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战(通用5篇)殽之战(通用5篇)殽之战(通用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殽之战(通用5篇)

殽之战(通用5篇)

殽之战 篇1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加深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培养语感。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体现出的《左传》的艺术成就。说明: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把它看作语言材料,要通过课文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所以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先要过字词关,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全文翻译,并应该反复诵读以培养语感。但是呢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将语言背后的东西挖出来。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不仅仅是历史著作,更是文学著作,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细读文本来总结《左传》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字词过关对课文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写战争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对课文中外交辞令的理解与赏析。说明:因为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被刘知几在《史通》中称为“叙事之最”。《左传》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战争描写在这一点上特别突出,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以及对各国关系的影响。《左传》的记人也是十分出色的,将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其性格特征。课文中的许多人物如蹇叔、穆公、弦高、原轸都栩栩如生,总结这些任务的个性有助于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趣横生,可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对此进行赏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更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简介《左传》提供背景1.“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春秋》记事太简,《左传》就是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另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2. “殽之战”发生的背景: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 “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1.学生回忆学过的《曹刿论战》,回忆“五经”是哪五部经书。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春秋的形势和对秦晋两国的认识。1.知识性的东西要掌握。2.课文内容距离现实比较远,不进行背景简介将使学生无法理解殽之战中各国的反应,也难以理解人物的语言行为如栾枝所说的“未报秦施”。

  分析情节 解读人物1.细读课文,分段解析,然后宏观概括课文内容。请同学总结文章写了哪些片段。总结叙事特点:和《曹刿论战》类似,文章对战争前的准备、交战双方及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花费笔墨很多,真正的战争过程却比较简略,这也是《左传》描写战争经常采用的办法。2.秦穆公为何询问蹇叔的意见?他对蹇叔的态度体现出他的啥性格特点?3.你从王孙满论师中读出了啥?4.弦高具有啥样的特点?5.先轸的特点是啥?6.秦伯悔过体现出啥?补充:《尚书·秦誓》中秦穆公解释自己为何急着要出征:“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那是因为自己忧愁时间流逝,霸业未成。也面对全军将士检讨自己未听蹇叔的意见:“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7.蹇叔的话在情节的展开中是怎样一一得到印证的?1.学生课堂阅读概括。主要内容:蹇叔哭师、王孙满论秦师、弦高犒师、郑穆公逐客、殽之战、文嬴释囚、秦伯悔过。2.秦穆公已经打定主意袭郑,“访诸蹇叔”只是为了寻求支持,而非真正想听不同的意见。这体现出他的刚愎自用。3.体现了王孙满的聪明敏锐,观察细致,也为秦军的失败做好了铺垫。4.弦高能够随机应变,十分机智,并具有爱国精神。5.先轸与栾枝的论争体现出他的多谋善断,对国君释囚的愤怒体现出他的耿直刚烈。6.知错能改。7. “弦高犒师”和“郑穆公逐客”印证了“郑必知之”、“远主备之”。“败秦师于郩”印证了“晋人御师必于郩”。这些体现了蹇叔的高瞻远瞩,料事如神。只有细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叙述方式、详略处理的办法及人物个性的塑造办法等等,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

  分析片段

  体会语言1.细读“郑穆公逐客”部分,体会皇武子的话是啥意思。2.细读阳处父追孟明一段。为何阳处父要释左骖,以晋襄公的名义赠孟明?孟明的话中“三年,将拜君赐”到底是啥意思?1.学生讨论如果家里有自己不喜欢的客人,想逐客,会用啥办法。可能是暗示,如看表等等。皇武子是客气地赶杞子等人走。2.阳处父赠马,是想要骗孟明下船。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正式,按礼节孟明要下船拜谢。孟明看透了这一点,不肯下船,在船上稽首。孟明的话明含感激,暗藏杀机。拜君赐的意思其实是复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里面体现出来的外交辞令之美,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读出味道来,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

  扩展阅读1.熟读课文。2.阅读《左传》中《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及《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泛读,了解大意。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前两篇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左传写战争的艺术。后一篇与本文的背景有关,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左传》记人的艺术。思路点拨作为文言文,语言层面的教学任务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先字词再思想和艺术,一种是两者穿插。前一种的好处是比较明确和集中,后一种的好处是不枯燥。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在分析文章时,也可以不采用按段分析,而采取全文总体概括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重点分析作者怎样处理详略,写人记事用啥手法或者人物语言与身份地位以及当时形势有何关联等等。练习举隅1.假定你是郑国的大夫,请你试着为国君分析这次战争的情况,并就国家以后的外交关系提出一些建议。2.请分组合作将“文嬴释囚”部分写成一个剧本,并在课下排演,进行课本剧表演比赛。

殽之战 篇2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啥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啥意思?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 蹇(jiǎn) 悖(bèi) 与(yù)师

  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 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

  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啥!”)

