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景色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也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办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啥。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简介。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啥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着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办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也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啥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啥?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么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么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啥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也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季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季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季,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啥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么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啥?(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啥哪?(美丽的景色,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3
师:谁能把本课的词先读出来?注意把字音读准,字字落实。(提出朗读要求)
生:开始读词。学生读得好,老师给予掌声。
师:为啥能读准?(反问)
生:我们都有预习,查了字典。
师:对,课外查字典是个好办法。但是呢,要读准字音,需要借助啥?
生:拼音。
师:对,拼音是帮助我们读准字音的拐杖。(生动形象的比喻)
生:继续读词。
师:西塞山是个山名,在哪?借助啥知道?
生:在。我是借助注释知道的。
师:看,注释多重要。(提示学生注意注释)再看下面两个词:箬笠、蓑衣。怎么理解?它们的样子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释和图画。
师:对,借助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提示学生注意插图)
生:男女读全词,老师不停的表扬、鼓励。
师:这跟以前的诗有啥不一样?
生:这是一首词。
师:你怎么知道?学过词吗?
生:以前学过《忆江南》。
师:好,谁能把它背出来?
生:一个个背《忆江南》,老师不停的表扬。
师:这个词还可以唱呢。动情的唱起来。
生:不停地鼓掌。
师: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归”是回去的意思,我把它换成“还”字,大家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好听吗?
生:不好听,很别扭。
师:对,很拗口。现在大家把一、二、四据最后一个音节标出来,然后读一读。
生:标音,读。
师:怎样?他们的韵母是否相同。
生:是一样。
师:那是因为他们要押韵。读古诗词,要琅琅上口。(提出古诗词朗读的要求)现在很多歌曲,也是讲求押韵的。例如这首歌(轻轻的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问:有没有押韵?
生:有。
师:好的诗词像一首歌,还像一幅画。(板书历历在目)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九种景物。
师:画家看到一些美丽的景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在通过笔墨将他画出来、写出来,这种景物更美。其实,通过想象,我们即使是闭上眼睛也能看,用我们的想象来看,好不好?
生:闭上眼睛,开始想象。
师:播放美妙的背景音乐,开始朗诵,并述说,引导学生想象。问:你看到了啥?把你看到的融入到你的朗读中。
生:带着想象齐读。
师:小结:高明的画家——张志和。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幅画深深地可在我们的脑海里。
生:带着想象大声朗读
师:“不须归”怎么理解?
生:不须要回家。
师:真的是不须要回家吗?了解作者张志和,出示。
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小结:作者不想在回到黑暗的官场,他喜爱大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津津有味地钓着鱼呢!现在,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津津有味的读一遍课文!
生:津津有味地读书。
……
研究结论:
要创设好的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注意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
从课堂社会学的角度说,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课堂中的社会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间民主的关系和同学间亲密友好的关系,有助于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由的开放式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里学生不用去关心怎样取悦教师,不用去在意同学们对自己态度,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材料和观念进行思维加工和探索创造上。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自由是学生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如果环境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和自由。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坚持学生问答“无错误”原则,允许、理解、容忍学生的错问、错答。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延迟评价,把工作重点放在弄清为啥错和怎样改进上,而不是放在结果的正确与否上,更不能视结果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答、敢问。
(二)努力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个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
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气氛可分为三类,即积极(良好)型、消极型和一般型。而现在,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这样,便要求我们努力创设情境,通过积极引导,创建活跃的答问气氛,使课堂教学气氛向积极型转变。
那么,怎么样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呢?
首先,从教师自身形象来说,要想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教师必须塑造一个与学生期望相一致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到课堂提问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风,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要教导学生敬爱老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其次,从课堂教学来说,问题导入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提问的形式要有趣味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心态的了解等。
(三)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那么,教师怎么样才能真正把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呢?
