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原(精选15篇)草  原(精选15篇)草 原(精选15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草 原(精选15篇)

草 原(精选15篇)

草 原 篇1

  草  原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学习安排材料的办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学习安排材料的办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10个新词。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你们学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勒”“迂”“骏”“涯”。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勾勒、渲染、洒脱、云际。

  3、“染”的三点水旁时九?           “涩”的右上不是刀?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啥?用自己的话说说。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试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新课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铃一响,我利用大屏幕展示草原的画面,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初步从视觉、听觉中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进而产生一种想走进草原、了解草原的欲望。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草原旅行好不好?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自读感悟,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有感情的朗读草原美丽景色,并背诵下来,学习安排材料的办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学习安排材料的办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考你?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那些作品?还记的《林海》课吗?老舍先生从兴安岭向西来到了哪里?内蒙古草原。今天我们就学习17课。

  二、整体感知,欣赏草原:

  1、课件欣赏草原,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草原是啥样子?

  2、速读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草原风光             人情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老舍先生初次见到草原,美丽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画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2、用心读所画的句子,从中你读出了啥?老舍先生也有啥感受?

  3、你能把那种感受读出来吗?

  4、你知道有关描写草原的诗句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而老舍先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啥?品味(演示文稿)

  因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因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此时你的感受也怎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7、想不想在欣赏一下让人陶醉的草原,(课件)配着画面背一背。

  三、小结:

  当我们被美景陶醉时,不但要把所见美景描绘下来,而且此时感受也要写下来。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形象具体。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四、作业: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片断。

  课后反思:1、以“读”感悟,从“读”中去领会句子的含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我先采用自由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句子并勾划出来,再一句一句地读、然后齐读,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配乐品读。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草原中写“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也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也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接下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通过读,充分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这样就达到了增强理解,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在观看草原的图片后,我问学生:“你们会用啥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美景呢?”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些美景的句子,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抽小组长汇报学习的情况,然后通过教师的小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判断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感到了学习的平等、自主、乐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信心,也避免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的弊端。3、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我安排了一项延伸活动,假如自己就是访问团中的一员,在游览了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此时,你有啥话要说,你会怎么样简介自己的故乡特点,热情邀请客人来自己的故乡做客?学生立即在小组中展开讨论,然后在班上进行集体交流汇报。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课后收集现代草原、发展后的今天的草原的图片,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虚拟主机拓宽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能从文中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速度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2、课件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3、导入课文:草原给我们留下美丽的印象,那里的人们也怎么样呢?

  二、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的?

  1)生动笔画,批注。

  2)小组交流

  3)整理汇报

  4)师评价

  2、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感悟。

  提示:从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你想到了啥?

  1)生准备

  2)个别汇报

  3)评价指导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17  草   原           

  造就

  景美         民族团结        人美

  创造

  课后反思:通过视频欣赏,学生了解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象,朗读的也很有语气,学生也能够找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但学生不能将草原的美丽景象与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紧密联系在一起,缺少知识之间的连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办法,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草 原 篇2

  教学设计

  林乃喜    一人两课    09.10.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及课文结尾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教具准备:ppt课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那么,你能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背给大家听吗?

  (相机板书:美、风光美  空气 天空 小丘 羊群)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情美

  看来,草原风光的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让老舍先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草原风光,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请快速浏览课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啥场面?试着用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相机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啥?(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请同学们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4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你交流的是远迎这个场面,具体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人多,还从哪个词语看出人多?(群马)

  穿着各色衣裳:作者怎么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我们啥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

  像一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2)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幅,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场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2)我们从: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到了草原的热闹。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4)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啥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5)在远迎这个场面的描写中,作者也写到了在行进过程中对草原的一些感受,谁能给大家读读?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草原的宽广)

  6)是啥让如此宽广、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热情好客)

  蒙古人民的热情使静寂的草原如此热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蒙古人民对客人的深情厚谊。

  过渡:你想交流哪个场面?

  c、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啥?(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么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他们都可能说些啥呢?(你好、欢迎你们、不客气,我们是一家人)

  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

  e、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的意思和词意。(何,怎么。忍,舍得。别,离开。天涯,一望无边。碧草,碧绿的草原。)

  三、拓展延伸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此时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中,谁也舍不得离去。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啥?假如你是主人,你也会说些啥?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城西小学,你们会怎么样招待我?

