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精选8篇)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蜗牛图片
2、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蜗牛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1)蜗牛的身体是啥样的?
引导婴儿讨论。
教师小结: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2)蜗牛的头上有啥?
让婴儿知道,蜗牛的头上有两根细细的脚,叫触角。
(3)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告诉婴儿蜗牛的眼睛就长在触角上。
(4)蜗牛是怎么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2、让婴儿自由讨论:蜗牛有没有脚
教师讲解,蜗牛有脚的,你知道为啥看不到蜗牛的脚吗?
二、观察蜗牛的脚
教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通过观察,婴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
三、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爬行。
你们知道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啥?
教师: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
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
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2、交流蜗牛的生活习性
(1)在啥季节我们可以看到蜗牛?
(2)最近你看到过蜗牛吗?为啥?
交流后让婴儿知道,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
四、探索知识
螺蛳,跟蜗牛相比,有啥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并能正确表述比较结果。
2.能从细到粗给物体排序,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粗细不同的旺仔牛仔罐、吸管、积木、香肠、记号笔、蜡烛等数量若干,课件,婴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粗细。
(1)玩一玩,发现粗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都有些啥?等会儿请你们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和旁边的小孩子说一说,它们有啥不一样?
婴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引导婴儿交流分享。
师:现在,谁愿意来告诉我,你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们有啥不一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小结。
师小结:哦,你们都发现了,这些东西有的粗,有的细。要知道是粗细,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动手插一插、叠一叠、比一比。你们都很棒!那到底啥东西粗啥东西细呢?我们一起来比比看。
2.比较判断粗细。
(1)比较物体粗细,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①教师先出示不同粗细的红色和绿色积木进行比较。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块红色的积木,你认为它是粗的还是细的呢?我们请绿色的积木来帮帮忙,和它比一比。
②继续出示蓝色的积木和绿色的积木进行比较,知道粗细的相对性。
师:咦,为啥刚才和绿色的积木比,是红色的积木粗,现在和蓝色的积木比,红色的积木就变细了呢?谁知道为啥?可以和你旁边的小孩子讨论讨论。
(2)比较三个物体的粗细,找出最粗和最细。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块积木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认为哪块最粗,哪块最细呢?
(3)小结。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比较粗细的三个秘密。第一,最少要有两样东西才能比较粗和细,单独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的;第二,和不同粗细的物体比,结果是不一样,粗和细是相对的;第三,三种以上的物体比较粗细,能比出最粗的和最细的。
3.粗细差异排序。
教师出示课件。
(1)引导婴儿认识从细到粗排序标记图。
师:小孩子们,小眼睛看到这里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你想一想它代表啥意思?
(2)婴儿自由选择物体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队。
婴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
师:请你们每一个人拿四种材料按照从细到粗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也可以两个人一起合作哦。现在请你们轻轻地走到材料边上去排一排。
个别提问。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吗?你先怎么做?
(3)师幼共同小结从细到粗排队的办法。
教师边说边操作课件。
小结:第一种办法是先找出4个圆柱体当中最细的放在最左边,然后找出最粗的放在最右边,再把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按顺序排好队。第二种办法是先找出最细的排第一;再找出最细的排第二;依次只用这种办法。
4.分组操作活动。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四种材料,一起来看看。”
(1)教师简介操作材料。
材料1:找出每组图中细的物品,并在底下的方格里打“√”
材料2:找出每组图中最粗和最细的物体,分别在它们下面的圆圈里涂上红色和绿色。
材料3:提供三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从细到粗排排队。
材料4:提供橡皮泥让婴儿搓出三条不同粗细的“面条”并能从细到粗排序。
(2)婴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你们搬起小椅子,轻轻地坐到你喜欢的材料边上,去比一比,排一排。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婴儿进行粗细排序。
重点指导婴儿进行粗细排序。
5.婴儿自由结束活动。
师:比较完粗细的小孩子可以去喝水,上厕所。小孩子们再见!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3
一、研讨思路:该活动内容是婴儿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现象,然而其中却蕴涵着许多科学的奥秘以及教育和研究的价值。
二、活动计划与反思
活动一:落下来啦
活动要求:
1、对物体落下来的现象感兴趣,有初步的探索_
2、学习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尝试记录。
活动过程:
1、小故事引发婴儿猜测:物体是否会落下来?以激发兴趣。
2、观察材料,摆弄物体进行感性探索体验:它们是不是都落下来了?
