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简介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简介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么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简介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呢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 放片断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怎样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也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啥共同之处吗?
简介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也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 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 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 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简介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 (学生简介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么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简介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呢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 放片断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怎样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也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啥共同之处吗?
简介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也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 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 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 萨 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 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也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啥?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啥?(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怎样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 。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4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如:纷纷扬扬。看谁写得多。(黑板写一个纷纷扬扬)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景是怎样的。(展示图片)二、简介词的知识:(1分钟)词,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例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简介写作背景。(1分钟)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三、教学新课(一)整体感知(3分钟)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二)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叫同学上台标注)(2分钟)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三)课文分析(以问题引导,层层紧扣)(10分钟)1、学习上阕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封 飘 莽莽 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望”字。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啥这样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么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6)在这里,作者把虚拟主机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么样的胸怀?也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下阕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啥作用?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啥共性?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3、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四)布置作业 1、写出你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皇的认识。2、找出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3首,并摘抄下来。3、背诵全词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5
东庐中学初三语文师生讲学稿
课题:《沁园春·雪》课型:新授执笔:向志燕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讲学时间:05年9月
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办法,能通过想象和Lenovo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办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课前热身:
1 选词填空:
(1)分外妖( ) 美丽富( ) 不屈不( )[饶、娆、挠]
(2)戒( )戒躁 ( )小玲珑 步履( )健 [娇、矫、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 ) 分别( ) 妖娆( ) 谦逊( )
莽莽( ) 风骚( ) 可汗( )数九寒冬( )
不计其数( ) 数见不鲜( )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啥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啥样的感情呢?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啥这样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啥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啥?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啥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么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拓展练习: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看”和“忆”字各领起哪几句?
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6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 简介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
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1.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 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能力方面
1. 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办法,能通过想象和Lenovo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 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分析
1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 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
3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2、简介词的知识:词,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例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3、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一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二)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么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啥这样写?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么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虚拟主机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么样的胸怀?也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学习下阕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Lenovo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怎样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啥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啥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完成课课练上习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学前奏】
欣赏歌曲《沁园春•雪》,了解作者(做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简介词的知识。
2、简介“诗言志”的观点。
范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上阕
1、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词传达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虽然上阕侧重写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景与作者的豪迈之情是相匹配的。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末的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在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所以,我们应该来探究一下,上阕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是啥。
2、朗读上阕,请大家思考:为啥这里的“北方雪景”会留给我们如此壮美的印象呢?
(选景视野开阔: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意象雄伟:长城、黄河、山峦;注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学难点)
3、理解“意象”与“传情”的关系。
补充一:
“表情达意的惟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会是表达某种特别情意的方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某种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艾略特
补充二: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为例,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目的:说明诗是意象的组合,不同的意象用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提示: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过选景与传情相匹配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作者在这里选取的与豪迈之情匹配的意象的共同特征是啥?
提示:请学生解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啥修辞手法,有啥作用。教师讲解:“山舞”起三句,看似写景,实写斗志。毛泽东自注本词: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我们读毛泽东写于长征途中的《十六字令》,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共产党人不屈服于自然艰险和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要读出共产党人的这种斗志与气魄。
4、现在,让我们再来想像一下当时的现实情况。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坡上,北风凛冽,严寒扑面,我们会有啥感觉?
讲解:我们会感觉到大自然的威压,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很传神地写出了这一点。那么毛泽东笔下的雪景为何如此壮丽?为啥北风凛冽、严寒霜雪反而使他豪情勃发呢?这与一个人的啥有关?(难点)
讲解: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啥?他是一个普通的诗人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因此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古人云,诗的高下在意境,而意境的高下,也取决于人的品格的高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告诉我们,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面对这漫天风雪,他想到的是雪后初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致。
提问:老师为啥说是“想”?写雪后美景象征了毛泽东对啥的预见?
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景的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乐观精神。(难点)
三、分析下阕
1、但伟人的遐想并未由此止步,而是飞越时空,思接千载。请同学们朗读下阕,思考:他还想到了啥?下阕的Lenovo是怎么样和上阕的写景衔接的?
2、这些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历史英雄的评价。
(难点:对“文采”“风骚”的理解,见注解。)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武力征服了天下,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但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成就,就让人扼腕叹息了。
3、为啥作者要列举这些英雄人物并作评价?(与“今朝”的“风流人物”对比。)联系上文,应该怎样理解“风流人物”?(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联系写作背景,对“风流人物”的理解还可以更具体吗?(学生可能回答:注解中提到的“人民大众”,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军队。)
4、讲解:长征……(略)
四、朗读、背诵
1、让我们再次朗读整首词,要求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对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
2、全体起立,背诵。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8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办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北方冬季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啥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啥?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啥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啥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啥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啥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啥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啥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啥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啥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 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9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复习巩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素养。时间5分至6分钟。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明确教学内容。
2、展示问题:请说一说描写雪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3、前后桌学生讨论交流。时间2分钟。
4、请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所说诗句的作者及朝代。(至少要有3位学生发言)
5、布置课后作业:收集与雪有关的诗句或文章。
资料准备:
a、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cén 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
8、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1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12、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13、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6、,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卢梅坡,《雪梅》)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8、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1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20、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b、散文诗•雪(原创)
1
在唐诗宋词的风雪里,我在固执地寻找那朵不俗的梅花。
所有关于梅的思念,被墨色的浓云收存。
就在最冷的时候,你舞动漫天雪花向我走来,把守望千年的眼睛洞穿。
暗香袭来的时候,我一生的情节将因你而生动。
流浪的心从此不再徘徊。因为有你,这个冬季不再寂寞。
2
那一次分手,我看到大片大片的雪花正砸向你的脑袋。
你说的每一个字,是千年不化的雪,在瞬间冰封了我的心跳。
当美丽的谎言如肥皂泡一样破灭,方才懂得啥是天真,啥是幼稚,啥是虚伪。
为啥受伤害的人会是我?
