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后记(精选12篇)《但愿人长久》-教后记(精选12篇)《但愿人长久》-教后记(精选12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精选12篇)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精选12篇)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8

  王锁欢 发表

  因为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曾经教过小孩唱这首歌,所以我们班的小孩基本上是人人会唱的。所以在教学开始,我让小孩唱,是想让他们温习一下这首词,也让他们对于课文有稍微亲近一点的感觉。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想让小孩更加深切地去感受苏轼的感受,我在教学中,首先以唱这首词开头,然后在教学中再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让苏轼这样身在异乡的人更加的理解这句诗。在课文教学之前,我也简介了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并请学生唱《水调歌头》全篇。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先对学生第一堂课的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检查,这样,我的心里就有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尺度,这样更方便我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唱响了这首《水调歌头》,把这篇课文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也做了一个总结。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2

  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预习时扫除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指导“隐、睁、悲”三字的书写。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包括初读课文,划词标段,查阅苏轼的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思路

  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简介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还记得吗?(背诵)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佳节了,大家以前都是怎么过中秋的?(学生说)

  我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吃月饼、祭月亮,人圆月圆,多么幸福。

  打开课本,看看课文中人们是怎么样欢度中秋的

  读第二节:(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可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苏轼这是的感受吗?(孤独、伤心,思念)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课前,我请大家查找苏轼的资料,谁能给大家简介一下。

  (交流资料,了解苏轼其人)

  小结: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爸爸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也以苏轼的成就最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指读课题)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2、3遍)

  检查生字词

  (一)做官 品尝 观赏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虽然 十全十美 有隐有现

  (二)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苏轼 苏辙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皓月当空 渐渐西沉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解释:手足情深(亲兄弟的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宽慰(因为得到安慰而宽心)

  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些词。

  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读读体会体会,苏轼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啥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把课文中能说明为啥的地方划下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啥会有这样的心情,为啥会变化)

  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也变为宽慰。(板书)

  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

  指导生字书写

  “隐、睁、悲”三字的书写。(板书,田字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

  教学思路:

  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也变为宽慰。(板书)为啥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先请大家读读课文1、2、3小节。想想为啥苏轼心绪不宁,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多读几遍。(自由读)

  (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简介:苏轼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疼爱他,妻子关心他,弟弟尊敬他。但是呢,妈妈在他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深爱的妻子二十七岁时就死了,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爸爸也相继离世。失去双亲也失去妻子,这世上除了弟弟他已无所依靠,可是,当中秋来临,他在密州,弟弟在济南,残缺的一家人还是不能相聚。他看到了啥?听到了啥?

  (他看到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赏月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合家团圆

  (他听到人们的欢笑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人们正在欢度中秋。

  对于他们来说,(出示填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齐读,感受天气的晴好,体会人们欢乐的心情)

  但是呢苏轼呢?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不由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__________________

  和其他人相比,苏轼是多么______

  (指名读,齐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范读,强调关联词:都---只有---)

  感受到啥了吗,你能从这组关联词里体会到啥?(生自由说,这样一写,更显示出苏轼的孤独寂寞)所以说谴词造句很有学问,选择合适的词语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学们要尝试着选择最合适的词语表达你的意思。(再读这一句)

  (默读第三节,你知道些啥?)

  能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吗?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啥是手足情深?(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我们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体会:整天、形影不离,说明他们十分亲密。(连一根针都插不进)

  (苏轼比弟弟大3岁,弟弟整天和他形影不离,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读句子“苏轼---形影不离”)

