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案设计(通用17篇)
《所见》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季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孩子们,在夏季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啥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季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到了啥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到了些啥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oneplus”、“减一减”、“换一换”的办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季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小孩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呢,我们还是认识他们。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啥?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小孩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啥,想到了啥?为啥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啥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让学生想象当时牧童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第一句的愉悦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学生分组读、带读、对读。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5.想象牧童怎么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样?
六、版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教案设计 篇2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季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啥?他当时的神态怎样?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啥,他想做啥?为啥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悦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么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并诵古诗。
3、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孩子们,我们在课外学了许多古诗,现在谁愿意将课外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诗:
板书:
13 古诗两首
3、出示课件:
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做啥?他到底看到了啥?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板书:
所见
4、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自读古诗:
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查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生字卡:
所,牧,捕,蝉,闭,立。
⑵ 注意翘舌音:
蝉。
⑶ 小组识记生字。
⑷ 开火车读生字。
三、整体感知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2、出示课件:
师指牧童与黄牛图问:
这是啥?
(牧童骑黄牛)
3、放录音(牧童唱歌)问:
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歌声振林樾)
4、课件出示:
蝉声。
5、师诵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
小孩子们想象一下,闭上嘴的牧童会怎么做?
6、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 指名读。
⑵ 男女读。
⑶ 齐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朗读:
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⑴ 引背。
⑵ 同桌对背。
⑶ 齐背。
2、生扮演诗人到画面前诵读古诗。
五、拓展
想一想:
牧童是怎么样捉蝉的呢?他捉到蝉了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同时讲解。
4、生先描红,再练习写,师巡视。
5、评价。
《所见》教案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啥?(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啥时候的人。是干啥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啥?(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到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到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啥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啥?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孩子。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啥,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啥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么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所见》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孩子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孩子,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办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啥办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啥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也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所见》教案设计 篇6
【案例】
《所见》这首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读感悟的。
师:小孩子们,你们看我们图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他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这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大意。)那接下去会发生啥故事呢?请小孩子们自己读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边读边看看我们59页这幅精美的图画。想想它是啥意思,把这句诗读熟、读透,再读给同座的小孩子听。
(生自由读,互相读)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
师:请你说说看。
生:牧童看到树上有只知了,他想去把它抓住,就不唱歌了。
(一年级学生的古诗学习重在吟诵,对于古诗内容的理解,只需了解大意就可,其实古诗大意的理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当我正想要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时,却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小手。
师:有啥问题,请说吧。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古诗的意思是“蝉为了怕被牧童捉住,它突然把嘴巴闭上了。”
(我吃了一惊,觉得这位学生的想法不可思议,单单联系上面一句诗就可推断出是“牧童忽然闭口立”而不是“蝉忽然闭口立”。虽然对这位学生的想法持否定态度,但我还是微笑地请他坐下。)
师:小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当当小裁判,评评哪位小孩子说得有道理。(一石激起千层浪,生争相表明自己的想法。)
(班里大多数学生“拥护”第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有几位学生还是很“顽固”的站在了第二位学生的“阵营”。这个时候,我在想:自己是直接将答案告诉给他们呢,还是采用其它的办法?例如“装傻”。)
师:小孩子们,老师也被你们搞糊涂了,你们说怎么办呢?
生:老师,我们去找课外书,看看到底谁对,好吗?(第二位学生仍不服气地说。)
师:好!老师请小孩子们各自下课后向我们的课外书爷爷请教(或老师请小孩子们各自下课后到课外书中去找找答案,赵老师,麻烦您帮我看看哪句话放在这里更合适!谢谢!),看看到底哪位小孩子说得是对的,好吗?
也有只小手举起来了。
生:老师,我还有问题?
师:你说。
生:那如果两位课外书爷爷说不一样的话(或如果两本课外书上说的不一样,赵老师,麻烦您帮我看看哪句话放在这里更合适!谢谢!)你说怎么办呢?(学生用俏皮的目光看着我。)
师:那我们就写信给出版社专家,请他们再来评评到底谁说得对,你们看好吗?(我心里偷着乐,这个小鬼甭想考倒我!)