泪水涌出时,我看到梧桐树上的冰花,晶莹中盛开着永远的忧伤。
教学目标二:简介作者的早期生平,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意识。(时间5分钟)
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至1976年),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出身于富农家庭,9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读了半年,为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也在长沙街头流浪了大半年,近20岁时,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25岁毕业,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从此走上了不平凡的革命道路,最后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从他早年的生平,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1、读书方能改变命运。如果毛泽东辍学经商,或者回家务农,就不可能走上伟人之路。2、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结交最好的老师和同学。3、要有一技之长,多看报,多了解时事。4、30岁以前能找到一生的信仰。
教学目标三:简介词的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时间5分钟)
一、词的常识: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也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教学目标四:诵读、背诵词的上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
4、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五:分析词的上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展示问题:1、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啥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2、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么样的表现手法?(以动写静)
附:以动写静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抽背、抽问,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时间5分钟)
教学过程:
1、抽一位学生背诵词的上阕。如果学生背不了,全体齐读课文。要弄清学生不能背诵的原因并给予其能够接受的处罚, 如限时完成背诵或罚抄2至3遍。
2、抽问:请学生解释词语:唯余莽莽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啥特点?
教学目标二:诵读、背诵词的下阕。(15分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过程:
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抽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
5、学生背诵、默写
教学目标三:分析词的下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间10分钟)
问题展示:
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也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怎样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秦始皇(前259年—前2XX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XX年。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5岁登基,才位54年。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改革政治,削减地方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李世明(599年——649年),在其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XX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促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在发动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时,也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据国内外学者考证,蒙古国在全世界屠杀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左右,其中约有七千万为中国人。这一项记录已保存在《吉尼斯世界记录》中。
作者对上述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价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激励当今的共产党人即要懂军事,更要懂政治,做到文武兼备。
教学目标四:展示练习,巩固教学。(时间10分钟)
一、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 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二、解释:
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分外妖娆 4、江山多娇 5、略输文采 5、稍逊风骚 6、一代天骄
7、风流人物
三、填空: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三、问答
2、上阕中,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啥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上阕中,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么样的表现手法?
5、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相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办法,通过想象和Lenovo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办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毛泽东生平:(学生简介,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啥?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啥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啥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啥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啥?表达啥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啥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习。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概写:动静结合
上阕:描写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
想象描写(虚)
沁园春•雪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无产阶级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代帝王
抒发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1
【课文解读】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毛泽东的诗词风格以雄丽著称,这首词的特点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全篇前后两幅画面,都写得雄阔壮丽,气韵飞动;全篇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间抒发了革命者战天斗地、激扬慷慨、包举宇内的革命壮志与豪情,读罢让人心潮起伏,热血奔涌。
【教学思路】
1、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突现了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而不是一些文人墨客的浅斟低唱,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时应把握住感情的脉络。
3、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将这首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办法】
1、语言品读法:
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
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
【教学用具】
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
〖要点〗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⑴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因此,词的别名有:曲子词、歌曲、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皇曲子词》、《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淮海居士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
⑵ 、词牌:“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
⑶ 词的段数、字数: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⑷ 明确: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2、指导学生诵读全词,疏通词句,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诵读──美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由写秋的诗句导入新课
可用小黑板板书: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4、悲哉,秋之为气也。
5、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回答: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秋的画面大都用一些怎么样的意象来描绘,大都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情怀?
明确:萧瑟、凄凉、冷落等等,表达一种:悲凉、寂寥、惆怅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笔下的秋季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
二、学生朗读(可配音乐)
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么样的风格?
明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色彩艳丽等等。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
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啥?
明确(板书):
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上阕
思考: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天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啥?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作者从多个方面写景的手法叫“赋”:即铺陈排比的手法。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范围之广,“透”极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写景的角度是怎么样的?作者用了怎么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见板书):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
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啥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季景色,作者产生了怎么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达到背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五、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
⑴ “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战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探求革命的真理,他们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⑵ 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文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么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好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七、布置作业
把这首词和《沁园春·长沙》做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提示:
1、关于词的背景。
2、两首词的景物描写,意象的组合。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3、领起字的作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色彩的搭配。
4、情景交融,情中显志。
5、词的结尾抒发的壮志豪情。
【板书设计】
“看”领起:
山 红
远──静 忆
林 染
上阕 湘江秋景 江 碧 下阕 峥嵘岁月
(借景抒情)近──动 (叙事抒情)
舸 争 记
鹰 击 上
鱼 翔 下
问 主沉浮
答 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2
一、 导入 :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啥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 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啥?(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 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 局部品味:
1、 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也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总———————分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 长城、黄河(静) |
冰封…雪飘 | (惜)
望 | 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啥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啥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啥?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 布置作业 :
1、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 ) 分( )外 妖娆( ) 逊( ) 数( )风流人物
2、 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 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啥?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 》,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推荐站内搜索:爱情日志、寒假日记200字大全、新疆人事考试网、包头人事考试网、鲸的自述作文、国考试题、名著读后感、药剂师考试时间、山东高考信息网、2013年成人高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