1、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素养。
2、营造课堂民主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师生间保持平等,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2)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3、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鼓励学生多吸收知识。
(2)提醒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4、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想问。
5、运用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提问。我们可以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评价和定时评价等形式,通过过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提问,达到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的目的,进而真正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和能力。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啥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啥?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么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么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啥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也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季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季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季,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啥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么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啥?(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啥哪?(美丽的景色,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5
一、课前谈话:
师:红红火火,真好的名字,还有谁的名字,简介一下,好,你来。
生:我的名字叫(学生的发言听不清)
师:对呀,如果这节课积极发言的话,我想不只你的父亲母亲为你自豪,连你的老师和同学也会为你感到自豪的,还有谁?来,小男生。
生:我叫吴慧凯,我父亲给我取的名字,慧,表示智慧,凯,是表示不要被别人欺负。
师:“慧”,智慧,多好呀,相信你一定会很聪明,为啥“凯”是告诉你不要让别人欺负呢?怎么会这么想呢?我觉得这个“凯”呀,有很好的解释,凯旋的“凯”,我想,如果我是老师,看到这个名字,一定希望你每件事都认真地去做,你一定会凯旋而归的,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谁的名字想跟大家简介一下。
生:我的名字叫程万里,我父亲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再把你的话说一遍好吗?说清楚
生:我父亲希望我鹏程万里。
师:所以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叫——
生:程万里
师:再自豪些。
生:程万里
师:多好的名字
生:我叫潘常胜,那个,常胜代表常常胜利
师:所以,你每一节课都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认真。
师:还要举手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常胜将军对不对?好的,请坐。还有想说的,那我们换一个方式吧?你有没有小名?
生:没有。
师:小名,你有吗?
生:小名是啥?
师:就父亲母亲亲热的时候会怎么叫你呀?
师:对呀,我父亲叫我的时候可不是叫我官正华,他是说小华子呀。多亲热呀!你父亲叫你的时候怎么叫呀?来
生:我叫袁佳佳,我父亲叫我小名的时候叫我袁嘎嘎。(众生笑)
师:嘎嘎,是不是温州话啊?
生:不是。
师:不是。嘎嘎,挺好听的,是不是?还有吗?你也有小名。
生:我叫陈慧敏,我母亲经常叫我阿敏。
师:加上一个“阿”,加上最后一个字,都会觉得很亲切,阿敏同学。还有谁想说?好,最后一位。
生:我总共有两个名字,一个叫阿国,第二个叫小国。
师:那你喜欢别人叫你哪个?
生:小国。
师:为啥呢?
生:因为小国,像孩子子一样的可爱。
二、导入诗词教学
师:老师觉得你很可爱,特别是你刚才发言的样子让大家觉得更加可爱。好的,同学们,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老师板书:张志和)来,叫一叫。
生:张志和
师:热情一些
生:张志和
[老师的课前谈话,在消除学生紧张感的同时,实质上也在为课的导入作铺垫。导入自然,由学生的名字带到诗人张志和。]
师:好的,谁有听说过他?
生:没有
师:好,你说
生:他写过一首古诗。
师:你知道哪一首吗?不能偷看,同学们,不了解他没关系,我们来做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这个名字是谁帮他起的。
生:(纷纷猜)
师:没关系,尽管猜。
生: 我觉得可能是他的父亲。
师:他说话说得很好,我觉得是他父亲。可惜错了。你说
生:我觉得是他自己。
师:自己取的,很有创意,可是还是错了。你说
生:是他叔叔取的。
师:完全错了。我告诉大家,你说这个名字是皇帝取的,想知道皇帝为啥给他取名字吗?
生:想。
师:他十六岁时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上面列了许许多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张龟龄。有人在笑,猜一猜他的父亲为啥给他取张龟龄。你说,
生:就是说,他像乌龟那样的,生活的
师:生活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这“好”字正确吗?应该——
生:像乌龟那样的长寿不死。
师:对呀,多好的一个名字呀,大家不应该笑。同学们,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老师板书课题)
生:(读)渔歌子
[让学生猜测所用时间比较长。重点要突出皇帝赐名希望心志平和,而张龟龄可以简单的带过。通过这个名词猜想环节,学生对古诗的诗人印象深刻,也就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教古诗学生记住诗歌内容却不记得诗人的现象了。值得我学习。]
师:要读好题目可不容易,首先来了解一下啥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生:有,我们以前接触过宋词。
师:你对宋词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觉得宋词在宋朝的时候十分流行的,不仅用读的,还用唱的。
师:就像我们现在的歌词比较接近,对吗?那现在能请你读这个题目吗?