  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啥?他的话反映了啥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进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啥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2.学习课文第2段。

  ①翻译。

  正音:胄(zhòu) 乘(shèng)

  词类活用:左右免胄而下(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下车步行。) 入险(形容词用如名词,险要的地方。)

  ②分析理解。

  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啥?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也不能谋”。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啥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孩子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

  三、布置作业 :

  1.读译课文1、2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3、4、5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朗读,翻译课文1、2段,重点检查“国”“诸”“勤”“悖”“拱”“御”“胄”“脱”几个词语的意思,“之”的不同用法及宾语前置句式。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3段。

  ①翻译。

  正音:犒(kào) 腆(tiǎn) 遽(jù)

  句读: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词语:吾子(尊称对方,可译成:“您”)

  出(经过)于敞邑(我国。敞,谦词)

  敢(表敬副词,可译成“冒昧地”)犒从者

  为(介词,读wèi)从者之淹 行出备一夕之卫(动词用如名词,保卫工作)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形象。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难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国解忧。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也迅速派人回国内报告。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分,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

  2.学习课文第4段。

  ①翻译。

  正音:圃(pǔ) 脯(fǔ) 饩(xì) 囿(yòu)

  虚词:使皇武子辞焉(兼词,于之,向他们) 为吾子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中的“之”用法同此)将行也

  词类活用:束载(动词用名词,装载之物) 秣(名词用如动词,喂草料)马 以闲(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闲暇)

  省略句: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宾语)

  (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省主语) 杞子奔(于)齐,逢孙、杨孙奔(于)宋(省介词) (秦师)灭滑而还(省主语)

  ②分析理解。

  思考:皇武子的话有啥弦外之音?

  明确: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分寸而也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

  思考:为啥略写“灭滑”?点一下也有啥深意?

  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

  3.学习课文第5段。

  ①翻译。

  正音:轸(zhěn) 栾(luán) 衰绖(cuīdié)

  词类活用:以贪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民

  子墨(形容词用如动词,穿上染黑的丧服。“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中的“墨”用法同此)衰绖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明确: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思考: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见?

  明确: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原轸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呼应。晋“败秦师于殽”,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殽”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

  4.学生自读、理解课文3、4、5段,教师个别答疑。

  二、布置作业 :

  1.复习3、4、5段,预习6、7段。

  2.多义词归类。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1.朗读课文3、4段,翻译“以乘韦先”、“不腆敞邑”、“淹”、“束载、厉兵、秣马”。

  2.朗读翻译第5段。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6段。

  ①翻译。

  正音:堕(huī) 唾(tuò) 累(léi) 稽(qǐ)首 阳处父(fǔ)

  词语:文嬴语(请求释放)三帅 吾舍(释放)之矣

  武夫力而拘诸(之于。之,他们,指三帅;于,在。“免诸国”“及诸河”中的“诸”用法同此)原 释(解下)左骖 稽首(叩头) 若从(赖)君惠(恩惠)而免(赦免)之(我们)

  ②分析理解。

  思考:先轸反对释秦囚的“亡无日矣”的叹息是上段中他与栾枝争论时那句话的进一步阐发?

  明确:是上段“纵敌,患生”的进一步阐发,说得更激愤。

  思考:本段与上段反映了先轸怎么样的性格?

  明确:先轸坚定地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放虎归山的危害性。他义愤填膺地感慨晋“亡无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礼,直呼文嬴为“妇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刚烈之性在上段力主击秦师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这段怒斥纵囚的过程中更显示得淋漓尽致。

  思考:孟明的话有啥言外之意?

  明确:孟明故作感激之态,重点在最后一句:“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言外之意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显示了坦率、坚强、自尊而也自信的大将风度。

  2.学习课文第7段。

  ①翻译。

  正音:眚(shěng)

  词语:秦伯素服(名词用如动词,穿上无文采的衣服)郊(名词作状语,在效外)次 孤违蹇叔(这里指蹇叔的劝告),以辱(使动用法,使……受辱)二三(不是实数,诸位)子。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怎样照应开头?

