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通用12篇)
古文二则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XX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
1、 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啥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4、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四、讲解《私心》
1、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5、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 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附:杨震故事 《毁屋留名》
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伯起’吗?”杨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老哥,此话怎讲?”老汉脖子一梗,说“你装啥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话当真?”杨老汉拍拍胸口:“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管家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想我杨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
古文二则 篇2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骘(zhì) 邑(yì) 谒(yè)涿(zhuō) 辄(zhé)悫(què) 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 ┏谒(yè)拜谒 ┏晔(yè)范晔 ┗籍(jí)书籍 ┗遏(è)遏制 ┗桦(huà)桦树3.多音字 ┏(yí)遗命 ┏(jí)狼藉 ┏(shěng)省份遗┫ 藉┫ 省┫ ┗(wèi)遗十金 ┗(jiè)慰藉 ┗(xǐng)反省4.词语解释【 辟 】征召。【 举 】推举,选拔。【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 】晋升或调动官职。【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 】调动(官职)。【 伦 】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 】恭谨,诚实。【蕴藉】宽和,宽容。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 范晔 南朝•宋 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 第五伦 第五 (3)纪传体 《史记》 《汉书》 十纪 十志 八十列传(4)《史记》 《汉书》 《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回顾【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也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进而不记年代的先后。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的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也《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后汉书》也新立了一些类传,如《逸民》、《列女》等。杨震回顾:【明确】杨震(?~124)中国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杨伯起。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其廉洁最为人称道。后转为涿郡太守。元初四年(117),征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代刘恺为司徒,后也代刘恺为太尉。皇亲国戚每每向他推荐自己的亲信,他都不准。中常侍樊丰等鼓动大兴土木,他极力反对。赵腾屡次上书,指陈得失,帝欲诛之,他劝谏。由于太过忠直,遭奸臣怨恨,交相诬毁,诏遣归故里。半途饮酖自尽。第五伦回顾:【明确】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后51),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当时人也比作西汉的贡禹。2.题目解说【明确】古文二则选自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在史传文学中,《后汉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史记》《汉书》《三同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史和人物性格塑造。3.掌握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便宜 古义:利益,好处,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2)选举 古义:选贤任能。 今义: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3)性质 古义:本性诚实 今义:一种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4.结构分析(1)划分两文层次,并概括大意。《四知》一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后转诼郡太守”):写杨震拒金。 第二层(“性公廉”到结尾):杨震拒为子孙“开产业”。《私心》一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奉公无私。第二层(“或问伦曰”到结尾):写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5.翻译: (1)《四知》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啥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2)《私心》翻译: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诸子中有人有时候劝止他,他就斥责并让他们走开,官吏陈述的局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也一并把它们封上,他就像这样的毫无私心。第五伦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以清廉而著称,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西汉以贤良廉洁而著称的贡禹。但是呢他缺少宽容,也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仪表,也因此被有些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第五伦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的时候,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是也始终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他,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三、深入探究1. 你怎么样看待“杨震拒金”的意义?【明确】在封建社会,有一句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封建官场上行贿受贿的事情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像文中王密这样下属贿赂上司的事情十分普遍,而送给上司好处的目的无非是要从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震却能义正词严,拒不收贿赂,足见其清正廉洁。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拒绝贿赂的同时还批评教育行贿者。我们今天就要认识到:腐败之风,古已有之,反腐败任重道远,只有我们不断地以高要求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走好每一步。2.“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私心?你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明确】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这些“私心”实属人之常情,他并没有 啥不对的地方,只是由于他严于自律,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私心。这也可看出他在大的方面没有值得谴责的地方。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3.写作特点分析【明确】 (1)《四知》: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在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②语言刻画形象传神。“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③主旨突出,事例典型。如杨震的“四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2)《私心》:①用反而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②语言朴实,发人深省。“其可谓无私”一句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③选择典型事例,刻画鲜明人物形象。如选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来塑人物,真实可信。四、课内阅读《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 解释上文有关古代官职的四个词?辟:___ 举:____ 迁:____ 转:____2. 写出“无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3. 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属于___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4. 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啥?5. 翻译下列句子:(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_______________。