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4篇)《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4篇)《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4篇)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4篇)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采用“引导学习”的办法进行教学,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让他们参与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进而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科学地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辅导学生学会研究一类数学问题的办法,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3.、把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思想办法的渗透、学生学习办法的指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效果比较好。

  但是呢,还有极个别后进生只限于眼睛看,嘴巴不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应该多辅导他们。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2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在学生已学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比较困难,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需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采取这样的教学形式:

  一、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引趣,促使学生乐学。

  课一开始,教师请学生报数,老师迅速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对老师的判断半信半疑,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大脑中便产生“老师为啥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这种判断办法,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角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容易受以前学过知识影响,马上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而这个发现不攻自破,学生会马上列举出13、26、49等好多这类数不符合该发现。学生此时感觉问题不是这么简单,老师适时引导:你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想一想、试一试,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啥特点呢?学生被老师的启发所感染,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之中去。

  三、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会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在学生已经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时,我让学生再想一想,看有没有更好的途径,能快速判断一个比较大的数能否被3整除,因为老师判断的都是较大的数,为啥速度那样快呢?一定有更快的办法。经过一番实践,新的办法很快问世:可以先去掉3的倍数,再加其它的数字,看和能否被3整除;或在加的过程中,加出3的倍数就把该数扔掉,再继续加,看最后结果能否被3整除。没想到小孩们愿意做的事,你给他们充足虚拟主机,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收获。

  四、和学生和睦相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师生配合密切,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无拘无束,他们可以任意地想,尽情地说,思维不受任何羁绊,能够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课的一开始,到探讨规律,到练习发展,师生配合得恰到好处。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3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进行的。由于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即可;而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则要看这个数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能否被3整除,与前面的有所不同,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它,还是有难度的。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激趣、育智

  上课开始,将学号引入课堂,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习的动力。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即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通过引入学号、任意摆数,结合了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知识。本节课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二、猜想、合作探究

  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影响,猜想和推测更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学生猜想“失败”,需要教师从感情上予以关注,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走出误区,帮助学生利用现实情境“做”数学。本课在学生猜想未果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两组由相同数字所组成的不同的三位数,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终于找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性与灵活性。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本课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成果。同时,练习的开放设计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协作能力。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4

  片段:

  师说: 以前都是老师出题,你们做,今天换一下,你们出题,考考老师,任意说一个数,我准能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报数。

  生1: 34。(师: 不能被3整除。)

  生2: 912。(师: 能。)

  生3:我家的电话号码是6815163,就这个数吧。

  师板书: 6815163。想了片刻得意地说: 能!

  本以为如此迅速的回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达到预定目的(让学生感到奇怪,继而引导学生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个我也会”,突然,一个学生私底下在说。虽然声音不大,但还是能被大家听见。教师一愣,但马上反应过来:“这位同学,你能说说是怎么样想的吗?”

  “只要把它们(指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和能不能被3整除就行了。”学生自豪地说。

  老师当即表扬了他,但也反问: 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可以按这种办法判断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猜想……

  反思:

  “这个我也会”,说明了学生敢于挑战教师。那教师该怎么办呢?是置之不理,装作没有听到,继续教学,还是一句表扬“哦,你连这个都知道了”,然后言归正传,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呢?都不是!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做,他意识到这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好良机,先表扬了学生的“先见之明”,然后调整了原先准备好的教案,让学生来唱主角,这样做一方面尊重了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试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仅仅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想当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没有学过,学生不可能知道这个知识),那么难免会面临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而不知所措,也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在结论已知的情况下,探索是无意义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无视学生的经验基础,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是不是所有数都有这个规律呢);不是通过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展开,变发现规律为验证猜想。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在社会发展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的今天,学生可接触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教师传授,还有其他的途径,诸如:课外书,上网,与同学的交谈和家长的辅导。正是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各不相同,才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对此教师是忽视、限制,还是尊重、利用这些差异呢?新课程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

推荐站内搜索:2018教师面试成绩查询、我的中国梦作文400字、2019江苏一级建造师报名时间、村官心得体会、江西教育网自考成绩查询、国庆阅兵观后感500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张雪峰最不建议上的211、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官方入口、观后感800字、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反思(精选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9455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