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运用有效的手(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具体要求知识要求 识记: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税收、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理解: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运用: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能力要求 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回答以下问题:啥是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为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怎么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回答下面的问题:“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呢,“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提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理论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用自己了解到的社会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觉悟要求 通过本课第一节(国民收入的的分配与财政)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与作用;通过本课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人)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以自觉依法纳税为荣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财政的作用 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课时安排共6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一课时复习提问啥是经济? 概述上学期所学的《经济常识》上册的主要内容。 简述本学期所要学的,《经济常识》下册的主要内容。 (设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复习“经济”这一要领时,要重点强调经济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种经济活动,以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第二,概述《经济常识》上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一、二课讲的是有关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第三、四课着重讲的是生产领域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第三,简述《经济常识》下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五、六课着重于讲人们在分配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七课讲人们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入课讲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复习,帮助学生学会用“经济”这一概念来统帅经济常识上、上册内容的学习,梳理出一条贯串于全书的简介市场经济具体知识的线索: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导入新课在我国,规模宏大的三峡水库正在建设之中,横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已全线通车,闻名中外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请问,国家在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是从哪儿来的?毫无疑问,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出来的。第一年内三大产业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费。这种集中性分配是怎么样确定的?是通过啥渠道进行的?在分配中怎么样才能做到既兼顾生产的扩大,也要考虑提高人民生活?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第五课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等知识的学习得到一定的认识和解决。共15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讲授新课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课书的课标题、节标题和框标题,并构思出本课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图。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中的第一个问题: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板书)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社会总产品(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啥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2)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啥?(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是统一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叫做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的角度讲叫社会总产值。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产值这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但是呢,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如果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所以,教室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从我国的现实一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一起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呢,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收入(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啥是国收收入?2)努力增加国民收入有啥意义?3)怎样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 (教师结合上图归纳讲授)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掌握国民收入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要知道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因为,只有国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共15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要知道怎样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因为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不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不限制地提高,并劳劳动强度超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为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呢?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第5至第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是啥? 按实际用途它也分为哪两个部分?2)啥是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啥?为啥国民收入中要有积累部分?3)啥是消费?在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啥?为啥国民收入中要有消费部分?(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板书下图。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指导学生填好下图。)

用于扩大再生产。比如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比如社会物资储备。包括

个人消费。即公共消费。包括(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在此之后,按实际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在这三部分中,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部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同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通过这些这些基本建设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所以,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属于积累。社会物资储备部分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但它是为上述两项而储备的物质财富,所以,也属于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因为,通过积累而不断扩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上述消费中的个人消费属于生活消费,它不同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在生活消费中,个人消费,即个人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中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对生产资料的消耗,是主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是通过人的货币收入,自由选购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个人消费是分散地进行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公共消费包括的内容很多,除了教材中列出的几项,其他如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物质消耗,都属于公共消费。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尾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公共消费。如,建一座学校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积累的内容,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物质消耗,属于公共消费。共15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公共消费作为消费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公共消费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等设施,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几个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为啥说积累和消费存在着一致性?2)为啥说积累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不一致性?3)怎么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板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个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占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所以,在国收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来,国收收入不认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二者的一致性体现更为明显。(2)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板书)在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当然,消费部分过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尽”,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矛盾的一面依然存在。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板书) 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增长。(板书) 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为啥要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第二,怎么样做才能使积累和 消费都有所增长?第三,积累和消费各增长到啥程度是最合理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讲授)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让积累增长,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累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就会落空。如果只让消费增长,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大,把生产成果“分光吃尽”,那么生产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最终也不得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既不能生积累、轻消费,也不能轻积累、重消费,而要兼顾积累和消费。怎么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请同学们看图(一)。197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3010亿元,而1988年是11533亿元。国收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十年间社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前面已经讲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国收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共15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请同学们看图(二)。从图中我们可以盾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6%,198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1%,它们大致相同。但是呢,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积累额是1978年的3.72倍。