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通用14篇)
《颐和园》 篇1
班级 姓名
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
痕迹(hén héng) 佛香阁(gé gě) 堤岸(dī tí)
横槛(kǎn jiàn) 颐和园(yí yì) 树丛(cōng cóng)
二、按要求填空。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几乎——( ) 耸立——( ) 玩赏——( )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隐隐约约——( ) 远——( ) 细细——( )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长廊 ( )的栏杆 ( )的杨柳
( )的公园 ( )的宫殿 ( )的城楼
4.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垂”字共有( )笔,第四笔是(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 )绿得像( )。游船( )在湖面( )几乎( )。向东( ),( )可以望见几座( )和( )。
2.抬头一看,一座( )的三层建筑( )在半山腰上,( )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 ),就是排云殿。
在第一段话中,作者先简介了正前面的____________以及湖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简介东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按照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简介的。
在第二段话中,作者先简介了在____________的佛香阁,也简介了在____________的排云殿,这是按照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简介的。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么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1.这条长廊有____________长,分成____________间。
2.一座____________的三层建筑____________在半山腰上,____________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比一比,写一写。
柱( ) 堤( ) 眺( ) 赏( )
住( ) 提( ) 跳( ) 尝( )
六、读一读,写一写。
例: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 跑步比赛开始了,运动员快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那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多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照样子,填一填,记一记。
(闪)(闪)发光 (斤)(斤)计较 (高)(高)在上
( )( )大方 ( )( )是道 ( )( )不舍
( )( )不乐 ( )( )有条 ( )( )不入
八、课文中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很多景物,每处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办法也不一样。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处我最喜欢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巧填时间词:秒、日、季、年、月、时、分、周、刻。
( )富力强 四( )常青 长年累( )
( )而复始 分( )必争 ( )新月异
( )不我待 ( )不容缓 ( )门别类
《颐和园》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办法。
4.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在啥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的哪些景区?(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和主要景区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啥?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简介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办法。
2.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谁去过,给你留下啥印象呢?(也大也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也大也美的。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啥顺序游览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啥特点?
明确:也长也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景色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也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也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啥?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啥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比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也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啥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景色画。在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区(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虚拟主机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办法。
《颐和园》 篇3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 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线路及写作办法。
3、 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 学习课文简介景区的办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区。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线路及写作办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 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景色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 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颐”
3、 齐读课题
4、 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啥印象?
二、 整体感知,了解游览线路。
1、 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 板书: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简介自己的游览线路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区到另一个景区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路线?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向我们简介他所看到的景区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
三、 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 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 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么样把这些景区简介清楚的?
(2) 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样?……
长廊的两旁也是怎么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简介上面的佛香阁,再简介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啥?……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 师小结:不同的景区,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简介
2、 再读句子,感受景区的特点。
(1) 过渡:作者也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区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区加以说明。
(2) 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景色,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 看图感知“700多米”。
b、 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 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 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 读句子。
③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 体会比喻的作用。
b、 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④ 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啥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景色,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区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区特点
四、 总结全文,运用写作办法。
1、 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线路,按方位顺序、抓住景区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 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区特点向大家简介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 佛香阁 按一定游览线路
16、颐和园 万寿山 排云殿 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 十七孔桥 抓住景区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区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怎样写景。
《颐和园》 篇4
教学目标 :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办法。
4.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一)检查预习导入
1.在啥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的哪些景区?(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和主要景区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啥?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简介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办法。
2.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谁去过,给你留下啥印象呢?(也大也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也大也美的。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啥顺序游览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啥特点?
明确:也长也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景色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也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也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啥?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啥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比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也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啥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景色画。在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区(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虚拟主机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办法。
《颐和园》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办法。
4.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在啥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的哪些景区?(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和主要景区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啥?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简介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办法。
2.了解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谁去过,给你留下啥印象呢?(也大也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也大也美的。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啥顺序游览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啥特点?
明确:也长也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景色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也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也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啥?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啥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比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也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啥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景色画。在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区(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虚拟主机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办法。
《颐和园》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办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办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评测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啥办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办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办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么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啥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啥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啥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啥和啥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啥?(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啥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啥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啥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啥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啥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啥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也到了啥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啥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简介了十七孔桥的啥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啥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啥?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简介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么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评测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到。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办法。
我们用啥办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 篇7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办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办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办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区。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么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啥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啥?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啥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啥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办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办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啥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区,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简介。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简介了哪些景区?各有啥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区的描写有啥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办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办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啥?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区?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啥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啥?(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区,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行示意图,说说为啥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办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啥特点来描写的?作者也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啥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办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啥说明办法?(列数字)这样写有啥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景色,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啥?(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也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啥?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 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么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简介长廊的长;从内部简介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办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办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啥描写办法。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 ,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点描写了啥景物?十七孔桥是啥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样的?说明了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办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区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故乡也有很多的景色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故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颐和园》 篇9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导游大致地浏览了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现在我们再来欣赏这大花园的美丽风光。
师: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上节课我们还知道作者游览了三个景点。
生:我知道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好吗?