生:好的!
(学生回答得异常响亮,目光执着而也充满好奇。)
第二天早上,当我还没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就迫不及待的喊起来“应老师,我找到‘证据’了!”
师:啥“证据”啊?
(我疑惑地问)
生:就是课外书啊?
(学生边得意地说边挥舞着他手中的书。)
师:原来如此!
(我被他们所谓的“证据”逗乐了。)
师:好!哪一位“小福尔摩斯”来说说看?
(我顺势推舟)
生:课外书上写着“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师:书上的“他”是谁啊?
(我明知故问)
生:牧童。
(生齐答)
师:哦,原来如此!
(我“恍然大悟。”)
师:小孩子们,这下子你们明白这句诗的意思了吗,有没有把它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小脑瓜里啊?我们再把这句诗有感情地背一遍,好吗?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反思】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小孩们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的,新课程提倡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独特性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独特性和差异视为一种财富予以充分开发。我觉得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孩们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团待燃烧的火”,是一群有个性、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眼光、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性的思考,他们应该在语文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地成长。
在本课例的教学过程中,我及时把握住一小孩突发的疑难:“到底是牧童忽然闭口立还是蝉忽然闭口立?”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小孩们通过自己查阅课外书这种形式自觉积极地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引导小孩:假如两本课外书有出入就写信给出版社,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我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小孩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小孩的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所见》教案设计 篇7
《古诗两首 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也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啥?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么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么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想象一下,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样呢?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样?风也怎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师:牧童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道上,他的歌声在树林中回响。诗句中哪个字的意思与“回响”对应?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啥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悦。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啥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师:总之,牧童高兴地唱着歌,骑着牛,走在林间小道上。可是,他忽然停下来了,是为了啥呢?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啥意思?“鸣蝉”也是啥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师:蝉儿就是知了,蝉儿“知了知了”地叫着,你能把这个意思换一种比较生动的说法吗?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师:牧童在唱歌,蝉儿也在唱歌,他们好象在比谁的歌声更好听。牧童在听到蝉的歌声后,想要把蝉捉回家跟自己做伴,他是怎么样做的?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诗人袁枚看到这幅牧童行歌捕蝉图,诗兴大发,写下了《所见》这首诗。能把这首诗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吗?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怎么样的心情?为啥?请读出你的愉悦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后记】
《所见》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先进行简单的想象,然后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当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绪纠缠于牛是否会发出叫声及是否会影响捕蝉的效果时,我想到了开学初布置大家读《昆虫记》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虫记》结束了学生的争论。由于课上的想象主要是围绕一句句诗进行的,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将作业设计为改写《所见》。匆忙与浮于表面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顾校长听了我的这一节课,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向我指出: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古诗。我想,不光是古诗教学如此,其他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两点。
《所见》教案设计 篇8
《所见》教后记
《新课标》提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气氛。良好的气氛,如果在课前就能及时地创设出来,那么,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上古诗《所见》这课时,教师在导语时说:《所见》是古代诗人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季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人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呢?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这个牧童。(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看牧童)这样设计导语,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对这个牧童产生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要了解课文的欲望,了解牧童的欲望,真正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古诗《所见》教学课后感
