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青山不老》有感(通用14篇)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1
在我的脑海中,永远忘不了那位山野老农的背影,也永远忘不了那节感人至深的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
“同学们,当你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有啥疑问吗?”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里,响起了语文方老师甜美的声音。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认真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课,当听到这个问题时,大家心中都升起了一股股“疑团”。“青山不老”这到底是啥意思我也迷惑不解。但当方老师叫我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后,每一个人心中都恍然大悟,也不禁为那位山野老农的精神所感动。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感人事迹。同学们都踊跃对课题的理解发表了的看法。我也大胆地发了言,觉得青山不老含着的意思其实是讲老伯的这种坚持不懈为大山做出贡献的精神是像青山那样永远不会老去的。接着,在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下,我们也逐步对课文中一些体现出这一中心思想的段落和句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当老师问道理解“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字面上看来很难理解,但结合文章的中心,“另一种东西”是老人用它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不限的价值,将心血倾注在了茫茫树海中,而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是指他的精神会永垂不朽。这样就知道了作者写这句话想告诉人们的意境,看到了老人的伟大。
整一节课,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气氛使四十分钟的时间转眼过去了。因为老人含辛茹苦地将自己生命的时光花在了那青山的一棵棵参天大树上,他也许某一天走进大山后就再也回不来了,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经与大山的命脉紧紧系在了一起,他这种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顽强不屈的奉献精神已经在我的心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影子,告诉我要在成长的道路上坚持信念去拼搏!
读《青山不老》有感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六年级⑴班 何东旭
读了《青山不老》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
《青山不老》写了: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把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与环境作斗争,绿化环境,保护环境。老人不容易才绿化了青山,造福人类。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儿几次让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应。老人一定想,自己还活着这段时间,得多种树,造福人类。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不顾自己为别人着想。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天都植树。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要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要。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就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
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
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
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啥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啥样子?改造之后也是啥样子?
(3)老人为啥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么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啥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啥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
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怎样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将走进晋西北的青山,去看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却创造的奇迹。请翻开第十六课《青山不老》(板书)。
二、谈话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的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啥?(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引入对课文内容更深一步的学习。
1、过去的晋西北是怎样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在充分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2、这样的环境老百姓怎样生存?(想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文字资料。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3、你认为怎样防治风沙?(学生交流)
4、文中的普通的老人是怎么做的?(结合课文内容,再想象他有风沙中植树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保护土地,与环境做斗争的精神。)
5、你认为他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15年,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3700亩林网。想像这些树林将为改善环境做出怎么样的贡献。)
在学生充分体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三、体会人物精神
师: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因为短暂而使一个话题成为了人生中永恒的话题,那就是:一个人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啥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学生交流)
四、文中这个普通的老人,他把后半生所有的生命耗费在啥地方了?(植树造林,保护土地)他的生命已转化为啥了?(保护水土的绿洲了)他这么做值不值得?为啥?
五、深化理解
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外还有啥?(讨论)
六、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读出赞颂读出崇敬)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我按照了解晋西北,走近老人,体会老人的情感,感悟老人的精神的思路去进行教学,整个课堂都是在轻松的聊天气氛中进行的,对整堂课,我基本上是满意的,特别是对人生价值的讨论中,学生争着发言,颇有个人见解,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最初的思考,这一处虽然不属教参上的教学重点,然而我却很注重。我认为,学习这一篇课文,如果不切实地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一番深思,一番讨论,这堂课便是失败的,因为,读书是为了做人。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4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啥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啥内容呢 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办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办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
⑴ 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 写完了吗 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季,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奇迹呀 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 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 (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 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 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啥 看到了啥 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办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么样的心情段 (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 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 请试试看.
⑶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也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 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 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 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让学生想象.
⑷ 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 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 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么样的 (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啥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啥看法呢 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啥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不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不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啥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 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啥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也有多少人能做到 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啥是不老的 (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 (指名学生读)
四,作业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老人精神
奇迹
山沟,绿洲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时间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的图片与青葱临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1)检查课前学生积极积累词句等情况.
(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啥内容?