(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征召 推举 晋升或调动官职 调动官职2.“无知”古义“没有知道(的人)”;今义:愚昧,没有文化。3.侧面 贤明4.不会。 王密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就是为了升官。5.(1)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2)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课外拓展 《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也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也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自《列子•说符》)1.解释下面红色的“之”字。(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2)也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2.补出省略成分。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3.翻译。歧路之中也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啥道理?(2分)【参考答案】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3.岔道之中也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古文二则 篇3
不可忽视
南津中学 LHONGQIN
给古文进行断标点和翻译一样,不仅是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得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得一个主要尺度。试想,古文翻译题在升学考试中连续考查了好几年,并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古文断句题为何不能重整旗鼓,重登大雅之堂呢?预计近几年这种题型会推而广之得。
一、 断句标点的原则和办法
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可分三步走:首先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得是啥人、啥事,表现了啥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第二步,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得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饿标点符号。第三步,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断句时可抓住以下切入点:抓住话标志“曰”“云”“言”等;抓首尾语助词,如“者”“也”“矣”“夫”“其”等;找排偶句,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根据古汉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根据古汉语固定格式,如“如……何”“何以……为”“唯……是……”“有以……”等;根据文体特点,如骚体,句尾多带“兮”字,一般是六字成句,近体诗、词的韵脚、平仄、各句字数等都有固定要求。
二、 错误断句的几种原因
1、 不懂词义,不通文理
例1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 以与之。
上例错断是因不明“与”的词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正确标点如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 以与之。
2、 不明语法
例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上例的问题所在是“所闻”。“所闻”是“所”字结构,“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何魏晋间的情况。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积极者——听渔人讲话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只能说“闻者”。由于不明白“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区别用法,因而出错。应正确标点如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 不晓句式
例3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
上例断句者由于不知道“孙子”前省略了介词“于”,把一句话断得很难懂,标点符号用得也不对。应这样断句:
齐威王问用兵(于)孙子。
例4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2004年高考北京卷)
如果此考生知道排比、对偶、对称式文言文中常见得修辞办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就会做到以下正确断句: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意思是说福变成祸,祸变成福,其中的变化没法子研究到底,深得没法子测量。
4、 不知名物制度
例5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此例断句显然不对。这句话是说,彗星也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应正确标点如下: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鉴于此,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
总而言之,正确断句不是件容易德事。但是呢出题人不会在这方面难为考生,而会想办法适应学情,降低难度,例如像北京卷一样,只要求用斜线断句,不要求加标点;与名物制度有关德语句尽量涉及,等等。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逐步做到标点正确。
三、 小试牛刀
将下面的前三段文字,断句标点,最后一段只用斜线断句。
1、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立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也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2、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
3、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耳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4、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突,烟囱)
答案:
1、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立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也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2、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
3、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耳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4、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突,烟囱)
古文二则 篇4
初一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教材信息】课题: 28、《古文二则》
课型 课时 总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 实施人: 实施时间
【学生信息】班级: 姓 名: 所属小组 编号 学习日期 ____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理解文意,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走近文本
本文选自《清稗类钞•敬信》。《清稗类钞》是一套笔记集,总共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内容范围广泛,检索便利,但选录颇为芜杂。
自主学习,把握内容
1、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
2、 大声朗读课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尝试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每句的意思表达出来,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或者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补充在后面的横线处,以便在展示的时候写在黑板上。别忘了把你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和大家分享。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文正音
旃 璘 亡何
敦 立券 辇
2、朗读指导,画出下列各句的停顿。
(1)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2)蔡召其子至。
(3)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4)且父未尝语我也。
(5)卒辇而致之。
3、解释文言字词
亡友: 敦 风义 : 千金:
寄之: 立券: 致之:
亡何 : 未尝语我: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二、深沉感悟,剖析重点文言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2.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3.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这表现了友人之子啥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
4.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1)蔡勉旃的“笑”有啥含义?
(2)从“券在心,不在纸”这一点看,蔡勉旃这个人具有啥样的品质?
(3)“券在心,不在纸”是啥意思?在当今社会,你是否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的做法?
(4)啥叫“一诺千金”,中学生怎样讲诚信?