  还知道了啥?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他们分别已经七个年头了。

  (体会七年的时间之久)七年里苏轼始终是孤独的。

  七年里,苏轼常常____弟弟

  和最亲近的弟弟分别这么久,如今也到中秋佳节真是(用一句诗来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图片,师范读: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月亮西沉,已经是啥时候了?(已经是深夜)是啊,再过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天就要亮了。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苏轼是在一种怎么样的环境里?(非常安静、寂静)越是这样安静的时候,人的想法就越多。苏轼也是这样,读读这一句: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为啥?(他在想念弟弟,他还在想自己做官不顺利,想念自己的妻子,爸爸,妈妈------)他想了很多很多,可以用啥词来形容?(思绪万千,心绪不宁,苏轼思绪万千)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读“眼睁睁”这个词,是啥语气?无可奈何,再读)心里不禁埋怨起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啥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注意这个词:不禁。不禁还可以说(忍不住,一定要这么做)他忍不住埋怨月亮。说月亮怎样?(无情)说它(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这里也有个词要注意:偏偏,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好象是做坏事,月亮你怎么这么坏?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指名读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啥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有一种指责的语气,批评的语气,发牢骚的感觉。这是苏轼在(指读)“埋怨”月亮。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苏轼,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齐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啥?(苏轼还埋怨了很多)(指名说说)

  但苏轼是个豁达的人,他并没有一直这样埋怨下去,(指名读“他转念也想:世---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换个说法——“不会十全十美的。”这样想来,苏轼,你和弟弟不能相会,你也不埋怨了?(指名说:不埋怨了,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很平常”)是啊,“月不能常圆,人不能常聚”,(出示句子:读: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这是一声祝福:苏轼要把祝福送给谁?

  (送给弟弟、妈妈、爸爸、)这里的人们,指的是谁?(所有的人)

  苏轼在中秋之夜苦苦思念弟弟的时候,能够这样想这样做,他拥有多么宽广的胸怀!让我们代他把这份祝福送给天下人!(齐读、再读)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啥?(美满的月光)同学们,你愿把这份祝福送给谁?

  (指名说说,读读)我代他们谢谢你!

  此时此刻,苏轼还像开始那样烦恼吗?(不,他宽慰了许多)他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3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出水莲》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也变为宽慰。(板书)为啥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啥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

  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啥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

  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

  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啥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啥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啥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

  3.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啥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

  三.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过渡:此时此刻——师范读第四节(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哪个词可以概括他这时的心情。

  生:读读找找——埋怨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啥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啥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1.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

  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

  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

  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也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

  师:他埋怨:

  2.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啥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

  3.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啥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啥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啥呢?

  生:弟弟啊!为啥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啥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啥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啥就办不到呢?

  四.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

  师:这个词啥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

  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那我和弟弟为啥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读读课文,这篇课文哪几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这样诗词和句子对照的课文,同学们觉不觉得很亲切?(是的,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这里出现的是词,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叫作(文包词)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么婵娟在这里是啥意思?

  生:月亮/美满的月光

  师:你理解得很对请你把这婵娟之美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祝福的美好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生: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

  师: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大声朗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还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朱老师把它完整地吟诵出来?(点击出示全词)(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深情、富于理趣,也寄托着美好祝愿自写成以后广为传诵。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这句话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同学们,你们想把着句话送给谁呢?

  生:我要把它送给……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

  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啥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生: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写词(人有……)

  3.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祝福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简介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简介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啥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啥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啥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啥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啥?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啥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啥?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简介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1

  by: 随风飘逝

  对于历史文人,我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欣赏苏轼。喜欢他那雄关万道真如铁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处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课前,我打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及释文。让学生放学回去读原词,看释文,在初懂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讲课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苏轼和他的老师王安石的故事。我说: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伟大的文人,有一次,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地讲出苏轼的名字,给学生一个回旋的余地。故事为课文开讲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学生在古人的情趣与学识渊博的熏陶下进入文本的解读。讲到中秋节的晚上,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秋节晚上,除了“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以外,还会有怎么样的景象。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以及说说人们的风俗习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和快乐。这样的佳节,让我们想起了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里的哪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及时抓住文本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知苏轼“思念”之情。月亮西沉,银光洒到床前,这时使我们自然想起古人的哪一首诗?(《静夜思》)学生深情地背诵,体会苏轼的孤独,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思亲”之情逐步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小孩谈谈他的亲身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我让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感知,从情感上体会苏轼当时的“思”和“怨”。

