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办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办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 “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虚拟主机。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虚拟主机,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强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办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办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虚拟主机观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虚拟主机观念。

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入新课:

首先,课件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啥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么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直观图形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识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目标,让学生合作学习,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引导他们观察,概括定义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长方体的外部构成。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课件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定义——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对于顶点的认识,让学生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啥?学生可能说有一个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啥叫角,并画角研究它的构成,使学生知道刚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顶点。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指出顶点的含义: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这样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这部分重点教学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办法,并动脑想一想,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探究虚拟主机。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充分或条理不太清晰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样数的?每个面是啥形状?相对的面有啥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么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借助课件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如把长方体剪开,用重叠的办法比较面的特点;也可以把面拓印在纸上,通过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知道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关于面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探讨棱的特征时,可以问问学生是怎么样数的,怎么样数才能既不重复也不会遗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棱时把棱分成三组,每组4条,然后按顺序数。通过量每条棱的长度,发现规律: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通过课件的演示发现这四条棱是平行的。在与学生交流中通过观察、数一数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让学生结合课件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说出数的结果。

探究出面、棱、顶点的特点之后,让学生看课件再简单回顾一下,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的总结。(课件出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指出,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观察、发现、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例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办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预设: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所以在此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数的时候不要随意翻转手中的学具。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也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虚拟主机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和学生一起观察、发现、归纳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过渡语)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啥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画图表示长方体。

让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学生实践后用课件演示,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图形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在这个图形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结合课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这叫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书上立体图形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加以巩固。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实物与图形之间的相互成像是虚拟主机观念的主要表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虚拟主机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结合立体图说明,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中棱叫做宽,和地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然后,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让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再量一量手中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宽高分别是多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可能不同的情况,说明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的说法可能不一样。这样做的意图是在虚拟主机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以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有了研究长方体特征的基础,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办法,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用课件出示动画图像:长方体转换为正方体,学生观察后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啥变化?归纳得出结论: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如魔方、积木等,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办法研究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研究可以得到: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相等。

通过观察、实践学生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此时需要对新课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出表格。然后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啥?归纳出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集合图。

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比较,进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判断。

前3道小题为基本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第4小题加深了难度,培养学生的虚拟主机想象力,当学生有困难时,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可以在本上画一画,教师则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2、选择。

让学生区分计算某一个面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哪一条棱的长度。独立探讨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办法。这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虚拟主机想象力的基础上根据所求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新的信息。

3、拓展题。

    变式拓展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在强化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么样学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的探讨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粗浅的理解和不成熟的设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在思维的碰撞中方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1、对于长方体长和宽怎样确定 长方体的长和宽到底怎样确定?是以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还是以长方体水平放置后左右方向的棱为长,前后方向的棱为宽?这一问题在我校数学组内产生了争议。其实,怎样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无论怎样确定,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如果按左右方向为长、前后方向为宽,垂直方向为高,那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高*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高*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宽*(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2 如果按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则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就必须根据物体的摆放来灵活确定每个面的面积怎样列式了。这一问题怎样处理,将关系到后继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在无法定夺的情况下,请教了教研员。结论如下:如果长方体是水平放置,人们习惯于将左右方向的棱称为长,前后方向的棱称为宽。如果长方体非水平方向放置,人们则一般以底面较长的边为长,较短的边为宽。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有人说“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听、看、做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有深有浅。今天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印证了上面这段话,也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堂应该成为所有学生探究的舞台,而非老师或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 以往开学,每位学生都会有数学学具盒供教学操作时使用。其中本册学具盒中就有可拼成长方体、正方体框架的不同颜色、长短的小棒。可这学期由于某些原因学具盒暂时还未发到学生手中。这节课,我也只要学生准备了长方体盒子,而没要求他们带不同长短的小棒及橡皮泥。所以例2,今天只能以个别学生上台用教具操作演示,其他学生当“观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框架也能得出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三组,每组互相平等的4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但到后面巩固练习中要求棱长和时就也迷糊了。有的学生必须看实物或框架图才能正确列出算式,还有的学生不知道是将长、宽、高乘3还是乘4…… 实践证明:教师的演示或部分学生的操作不能代替大家的自主探究,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体储备,进而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拓展探究的时间和虚拟主机,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舞台。 3、对棱长和的教学思考 在教学完长、宽、高的认识后,我顺势补充了长方体棱长和的相关内容。原因有二:一是通过拼摆长方体框架,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推导出棱长和的计算公式;二是教材练习中对这部分有所涉及,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 作业中相应习题建议调换一下顺序,先教学第7题,再讲第6题。因为第7题是要求长方体12条棱长之和,而第6题则需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只求出其中8条棱长之和即可(少了两条长和两条宽)。 4、知识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些力不从心 本课我既想让学生通过充分探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也想培养他们的虚拟主机观念,能仅凭立体图就正确回答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该怎样列式,还想让他们掌握棱长和的简便求法。 我将长方体的特征定为本课教学重点,因此在探究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在办法与策略上注意引导,学生学得较扎实。但到后面两部分时,明显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只能囫囵吞枣。总之,感觉一节课40分钟难以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时常无法在预订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需要再花课外时间来补充,是否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失败?你们认为上述三个知识点是否应该在一节课内完成?如果是,也该怎样分配时间较为合理呢? 

5页,当前第5页12345

推荐站内搜索:抄周记大全、我心目中的英雄作文、2013年二级建造师报名时间高考试卷及答案、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试题面试准考证打印入口、武汉大学自考专升本考研适合捡漏的211大学、内蒙古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笔试题库、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67378.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