得真高呀,假如你就是那孩子,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对,那孩子的心情-开心了,激动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这两句诗应该与哪句话对应呢?)

  3、总结、读诗句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么样夸他(好诗好诗)

  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用手指表示出来!

  他和谁一般大呀?”

  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研读《咏华山》 篇10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 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孩子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还记得这座大山叫啥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 啥时间,谁去干啥?

  2、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 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简介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 老师有首诗就是简介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 师边画边述:

  1)孩子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 为啥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 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啥:

  6、 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孩子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啥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啥位置?

  7、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啥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啥?做啥?

  9、 小孩子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 这个孩子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 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 这首诗吟诵得怎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 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孩子儿真不简单,谁来简介一下他是谁?

  2、 为啥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 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 小孩子们想向寇准学些啥?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孩子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孩子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 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小孩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四点设想:

  1、处理识字教学时,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识字的要求分步实现,逐步加深: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办法。

  以上三步对识字的分步处理,目的是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华山在哪里”、“华山怎样”、“谁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我没有顺文章的写路去教,而是顺生疑: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云?啥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啥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简笔画既创设了语言情境,也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同时还能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出现古诗,由于前面的理解、朗读,学生很快能联系前文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了。也例“情不自禁”一词很难说清,教师先把工夫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上,当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对该词的理解、领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再安排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文章的写路。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为学而教”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研究点的选择、确定,有关句子的收集、分析,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得到了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虚拟主机。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好气氛,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如:整节课上都在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为学而教”。

  4、实现多媒体的效用性。

  如:课件中的“华山远景图”,为创设情境服务;写字指导阶段的“笔顺图”,可让学生对照,应证自己的识记办法,同时巩固记忆字形;第二段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第二个目的是引起学生搜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研读《咏华山》 篇11

  一、复习导入

  师:小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孩子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孩子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啥?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啥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孩子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孩子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孩子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孩子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孩子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孩子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孩子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孩子听,好吗?

  (下课)

  师:今天,有几位生字小孩子跟老师一起来了,小孩子们想不想认一认。

  生齐说:想。师出示生字卡片:艰难吟诵称赞,最后一张为空白卡片,生笑。

  师:这张卡片上的汉字小孩子去哪儿了呢?噢,原来跑到黑板上了。

  (师板书“山”字。)

  师:哪个小孩子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见过哪些山?

  生:中学里面的假山。

  师:那是假的山,真名叫“土堆”。

  生:马陵山。

  生:我还从电视中见过一些山。

  师:你觉得这些山怎么样?

  生:高!

  师:高!谁来读一下“山”字,告诉老师?

  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听出来了,山的确很高。

  师:其实,在我国陕西省境内就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山,它就是华山。师在“山”字前板书“华”字。小孩子们通过上节课朗读课文,对华山已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中那位小孩子一起去登华山,看看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师出示“他们沿着山路……飘着朵朵白云”一段话,生自由读。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高山”的简笔画。

  师:刚才小孩子们一起读这段话,老师听说华山的山路很窄,如果大家一齐读,肯定登不上山顶。请小孩子们各自读,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很高!

  师:用心读书了。

  生:很漂亮!

  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师:小孩子们,能通过读,把你心中感受到华山告诉老师吗?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我们和那位小孩子、先生一起去登。(师指着简笔画山脚)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画一级级石阶。)

  生:没累!

  师: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接着画。)

  生:没累!

