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5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5篇)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5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5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进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啥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啥吗?

  6、生交流。(茱萸简介)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也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故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啥?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父亲母亲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怎样?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故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故乡,西边是长安)它的故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父亲母亲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怎样?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故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啥?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啥?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啥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么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故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也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华

  山

  (西)长安 故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佳”、“念”、“采”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找到诗句相对应的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像中国传统节日当中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称之为“佳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啥呢?

  生:喜欢,因为过节有美食、好玩的,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2、t: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王维(课件:诗人背景)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手势引读课题,熟悉吗?在哪儿见过?

  s: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t:想读吗?一起来自由的朗读,回味一下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正音。

  3、t: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吗?

  s:就是一到节日,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指名2-3个)在课件上标出生字的意思,“逢”:遇到;“倍”:更加;“佳节”这里指的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你知道古时候重阳佳节有哪些风俗吗?

  s:登高、吃重阳糕取的是“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配插茱萸、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

  t:这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t: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注意读书姿势)

  3、检查字音,带拼音读

  佳(jiā)节 加倍(bèi)王维(wéi)重(chóng)阳

  扶(fú)老携(xié)幼(yòu)兴高采(cǎi)烈

  思念(niàn)兄(xiōng)弟(dì)回忆(yì)

  每逢(féng)手挽(wǎn)手思绪(xù)万千

  (1)课件出示生字词,t:会读吗?指名读,读得好的领读

  指导读“兴高采烈”(字音读得很准确,就是我没有听出高兴的感觉,范读,你再试一试,齐读)(“思念”是如影随形、悠长绵绵的,范读,再读,齐读)

  (2)齐读(读一遍)

  (3)去拼音读,自由练习读

  (4)开小火车读

  (5)齐读

  4、分自然段朗读

  (1)疏通句子

  t:这篇课文几小节?请四位同学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把生字词带进文章中还能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

  (2)拓展思考

  t:“思绪万千”是啥意思?

  s:想得很多很多的意思。

  t:这个词语中哪部分表示“很多很多”?

  s:“万千”。

  t:说得对,王维想到了哪些呢?

  学生基本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

  t:你们说得很好,很完整,“思绪万千”一词正是概括了上文。

  t:是啊,正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15岁就离家来到长安,举目无亲,想到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员相聚,想到以前和兄弟们登高游玩,如今却只能天各一方,孤独一人,于是才思泉涌,挥毫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让我们思绪万千地把这首诗来吟诵一下吧!

  (3)对照诗句,帮助理解

  t: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其实,文章的一、二、三小节正是对着首诗的最好的诠释,你看看这三个小节分别能帮我们理解哪一行诗句。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回答

  (4)配乐朗诵

  我们基本上已经理解了这首诗,谁来再现当年年少离家、才华横溢的王维,为我们朗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朗诵。

  (评价有当年王维的风采)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导入:

  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独特的用了两个“异”,一个“独”

  2、默读第一自然段,你怎样理解“异”和“独”,划出相关的词语从这些词你能读出啥?谈谈感想。

  s:15岁 离开故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年幼 背井离乡举目无亲 常年在外

  3、齐读第一小节

  4、再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四、总结

  1、正是因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才会”每逢节倍思亲“,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诗人王维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我们还要来学写几个生字。

  五、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在田字格中,指导学生写“佳”右边是两个土(共8画)

  “念”心上是“今“(今天对过去的思念)

  “采”上面是爪子头(手势)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写,注意纠正写字姿势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质疑问难,,初步理解诗文中关键词的意思。

  3、通过以往学习文包诗的经验,自主学习,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23课  指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课题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 逢:遇到

  ★ 佳

  ① 佳节指的是啥?

  ② 注意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字。

  ★ 倍:更加

  ★ 思:强调读音  字形:念的上面是个今。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文章和我们前面的《小露珠》 《石榴》不一样,和第3课古诗两首也不一样,你发现了啥?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再读一读课文,能找到和诗句对应的文章内容吗。

  三、读文质疑

  要想理解诗句,读懂文章是基础,请你读读文章,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扶老携幼  

  ① 你猜猜看“携”的意思。

  ② 幼的左边是个幺,表示最小的小孩。古时候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个小孩,那时小孩子都有弟弟妹妹,最小的小孩当然力气也很小。幼表示的就是(很小的小孩)

  ③除了小孩还有老人,人们可能扶着谁?带着谁?

  ④这就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茱萸

  ①看部首,猜猜看茱萸是啥。

  ②为啥重阳节人们要头插茱萸呢?

  ③除了登高远眺,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

  ④在古代,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就叫重阳节。这就是诗中说的佳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人们会—;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人们会—;农历正月初一的新春佳节,人们还会——。⑤这些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围绕着这些佳节,也留下了许多诗作。

  ★天各一方

  ① 文中写了谁和谁天各一方?各在何方?

  ② 出示课件,完成简笔画

  (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故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是王维的兄弟写诗的话,那题目应该叫做——

  ③ 再读读句子,你知道天各一方就是指(距离非常远)

  诗中用了一个字表示(遥)

  四、识字写字

  1、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写写生字。请打开习字本,你想提醒大家把哪个字写好。

  2、教师重点指导“重”的笔顺

  3、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文对照,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格外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诗文诵读中初步感知诗人所用“独”、“异”、“倍”字的巧妙。

  4、补充积累古诗《杂诗》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通过诗文对照读课文,有了很多的感受,还和张老师一起解决了自己的一些疑惑,你们真了不起。

  小孩子,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为啥每到佳节时就会倍思亲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二、诗文对照,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根据学生交流“为啥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机进行以下三个环节:

  (一)、因为两年远离故乡而倍思亲

  a)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王维的孤独,课文里说——(出示第一节,引读、再指名读)

  评读:一年365天,两年730个日日夜夜,都是一个人在长安呀!