3、第二次探索,比较落体的不同方式。婴儿边玩边交流自己所玩的物体,观察落下来的样子,引导婴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现自己的发现。
4、学习记录:观察记录表上贴的物体,引导婴儿选择相应物体尝试后把该物体下落的样子画下来。
5、延伸活动:玩落体游戏,如“托气球、吹羽毛”等,启发婴儿观察更多落体现象,并想办法使其落不下来。
本园教师观察反思:适宜性行为:
1、本活动目标定位较好,能根据本年龄段婴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婴儿对常见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初步的探索_
2、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充分考虑了小班婴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婴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婴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符合婴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教师在活动中能注重让小孩在玩中探究,丰富体验,特别是能大胆地尝试让婴儿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婴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
4、努力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气氛,促使婴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婴儿探索的_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适宜性行为:
1、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够细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结果的倾向。原因: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仍然受传统的目标意识影响。对策: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对婴儿临时出现的一些状况作出及时和适宜的回应,要更加尊重过程,从婴儿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实。
2、问题:婴儿积累的体验还不够多、不够深入。原因:小班婴儿还不善于积极与同伴交换、合作地玩,因此表现出部分婴儿接触的材料不够多。
3、对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导婴儿与同伴交换材料、合作探索。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4
[目标预设]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办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啥?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想)那待会就请小孩子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孩子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婴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师:谁来简介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啥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婴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婴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评析:“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呢小孩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我利用小孩们在玩游戏棒的过程中提出游戏目标,要婴儿用一些游戏棒和橡皮泥结合,使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直立着靠在一起不倒下。小孩们在操作过程中先试,在试试玩玩中对于结果也很惊奇。】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孩子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啥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婴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也方便也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评析:第二个环节中,我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婴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这一系列操作活动试图通过活动来引导婴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简介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1.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过三脚架?它有啥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婴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啥三脚架?他有啥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啥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啥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评析:通过婴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婴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婴儿的知识经验。婴儿在观察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也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了婴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简介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请个别婴儿配合示范)【评析:中班的小孩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但合作的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巩固和提高的。而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培养小孩正确的科学态度、办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老师也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设计了合作的要求,让婴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进而获得共同发展。】
2.婴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婴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婴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5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每次到户外游戏,小孩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虽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绳子,引导小孩探究绳摆的活动。
我先请小孩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小孩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小孩们了解啥是摆动后,我们进行了物体摆动条件的探究——物体重量对绳摆的影响。在过程中,我给小孩们提供了i种绳摆(没有水、半瓶水、装满水的瓶子),引导小孩通过用绳摆击打前方固定距离的“怪兽”,发现了i种水瓶摆动结果不同,小孩们能发现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样,绳子长短不同会怎样呢?”便成为我们这次活动探究的出发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观察绳子摆动的现象,探究长短不同的绳子摆动的距离不同。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对活动中的发现进行描述。
3、对“绳摆”科学现象产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天花板上垂下的长短不同的彩色绳子、相同的瓶子、被击打物若干个(相同距离)、记录纸若干、婴儿姓名卡。
2、经验准备:有对物体摆动的经验。
重点、难点:
了解绳子长短不同是影响摆动远近的重要因素。
活动过程:
1、引导婴儿观察绳摆和以往的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绳摆,和昨天相比,你有啥发现?
小孩们很快就回答了,这些绳子刷上了漂亮的颜色,绳子有长有短,绳摆下面挂的都是满瓶水。
婴儿l:红色的绳子长,绿色的绳子短。
婴儿2:瓶子是一样的,都是满瓶水。
婴儿3:昨天我们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满瓶水,有的很轻,没有水。今天都是满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长短绳子的摆动情况。
(1)引导婴儿操作绳摆。
教师:我们上次是怎么让瓶子动起来的?
婴儿:把瓶子拉起来,再松手就动起来了。
妞妞上前演示,将瓶子稍稍拉起,再松手,瓶子小范围来回摆动。
周皓辰马上说:往后推,瓶子就摆动得更远了。
一帆:绳子拉得越远,瓶子荡得越高。
教师:那绳子拉得近一些呢?
婴儿:荡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样子)
安全提示:婴儿在绳子摆动的过程中注意摆动方向,婴儿站在一边进行实验,另外一边不要站人,不要从中间穿行。
(2)请婴儿猜想:这些长短不同的绳摆都能打到前面的“怪兽”吗?
(绳摆前面放有纸盒做的“怪兽”教具)
小孩们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3)请婴儿验证:摆动长短不同的绳摆,来击打前方距离相等的“怪兽”。提示婴儿站在起始线后,手臂伸直,自然松手,让绳摆自然摆动。
小孩子开始依次用两种长短的绳摆,击打前面的“怪兽”。
芳芳用短绳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绳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终够不到“怪兽”。于是,她也尝试用旁边的长绳子,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绳子处,试了两次,还是够不到(怪兽)。这时教师问:“芳芳,你刚才用两根绳摆试了几次,有啥发现吗?”
芳芳:“我用这个绳摆(指着短的绳摆)瓶子怎么也打不到怪兽。用那根(较长的绳摆)就成功了。”
教师:“为啥会这样呢?”