  师: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

  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师将石阶补画到山顶。)

  生:累。

  师: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

  师:这就叫“艰难”!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注意将“艰难”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老师听出来了,登山很艰难。请接着读。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究竟有多高呢,老师没听出来。请接着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没听出来,好象还有两座山超过了华山。

  生再读,注意突出“远远近近、都”等词语。

  师:有点听出来了,谁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没有山超过华山。(师随机画连绵起伏的群山见笔画,以突出华山之高。)

  请接着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听出来了(师随机在山腰画朵朵白云,以突出华山之高。)不过“太阳显得那么近”老师没听出来,是这么近吗?(师随机画了一个很小的太阳。)

  生笑:太阳应该有这么大。(边说边做展臂画圈的动作。)

  师:咦,太阳为啥会是那么大呢?老师不懂。

  生:因为在华山顶上,太阳显得那么近,所以看上去应该很大。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你得通过读,才能将它读大起来。

  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一句,注意将“那么”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太阳是近了一些。(师随机将太阳画大一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太阳可能会显得更近,变得更大。

  生边做动作边读,师随机将太阳也画大一圈。

  师:刚才老师通过小孩子们读觉得华山很高。究竟有多高,在老师脑海中还不是很清晰。谁能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

  生读。

  师:老师觉得华山只有这么高。(师随机画一个短一些的感叹号。)谁能把它读得再高一些!

  生跃跃欲试,一生读。

  师:变高了一些。(师随机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小孩子们能不能通过齐读告诉老师。

  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高!实在是高!(师随机画一个更长一些的感叹号。)

  师:刚才老师听了小孩子们的读,知道华山很高。小孩子们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告诉老师呢?

  生自由边读边做动作。

  师:我们登上华山山顶,(指着简笔画)看到太阳公公变得胖胖的,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看到这样景色,你会说些啥呢?

  生:啊!华山真高哇!

  生:华山太美了!

  生:真漂亮!

  师:小孩子们是这样夸奖华山的,(师板书“咏”字),和我们一起登上华山的那位小孩子是怎么样说的?

  师小黑板出示“孩子儿情不自禁……回首白云低”一段话。生自由读。

  师:能读懂吗?

  生摇摇头。

  师:读读前面这段话。生自由读前面一段话。

  生1:我知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举起头看到太阳很近……

  师:“头”怎么举起?

  生2:我知道,“举头”就是抬起头,边说边“抬头”做动作。

  师:知道了“举头”就是抬起头。

  生1:回过头来看看,白云很低,在脚下。

  师:不对,诗句中没有“头”这个字。

  生1:“回首”就是“回头”。

  师:我懂了。前两句意思呢?

  生1:不懂。

  师:再读读前面一段话。

  生自由读前面那段话。

  生:老师,我知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于齐”是说只有天在华山上面,其他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师:“齐”啥意思。

  生:奇怪。

  师:可不是奇怪的意思。(师拿出两支一样长短的粉笔),这两支粉笔怎么样?

  生:一齐。

  生:一样高。

  师:有没有山和华山一齐、一样高?

  生:没有。

  师:老师知道了,这首诗也是说华山很高。能读读告诉老师吗?

  生自由读。

  生读

  师: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吗?

  生:一边动情地读,一边配上动作。

  师:好诗!好诗!

  师:华山是“五大名山”之一,登上华山,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生:舒服。

  师:你喜爱华山吗?

  生(齐答):喜爱!

  师:下面就请小孩子们自由读2节,边读边想象登上华山看到的美丽景色。

  生自由读2节。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那位做诗的小孩子一同游览了华山,大家知道那个小孩子是谁吗?

  生:寇准。

  师:他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这首诗时才7岁。和小孩子们一样大。你觉得寇准小孩子怎么样?

  生:非常聪明!

  生:有学问。

  师:这节课我们大家一同游览了雄伟险峻的华山。大家愿不愿意把这美好的风光记在心中。课后请小孩子们有感情地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下课!

研读《咏华山》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后巷中心小学    点击数:291

  《咏 华 山》教案

  (第二课时)

  后巷中心小学     

  吴娟

  【教材说明】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本站)网址是www.定制ifanwen.com】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孩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小孩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小孩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小孩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蔻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啥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孩子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啥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样?(板书:高)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啥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啥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孩子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景色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孩子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啥叫“举头”?啥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啥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啥?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例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进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 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小孩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小孩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

  、“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他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尊重小孩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小孩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 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积极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怎样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积极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办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本站)网址是www.定制ifanwen.com】

研读《咏华山》 篇13

  教学目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 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景色图)简单简介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啥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啥时间,谁去干啥”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孩子和先生来到了啥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啥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啥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小孩,你的心情会怎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孩子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啥。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小孩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啥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研读《咏华山》 篇14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 谈话导入  :

  1、 谈话:

  小孩子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还记得这座大山叫啥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 啥时间,谁去干啥?