  评读:王维才17岁,也才是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小孩啊!

  b)离家两年,长安不是王维的故乡,在诗中用了一个词就是“异乡”。课时毕竟两年了,也该会有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为啥王维还会觉得自己是长安的“客”呢?

  是啊!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这里比故乡更繁华,这里有获得求取功名的希望,但这里没有——(引说)长安没有亲人、长安没有熟悉的乡音、长安没有家庭的温暖等。难怪作者说自己是——异乡的异客啊!

  同学们诗的语言很精炼,一般用词不重复,但是呢这里连用两个“异”,就为了告诉我们诗人非常——(引说)孤独,你看,全诗28个字,第一个字就是“独”啊!

  c)  指导读好”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读好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

  d)小结:有这样长达两年的,深深的孤独,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看到别人过节团圆而倍思亲

  1、出示第二小节,边读边想,在街道旁,在山路上你都看到了啥?听见啥了?     是啊,重阳节这天,真热闹啊!

  2、再指名读第二小节。你们听,他读的时候感情有变化吗?为啥这样读?谁还能这样读一读?

  3、小结(看到他人全家团聚,热热闹闹,再想想自己一个人,王维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诗人回想起以前和亲人在一起过节的情景而倍思亲

  1、你从哪句诗看出以前过重阳节王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少一人)

  是啊,离那么远都知道兄弟们重阳节一定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就是因为每年都是这样的啊!

  2、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你读出了啥?(从“总要”“手挽手”等词和感叹号等标点体会到往日亲人们一起过重阳节的亲密、幸福、和彼此的思念)

  3、是啊,可是现在“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图)兄弟们会说写啥呢?4、谁来把最后两句诗读一读。指导朗读,最后的“少一人”可以处理地慢一些,低沉一些。

  4、小结:兄弟情深,忆往日之快乐——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四)、同学们,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仅仅是在重阳佳节王维才倍思亲吗?

  (引导学生述说每逢新春佳节倍思亲、每逢端午佳节倍思亲、每逢元宵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

  今天这句诗已经成为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在中华传统节日到来时的共同心声,那就是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课题也用了而这句诗。

  三、同学们你思念的时候会干啥?而王维把自己的思念通过笔尖流淌,成了一首首诗。

  1、出示《杂诗》

  杂  诗

  (唐) 王维

  君 自 故 乡 来,

  应 知 故 乡 事。

  来 日 绮 窗 前,

  寒 梅 著 花 未?

  注释(1)、来日:指从家乡动身起程的那天。

  (2)、绮(qǐ起)窗:雕花的窗户。

  (3)、著花未:开了花没有。

  2、自己读一读,并根据注释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3、诗人是想念故乡的窗前的梅花吗?(是想念故乡亲人)

  4、感情朗读

  四、同学们,诗就是这样记录着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诗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就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韵味儿,更美好。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4

  我尝试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

  重阳(chóng  zhòng)扶老携幼(hú  fú )逢(féng   fén)思念(niàn   liàn )

  登高(dēng    dēn)  手挽着手(wán   wăn )  兴高采烈(căi  chăi)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搀扶老人,领着小孩。     (                  )

  形容兴致极高,精神饱满。 (                  )

  彼此相隔遥远,难于相见。 (                  )

  内心的想法非常多。       (                  )

  登上高处,向远处看。     (                  )

  认真读一读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争取记下来。

  兄弟   异乡   重阳    天各一方

  情景   佳节   登高    一年一度

  朗读课文,想想“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有啥意思?

  我探究  5.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啥会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细细品味诗中的一个“独”字,两个“异”字,一个“倍”字所体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我挑战  7.阅读下面内容,按要求答题。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故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文本中作者看到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用诗人表达的诗句来概括:    

  王维想,以前在故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2)由于思念故乡的亲人,诗人想到了啥?(用横线在文本中把相关内容画下来)

  现实的情况也是怎么样的呢?                     

  用诗人表达的诗句来概括:                     

  我拓展 8.根据要求填空。

  今天是中秋节,父亲在外地打工。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父亲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                      ”来形容。

  9.读一读、说一说、再抄一抄。

  山居秋暝         

  王维(唐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亲自动手查查资料,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请你再摘抄一首王维的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感受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知道12月25日是啥节日吗?(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你们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3、大家过节开开心心的,但是呢唐朝有位大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4、解题。

  5、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简介王维)

  二、初读古诗

  1、理解诗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句千古名句,他出自王维的哪首诗?(出示诗题,学习生字“忆”“兄”和九月九日,山东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啥意思呢?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流利。

  3、检查自读

  检查生字“独”“插”“茱萸”

  观看图片资料,了解茱萸。

  古诗朗读比赛,每一个大组选一个同学,其他同学都当小评委。

  学生读古诗,小评委评价。

  齐读古诗。

  三、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心中有啥疑问吗?

