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从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及这对父子间的相互信任。
3、在角色写话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设想】
1、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爸爸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爸爸的了不起”。
2、抓儿子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反复品读,从中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爸爸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啥“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深入感受他们的了不起。
二、感悟“了不起”
1、感悟爸爸的“了不起”:
⑴ 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爸爸了不起的句子。板书:父。
⑵ 交流: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朗读:
a、能具体说说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个性化朗读)
b、请再读读这句话,说说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爸爸的了不起? (个性化朗读)
② 想象说话──想象画面读:
a、8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爸爸在废墟里挖掘的画面吗?36小时过去了,你能想象出此时爸爸形象吗?
b、能结合你看到的画面来读读这句话吗?先自由地读读。再指名读。
③ 情境感受读:
a、导:面对这样一位爸爸,哪些人来阻挡过他,他也是怎么样回答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说说你感受到了啥?能读出当时处境的危险吗?这位爸爸急需别人的帮助。
b、导:是啥支撑着爸爸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持挖下去呢?
出示:然而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齐读句子──个性化读)
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c、导:因为爸爸要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于是他挖了……齐读句子。
④ 深化朗读:
a、导: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没人再来阻挡他因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爸爸因为失去小孩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师:同学们也这么认为吗?
(是呀!这就是爱,深深的父爱。)板书:爱。
b、诗化读:
师引读:是这深深的爱和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爸爸不停地挖,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无论……正是源于父子间的约定无论……
2、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⑴ 师:儿子的了不起你也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⑵ 交流,随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
(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能如此沉着冷静真了不起!)
② 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沉着冷静地再说一次吗?(第三人称转换)
③ 请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啥?
(儿子对爸爸的信任,他坚信爸爸会来救他。)
④ 你能把阿曼达对同学说的话自信地再说一次吗?(第三个称转换说)
⑤ 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于是阿曼达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齐读句子)
⑶ 导: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啥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啥?
(儿子很善良,勇敢,对爸爸很信任)
② 个性化读:
③ 引读师:
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当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儿子的回答是──齐读这句话。
⑷ 朗读训练(13~19小节)。
① 导读:
当爸爸听到地下传出儿子的声音,当儿子得知是爸爸来救他时,父子间展开一段感人的对话,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们怎么样的心情?交流(惊喜,自信,激动)
导:能读出这对父子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② 同桌分角色练读──指名分角色读(评价)──男女分角色读。
⑸ 师小结:
是呀!爸爸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爸爸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深华“父爱”
1、角色写话,此时假如你是14个得救小孩中,一位小孩的爸爸或妈妈,是先前劝说过这位爸爸的好心人、救火、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啥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交流。
2、总结: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首读(师范读──生个性化读)。
有人说:
父爱是一缕阳光, 父爱是一泓清泉,
让你的心灵让你的情感
即使在即使蒙上
寒冷的冬季岁月的风尘
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依然纯洁明净。
四、作业
1、讲:
我要把这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
我要品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其中的父爱。
3、写:
我想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的爱》。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爱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载体,以听、说、读、写、思为实践平台,以质疑问难、解决问题为效益优化,展开教学,抓住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的重点,突破在读中领悟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的难点,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
1、谈话回顾旧知。
2、教师导入。
二、以情入境,突出重点
1、提领全文关键句,解读全文,学生边读边划出父子了不起的语段。
2、默读相关语段,思考他们怎么样了不起,写出体会。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用教师的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相关镜头,音乐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说,读中写。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品读感悟,突破难点
在品读感悟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规律,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利用评价语言顺水推舟,渗透语言表情达意的特色和读书办法:
切入句: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切入情景:
16自然段感受儿子在绝境中冷静、勇敢。想象在长38小时中,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会有怎么样的感人镜头。结合课后练习,读写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四、探索体验,化解疑点
1、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还有啥没弄懂的问题?
2、质疑问难,梳理归纳。
3、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创读升华,拓展延伸
1、播放父子拥抱的配乐画面,学生自然带着各自的感受和体会融入到这激动人心时刻,再诵读这激动人心的句子──全文关键句(照应开头)
2、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动了说说都想到了啥?
3、推荐有关人物亲情的文章和动物亲情文章。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守刚执 勇无冷
信强着 敢私静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感受爸爸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爸爸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记者采访“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学生异常积极,查找的资料有十几本之多,特别是孙中恺、邢中浩从网上下栽了智利大地震等的图片。文字,用磁盘拷贝了带来。)。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点击画面,出示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2、观看动画
1989年,美国洛杉机一带发生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么样的灾难哪?
