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8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8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8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8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8篇)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步骤: 

  一、引题: 

  啥是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简介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1、本诗“吟咏”的是啥情?是一幅怎么样的“无形画”(由哪些意象组成)?“守法度”表现在哪些地方? 

  2、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提示: 

  1、啥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办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办法。

  教学办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行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行该国后,也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气氛,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悦\"时光的所在。

  二、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2、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啥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妈妈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啥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啥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

  2、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也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也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总结: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也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也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啥?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也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也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也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也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也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么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啥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也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

  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七、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八、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1]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培养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及鉴赏办法。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办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出徐志摩,进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xx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相关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4.学生再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描绘了康桥的秀美风光,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确:诗人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进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虚拟主机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虚拟主机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2.课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建筑美)

  明确:课文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课文语言有何特点?(音乐美)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4.小结。

  本诗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么样高尚,情绪怎么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也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要多读多体会。

  5.学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乐美,争取当堂成诵。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后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乐美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

  意境的营造。

  【教学办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Lenovo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高二(一)、(二)班 共 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简介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办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办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 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景色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补充〗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也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怎样,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陆小曼(1903—1965)

  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爸爸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从小跟随爸爸在京学习,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如果单凭她的才艺和悟性,陆小曼如果专心致志做学问或专事绘画、文学,那么他必定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送于大烟白面的吞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前还大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头。”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气。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的,我们只能在这支离破碎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

  §三 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啥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简介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四 分析鉴赏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也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也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四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也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么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五~六节 “寻梦, 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

  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

  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

  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

  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

  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

  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办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也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 整合小结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啥特别新颖之处?

  例 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

  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例3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妈妈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啥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啥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也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Lenovo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也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也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也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也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也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也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七 迁移应用

  1.音乐朗诵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办法。

  教学办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行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行该国后,也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气氛,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悦”时光的所在。

  三、 整体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也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也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 欣赏点提示

  ①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也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也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么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再别康桥》全诗都笼罩笼罩着诗人宁静、安闲、自在之情、之态,因为旅居康桥的七八年间。康桥,它最吸引诗人,带给诗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也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六、 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办法。

  教学办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行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行该国后,也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气氛,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悦”时光的所在。

  三、 整体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也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也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 欣赏点提示

  ①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也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也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么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再别康桥》全诗都笼罩笼罩着诗人宁静、安闲、自在之情、之态,因为旅居康桥的七八年间。康桥,它最吸引诗人,带给诗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也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六、 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办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办法。

  教学办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行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行该国后,也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气氛,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悦\"时光的所在。

  二、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2、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啥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妈妈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啥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啥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

  2、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也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也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总结: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也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也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啥?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也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也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也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也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也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么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啥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也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

  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七、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八、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莞城一中    陈丽红

  教学目的: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新诗的鉴赏办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办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也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么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 简介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也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 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节:

  三个”轻轻地”:难舍难分,奠定全文基调:轻柔缠绵

  第二节:

  新娘:对康桥的不限喜爱与眷恋

  艳影:不仅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心中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啥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我们重点鉴赏“柳”这个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第三节

  招摇: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康桥     互相依恋(板书)                       

  甘心:诗人对康桥的依恋         诗人

  第四节

  潭:拜伦潭。在康桥的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游玩。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富有诗意。

  第五节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 李清照也曾有诗句“兴尽晚回舟” ,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归途中看到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见诗人快乐到极点。

  第六节

  想到要和康桥离别,诗人情绪低落下来,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会离别的滋味。连康桥的夏虫也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也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人

  (板书)沉默

  康桥

  第七节

  “悄悄地”表明诗人不愿也不舍破坏心爱的康桥的气氛和情境。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既不愿破坏康桥的完整,也写出了诗人的潇洒。

  美丽康桥,让诗人情不自禁喜欢上它,也恰恰由于诗人心中充满爱意,康桥才在诗人眼里显得更加秀丽。以至诗人说出:“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但尽管诗人非常喜欢康桥,他还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缠绵也潇洒。

  再别康桥——缠绵而潇洒(板书)

  教师总结: (不详细讲)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美,音乐美。 

  感受音乐美 :(现场指导)

  比较《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乐朗诵学生感悟,再分男女诵读,然后叫一个学生诵读)

  六、结语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啥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办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怎样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啥?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啥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啥?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也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篇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啥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啥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啥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啥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啥?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啥?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啥?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啥?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 这是一种啥样的感情?怎么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再别康桥》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办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办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也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也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怎样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啥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办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也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篇11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办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办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也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也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怎样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啥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办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也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么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么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习

   

  1.          完成练习第四题。

   

  2.          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也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

《再别康桥》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么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么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习

  1.          完成练习第四题。

  2.          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也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

《再别康桥》教案 篇14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

  1、怎么样理解这首诗别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么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也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也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怎样,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也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时不时俯下微笑着的脸膛,与你耳语,然后也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 

  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小孩,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算是他短短35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 

  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 

  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爱她。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小孩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也去了柏林,生下小孩。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爸爸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啥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这么多的困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费的邮政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啥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来,使我们这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泪。

  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啥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啥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妈妈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啥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啥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明确:

  别绪,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别之情,岂非雪上加霜。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也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啥?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也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也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也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也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二课时

  3、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也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也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也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也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Lenovo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也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也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也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也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也象面对情人的呢喃。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啥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也胜过多少情语啊!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也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也执着坚沉的意念: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徐志摩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

  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五、绘画美、音乐美:

  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乐感、美在旋律、美在结构。据说此诗配乐吟颂,美不胜听.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除了几个字的变化之外,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缠绵中也有潇洒,超脱中也有执着,飘逸中也有坚实,轻灵中也有感伤。使人感到,如不采用重复,任何美好的诗句都无法截住诗人尽情流泻的思绪。在重复当中,全诗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并把读者的情致调动起来,也拉回到开头,让诗中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那种难以言状的惜别之情,在读者心中再三萦绕,回荡不息!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也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也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怎么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六、语言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第三节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也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 \"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么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啥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我愿做一只小羊)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 \"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曾不限深情地说过:“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读了这首诗,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了诗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无论康桥给诗人的养分多么丰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没有康桥,就没有徐志摩那些优美传世的诗篇,甚至也就没有徐志摩这一代“诗仙”了。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

  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也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七、怎么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八、补充:

  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再别康桥》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进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气氛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 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啥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 逐节讲析评价:

  1、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也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也传达出诗人的不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

  4、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 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 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 布置作业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一、 只身来到康桥、 “轻轻” 抒情基调:难舍难

  离别康桥的情景 作别云彩 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 康河的水草

  二、康河的景物 (移就) 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

  (乐) 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

《再别康桥》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 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办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 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办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气氛,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怎样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啥?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啥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啥?nbsp;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也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 篇17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也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怎样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简介。

  二、        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简介)(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啥——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气氛,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1]

《再别康桥》教案 篇18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 当堂背诵全诗。 

  二、 教学重难点 

  1、 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也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怎样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也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啥--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气氛,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1分)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 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推荐站内搜索:内蒙古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初一英语周记、分数低但不错的二本大学、武汉大学考研分数线、专升本报名时间2021年、贵州大学自考本科、泰戈尔《生如夏花》、职称计算机考试题库免费下载、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答案、四川大学考研分数线、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8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8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89700.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