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办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啥?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虚拟主机,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 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简介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怎样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怎样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我校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虚拟主机,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么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虚拟主机,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啥?”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
“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
“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
“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么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办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啥高尚品质?”
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虚拟主机,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啥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也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么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
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啥,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虚拟主机,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啥?说些啥?”
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
“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
“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也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么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
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也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
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办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出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自然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出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增也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习的也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呢,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台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虚拟主机,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这一课中,翟老师找准了“发散点”,为学生开拓思维虚拟主机,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效果极佳。]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啥感受?有啥就说啥?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啥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啥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啥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办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啥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啥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啥坐下来,为啥吸烟,为啥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啥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第22 课《丰碑》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啥?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 “丰碑”这个词是啥意思?
课文为啥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啥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含为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啥意思?
“晶莹的丰碑”也是啥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啥比作啥?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啥?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啥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 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②、军需处长知不知道在这样的大冷天,穿得单薄是会被冻死的?知道会被冻死,还要把衣服让给了别人?同学们,此时,你最感动的啥?
③、同学们,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是怎么样的?
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你有问题吗?
想象理解:夹着烟,显得很悠闲。
作者认为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你们认为他好像在干啥?学生充分想象后各抒己见。
2、师小结。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解疑。
(四)、研讨第二个问题: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8到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句。
1、从将军这些神态、动作中,你们体会到了啥?
2、解疑。
3、师小结。有感情地读第8到12自然段。
(五)、研讨第三个问题: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1、师简笔画出丰碑轮廓。
2、同学们,假如军需处长这座晶莹的丰碑就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他老人家还有一口气,你们想对他说些啥呢?
学生充分想象,回答。
3、同学们,你们想说的,也正是战士们心中所想的。现在将军还担心队伍能否经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指导朗读。
(六)、总结全文。
配哀乐,师生齐诵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略)
板书设计 :(略)
资料简介:
云中山:位于山西省北部,长达百余里。因山中云雾缭绕,山峰隐现于云雾之中而得名。主峰老君洞海拔2393米,比华山极顶还高200多米。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列主义线路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至1933年秋,全国红军发展到30万人。后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线路干扰,红军几年未能打败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受到很大损失,各地红军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开始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自1934年10月始,经过11个省,作战380来次,击溃尾追堵截的几万敌军,于1935年9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约三万人,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它坚定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和抗日的信心。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2 更新时间:2003-10-30 教案录入:xxywja ]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啥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啥吗?[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 ”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啥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啥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啥?]
(四人小组讨论: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引导:①镇定、安详是啥意思?②老战士给你留下啥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啥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 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么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 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啥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啥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 [震惊、敬佩]
⑤“将军啥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啥?”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么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不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么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也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战士们也是怎么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啥?
E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么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也有了啥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啥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 :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啥”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啥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啥,是按啥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办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Lenovo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办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啥?在课文中指啥?为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啥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啥?(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啥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啥课?
生:(齐)丰碑。
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啥字?
生:(齐)石字。
师:组词。
生:(齐)石头..石块..
师:知道我要写啥字吗?
生:(齐)碑。
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啥做的?
生:(齐)石头。
师:(板书“碑”)先写一个啥字?
生:(齐)白。
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
生:(齐)一横一竖。
师:谁知道碑是啥东西?
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师:如果这个人没有啥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
生:(齐)能。
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例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啥?
生:(齐)李世民。
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啥意思?
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
生:丰..丰满。
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例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啥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
生:(齐)绩。
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你读了几次?
生:五次。
师:你读了几次。
生:不记得了。
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啥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啥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师:啥叫大冰坨?
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开始。(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啥?
生:(齐)挺进。
师:比前进更怎样了?
生:(齐)艰难了。
师:但是呢人更..
生:坚强了。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啥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么样?
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
生:(齐)四个。
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强化,朴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好,你先读第一段。
(一生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生重读第一段。)
师:谁敢跟他打擂?
(一女生重读这段)
师:谁是胜利者?
生:(齐)她。
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读第二段。(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
生:(齐)他。
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也一男生读二段)
师:谁该下去?(大部分同学说她。)
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张志帆。
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
张志帆:没有。(笑声)
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张志帆读第二段)
师:用不用罚款了?
生:(齐)不用了。
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一女生读文)
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
女生:有。郑作龙。
师:好的,你来读。(郑生重读)
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呢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
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
张志帆:她。
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师:你们觉得怎样?
生:(齐)好。
师:不错。谁读第八段?好,你来。(一女生读第八段)
师:你想让谁跟你比?
女生:他。
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师:下一段谁读?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师:下一段。
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强化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比?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啥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开始。
(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
生:(齐)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
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啥形象呀?高大不高大?