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4%,198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9%,它们也大致相同。但是呢,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消费额是1978年的3.89倍。总之,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是1978年的3.8倍。所以,1988年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72倍;用于消费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89倍。在图(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978年的十年中,我国的国民收入积累率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消费率也一直稳定在65%左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践证明,当时积累和消费的这种比例安排是合理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要确定适当的积累率。那么,啥是积累率?啥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提高低的依据是啥?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讲授)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积累率的计算公式:比如,1985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7498亿元,其中积累基金是2684亿元,问:1985年积累率是多少?消费率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便可以知道,1985年的积累率是35.3%,消费率是64.7%。那么,啥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啥?请同学们看图(三)。从图(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积累率的提高应以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反之,消费率的提高应在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为限度。明确和积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积累率就应该在这最高限和最低之间,具体看一个时期内积累率多高才算合理,必须综合考试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不可能有一个适应于各个时期的固定的积累率。那么,是不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可以在积累率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任意地选择呢?是不是可以不限地接近最高限和最低限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讲授)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板书)请同学们看图(四),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啥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第二,积累基金为啥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第三,消费基金为啥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结合上图讲授)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呢,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因为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具体地说,就是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且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还来许多问题。会带来啥问题呢?教材讲得很清楚,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共15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板书)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怎样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有力量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世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以上我们讲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的存在说明:国民收入的根本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时,在考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必须遵循这三条原则。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三个问题:1)如果要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啥关系?2)如果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升高,会出现啥后果?3)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能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教师归纳讲授)(1)所谓“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会有希望。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2)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会出现啥后果?这实际上就是说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半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出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进而出现社会不稳定。3)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并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另外,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请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应该怎么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如果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啥关系?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2)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啥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应该怎么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消费的关系?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帮助学生巩固对国民收入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的认识。第二,帮助学生复习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三条原则,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原则是实现国民收入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本上适时切入本课所要讲的具体内容──国家参与社会新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支出。) 共15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导入新课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如,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进行维修改造工程,也如,军队和警察是由国家出钱装备的,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学校是国家财政拔款保证运行的,以上这些都是财政现象。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直接或间接地同财政打着交道。如居民购买公债(国库券),交纳与居民有关的各种税(个人所得税、自行车税等),这些都会形成国家的一定收入,也是财政现象。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作为国家中的居民,其生产和发展也离不开财政。那么,啥是财政?啥是预算和决算?啥是财政收入支出?啥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二、财政收入和支出(板书) 财政含义(板书) 请同学们看图表(一)(教师上课前应准备好这张图表),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国民收 入的初次分配中哪些部分要归国家占有?被国家占有的这部分是不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全部?2)国家掌握财政收入的目的是啥?(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被创造出来,到最终进入消费领域,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内部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也在全社会范围所作的分配。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别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经济单位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中进行的。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有企业、城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税金,以及国有企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利润和农民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中,第三产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税金,以及国家财政部分发行的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等,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国家掌握这部分财政收入的目的是国家利用这些财政收入来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如,保证国家和政管理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用于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直接参与农业开发和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以上分析说明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同时也指出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目的──用此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掌握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财政的内容;2)财政的特点;3)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呢,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往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概括的说;1)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2)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3)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那么,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怎样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共15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预算和预算体系(板书) 国家的财政是通过预算实施的。啥是预算?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第5自然段并进行思考。(教师可先板书下面两个图表,然后结合图表进行讲授。)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宾上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计划在批准前称预算草案。计划执行的结果称决算。对预算基本含义的把握主要在于:要理解它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教材中的插图反映的是财政部长在作上一年度的国家决算和本年度的预算报告,接受代表审议的情景。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所以,财政部长将预算草案请审议及人民代表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都是非常严肃和神圣的。国家预算有以下三个特点:1)综合性。国家预算的组成内容决定了它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预算的一收一支都牵动着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各部门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积累水平,社会事业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可以从它们向国家提供的预算收入和安排的预算支出中支反映出来。此外,国家预算能综合反映国家各给政权的资金集中情况,反映着各级政权财力、财权的大小。2)法律性。国家预算经权力机构批准后方能实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我国规定,国家各级预算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地方各给预算则顺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各级政府都必须严格执行预算,若要追加、追减,也必须超级大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3)计划性。国家预算本身就是一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掌握预算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画家财政的主要环节。第二,预算的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第三,预算只有在经过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后才能生效,而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第四,我国每年的财政收支计划都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批后才开支实施的。啥是预算体系?为啥要有预算体系?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6、第7自然段并进行思考。(教师归纳讲授)国家预算的总体结构状况称为预算体系。