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 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 第二篇:缪洁 颐和园 教学设计
  • 第三篇:《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
  • 第四篇:《颐和园》教学反思
  • 第五篇: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补充颐和园的整体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长廊部分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听范读课文 。

2、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高(耸立)

(抬头一看)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三层闪闪发光)排云殿大 、多(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静、绿(像??像??)(向东远眺)城楼白塔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滑”字用得() ,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3、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听范读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三、作业: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第二篇:缪洁 颐和园 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一、猜景点,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领略了许多世界遗产的秀丽风光,今天老师又带来几处美景,你愿意猜猜看吗?

①历史悠久长度惊人

②类型众多威武之师

③神奇建筑法老陵墓

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

2、导入:对今天我们要重点领略的就是这座位于我们首都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颐和园(板书课题)

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并注意“颐”的写法,区分他与大臣的臣。

3、简介“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占地约有290公顷,大概有90个东南小学这么大。这么大个园子主要是利用园中的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础而修建的。湖光山色间,宛如人间天堂。因此,颐和园也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走进语言文字中的“颐和园”,一起来领略这座皇家园林的美丽,同时也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通读顺,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

(1)哪句话写出了颐和园的特点?用“___________”把句子划出来。

(2)课文介绍了颐和园中哪几处景点?用“○”圈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第一组:大殿横槛琉璃画舫堤岸

横槛:“槛”原来是栏杆的意思,本文指的是长廊上方的栏杆。课件出示图片。 画舫:注意观察“舫”字的偏旁,是游船。画舫指的是装饰华丽的游船。 第二组:远眺雕刻掩映几乎耸立

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姿态不一

3、颐和园的特点的句子:

同学们,那读了课文,哪句话写出了颐和园的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圈出重点词语,并随机板书:大、美。

这两个自然段总体介绍了颐和园的特点,又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可以把这一头一尾的两个自然段叫做“总起段”和“总结段”。(ppt出示)

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像这样的写法叫做“首尾呼应”。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经常学习运用。

4、课文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处景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边归纳总结一边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5、这几个景点,作者是怎样把它们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画下来。

交流,出示这四个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些句子在文中除了把这些景点联系起来,还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还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啊? 交流并板书:按游览顺序叙述。

6、交代学习任务:像这样,按照游览顺序叙述的文章,就是“游记”。(板书)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不仅要留心游记的写法,更要留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三、细细品读,走进长廊的“长、美”

1、同学们通过认真地读课文,找到作者的游览线路,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的脚步,去游览一番。进了颐和园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这

长廊里还隐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你们猜是什么世界之最?

预设: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板书:长)

出示:长廊北依万寿山,面向昆明湖,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当然长廊不单单是长,他还有别的优势)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一万四千多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虫鸟鱼、人物典故,都来自中国古典名著。 由此可见,长廊之所以有名,不单在于长,还在于它也很——美。(板书美)

请你们轻声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呢?

(1)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色彩艳丽,且很长(抓住“一眼望不到头”)。(板书长)板书:色

朗读练习

(2)形式美(格局美、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是的,长廊像一条长龙卧在万寿山脚下。颐和园中的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还被鉴定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板书:格局

(3)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些画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都是来自于中国古典名著,堪称艺术精品。板书:画

朗读练习

(4)风景美——“栽满了树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一句话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板书:景

(5)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在这样的长廊中穿行,真的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游客的心情能不舒畅吗?板书:心情

朗读练习。

2.小结:这一段通过描写长廊的颜色、格局、画、风景、游人的心情等几个方面,写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创造者的高超技艺。大家看,每句话介绍了长廊的一个特点。先写长廊自身的特点:颜色、格局、画面,再写旁边的景色,最后写游人的感受,这样就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体会到了长廊的美。我们以后如果想把一处景物写具体,也可以学学这种写法,通过对景物的几个方面的具体描写来把内容写详细写清楚。

3.课文把长廊的美写得这么生动有条理,下面我们来把这一个自然段朗读一下吧。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可以读得更好的方法,那就是一边想象文中的画面一边读,你们自己先来试试看。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评价预设:

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了长廊的美。

你抓住了能充分说明长廊特点几个词,如“一眼望不到头、五彩的、神清气爽”等词语,把长廊的美充分展示出来了。

四、师生共读,领略“佛香阁”的壮美

1.游完了长廊,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我们已经知道在这里作者重点描写了佛香阁和排云殿,那么请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可以把带有特征性的词语圈出来。

(1)佛香阁

主要特征:八角宝塔形(形状)

三层(高度)

耸立在半山腰上(位置)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颜色、皇家的象征)

抓住景物的特征,只用了一句话,就把佛香阁的特点介绍得清楚、明白。 朗读练习

排云殿:

主要特征:一排排(房屋多)