  学生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也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让学生全体起立,一起读背《水调歌头》这首词,将古诗情韵推向高潮。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在教学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怎样让学生读懂诗人苏轼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以“赏”字做突破口,采用对比法,一边是中秋佳节,明月之下亲人团聚,共享之中,欢声笑语弥漫夜空,融融亲情让人好生羡慕。另一边则是诗人独赏一轮明月,举杯问盏,自对影,话无语,愁更多,思乡之情填满心中。

  赏月的环境不同,心境自然不一样,情感也自然不一样,幸福与思念通过对比,一目了然。为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中赏月的趣事来谈一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血浓于水、手足之情、亲人之情,那是人间最真挚、最珍贵的情感,是永远保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份爱,那份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而消失的。

  让我们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不仅体会到诗人苏轼的思亲情深,更感受到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以及我们应有的回报之情。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7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简介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简介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啥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啥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啥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啥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啥?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啥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啥?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简介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8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简介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也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怎样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师: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人。(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么样度过的呢?我们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是怎么样度过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2.引发。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啥?“但愿”是啥意思,“人长久”是啥意思,也为啥“但愿人长久”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境激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读课文,读涌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啥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办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三、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啥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也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悦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也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啥时候,啥地方?您在干啥呢?此时此刻,您也在想啥?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岂在朝朝暮暮。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轮流赛读。

  6.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积极,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虚拟主机,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你们自己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2.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一埋怨一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相关链接]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嘉祜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天当中,而十五也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也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中秋夜晚。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这一天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称中秋节为团圆节。中秋节时,我国人民有赛龙舟、祭月、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9

  关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Lenovo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Lenovo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也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啥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啥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啥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啥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啥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呢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呢,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办法。比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办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简介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有了初步的自学课文的能力。同时这是一篇带星号的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办法。

  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课外阅读的习惯比较好。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后,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简单浅显的苏轼作品,并在十分钟队会等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古代诗词。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通过两年的集中识字,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呢,在三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婵娟”、“皓月”这两个词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办法来理解古诗词的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在帮助学生理解的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文背诵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标三: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Lenovo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也读词句的意思有了清楚地解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四: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四、关于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办法。

  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呢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呢,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办法。比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办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教学反思

  一、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有国际的视野,也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踏着时代的脉搏,也胸怀传统文化的精髓。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气氛。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办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办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也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也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小孩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训练材料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们就把祭月的习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 dòng rén )的_____(chuán shuō)。我们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吴刚伐桂、白兔捣药。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有过无数想象。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上_____无嫦娥和吴刚,_____没有玉兔和桂树,那里是一个________(huāng liáng )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短横线内填上关联词。

  (3)填空。

  ①人们把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于月亮上的神话传说,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10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气氛。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办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办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也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也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小孩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扎实训练   打造有效课堂——《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简介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怎样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进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小孩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例如用“一起。。。。。。一起。。。。。。”造句,例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啥?会想些啥?例如苏轼还会埋怨些啥?例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进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也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也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气氛,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悦。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11

  滋育心根,怎样操作?怎样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以及发展儿童官能与滋育心根的关系?走进刘云生老师的语文课堂,看他执教《但愿人长久》,我们豁然开朗:语文课,用言语来滋育心根。正因为如此,刘老师的课旨归了语文的本原。

  一、课前谈话,了解沟通

  师:小孩们,大家好!我姓刘,大家就叫我刘老师。给我打打招呼,好吗?

  生:(没有人敢发言。)

  师:我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最棒。谁来打头炮?我首先送你一张名片。

  生:哈喽,刘老师!

  师:中英文双语打招呼,够国际标准!(送上一张名片,并和学生握手)

  生:(全班轰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师:我成了“国际友人”!(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

  生:刘老师,你好!

  师:我也“回国”了!(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看来,咱们班的小孩很会和别人相处,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呵呵,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你Lenovo到啥?

  生:我想到了卓别林。(众笑)

  师:(笑兮兮地说)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师:(走过去摸了摸这个小孩的头)这还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邓小平!