3、说议:看到满地狼籍,满眼废墟,你想说点啥吗?
二、展开对话感受形象
(一)师生对话
过渡: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引读)在混乱和废墟中,————(读第2节)
2、读议:此刻,爸爸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出爸爸的话吗?
3、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
(点击句子1)出示:
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爸爸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怎样解决。)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爸爸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3)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爸爸想办法找到他。)
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爸爸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二)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点击“思考题”按钮)
按要求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6分钟后)
(三)生生、师生对话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相机出示句子
#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爸爸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爸爸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爸爸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爸爸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爸爸,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小孩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么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小孩,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啥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啥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啥?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爸爸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爸爸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师: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爸爸,谁愿意替爸爸说?(卷起材料纸当话筒,严肃地说)“阿曼达的爸爸,您好!您现在最想说啥?”(或者向信息组借一只话筒)
生:……
旁边有帮助爸爸拯救小孩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妈妈,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再次点击“灾难”按钮,避免学生嬉笑,冲淡气氛)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特别提示: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叫举手的3人)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啥要提醒他们吗?
师: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我是路喜的妈妈,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我是爸爸。
师: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打住,这群小孩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小孩脱险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啥事?事情是怎么样发生的,经过怎么样,结果怎样?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
2、为啥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爸爸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爸爸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爸爸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啥?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爸爸“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啥?)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啥?)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啥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父亲?)
(2)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么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地震)这是前几天电视、报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个特殊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哪个特定的地点?(四川汶川)。也会想到哪些人?(灾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党和政府领导人、志愿者……)你能用上刚才的时间、地点、人物说说发生在汶川的事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坚强地和困难作斗争。)
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也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 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谁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用时间、地点、人物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啥事?
(一位爸爸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爸爸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爸爸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
2、你觉得这是一对怎么样的父与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重点研读,品味感情
1、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在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学生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讨论)
2、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爸爸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爸爸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3、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指名读)你还读出了啥?
(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爸爸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爸爸一直在干啥?(不停地挖掘。)真了不起呀! 师板书:挖
4、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啥?
(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爸爸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啥?
(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爸爸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爸爸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爸爸的手,割伤了爸爸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6、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爸爸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啥问题吗?
(为啥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为啥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为啥爸爸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7、那大家反复地读这段话,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认真地思考。如果有啥新的发现,请划记下来。(学生默读课文。)为啥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8、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生朗读)
9、为啥爸爸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10、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啥?联系上文说一说。
(那个昔日充满小孩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小孩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很多人都来阻挡他。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么阻挡他的?后来为啥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引读
出示:废墟 绝望 阻挡 危险 摇头叹息……
11、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爸爸停止挖掘了吗?(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12、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爸爸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出示:不论……总……
(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13、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14、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爸爸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爸爸,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样读这段话?(生朗读)(热泪盈眶)
1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爸爸走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三、抓补白点,升华情感
1、爸爸表现的这样了不起,那儿子表现也怎样呢?师生对读12-23自然段中父子的对话。(儿子也了不起)
2、为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我找到的是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爸爸特别的信赖。)师板书:只要……就……
(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小孩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师:当爸爸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就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板书:等
2、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啥呢?。
(他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等?)(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啥呢?)
(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爸爸的到来的时候,其他的小孩会说些啥呢?阿曼达也会怎么样回答?)
3、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4、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在黑暗、狭小、拥挤的虚拟主机里,阿曼达和其他的13个小孩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有些同学在哭泣。)
(废墟下的阿曼达在想:只要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当阿曼达被困在教师的墙角的时候,阿曼达会焦急地说:“父亲,您快来救我啊!”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爸爸的到来的时候,阿曼达可能会说:“父亲,您怎么还没有来救我呀?”一个同学说:“你的父亲不会来救你了。”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的父亲一定会来救我。)”
5、瓦砾堆下的阿曼达等了爸爸将近40个小时后是一副啥样子呢?他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面包等待父亲两天一夜吗?
(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6、对爸爸的不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爸爸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出示16和23自然段。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是啥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是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爸爸的不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一起。)
2、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啥好处?
(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3、当爸爸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一起!
4、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一起!