  2、学生提问

  3、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新词

  重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思念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四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评价。

  4、解决学生的提问

  交流问题1:为啥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根据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

  (1)我们15岁在干嘛呢?王维孤身一人在长安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啊,都见不到亲人,听不到亲人的声音。你们有啥感受呢?

  (2)带着你们的感受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齐读。

  (4)这一段的描写和古诗中哪一句相对应呢?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啥?“异乡”就是他乡,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交流问题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啥意思?

  (1)你怎么知道这句诗的意思的?

  (2)我们也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课文中的佳节就是指那个节日?

  (4)重阳节是个啥样的节日呢?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交流。

  重阳节是个怎么样的节日?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像这样快乐美好的节日我们就称他为佳节。

  (6)这样的佳节,亲人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而这样的快乐属于王维吗?这时的王维在干啥?

  (7)从哪个句子你感受到了?

  (8)诗句中哪个词你感受到了更加的意思?

  (9)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却孤身一人,怎么不思念亲人呢?齐读第二自然段。

  5、学了第二自然段,你们有啥发现吗?(与第二句诗相对应)

  6、那第三自然段呢?(与三四句诗相对应)

  7、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简介文包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啥收获吗?

  教师小结: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身居外地的王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作业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请同学们收集王维的诗读一读。

  2、收集有关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诗,办个小小诗歌会。

  3、继续朗读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进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总第 108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4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故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4.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简介了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  109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啥?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3.通过“重阳节也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景,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

  3.引导学生读读,体会“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自己”是诗人自己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是写自己思念故乡兄弟的一片深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2.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吟诵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这首诗重在抒情。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韵味来。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四、造句练习: 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五、实践活动

  进一步体会第三课《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以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在班上或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九月九日    忆  山东   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总第  110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和诗文。

  2.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听写词语和诗。

  4.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故乡亲人的不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进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2、课题出自一首古诗,名叫——(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的啥情感?

  4、王维为啥思念亲人?也是怎么样思念亲人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

  二、诗文对照,感悟诗情。

  (一)了解为何“思亲”。

  1、王维为啥如此思念亲人呢?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诗人思念亲人的原因,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指导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因为王维身处异乡,非常孤独。

  (1)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年纪那么小——“15岁”;离家那么远——“京城长安”)

  (2)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觉得自己此刻心情怎么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因为王维离家时间长——“两年”;

  (1) 再指名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评议: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听了有啥感受?这是怎么样的两年?

  (2)是呀,这两年对王维来说多么漫长啊,咱们再读读。(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思家的心切?指名读。——想读的一起读。

  (4)独自在异乡的王维心情一定很孤单,所以他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的亲人来了,这在诗句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独在异乡为异客”,谁能把这句诗读好?

  *因为也逢重阳节,所以王维更加思念——;

  (1)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怎么样的?指名读句子。

  (2)想象佳节的热闹:你仿佛看到了啥?听到了啥?引出“扶老携幼”。

  (3)这么多的画面组合在一起,重阳节怎能不热闹呢?难怪人人脸上都——

  (4)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指名读。

  (5)在这欢乐的人群中,你能找到王维吗?引读:独自一人,举目无亲的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6)为啥会“更加思念”?

  (7)对呀,别人全家团聚,共度佳节,而王维却孤身一人,做客他乡。如此鲜明的对比,王维怎能不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谁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表思乡之情。)

  (8)重阳佳节,街上越是热闹,人们越是开心,王维越是孤独寂寞,越是思念亲人,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二)品悟怎么样思亲。

  1、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是怎么样思念亲人的?请你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自己当成王维,细细地体会一下。

  2、同桌交流。

  3、王维怎么样思念亲人的?结合交流相机出示课文片段。

  (以前的幸福欢乐;如今不能相会的感伤;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故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以前的情景是多么快乐啊!谁再来读读?指名读句谈体会。(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啥画面?(兄弟们头插茱萸,登上山头,观赏菊花,饮酒作诗……)

  (2)王维越想越激动,他的心似乎已经飞跃千山万水,飞到了亲人身边,谁再来读读?

  (3)回忆是幸福的,甜蜜的。可是如今呢?引读“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回忆越是开心,越是反衬出王维内心的孤独。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再指名学生读。

  (2)你读出了啥?从哪儿读出来的?(哀伤,无奈……)

  (3)(看地图)理解“天各一方”。不能相会:遗憾、难受、思念……

  从省略号读出:王维还想到了许多许多:不能     ,不能    ,不能    

  ①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

  ②把“唉”加到句中去读读,体会体会。

  ③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啥?

  ④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评议。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了啥情景?

  (2)(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你会做些啥?也会说些啥呢?(想象,点评。)

  (3)此时他们纵然天各一方,也隔不断那深深的思念,隔不断那浓浓的兄弟情。

  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哪!再读这句话。

  (4)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教师配乐朗读。

  (5)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配乐自由读。

  (6)师生合作读。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感慨万千:……他想到了

  以前——;想到了如今————;想到了此时此刻——;也许他还会想到——(今后啥时候再相见……学生想象说话)

  (三)感受“思亲”之心。

  1、很多很多的想法一起涌上心头,这就叫——“思绪万千”。

  2、此时此刻的王维心情是复杂的,诗人涌上心头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四行诗句——(出示古诗)。

  师配乐范读——配乐自由读——指名读,点评——齐读。

  4、再读这首诗,哪句诗最能触动你?所以作者用这句诗作为这篇课文的题目。一起深情地齐读课题。

  5、如果把这首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思)让我们一起登上高高的华山,遥首东望,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朗读)