拓展延伸
收集古人讲“诚信”的小故事或名言警句说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预习重点:《戴震难师》
解题:
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段玉裁是他的学生。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所著《说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
自主学习,把握内容
3、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词注上拼音。
4、 大声朗读课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尝试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每句的意思表达出来,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或者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补充在后面的横线处,以便在展示的时候写在黑板上。别忘了把你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和大家分享。
第四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解释文言字词。
是年: 乃能言: 即: 盖:
述之: 就傅: 何以:
休: 相去: 几何:
然则: 无以应: 非常:
2、自由朗读,通译全文,把感到困难的句子写下来。
二、情景喜剧 《戴震难师》
要求:1、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神形兼备。
2、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啥精神?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怎么做?
2、从《戴震难师》这个故事钟,你悟出了啥道理?
3、你对这位老师有何评价?
达标检测
1、 解释多义词
(1)而 (2)以
而翁知我 以千金寄之
寄千金而无券 公亦以次自矜
卒辇而致之 至“右经一章”以下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而翁知我:
卒辇而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2.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之”。3.“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4.表现了友人儿子惊愕、不相信的心理,这从侧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5.《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6.勤于思考,善于质疑,认真探究。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重视 (2)存放 (3)告诉
(4)归还 (5)说话 (6)靠近,跟随
1.
第28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周旺中学初一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难点:
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正确理解课文主旨。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 》,作者 ,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 ”的高尚品质。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旃( ) 璘( ) 诺( ) 敦( )
券( ) 亡何( ) 其人亡( ) 愕( )
语( ) 卒( ) 辇( )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重诺责(诺责: ) 敦风义(敦: 风义: )
不立券( 券: ) 且父未尝语我也(尝: 语: )
归之( 归: ) 而翁知我( 而: 翁: )
卒辇而致之(卒: 辇: 致: )
亡何( ) 愕然( ) 以千金寄之(寄: )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2)券在心,不在纸。
(3)卒辇而致之。
(4)重诺责,敦风义。
4、讲一讲
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啥故事?
【探究课文】
1、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啥样的人?
2、本文是怎样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3、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中哪里体现了“坚”?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么样来证明自己的“坚的?请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怎么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
5、《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即把人物当时的表情、心理刻画了出来。请你分析一下,下面几句话分别反应了人物啥样的心理活动。⑴愕然不受。( )
⑵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拓展提高】
1、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蔡勉旃的行为有啥现实意义。
3、在现实社会你赞不赞成“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
4、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
【课堂总结】
“诚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戴震难师》,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办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顺畅朗读文言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
【感知课文】
1、记一记
《戴震难师》选自《 》,作者 ,字若膺,号懋堂, 朝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戴震,字东原,清朝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做过四库馆的纂修,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学者,他在声韵方面、历算方面、地理方面、经学方面,他都有渊博的论述,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 的精神。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蕴蓄( )就傅( )塾师( ) 师应之( )几二千年( )朱熹( )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是年( ) 乃能言(乃: 言: ) 何以( ) 述之( )
应之曰( ) 相去几何(去: 几何: ) 此非常儿也( )
无以( ) 就傅读书(就: 傅: )
日数千言不肯休( ) 几二千年矣( )
蕴蓄( ) 然则( )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也何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第三课时
【探究课文】
1、《戴震难师》写了戴震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认为这些对于戴震日后成为大学问家有啥作用?你认为这几方面的内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师为啥说他是“非常儿”?
