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实小 王彩霞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推荐站内搜索:简短的高级情话、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一般人考公务员难吗、2018教师面试成绩查询、抄日记大全、考研成绩公布的时间2021、全国成人高考网上报名、成绩查询入口、伤心日志、新中国史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之一
文章链接:
https://678999.cn/94811.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