5、“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6、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7、如今,废墟中的汶川灾民,过了196小时还有人奇迹般的生还,因为他们知道------
无论发生啥,解放军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啥,消防队员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啥和总理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啥,全国人民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8、让我们一起对汶川人民说————无论发生啥,我们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五、课外延伸,开拓视野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爸爸:挖 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 只要……就……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1、检查、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抓住语言描写感受儿子的可贵品质,进而体会到儿子是从爸爸身上汲取了无比的力量,深化“父爱”这一主题;
3、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题,提高阅读能力,进一步感受不同形式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大家在课前预习时已经做了《语文快乐园》中的练习,本课的生字词你会写了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翻翻书复习一下,一会儿,我们要听写。
师:大家准备好,我们听写几个词语。(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认真书写:洛杉矶、混乱、顿时、废墟、爆炸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位同学写得怎样?(集体检查订正)下面大家对照黑板先看看你自己写得怎样,然后同桌交换检查。
师:这些词语,也一次把我们拉回到199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洛杉矶大地震。谁能用简洁的话把你了解到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说给大家听?如果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就更好了。
生: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许多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人们顿时陷入了混乱中。有位爸爸赶到儿子所在的学校时,发现那座三层的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没有绝望,而是一刻不停地挖着,终于救出了儿子。
师:你说得很清楚,也很完整。
二、抓住语言描写,感受儿子的形象
师:从故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爸爸的坚强执著和他对儿子强烈的爱。他的儿子阿曼达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孩呢?请大家找出描写儿子的部分大声读一读,边读边体会。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阿曼达是怎么样的?
生:他相信自己的爸爸。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读出来。
生:(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师出示投影卡)
师:儿子相信爸爸啥?
生:儿子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
师:我们听出了儿子对爸爸坚定的信任。(板书:信任)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很坚定,也很信任. 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从儿子的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啥?
生:儿子很勇敢。(板书:勇敢)
师: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和阿曼达一起正在那座三层教学楼里上课,突然,整个教学楼开始剧烈地摇晃,你和同学们的身体也随着不停地晃动。轰——厚重的房顶像山一样向大家砸来,倾刻间,所有的人被压在了废墟底下。这时候,你看到的是——
生: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师:你听到的是——
生:轰隆隆的声音。
师:对,房屋在不断地成片倒塌。还有啥?
生:同伴们尖叫的声音、哭泣的声音
师:是啊,这时你也有啥感受?
生1:很害怕。
生2:很恐惧,很无助。
师:那大家说,七岁的小阿曼达会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他一点儿也不害怕?
生:害怕。
师:是的,他也会害怕。但他有没有被恐惧吓倒?
生:没有!
师:他还不住地安慰同学,多么勇敢!来,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读阿曼达说的话。男子汉,你来,勇敢地说。
师:在那样突如其来的可怕的灾难面前,阿曼达表现出了超乎一般的勇敢、坚强,是啥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生:是爸爸的话。
师:爸爸的啥话?
生: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不论……总会……)
(2)你还能从哪句话进一步认识阿曼达?
生:“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啥,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出示投影卡)在这个回答之前,爸爸声音颤抖地说——
生:“出来吧!阿曼达!”
师:从“颤抖”这个词中你能读出啥?
生:爸爸太累了。
师:是啊,爸爸一刻不停地挖了38个小时,能不累吗? 你还能读出啥?
生:爸爸很激动。
师:爸爸终于确定儿子还活着!多么激动。还有啥呢?(生答不出来。)请大家看书上的插图:所谓的“安全的出口”真的很安全吗?
生:不安全,随时可能倒塌,废墟中的人随时都面临着危险。
师:这也是爸爸声音颤抖的原因。来,谁来当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这句话?
生读
师:爸爸经过了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多么激动!此刻,他唯一的念头是让儿子尽快脱离危险,将儿子紧紧地搂在怀中。(有感情地)爸爸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来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安全洞口被打开,当一丝光射了进来,当爸爸冲你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你的第一反应会是啥?
生:马上冲出去。(众笑)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好。让我们听听阿曼达是怎么样说的?
生读阿曼达说的话。
师:听了阿曼达的话,你最想对他说啥?
生:阿曼达,你真勇敢,我很佩服你。
师:我听出了你由衷的敬佩之情。谁还想说?
生:阿曼达,你很有爱心,你真了不起。
师:(板书:爱心)说得好。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父子间的对话,你的朗读就代表你的理解。我当爸爸,谁来当儿子?(师生分角色读)还想读吗?谁想读爸爸?谁读儿子?