  明确:这一段用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应。“孤违蹇叔”照应开头,印证了蹇叔的预言“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突出了文章中心——蹇叔所说秦师必败的必然性。

  思考:这段文字也反映了秦穆公怎么样的性格?

  这段课文写秦穆公认识到殽山之败全由自己不听蹇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他“乡师而哭”,一再声称“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引咎自责,表现得非常沉痛。他“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刚愎自用之外,还有着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迁怒、善用人的品质,塑造了一个性格完整丰满有血有肉的真人。

  3.总结分析。

  ①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一。

  文章写了七个场面(见板书设计 ),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时间顺序(秦军东征活动始末)把三方四重矛盾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②文中人物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的典型例子:一是弦高的话委婉中透露锋芒,二是皇武子的话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三是孟明的话在谦卑中包藏杀机。

  三、布置作业 。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三、四、五。

  2.将“弦高犒师”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3.以“不以一眚掩大德”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殽之战 篇3

  殽 之 战 选自《左传》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啥!(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季,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也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也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啥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也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啥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天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啥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战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左传》写战争重在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略于交战情况的直接描述这一显著特点;了解本文记叙复杂事件和刻画个性鲜明人物的手法。

  2.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表》规定本课应掌握的实词,熟悉若干反映古代礼俗的用语,复习若干虚词的用法和文言中的兼语省略现象。

  3.认识“以贪勤民”必败的道理和战略决策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学生学习本文,会觉得难度较大。原因是:一、《左传》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起战国中、晚期成书的诸子文、历史散文,文辞本来要古奥一些,加上它的记言叙事,“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刘知几语),用语极其简省,而笔意却很繁复,表情达意也特别讲究“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杜预语),就是文言文已有些根基的人,要一下子读懂它,也是不容易的。二、《左传》记叙的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在春秋时代,西周以来的礼制、礼俗尚未完全崩坏,文中所反映的这些方面的观念和用语,也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些困难。因有上述两方面原因,虽然课文注释相当详细,但由于生疏的地方较多,学生要在两三个课时内迅速的理解和消化,也是较困难的。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始终把词句的理解和文意疏通放在第一位。办法是采用逐段串释、串析和 反复朗读的做法,来理清文章的思路,促进学生精熟课文,并掌握必须掌握的词语。至于人物分析、表现手法分析,则在串释、串析的过程中适当点到为止,不过多分析。

  2.重点讲析开头一段和结尾两段。因为开头一段,提示了全文脉络;结尾两段,文笔特别精彩。抓住这三段,也便于分析主要人物。

  3.全文用三课时教完。课前预习要求:

  ①仔细阅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弄清战争缘起,并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想一想《左传》记叙战争,有怎么样一个特点;

  ②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思考“思考和练习”的一、二两题,然后再重读开头一段,并试作口头译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检查预习解题,宣布本文研读任务;重点讲析第段(自然段,下同),结合提示全文内容要点;提示以下各段阅读的要求,为学生再次自读导路。

  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确本文研读任务。

  关于解题:

  先结合预习情况检查,指名学生回答下述两个问题,然后教师补充、点拨。

  1.“殽之战”是一场啥性质的战争?它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2.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么样一个突出的特点?

  估计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会比较正确,教师的补充、点拨,要立足于加深学生认识,以便为他们进一步研读课文奠定一些基础。

  关于“殽之战”爆发的缘起,注释①说得过于简略。要进一步了解的是秦、晋、郑三国相互间的复杂关系。首先是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也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来也把自己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圉(晋怀公),后也嫁给晋文公。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杀,当时尚是“公子”的晋文公、晋惠公也被迫流亡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晋惠公和晋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秦穆公这样做,表面上是出于姻亲关系,实际上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惠公由于背信弃义,没有处理好跟秦国的关系,联盟曾一度破裂。晋怀公是在秦国以太子身份为“质”时,抛弃秦穆公的女儿,逃回晋国继位为君的,双方关系更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外流亡了19年的晋文公才得以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争夺君位。晋文公因为强调不忘秦国的恩惠,跟秦国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但随着他打出尊王拥周的旗号,在城濮之战中打败南方的强楚,使晋国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秦晋双方争夺中原霸权的矛盾就逐步激化起来。以致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的时候,秦穆公竟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爆发了。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关于《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正如同学们说的,重在写人物议战,不着重写交战情景。《曹刿论战》是这样;本篇也是这样,只是“议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人物。