  6、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感悟:

  (1)同学们,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离家在外打工的父母:你是每逢佳节倍思父(母),其实你的父亲也是——每逢佳节倍思儿。)

  (2)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啥时候,能深切地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那天,在外地求学的哥哥姐姐,遥望天空的月亮,怀念故乡的亲人,会吟诵……每逢春节来临的时候,那些久居他乡的华侨,是多么思念亲人,他们会深情地吟道……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尽管王维是古人,我们是现代人,但是呢这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是相通的,所以它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次读好它(齐读课题)。

  2、思乡、思念亲人,这是离家游子的共同心声,千百年来,这首诗也被那些身处他乡的游子深深地传诵。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首诗,会背的同学可以把它背下来。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也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你能背一两首给大家听听吗?

  4、无论故乡还是异乡,亲人离我们有多远,思念就会拉得有多远。再读诗句。

  四、出示作业:

  必做题: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选做题:(1)把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收集有关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参加“思乡诵诗会”。

  (3)收集王维的其他诗歌,选自己最喜欢的两首背下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8

  作者:沈高明    发表时间:2004-4-28    阅读次数:354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新河街小学 万俊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进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啥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啥吗?

  6、生交流。(茱萸简介)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也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故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啥?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父亲母亲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怎样?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故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故乡,西边是长安)它的故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父亲母亲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怎样?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故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啥?

  2、课件出示句子  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啥?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啥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么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故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故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也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华

  山

  (西)长安                                 故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9

  教学目标:

  1、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重阳节的习俗。

  3、了解茱萸这种植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次到山中游玩,看到满山火红的枫叶,他非常喜欢这大自然,非常喜欢这火红的枫叶,写下了一首诗《山行》,指名读。

  2、唐朝还有一位大诗人,他一夜无眠,忧愁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枫桥夜泊》。指名读。

  3、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王维要向我们倾诉啥样的情怀。

  二、指名简介王维。(相机出示王维图象及相关文字:王维,字摩诘,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号称“诗佛”。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题,简介诗题中的有关知识情况。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有赏菊花酒、插茱萸,登高远眺的风俗。

  山东:华山以东,山西,也就是故乡。)

  2、读题目,了解性学习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指名读通诗歌。(相机简介茱萸)

  4、齐读诗歌。

  5、过渡:读了文章内容,将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找,诗句中的每一行诗句是否可以用文章相应的段落或句子联系起来理解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问: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照的课文是哪部分内容?(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自然段。

  (2)、了解“异乡”指的是京城长安,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故乡,来到京城长安。

  (“异客”指的是两年来,王维一直作客他乡,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从“独”、“异乡”、“异客”这几个字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节及相关诗句。

  问: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相对照的文章段落是?(第二小节)

  (4)、指名读课文第二小节。

  (5)、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诗句中的哪一句来形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问: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对应的课文段落是?(第3小节)

  (6)、指名读课文第3节。

  四、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念之情,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同是重阳节,王维在故乡和在长安的心情一样吗?为啥?

  2、检查:

  (王维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心情非常高兴。

  3、相机指导朗读:以前在故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也是重阳节,诗人在热闹的长安街头举目无亲,此时,心情怎么样?

  (孤独、寂寞。)

  4、指导朗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5、渲染:快乐是长安街头的人们的,在这欢乐的人群中,没有他们兄弟相聚的份儿,越是热闹,诗人的内心愈是孤独。他此时最大的愿望是啥呢?

  6、指导朗读:“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向往)

  7、此时,他还想到了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兄弟们在登高远眺时,会互相说些啥?

  9、指名发言,体会他们兄弟情深,思念情浓,更好理解诗句中的“遥知”表示在意料之中。

  五、小结:站在长安街头的王维,快乐是没有的,有的是回忆,回忆(以前在故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思念,加倍的思念,思念(故乡的亲人)有的是向往,向往着(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意料中的猜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了很多很多,真是“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读诗。)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七、课外扩展:《泊船瓜洲》、《静夜思》、《乡愁》

  八、作业:完成练习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能运用诗句,表达身居外地的游子的乡愁。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思乡是个永恒的话题。

  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大诗人王安石也曾这样吟诵——春风也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咏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由“情”入“诗”,初步感知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诗

  1)自由读(出示这首诗,请同学们用心用情地读上三遍。)

  2)指名读(2—3生)——你读出了诗人啥样的情感?(倍思亲)

  3)齐读 (读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过渡:

  这种浓浓的思乡情,需要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细细地品味,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大诗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三、由“诗”入“文”,体会诗情

  1、出示学习要求,师巡视指导

  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画出能体现王维倍思亲的语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王维的倍思亲都体现在哪些语句中,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交流第2自然段: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a理解“倍思亲”。能不能结合这句话说说“倍思亲”这三个字的意思?

  要读出王维的倍思亲就要读好这几个词语。(指名读)

  b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么样的呢?到第2自然段中找到这句话。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理解内容

  师问:“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那老师要考考你*“扶老携幼”是啥意思?*你能说说“兴高采烈”有哪些近义词?

