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8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8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8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8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8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教学模式:模式三:“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他是……?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那么人们也怎样尊称杜甫呢?(对学生作出表扬,鼓励课前预习)。他的诗还被人们称为“史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六年来我们也学了他的不少诗,能背一首他的诗吗?(每首诗由教师起头,让学生一起背诵)

  教师总结点评:

  诗中有的表现出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不限喜爱,有的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其中表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佑铭;再如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杜甫的诗。《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不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

  杜甫晚年作的诗诗风苍茫而沉郁。这与作者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也就是作者45岁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大家知道“安史之乱”吗?请学生来谈一谈。

  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起上baidu.cm查找相关资料。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禄山,史悬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安史叛军十分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作者杜甫的故乡也不例外。)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请同学们和老师再一起朗诵《春望》,想象一下当时的社会情景和作者当时的感受。

  同学们,从诗中你体会到杜甫当时怎么样的心境?

  教师概括: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不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军暴行的无比痛恨。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斥着无尽的担忧和不限的期待渴望,他在期待着啥?渴望着啥呢?(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他期待平息安史之乱,他渴望早日返回家乡

  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终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诗人不在流离失所,他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此时,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解题、试读。

  1、释题:学生齐读,然后解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的意思就是“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例:忽闻岸上踏查歌声)。诗中还一句带“闻”字的,“初闻”就是刚刚听到。诗中还有很多。(若有学(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生发现,可让他们谈谈)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不是的,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官军:唐王朝军队。收:收复。指名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可以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板书:喜若狂)怎样读这一句诗?

  2、试读:

  同学们对诗题的理解非常正确,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同学们只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就一定会把这首诗学得更好。下面让我们自由读这首诗,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准字音,把诗读流畅。之后,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句意。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课件演示“剑外、蓟北”的关系。忽传:忽然传来。收:收复。“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的“泪”有啥不同?前者是喜极而泣,后者是悲伤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刚一听到这个喜讯,就激动的泪如雨下,泪水把衣服都打湿了”作者这样喜极而泣,那将是多么的高兴啊!谁能把作者这种喜极而泣的心情读出来呢?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愁何在”说明啥?漫卷:胡乱地翻卷。欲:将要。(举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妻子和小孩曾有过这样的忧愁呢,他们为啥而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谁来读?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啥?读五六句。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也是放歌,也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现在的意思是:青春年少。有阳春三月伴着作者回到故乡。一路上有他的妻子作伴,有他的子女作伴,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释四个地名。课件演示。

  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体现在哪几个字?圈一圈“即从”、“穿”、“便下”、“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疾驰的画面。(示范读)请学生连读、齐读。作者此时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有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千里迢迢算啥,千山万水算啥?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家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

  听课文朗读。

  齐读。

  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写出了作者欣喜若狂的心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次我们的要求要高一点,不光是读熟,还要读出作者杜甫当时写作时的狂喜的思想情感,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好。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学生练习朗读。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书就应当如此,那只有你认真地、用心地去读书,你才能理解我常说的那句话:读书是一种享受。

  指名读。

  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啥样的曲呢?是低沉的还是激昂的,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

  再练读,不光要读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背诵。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配乐背诵。

  指名配乐背诵。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在他的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老师读过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得是非常感人,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小孩,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季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啥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办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cai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啥?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啥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怎样?(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啥样的的事情产生啥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啥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啥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么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  却看  妻子  白日   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 蓟北(河北)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儿女  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故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 ,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也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么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怎样?(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啥:“,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也是怎么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啥?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么样?诗人看到这些,也是怎么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么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啥?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也是放歌,也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啥?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么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也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么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啥,千山万水算啥?在诗人的眼里,家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师: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家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也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 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故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啥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板书设计: 北宋    陆游        未闻王师定中原      悲之切     爱

  中唐    杜甫 ( 苦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喜欲狂)      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中国古代的文化灿若星辰,其中古诗以它语言的凝炼、精纯和隽永而流传久远。它或是寄托着人们对自然赞美,或是吟咏着人们对真情的颂扬,或是记录着人们心灵的独白……短小精悍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太多的情思和想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三十  《古诗四首》(板书)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谁愿意先给大家读一读。(1人)

  3、师:发现了吗?这首诗和我们以往学的古诗有所不同。(以往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今天所学为七言律诗。渗透)

  二、学习新诗

  (一)回忆学习办法,制定学习计划

  (二)破题,知作者

  1、师:破题、知作者两个问题,对于学习这首诗来讲哪个问题是重点?为啥?