  2、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 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简介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 老师有首诗就是简介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 师边画边述:

  1)孩子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 为啥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 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啥:

  6、 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孩子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啥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啥位置?

  7、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啥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啥?做啥?

  9、 小孩子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 这个孩子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 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 这首诗吟诵得怎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 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孩子儿真不简单,谁来简介一下他是谁?

  2、 为啥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 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 小孩子们想向寇准学些啥?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孩子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孩子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 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研读《咏华山》 篇1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景色图)简单简介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啥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啥时间,谁去干啥”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孩子和先生来到了啥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啥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啥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小孩,你的心情会怎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孩子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啥。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小孩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啥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研读《咏华山》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孩子,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简介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

  出示:《登华山》

  师:小孩子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多媒体

  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啥。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指名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么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孩子儿这首诗写的怎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孩子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孩子儿真不简单,谁来简介一下他是谁?

  2、为啥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孩子们想向寇准学些啥?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孩子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 上课背景

  第一课时已完成: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重点阅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教学生字:华、路、自、己。

  ● 教学内容

  1、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2、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4课,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啥?(生:古时候有个孩子儿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课堂上老师把学生看成朋友,学生也会把老师看成朋友,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下一步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谈话也掌握了学情,在平等师生对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二、欣赏景色、创设情境

  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啥?(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

  2、课件播放录像。初步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此处欣赏录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可能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很急切的想知道其真面目。另外,也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及整节课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感知华?quot;高"这一特点】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

  1、你们觉得华山怎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

  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为啥?(可以从"高"和"山路崎岖"两个方面回答)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登上山顶后,我们会看到啥呢?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指名说看到了啥,相机板书。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板书。板书: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孩子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王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可以赞美它一下吗?(可以)师激qing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你们也学着王老师的样来赞美华山吧。(指名读、齐读)

  11、把这几句连起来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2、小孩子们,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小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提出要求:先读,讨论意思,再有感情地读。

  14、小组汇报。(简单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结合板书适机指导)小组读。(加上动作)齐读。

  15、先生听到这首诗,有啥反应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16、小孩子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啥?你们喜欢华山吗?(配乐通读全文)

  【此处着重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习过程。同时,也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没有使用太多的直观素材,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感悟、去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四、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孩子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孩子写字时最认真,王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实物投影教学生字。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这个环节设计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但在写字前,教师特意将课文中的小寇准树立成学生心中的小榜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积极性。由于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写字的姿势应该要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1、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但好像游览得还不太过瘾,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有更多的关于华山的资料,小孩子们课后可以了解一下。

  2、课后练习: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至拓展练习本上。

  3、写下自己对华山想要说的话或也作一首小诗来赞美华(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山。

  【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有课堂引向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走向书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网络世界,拓展知识面。】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啥?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孩子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啥?(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啥?

  你们觉得华山怎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孩子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孩子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啥?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啥?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啥?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啥时候,谁去干啥?”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么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办法。

  ⑷练说:你能用“啥时间, 谁跟谁去干啥”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啥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么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啥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么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小孩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研读《咏华山》 篇17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 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啥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 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 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 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 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 学习第2、3自然段。

  3、 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 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 指名读。

  6、 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 吟诵诗句。

  8、 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 齐读第2、3自然段。

  10、 分角色朗读。

  11、 说说寇准为啥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啥启发?

  12、 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推荐站内搜索: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网、江苏电大成绩查询、捡拾幸福作文600字、最美孝心观后感作文、历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思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浙江教育考试网成绩查询、河南自考准考证打印、证券从业资格准考证打印、自考成绩查询系统、

研读《咏华山》(通用17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研读《咏华山》(通用17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849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