旁边的几个小孩子说:“因为这根绳子太短了,那根比较长。”
佳依:“长绳子打得远,所以就够得到。”
教师:“请把你们的结果记录下来吧。”
(4)及时记录:请婴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集体用的大表中,在可以击中目标的绳摆标记中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经验总结。
(1)婴儿根据记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享。
给婴儿充分的发言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辰辰第一个_陉兽’,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辰辰手指长绳:“我是用这个瓶子_。”
教师:“为啥这个瓶子能打_怪兽’?”
辰辰:“因为这个水装满了,它很重。”
教师指短绳子:“那这个瓶子也是装满水的,为啥它没有_怪兽’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为这根绳子长,所以能_怪兽)。那根绳子太短了,所以就够不着(怪兽)。”
(2)通过记录表帮助婴儿小结“今天的新发现——绳子长短影响摆动”。
教师:“绳子的长短不一样,你们发现摆动有啥不一样呢?”
言言:“长绳子摆动得远,短绳子近。”
辰辰:“短绳子摆得太近了,够不到‘怪兽’。”
教师:“哦,小孩子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所以摆动的远近也不一样,长绳子摆动的距离——”小孩齐声说:“长。”
教师:“短绳子摆动的距离——”小孩齐声说:“短。”
4、延伸活动。
提供长短和重量相同的绳摆,请小孩自由探究,看看会有啥新发现?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最初的“随意摆弄绳摆”再到了解啥是“摆动”到后来的了解“影响物体摆动的条件”。小孩们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在小孩猜想和验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原有经验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婴儿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婴儿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活动中的不足:
在结束部分,我感觉应把发言的机会交给婴儿,帮助婴儿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婴儿梳理自己的经验。
主要内容:
1、活动设计新颖、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婴儿的积极参与。材料准备很细致,老师将每一条绳子都刷上了颜色,这样很清楚、直观发现规律。非常方便婴儿记录与表达。
2、和绳子颜色相对应的记录纸、婴儿通过粘贴自己的名字进行记录,这些都适合中班婴儿,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记录以及在后面的分享活动中清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3、老师充分地利用教室虚拟主机,大胆地在吊顶上垂下绳摆,创设的学习环境适宜进行小组探究。如果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婴儿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议最后环节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婴儿,可以让他们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婴儿初步了解自己从哪儿来,是怎样长大的。
2、激发婴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3、激发婴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孕妇、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录音机、磁带,婴儿每人一张纸,勾线笔若干,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讨论----看图片----讨论
1.教师:昨天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一个宝贝,问他母亲"我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吗?
2.教师:"这位阿姨遇到了啥高兴的事?小宝贝在出生以前住在啥地方?--婴儿议论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图片,了解宝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
1、教师:在每个母亲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出示图片)
2、教师:小宝贝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
--婴儿讨论--教师小结:"宝贝在母亲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宝贝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母亲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宝贝。
3.教师:宝贝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宝贝了,这时,会发生啥事情呢?"--婴儿议论--教师小结:这时母亲就走到医院,请医生把宝贝接出来
三、宝贝长大了。
1.教师:宝贝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宝贝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师:我们应怎么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四、婴儿绘画来感谢父亲母亲(可以请老师帮忙写一句感谢的话)
结束:带着画画去送给父亲母亲。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调出多种色彩。
2、通过看图形推理颜色的方式,大胆尝试探索涂色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色彩的组成。
3、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激发婴儿对色彩认知活动的兴趣。
4、培养婴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调出多种色彩。
活动难点:通过看图形推理颜色的方式,大胆尝试探索涂色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色彩的组成。
活动准备:
PPT课件一份,调色盘人手一份,颜料若干(红、黄、蓝),城堡图一份。
教学办法:
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婴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活动中,我为了让婴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观察法、讲解法、示范法、操作法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使婴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此次活动始终以婴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婴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支持者和合作者,调动婴儿的各种感官,使他们懂得遇到问题时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婴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婴儿的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进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你们知道吗?红黄蓝三种颜色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啥?(三原色)
评析:导入比较自然,提问比较自然轻松,小孩没有压力。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彩色城堡图,如果想进城堡必须打开城门。
今天,三个颜色宝贝想要去“彩色城”玩,可是,想要进去,必须要打开城门才行,怎么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欢迎你们来彩色城,如果要打开这扇门,必须要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扇形才行。红娃娃说:“我有红颜色我先来”,“来看我的,我有黄颜色”,“还有我,我有蓝颜色”。
评析:以PPT课件的形式展示了“彩色城主人”与三位颜色宝贝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的交代了这次活动的目标:找到6种颜色填满锁上的6个扇形,婴儿对此十分感兴趣,必定会好好思考,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一些。
2、教师提问:
(1)现在有几种颜色啦?(3种)
(2)城门能打开吗?为啥呀?