【情景深化】
每小组推荐两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语气语调要尽量模仿逼真,尽量做到形神兼备。②要准确表达疑问句之间的区别。③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评选,选出最佳表演奖。
【拓展提高】
1、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啥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两句关于读书善于质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讲出来吗?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义 亡何( 通 , )
2、词类活用
(1)重诺责(重: , )
(2)且父未尝语我(语: , )
(3)卒辇而致之(辇: , )
(4) 乃能言(言: , )
(5)日数千言不肯休(日, , )
3、古今异义。
(1)是年( 是,古义: 今义: )
(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古义: 今义: )
(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 今义: )
(4)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 今义: )
(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 今义: )
古文二则 篇5
八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黄浩佳
1、与朱元思书
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与”是
a 词语: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一词多义:
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备注:本课出现较多骈句,即四字一分,一句两分;后来出现的六字一分,也属于骈句的范畴。
2、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a 字音: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啥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强化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3、《马说》
1.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a 字音:祉[zhi] 骈[pian] 食[si]
b 词语: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喂养它,也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句意:真的没有马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一词多义:
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词语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的人的手里。)
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送东阳马生序》
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a 字音:叱咄[chi duo] 俟[si] 箧[qie] 屣[xi] 皲[jun]裂 膡[ying]人 衾[qin]
烨[ye]然 缊[yun]
b 词语:
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悦。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患:动词,担忧,忧虑,也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词语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省略句:
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也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也请教。
(余)也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
(我)也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其劳。
自己说少年时学习用心很劳苦。
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5、《小石潭记》
1.出处: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代表作《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寓言代表作有《三戒》。传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骚赋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与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
本文作者主要记小石潭,他写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的景色画,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写得极为精美。
a 字音:清冽[lie] 卷[quan]石 坻[chi] 嵁[kan] 俶[chu]尔 翕[xi]乎
悄怆幽邃[qiao chuang you sui](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b 词语:
下见小潭(“见”通“现”,文中句意为: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
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办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
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近,接近。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四面竹树环合。
彻:形容词充当“阳光”的谓语,深深透过;日光下彻:译为:太阳光直射水底。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也像蛇那样爬行。
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翻译: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也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6、《岳阳楼记》
1.出处: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崑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
a 字音:浩浩汤汤[shang shang] 芷[zhi]
b 词语:“具”通“俱”,全,皆。 “属”通“嘱”,嘱咐。
古今异义: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一词多义:
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
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
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
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
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观夫巴陵盛状;发语词,不译,夫环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
去:离开,去国还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逃离,逃跑,委而去之。
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词语活用: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先”“后”是形容词,在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状语。 句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乐。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本课成语: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们和乐。信任国泰民安。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这些就上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色。
倒装句: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译: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试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因为应为“多于此会”。译:大多在这里聚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④吾谁与归?(宾语前置,“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疑问句中常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译:我和谁一道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
要不是这种人,我也同谁在一起呢?
省略句:(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即洞庭湖。
译:(它)连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藤子京)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翻译: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是因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7、《醉翁亭记》
1.出处: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也号六一居士;代表作有《新唐书 》《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a 字音:琅琊[lang ya] 伛偻[yu lu] 觥[gong]筹交错 阴翳[yi]
b 词语:
词类活用: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也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临:*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词语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句意: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近。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弯着驼背的老人,领着的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也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8、《满井游记》
1.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a 字音:廿[nian] 靧[hui] 鬣[lie] 罍[lei] 蹇[jian] 浃[jia] 曝[pu] 呷[xia] 堕[hui]事
b 词语:
稍和:略为暖和。 于时:在这时。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季。 堕事:耽误公事。
古今异义: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一词多义:
①.时:时常,冻风时作;时候,春和景明之时。
②.为:表被动,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写,故为之文以志之;是,人为刀,我为鱼肉。
③.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④.之:助词,的,脱笼之鹄;舒缓语气,不译,如倩女之靧面;限定关系,以,郊田之外;代词,未乏知也。
⑤.乍:初,开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⑥.鳞:像鱼鳞,鳞浪层层;代鱼,呷浪之鳞;鱼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偕:一起,宠辱偕忘;和,与,偕数友出东直。
词语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②.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 ,“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省略句: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偕数友出东直。)
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风”,“于风”作“被”的状语,也构成状语后置。)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吧。
翻译:
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季,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壤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古文二则 篇6
第五单元 古文阅读(下)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3—26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也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②。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也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 ②堧垣:宫外的墙。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②其意常在沛公
b.①不来,且斩通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d.①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②今其智乃不能及
2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④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⑥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也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也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31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新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剌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 使君保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 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史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北京)
a.
c. d.