  2、师:谁愿意根据你的课前预习,来完成这两个问题?(重点讲清河南河北(三)连词成句,连句成篇

  3、分句讲解

  (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学生讲重点词(剑外,蓟北,出示地图帮助理解。)(教师引导明确,此涕泪为喜极而泣。再引导学生想想他当时会想些啥。明确杜甫当时是悲喜交加。)

  (2)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学生讲重点词(却,妻子,漫卷。他的妻子们在想些啥?)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学生重点讲解(白日,青春。重点体会“放”歌,“纵”酒。)

  (4)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学生重点讲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重点理解“穿”及“下”。a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一句中有四个地名,用了两个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语“穿”“下”这是为啥呢?b说明了啥?c怎么读?)

  4、我们分句讲解完了,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5、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优美诗句,眼前都浮现出了哪些景象?

  (四)指导朗读知意境,熟读成诵

  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诗离不开乐,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的读一读。先听我来读,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三、扩充练习

  四、结束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五课的第二首古诗。安排这篇诗文旨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浓烈的爱国、爱家情怀,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时诗人正携带妻、子流落四川梓州,听到安史之乱彻底平息的消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续写喜讯,诗人通过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应他那种悲喜交加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将他惊喜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看到家人正沉浸在欢乐中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他高兴的简直要发狂了,随手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于是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渲染和升华,想象出具体的返乡线路,准确的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除了在理解诗文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Lenovo,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老师、同学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办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会写“涕、洛”两字。

  2、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展开想象交流诗文。

  3、体会诗文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所以本篇课文的学习,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作引导。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互相不熟悉,不便于沟通,而且此篇诗文学生在前期已经学过,学生再来学习可能已经没有新鲜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这次教学不能是上次知识的反馈,必须挖掘新的知识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起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爱故乡情怀。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想到与诗文有关的内容和意境并交流。

  五:媒体资源的应用:

  1、远程教育资源及设备

  2、自制课件

  3、 录音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诗文《示儿》并默写,然后同桌指正,并部分说说默写中出现的问题。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啥情感?(爱国。并板书)

  导语:我们接着学习另一为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新授:

  1、投影出示诗文,听课件范读注意模仿,然后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教师播放录音配音。

  2、这首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或了解的与诗文有关的资料。例如时代背景方面、作者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完整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并出示相关课件。)

  3、教师口述诗人逃亡前的过程,将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唐朝,给学生呈现人民举家搬迁的流亡图,(课件展示一幅战争流民图,播放战争的厮杀声)。

  过渡:杜甫随着流民一路逃命,终于逃到梓州,安顿了下来,这样一住就是四年,可他没有一天不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763年正月,他突然听到安史之乱平息,梦寐以求回故乡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于是诗人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想不想看看诗人大喜若狂到啥程度,我们现在就在诗中去找找?

  4、学生边读边抄写诗文,要求工整,准确,同桌指正,然后并说说抄写中的问题?

  结合注释,说说你理解哪一句诗意,理解哪句就说哪句?然后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或知道的告诉别人?

  5、说说全诗的意思,也可用语言详细描述。师作慨述。     

  全诗最能表现诗人高兴的词语是啥?(喜欲狂)他为啥那么高兴?从诗中那些地方表现出来?(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学生回答并表演,师板书

  遐想回家的时间:青春作伴

  回家线路:表达诗人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结合自己说说想回家的感受,体会诗人那种急切的心情。

  6、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啥情感?(爱国、爱家。师板书)

  7、拓展:猜猜杜甫后来到底回到故乡了吗?若回了那么你想想:假如现在已到了青春作伴时节,他该怎么样准备回家?一路是怎么样走的?啥心情?回家后是啥情景?可能会是啥情况?;若没有回也是啥原因?发挥想象,不管啥答案都可以。(课件出示问题)

  8、推荐读读其他爱国诗篇,背诵本诗。(课件出示推荐诗作)

  (三)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爱国    爱故乡

  喜欲狂    (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7

  授课教师:简阳市三星镇中心校 周玉虹

  授课班级:小学六年级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准备: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教师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示儿》。

  2、说说《示儿》表达了作者啥样的思想感情。

  二、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释题 闻:听

  三、学生简介课前收集的资料。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四、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蓟(jì)北 涕(tì)泪 襄(xiĀng)阳 洛(luò)阳

  2、指名读诗,正音。ì

  六、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小孩。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小孩,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季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原因是啥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么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欣赏杜甫的其他诗。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八、小结、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8

  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刘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也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涕泪”“闻”“青春”“漫”等。

  2、课前了解、搜集诗人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5、能带者体会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6、默写全诗

  情感目标:

  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中,引领学生:

  与诗人对话,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特别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遭遇,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还要注意的就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诗歌诗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

  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

  与诗篇对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与自我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就是为了激活课堂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身临其境,进而让他们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为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要知道好朗读,也离不开一些手段,如运用远程资源,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在优美的古乐中,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有感而发。我感受到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办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办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办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推荐站内搜索:教资答案、初中周记200字、小学数学研修日志、父母之爱作文、天津高自考成绩查询、数学日记、榜样5观后感、初中生周记、中学生日记500字、一分钟演讲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8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8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278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