  2)说话练习

  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这些传统节日都非常隆重,这一天,人们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人们欢度节日的热闹。(指导读词)

  用上这些词语,结合你了解的重阳节的习俗,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大街上的热闹。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3)指导朗读

  大街上的热闹、人们的兴高采烈不属于身在长安心在故乡的王维,在王维的心里

  街上越是热闹,他越是——思亲

  人们越是兴高采烈,他更加——思亲

  同学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不仅能读出大街上的热闹更能体会王维的孤单寂寞。男生读第一句话读出大街上的热闹女生读第二句话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4)拓展练习

  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呢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

  提供词语:粽香四溢、龙舟竞发、举家团圆、欢天喜地、喜笑颜开、张灯结彩、赏月饮酒、兴高采烈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也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也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也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短短的一段话,竟然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王维的倍思亲还体现在哪段话中?

  5、交流第3自然段

  出示:王维想:以前在故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理解内容

  他想到了啥?(“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欢聚一起”、“让人高兴”)

  2)创设情境

  a如果我们都是王维的兄弟们,结合这些词语回想一下,以前,每次重阳节,我们都会怎么做?

  问:你给王维插上茱萸,是想——?

  你陪王维登高,是想——?

  以前,你和王维相聚在一起,是怎么快乐玩耍的呢?

  b可今年的重阳节,你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你们也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是你们中间却少了一个人——(王维),你们一定会西望长安,——(心里在想些啥?)站在山顶,高声地喊——

  3)指导朗读

  兄弟们,我们都很思念王维,王维也思念我们,他回忆过去,也想到如今,心里装满了对兄弟们的思念。1、2组读,读以前后面的句子,3、4组同学读如今后面的句子,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他想啊,念啊,他想家,想亲人,想兄弟,想朋友,想过去在一起的欢快的日子。就是思绪万千!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出王维的思绪万千!

  四、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1、感情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这样一个欢腾、团圆的节日里。他倍思亲啊!倍思亲!他恨不能插上翅膀,哪有翅膀呢?他只能以笔代翅,把深深的思念寄于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有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多名朗读。少一人,少的就是我——王维啊!多么的遗憾啊!你读——读得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2、三读课题,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让我们再次读好它——齐读课题。这句话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有这样感叹的也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写法指导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作者写王维思念亲人,为啥要写大街上热闹?也为啥要回忆以前快乐的情景?

  4、课堂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并理解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其他思乡诗,选择一句诗写写你的体会。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4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策: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读书活动认真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思念故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设计: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故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4、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简介了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对 策: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啥?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3、通过“重阳节也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景,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

  3、引导学生读读,体会“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自己”是诗人自己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是写自己思念故乡兄弟的一片深情。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2、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吟诵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这首诗重在抒情。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韵味来。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四、造句练习

  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五、实践活动

  进一步体会第三课《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以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在班上或小组内交流。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2、练习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检查

  1、 认读词语和诗文。

  2、 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 听写词语和诗。

  4、 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故乡亲人的不限深情。

  1、 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三、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ì xiāng xiōng dì jiā jiéxìng gāo cǎi liè

  huí yìxiāngféng qíngjǐngsī xü wàn qiān 

  ( ) (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茱萸(yíyú) 更(gèng gèn)加

  至(zì zhì)今 登(dēng dēn)高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四.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五.组词

  佳倍挽忆编

  挂 培 晚异遍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学习,是第二部分诗句学习的铺垫。小孩都爱看故事,运用这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自学生字。

  课后反思:

  讲授本课时,指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抓住“离开”“来到”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理。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吟诵时注意停顿、节奏。

  课后反思: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也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课后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在整堂课中,我把诗与文有机结合,相互对照。让学生在文的环境中解诗意,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所以学生在背诵这首古诗的时候就事半功倍了。

  王维为啥会思亲呢?都是由第2自然段引起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多读后找出好词,引导学生练说,对于这样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我让学生同桌对说,这样,学生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学生在表达起来也显得游刃有余了,还能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佳节更加浓烈了。

  重阳是我国农历的九月初九。所以有“重阳”之称,同古老的《周易》有关。《周易》中,“九”代表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节何以要登高呢?过去一般都是根据《续齐谐记》里所记载的那一个神话。说东汉时代有一个名叫费长房的道士,他预算到桓景家里九月九日有灾难,就劝他于当日离家到山上饮菊花酒。后来在《幼学琼林》中,也就有“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的说法。

  这些传说其实是查无实据,不足置信的。一些研究民间风俗的学者认为,重九登高,其实是古人在丰收之时,趁秋高气爽的季节,外出郊游。对“登高”一说也另有解释,即高者并不一定是高山,也可以是高台、高会。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的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并没有任何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其主要活动无非是郊游、饮宴、登高、赏菊罢了。因此,对于那些所谓的“避灾”、“转运”之谈,智者是不取的。

  课前思考:

  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文包诗”文章,它的结构很特殊,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诗歌,像《咏华山》、《妈妈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基于“文包诗”文体结构的特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爱美的情趣”。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鉴赏美文佳句,感悟诗文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的情趣。

  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本篇课文的特色,为了能让学生有这种情感的体验和落差,我设计了几处情感对比:

  1、开课时,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2、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3、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回到诗文,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课前思考: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学习时首先出示图片,再简介了王维远离故乡,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情绪。然后出示诗句即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预习,老师再检查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简介了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这样第一课时的上法也并不错。

  教学反思:

  本课是文包诗,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教学时首先由诗歌导入,反复朗读后学生自己理解诗句,在此情况下进行针对性的课文学习,老师适当简介茱萸,重点抓住诗中的“独”、“异”、“倍”和课文中的“思绪万千”展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文包诗的文章,文中不光交代了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诗句的意思,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古人云:善读诗者,以声以考义。因此,对于课题的理解,我的要求是“只求意会,不求甚解”。于是,朗读就成了最为恰当的形式。教师范读时,将“每逢”读得急促一些,“佳节”读得悠长一些,“倍”读得迸发一些,“思亲”读得深厚一些,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悟出诗句中的神采。同时,儿童也是最善于模仿的。从他们琅琅的书声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已达到了“意会”这一层次。通过这一课题导入中的情感熏陶,犹如开启了文章的大门,对于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意义不凡。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一个作业:收集有关抒发思乡、思亲和劝学的诗词佳句和歌曲。

  上一页  [1]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2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吕老师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本课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发展”。我们发现,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积极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和吕老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以题入手,分层研读,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吕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悟课题,从字面上去理解这行诗,接着引导学生再悟课题,感受文意。她以课题为线索,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首先抓“佳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关键词语,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抓“思亲”,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探究他“思亲”的原因,明白他是触景伤情,所以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接着引导学生感受王维是怎样“思亲”的,抓住“思绪万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通过“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感悟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也抓住“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吕老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共设计了四次让学生朗读课题,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课题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说明他们的理解感受在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吕老师还能有意识地巧妙地引导学生读出课文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形象,她常常在问学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啥?”“你从中感受到了啥?”这样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蕴藏着一个老师的教育智慧,因为她真正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了学生积极建构知识意义的虚拟主机,可以让原本凝炼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形象,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建构性”。……[[小精灵儿童网站]

  二、联系生活,激活情感,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吕老师在教学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人们登高游玩时的兴高采烈,吕老师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你们会说些啥?做些啥?”通过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人们欢度重阳的快乐。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吕老师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语调说:“王维15岁那年,离开故乡,独自去京城长安考状元,直到21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吃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样?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也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怎样?”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理解诗意,品味诗韵

  在学生了解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创作的完整情景后,吕老师出示了全诗,告诉学生:“我们读书要把自己放进课文,现在,你就是小王维,来吟诵自己刚刚创作的诗歌吧。”小孩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听说老师让他当诗人王维,马上就来劲儿了,加上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他们一个个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自己创作的诗”,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王维,我注意到最后一个穿黄棉衣的女孩更是读得摇头晃脑,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在学生朗读全诗后,吕老师也以角色采访地形式追问:“小王维,你有啥感受?”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巧妙地指点关键词的含义,为下一环节讲述诗意作准备。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吕老师也创设了一个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维写完了这首诗,把诗给了客栈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句写得真好,你能给我解释解释意思吗?”另一位客人也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啥意思呢?”这样在情境活动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横生,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他们一步步品出了诗韵,这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的“开放性”,让学生“活学知识”。[[小精灵

  四、拓展内涵,指导运用,以点带面,丰富积累

  “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已成了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了,而“佳节”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阳节”了,吕老师能关注这一点,拓展诗句的内涵,并创设了多种情境,指导学生活学活用。中秋节,父亲母亲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我想这里是否再开放些,老师创设了一两种情境后,干脆让学生来创设合理的情境,用上这句名诗表达情感。)这样的拓展内涵,指导运用,我想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延展性”。这一“延展性”还体现在吕老师能以点带面,丰富学生的积累。当指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时大街上的热闹后,吕老师请学生说说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样的画面?在通过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到王维的浓浓乡愁之后,吕老师也引导学生背诵了三句曾经学过的同样表达诗人乡愁的诗句,并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开一个“思乡诵诗会”。

  其实,吕老师这堂课上的亮点还不止这些,例如出示一幅图,标上东南西北,标上“长安”“蒲州”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义,课前利用读诗句猜季节,读诗句猜节日的游戏把学生引入学诗读文的情境。

  还有最后的总结全文部分,吕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身边的活资源,一个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同学即将出国去加拿大学习了,老师把这首诗作为礼物,送给要远离故乡和祖国的那个小孩,让她动情地来诵读,也鼓励其他学生用心朗读,把这首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朋友。当时听到这里,非常感动,我想,所有的小孩,特别是那位将要远行的小孩,今天的这堂课必将成为她一生中美好的记忆。这也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商榷之处:

  1、展开想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些超越学生经验的想象有时会浪费时间,弄巧成拙。

  2、拓展要适度,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悟研读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师的提问还可以相对减少些,问题的开放性还可以稍大些,例如:学生读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句子后,吕老师问的是:“你感受到了节日怎样?”我觉得似乎问:“你感受到了啥?”更好,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也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感受到人们迫不及待地欢度节日的激动心情,学生的感受将更有个性化,更加多元化。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3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文包诗”(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也有古诗,以这种形式结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诗”)的特殊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捧读文本,只觉得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直入心底。再次研读,诗中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个“独”字,使我的心为之震颤。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孤寂、凄凉,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表达自己对亲人无尽的思念,这其间深含的无奈与痛楚,撞击着我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正是作者内心的呼喊吗?我被文中那强烈的、真挚的亲情所感动。游子对亲人、故乡那份思念与向往,家中亲人对游子的那份牵挂和期盼,这种美好、纯真的无法割舍的亲情,不正是学生所需要体验的吗?