2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母氏)新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3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 )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31.下列对原语言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爸爸,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2—36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也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也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怨恨。③台使:六朝时朝廷使者。
3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祟
3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伺的一组是 ( )
a.咸去乃见思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c.罴为设食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4.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是 ( )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也敬也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3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2)唯罴信着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7—4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迁任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人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①水还之,其它事率多如此。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
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人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②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支鹅为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缘道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
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人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梁书•列传第四十七•良吏》
注释:①摙:提 ②糗:干粮
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盛夏远患水温 b.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c.远性耿介,无私曲 d.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何远“清公”的一组是 ( )
①不取钱者,则 水还之 ②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
③好开途巷,修葺墙屋 ④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⑤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⑥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远任职后顺应时势改变倜傥洒脱的本性,他杜绝交游,厉行节俭,服饰用品简朴破旧,身居水族之乡,每顿饭也仅吃数片干鱼而已。
b.何远坚持清廉的节操:出钱买百姓的井水,从简接待太守王彬,俸禄分毫不收。他先后出任数郡太守,从不为物欲而改变廉洁之心。
c.何远上任以来,从废除繁多的祭祀活动、处治盗贼到为民开辟街巷、修治集市等,都能恪尽职守,进而净化了民风,并受到皇上的赏识。
d.何远为人耿直,对豪强富户嫉恨如仇,对贫民百姓视为子弟;与人交往,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低声下气,因而受到豪强及庸俗之士的嫉恨。
(九)阅读下文,完成第41—45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也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4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臣名之 名( )(2)臣故畜牸牛 畜( )(3)公诚愚矣 诚( )(4)管仲正衿再拜曰 正( )
4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摙 (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4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也必不与也。
44.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4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6—49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女 弟 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妇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 比境。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 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2,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游,游览。
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自投汩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客从也
4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
①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 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0—54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 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 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 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也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 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5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 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 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2.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
①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② 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 “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⑤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⑥ 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 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 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 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5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文:
(2)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译文: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译文:
(十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5—59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也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 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 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着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注】①蛮( )(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酂(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5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浙江b)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5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至君特选以材 以金笼进上
c.瓮满辄出而焚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乃率工徒躬治木石
5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 )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③堰成,岁谷大丰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5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5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文: 。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文: 。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着于其友。
译文: 。
第五单元
23.d 24.c 25.a 26.b 27.d 28.a 29.d 30.b 31.d 32.a 33.c34.d 35.b
36.(1)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重点:“遗”、“全”)(2)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
37.c耿介:正直,古今意义相同。a水温:古义,水热;今义,水的温度。b著名:古义,显露功名;今义,一般指闻名,有名。d造诣:古义,走访,往访;今义,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水准。
38.d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所:助词,与“为”组成固定格式表被动/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b之:代词,这样的情况/结构助词,宾 语前置的标志。c焉:语气词,用于句末,一般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39.b②③⑤都不是表现何远清廉公正的品格的。②反映何远尽职守。③何远为百姓做实事。⑤表现何远待人不卑不亢的态度。
40.c“净化民风”,文中无此信息。
41.(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
42.b 43.(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重点词:“使”“理”“安”,
兼顾全句)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
“与”,兼顾全句)
44.c 45.狱讼不正 完善法制 46.d 47.c 48.b 49.d 50.c 51.b 52.d 53.d 54.(1)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2)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3)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往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55.b 56.a 57.c 58.d 59.(1)(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2)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3)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古文二则 篇7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进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鼋鼍[yuan tuo] 鲋[fu]鱼 文梓[zi]
楩[pian]楠 长[zhang]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文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 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啥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啥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啥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啥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啥样的人呢?
2.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也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说[yue]
b 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①之: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进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一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啥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 字音:蹴[cu]
b 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
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
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啥”。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啥好处呢?)
翻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也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呢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 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a 词语:止:栖息。 于是:在这时。 全:完全,确实是。
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a 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呢’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也。
一词多义: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
②以:凭,*,何以战;把,必以分人。
③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也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
④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
⑤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
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
词语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
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啥作战?”