(生读题目)
师:他读得不对。所以读题目是有学问的,词在古代是懂音律的人写了曲子,再请文人填入词,这是最早的词的形式,那么,为了记住每一首词,于是就给这些固定的词起个固定的题目叫作词牌,当我们读“渔歌子”的时候要注意它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谁会读了?真好。
生:渔歌子
师:真好听。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
生:渔歌子。(齐读)
[老师的引导细致,特别是对题目读音的纠正上,落实得很好,很扎实。]
三、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师:好的。从抽屉拿出我们课文,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开始
(生读课文)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啊,有几个同学很好,他边读边思考。字怎么读?这个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啥不一样?待会儿我们来交流。首先,字正腔圆的朗读,谁能够做到?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师:待会儿,题目想清楚再读。
生读整首词
师:真的读得很标准,还有谁想读?你来
生读
师:最后三个字再读。
生:不须归。
师:恩,有点紧张,是不是?没关系,你读得很好。好,最后请一位。你来。
生读
师:刚才很多同学在底下跟着他小声地念。读了几遍下来,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啥不同了吗?
生在底下小声讨论
师:哦,举手说。你来。
生:诗,如果是诗的话,每行,前面有几个字,后面也都会一样有几个字的,而词的话,当中有几行的字数会不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诗每一句都是比较工整的,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
生:有短。
师:人们根据词的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小名叫——长短句。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长短句来一遍。
师领读:渔歌子,预备起——
生齐诵
[在解释诗歌和词的不同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用具体的例子做说明,让学生对词也叫长短句这个文学常识印象深刻。]
师: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所以呢,他把画画的这种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我们赶快去词中看一看,张志和给我们画了啥,把它找出来,打上圆圈,看看他画的啥景物啊!
生自由读,边读边找。
师提示:用笔把它圈出来。
师:好的,请你来说,你发现了哪些景物?
生:有白鹭
师:他说的同时,我们看一看,他找到的,你发现了吗?
生齐答:发现了。
生继续:还有桃花和鳜鱼,还有蓑衣。
师:他找到了四种,还要补充吗?
生:西塞山,还有水,还有箬笠,还有风和雨。
师:找到了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好,我们把九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
师:西塞山,接着——
生:白鹭(飞),桃花,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好的,九种对吗?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例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示范
师:如果我在这个位置写上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该写在哪边?
生齐答:上面
师:为啥?
生:因为那个箬笠应该在头上
师:蓑衣穿在身上,那么箬笠就一定带在
生:“头上”
师:头上,笠,笠字是一个生字,大家看一看怎么写,把它记下来,
生:竹子头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把这九种景物补充完整,我请两位同学合作,你们俩个一起来好吗,其他同学写在课文的最后
生:学生写画中……
师:他很聪明,他在问自己,斜风细雨要写在哪才像副画呢,该写成啥样呢,注意写字的姿势,有的同学背停的很直,看过去很精神
生:学生继续奋斗中
师:他有画错吗,大家随便提
师:谁的
生:张宇
师:张宇,我再给你十秒钟时间你能把他改过来吗,你先看下,自己的也要记下, 其他同学再看一看,看自己写的对不对
生:学生修改
师:好,同学们, 现在看看,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张宇同学,对吗, 来,我们看看这个斜风细雨,你觉得写的怎样
生:很好
师:一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啥
生:这个雨是斜的,
师:为啥,
生:风吹过来的,斜风吹过来过来,吹歪了,
师:看他写的就感觉写的很好,所以老师要再旁边打上这样一个星星,太棒了,但是呢这个字也是一个生字,写对了,但是呢不够好看,鹭字 怎么写,才能让他写的很漂亮, 这个字有个敲门,上面小写宽一些,
生:下面窄一些,
师:下面,对,窄些,长一些,来,同桌相互交换一下,哪里写的好这样打一个五角星,哪里写的不好也想斜风细雨也打一个五角星,
生:交换打分中……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读诗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意想,再写到黑板上的画卷里,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也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四、深入体会,感受意境
师:好,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一下
生:……学生念画中……
师:老师比较粗心,和这个同学一样,漏了一种,水,漏了, 流水,刚才大家读的拖腔拉调,一点都不美,再来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师:来,西塞山前白鹭飞,起
生:学生看着画,读诗
师:看着这九种景物,你能猜的到,作者描写的是景物是哪个季节,看这九种景物找到依据,你说
生:秋季
师:为啥是秋季,(稍停)哪一种景物告诉你是啥季节
生:因为桃花开在秋季
师:对吗?