  关于本文研读任务:

  教师指出要逐段串释串析。要求:

  内容:注意人物议战的论点和论据;

  结构:注意作者思路,看作者怎么样逐段揭示矛盾和全文主旨,并把众多题材组合起来。

  语言:注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外交辞令,以及文中所反映的古代礼制和礼俗。

  串释后要拓展一些实词、虚词和兼语省略句法的知识。

  (以上研读任务应当板书)

  二、讲析第一段,提示全文内容要点。具体进程如下:

  1.朗读和文意疏通。

  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两个学生口译完全段。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方面:

  准确理解句意:

  ①“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无所”,旧注解释为“无所得”,但文言中没有把“无所得”简省为“无所”的习惯用法。“悖心”旧注解释为“违背、判乱”或“懊丧怨恨”,两说在文意上都把情况说得过于严重。课本活译这两句为“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是比较恰当,合乎分寸的。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意为全军一定会在外覆灭;这是一种委婉 的说法。

  ③“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古代的说法很多。如《左传正义》:“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下寿八十”;《庄子·盗跖》以“中寿”为八十,《吕氏春秋·安乱》、《抱扑子·至理》都以六十岁为中寿。课本注为七十岁,是采用《淮南子·原道》的说法。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实词:

  “国可得也”的“国”,指(郑国)都城,古代典籍中“国”的常用义之一;“访诸蹇叔”的“访”,“公辞焉”的“辞”,课本的注释要特别注意。

  提醒学生注意几个虚词:

  ①“无乃……乎”——一种表委婉推测语气的虚词固定结构。“无乃”一般译成“恐怕”、“只怕”。

  ②“焉”——“公辞焉”的“焉”,代词,代指蹇叔的意见;“必死是间,上尔骨焉”的“焉”,兼词,同“于是”,在那里;“殽有二陵焉”的“焉”,语气助词,呢。

  ③“其”——“其谁不知”中的“其”,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岂”、“难道”;句中的“谁”,暗指晋国,观后文“晋人御师必于殽”句可知。本段其他几处的“其”,均为代词。

  2.思路和内容简析。

  关于这一段的思路:

  教师启发、提问:这一段文字历来很受人们重视,曾抽出来单独成篇,加上“蹇叔哭师”的标题,让学生诵读。你们看,这样的标题是否恰当?如果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啥?要怎么样标题才恰当?

  学生简答后教师作如下点拨和小结:

  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注意作者写这一段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从全篇来看,这一段是写战前的决策情况,是要用蹇叔的劝阻和预见来揭示穆公战略决策的错误,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纲领。从这段本身看,作者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实际上是去安排了两个场面,一个是蹇叔谏袭郑,一个是蹇叔哭秦师。显然 ,这一段要单独成篇,用“蹇叔哭师”来标题,倒不如用“蹇叔谏袭郑”更能涵盖全段内容,哭,实际上是进一步的劝谏。

  关于这一段的内容简析:

  教师启发、提问:我们既已弄清这一段包含“蹇叔谏袭郑”、“蹇叔哭秦师”两个场面,现在就进一步探讨这段的内容。请大家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下述问题:

  (1)蹇叔谏袭郑,他的基本观点是啥?他列举的理由,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矛盾?在哭送秦师时,他也具体地提出了哪些预见?

  (2)从这段的内容来看,蹇叔和秦穆公各自表现了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秦穆公为啥不听蹇叔的劝谏?

  在指名学生简答问题(1)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下的表格:

  指名学生简答问题(2)后,教师作如下的点拨和小结:

  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但这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蹇叔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为啥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这是不能简单地用“利令智昏,刚愎自用”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因为从后文的秦穆公悔过自责看,从《左传》所记叙的秦穆公其他事迹来看,他也是一个深沉善断,并不很刚愎自用的人。这次的利令智昏,刚愎拒谏,显然有其重要原因。原来,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伐郑,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解围而去后,晋文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晋文公去世时,郑文公也刚刚去世,公子兰继位为郑君,是为郑穆公。面对这一情势,秦穆公担心郑穆公的亲晋,势必危及秦国在郑国的利益,杞子等人不可能长期戍守郑国都城的北门,加上错误的估计了晋国新值国丧,一定无暇外顾的局势,就认为应抓紧时机袭郑,错过了机会,就会永远丧失争霸中原的机会。这种担心,就使秦穆公利令智昏,听不进蹇叔的意见,作出悍然出兵袭郑的错误决策。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是有好处的,因为担心失去时机,进而利令智昏,作出错误的判断、决断、决策的情况,是无论古今,都会经常发生的。

  3.提示全文内容要点。

  教师提问:本文是紧紧围绕蹇叔的论战,以秦军东征活动的始末为线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的。战前决策阶段,作者写了“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两个场面,你们看,后面还写了哪些场面?