生板书。
师: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那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用心去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 新授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的学案,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补充,深入理解课文,一会儿汇报时拿出小组内最高水平。
长廊:生汇报:师: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本领,补充别人没有说到的词句。
主持:我们小组学习的是描写长廊的部分。
生1:读第二自然段。
生2:我体会到了长廊长的特点。
生3:我从这个句子当中体会到长的特点: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ppt长廊长的图片。
师:作者用啥说明办法来写长廊长的特点呢?
生:作者用了列数字的办法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师:我们操场一圈是四百米,七百多米接近操场两周。
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的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生:我体会到了长廊美的特点。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体现了长廊“美”的特点。“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ppt长廊横槛图片)“长廊两旁。。。。。。使人神清气爽。”
师:还有哪个小组学的这个景区,再来补充。
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进入下一个景区,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万寿山:
特点:美,高
抓词“耸立”高高地直立,体现山的高。
金碧辉煌体现皇家园林的气派。
昆明湖:
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生汇报。
小组配乐朗诵。
总结拓展: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颐和园》 篇10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办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办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办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
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线路和各个景区,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区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区,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区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每汇报一个景区,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么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2、扩展训练、培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是教学的依据和参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扩展开来,放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颐和园的其它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内容。
仅仅这样的延伸是不够的,接着,我给学生们放一段录象,让学生们尝试做小导游,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虚拟主机,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这样的训练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
美、大
2、师:作者是按照啥顺序写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写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线路的顺序简介的。他去了长廊,接着去了排云殿、佛香阁,然后也到了昆明湖边,踏上了十七孔桥……
板书:
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自读感悟、交流体会
1、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区?
生读课文,自由汇报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学习:
师:好,请大家合作学习,喜欢同一个景区的同学你们前后桌几个人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去学习那一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临时指派组长。)
师: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
自读、感悟、交流、朗读
⑴ 读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景区?
⑵ 这处景区的景物特点是啥?你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么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进行合作学习,读课文的语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学生汇报:
汇报──补充──朗读。
师引导(配合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以下语句,感受特点,进行朗读感悟:
⑴ 长廊:
很长、很美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运用数字写出了长)
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写出了长的特点)
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景色,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也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阁、排云殿:
华丽、华美,金碧辉煌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静、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很清。从中也说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
(说明昆明湖很美、很宽阔。)
⑷ 十七孔桥: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师:好,同学们感悟的真不错,老师问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啥感受?
生:颐和园真美呀!
生:修建颐和园可真不容易!
师小结:是呀,颐和园是我国的名园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啥情感?
生:赞美、喜爱……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几处景区,其实老师告诉大家,它还有很多美景,课文并没有写全,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给补充一些呢?
生自由谈自己掌握的资料。
2、导游简介: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呢,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没有去过。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领大家去参观参观呢?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录象,你们先跟着录象练习说一说,当然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选出最优秀的导游领我们去游览。
师放录象,参与指导。
生练习说。
选一、二名小导游,运用口头语言,自然讲述。
3、小结:
师:你们讲的真好,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呢?好,但愿颐和园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板书设计】
长廊
美 佛香阁 赞美
颐和园 排云殿
大 昆明湖 喜爱
十七孔桥
《颐和园》 篇11
第2课 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教学目标
识记颐和园的建筑过程,主要景点构成,功能分类
理解颐和园的兴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理解 “前朝后寝”的景点布局体现了“国重于家”的理念德和园是“京剧的摇篮
教学重点
1、理解颐和园的修建历史
2、理解颐和园的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认识颐和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园林建筑技术和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来源:高考资源网]
3、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美和颐和园的恢宏气势,树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来源:]
教学难点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颐和园游览线路图,可以导游的身份来开始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
一、“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
1、颐和园的特点、历史地位、修建历史
(1)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给颐和园设计一份简历。
教师展示:出示一份有关某人的简历,学生作为参照来做,完成后展示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来源:]
简历:(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来源:高考资源网]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2)提问2乾隆为啥修建清漪园?慈禧太后为啥能两次重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乾隆和慈禧时期整个中国的状况
2、引导回顾学习过的近代史有关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分析,
3、使牢记历史教训,落后带来挨打。
二、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直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有关图片,并补充一些有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建议选择以下作为重点景点简介: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居住区:玉澜堂和德和园。
建议讲述以下两个内容:①1898戊戌变法:光绪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变法失败被囚禁在玉澜堂。
②国粹京剧,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是怎样崛起的?
