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三》教学设计(通用8篇)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联系剧情领会唱词的弦外之音,了解和戏曲有关的谚语。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3、读背《幸福》,通过和叙写的对比诵读增加积累。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拒绝别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现代京剧在对传统京剧进行变革的基础上,更讲究唱词的优美和内涵。
(2)(教师放录音)教师要求学生对照书中唱词来听。
(3)教师简介《红灯记》的剧情。重点把这段唱词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4)学生认真看唱词,了解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
(5)学生联系剧情来想一想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为啥要这样说)
(6)学生在了解弦外之音的基础上,再细读这段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教师再次放录音,学生对照唱词听。(培养兴趣)
(2)引导学生来学唱。(学生对学唱戏曲的难度的认识正好导入第三部分教学)
3、教学第三部分。
(1)知名读谚语,学生交流,理解这些言语的意思。
(2)教师根据谚语作适当拓展说话训练。比如学习中相似的情形,生活中敢看节目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3)背诵这些谚语。
4、作业:
抄写谚语,默写谚语。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联系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郊野、碧蓝、嫦娥”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鞋子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学生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教学第三题(诵读与感悟)
1、读背《幸福》
(1)知名读题,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3)老师范读。
(4)学生讨论“幸福”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着去读背。
(5)集体练读,同桌练背。
2、拓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这个结论。
(2)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河流、蜜蜂、小鸟、我”的幸福是啥。
(3)学生按讨论的结果进行续写。
(4)学生将自己续写的部分跟原作连在一起诵读,感受两种文字在读诗的感觉,并相应修改。
3、作业:
把《幸福》(包括自己的续写部分)背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的话题“学会拒绝”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你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时,你应该怎么办?——据答,出示话题。
(2)指名读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读一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怎么样去拒绝)
(2)分组分问题练说怎么样去拒绝。(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角色练说)
(3)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在组内表演,其他学生评议,师巡视指导。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师生评议并小结。
教学第五题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虎字头、病字头的书写办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讲解“虎”“病”的写法,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学生再写,纠正。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2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啥。(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啥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啥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啥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孩子、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也对也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啥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季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季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办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 :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啥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啥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啥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么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啥照片,他们为啥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教后反思: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3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和辨认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虚拟主机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猜一猜、搭一搭中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今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点,不仅要考察谁会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办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啥?(丛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题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后,再做判断和选择;组织交流。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搭一搭、看一看,再连一连。
3、第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组织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吗?
教学反思: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4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啥。(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啥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啥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啥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孩子、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也对也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啥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季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季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办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 :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啥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啥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啥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么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啥照片,他们为啥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教后反思: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5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 按笔顺正确描红。
2. 查字典,查到部首在"部首目录"中的页码。
3. 读一读,了解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4. 在田字里正确描红、仿影、临写。
5. 熟记8条成语。
6. 朗读背诵诗歌《晨牧》。
7. 练习将最近读的一本书简介给同学们。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 指导。
出示第一个字"讯"及其笔顺,让同学们观察了解先左后右的一般规则和这个字的笔顺。
指导学生书空数笔画。
让学生说说"讯"字的最后一笔是啥?
3. 练习。
指导学生那个在田字格描红,要求边写边想笔顺。
4. 反馈。
指名到黑板上描红,表扬好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纠正。
二、 学习第二题。
1. 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 指导。
⑴教师打开字典,翻到"部首目录",告诉同学们里面有些啥。
⑵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字典中找到"部首目录"。
⑶指导学生读"部首目录",指导里面的部首是按啥顺序排列的?
⑷出示写有部首的卡片,然学生认一认教会学生这些部首的名称。
⑸出示"月",让学生数一数它共有几画,让学生在自己的字典中找到部首。
⑹出示"乙"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查的?