  伴随提问和答问,出示如下板书:

  决策阶段:蹇叔谏伐郑、蹇叔哭秦师

  行军阶段: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秦师

  战争阶段:郑国巧辞逐客、原轸论击秦师

  战后阶段:先轸怒斥纵囚、秦伯引咎自责

  三、布置作业 、提示再读要求。

  熟读第1段;借助注释再次自读全文。

  重点再次自读2至5段,读后思考:

  1.在思路上,这几段跟第1段分别有啥关系?

  2.这几段分别反映了春秋时代哪几方面的一些礼制、礼俗?

  3.弦高的犒师,先轸的论击秦师反映了他们各自怎么样的性格特点?弦高和皇武子的外交辞令具有怎么样的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上节课作业 完成情况,提示本课时研读任务;讲析行军阶段的两段;讲析战争阶段的两段;布置进一步的研读任务。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提示本课时任务。

  关于作业 检查:

  先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再指名一个学生谈谈2至5段所反映的礼俗。

  朗读后的点拨,要把重点放在第二个场面。这个场面,仅102个字,而人物的性格、思想、神态却如在目前,历来称为“神笔”。穆公派人说的话要重读,读出他的气恼情绪。蹇叔的一哭再哭,要读得缓慢而有顿挫,读出他声泪俱下、忧国怀军的感情。

  答问后的点拨,一是指出是否有遗漏,一是指出这些礼俗分属“尊王”、“外交(包括辞令)”、“丧葬”、“作战”等方面,都是春秋时代特别讲究的。

  关于本课时研读任务:

  首先宣布本课时讲析2至5段四个自然段共三个场面,着重要讲析的是“弦高犒秦师”、“原轸论击秦师”两个场面。然后重提上节课作业 布置时所提的(1)(2)(3)点要求。

  二、讲析行军阶段的两个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这两段,口译这两段后,教师依次从下述方面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消化这两段文字。

  1.两段的思路分析。

  启发、提问:从全篇的思路来看,作者为啥要具体写出两个场面?是否只是单纯记叙行军具体情况?它与开头一段有啥关系?

  点拨:第3段写“王孙满观秦师”,主要目的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秦师必败的原因,即“轻而无礼”。因为前一段蹇叔的议论主要是从战略决策的角度来写的,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单提这一方面还不够。这一段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印证蹇叔的推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因为秦兵是去偷袭郑国,除指挥官外,对士兵是保密的,士兵觉得疲劳,也不知在何处用武,自然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行为。第4段写“弦高犒秦师”,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印证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的预见,进而引出下文的“皇武子致辞逐秦客”一事;另一方面也是揭示郑国上下一致,团结御敌的精神。

  2.两段的重点词句解析。

  启发、提问:这两段文字,课文注释相当详细。你们看,哪些词语,它的意义跟现在差异很大,要特别注意?还有“则”这个虚词,它的用法,在这两段内到底是怎么样的?

  依次挑出如下词句进行点拨:

  “超乘者三百乘”——在这句里,“乘”这个词两用,课本均作“兵车”解。这是一个必须着重掌握的实词。按:“乘”的本义是“登(高)”,如“乘鄂渚余反顾兮”,引申为乘坐车、船,均读chéng。再从这一引申义进而一方面引申为凭借、趁着,仍读chéng,一方面引申为“兵车”,读shèng 。兵车是用四匹马拉的,所以也引申为“四”,兵车是可计量的,也可引申为“一辆”的“辆”,仍均读shèng。本句“超乘”的“乘”,有的注家解释为“登上车”,也通,但不如课本注释精确,“超”本有跳跃、跳上等义。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这句话里的“轻”,“谋”、“脱”,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常用实词。“轻”的最初意义是指“轻车”,后用来泛指“轻重”的“轻”。由“轻重”的“轻”也引申出“轻微、微薄”、“轻佻、轻率”、“轻视、鄙薄”、“轻便、灵活”、“轻易、随便”等义,现均转为复音词。“谋”,本义是“思虑、谋虑”,后引申为“谋划、谋略”、“商量、谘询”、“计谋、图谋”等义。“脱”,最初意义是“肉离骨”,后泛指一般的“脱离、脱开”。再由“脱离、脱开”引申“逃脱”、“冒出”(如:“乃脱颖而出”)、“脱略、轻忽”等义。课本解释这句的“脱”为“疏忽,纪律不严”,就是用的“脱略、轻忽”一义。这句话的准确译释是“一轻佻就会缺乏谋虑;不遵守礼制就会忽视纪律”。两个“则”字,意为“就、便”,连词,表因果关系。后一段中“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两个“则”字,意义相同,用法是表选择结果。“一日”、“一夕”,互文见义,均表示短暂的时期。