(3)请你猜猜看,剩下的3个地方,有可能是啥颜色呢?
3、婴儿回答:绿色、粉色、紫色。
4、到底是啥颜色,我们来听听彩色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好不好?(彩色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地方,可不是随便啥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孩子们,快点帮帮颜色娃娃吧。”)
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每个小孩子的前面都有一个调色盘,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根据彩色城主人的要求,你们一定要两种颜色的颜料调在一起才行。
(1)那请小孩子动动脑筋看,例如说黄色可以和啥颜色调在一起呢?它们会变出啥颜色呢?
(2)红色还可以跟啥颜色调在一起啊?
(3)那最后还有哪两种颜色没调在一起啊?
(4)那么我们等一会在操作的时候,每次取颜料时都要取的一样多,不然调出来的颜色会有偏差的,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也快也准确,好吗?那我们开始吧!
5、播放音乐,让婴儿进行调色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教师不用太多的要求,可放开手脚让婴儿尽兴操作,使平时担小、不太爱动手的婴儿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调色中去了,真正体现以婴儿为主的原则。
6、小结、讲解:
师:“哪个小孩子先来说一说,你选的是哪两种颜色,调在一起后变出了啥颜色,好吗?”
(1)红+蓝=紫,你们的红色加蓝色也是这样的吗?那我们来问一问彩色城的主人,红色加上蓝色是不是紫色,好不好?
(彩色城主人:“红色加蓝色是紫色。”)
(2)红+黄=橙,你们的红色加黄色也是橙色吗?问彩色城的主人,红色加黄色也是橙色吗?
(彩色城主人:“红色加黄色是橙色。)
(3)谁来简介一下最后两种颜色?黄+蓝=绿色,你们同意吗?
(彩色城主人:“黄色加蓝色是绿色。)
(4)当婴儿发现颜色量多或少,配出来的颜色也会尽然不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婴儿的新发现,同时做进一步的规律总结。如:“红色+蓝色”,当蓝色配多时,会变成紫红色等。
评析:引导婴儿积极思考积极猜测,教师不作答,让婴儿在实际操作中寻求答案,既增强婴儿的探索意识,也发挥了婴儿的积极性,婴儿在尝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大胆,自由认真,对变出来的颜色发出感叹,原来两种颜色合在一起是那么奇妙,说变就变,婴儿也兴奋也惊奇。
7、简介“三间色”。
师:太厉害了,我们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橙色、绿色,还有紫色,这三种颜色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三间色”。原来,这些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相加后还可以变出绿橙紫这些三间色呢,真神奇呀!
8、现在,6种颜色全都找到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吗?问问彩色城的主人。
(彩色城主人:“你们可真厉害,6种颜色全找齐了,请进来吧。”)
师:彩色城里好漂亮啊,今天,彩色城里大丰收了,里面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蔬菜水果,我们分别来看下有啥?(西瓜、葡萄、橙子、黄瓜、茄子......)它们是啥颜色的?(绿色、橙色、紫色)
9、婴儿作画,并要求婴儿用三间色来画蔬菜水果。
(1)师:你刚刚调出的是啥颜色的?与你的颜色相对应的蔬菜水果有哪些呢?现在,就用你调出的颜色来画画它们,好吗?
(2)婴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活动结束简介,讲评。
师:“现在,请你们把画好的蔬菜水果送到彩色城里来吧,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谁画的最漂亮。”
(四)、活动延伸:了解其他颜色的变化。
师:“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结合在一起会变成绿、橙、紫的三间色,那么,其他颜色组合在一起会变成啥颜色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婴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婴儿探索飞“飞盘”的不同办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2、培养婴儿勤于探索、乐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婴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婴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探索飞飞盘的办法、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方形飞盘各8个、装饰好的飞盘3个、黑板、活动场地安排
活动过程:
一、玩飞盘
1、出示3种形状的飞盘,鼓励小孩自由玩
2、小结玩的多种办法,引出办法――飞飞盘
二、探索飞的办法
1、同种形状两两结对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远
2、小结飞飞盘的多种办法
三、探索谁飞的远
1、3人一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用科学的办法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最远
2、集中交流:哪个飞盘飞的最远,为啥?
3、小结:圆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很快,空气宝贝推它的力量就很小,飞的也就远了。长方形、三角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比较慢,空气宝贝推它的力量就比较大,所以就飞的近了。
四、活动延伸
看老师的飞盘漂亮吗?请你们也给飞盘打扮一下,再来玩玩。
推荐站内搜索:辽宁高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甘肃自考网上报名、重庆专升本院校、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反腐倡廉观后感、广西自考成绩查询、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党的十八大心得体会、护士考试报名、湖北省自学考试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