金碧辉煌(板书时提醒“碧”的写法,表示颜色的)(总体印象)

2.课件出示图片。

佛香阁高41米,建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的,如果你站在山下向上看,会感受到它宏大的气势。排云殿位于万寿山中部,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拜贺的地方。图文对照,找一找它们在图中的位置。

4.在这一段话中,作者介绍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建筑物,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一自然

段,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找找有关的词语,把它划出来。

课件出示这一段话,关键词语变红色。“抬头一看”“下面的一排排”。 在游览参观时,我们往往会在同一个地点看到很多个景物,怎么把它们写清楚?就可以学习这一段的写法,按照一定地观察的顺序来写,这样就能写得有条理了。

5、师:刚才我们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说明“大而美”的词语,用这种方法,把长廊的美都读出来了。下面描写“佛香阁”的自然段,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试试看。我们可以一边想象那宏大的气势一边来练习朗读。你自己先试试看?

6、比较两种写法

(1)作者写长廊和万寿山,为什么一个写的详细,一个写的简略? (观察的角度不同,长廊是近看,细看,万寿山是远观)

(2)由此我们知道了,写游记的时候,在近处细细观赏看到的景物可以像写长廊一样,从景物的多个角度来观察记录;在远处看到的景物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的基本特点,简略地来写。

五、练习背诵

1.小结:作者按照他自己的游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长廊和万寿山两处景点。写长廊时,作者通过对几个方面的描写突出了长廊的美,写万寿山时又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请继续 关注本站 WWW.hAoWORD.cOM)写。用这两个方法把两处景点写得既清楚又生动。

昆明湖是整个颐和园另一处非常有特色的景点,作者又是怎么样来描写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三篇:《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

领悟方法,类比移植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理解首尾呼应、移步换景和抓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以上的方法来进行游览性的文章的片段描写。

教学重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游览性文章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颐和园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收集并阅读有关游记的文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一趟北京的颐和园,在那里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板书课题,示范“颐”字的书写。)

2.体会作者情感,引出“首尾呼应”。

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对颐和园的印象。(美丽)

课文的作者也有和你们一样的感受,能找从文中出来吗?(首尾两段) 两句话分别在哪里?(板书:美丽、美丽)

这在写作中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前后反复的强调来表达作者的感情。齐读这两句话。

3.扩展知识、感情朗读。

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誉为世界四大文

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知道了这个信息,你会怎么读课题?(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4.导语:走进课文,感受美丽。了解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美丽的。

二、写法归纳

(一)整体结构,移步换景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顺序。勾画相应的句子。

①交流后,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②你发现了什么?

a在课文中出现的位置。(都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

b加粗的词,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表示作者的脚步在移动)

③范读,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颐和园的美景。

3.介绍方法,引出“移步换景”

这些动词记叙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我们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从长廊登上了万寿山,又从万寿山来到昆明湖。脚步在变,看到的景色也随着变化。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男女生交替读句子。

4.写法迁移,口头练习。

移步换景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不信咱们来试一试!以我们学校的几个景点为例。如果一位游人想要来参观咱们学校,你要带着他欣赏我们学校的几处美景,你会选择哪几处?怎么说呢?仿照课文“脚步转移”的写法。先自由练习。(选用合适的动作词语,如:绕过,顺着、沿着、穿过等。学生自由练习两分钟,指名回答。)

(二)体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1.写一处景观,仅有游览顺序还不够,每处景点的介绍也必不可少的。翻开书,继续游览颐和园,默读思考:作者每到一处,重点写了哪些景物?将景物名称圈出来。

颐和园占地290公顷,相当于咱们学校的几十倍。其中群峰叠翠,树木、建筑、不可计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这几个景物?(这些景物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

板书:紧扣特点

2.详析第二自然段中的特点描写

(1)我们以写长廊的第二自然段为例,看作者是怎样抓特点,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具体的?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突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来?

长:用到列数字的方法。

美:画——看到的“美”;花——看着“美”、闻着“美”;微风——神清气爽,心里感觉“美”。文中没有“美”字,却从视觉、触觉多个方面来写,让人感觉,没有“美”字,却美不胜收。

(2)美读

谁能带上赞美之情美美地读一读呢?(配乐、指名读)

同学们,只有做到眼中有物,才能心中有情,通过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你们一定在脑海里形成了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再一次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全班齐读)

老师不仅被长廊的美景陶醉,也被你们的朗诵陶醉了。

3.以点带面

文中的其他地方,也有让你觉得“美”的句子吗?

4.写法迁移训练

每个景点都有让你喜欢的景物,我们学校的林阴道上也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仔细观察,想想它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描写它?