  3.提醒学生注意两段所反映的礼制、礼俗。

  “五孙满观秦师”一段,反映春秋时代“尊王”的礼制仍然存在,“无礼”就是违反“尊王”的礼制。这种礼制形成当时人们的重要观念,常用来判断行为的后果。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都打出“尊王”旗号,原因就在这里。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反映了当时一种外交上的礼俗:先送轻礼,再送重礼,以表示隆重。附带提醒一下,“韦”,现在只是姓氏的称呼,古代指熟牛皮,也与“围”字通假,现在这两种意义均已消失。

  4.指导揣摩弦高的外交辞令。

  《左传》记“行人”(外交使者)的辞令,大多“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意思要表达得明白,但话要说得隐而委婉曲折。弦高这段外交辞令历来为人传诵,其特点是殷勤、委婉中露锋茫,暗示对方偷袭的阴谋已被识破,郑国已有准备,敬告对方会自食其果。学习这段话,要注意谦称、谦词和敬称的运用。“寡君”是谦称自己的国家,“敝邑”是谦称自己的都邑(也用来谦称自己的国家),“敢(意为冒昧)、“不腆(不丰厚、不体面)”均为谦词。“吾子”是敬称对方,加“吾”字,是使敬称兼带亲昵的意味。“从(zòng)者”本指随从的人,也常用来敬称对方,意为不敢直称对方,用称他的随从来代替。以上谦称、谦词,除“寡君”外,非外交场合也可运用。要附带提及的是,弦高只是一个商人,但在历史上很著名,原因就在这件事上表现了他慷慨爱国、临事不惧的品质,有从容应急之智。

  三、讲析战争阶段的两个自然段。

  先指名学生朗读、口译这两段,然后教师依次从下述方面点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

  1.两段的思路分析:

  启发、提问:写战争阶段,略于战斗情况的描述,重在揭示胜败因素,这是《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我们上节课已说过。现在请大家回答:从全篇思路来看,作者为啥要写“皇武子辞逐秦客”、“原轸论击秦师”两个场面,它与开头一段有啥关系?

  点拨:写“皇武子逐秦客”,目的在印证蹇叔“远主备之”的预见;其中所写三将的出逃,杞子的“灭滑而还”,更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具体表现,说明战争胜负已成定局。写“原轸论击秦师”,一方面是印证蹇叔的预见完全正确,一方面是从另一角度揭示秦师失败的原因,即秦穆公“以贪勤民”。写这一段的另一个作用,也在表明:就如同开关头一段揭示秦国内部 有主张出师和反对出师的矛盾一样,晋国内部也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的矛盾。善于揭示多方面矛盾的复杂交错,也是《左传》写战争的另一重要特点。

  2.两段的重点词句解析:

  启发、提问:这两段文字,同前两段一样,难度较大。你们看,哪些词句,你们感到特别生疏,需要进一步解释?所用虚词“焉”、“其”、“则”,意义和用法是否同前几段的一样?

