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精选14篇)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办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办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么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 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 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生: 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 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也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也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么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么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 注: 板书略 教学流程略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2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4、 能用辩证的观点区分小说与史实中的曹操。
5、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脉络,简要概括事件。
2、 多角度分析曹操、杨修性格。
3、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杨修死因。
四、教学办法:
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被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大家说说这本书是?提到《三国演义》,你能想起哪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呢?今天呢,我们一起来研读出自其中的一个故事——《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三国演义》或者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啥,可以告诉我们吗?
2、本文的故事是在啥背景下发生的,谁能向大家说一说?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说说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概述事情经过。
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不会被杀?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文中写了几次“犯忌”之事?哪几部分写的?
(研读第4-9小节)根据表格概括事件。
事件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四)研读课文,探讨死因。
请同学们依据曹操、杨修在上述事件及“鸡肋事件”中的各自表现,讨论一下,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啥?
教师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
1、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自身悲惨的命运。
2、环境决定命运:杨修侍奉的主子——曹操,他的性格决定必杀杨修无疑。
3、立场决定命运:杨修扶持曹植,而曹丕为世子,翦除异己,巩固政权。
(五)概括形象:
从同学们论述的杨修死因中,其实我们已经窥知了曹操、杨修两人鲜明的个性,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六)课外研究:
曹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奸雄的形象,这与作者的政治倾向有关(“拥刘反曹”),历史上的曹操是不是这样呢?
(提供资料)
鲁迅先生这样品析过曹操: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Lenovo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办法。”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而已集》
《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也品析过曹操:
“其实曹操也未必多想杀人。他原本是非常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
“曹操虽然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
——易中天《品三国》
那就请同学们也来品析一下曹操——《我也品曹操》,请完成一个不少于400字的小练笔。
要求:依据一定的情节或者细节,品析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也可以从历史角度;还可以将两者对比品析。
(七)课堂小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
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
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
八、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放旷 虚伪奸诈
杨修 卖弄聪明 曹操 残暴多疑
轻率大意 心胸狭窄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3
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办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啥?
——(1)嫌门阔 忌之
(2)一盒酥 恶之
(3)杀近侍 愈恶之
(4)告发丕 愈恶之
(5)斩门吏 大怒
(6)作教 杀心
(7)鸡肋 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 忌之
恃才戏主 一盒酥 恶之
杨修 恃才伤主 杀近侍 愈恶之
(恃才故旷) 告发丕 愈恶之曹操(奸雄)
恃才干政 斩门吏 大怒
作教 杀心
恃才乱军 鸡肋 杀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4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宜昌市实验初中 韩宗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办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办法。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媒体:课件 、 《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办法:(四读法)
1、泛读,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2、精读,分析人物性格。
3、赏读,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4、延读,探究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啥?(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也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啥样的形象。(师板书课题)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啥?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创作了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以三国历史为题材,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因它在思想和艺术水平上的成就都很高,被称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师:《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也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二、预习检查:1、字词 请学生齐读字词。 2、翻译句子
三、泛读,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是杨修之死,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啥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请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朗读课文。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对于曹操杀杨修,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是曹操,你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杀杨修。为啥?
曹操杀杨修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杨修因为鸡肋事件被杀,我倒觉得是曹操一时冲动,小题大做,痛失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你们认为呢?
2.朗读任务:原来曹操杀杨修是酝酿已久,那么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大家分小组速读课文,完成这样几个任务:(1)组内互讲故事,等会请两位同学来任选一个故事讲一讲。(2)把每个故事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3)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啥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现在请两位同学任选一个讲一讲。请大家欣赏第一个故事,注意曹操的语言和表情。现在哪位同学来概括故事并找出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生活小事 分食酥饼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宫廷斗争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作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学生探究杨修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
这六件事情导致了杨修之死,到底是那些原因导致杨修之死呢?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一是杨修卖弄聪明,违反军纪,被杀是咎由自取..