师:这对父子马上就要相见了,爸爸是多么激动,多么急切!而儿子却把先出去的机会让给了同学。是啥让他有这样可贵的勇气和爱心呢?
生:是爸爸说的话。
师:也是爸爸这句话。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儿子想到了这句话,爸爸也想到了这句话。还记得在哪一段吗?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啥?
生1:感受到了爸爸非常爱他的小孩,一想到小孩在等着他,就有了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不停地挖着,挖着
生2:感受到了儿子非常信任爸爸,他知道爸爸一定会来救他。因为他相信爸爸说的话,无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困境中,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才把他们父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读读这句让爸爸顽强执着、决不放弃的话!(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这句给了儿子无比的信心,坚定的勇气的话!(生齐读)让我们读读让这对父子彼此信赖,心息相通的话!(生齐读)在生死关头,这句承诺,这句话,顿时化为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这就是——
生:爱的力量。
师:是的,这是一种伟大的不可摧毁的爱的力量!(师板画: )
师:是爱创造了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终于经受住灾难的考验,重逢了!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他们重逢的喜悦吧!(师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部分)最后一句让我们一起来读。再幸福一些,来!(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的深情朗读,让我也一次重温了那感动人心的父子之爱、父子情深,也让我想到了《语文快乐园》中的一篇描写父爱的好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请大家默读这个故事。
附:父爱没有力学
他是研究力学的专家,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曾经再三提醒自己的学生们:“在力学里,物体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主要是看它飞行的距离和速度。一个玻璃跳棋弹子,如果从十万米的高空中自由落体掉下来,也足以把一块一米厚的钢板砸穿一个小孔。”
他说:“我提醒大家注意,千万别幻想能够把高空掉落的东西稳稳地接住,即使是一颗微不足道的石子!”
那一天,他正在实验室里做力学实验,忽然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他的妻子惊惶失措的告诉他,他们那先天痴呆的女儿爬上了一座四层楼的楼顶,正站在楼顶边缘要练习飞翔。
他的心一下子就悬到了嗓子眼,他一把推开椅子,连鞋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赤着脚跑出去了。他赶到那座楼下的时候,他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惊恐失措地站在那里。他的女儿穿着一条天蓝色的小裙子,正站在高高的楼顶边缘,两只小胳膊一伸一伸的,模仿着小鸟飞行的动作想要飞起来。
看到父亲母亲跑来了,小女孩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从楼顶上起跳了。很多人吓得“啊”的一声连忙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看到女儿像中弹的小鸟般正垂直下落,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抓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蓝色云朵迎了上去。
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色的云已重重地砸在他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狠狠地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喀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啥也不知道了。
他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躺了两天了。他的脑子还算好,很快就清醒了,可是下肢还打着石膏,缠着绷带,周身的疼痛让他倒吸冷气。他那些焦急万分的学生们对他说:“你总算是醒过来了,你站在楼下接小孩实在是太危险了,万一……”
他笑了笑,看着床边安然无恙的女儿和泪水涟涟的妻子说:“我知道危险,搞了半辈子的力学,我怎么能不懂这个呢?只是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师:故事读完了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突然推开紧紧抓住他的学生们,一个箭步朝那团蓝色云朵迎了上去”从力学角度看,这样做的危险是啥?
生:从楼顶跳下来的女儿,会对他产生很大的伤害。
师: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这样做的危险?
生:随着一声惊叫,那团蓝色的云已重重地砸在他的胳膊上,他感到自己像被一个巨锤狠狠地砸下。腿像树枝一样“喀嚓”一声折断了,眼前一黑啥也不知道了。
师:谁再来读读,读出这惊险的场面?
生读
师:作茧自缚为研究力学的专家,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为啥还要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接住女儿?
生:在爱里边,只有爱,没有力学。
师:爸爸的话做了最好的回答。让我们把爸爸的话完整地读一遍。
四、感受生活中的父爱
师:说得多好,只因为有爱,我们的爸爸就可以无私地为我们付出一切。同学们,也许从出生到现在,你都没有感受到爸爸那种无微不至的爱。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在平日的生活中,爸爸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也饱含深情的事呢?
