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也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景色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读准字音 篁( ) 冽( ) 坻( ) 屿( ) 嵁( ) 佁( ) 俶( ) 翕( ) 怆( ) 邃( ) 二、解词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 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 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啥?潭中游鱼和潭水有啥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啥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也是怎么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 ,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也称 。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孩子。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孩子。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靠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办法的判断。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 考 解 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 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可百许头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C.无怀氏之民欤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 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说”通“悦”,高兴。因此,答案为③。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也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也不能不从游鱼Lenovo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也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推荐站内搜索:西昌学院录取查询、造价师考试时间、山西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八省联考历史答案、周记300、大自然的启示作文400字、演讲稿六年级保护环境、北京自考报名时间、北京服装学院录取分数线、浙江教育网成绩查询、
文章名称:《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603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