  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临别之际,站在召文台前,我由衷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城西小学话斜阳。

  3、其实,不仅蒙古族与汉族两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也一样团结互助,感情深厚(播放《爱我中华》),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跟随着老舍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语句积累下来。

  五、板书设计:

  草 原

  老舍

  ┌风光美  空气 天空 小丘 羊群

  美│            

  └人情美  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

草 原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简介了的天,的地,生活在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强化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是怎么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啥?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有啥特点?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描写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悦和惊叹,你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最想干啥?用“既……也……既……也……”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的不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人民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么样理解?它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啥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啥?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啥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么样理解?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初到————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悦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 原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一、导课

  1、播放阿日布杰演唱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广泛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2、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同胞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啥印象?(辽阔、美丽、富有)

  2、学生简介陈巴尔虎旗的情况。

  陈巴尔虎旗牧场,方圆几百里,那儿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景色如画的地方……

  三、初读,理清课文线索

  1、默读。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分组读议各段内容,概括五段段意(可以小标题形式)。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 联欢话别。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1、草原上是一幅啥样的美景?自由读,画出景色美的语句(天空、空气、天底下、小丘、羊群……)

  出示投影:这是(   )的草原。_______________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

  学生a:这是(美丽)的草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教师:啥是“翠色欲流”?说明啥?

  学生b:这是(碧绿)的草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上丘也是绿的。

  学生c:这是(广阔)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学生d:这是(令人欣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

  学习e:这是(令人惊叹)的草原。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不限乐趣。

  2、出示投影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比较说明“清鲜、明朗的景色是啥样?练习朗读。

  学生a:草原的天空不仅晴朗,而且明亮。

  学习b:草原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没有杂质,十分洁净。

  学生c:草原的天空和空气都很纯净,没有污染,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

  (2)比较两句有啥不同?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空气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3、想象感受

  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到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4、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悦!

  5、指导背诵。

  1)(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师)那里的天(生)……(师)在天底下(生)……(师)四面都有小丘……(师)羊群(生)……(师)那些小丘的线条(生)……(师)这种境界(生)……(师)在这种境界里(生)……

  2)想想按啥顺序背?记住那些关键词帮助记忆?

  3)试背。

  五、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

  1、默读,小组讨论。

  出示:这是(    )的草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学、汇报

  学生a:这是(热情)的草原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好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学生b:以上的句子也说明这是(美丽)的草原人。

  学生c:这是(能歌善舞)的草原人。

  学生d:这是(多才多艺)的草原人。

  学生f:这是(好客)的草原人。

  学生分别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

  3、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啥?

  出示:看到(    )的草原。  看到(    )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a:看到(翠色欲流)的草原。 看到(襟飘带舞)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个把这幅美景画下来。

  学习b:………   学生c:………  ………

  4、拓展

  出示:假如我是(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a:假如我是(蒙古人),我会说:“…………”

  学生b:假如我是(一名游人),我会说:“…………”

  学生c:假如我是(一名摄影师),我会说:“…………”

  学生d:假如我是(一朵草原上的小花),我会说:“…………”

  六、解读诗句,提示主题“民族团结”

  1、愉悦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4、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也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啥样的感叹?(藏汉情深何忍别,青藏高原话斜阳………)

  5、再读诗句,并朗读“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七、作业

  《草原》一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老舍爷爷用清新的笔触,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人情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有“三”美:除了景色美、人情美外,还有语言美!请同学们将文中的优美句子找出来品读、摘抄,这可是老舍爷爷送给你们的也一美餐哪,愿意做好吃的家吗?

  附:阅读材料

  我国沙漠约有63.7万平方千米,分布于东经75°—125°、北纬35°~50°之间。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的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面积约33.7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策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主要自然特征是:流动沙丘占绝对优势,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高大,形态复杂;风沙危害严重;水资源较其他沙漠地区丰富。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它由4片沙漠组成:西部为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中部为德左索腾艾里松沙漠,分布在三个泉子干谷以南;东部为霍景涅里辛沙漠;在三个泉子干谷以北,称阔布北一阿克库姆沙漠。其中固定、半固定沙丘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7%,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植物资源相对丰富。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合黎山、龙首山以北,弱水(黑河下游)东岸古鲁乃湖以东,雅布赖山以西,拐子湖以南,面积4.4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沙漠(有的文献称第二大),也是一个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我国其他沙漠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在高大沙山之间的低地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泊(海子),总数达144个之多。