  “束载、厉兵、秣马矣”——“束载”的“载”,指装载物,由“装载”义引申而来,用指“行装”,是词义活用。“厉兵”的“厉”,是“砺”的通假字。“秣(mò)马”的“秣”,本义为饲料,用作动词,意为“喂养”。“矣”,语气助词,可译为“了”,表“已然”或“将然”(将要这样),此处表“已然”。

  “使皇武子辞焉”——这句的“辞焉”,历来存在两种解释。“辞”,课本解释为“致辞”,即致逐客之辞,那么“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另一种解释是“辞绝”,即用一番话赶走对方,“焉“是代词,同“之”,指杞子他们。我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因为这样解释,文意较顺通。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脯资饩牵”这四个词的词义,同学们感到生疏。要注意:脯,乾肉,读fǚ,与蜜汁干果如“桃脯、杏脯”音同而义不同,与“胸脯(pǔ)”的“脯“音义均异。“资”,古时跟“粢”通假,所以可理解为食粮。“饩”,有解释为有腥味的肉食的(陆德明《释文》),过于拘执,课本的解释较顺通,即“饩、牵”连用,代指未宰杀的牲畜。

  “为吾子之将行也” “为”,有的读本解释为“因为“、“为了”、“如果”,均说得通。课本注释解为“在”较为精当。因为“为”用作介词时,有“当”的一义;“当”,也可解为“在”。

  “吾其还也”——注意:“其”在这里是语气副词,表命令语气,课本注为“语气词”,可能漏了字。它与第一段的“其谁不知”的“其”,区别在前者表反问语气。下文的“其为死君乎”的“其”,也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不过译为“难道”似欠妥当,可活译为“岂非”。

  “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死君”,课本注为“死去的国君”,可说得通,因为文公新死,尚未安葬,可称“死君”。但称“死君”,总觉欠恭敬,所以顾炎武解释说:“死君,谓忘其先君”。这一解说提出后,大多数注家都采用。“其为死君乎”,意为“岂非是忘了先君的遗命吗”;“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意为“伐秦师是虑及子孙的利益,这可说是忘了先君的遗命吗”。这样译解似乎更顺通,特提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注意:前句的“则”,是表强调词气的副词,可译为“就是”,和用作连词时一般译成“就”、“却”不同。“何……为”是一种虚词固定结构,表反问?“为”,无义,助词。后句承上文“秦施”而言,应译成:“还讲啥恩惠?”

  “子墨衰殽,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注意“子”的注解。按:“子”,古代儿子、女儿均可称“子”;也常用作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如“孔子”、“孔文子”;用作对称代词,则为敬称。梁弘、莱均为晋大夫。“御戎”,驾御兵车;“为右”,充当兵车右侧的卫士。整个这三句的意思是说:太子欢(即晋襄公)染黑了自己的白色丧服,亲自出征秦师,大夫梁弘替他驾御兵车,大夫莱驹在他车右充当卫士。这几句话反映了当时的葬礼制和国君出战的礼制,也反映了当时作战是车战。用骑兵作战始于战国时代。

  3.指导揣摩皇武子的外交辞令:

  这段辞令,跟弦高犒劳秦师的辞令,有同工异曲之妙。句句是诙谐的关切,句句是毫不容情的逐客令。语意双关,幽默中寓严肃的警告,它同样显示了当时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四、布置作业 ,提示全课归纳要求。

  1.借助注释,细读课文6、7段。

  2.通读全文,边读边作全课的归纳准备。归纳的要求,即第一节课所提的研读任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全文内容和写法的归纳、整理;词语、句法知识的整理和拓展。

  [1] [2] 下一页  

殽之战 篇5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啥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啥意思?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 蹇(jiǎn) 悖(bèi) 与(yù)师

  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 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

  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啥!”)

  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啥?他的话反映了啥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进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啥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2.学习课文第2段。

  ①翻译。

  正音:胄(zhòu) 乘(shèng)

  词类活用:左右免胄而下(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下车步行。) 入险(形容词用如名词,险要的地方。)

  ②分析理解。

  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啥?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也不能谋”。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啥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孩子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同时,也显示了“尚幼”的王孙满的聪明才智。

  三、布置作业 :

  1.读译课文1、2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3、4、5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朗读,翻译课文1、2段,重点检查“国”“诸”“勤”“悖”“拱”“御”“胄”“脱”几个词语的意思,“之”的不同用法及宾语前置句式。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3段。

  ①翻译。

  正音:犒(kào) 腆(tiǎn) 遽(jù)

  句读: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词语:吾子(尊称对方,可译成:“您”)

  出(经过)于敞邑(我国。敞,谦词)

  敢(表敬副词,可译成“冒昧地”)犒从者

  为(介词,读wèi)从者之淹 行出备一夕之卫(动词用如名词,保卫工作)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形象。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难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国解忧。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也迅速派人回国内报告。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分,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

  2.学习课文第4段。

  ①翻译。

  正音:圃(pǔ) 脯(fǔ) 饩(xì) 囿(yòu)

  虚词:使皇武子辞焉(兼词,于之,向他们) 为吾子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中的“之”用法同此)将行也

  词类活用:束载(动词用名词,装载之物) 秣(名词用如动词,喂草料)马 以闲(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闲暇)

  省略句:郑穆公使(人)视客馆(省宾语)

  (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省主语) 杞子奔(于)齐,逢孙、杨孙奔(于)宋(省介词) (秦师)灭滑而还(省主语)

  ②分析理解。

  思考:皇武子的话有啥弦外之音?