  由于学生个体及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造成的差异,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们现在的三年级学生,不到十岁,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几乎从未离开过父母,倍受家人呵护,从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就是这样一群小孩,怎样跨越一千多年的时间,与文中那个生活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且“门第孤寒”的王维对话?学生能从含蓄、凝练的诗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维年少离家,两年未归,时逢佳节,触景生情的那种思乡之苦,思亲之切吗?怎样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建架起对话的平台呢?反复地研究文本、学生,我发现那座虹桥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相依相伴的家乡情,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时空鸿沟的桥梁,沟通古今人物对话的融合点。对话的平台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乡之情为灵魂,以至真至纯至美的乡愁为心境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对话。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与文本、作者、学生的对话使我找到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课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设计:

  1、释题,设疑激趣,由题入情

  学生读课题后,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课题,边读边在课题上标注重点符号“每逢佳节倍思亲”,并激疑“课文为啥以这行诗句为题呢?”教师用自身的语感、标注符号、疑问,诠释着课题,揭示文章主旨“倍思亲”,帮助学生敲开文中“亲情”的大门。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此环节

  教师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述故事内容。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时,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粗浅的了解,为深度研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读文本,情理交融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围绕学生质疑、解疑来展开学习活动。由学生疑问生发出新的学习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整理、归并,应该可以归纳出“1、关于诗句的意思;2、关于课文内容;3、关于重阳节的风俗。”三大学习主题。学生选择有兴趣的主题,深入研读文本。此时,“疑问”表达了小孩们要求进一步与文本交流的渴望。学生们带着新的疑问,围绕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运用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凭借文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伙伴共同学习,在宽松而热烈的气氛中,进一步与文本对话。通过各个问题的理解、解答,教师相机由文入情,将文本由内容理解聚焦于“亲情”体验上,使理解与体验相融合,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相交融。学生走进文本越深,就越强烈地感受到王维相思之苦,乡情之浓。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全班范围的交流,小孩们围绕王维的离愁乡情,热烈对话。教师参与其间,或推进,或点拨,或欣赏,或疑问,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间推波助澜。相信此时此刻,小孩们的思维直奔一个“情”字而去,他们的心,翻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充满乡愁的重阳节,他们的心与王维的心在那一刻交汇了。

  4、真情朗读,尽情抒发

  深入研读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小孩们的心里如王维一样“思绪万千”,胸怀中仿佛积聚了满满一腔真情的清泉,这腔清泉需要涌流,需要抒发。此时,教师再次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借助诵读来尽抒情怀。教师请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继而进行个性化的诵读交流活动。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情体会在彼此的心灵中交融了。学生动情、动心的朗读,让一段思乡的旋律洋溢在课堂上,让那翘首东望的形象呈现于课堂上,让王维对亲人的呼唤回荡在课堂上。

  本课教学设计中的四个环节,是用一个“情”字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层层递进,教学呈现一种咬合状态。即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抒发,读中积累,逐步推进,环环相扣,不断提升,体验作者感受,以达到学生、作者、教师情感的共鸣。

  《每逢佳节倍思情》 说课稿

  我所讲授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八单元23课《每逢佳节倍思情》的第一课时。本课共3课时,总教学要求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把字词教学定于第一课时。同时三年级的课文是个跨度很大的过度,它由三年级的注音课文走向生字课文,对于识字积累还不多的他们,读课文也是艰难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课文读不流利、准确,将影响到下节课文章的学习。因此,我也把正确、流利读课文定为一课时,以便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由于识字量大,课时紧,任务重,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把预习生字放在课下,通过自学、家长检测的环节让学生学会生字;课上为了节约学习时间,我以练习检测的形式来呈现本课生字的重要读音、部首、笔画、形近字辨析等,以此来强调重点,让学生巩固掌握。为理解词语,多读课文节省时间,争取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认准二类生字,写规范一类字,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师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你能读准确吗?

  (1)出示第一组词语: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重”“携”“兴高采烈”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说)这是多开心的事啊!让我们用开心的语气读一遍。(师手指第一组)

  (2)出示第二组词语: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

  “思绪万千”:你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3.过渡:(师熟练地说)重阳节是多美好的节日啊(手指幻灯片面对大家),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有一个人却和家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是——王维(齐说)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一)独在异乡为异客

  1.你了解王维吗?(知道)指名说,唐代大诗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知道)文中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了,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指名读。

  2. 生讨论:出示: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故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啥时间离开故乡?(15岁)到哪里去?(到京城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故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重读),中间还隔着高高的(重读)华山,(板书画华山)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王维在华山的西面,这不是他的家乡,而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板书:异乡)。像他这样离开故乡来到别的城市就是在异乡的一个——(板书:异客)他们真是:(板书:天各一方)。

  (4)此时的王维一定感到很——孤单。像他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外地多——孤独啊!——板书:独。

  你能读好第一自然段吗?指名读,齐读。

  小结:而年少的王维离开故乡已有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和父亲母亲见面,他不能和兄弟在一起玩耍,这真是——(板书:独在异乡为异客)  补齐板书:在   为

  3.指导诵读:你能读好这一行吗?个别读

  (读时划出斜线:独在/异乡/为/异客 )

  点评:(1)你读的很准,把节奏读出来了。

  (2)读得很好,读出了韵味。

  (3)从“独”这个字我听出了王维的孤独,(“独”板书加点)从“异”这个字我也听出了一个异客的独单。(“异”板书加点)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1.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正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这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这样的节日就可以把它叫做——(加点:佳节)

  2.看!师(逐一出示图片和对应的词)出示“唱歌跳舞”问:这是在(   )?