那天教学古诗《所见》,我先从课题释题入手,“所见,就是所看到的。那么课文中写谁看到?看到啥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不一会儿,有几个同学读好举手了。我先请第一组的汪铖旭发言。汪说:“老师,我知道课文中是写牧童骑在黄牛上,看到树上有知了……”很多同学感觉答案差不多,纷纷把手放下了。我心想:一年级的小孩,能读通课文,理解到此也挺不错了。微笑着表扬他。接着,环视四周,发现一只小手还一直举着。原来是第一组的楼程远,非常聪明的一个小孩,有独到的见解,经常语出惊人。不知这次也有啥高见?于是,我笑着请他发言。楼说:“老师,我不同意汪铖旭的看法。”我一惊,疑惑地说:“说说你的看法。”楼接着说:“课文中应该指袁枚所见,他看到牧童骑在黄牛上,在林子中听见知了的叫声,看到知了,想捉知了……”“你怎么知道的?”我追问了一句。“我从书上读懂的,因为他说‘牧童骑黄牛’,而牧童不会叫自己牧童,那肯定是作者看到写的……”小小的年纪,深入文本,竟有如此理解,说得有根有据,不简单啊。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说:“你真会读书,真会动脑筋。我想和聪明的你握握手……”我和他开心地握手。
蓦然想起“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
赞叹上等生聪明能干的同时,也在担忧,像这样能读书,上课能认真听的小孩太少了。很多小孩在课堂上,了无生气,悄无声息,看了让人泄劲。怎样让小孩们每节课都积极参与到其中,真的是要好好研究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了。另外,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也是一项难题,值得研究。
我与学生共同成长──《所见》教学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强调学生积极的实践和探索,这就需要兴趣作为他们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课文的兴趣,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呢?我认为:课堂上教学办法不要生拉硬套,要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老师要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样学生会时刻启迪着你该怎么样去做。
比如,在学习古诗《所见》这课时,我刚板出课题,有几位同学就把小手高高举起来。我问她们有啥事,孙莓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诗我己经会背了。”相继举手的几个同学也说会背了。我被她们的行为启迪了,灵机一动,何不如让她们教其他同学呢,于是我便说:“这节课,你们几个会背诵的同学轮流来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读,好不好?”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本来对本节课己没了兴趣的她们,这时兴奋起来,那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被激起了。她们兴致勃勃地教起同学们,同学们也以羡慕的目光看着她们。跟着她们一遍遍地朗读起来。大约十分钟过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这就是儿童的特点,干啥事就只有几分钟的热情。我也提出新的目标:“老师再给你们6分钟的时间自由练习背诵,6分钟过后四个小队赛诗,看哪个小队同学都会背。他们将得到‘古诗大王’智慧星。” 好胜是儿童的天性,新的目标的提出,剌激了同学好胜这一兴奋点,都积极积极练习背诵。可是会背的同学还是无所事是,我正在想应该让她们干些啥时,突然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们画画玩行吗?”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打开了我的思路。学生也一次启发我该怎么样做,画画是儿童最喜爱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把几个会背的同学召集到教室的后边,对她们说:“你们画画可以,老师有个要求,就是给所见题幅画,也就是要把诗意用画表现出来。她们一听,阅读课还可以画画,高兴起来。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儿童突出的心理特征。学习办法的刻意求新也是必然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儿童的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他们几个信心百倍地研究起诗意画起画来。其他同学听说可以画画也纷纷要参加,我因势利导地说:谁能背下来就可以画画,同学们纷纷积极积极地抢着背诵。那后边的同学经过他们自己讨论、研究,决定选两幅画来表达诗意:一幅是孙器同学画的: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嘴巴张得圆圆的。她说:“这就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另一幅是史可同学画的:牧童紧闭双唇,骑在牛背上,手己伸向树干。她说: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尽管画画得不够精致,可诗意却表达的淋漓尽致。结果这节课同学们不仅会背古诗,而且还攻破了诗意难理解这一难关。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为想方设法地增加课文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提出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昕取同学们的建议。它会启迪我该怎么样做,来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快乐学习幸福地成长。进而使我在教学水平上得到提高,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我的课,我也从中获得快乐,我与学生共同成长起来。
《所见》教案设计 篇9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啥?他当时的神态怎样?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啥,他想做啥?为啥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悦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么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教案设计 篇10
小乍中心小学 庄碧玲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季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啥?他当时的神态怎样?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啥,他想做啥?为啥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悦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么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啥?(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啥时候的人。是干啥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啥?(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到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到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啥意思?
3.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啥?