  师:总设计师?不敢当!不过,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邓小平一样,都是“浓缩的精品”!

  生:(众笑)

  师:我还想到了曾经教过我们的李老师,他和你一样,也戴眼镜!

  师:他,现在到哪里去了?

  生:调到北京去了。

  师:想他吗?

  生:想!

  师:啥时候最想?

  生:晚上,睡觉的时候。

  师: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点点头)

  师:多重感情的小孩啊!今天,我能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啥名字?

  生:王诗韵。

  师:建议大家给王诗韵同学来点掌声!

  生:(热烈地鼓掌)

  师:短短的几分钟接触,让我感到,咱们班的小孩真厉害!不但有礼貌,还会Lenovo。是不是每个小孩都善于Lenovo,善于学习,我将拭目以待。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赢得了小孩的喜爱,拉近了和小孩们的心里距离,为上课时围绕文本的对话搭建桥梁。同时,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也蕴涵深意。一是了解小孩们Lenovo的能力,为调整教学预设摸清情况;二是相机捕捉课程资源,为丰盈教学获取素材。】

  二、铺陈意象,诵读入境

  师:请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Lenovo到啥?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节。

  生:我想到了阿波罗号登月飞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战。

  师:想象真丰富!现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你们会想到这些。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么样的Lenovo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吗?

  生:我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师:不简单!背得这样熟!

  生:(争着举手)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师:有点小李白的味道!这两位同学都背诵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来一首其他诗人的?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谁的?

  生: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背?(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在小声地,急迫地说,“我!”)好,把这个机会给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师:据我所知,我们在课文中,没有学过这首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

  师:了不起,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从课外书上去获得知识!

  生:(老师带头,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在古代,月亮是许多诗人,词人,文人描写的对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不是诗,而是词。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苏轼的大文学家写的。请大家欣赏。

  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完全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情景中)

  生:(回过神后,热烈鼓掌)

  【语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张。开课,教师从月亮的意象入手,让小孩们背诵古诗,把学生的视觉引向遥远的古代,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意象的统整,更为学习课文铺设情境。】

  三、自读自悟,多元感知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这首词是怎么样写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2课,《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自由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师:(抽读生字新词)

  师:有啥不懂的地方吗?

  生:刘老师,“婵娟”是啥?

  师:是呀,“婵娟”是啥?是不是嫦娥的“手绢”?(众笑)

  生:不是!“婵娟”就是月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婵娟”就是“明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嗯……(语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诗意思是一样的!

  师:发现了“新大陆”!真了不起!课文最后几句词就是表达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确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伟大发现”?

  生:(全班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师:很好!还有啥问题吗?

  生:为啥“人有悲欢离合”前面要用省略号?

  师:读书多仔细呀!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棒极了!但,你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摇摇头)

  师:谁来帮帮他?帮帮这位问题“发现家”?(众笑)

  生:为啥课文不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部抄下来?

  师:不是“抄”,而是“引用”。为啥不全部引用下来呢?大家课外去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一定能知道。这里,老师不讲。还有问题吗?

  【“疑是知之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问难,特别强调“发现”,意在启发学生自能读书。有的问题当场解决,有的问题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师:(环视整个课堂)没有了。那,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次默读。看看你还会有啥“伟大的发现”,有啥不同的体会?

  生:(静静地,默默地读。仿佛能让人感到学生思维在悄悄地流淌。)

  师:读书贵在静思默想。大家读得那样投入,那样认真。来,说说,你的发现,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发现,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你读出了思念!(板书:思念)

  生:我体会到,苏轼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写不出来。

  师:你读出了“敬佩”!好!但,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写出比苏轼更好的文章。刚才,我看你读书的时候,还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不定,你就是当代的“苏轼”呢!

  生:(眼睛里露出兴奋)谢谢老师!

  生:我体会到,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叫——

  生:手足情深!

  师:(板书“手足情深”)你读出了“情深”!

  生:我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把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你读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体会到,月亮圆了,人更想团圆。

  师:你读出了“团圆”!