  腾格里沙漠位于阿拉善高原东南部,介于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面积3.67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四大沙漠。过去人们认为这里是一片茫茫的流沙,好似渺无边际的天空一样,“天”在蒙语里读作“腾格里”,因此它被称为腾格里沙漠。其实,它无论在面积,还是在沙丘高度上,都要比巴丹吉林沙漠逊色。

  此外,毛乌素沙漠(意即“不好的水”)、科尔沁沙地、小腾格里沙地、库姆塔格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布齐沙漠、呼伦贝尔沙地、乌珠穆沁沙地等也都是我国的著名沙漠。

草 原 篇5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草 原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么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么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啥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啥?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么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啥?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啥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啥?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么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 原 篇7

  河南省南阳市第五小学 韩 翀

  课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也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也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不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啥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到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也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也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啥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啥,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课堂实录

  师:昨天同学们给我简介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天我也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简介给大家,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那里——,不好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还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起去那里感受一番吧!

  板书课题:草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书吧。

  投影出示:

  提示

  1 请划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我们简介了草原的啥?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词语。

  板书:勾勒 渲染  襟飘带舞

  师:谁来划了别的词语。

  生:我还划了翠色欲流。

  师:啥意思,你能说说吗?

  生:就是很浓很浓的颜色要流下来的意思。

  师:很浓很浓的啥颜色?

  生:绿色。

  师:明白了吗?

  生:我想问问低吟?

  师:谁来告诉他?

  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低吟就是小声的吟诵。

  师: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迂回是啥意思?

  师: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谁能解释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弯弯曲曲就是——

  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诉他?

  生:就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

  生:我还想知道绮丽。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绮丽就是奇妙美丽。

  师:谁还有?

  生:我不懂鄂温克

  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

  生:我想问一下洒脱是啥意思,为啥不是潇洒。

  生:就是不拘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可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就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里写了草原的啥,谁来看看你的看法?

  生:写了草原景色和风情。

  师:人呢?

  生:非常热情。

  生:简介了景色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阔的草原,和热情的人,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古人。老舍先生给我们简介了草原上景色怡人,非常的美,还给我们简介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

  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我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找美丽的景色吧!快点,你认为哪里景色最美?

  生找。

  生:我认为这句最美“那些小丘……”

  师:读完了吗?注意一个句子要读到最后。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漂亮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谁还有?

  生:“绿毯……”

  师:谁还找到了好句子?

  生: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师: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生:我的句子最棒“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师:有跟他一样吗?没有和你一样的。

  生:没关系。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吗?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得好。咱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投影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啥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么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师:课文说,我们说是不是好句子一读就知道,下面我们就按课文的描写顺序读一下。谁来读一读草原上的天。

  生读。

  师:感觉怎样?

  生:读得非常好,让我感受到天空的感受,空气的新鲜,不过我也想读一读。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怎样?

  生鼓掌。

  生:我觉得刚刚那位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也让全班同学这样读一读,如果不同很可惜。

  师:好,大家觉得可以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天底下谁来读?

  生读。

  师:怎样,你来说?

  生:他读得不够好,有位同学读得更好,希望他读一下。

  师:好,咱们看看他推荐得怎样?

  生读。

  师:怎样?

  生鼓掌。

  师:真是慧眼识英雄。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请读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为啥这样读?

  生: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美妙的景色,我才能读出这么美的感觉。

  师:大家想不想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啊!

  生:想!

  师:我们来看,天底下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何等壮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草原上真是绿草千里,那草原上的羊群谁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说说。

  生:我好像看到了羊群,飞来飞去,就像一朵大花一样。

  生:因为小丘是非常矮的山坡,所以用飞比较好。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一会……一会……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把草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一读,想象一下草原的美。读一读,想象一下。

  生读。

  出示两幅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两幅画,献丑了。大家比较一下两幅画。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因为第一幅画羊群感觉像小河一样。

  生:我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画,小丘画得很矮,显出小丘的线条很柔美。

  师:你能用手势表现一下柔美吗?

  生:第一幅美,第二幅显不出有羊有牛,就像一群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可惜我画的图上没有骏马啊!

  生:喜欢第二幅,小丘没有用黑色勾边。

  师:看来我画得非常不成功。让同学们看到了骏马小河。大家看看第一幅图。这里用啥颜色?第二幅我用了渲染的手法,绿色显得画面新鲜柔美。看来第二幅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

  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老师没有把小丘柔美的线条读出来。我来给你示范读一下。

  生读。

  全场鼓掌。

  师:你也可以当个小老师了。你是怎么样把柔美读出来的呢?

