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精选14篇)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1
一、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啥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
二、骨传导
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呢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呢,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
三、双耳效应
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啥呢?
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也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
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
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题:
例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
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2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办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么样传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如: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都有啥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器官等知识上。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啥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行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2、假设耳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耳的结构是啥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3、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1)谈话:现在,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始时认为耳的结构是怎么样的,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成功组装了一个完整的耳,如果没有成功也是怎样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行验证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4、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进而使人感知声音。
(2)让学生们观察教材中的图,说说为啥耳朵是一个奇妙的接收器。
【注意】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能理解,有自己的解释就可以,不必要求答案的统一。
【说明】在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一集有关声音在耳中传导的动画,该集动画片可以更形象地把教材上的图画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同时也会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有关耳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五、认识耳的重要性
1、提问:谁来说说耳朵的重要性?
2、让学生用手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一些话,然后让学生谈谈刚刚自己的感受。
【评析】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进而可以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们理解有听力缺陷的人的处境,对他们报以爱心和同情心。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3
课题: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办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办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办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评测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4
1.2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
2、知道骨传声。
3、了解双耳效应。
二、教材分析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二、引入新课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简介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指导书第7页。
五、课后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5
课题: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办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办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办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评测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6
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通过啥途径感知声音呢?
a、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b、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听到声音
1、下列行为中,不会引起人听力下降的是
a、大声播放收音机
b、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
c、轻声朗读课文
d、身旁汽车的鸣笛声
答案:c
2、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耳廓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
c、耳廓主要作用是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作用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答案:d
3、当人用手指将双耳堵住后,出现的情况是
a、完全失去听觉
b、对听觉没有影响
c、可以听见外界极微弱的声音
d、可以听见外界较强烈的声音
答案:c
骨传导练习
1、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a、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
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的声音
c、将振动的音*放在耳朵附近,听音*的声音
d、把振动的音*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
答案:d
2、蛇经常将头贴在地面上,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非常灵敏,但蛇没有耳朵,你猜想蛇是通过来感知声音的。
答:骨传导
理论联系实际:
1、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信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进而继续创作的。(骨传导)
2、录音机里录下自己的声音后,再放出来感觉不像自己的声音,这是为啥?
答: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一条途径是通过空气;另一条途径是通过骨传导。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传导方式听到的。因此感觉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
【分层训练】
一.基础训练:
1.人靠________感知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再把声音的__________传给_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给听觉神经,引起__________,科学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_.
3.关于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可能是立体声
b.只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才是立体声,其他都不是
c.声源处不同位置放的话筒越多,观众四周对应的扬声器越多,通过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越好
d.通过剧院的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与话筒多少无关,而是与演员的位置有关
4.骨导式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
a.为了美观 b.把声音传给耳膜
c.保护人的内耳 d.把声音给头骨和颌骨
5.一般人不用坚硬物掏耳朵,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有时巨大的声音会使耳膜穿孔,这时会造成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方式感知声音或借助于助听器.
6.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c.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二.能力训练:
7.把机械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滴答声强化了许多倍,这说明了__________.
8.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部分出现故障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听觉神经
9.有人需要戴助听器才能听见声音,请你分析他可能的病因( )
a.他的听觉神经损坏了 b.他的鼓膜破裂
c.他的听小骨损坏 d.他的大脑听觉区损坏
10.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堵住耳朵,把振动音*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
c.用手指堵住耳朵听取音*的声音
d.听耳边同学的悄悄话
11.人能听见双声道立体声广播中的立体声,主要原因是( )
a.声音是立体的 b.人耳具有双耳效应
c.有两个扬声器 d.一只耳也可听见立体声
12.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耳廓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 c.耳廓是为了防止杂物入耳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13.许多武打片中出现过双目失明而武功高强的人行走自如,跟别人格斗时能知有何种兵器袭来,请问他是凭啥感觉到的?如他在树林中与人格斗,此时刮起了大风,树叶哗哗作响,则对他有影响吗?
1.耳朵 鼓膜 听觉神经 信号 大脑;2.头骨 颌骨 听觉 骨传导;3.c;4.d 5.损坏鼓膜 听觉障碍 骨传导;6.a;7.骨能传声,且传声效果好;8.d;9.b.c;10.a;11.b;12.d;13.凭着双耳效应感觉到的 有 因树叶哗哗响声影响对其他声音的分辨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7
1、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
a、良好的耳朵 介质 物体振动
b、介质 物体振动 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 介质 良好的耳朵
d、物体振动 良好耳朵 介质
2、上课时,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主要过程是:老师的声带_________,使空气产生_________,再引起学生的鼓膜_________。
3、将振动的音*放在耳朵附近,听音*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_________。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的声音是利用_________听声音。
4、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这里利用了_________方式听声音。
5、我们听音乐会的声音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 )
a、特异功能 b、有回声 c、听觉暂留 d、双耳效应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8
课题: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办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办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办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评测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学:刘新建
电话:207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9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二节: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学习
目标
知识
目标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能力
目标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情感
目标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学习重点
人耳的构造;
骨传声和空气传声
学习难点
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具与
媒体
视频资料,音叉,
教
学
程
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啥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啥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啥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2、要有传声介质;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啥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
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啥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啥样的感受。
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怎样被我们感知的。
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
简介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进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聋哑人的良好思想品质。
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办法1、用音叉听声音
(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啥不同。
办法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办法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一段说话声,然后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听,问这位学生:你自己感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了吗?然后再问全体学生:这是他平时的声音吗?