生1:有一天傍晚我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我父亲只拿着一把伞来接我。在回家的路上,父亲让我自己打着,我怕父亲淋湿了,就推给他,可父亲也推给了我。到家后,父亲全身都湿透了。第二天还感冒了。
师:这样的事可能大家都经历过。爸爸的爱就是一把伞,随时为我们遮挡风雨。
生2:去年夏季,父亲带我到青岛动物园玩。一路上父亲总是牵着我的手,遇上凶狠的动物他就护着我说:“离远点!”
师:爸爸的爱是温暖的手,处处呵护着我们。
生3: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拿来许多练习题给我做。当时是夏季天很热,我不停地擦汗。可过了一会儿,我感觉不热了,我回头一看,原来父亲拿着扇子在给我扇风。我感到很凉爽,可父亲的身上满是汗水。
师:爸爸的爱是清凉的风,丝丝拂过我们的心田。爸爸的爱己融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甚或是冲你痴痴地傻笑,给你一个满怀的拥抱,却流露出不尽的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最值得珍惜,最值得回味,它就是——父爱!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语文快乐园》中的一段话。请大家看30页的快乐导读——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无形,弥漫苍穹;父爱无言,渗透时空。这份厚重的爱,让我们细细体味……请大家一齐读一遍
师:课后作业:课后,建议大家把这篇课文中有关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或段落抄写在积累本上。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爸爸
不论……
总会……
勇敢、爱心、信任的儿子
(爸爸和儿子中间有颗心和一条双向箭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语文课堂 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办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爸爸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爸爸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爸爸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爸爸。(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么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爸爸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啥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 动作 外貌 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啥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爸爸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爸爸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爸爸。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爸爸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爸爸。(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爸爸为啥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爸爸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爸爸曾经在啥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爸爸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爸爸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爸爸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啥,爸爸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爸爸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爸爸,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爸爸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爸爸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么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 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爸爸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么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
爸爸 挖 外貌
了不起 无论…总… 细节
儿子 等 语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以情感人 意文兼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文/施茂枝
【教学目标 】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季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妈妈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季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气氛,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 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啥?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 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啥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么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爸爸和儿子的了不起。
(1) 关于爸爸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啥?
②“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爸爸“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啥?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啥?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办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爸爸”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小孩的声音:'父亲,是你吗?'”儿子凭啥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父亲?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爸爸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啥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啥?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 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一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朴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小孩的父母见到自己小孩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爸爸做比较入手。让小孩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小孩的爱,但阿曼达的爸爸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爸爸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爸爸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爸爸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爸爸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比如在教学“劝说”爸爸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这位爸爸爱小孩,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小孩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伤生,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 ──不论发生啥,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再一个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例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爸爸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爸爸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朴实,但令人震撼。怎么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也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
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
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先找出课文中爸爸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爸爸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也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教师对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背一背古诗《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啥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
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啥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并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啥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二,案例中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比如,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教学环节中,环节设计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只有“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初读课文”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本教学环节应该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更恰当。而在教学环节三“引导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中,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读得恰到好处”,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却以“讨论” 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八个“讨论要点”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针对相关的内容和重点语句应用啥样的语气来朗读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教师的提问和小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人以“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还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原则。
第三,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办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
比如,第一课时的课外作业——“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表面上看是在为下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做准备,但实质上与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而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的1至3题”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并课后练习题2已于第一课时的“讨论要点三”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流,不必再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给学生;而第3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或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更恰当。
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课前交流
师:我的名字叫高娃,猜一猜我是来自啥地方的老师?
生:我猜老师来自内蒙古。
师:为啥?
生:我在电视里听到过高娃一般都是内蒙古的名字。
师:有没有人知道高娃是啥意思
生:我猜老师的父母是希望你尽快长高,高大,你的知识也每天在成长当中。
师:你的猜想我的父母包好这美好的祝愿。可是高娃这两个字来自蒙语中的词语,意思是美丽。
师:教学生用蒙语问好
师:我们来聊聊天。512大地震哪些报道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有个小男孩自己被压在废墟底下,还唱歌,让营救的队员不紧张。
生:有个小男孩躺在担架上敬礼。
生:有个小女孩自己跑到半路后来回去叫同学,埋在废墟下。
生:有一位妈妈用自己的背为小孩挡住了坚硬的石块。
生:一个爸爸从下午就开始挖,只用一双手,一个人默默地挖,……第三天夜里终于挖到儿子,儿子已经死了。他抱着儿子坐了一夜。
师:听了他的简介,天底下所有的人都会为父母之爱感到震撼。
有一年,在洛杉矶发生了同样大的地震,我们就去看看这次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上课
师:这册书第6单元安排了一组有关父母的文章。默读导读,看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的要求。
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主要讲了啥内容,自由读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标上自认段,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
生:自由读书
【出示词语】
洛杉矶混乱昔日
疾步保着瓦砾
血丝血迹破烂不堪颤抖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非常动情,这些生字你能都读准确吗?谁来读第一行,
生:洛杉矶混乱昔日
师:第二行。
生:疾步保着瓦砾
师:也读得非常准确。疾步的“疾“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在这个词中选第几个。
生:第四个。
师:疾步是啥意思?