二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也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三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继位之争,也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杀修真正原因是啥?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有一首诗可以说是对杨修之死因的最好的评价。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1)写曹操兵败班师与题目有啥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也厚葬杨修,这是为啥?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特别是曹操,他的一句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让人感觉到他的一种霸气。其实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是历史通,那么在历史上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
(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而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精兵法,善诗歌。曹杀修也有更深层的原因,杨修是一位文人,他的许多朋友都被曹操直接或间接杀害了(孔融、祢衡等),杨修的爸爸杨彪与曹也有矛盾,因此杨修认为曹杀己是早晚的事。他也更恃才放旷、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终于被杀。)<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所以大家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六、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啥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这样看来,杨修确实才华横溢,却并非是一个聪明人。但历史上也不乏既具文采,也深受君主器重的才子。清代的纪晓岚就是其中一位。请阅读这则材料,说说纪晓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纪晓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君主最忌讳的也是功高盖主。纪晓岚却能够在宫廷争斗中游刃有余,我想他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之人。
七、思考探究:
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这样一个对比可能让我们感慨良多。那么如果杨修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些啥?
锋芒不可不露,但也不可太露,更不可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因为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八、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 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③ 一代枭雄曹操
④读《三国》看曹操 ⑤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评曹操的用人原则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5
《杨修之死》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啥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也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啥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也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啥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啥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啥?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啥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进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啥?如果不会,你要怎样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怎样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啥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6
【基础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庖官( ) 夏侯惇( ) 讫( )
簏( ) 谮害( ) 麾( )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3.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4.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三、填空。
《杨修之死》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
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综合练习】
四、阅读理解。
1.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啥?根本原因是啥?
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啥心理反应?
3.曹操具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探究练习】
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看法。
18 杨修之死
一、páo dūn qì lù zèn huī
二、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人们都认为曹操果然在梦中杀人。 3.才想起杨修说的话,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下令回朝。 4.曹操才指挥军队回战马超
三、《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
四、1.解释“鸡肋”一词的含义而使军心大乱。根本原因: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对于杨修能猜透他的心意,曹操起初时心里非常嫉妒他的才能,后来是厌恶。 3.曹操虚伪而*诈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7
《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办法
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强化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强化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4.评分标准:
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音乐中简介《三国演义》。
简介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杨修虽然恃才傲物,但也不至于有被杀的大罪过。有才的人很难容于社会,这是为啥?
1.注意以下字音:
庖(páo) 鸡肋(lēi) 惇(dūn) 禀(bǐnɡ)
主簿(bù) 辕(yuán) 丞(chénɡ)相 恃(shì)
放旷(kuànɡ) 匙(chí) 褒(bāo)贬(biǎn)
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迳(jìnɡ)
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阻当(dǎnɡ同“挡”)
叱(chì) 麾(huī) 阜(fù) 拈(niān)弓 绰(chāo)
2.解释字词。
找出疑难字词加以解释。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准备工作。
男女生分成小组,进行准备。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第一个观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梳理材料。
三、布置作业。
1.回去继续收集、梳理材料。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以下选项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匙(shí) 褒(bāo) 庖(páo) 鸡肋(lèi)
n.寝(qǐn) 佯(yánɡ) 簏(lù) 主簿(pù)
c.伺(sì) 谮(zèn) 邺(yè)城 麾(huì)
d.拈(niān)弓 阜(bù) 辕(yuán)门 丞(chénɡ)相
二、解释画线的词语。
a.适庖官进鸡汤( )
b.数犯曹操之忌( )( )
c.人皆不晓其意( )
d.伺察之( )
e.佯惊问( )
f.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
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啥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进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这六件事也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办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第六件事:唆使曹植立斩邺城门吏,结果也被人告知曹操。“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第七件事:为曹植作咎教十余条,答教也被曹丕派人偷去,告诉了曹操,杨修落了个欺主之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作答)(5分钟)
1.(男)给下列加黑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鸡肋( )
(2)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3)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1)竟取匙与众食qí( )
(2)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3)延弃弓chāo(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啥?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三国演义》中,本文则是插叙。一般来说,记叙文中的插叙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只具有“片断性”;并大多是交待解释、连带叙述简介、填补缝隙堵实漏洞的文字,它虽然在客观上能起到说“此”而顾“彼”、勾“前”而联“后”的作用。但主要却是为了交待清楚事情的龙去脉。《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却与其他的插叙有所不同,插叙的部分成了文章的主体。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布置作业
1.请你谈谈对“杨修之死”的看法。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三个通假字,其中“当”通_______、“分”通________、“付”通______。
3.学完课文,请你试着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c 二、a.恰逢 b.屡次 忌讳 c.了解 d.守候 e.假装 f.只要 就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身死因才误” 2.“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3.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学生可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以历史上有才之士为例引出新课;
二、简介故事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啥?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啥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啥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四、合作探究
1、杨修之死,责任在曹操呢,还是在杨修?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内因:杨修之死,一方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外因: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上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甚至离心离德。
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杨修,为啥?