生:错
师:桃花开在——
生:春季
师:对阿, 春季开桃花,别人一夜知秋,我们可以通过一花知春。 好,你说
生:白鹭,白鹭可以看出春季,但是呢,那个秋季的话,小鸟的话就会往南方飞了
师;哪这个我还得查吓,老师还不知道,你还想说,是吗,最后一位
生:细雨,春季的时候才下细雨,
师:对啊,是的, 茫茫细雨春季才有。
师:同学们,张志和的《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是春季的景色。它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呢,我现在还能闻到春季的气息。你们能闻得到吗?
生齐答能
师: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看你听到啥?看到啥?也闻到了啥?
学生读书声较小。
师: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不忙的举手。请大家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在你眼前将展现一个怎么样美妙的世界啊!(配乐,师范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好,同学们,有感觉了吗?
生齐答有。
师:谁想说?刚才你闭着眼睛和老师一起陶醉的样子老师可喜欢了。来,你说。
生1:我闻到桃花的香气,看到了西塞山,还有白鹭,还有那个在河里游的鳜鱼。
师:好的,他看到的是词中作者描绘的景象,还有人能看到更多吗?你来说。
生2: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在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了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了一群白鹭在天上飞。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了鳜鱼在那里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我听到了下雨的时候,声音是“沙沙沙沙”的。
师:她的耳朵特别特别的灵,给我们展现了流水的声音,斜风细雨的声音,还听到了鸟叫的声音。还有看到不同的景象的吗?
生3: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师:是啊。这位钓鱼的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爷爷被她看到了,这就是作者不能描绘的渔歌子。还有很多同学看到了更多的景物,没关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读读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鱼更加欢腾,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先练习一会儿。
(学生自由练习)
师:好,同学们。他第一个举手,来,让这只白鹭飞得更高,让我们闻到春季的花香。
生1: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我看到了一条欢腾的自由自在的鳜鱼,可是就她读的这个老人还是想回家的,不想回家的感觉,不——须——归。
生2: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啊!来,你再来。
生3: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还是太快了一些是不是?再留恋一些,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的,我们一起来好吗?渔歌子,起。
生齐读: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一个小小的技巧,全班齐读的时候声音小一些。太大声可会把白鹭给吓走的哦。“西塞山前白鹭飞”起。
生再次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意向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呢,春季的每一种景象说开来比词中简明扼要地表述要丰富得多,而且,也不只有词里所说的这些景物带有春季的特征,因此,要让学生有更开阔的思维虚拟主机,老师的提问也该留有更多的余地。所以,我想可以把“到词中去闻一闻,自己去读一读,看你听到啥?看到啥?也闻到了啥?”换一下,就顺着原来官老师的话,“它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呢,我现在还能闻到春季的气息。”紧接着问,春季的气息,你感受到了吗?]
五、补充拓展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生:不想!
师:想不想?
生: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 ,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生:回来,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低声议论:看,他写了“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生:景色太美了。
师:是啊,这么美的景色,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也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生:也是景色太美了。
师:也是景色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那边景色太美了,让张志和感到流连忘返!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生:啊?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生:不能,不能。
师:会有鱼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生:啊?啊?
师:他钓着了啥呢?
生:他钓着了美丽的景色。
师:好一个美丽的景色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啥呢?
生:他钓着了那些很美很美的地方的景象,他喜欢这些景象,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争。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啥?