  明确: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分寸而也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

  思考:为啥略写“灭滑”?点一下也有啥深意?

  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

  3.学习课文第5段。

  ①翻译。

  正音:轸(zhěn) 栾(luán) 衰绖(cuīdié)

  词类活用:以贪勤(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民

  子墨(形容词用如动词,穿上染黑的丧服。“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中的“墨”用法同此)衰绖

  多义词: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明确: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思考: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见?

  明确: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原轸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呼应。晋“败秦师于殽”,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殽”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

  4.学生自读、理解课文3、4、5段,教师个别答疑。

  二、布置作业 :

  1.复习3、4、5段,预习6、7段。

  2.多义词归类。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1.朗读课文3、4段,翻译“以乘韦先”、“不腆敞邑”、“淹”、“束载、厉兵、秣马”。

  2.朗读翻译第5段。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6段。

  ①翻译。

  正音:堕(huī) 唾(tuò) 累(léi) 稽(qǐ)首 阳处父(fǔ)

  词语:文嬴语(请求释放)三帅 吾舍(释放)之矣

  武夫力而拘诸(之于。之,他们,指三帅;于,在。“免诸国”“及诸河”中的“诸”用法同此)原 释(解下)左骖 稽首(叩头) 若从(赖)君惠(恩惠)而免(赦免)之(我们)

  ②分析理解。

  思考:先轸反对释秦囚的“亡无日矣”的叹息是上段中他与栾枝争论时那句话的进一步阐发?

  明确:是上段“纵敌,患生”的进一步阐发,说得更激愤。

  思考:本段与上段反映了先轸怎么样的性格?

  明确:先轸坚定地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放虎归山的危害性。他义愤填膺地感慨晋“亡无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礼,直呼文嬴为“妇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刚烈之性在上段力主击秦师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这段怒斥纵囚的过程中更显示得淋漓尽致。

  思考:孟明的话有啥言外之意?

  明确:孟明故作感激之态,重点在最后一句:“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言外之意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显示了坦率、坚强、自尊而也自信的大将风度。

  2.学习课文第7段。

  ①翻译。

  正音:眚(shěng)

  词语:秦伯素服(名词用如动词,穿上无文采的衣服)郊(名词作状语,在效外)次 孤违蹇叔(这里指蹇叔的劝告),以辱(使动用法,使……受辱)二三(不是实数,诸位)子。

  ②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怎样照应开头?

  明确:这一段用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应。“孤违蹇叔”照应开头,印证了蹇叔的预言“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突出了文章中心——蹇叔所说秦师必败的必然性。

  思考:这段文字也反映了秦穆公怎么样的性格?

  这段课文写秦穆公认识到殽山之败全由自己不听蹇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他“乡师而哭”,一再声称“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引咎自责,表现得非常沉痛。他“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刚愎自用之外,还有着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迁怒、善用人的品质,塑造了一个性格完整丰满有血有肉的真人。

  3.总结分析。

  ①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一。

  文章写了七个场面(见板书设计 ),以蹇叔论战为全文纲领,按时间顺序(秦军东征活动始末)把三方四重矛盾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从各个侧面与战争的前因后果,印证篇首蹇叔对这场战争的分析。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殽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②文中人物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的典型例子:一是弦高的话委婉中透露锋芒,二是皇武子的话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三是孟明的话在谦卑中包藏杀机。

  三、布置作业 。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三、四、五。

  2.将“弦高犒师”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3.以“不以一眚掩大德”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附] 板书设计 

  [1]

推荐站内搜索:英语六级报名入口官网2021、赣南师范学院专升本、甘肃自学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吉林省自考成绩查询、最新伤感日志、成人高考成绩什么时候公布江苏省成人高考报名、湖北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四川人事考试网成绩查询、湖北学位英语成绩查询、

殽之战(通用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殽之战(通用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7524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