18世纪末,为给乾隆帝祝寿,安徽的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流传入京,同徽班合作,徽汉两调逐步融合,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的剧种,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原因:①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各个剧种,吸引了观众。②清朝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也喜爱京剧,贵族官僚不断把戏班招到家中演唱,都促进了京剧的发展。[来源:高考资源网]
三、游览区的迷人景色
教学建议:展示有关教学图片并适当补充史料,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的“主要景观“:
景点 主要景观 特征
万寿山前山。 长廊佛香阁与智慧海 华丽宏伟
昆明湖 西堤十七孔桥文昌阁清晏舫 辽阔
后山后湖景点 四大部洲苏州街谐趣园 优雅恬静
教学建议:重点选择整个昆明湖景点来分析,作为案例,学生以此作为参照,分析另两处
景点的特征
出示乾隆的《万寿山昆明湖记》
问题:乾隆自述扩建昆明湖的主要目的和后果十啥?
主要目的是为了兴修水利,后果是昆明湖的深度和广度比以来增加两倍,并和城里的护城河相通。护城河的水量充沛,利于漕运,也增加了西郊的灌溉面积。其次 乾隆为妈妈祝寿,修成寿桃型湖泊。
出示昆明湖的景观图片,
问题:总结昆明湖景观的特色?
具有杭州西湖风格,江南园林的景色,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即借园外之景为园中之景。
小结:陈毅《颐和园划船》
问题: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来源:高考资源网]
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是个人工水库
七、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明清宫殿、皇家园林、陵墓体现了( c )
①皇权至尊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 ③封建王朝的蒸蒸日上 ④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颐和园是近代历史的见证,晚清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在颐和园,或决策于颐和园。请阅读下列关于颐和园的简介:[来源:高考资源网]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来源:高考资源网]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简历:
(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慈禧再次修复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1)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颐和园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
[来源:高考资源网]
材料二
图一 慈禧太后画像 图二 德和园
(2)图一和图二有啥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它是怎样崛起的?
3、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其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也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材料一
颐和园全景图
(1)结合上图指出颐和园政治活动区的组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图一 颐和园景色 图二 苏州街 图三 谐趣园[来源:]
结合以上三图说明颐和园在建筑上怎样融入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
材料三
啊!颐和园的精致十分灿烂,
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
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
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
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
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玉血汗,
也苦费了科学钻研!
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
她并没有意识稻她从覆灭的海军中。
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
——陈毅《颐和园划船》
(3)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
(4)请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描述或评价,说出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
参考答案:1、c
2、(1)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工程开始,那时清王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有了大建园林的条件。时光流转,颐和园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受到摧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前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19xx年八国联军也洗动了颐和园;19xx年之后,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外交场所;清朝灭亡后,颐和园也经历了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园林荒芜,建筑残破。1948年12月,好她先于北京城获得新生,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3、(1)颐和园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包括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处的南北房群。其建筑的特点体现了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多堂皇壮丽、风格雍容华贵等特点。
(2)昆明湖中,有一道长堤把水面一分为二,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呈现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苏州街,依照江南水镇遍设店铺,建成一条买卖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楼台水榭,呈现江南园林的风格。
(3)颐和园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有利于水利灌溉,是个人工水库。
(4)颐和园被列入名录的主要理由:一方面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艺术地融为一体,反映了文化与自然应融为一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包容了我国北方、江南和西部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是中国景色园林的杰作,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颐和园》 篇12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景色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用多种办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比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办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怎样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区,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啥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作者有啥希望?为啥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⑴作者是怎么样来到长廊的?
⑵长廊的特点是啥?
⑶作者是怎么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简介长廊;从内部简介长廊;讲长廊两旁景色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⑴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简介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⑵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
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景色,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啥?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⑶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景色宜人。
提问: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也开了。”这句说明了啥?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么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么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课后小结〗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简介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简介的颐和园的景区的形象美,我重点设计了“读景”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教学办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看图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⑴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⑵十七孔桥是怎么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⑶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啥?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⑴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⑵学生模仿练习。
⑶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办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课后小结〗
精心设计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颐和园》 篇13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办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进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办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四、教学过程
【教案】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二)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三)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也想怎么读?
(四)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区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啥要写这样三个词?为啥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也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啥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景色,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也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办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办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也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也赏出些啥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点,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也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进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啥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办法。)
四、总结。
(一)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听写生词,积累语言。
2.巩固游记的写作办法,小练笔。
一、回忆上堂课学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么写《颐和园》这篇游记的。
二、积累语言。
(一)听写并积累生词。
(二)通过朗读,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三)背诵记忆或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小练笔。
(一)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二)现场分享、点评小练笔。帮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地读和写。
课文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景色,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也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sǒng)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líu)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gé)。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ti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dī)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tài)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颐和园》 篇14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同学们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打印了一些图片,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区的相关资料,制作数码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课上,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作学习交流,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把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派代表交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推荐站内搜索: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作文国庆节、考研国家分数线2021、云南自考网上报名、教资考试准考证、保险代理人考试题库、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个人简历模板免费下载、我的心情日记、小学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