生:迅速走过去。
师:第三行
生:血丝血迹破烂不堪颤抖
师:黄色的字“血”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谁站起来读。
生:血丝血迹
流血
师:看看生字中哪个字非常难写。
生:颤抖的颤。
师:为啥?
生:下面的日怕多一横。
生:破烂不堪的堪难写。
师:拿起笔,打开生字表,在你认为难写的字下面写一遍。
生:写字
师:回顾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爸爸挖开瓦砾寻找他的儿子,结果找到了儿子。
师:谁再来说?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爸爸为了寻找他的儿子,不顾消防人员和巡警的劝告,挖得双手流血,儿子终于解救出来。
师:你对事情的结果很关注。那么这对父与子给你留下了啥样的印象呢?
生:爸爸很伟大的,儿子很善良的。
师:请你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爸爸伟大,儿子坚强。
师:也请你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爸爸做事坚强,坚持,一直挖了38个小时,儿子是善良的人,先不救自己,先救同学,
他们之间的信任解救了自己,解救了同学。
师:小孩你是个对文字很敏感的同学。
生:他爸爸很勇敢,不怕大爆炸,去找儿子。
师:正如同学们讲的,作者也在课文最后用一个词概括了这对父子。哪个词?
生: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你刚才说这位爸爸非常勇敢,把这个词语写在这里。好不好。
师:为啥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哪些文字深深感动了你,让你觉得这位爸爸很了不起,用波浪线画下来,简单写下你的感受。
师:交流一下。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正音“血丝”。
师:你再来读这两句。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两句话还深深打动了谁?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小孩的声音:“父亲,是你吗?”
师:还有谁,你来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啥?
生:我体会到爸爸为了救儿子不顾一起去挖。
生:他不顾艰辛,为了救儿子,也在努力地挖。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爸爸的挖掘的艰辛。
生:他挖了8小时,时间很久。
师:他一共挖了多长时间?
生:36个小时。
师:36小时有多久,算算,一天半的时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啊,这么长的时间作者为啥不直接写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用意何在。
生:这样可以体现爸爸挖了好长时间。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个句子。
生:(缓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啥读这么慢?
生:因为挖得时间很长。
生:体现时间很漫长,很艰难。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吧,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吧,那从他经历了怎么样的苦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动作、神情和他的内心吗?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师:爸爸在用力挖着,在这个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啥?
生:那位爸爸用不满血迹的手在瓦砾堆上使劲地挖,布满血迹的眼睛在努力寻找他的儿子,时间过得很慢,也很艰难,他的衣服破烂不堪,但他仍然在挖。
师:流血的岂止是爸爸的双手,还有他的内心啊。
生:爸爸不顾自己的安危,他心里想着的只有儿子,衣服破了,他依然坚持着没有放弃。
师:除了儿子,爸爸此时心中完全忘了自己的安危。
生:这位爸爸拼命地挖,一块石头接着一块石头挖,正是他想救儿子的心,让他忘记了伤痛,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寒冷。
师:看似简单的几个数字,却让我们通过想象体会到多么深刻的内涵。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让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受齐声读读这段文字吧。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爸爸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为啥这两句话深深打动你?
生:因为爸爸为了救小孩,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
生:“不!父亲。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啥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位儿子知道自己能出去了,可是他还是要最后出去,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
师:说的非常好,可是刚才老师让你们说哪些句子表现了爸爸对儿子的爱。
生:然而这位爸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位爸爸不顾他人的劝告,心中只有儿子,想救儿子。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好多人都在劝告,只有爸爸在挖。
生:从第五自然段: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小孩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爸爸,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同学们,静静凝望这段文字,你有啥问题想来问吗?
生:同样是小孩的爸爸与妈妈,为啥只有一位爸爸在挖,而其他人没有作出行动。
师:你很善于提问,非常好
生:我想问一下。这些路人为啥说太晚了,没有希望。
生: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师:谁还有问题?