3、假如你是杨修,会怎样与曹操相处?
4、你怎样评价杨修和曹操?
5、杨修之死,给我们啥启示?
五、作 业:
联系实际写一篇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文章。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办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也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也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用心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怎样,曹操态度怎么样?
①破字忌;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吴质事件愈恶;⑤教植出门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啥?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也思考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人的安危思考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忙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啥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资料与题目有啥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十分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也厚葬杨修,这是为啥?表现了曹操啥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能够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怎样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啥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透过这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透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办法。明白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
杨修之死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先由学生简介,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是怎么样死的?
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
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门事件,分食酥饼事件,“梦中*”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五、讨论:
1、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啥?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啥样的记叙顺序?
六、作业
1、怎样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啥?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怎样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啥启发?
七、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怎样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10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孩子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 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点:
1、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一、课前感悟: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片段。播放片段下显示:
聪明杨德修,时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读诗后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啥样的内容?
提示: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他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谁是情报员(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比一比看谁收集的面)
多媒体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也一个以小说创造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的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思想。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12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竞赛式教学的探索
佛山市荣山中学 黄一波
楔子
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就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所以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他们积极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感。”
从事语文教学的数年中,我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于是,我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探索兴趣教学这方面上来。近几年,我一直坚持实行并不断改进了一套“竞赛式教学”的方案,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所谓“竞赛式教学”就是采用“敌我”两方比赛回答问题的确切度,并以此来体验个人成就感的一种教学办法。这种教学办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并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更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
《杨修之死》是一篇堂上自读课文,更能体现“竞赛式教学”的特殊效果。这篇课文白话和文言间杂,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七个小故事,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情趣。所以,我安排用半节课让学生先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难点字词的解释。然后,第二课时即用“竞赛式教学”来完成其它教学任务。而对于本文的训练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则采用“辩论”的方式,也就是按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给出的两个观点(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一、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二、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把男女学生分成两大派,各自主张一个观点,要求各派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对方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这种辩论式教法对于初学议论文的初二级学生来说,是一条不可估量的快捷入门途径。请看教案: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办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
“但”、“即”的不同用法。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
法观点。
教学设想:1、强化预习,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
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强化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一个半课时。
4、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要点:1、在辩论中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2、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
3、检查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音义的掌握情况,学习一些通假字。
竞赛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 辩 论占40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前半节
任务: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一
准
备 1. 简介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解释加点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
数犯曹操之忌( )( )
人皆不晓其意( )
丕如其意( )
植然其言( )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疏通
文字
障碍
第二节
任务: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二
竞
赛
(一)
复
述
(二)
必
答
(三)
抢
答
(四)
辩
论 1. 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
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
“梦中杀人”;②“簏 中物”;③“斩
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
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③数犯曹操三忌( )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
②操因疑修zèn( ) 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 ) 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
(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啥?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
“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 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
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训练口头
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三
总
结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
杨修之死
↓
原因
┌───────┴───────┐
杨修 曹操
┌──┴──┐ ┌─┴─┐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
明
└──┬──┘ └─┬─┘
内因 外因
│ │
(男)恃才放旷,终于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13
《杨修之死》说课稿
石湫中学 周跃宝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进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也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办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办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么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进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积极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办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办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进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办法
①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 篇14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啥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也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啥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诈,也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啥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啥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啥?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啥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进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啥?如果不会,你要怎样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怎样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啥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推荐站内搜索:2014年成人高考、空间心情日志、教师证考试时间、天津自考考生服务系统、小荷叶作文网、她生气了作文、2021云南高考查分时间、300字周记、新疆成人高考报名网、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