  【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顺学而导,给予点拨,颇见教师功力。】

  三、重点开掘,直抵心灵

  师:小孩们真会读书!读出了各自的体会和见解。很好!但,不论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团圆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书)——

  生:(全班齐)“手足情深”基础上的。

  师: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齐)思念!

  师: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齐)团圆!

  师:因团圆不成而——

  生:(全班齐)祝福!

  【一放,一收,张弛有度。在此聚焦,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开启了直抵心灵的航程。】

  师:那么,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呢?自由读读课文,像刚才那位“未来的苏轼”一样,一边读,一边勾划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勾划)

  师: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来,我们全班交流交流!

  生:(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

  师:先读课文中的语句,再说自己的理由和体会。这样汇报,有根有据,好!(竖起大拇指)

  生:(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从“心绪不宁”可以看出,苏轼和他感情深。

  师:怎么看出?

  生:苏轼想弟弟都想到心绪不安宁了,只有感情深,才会这样。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孩!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众笑)

  【诙谐,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还帮他补充一点: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

  生:(齐读)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师:继续交流。

  生:我从这里看出“手足情深”:(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苏轼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长留心间,夜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言之有理,好!

  生:(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也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也很少见面……

  师:我敢肯定,你的发现很“伟大”。别紧张,慢慢说。(走近发言的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俯身倾听)

  生:七年没有见面了,还在数手指拇,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哪个词是说苏轼在数手指拇计算?

  生:屈指算来。

  师: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关键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屈指算来”,会说些啥?谁来表演表演。

  生:(一边屈指,一边说)一年,两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现在怎样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生活过得怎样?真让人担心啊!

  师: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边屈指,还一边做出看月亮的姿势,一边说)一年也一年,辙弟呀,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别七年了。也没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众生鼓掌)

  师:(满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挂在天空中,只能听到他人团圆的欢笑,只能眼看着一个也一个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对也圆也亮的月亮说,让弟弟回到我身边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请继续交流。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悟天开”。这里抓住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来”,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个阅读渐入佳境。】

  生:(读)“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与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着。

  师:这场景,让我们想到李白的——

  生:《静夜思》

  师:想一想,该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亲人。

  【诗文参照,丰盈文本。此乃薄书读厚之法。】

  师:还可从有别的地方读出苏轼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吗?

  生:苏轼对弟弟的这番手足之情深到极处,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啥偏偏在别人分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苏轼埋怨月亮,更说明他对弟弟的感情很深!(板书:埋怨)

  师:那你就来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得深情并茂)

  师:好!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全班齐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渐次展开,导读至此,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已经看出,整个阅读,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着陆”了。】

  四、切己体察,哺育心根

  师:小孩们,要是在现代,你和手足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打电话。

  师:怎么说?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个人在外,要多保重哟!

  生:我会发一封数码邮件,对弟弟说,“秋季天气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不要担心我,密州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会提前给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饼,重庆宾馆生产的那种。(众笑)

  生:我也会给弟弟发一封伊妹儿,对他说,“祝你中秋快乐!”

  生:我会坐飞机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会给弟弟寄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

  师: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也能做啥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对比,境异情同。在对比与对话中拨开情感的云雾,让小孩们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师:请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苏轼的心里是怎么样的滋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体会)

  师:苏轼的心里是怎么样的滋味?你体会到啥?

  生:苏轼心里很难受。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请你读读这段,读出思念时的难受。

  生:(读)

  生:苏轼心里很忧愁,因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忧愁。

  生:(读)

  生:苏轼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祝福。

  生:(读)

  生:苏轼心里也有一丝宽慰,因为虽然他和弟弟远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

  师:来,读出思念时的一丝宽慰。

  生:(读)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让小孩们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读出了多种味道,读出了多种情势。】

  师: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也是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也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也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也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也是那么亮,那么圆。苏轼怎能不思念,难受,忧愁,祝福?也怎能不凭借月亮,来寻觅那一丝淡淡的宽慰?(至此,许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小孩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这一份人间真情吧!