这位学生认为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就是他平时的声音,这说明这位同学自己听到的声音有骨传导的成分,而通过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其他同学听他平时的说话声就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了,所以他们听起来是有差别的。
6、双耳效应
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观看录像(双耳效应)。
7、双耳效应的小游戏
根据录像中的简介,我们也做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听声音,并合上眼,找一位同学要他的旁边拍手,看这位同学对声源的感觉怎样。
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啥变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这三条结论
学生可能有难以解决的表情
感到气球振动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做实验,加以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感受
学生观看
学生操作
复习巩固
贴近学生的生活
人耳的结构我们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
低成本实验
多媒体辅助,增强效果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用贝多芬的故事来激励学生
通过低成本实验,让所有学生参与,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室里小,该实验不易操作,通过录像可以感知生活中的这种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把声现象与人听声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耳的构造,分析了人听声音的过程,引出了耳聋的原因,使人们增强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贝多芬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本上的双耳效应则让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了。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是怎么样听到声音的
一、人耳的结构
二、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三、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四、双耳效应
课后反思
1、这节课内容少,要多通过增加些学生的亲身活动,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提倡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10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啥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啥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积极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简介“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办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例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11
课题: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办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办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办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评测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学:刘新建
电话:207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12
课题: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办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办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办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评测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13
一、知识网络
1、人耳的构造
①外耳: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鼓膜、鼓室、三块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前庭、半规管、耳蜗(连接听觉神经)
2、人耳听声音的过程:
①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引起听觉
②骨传导:头骨、颌骨→听觉神经 (传声效果更好)
3、双耳效应
①产生原因: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
②利 用: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小知识:人类听觉障碍有两种方式,一种为传导性听觉障碍:即鼓膜、听小骨受到损坏,若通过其他途径(骨传导)将振动传递到
听觉神经,人也可以感知到声音;另一种为神经性听觉障碍:听觉神经受到损坏,一般很难治愈
二、典型例题
1. 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给 再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人就听到了声音.
2.下面情况中不能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的是( )
a.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住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
b.听小骨损伤 c.听觉神经损坏 d.鼓膜破损
3.用牙轻轻咬住木棒上端,用手指轻轻敲木棒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不接触木棒,而保持木棒的位置不变,手指用同样的力轻敲木棒下端,比较两次听到的敲击声,这个小实验能说明啥?
三、点击中考
1. [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但是呢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也是为啥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四、培优练习
1. 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
b.同学们在教室里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c.捂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d.小明听到小华骨关节运动时发出的声音
2. 在很多电影院里,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b.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噶都能听到声音
c.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效果
3. 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 )
a.传导声音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修复人耳中损坏的部分 d.以上说法都正确
6. 课堂上,胖胖在偷偷的吃饼干,第一次他把饼干快速的塞进口中用力咬了一下,他自己听到很大的“卡嚓”声,他吓的惊恐的望着讲台上的老师,发现不但老师没有任何反应,就连同桌都没有意识到,看到大家都若无其事,胖胖十分开心,心想吃饼干是不会被发现的,于是他大胆的一块接一块的吃得喷香的,直到老师把他抓起来。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除了能学道要老老实实做人,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在课堂上千万莫违纪,违纪必被捉的道理外,还能说明啥样的物理知识,请大家说说看.
7.小军的父亲是个粗心的人,有一次手机放在房间不知放在哪里,找不到了,这时小军想到一个办法帮助父亲找到了手机,小军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不断拨打手机使手机发出声音,然后顺着手机铃声的方位找到了,他运用了啥物理知识?
8.动物在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还不时转动着头部,从声学角度解释这是为啥呢?
9.不少同学都有单放机和立体声的耳机,在课余时间听听音乐,大有身临演唱现场的感觉,你能说说立体声是怎么回事吗?
10. 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
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
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1.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朗读课文的声音,自己和同学一起听听这段录音,你听到的自己声音和同学们听到你的声音,有啥变化和不同吗?
12、人 遇到巨大响声时,为啥要迅速张开嘴巴或闭嘴的同时用双手堵住耳朵?
13、打雷时听到连续不断的 雷声是连续打雷形成的吗?为啥?
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篇14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教案1.2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1.2我们怎么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强化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渗透和综合,进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进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1y@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l ●教学重点
l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办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啥器官听到声音呢?
耳朵.
[师]那么,耳朵通过啥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简介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啥?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比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也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啥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放在耳边,听音*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音*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的声音.
[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啥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比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进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怎样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
[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啥呢?下面让我们来简介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路线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 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推荐站内搜索: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英语六级准考证打印、抄一篇日记、福建自考成绩查询、日记大全100字、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窗作文、狼图腾读后感3000字、2018教师面试成绩查询、中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