  生:柔美就像波浪一样,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我是这样读的。刚才最后一句没太读好。

  师:那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轻轻流入云际,有流的感觉吗?

  生:有。看不见一点杂色,就像绿色的海洋在流动。

  师:谁还能把柔美读一读。

  生:我觉得我得读得比他更好。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不错,还有吗?

  生:刚才那个同学没有把柔美读出来。我来读。

  生读。

  师:怎样,还有比他更好的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而且他没读出波浪。我觉得应该全班示范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比老师读得好。面对这样的景象,大家有怎么样的感受呢?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听着,听着,我们感觉到作者——

  生:陶醉了。

  师:陶醉在这(板书陶醉)草原上无边的美景中。我们再读一遍,看陶醉了没有。

  全班读。

  师: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Lenovo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啥乐趣?

  生: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啥景色?

  生:宽阔的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草原上的乐趣是——

  生:不限的,说也说不完。

  师:让我们拿起书美美的读一遍,尽情地游览草原那美丽无边的景色吧!

  放音乐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读要比唱得好。我想通过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差不多背下来了吧,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好。

  生背。

  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那些小丘

  师:我看美丽的草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你有啥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

  师:希望大家能继续领略草原的美景。这节课就上到这

草 原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么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么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啥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啥?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么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啥?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啥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啥?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么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 原 篇9

  情景交融  读中感悟

  ——人教版第九册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也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上的人怎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啥?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啥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

  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

  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

  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

  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是啥样?未来的也会是啥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教学片断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思维,学生敢于大胆的想象,进入情境自读、自悟、自演,从最大程度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升华。

草 原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简介了的天,的地,生活在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强化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是怎么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啥?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有啥特点?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描写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悦和惊叹,你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最想干啥?用“既……也……既……也……”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的不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人民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么样理解?它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啥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啥?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啥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么样理解?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初到————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悦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 原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简介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啥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么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由于学生离草原比较远,对草原了解的太少,在听歌曲时,边听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啥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啥?(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么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啥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啥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么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啥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也……”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也有动,比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怎样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办法,把文章写得也形象也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啥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啥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么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啥?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么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啥“不管唱的是啥,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么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啥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啥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啥?(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啥?这样写有啥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也是啥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6、草原

  天:可爱、明朗

  景色(美丽)   地:一碧千里

  情谊(深厚)  款待

  话别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描绘了大草原独特的美,景美人美,民族情谊深厚。在朗读这篇课文时,我更被老舍先生优美的文笔所折服。所以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把学生引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受到一次美的熏陶。尤其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不但让学生听了优美的草原歌曲,还让学生欣赏了草原图片,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因领他们去感悟文字,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熟记课文的内容,积累语言。

  草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录像     草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录像

  学美文,做“美人”──教学《草原》一得     真情品读,感受清新、自然的《草原》美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三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之四

草 原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怎样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也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怎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也具体也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么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么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强化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啥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啥?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办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

  1.在作业 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啥?分几层?先写啥?后写啥?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么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啥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啥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么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啥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也……”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也有动,比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怎样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办法,把文章写得也形象也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啥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啥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啥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啥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啥变化?从啥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啥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啥?

  (说明有人了。)

  (5)为啥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啥意思?

  (3)作者为啥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也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啥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啥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 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啥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么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啥?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么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啥“不管唱的是啥,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么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啥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啥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啥?(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啥?这样写有啥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啥?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啥?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啥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啥比作啥,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草 原 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简介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强化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啥?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啥特点?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悦和惊叹,你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啥?用“既……也……既……也……”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不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么样理解?它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啥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啥?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啥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么样理解?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悦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七、教学后记:

草 原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景色。(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景色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也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也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不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草 原 篇15

  12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简介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不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强化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啥?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啥特点?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啥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也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悦和惊叹,你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啥?用“既……也……既……也……”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不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也给你留下了啥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么样理解?它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啥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啥?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啥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么样理解?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悦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推荐站内搜索:全国cet准考证打印、江西高考答案、广东公务员考试答案、挖笋的作文、专升本考试成绩查询天津高考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400字、河北高考答案、关于情感的日志、《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草  原(精选15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草 原(精选15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7688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