  生:(配乐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这段话极富诗意,也极具推动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小孩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师:在古代,苏轼除了这样想,还能做啥呢?他只能一边饮酒,一边低声吟诵——(播放课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朗诵及其画面)

  生:(观看)

  师: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这里的“情”不再单单指手足之情了,还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师生之情。

  生:……

  师:人间还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们都可以这样祝福——

  生:(齐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到这几句词,你会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让我们来为他们祝福吧!王诗韵,你开个头吧!对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师说两句。

  王诗韵:李老师,你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我不会忘记你!记得你给我们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问题,我一直在耍铅笔,没有听清楚题目,你并没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复了一次问题,叫我坐下,想想再说。现在,我要用刚学过的苏轼的话,来祝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以及听课者都一起鼓掌)

  师:(激动地说)我为你们李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骄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师,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诉他!

  【这里,特别让王诗韵同学来说,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在结构上,与“课前谈话”形成照应,浑然天成,足见教师的课堂生成和驾驭能力。】

  生:我要对我舅舅说。

  师:说吧,直接对他说吧。(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

  生:舅舅,你到英国读书,走了将近两年了吧?我和父亲、母亲都想念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对黄秋雨说,祝他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师:谁是黄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学,浙江的。现在他回去读书了。

  师:哦。那用刚学的句子,该怎么说?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

  生:我对电视剧《父女情》中的父亲和女儿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电视剧中的人物说,思路打开了!

  生:我对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苦的小孩子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天的太阳会是新的。你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师: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孩子能听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能听见!

  生:我想对我母亲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母亲是在去年出车祸离开我和父亲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师:(走过去,把这位小男孩搂在胸前,眼里闪着泪花,哽咽着说)多懂事的小孩呀!你有啥需要我帮助的吗?

  生:(摇摇头)

  师:这样吧,我把这几句苏轼的词写在我的名片上,送给你。有困难时,给我打电话,好吗?(一边说,一边写名片,然后双手递给那位小男孩)

  生:(点头)谢谢刘老师!

  师:我知道,小孩们还有许多祝福要说。(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序曲奏响)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说了。让我们跟着王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将唱完,教师示意学生哼着歌曲,离开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现。此情此景,“语文课”的概念已经淡而远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达和默默祝福。然而,这正是我们久违了的“语文课”,用言语哺育心灵的语文课。用刘老师的话说,这就叫“滋育心根的语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语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正在小孩们的心中激荡,在他们的血液里奔涌,向他们人生的所有虚拟主机,所有时间延伸,延伸!】

  ……

  【总评】

  刘老师这堂语文课,用言语来哺育小孩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其奥妙在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言语既是通向人文世界的凭借,也是人文世界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既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其本身也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建基于学生心灵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意象、情感和思想,紧扣“情深”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从情景走向意境,从手足情走向多种情,一直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言语成为小孩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作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养着学生的“心根”,传达出感人至深的“心灵之音”,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相信,经历了这样一个“深爱着他的深爱,思念着他的思念,祝福着他的祝福”的过程,小孩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 篇12

  我的 目标 办法 提示 我的学习成果 读通、读 顺课文 默读1遍、朗读2-3遍。 我读了 遍,已经读得:很通顺□ 比较通顺□ 基本通顺□ 读准、认 清字词 查一查、读一读、认一认、选一选 1、选一选 埋(mán□ mái□)怨  2、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读一读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宽慰 婵娟 3、查词典或联系课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但愿 皓月 观赏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婵娟  理清课 文结构 标出小节号,划出关键词句 1、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       弟弟而           。 2、苏轼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   起来。 3、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     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理解重 要内容 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也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推荐站内搜索:东南大学自考专业、变形记作文变成路灯、财务岗位竞聘演讲稿范文、三年级作文观察日记河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简单的一天日记、高中周记600字、北京自考成绩查询、中国梦我的梦作文600字、吉林省高考信息网、

《但愿人长久》-教后记(精选12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但愿人长久》-教后记(精选12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7261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