⑺学生自己查字典。
3. 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桌互相交流,教师指导。
4. 反馈。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3题。
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⑴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出示句子。(同时出现)指导读正确、流利。
①体会一二句的不同之处。
②学生自读,理解体会,同桌讨论。
③有:第二句语气更加肯定。
⑵指导学习第二组。
3. 练习。
让学生分组读第一组句子,感受一下不同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4. 反馈。
同桌互读,读出语气来。表扬好的,纠正问题。
二、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⑴出示卡片"灭""至""苏",让学生认读这三个字,明白他们多是上下结构。
⑵找出书写这一字的特点。
⑶指导书写"灭"字。
⑷学生描写一个"灭"字。
指导书写下面几个字,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描红临写,教师个别指导。
5. 反馈。
展示学生写的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同学。指出问题进行纠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5题。
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⑴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⑵教师范读正音。
⑶学生自由读。
⑷让学生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⑸教师重点讲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狼奔琢突:形容成群的坏人就像狼和猪一样到处轮转,任意破坏。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跑。
3.指导。
⑴指名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同桌练习背诵。
5. 反馈。
集体背诵;指名背。
三、 教学第6题。
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让学生先小声的、自由的读一读全诗,要求读正确。
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想想诗的意思。
学生跟着读诗,要求读通。
教师讲解诗意。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3.练习。
自由读,同桌互读,自由背诵,小组背诵,全班背。
4.反馈
指名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名背诵,表扬能背诵的同学。
第四课时
一、 教学第7题。
1. 审题。
揭示话题:我读的一本书。
学生自读要求。
2. 指导。
⑴指导学生各自将最近读的一本书的内容说出来。
⑵请一位同学简介书中的主要内容,同学平易,教师总结。
⑶学生按刚才指导的样子练说。
⑷请一位同学完整的将读的一本书简介给大家。全班评议。
⑸教师总结。
3. 练习。
4. 反馈。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6
《练习3》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
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唤起学生对歌曲的记忆。
2、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
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
(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么样理解?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我”难忘啥?补充想象,还有啥难忘的?
(3)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
(4)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
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出示:区、臣、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啥。
(1)笔顺。
(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反馈。
①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
②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
③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1)出示八个成语。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读准成语的音,不懂的成语做个记号。
(2)交流朗读成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对八条成语的理解:或根据已学的课文、了解的人物来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或根据著名人物的故事来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纸背”时可举怀素写字的例子;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或让学生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如“风华正茂、出类拔萃”……
(4)再次朗读,加深印象。
(5)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
(6)集体背诵。
(7)指名背。
2、读背《时间》
(1)世上最宝贵的是啥?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
(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4)提问:“小河”指的是啥?为啥勤劳的人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学们,你们想做啥样的人?
(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么样才能拿定主意,怎么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
(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办法,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3)怎么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
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
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么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啥?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
(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
(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
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么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么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
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
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
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尤其注意红笔标注的笔画“斜钩、卧钩”。
4、指导学生按图提示的运笔走势书空。
5、教师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带有这两种笔画的汉字,进一步欣赏感受。
6、学生在大字本上书写。
教学后记:此次练习的第一项学生难以学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曲,小孩们对家乡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四部分《学会商量》突出地表现了独生子女的霸道和自私,无论是模仿家长还是同学,说话时都难以商量,要不是霸王硬上弓,要不就是耍赖,看来帮助学生理解商量的语气和技巧,还需要努力引导。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啥。(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啥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啥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啥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孩子、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也对也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啥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季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季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办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 :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啥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啥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啥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么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啥照片,他们为啥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教后反思:
《练习三》教学设计 篇8
佚名
【教学目标 】:
1、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进行字词句练习。
2、练习用钢笔写好上下结构的几个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儿童诗。
4、口语交际——学会求救。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点”。
【教学重点】:
学用字词句、积累语言、口语交际、写字。
【教学难点 】:
1、能用几句话写出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2、遇到危险时有效自救或求救。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师:学了《蒲公英》一课,我们知道了蒲公英母亲靠风把自己的种子宝贝传播出去。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用有趣的方式传播着种子。瞧——(出示图片:椰树,学生叫出名字)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就很特别,自己读读吧!
(2)学生自由读短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3)指名读短文,然后集体交流: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啥。
(4)区分“漂流”与“漂浮”的意思差别。
A 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理解、体会。
B 指名说。(教师点拨:可从“流”和“浮”的字义上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想想椰果原来在啥地方,后来呢?)