  出示“登山”问:这是在(   )?出示“喝菊花酒”问:这是在(   )?出示“吃重阳糕”问:这是在(   )?

  3.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我们怎么样欢度重阳佳节的?

  (出示课件填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热闹极了。)

  4.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请你拿出笔来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指名说。

  (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热闹”变红。)(“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变红)

  听了他的朗读有没有感受到大街上热闹的情景?

  “扶老”(师做动作)“携”(师做动作)扶着老人带着小孩。平时你的父亲母亲带你去瘦西湖玩过吗?这就是兴高采烈。

  指名读(齐读全句)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

  5.过渡:看到人家欢度佳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想想自己(指黑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啥意思吗?(更加)是啊!更加思念亲人就是——(加点:倍)你能把这句的意思说出来吗?

  6.  指导朗读:佳节并不只是重阳节,还有春节、中秋节等。谁能读好这行。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点评:1、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不到思念之情。2、我能感受到你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三)第三自然段。

  1.王维看着大家热闹的情景不禁想起以前和亲人一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2.师范读第三段。

  边听边想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也想起了哪些事?生答(出示:以前……高兴啊!)

  (1)想到兄弟。重阳节里人们都干些啥?(头插茱萸)指名说。为啥头插茱萸?(出示图片:茱萸)

  师补充:茱萸是一种很香的草,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登高、插茱萸,传说可以辟邪。他和兄弟们插茱萸也希望给对方带来好运。还会干啥?(手挽着手登山)

  (2)(师拉着两个学生的手)手挽着手聚在一起登高远眺,可见兄弟的感情多好,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3.可如今(手指简笔画)王维在山的这头,而故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出示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

  (1) “……”(变红)。大家看这个符号是——省略号。在这里是一声长叹(哎!)现在是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出示填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           ,不能           。(指名填空)

  (2)点评:是啊!如今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吃重阳糕,也不能手挽手登高远眺。诗人想到了很多很多,(换课件)所以用了省略号,从“······”读懂了啥?(思念)

  (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指两名学生读。评:听出你想了很多。

  4.过渡:王维还想了些啥呢?(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看,(出示: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这就是——板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读好好这行,指名读。

  是啊!他的兄弟也在思念他,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6.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齐读。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也到了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生说(“思绪万千”字体加粗)

  2.王维将不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板书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次有感情的读诗。

  3.指导背诵。

  “忆”更能感受到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配乐诵古诗。),齐读。

  指名读:谁能读好这首诗。此时此刻,加入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看着远处,你不限深情地吟诵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让我们一起当一回王维,此时我们已经站在山坡上(手势起立)眺望着遥远的故乡,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站)

  4. 听,人们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播放,带着学生轻轻拍手)有些同学听着就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唱一唱。(再播一遍)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佳句,现在,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

  《静夜思》《夜书所见》

  五、课后作业:(出示)

  1.读一读,默一默。

  2.读一读,背一背。王维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如《相思》,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眷恋之情的诗。出示《相思》大家读一读。

  3. 搜集一些思念故乡的古诗。可以是思念故乡的,也可以是王维其他的诗,你可选一首写下来。

  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华

  (西)长安   山     故乡(东)

  [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简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我把单纯的初读词语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吸收,也就是在弄懂意思的基础上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通过通过说这一句话明白课文大意。再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使他们更有兴趣,更积极积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由老师的思路转化成学生的学路,做到顺学而导。在理解“天各一方”时,考虑到三(6)班学生平时课堂上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不太积极的特点,我采取了由图直观教学的办法,先让学生简介王维,再简介王维当时实住地和故乡所在地隔着一座高高的华山(画出图),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很轻松的感受到离家之远而产生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品味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小孩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小孩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啥呢。”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进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文辞优美,简洁。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教学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啥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啥?”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15

  选择正确读音。

  茱萸(yí yù) 更(ɡèng ɡèn)加 重(chóng zhòng)阳

  至(zì zhì)今 登(dēng dēn)高 加倍( bèi biè )

  我会拼写。

  yì xiāng xiōng dì jiā jié sī xù wàn qiān

  chā tú huí yì xiāng féng xìng ɡāo cǎi liè

  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挽 ( ) 倍 ( ) 逢 ( ) 佳 ( )

  晚 ( ) 培 ( ) 缝 ( ) 挂 ( )

  亿( ) 异( ) 维( ) 扶( )

  忆( ) 导( ) 唯( ) 抚( )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不相同 ②特别 ③另外的 ④惊奇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大海深处景色奇异。 ( )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 )

  看到日全食的景象,我们惊异地喊道:“太神奇了!” ( )

  五、完成填空。

  ⒈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⒉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诗人王维不由思绪万千,写下了 这首诗。诗中“ ”表达了王维远离故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拓展:

  一、你能将这些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吗?

  水 饺

  重阳节

  元 宵

  春 节

  粽 子

  元宵节

  月 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你还读过哪些思念故乡或思念亲人的诗?回忆一下,背给家长或同学听,看谁背得多。

  请你摘抄其中的一首:

推荐站内搜索:重庆公务员考试题库、建造师考试成绩查询、河北省自考成绩查询、保险代理人考试题库、江苏教育网成绩查询、小学生六年级作文网、高考报名入口、4级准考证、成人高考网站报名入口、云南公务员考试时间、

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每逢佳节倍思亲(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5976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