1、“见”不光是“看到”,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么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啥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啥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啥?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案设计 篇12
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办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办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办法。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啥事?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办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啥?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么样体会到的?
2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小孩们,你们也看到了啥?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办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啥?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在这课中有三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小孩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办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办法在父亲母亲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黄牛 鸣蝉
(快乐、有趣)
《所见》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季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季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啥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到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啥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啥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啥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啥意思?(想要做啥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啥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啥?你是怎么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啥?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么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啥?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啥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所见》教案设计 篇14
课时目标: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
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振蝉
骑
“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啥?“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啥有关吗?
2、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啥?
4、交流各自收获。
5、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
1、品析“牧童歌唱图”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啥?
牧童怎样骑着黄牛?这是怎么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啥歌?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么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3、品析“牧童捕蝉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啥?
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啥变化?
他会怎么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
在这里,你也看到一个怎么样的牧童?
指导朗读。
《所见》教案设计 篇15
【情景说明】
回顾古诗传统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词义──释诗意──背古诗。看起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缺乏积极性,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感受,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精美画面)
师:小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图上有啥?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牛。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黄牛。
(故意把黄字读重些)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图看得很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小孩子观察得更仔细。
生:老师,我发现图上有一个孩子子骑在黄牛的背上。
生:我看到黄牛两边的路上有许多树。
生:我发现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
〖教学反思〗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我们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小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幅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地被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主地学习状态。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积极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统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片断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大屏幕上出示古诗《所见》)
师:你会读这首古诗吗?如果会读就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自由地读古诗《所见》)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你读懂了啥?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我读懂了,“牧童”:就是那个放牛的孩子。
生:我知道了,“牧童骑黄牛”:就是那个孩子骑在黄牛的背上,你看,图上就是那个样子。
生:我读懂了,“歌声”:就是那个孩子子在唱着欢乐的歌声,但我不明白,他为啥“忽然闭口立?”
师:这个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那个孩子子为啥忽然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因为他想捕捉那树上的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图中知道的,因为那个孩子眼睛望着树上的知了,嘴巴闭上了,所以我想:他想捉那只知了,就不敢唱歌了,怕歌声会把知了吓跑了。
师:哇!你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掌声,表扬他。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知道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想捉到那只知了,就闭上嘴站立在那儿。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把学生当朋友,平待相处,笑脸相对,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悦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你读懂了啥?”、“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说说你有啥不同想法?”一个一个地问题,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找到答案。
【教学片断三】
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刚才我们看了图片,也读了古诗,并明白了诗意,下面,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或者演一演。好,下面分四人小组编故事,或者合演小品。
(生分四人小组合编故事,合演小品。)
(请记得收藏本站-一路高升范文网,以获取更多新鲜内容) 师:哪个小组来把合作的结果,给大家讲一讲或者演一演。
生:我来讲,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孩子坐在黄牛的背上,他非常地高兴,就唱着欢乐的歌儿,唱着唱着,他不唱啦,因为他看到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他想捉住知了,就连忙闭上嘴站在那儿。
生:我们小组来演一演,好吗?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有请。
(生演一演古诗的内容。)
师:大家来当评委,评一评怎样?
生:我觉得第一小组讲得好,因为他的声音很响亮。
生:我也觉得第一小组故事讲得好,因为听了那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那首古诗的意思是啥。其实,我也会讲,放暑假的一天……
生:我认为第二小组演得也可以。不过还要努力。
师:《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生:(摇头晃脑地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节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想学生积极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合编故事、合演诗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所见》教案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啥?(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啥时候的人。是干啥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啥?(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到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到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啥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啥?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孩子。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啥,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啥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么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季,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啥?(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么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样?(活泼可爱,愉悦、顽皮)
《所见》教案设计 篇17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季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啥?他当时的神态怎样?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啥,他想做啥?为啥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悦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么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高考答案、北京二级建造师考试时间、教资报名2021报名入口官网、秋千作文网、考试信息、有家真好 作文、护士考试成绩查询、观后感400字、成人高考录取查询、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