(5)学生小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新安家”的意思。
(6)齐读短文,边读边想象椰树种子旅游的情景。
2、第二部分。
(1)出示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植物?(蒲公英、苍耳、豌豆、葡萄)
(2)学生自由说它们靠啥来传播种子。(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3)自主连线,集体交流答案。
(4)拓展:学生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其它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3、第三部分。
(1)学生默读题目,弄清要求。
(2)练习口头表述。(先在小组内说,再指名说。)
(3)集体评议:听了同学说的,能否弄清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他说得通顺吗?听起来有意思吗?
(4)根据大家的交流、评议,学生练习用几句话简介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写的情况。(指名读自己写的)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素、晃、荒”。
2、指明说三个字结构上的相似点。(上下结构)
3、观察字形,想想:怎么样才能把它们写好?(字要站稳,上下中心要相对。)
4、提示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学生描写三个字。
5、教师范写“素”和“荒”。
6、学生再次写字,体会字形要点。
7、说说类似字形的其它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一)成语
1、成语竞说:学生说自己积累的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比比谁一口气说得最多。)
2、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几个关于动物的成语。
3、学生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
*雏贯倾巢豕窟
4、指名当小老师,带读成语。
5、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互相补充。
6、集体交流,大致理解成语含义。(师小结:许多成语的创造灵感来源于动物,现在更多地用它的比喻意。)
7、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成语歌,熟读成诵。
8、背诵成语歌。(自由选择形式,展示背诵)
(二)儿歌
1、出示插图,学生看图说小男孩在干啥?(早晨放鸭子)
2、板书“晨牧”,学生读题。师:这首小儿歌就是描述了农村小孩清早放鸭子的情形。
3、学生自由读儿歌。(给学生8分钟,看谁能读得最棒。)
4、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想象,看看谁的读能让大家感受到画面。(师生比赛读。)
5、自由练习背诵儿歌。
6、指名或指小组展示背诵。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师:板书“点”,它是汉字笔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笔画,但可别小看它哟,它是非常重要而且变化最多的一个笔画,传说东晋王献之小时侯练书法很勤奋,练完了三缸水。有一次,他写一个字忘记写点了,爸爸王羲之见了就顺手在上面补了一个点。后来王献之的妈妈见了这个字后说:“吾儿写完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
2、指导学生观察“方”字中的点——露锋点
(1)向右下直下起笔;(2)逐渐按笔;(3)提笔,笔锋至中心处;(4)自右向左圆转收笔。
3、教师执毛笔范写点(这叫露锋点)
4、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5、指导观察“小”中的第一点——藏锋点:将点起笔处的笔锋藏起来,不是直下起笔,而是逆锋向左上起笔,然后提笔圆转,再向右下逐渐按笔,其它步骤与露锋点相同。
6、学生临贴描红。
7、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点,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程度高的学生还可以练习写含有点画的字。)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一些自救或求救的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课前可适当交流。
一、谈话揭示话题。
1、师:当发生失火、落水、中毒等意外事件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相机小结:学会求救)
3、学生读提示,弄清交流内容。
二、指导交际
1、出示挂图,问:发生啥事了?(着火了,小姑娘在拨打119报火警。)
2、学生情境表演发生火灾时该怎么办。
(1)拨打火警求救(说清发生火灾的具体地点,火势情况,要沉着,语言要简洁、清楚。)
(2)采取自救措施(匍匐前进,用毛巾或衣物(最好弄湿)捂住鼻子,防止烟雾吸进鼻子。从安全通道逃离。)
3、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其它意外事件的求救。(自选情景)
4、集体展示、评议。(教师、学生相机小结各种求救注意事项。)
(1)落水
(2)中毒
(3)被盗
(4)急病
……
推荐站内搜索:河南省自考报名、历年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专升本考试成绩查询国庆阅兵观后感600字、2013专升本报名时间、天津高考成绩查询时间2021、个人简历电子版填写、1~6年级一等奖手抄报、观察日记. 植物篇、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