生:(齐)高大。
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啥想法?对这篇课文有啥感觉,有啥体会,或者
有啥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各自讨论)
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
生:(齐)有。
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
生:(齐)不烦。
师:有意思是吧?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啥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啥吗
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
生:我想问,为啥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生:我想问,为啥军需处长倚*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师:他的衣服哪去了?(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
生:(齐)是。
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
生:(齐)战士。
师:自己只好穿着啥?(问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师:还有啥?
生:我想知道将军为啥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啥缓缓地举起右手?
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样?
生:尊敬他。
师:这还不懂吗?还问我干啥?谁还说?
生:我知道将军为啥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师:对了。还有啥?
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啥也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啥?
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还有吗?
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啥要用贴而不是穿?
师:为啥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样?
生:(齐)单薄。
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了,还有啥?
生:我知道了因为啥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师:明白了吗?
生:(提问的)明白了。
师:你再说?
生:我知道课文为啥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啥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
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
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
生:(齐)愿意。
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生:(齐)军需处长。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还有将军。
师:将军,还有谁?
生:整个队伍。
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也有军需处长也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
生:(齐)军需处长。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
生:(齐)红军队伍。
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
生:(齐)将军。
师:将军在干啥?
生:(齐)思索。
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啥?
生:(齐)将军思索。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啥?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
生:(齐)两种。
师:第一种..
生:(齐)恶劣的环境。
师:第二种..
生:(齐)残酷的战斗。
师:(齐)接着往下读。
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
生:(齐)是。
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他本身怎样?找一找。
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师:这支队伍不但啥啥,而且啥啥,还啥啥,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办法说话?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再能说一遍?更简单更利索的。
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办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
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还有没有?用些新的关联词。
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
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啰嗦。
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也精彩。
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
生:(齐)军需处长。
师:一直写到哪里?读最后一句。开始。
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也是写谁?
生:(齐)队伍。
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学生各自读文)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
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众笑)
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还有小结呢?
生:..
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
生:自豪。
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
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也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师: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
生:是。
师:爱护战士干啥还发那么大脾气?
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师:对,很好。还有吗?没说过的来说。
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啥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啥大碍,对此表现得没啥慌张。
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
生:安祥镇定。
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啥意思?
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师:啥东西是晶莹的?
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
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怎么会光亮透明啊?
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
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
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师:还有啥?
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啥地方。
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
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啥连词?
生:(齐)不但,而且。
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
生:(齐)无所畏惧。
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啥?(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
生:(齐)不是。
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
生:(齐)透明。
师:说,怎么透明?
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
生:(齐)没有。
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
生:(齐)是。
师:是不是透明?
生:(齐)是。
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小孩)
生:(齐)不是。
师:它含有啥意思?
生:(齐)品质。
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
生:(齐)思想。
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啥?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齐)有。
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
生:(齐)有。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呢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生:为啥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
师:说明白了没有?
生:..
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
生:是红军战士。
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啥鼓舞?
生:军需处长。
师:那么步子为啥是沉重的?
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样啊?
生:(齐)沉重。
师:这些脚步声为啥也是坚定的?
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
师:所以脚步也是..
生:更坚定了。
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啥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现在明白没有?讲。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啥?
生:(齐)思索。
师:告诉将军啥?
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师:是一支..
生:胜利的队伍。
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
生:(齐)不是。
师:究竟是表现啥的?大家说吧。
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啥不明白的?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啥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小孩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语文阅读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小编在这整理了《丰碑》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啥。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啥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啥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啥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啥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也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丰碑》阅读题目: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啥?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啥?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啥?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啥?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也稳定”应怎么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办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6.你认为将军是怎么样一个人?
《丰碑》参考答案:
1.丰碑原指啥?课文中指啥?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啥?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进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啥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啥?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啥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啥?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办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办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为啥要建碑?“丰碑”的“丰”在这里啥意思?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是用啥雕刻的呢?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啥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 )不读(l )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军需处长是做啥的?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这是为啥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啥?(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啥变化?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啥会有这些变化?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啥?(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为啥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么样一个军需处长呢?我们来看。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啥?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说说中心是啥?(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军需处长为啥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啥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那声音”指的是啥?为啥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啥话也没说”,各自包含啥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啥好,想着看情况再说。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啥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 定向,引起需求;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碑”(板书碑),但你有没有见过“丰碑”?(板书:丰碑)
生:没有。
师:丰碑与一般的碑不一样,只有高高地耸立的碑,才称得上是丰碑。
(生齐读《丰碑》课题)
师: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丰碑是指谁?你从哪和句话里看出?