生:有好心人上来拉住这位爸爸,说没有希望了,他们的小孩也在废墟底下,为啥不去挖,而是拉着这位爸爸?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为啥没有人来帮助这位爸爸?
生: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么大的地震小孩还能活下来。
师:多大的地震
生:非常大的地震
师: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地震,读课文中句子。
生:有一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非常好。
生:因为随时可能会发生大爆炸,如果没找到他,自己还赔上一条性命。
师:你能不能说为啥其他父母此时不来?
生:因为如果发生大爆炸,自己的儿子没找到,倒赔上自己的性命。
生:他们没有这对父子之间的约定。
师:如果没有平时的真诚交流,怎会有此时震撼人性的行动。没有人来帮助他,
其他的父母也同样爱这自己的儿子美女儿,可他们此时都已经绝望了,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段话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小孩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爸爸,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爸爸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为啥爸爸眼睛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
生:他希望有人帮助他,找到他自己的儿子。
生:他用祈求的目光看着他们。
师:他的心中只有儿子,同学们注意到了他此时的神态。老师也想问一个问题,为啥爸爸会留下来挖,他心中怎么想的?
生:因为他爱他的儿子。
生: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他,儿子还活着。
师:为啥他认为儿子在等着他?
生: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就是爸爸36个小时一直不停地挖,他心中记住对儿子的承诺。一起读。
生: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是爸爸对儿子爱的承诺,也是爸爸对儿子爱的誓言。读
生:不论发生啥,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爸爸用生命和鲜血来诠释一句朴素的爱的语言。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子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你是否发现文中这些深深打动你的语句都是围绕爸爸的哪些方面来写的,结合单元导读来说说。
生:他想救儿子的念头。
师:他的这些想法你是从哪些方面的描写中看出来的。
生:时间描写,语言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作者就是%d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学习重点:解决课文的生字词,并积累语言。
知识链接: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强化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预习任务:
1、 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
2、 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学习巩固生字词。
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3、分角色朗读爸爸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
1、洛( )矶 瓦( ) 废( )
( )抖 ( )炸 ( )乱
2、解释词语:昔日 、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3、课文讲述了( )发生在( )的大地震中,一位爸爸(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 )的感人的故事。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找一找并搜集相关地震的知识。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 课 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 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 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a、 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办法。
b、 我能体会到爸爸与儿子的“了不起”
学习重点:
体会爸爸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爸爸身上汲取的力量。
预习任务:
正确流利的大声读课文。
勾画出文中描写爸爸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爸爸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啥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2、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爸爸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3、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爸爸,我们来评一评。
4、编排课本剧。
三、达标检测
1、课文结尾为啥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啥,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啥好处?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啥?说些啥?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学习本课后我的收获
知识延伸:
收集有关的课文读读,如朱自清的《背影》和描写母爱的课文《秋季的怀念》
诵读古诗《游子吟》表达母爱的古诗。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爸爸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成功救出14个孩子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啥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课文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这一主题,对父爱进行可深情地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小孩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突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一主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⑵ 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办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办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办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爸爸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爸爸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爸爸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啥了不起?
【教学办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小孩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学习办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办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办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出“父与子”的情
1、通过学生了解地震,体会爸爸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2、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啥事?这是一位啥样的父子?
3、交流学习收获:
(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4、学生再读全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好好读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体验。
二、说出“父与子”的情
1、细读研讨时让学生讨论:
为啥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容易找出这样几句能够体现在不同情况下爸爸情感不断升华的句子和段落,我随即进行朗读指导,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在潜意识当中体会到父爱的执著与伟大。
2、“不论发生了啥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找到这句体现父子情深的三句话。通过对重点词语“不论……总……”的理解并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再进行朗读体会,从中进一步感受父子之间的爱。使学生读中感悟,受到心灵的感动,进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对于课文中特别令人感动的场景:
12节、16节和23节,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多议,另一方面还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体验了当时的情景,对理解任务形象很有帮助。
三、比较“父与子”的情
课外拓展了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父爱,懂得轰轰烈烈是父爱,平平淡淡也是父爱,他们一样伟大。背诵令你感动的地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也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推荐站内搜索:人生感悟的句子、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河北省自考成绩查询、童年趣事作文600字、中国人民银行报名入口、教资报名入口官网、诗歌《在阳光下成长》、湖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中秋节手抄报简单漂亮、2014考研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