生:美丽的景色。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
生:张志和。
师: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
生:《渔歌子》。
[官老师为一节课精心准备,多方了解,查找资料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一首渔歌子可以联系到张志和哥哥的和词,再联系到颜真卿书中的记载,对张志和这个词人的精神风貌作了多方了解,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仅仅是他的一首词,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立体的人,有思想,有语言。人物在学生脑子中刻画得很深刻。通过沈大安老师的点拨,我也知道,一篇教材在不同的位置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在这个单元中,我也认为,让学生体会春季的景象,体会自然的美应该是主要的,而对词人的了解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重点。]
课堂评析:
官正华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他的智慧、他的才情、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感悟,在他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语文课堂中科学而艺术的诠释和演绎着他心中的语文。官正华老师的课堂语言舒缓、准确、诗意、深情,听他说话,你会自然地平和起来,优雅起来,高贵起来。官正华老师的底蕴深厚,课堂上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课堂语言精确而传神。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处闪光点: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也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也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官老师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啥,多说让我们一起干啥,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也是组织者、聆听者,官老师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请看下面的片段: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官老师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次中蕴涵的景物和颜色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教师讲述哥哥为弟弟盖茅草屋后,感情引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但是呢,为啥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欠缺点啥?是学生的感情没有淋漓尽致地表达?还是老师为了完成这深刻也冗长的脚步走得过于匆忙?亦或是学生真实的稍显水准的水平离老师的预设还有离?
(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箬”、“笠”、‘蓑”等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渔歌子》。
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描绘词中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1、通过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词的品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题:5
1、联系旧知
a、同学们,还记得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来回忆一下。
(学生齐背。)
b、谁来说说白居易《忆江南》给你留下了啥印象?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渔歌子》
是的,同学们,白居易带给我们的是“江花红胜火”的江南,是“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是“风和日丽”下的江南。这江南不止是让白居易忘不了,让我们也忘不了。今天,唐代的另一位词人给我们带来了“和风细雨”中的江南。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相信这“斜风细雨”中的江南一定另有一番风味。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走近作者:
同学们知道张志和吗?
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4、诗、词的区别:
同学们,《渔歌子》它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你知道诗和词的区别吗?
(出示一诗二词,让学生比较发现。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5、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出示两首《渔歌子》让学生观察,初步了解啥是词牌。
二、初读感知3
1、初读新“词”: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节奏。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
重点:“鳜、箬、笠、蓑”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节奏、停顿。
三、细读品词:22
1、读词找景,想像画面。3
a、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张志和不仅是个词人,还是个书画家。所以他写的词就似一幅面。里面有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请你重新读这首词,划出词中藏着哪些景物,用了哪些色彩。
b、交流发现。
c、同学们,这词中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俨然就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请你再次读词,读到你看到些啥,听到些啥或闻到些啥的时候,再停下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7
a、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啥?
抓住“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斜风、细雨”等景物进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再把这首词朗读一次。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4
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这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为啥“不须归”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交流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不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2
a、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讲读。
(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b、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渔歌子》。
四、诗词链接5
其实描写江南的也岂止白居易、张志和,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各种各样的江南,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吧。
出示多个诗句
读一读,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你读出了啥?
五、挥笔习作10
1、学生习作
因为有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所以有了《忆江南》,因为有张志和对江南的喜爱,所以有了《渔歌子》。同学们你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也随着诗人词人游赏过江南。请你把心中最美的江南也化成文字吧!