(生读课文)
师:我请个同学先说。
生:课文里的丰碑是指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
生:这丰碑是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变成的。
师:不是变成的,是位冻僵的老战士被大雪覆盖发以后,才隆起的座碑。这并不是用石头砌成的,那么你能说它是高高地耸立吗?(不能)
(评:破题入手,创设诱因,直奔中心,在“碑”-“丰碑”-“谁是丰碑”-“为啥称丰碑”的教学思路中,由表及里,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师:对啊!那为啥课文的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意思,就得好好读课文。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再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先读一、二、三节,你想想这三节主要讲啥?
生:写当时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这是一个恶劣的环境?
生:我从“冰天雪地、飞雪、冰坨、狂风”看出来的。
师: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怎么样?生:可以看出当时很冷。
师:冷到啥程度?生:把水都冻成冰坨了。师:“冰坨”就是一整块的冰块。再加上狂风呢?狂风还嗥叫呢?
生:冷极了。
师:在第一节中“装备”指啥?
生:“装备”是指生产上、军需上必需的东西。
师:这支红军队伍的装备具体指啥?
生:部队所需的枪支弹药、棉衣、食物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的图像,说说你怎么样理解“装备很差”。
生:战士们戴着单帽,穿着单鞋。生:战士们吃的少,穿的也单薄。
生:战士们的武器弹药也不足。
师:连狂风都要征服这支队伍,可见其装备太差了。(手指屏幕)这支队伍在挺进。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大雪,一步一步艰难的前进,前进的途中出现了啥困难?
生:有“伤号”是已经出现的困难。师:具体说说可能出现的困难。
生:“可能两天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
师:这个省略号的作用是啥?
生:这是举例的省略。
师:也就是说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生:可能缺少药品。
生:可能会遇到敌人的袭击。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的很合理,可能太多了,前进的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是怎么样做的呢?
生:将军把马让给了伤号。
生:将军帅队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师:以上这些说明了啥?
生:将军关心爱护战士。
生:将军非常勇敢。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面前进过程中也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呢?
师:谁来解释“军需队”?生:部队中提供给的机构。
师:军需处长呢?生:军需处的主要负责人。
师: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羊单薄破旧。2、掌握学法,消化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最令我们感动。那么,作者是怎么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大家看课文第八自然段,边谈边画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的语句,思考一下他为啥会有那样的神态?
生: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
(板书:镇定、安详)
师:从哪可以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冻僵了。为啥他的神态还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啥感想?
生: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评:在读文中去捕捉“军需处长”身上那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为后文明理“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做下铺垫。)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二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3、运用学法,发展应用。
师:这种学习办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以前我们学过的《大雪山》《过草地》都采用了这种办法,现在我们继续用这种办法自学第二段的其它内容。
生:(自学后汇报)
(评: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学习办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办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为啥愣了一下。
生:将军想那么多可能出现的困难,他最怕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所以将军愣住了。
师: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因为穿着单薄的衣服而被大雪活活地冻僵了。他会怎么样?
生:发怒。(师:板书)
师:将军发火,认为军需处长不负责,没有发给他。
生:部队里边掌管这些寒衣的,管财物的都是军需处长的事,战士没有寒衣,就是军需处长的责任。生:这位老战士不是被子弹打死的,而是被活活冻死的,所以,将军发怒。
师:作为将军心里十分难受。所以将军要吼叫起来。同学们,可惜军需处长已经听不到这吼声了,他已经冻僵了,他已在这个冰天雪地之中冻僵了,他已经塑成了一座---生:丰碑。
师:一座英雄的丰碑。师:将军这样做,是一种啥精神?
生:这是一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看屏幕齐读: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者,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生:“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说明了战士的英雄事迹,他的心也是晶莹的。
生:军需处长那冰雪中的形象看起来就象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作者在描写时以啥为主线。
生: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师:实质上要表现的是啥?
生:衬托军需处长形象。师:文章采用侧面描写,即以描写将军感情变化为主,而衬托军需处长形象的办法。先用疑问句紧紧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学习这种办法。(评:抓住单元后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呢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永远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评测:
导语 引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 ,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习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习收获,或你知道了啥?
(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五)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季,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么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啥?
将军担心啥?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评测: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评测: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啥?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啥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 )眼睛,像一头( )豹子,样子十分( )。将军两腮的肌肉( )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Lenovo:将军会想些啥?(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 )了,( )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 )了。他( )了一口气,( )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啥?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评测: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啥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啥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Lenovo: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啥?他会对战士们说些啥?(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办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啥);(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啥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气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虚拟主机,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怎样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比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怎样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啥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进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孩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办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啥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怎样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第三小学 何娟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办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啥);(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啥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气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虚拟主机,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怎样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比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怎样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啥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进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孩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办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啥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怎样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推荐站内搜索:贵州高考成绩查询入口网站、吉首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这儿真美作文、一篇周记、高考查询系统新疆成人高考报名网、中秋节的古诗10首周记400字大全、开学第一课2019秋季观后感、江西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