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原文:忠之属也。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⑤原文:公将驰之。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
倒装句:
原文:何以战? (应为:“以何战”)
译文:凭借啥作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a 词语:
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古今异义:
①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办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
②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运动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一区域,虚拟主机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词语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
③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7、《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龀[chen] 穷匮[kui]
b 词语: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7、《诗经》两首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也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a字音: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 huí] 白露未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
古文二则 篇8
文言文古文《以柔克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阅读题目的过程中,你知道这些题目的正确答案吗?下面是本站小编网络整理的文言文古文《以柔克刚》阅读题目及答案,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古文《以柔克刚》阅读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能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文言文古文《以柔克刚》阅读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其无以易之____________ ②是以圣人云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于”与“天下莫柔弱于水”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B.苛政猛于虎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能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4.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作用来类比___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诫人们为人要______。
文言文古文《以柔克刚》阅读答案1.①替换 ②因此
2.B
3.能够承受国家所遭受的天灾人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帝王。
4.柔能胜刚,弱能胜强 勇于示弱,学会以柔克刚
文言文古文《以柔克刚》翻译天下没有啥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在能够攻破坚硬的东西中没有比水更加有力量的了,水的攻坚地位没有啥东西可以替换它。对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普天下没有人不明白,但也没有人甘于柔弱。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国人对自己的谩骂和羞辱。才能成为社稷之主;能够承受住国家所遭受的天灾人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帝王。”
文言文古文《以柔克刚》赏析做人如水,以柔克刚。只有那些以不争为争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赢家。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整个人生。
古文二则 篇9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四 知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啥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私 心
【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之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呢他缺少宽容,也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古文二则 篇10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疑难解析】
戴震难师
“学问学问,既学也问;只学不问,并非学问。”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缺乏怀疑精神,那么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守前人的旧说,而是有所怀疑,有所创造。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该学一学戴震的怀疑精神呢?
【疑难解析】
【重点品析】
1.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怎么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的?
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寄放而不索凭证,说明了亡友生前对蔡勉旃的信任,坚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说明了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亡友之子“愕然不受”,认为“寄千金而无券”是不可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品质高尚。
2.《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啥精神?
《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啥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甲生:“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乙生:我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丙生: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
丁生:我赞成丙的观点。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
【文言知识】
(1)通假字义
亡何(通“无”,没有)
(2)词类活用
①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②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④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啥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这表现了友人之子啥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子罕辞玉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献诸子罕__________________ (2)尔以玉为宝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重视 (2)存放 (3)告诉
(4)归还 (5)说话 (6)靠近,跟随
2.(1)看重诺言,崇尚情谊。
(2)你爸爸了解我,因此没有告诉你。
(3)(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
3.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
4.示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③大丈夫,一言九鼎。 ④人无信不立。
5.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6.不会。因为友人“寄千金”,没有立券;同时友人已死,并生前并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7.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之”。
8.表现了友人儿子惊愕、不相信的心理,这从侧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
9.(1)之于 (2)你
10.(1)把它拿给玉匠看,玉匠认为是宝玉,所以才敢把它献给你。
(2)如果把它送给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
11.说明这玉是块真玉,劝子罕收下。
12.褒扬了子罕。褒扬他洁身自爱、不贪钱财的精神。
[1]
古文二则 篇11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强化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积极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啥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不要再犯第二次。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啥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也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也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也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也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啥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啥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宋•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也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古文二则 篇12
黄鹤楼》详解(复习版)《黄鹤楼》详解(复习版)
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之)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一、读准字音:
西南隅(yu2) 费祎(yi1) 返憩(qi4) 巃嵸(long2zong1)
上倚(yi3) 四闼(ta4) 坐窥(kui1)
二、解释加点字
1.州城西南隅:角落
2.有黄鹤楼者:表肯定语气
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曾经;骑;休息;在
4.遂以(之)名楼:于是;用;命名
5.事列《神仙》之传:记载
6.迹存《述异》之志:事迹;保存
7.观其耸构巍峨:它;矗立的楼宇;高大雄伟
8.高标巃嵸:矗立的楼宇;高耸的样子
9.上倚河汉:靠着;银河
10.下临江流:临近
11.重檐翼馆:两层;古代建筑的飞檐
12.四闼霞敞:门;高大宽敞
13.坐窥井邑:远看;城乡
14.俯拍云烟:低头
15.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也;山川胜迹;的;最好的事物
三、翻译句字。
1.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2.《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之)名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3.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
4.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5.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它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人)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四、重要问题。
1.人们将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简介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2.写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给课文分为三层,写出层意。
第一层:“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交待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屋:“《图经》云”到“迹存《述异》之志。”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观其耸构巍峨,”到“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写黄鹤楼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4.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耸构巍峨,高标巃蓯;
为啥说“仙”字贯穿全文?
(1)“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之)名楼。”命名扣住“仙”;
(2)“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引资料证明命名扣住“仙”;
(3)“上倚河汉”“俯拍云烟”创造“仙”境,扣住“仙”。
5.“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文中对黄鹤楼的命名,作者旁征博引的目的是啥?