2、交流习作
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指导。
六、拓展延伸
必做题:
背熟《渔歌子》,并默写一次。
选做题:
1 、收集有关“江南美景”的诗。
2 、请你为这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
(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录:
1、(春季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2、讨论交流,描述画面。谁来说说,你读着读着,看到了啥?横看成岭侧成锋(读好让你看到画面的那句诗)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 西塞山前春意浓,千朵万朵压枝低。(读) 水中闷得很,它们要出来透透气。(读) 这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的,柔柔的。(读) 真有意思,真悠闲。(读) 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带着这“美”把这首词朗读一次a我看到绿绿的西塞山。 b我看到一群白鹭从空中飞过,还边飞边叫呢。 c我看到桃花盛开。在山前绽放笑脸。柳条在风中舞蹈。d我看到一条条肥肥的鳜鱼不时的从水中跃起。 e我看到空中飘下了毛毛细雨。 f我看到一个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的人正在钓鱼。 3、抓住诗眼,体会诗旨。你对“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 仅仅是因为风小雨小,不用回去吗?a这么一点风一点雨,不用回去。b、这点毛毛细雨根本没啥关系。还穿着绿蓑衣呢。c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它舍不得回去。4、借助课件,升华情感。是的,你们看。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鸥鹭,肥嫩的鳜鱼,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怎一个“美”字了得?这里没尘世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喧嚣。只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只有秀美迷人的景致!张志和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怎么舍得回去呢! 所以他情不自禁的吟出:《渔歌子》 学生齐读《渔歌子》。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7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季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也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不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进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也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季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啥,甚至是闻到些啥。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啥?也闻到了啥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么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小孩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简介简介。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 练习:哥哥,因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啥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词描写了 、 、 等景物,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小孩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简介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父亲为啥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啥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啥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啥,打上圆圈,他画的啥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师画出版画。
5、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啥季节?
6、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季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啥,看到了啥,有闻到了啥?自己读一读。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啥?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啥?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也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也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也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也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
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啥、听到了啥、闻到了啥,小孩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4、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师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啥意义?谁取的名?(老师名——学生名——诗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 猜猜谁给他取得?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赐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简单简介张志和
2、出示诗题:读题;认识它既是词牌名,也是词名;正音,子读第三声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能读得字正腔圆的请举手,自信的小手举起来;
读后点评(清清楚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发现诗与词的区别了吗?(长短句)
三、词中赏画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啥?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种)
学生一一说出来;一起读一遍
把这九种景物填写在这张画(指黑板)上,让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指导填写:该怎么写呢,例如这“鳜鱼”、“蓑衣”该填写在哪儿?学生说师填,(目的:把词填在合适的地方,使得板书像一幅画)
请两位学生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白纸上。
反馈,表扬(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该得到肯定)
看画面,多种形式读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春季是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张志和的词不仅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它还是有声有色的,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走进这幅画,细细品读。
学生自由读,说
学生举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老师趁势说,是啊,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有绿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
现在这幅画有声有色,大家一定能诵的更好了。
(学生读得不够味)老师说到:你们的朗读是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该怎么读
老师示范配乐朗读。
把自己当成张志和,把心贴近春季,让白鹭飞得更欢,桃花开得更艳。
学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评:你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春季。
四、走近山水,贴近山水。
1、引读《渔歌子》后,张志和他留恋青山和绿水,他称自己是江波钓徒。他的哥哥为词
给他写了一首词《和答弟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采取三环叠唱的方式对读兄弟俩的词,
第一环,师引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生对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引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环,师引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环,师引读“且须还”,生对读“不须归。”
对答完毕,师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你喜钓鱼却每每不放钓饵”你钓着了啥?(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张志和向往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
2、 再次引诵《渔歌子》后,他的二哥还因此特地为他在水边盖茅屋一间,从此每天一开窗就能欣赏到---生接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生接读后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结语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0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啥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也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比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啥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啥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啥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啥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啥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也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也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也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也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也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虚拟主机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也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进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进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1
《渔歌子》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8
《渔歌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啥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景色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2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两首诗的作者都是_______代诗人,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描写了_______季的景色。
2《乡村四月》中的“四”指_______,而“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歌子”是_______名,《渔歌子》是_______诗人_______的作品,描写的是_______时节的景色。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
1《渔歌子》中描写老翁悠闲垂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歌子》描写了秀丽水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时间是_______季,地点是______________。
三、课内语段阅读。
乡村四月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__之情。
3诗中_______、_______两个字表现了农民繁忙紧张的生活。
推荐站内搜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母亲节祝福语简短、安徽自考网上报名结果查询、二建考试时间、河北省特岗教师报名入口、浙江三项考试成绩查询、实习日志、2014成人高考成绩查询、读后感作文500字、假如人类可以冬眠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