(小叶榕树——树形独特、枝叶茂盛、排列整齐……)

小结:景物的特点不同,描写的方法也不同。作者仔细观察,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用准确优美的词句和列数字、打比方等方式描写了景物,突出了景物

的特点。刚才我们的同学也用上了这些方法,描写了林阴道的特色,使林阴道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一、课堂练笔

(一)思路点拨

1.总结写法

同学们,通过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欣赏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这一美景的赞叹,更学习到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和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同学们,我们也生活学习在一个美丽的环境中,今天我们就以校园为例,用上这些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把你对校园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2.作文整体感悟

学校给你什么感觉?(美丽)

顺着这个意思,请你给作文加个开头。

用上 “首尾呼应”的方法,说个结尾。

3.理清写作顺序:

①学校这么大,你打算写哪些地方呢?(校门、林荫道、喷水池、教学楼、操场)

②你打算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我们的校园呢?(标序号)

③请几位同学,每人用上一句话,表示地点的转移。(加箭头)

④每处景点你打算具体写哪些景物?(生说,师简要概括)

小结:每个地方、每个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把它的特点用文字描绘出来。

(二)实践操练

1.每个学习小组写一处景点。要求:(1)游览顺序的转化要清楚,(2)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写完了的同学可以自己修改或同桌互相修改,重点看顺序转换是否清楚,有没有抓住景物的特点。

(三)讲评

1.请学生代表展示习作内容,按顺序,将各段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师生互评。讲评重点:顺序转化是否清楚?景物的特点是否突出?

二、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景,而且学到了首尾呼应、移步换景、抓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写游览的文章很有帮助。刚才通过实践,我们描写了校园的一景。请同学们回家之后,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把整篇文章补充完整,如果你有其他的好的地方想要介绍,也可以写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

美丽万寿山美丽

昆明湖

副板:

1.首尾呼应

2.移步换景

3.紧扣特点

课后交流:

一、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中练写,在“写”中悟“读”,令“读”与“写”水乳交融,相互促进。

1.导课:本课的首尾呼应

引导体会总分总写法——体会其精妙之处。

2.再引导:写作顺序即游览顺序。找文中相关句子,读并体会这些句子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出示颐和园全景图,欣赏后,引导学生体会:

这么多美景,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其中的三处景物进行描写?教孩子们怎样选材。

各处景物有什么特点?以描写长廊的句子为例,体会作者如何把长廊的长和美,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描绘,引导体会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

怎样突出景物特点?.....指导层层深入。

4.在体会《颐和园》的写作方法时,边阅读欣赏、边为习作,引导学生如果写《我的校园》该如何写。结合板书,把写作方法板书出来,使学生对写法就更心中有数了。而且校园本身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很多学生早已迫不及待的要把校园的美景描述给大家: 每位同学说一处景物的一个特点。每人都有表达的机会。

经过了这四个完整的步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首尾呼应、移步换景、抓特点的写作方式来试写《我的校园》,做到了读写结合,一课一得。

二、教学反思

1.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特别是在写作方法的揭示上,应该精心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词句,使学生读通读透,感受思想感情之后,再通过自主讨论、领会写法。

2.过于注重文章写法的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3.由读到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而在这节课中,为了揭示写作方法,对于读书则有些流于形式,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4.课堂中灵巧应对的机智有待加强。如:在讲到“这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时,有一个同学提到:“这是一种空间顺序。”这一顺序说得很对,这时可以按空间顺序指出新知识的结合点,除了这样说,还可以说游览顺序,还可以说移步换景,还可把新知识碰撞的旧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将在今后应在教学中逐步改进。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第四篇:《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漕泾小学 陆佩丽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 3、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看来,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

2、在整体感知板块,让学生找出作者的浏览线路,并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这时有同学回答说是:“承上启下”。我当时就否定了她的答案,说:“过渡句的作用才是承上启下,这句是过渡句吗?”经过指导老师的点评,我才意识到,其实的确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我可以让这为同学继续说,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再引出我想要传授的东西。从这看出,我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透彻,还没有真正学会倾听。

3、对课文内容质疑,我的提问是:“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抓了“几乎”这个词语,但没有同学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问引导时做适当地调整,如:“观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课时临时应变能力和引导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

4、在教案设计方面,指导老师给予的意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说,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重点抓住一个景点细细品读,学习游记写法,然后读写结合。而我觉得文章很美,每个景点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于是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各个景点平分秋色,重点不突出。

第五篇: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颐和园》课堂教学片段及点评

师:今天我们换一种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 板书:读课文,学作文

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 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

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 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

点评:

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简单明了的几句问话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抓住文章的骨架这可谓我们学习的典范。

本网推荐访问其他范文:

颐和园教学反思

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实践教学活动报告

颐和园

推荐站内搜索:初一周记500字、数学题库、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库、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心得体会、800字读后感、中小学教师考试网、贵阳学院录取分数线、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寒假日记300字大全、公务员报名入口官网、

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437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