证明费祎登仙并以之命名事实不虚,增强命名由来的说服力;增强黄鹤楼的神话色彩;突出楼的不同寻常;扣住“仙”字,为主旨服务,为下文打伏笔。
6.文中有五个对偶句,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它们是:
(1)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分析见上题)
(2)耸构巍峨,高标巃蓯:刻画楼的巍峨的整体形象。
(3)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夸张写楼顶端极高,写楼底,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在江边。
(4)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
(5)坐窥井邑,俯拍云烟:生动形象描写登楼观赏景物的感触。
7.“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写啥?“坐”“俯拍”有啥表达作用?
运用对偶,生动形象描写登楼观赏景物的感触:因为黄鹤黄楼高入云天,也下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坐”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园景物尽收眼底;“俯拍”构思别致,有形象感觉,“云烟”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
8.本文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在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于园》详解(复习版)
原文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一、读准字音
门钥(yao4) 绝壑(he4) 啾唧(jiu1ji1) 槛外(jian4) 深邃(sui4)
碧窈(yao3) 无憾(han4) 芍药(shao2) 螺蛳(luo2si1)
二、解释词语。
★1在瓜州步五里铺:通“埠”,水边停船之处
★2富人于五所园也:建筑园子
★3非显者刺:有地位的人;投名帖
4则门钥不得出:就
★5葆生叔同知瓜洲:任同知
6携余往:带
★7主人处处款之:殷勤招待
8园中无他奇:其他;奇特的
★9奇在磊石:堆砌
★10前堂石坡高二丈:用石块
11上植果子松数棵:栽种;几
12后厅临大池;临近
13缘坡植牡丹:沿着
14以实奇: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
15池中奇峰绝壑:陡峭的山沟
16以空奇:空旷
17卧房槛外:栏杆
18一壑旋下如螺蛳缠:山沟;盘旋
19幽阴深邃奇:幽暗;深远
20跨小河:横跨
21四围灌木蒙丛:草森茂盛的样子
22坐其中:代词,代阁子。
23颓然碧窈:舒坦;碧绿;幽远
24瓜洲诸园亭:各,众
25俱以假山显:都;凭借
26至于园可无憾矣:到;心感不满
三、翻译:
1.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3.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4.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5.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6.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7.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8.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
9.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10.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到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四、课文内容疏理。
1.《于园》节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 张岱 ,字 宗子 、 石公 ,号 陶庵 , 明末清初 (朝代)文学家,著有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2.清王士禛《瓜洲于园二首》诗:“ 于家园子俯江滨 , 巧石回廊结构新 。
课文按照从前到后的虚拟主机顺序来写,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有:前堂——后厅——卧房槛外——再后;着重简介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3.给选文第二节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1)第一层:“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到“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
(2)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到“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3)第三层:“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4.文章开头交待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并强调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了,这样写的作用是啥?
答:从侧面告诉我们建园耗资巨大,强调园子不寻常,说明这次游园机会难得。
5.作者依次简介了于园的哪些景观?
磊石、大池、壑、水阁、假山
6.“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为啥说前堂的石坡“以实奇”?
答:石坡“果子松数棵”沿坡“植牡丹、芍药”,不留空隙,因此“以实奇”。
7.“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为啥说后厅“以空奇”?
答: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
8.“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身在于园为啥能让人在置身山林的感觉?
答:于园里有状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显得动静结合,有限的虚拟主机,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一种在置身山林的感觉。
9.体会“四围灌木蒙丛”一句“蒙丛”一词: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
10.体会“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一句的生动性:运用通俗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11.于园的“磊石”特点是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奇”,从“实”“空”“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
12.课文运用了两处打比方的说明办法,有啥作用?
其一:“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办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水阁的形状。
13.本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 说明描写 和 和抒情议论。
描写如: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说明如: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议论抒情如: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4.表现对于园构思精巧,景色优美的赞叹的句子是: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5.“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一句的用意是啥?衬托于园,突出其建造得自然、真实、奇特。
16.扬州还有哪些有名的园林?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它的特点。
如个园以竹子和太湖石取胜。
推荐站内搜索:2021甘肃高考成绩查询入口、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入口、2018教师面试成绩查询、考研网2013年分数线、浙江省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山东专升本考试成绩查询时间、90000000000000000字作文、主管护师考试试题、找工作58同城最新招聘、成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