在我国,国家预算体系是由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组成的。预算的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相应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板书)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与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啥是财政收入?啥是财政支出?靖同学们看下面这张图表。(教师结合图表讲授)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个体过程。那么,国家是通过怎么样的形式和途径取得财政收入呢?也是怎样将这些财政资金分配(支出)出去的?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8~17自然段并进行思考与回答。(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板书图五)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从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从我国财政支出的用途范围看,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有关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教材在辅助文中已详细更出,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和数字进行讲授。)共15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下面再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所讲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入的意义是啥?第二,财政支出的意义是啥?(教师归纳讲授)财政收入的意义有三点;第一,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财政分配是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过程,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收入则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因此,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雉资金,才能为更多的财政支出创造前提。第二,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的财力保证。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社会产品,财政收入正是国家资金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国家职能有重要意义。第三,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和方面和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财政收入的取得不仅仅是个聚集资金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取得多少、采取何种方式,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只有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才能达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分配关系的目的。财政支出的意义有如下四点:第一,财政支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第二,财政支出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的和完善。第三,财政支出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四,财政支出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提供了物质保证。以上四点我们将在讲“财政的作用“,这一问题时展开分析。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啥是财政收支平衡?2)啥是财政赤字?3)为啥说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4)如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意味着啥?其结果会怎么样?5)如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啥?其结果会怎么样?6)为啥说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归纳讲授)财政有收有支,就必然存在着收支关系问题。财政收支平衡指的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在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时,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呢,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或是结余,或是赤字。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如果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在于支出,略有结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在财政赤字中,也有一个数量大小的差别,如果是略有赤字,也应当视为平衡,或是基本平衡。当然,如果财政赤字出现较大数额,则意味阒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简称,引发通货膨胀。总之,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收大于支,结余过多,或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呢,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只要不出现很大规模的结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注意培养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共15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小结,并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财政的基本含义是啥? 啥是预算和预算体系? 怎么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怎么样正确认识财平衡与财政赤字?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3)第三课时复习提问(1)财政的基本含义是啥?怎么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意义各是啥?(设计以上三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帮助学生巩固对财政这一概念的理解。第二,通过对啥是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的意义各是啥这两个问题的复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财政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本上适时切入本节课所要讲的具体内容──财政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导入新课以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历史性的伟大变化集中地反映在: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4)教育、科学飞速发展男防力量日益强大。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财政的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授新课三、财政的巨大作用(板书)1。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板书)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啥是资源配置问题?2)为啥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3)为啥说市场并不是万能的?4)怎样理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5)为啥说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6)为啥主说南昆铁路的建设是国家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教师归纳讲授)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划分为许多行业、部门和地区,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多种多样。那么,社会需要生产啥、生产多少、由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的来妥善的加以解决,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由于市场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来组织生产经营,并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用劣汰的选择。这说明,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呢,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与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耐用也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调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财政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如,我国南昆铁路的建设,就是国家通过财政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为修好这条铁路,国家先后投资180多亿元,这是市场调节所不及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投资,建设好这条铁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家为啥要投资建设南昆铁路?因为,建好了这条铁路,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可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共15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第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列出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大型项目,并说明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支出方面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为啥说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教师归纳讲授)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有:三峡水库、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沈大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等。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进而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画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比如,南昆铁路的建成,改善了路网布局,它不仅是西南与华南沿海间最便捷的通道,而且还将与钦州的钦、防城港、北海及雷州半岛上的湛江一起,构成出海在通道,进而把地域辽阔、发展潜能巨大的西南内陆,与海岸线长、交通发达的华南地区连接起来,形成“背靠在西南,面向东南业”的格局,对大西南的资源开发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起到促进作用。也如,京津唐高速公路的建成,由于公路质量的大大提高,动力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进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比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或者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国家都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来实现物价稳定,达到均衡社会供求总量的目的。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例如,在总需求中,生产资料需求和生活资料需求的比例是5:5,而总供给的比例是6:4,那么生产资料就会积压,生活资料则会短缺。这样,虽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平衡的,但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也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国家还必须采取措施,使二者达到结构上的合理,才能有得经济更好地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财政支出中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消费水平等措施,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实现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结构上的相互适应。3)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6、第7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为啥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家财力的支持?2)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是啥?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了啥问题?(教师归纳讲授)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事业单位,它们不同于企业。因为,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呢,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秒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国家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地一步说明,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共15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推荐站内搜索:暑假学习心得体会、中公教师考试网、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湖南常德人事考试网、计算机职称考试题库、我的梦中国梦作文1000字、教师资格证考试查询、江门自考、国考答案、新疆成人高考报名网、

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高一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158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