2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简介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办法和为啥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啥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啥情况?啥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也有啥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
(4)师小结:“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延伸
1.简介课文中的真实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师生共鸣。
五课后小练笔
请以“我的拯救行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一写自己做过的或想做的在环保方面的有意义的事情。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啥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啥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根据提示,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默读自悟。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接着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有关的自然段:“……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为啥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啥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通过一个个的数字的列举,学生不难理解这是个奇迹。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是本文的中心,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了。
本课教学再结尾也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让学生不禁能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课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6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么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啥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啥精神?
2、老人为啥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啥,“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啥?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啥故事”,“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老人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啥一定要种树”,“为啥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 时,他继续种树; 当 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 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 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啥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啥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呢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怎样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么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7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啥,想到了啥?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啥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啥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办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办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
⑴ 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 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季,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 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啥 看到了啥 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办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么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也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 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 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 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 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 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 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么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啥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啥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啥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不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不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啥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啥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也有多少人能做到 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啥是不老的 (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作业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老人精神
奇迹
山沟、绿洲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了解内容,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
3、思考: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4、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要点: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点拨要点:作者用比喻的办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进而深刻的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
三、朗读句子,品味“艰辛”。
1、师:奇迹是喜人的,但是呢,奇迹的背后,也是怎么样的艰辛?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辛和精神的可贵。
3、师生交流。
4、点拨要点:
①、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②、老人年老、瘦小。
③、生活条件艰苦。
④、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四、领悟“背影”,深化人物。
1、师: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他的高尚,他的坚持,让来访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临别时,作者有段精彩的描写。
2课件出示句子:“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师:一个酸字,蕴含着作者太多太多的情感!想想:作者为啥会“酸”?
3、师生交流。
(点拨要点:酸,一为“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者感到伤感,二为老人的精神,老人的付出,老人的坚持让作者感动不已。)
4、师:老人深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为了造福子孙,老人就这样在山沟里默默坚守着。
5、出示老人背影图,师配乐深情朗读:望着老人瘦小的背影,多少往事涌上了心头:那一次,狂风大作,老人顶着大风,扶起那倒下的一棵棵树苗;那一次,老伴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料理完丧事,老人也扛起铁锹走进了山沟里;那一次,女儿也来接他到城里去享清福,老人只是摇头,他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6、看到老人的背影,你还想起了啥?请用笔写下来(可仿照以上排比句式)
7、学生小练笔。
8、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设计意图有三:一、以一个“酸”字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老农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再次深化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引起学生的再次共鸣。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是对课文句子的再次练习和对文本的拓宽,对学生也是一次不错的练笔的机会。三、大大的强化了老人的形象,使得老人的形象、老人的精神更加的立体化,更加的深入学生的心里,为后面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做好铺垫。)
五、理解文意,升华主题。
1、师:把贫瘠的山沟变为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当告别老人的时候,除了感动,一番肺腑之言涌上了作者心头。
2、出示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点拨要点:“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不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不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六、拓展延伸,影响你我。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也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呢,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①、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②、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办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办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啥?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啥?你感受到了啥?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啥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简介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也是怎么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也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啥?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啥?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小孩,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啥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啥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也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办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办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1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青山不老》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作为小学的毕业年级,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特别是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数同学还能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补充或适当地评价。我在教学时,多给学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尽情学习、朗读、讨论。
对于本课所处的晋西北的气候现象和环境条件,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只能通过资料进行初步了解和自己想象或结合当地的恶劣天气进行调查、理解。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2.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过程与办法
1.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2.在自读自悟、积极探究中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能通过读文,想画面的方式把心沉入文章中去!
三、知识与技能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弄懂“青山不老”的含义!学会仿写环保宣传格言。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关键词句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奇迹的创造,及重点句子特别是“青山不老”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关键词句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青山不老》教学活动过程描述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茂密的山林图
同学们,这参天的树林郁郁葱葱,苍翠挺拔;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松涛声声,如诗如画!你可知这美景背后珍藏着多少心血与汗水,寄托着多少不老的情怀啊!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让我们细细地感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教学活动2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活动3
三、出示“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啥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学生按自学提示学习课文,并在课文中作相应的批注。
教学活动4
四、评论交流:
1、听写词语(先听写后出示词语进行校正,齐读强化词语的识记。)
土炕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归宿 恭敬 林网 如臂如股
劲挺 淤泥 霜冻 防风林带
2、讨论交流
1)、抓“奇迹”。
师:再次出示山林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巍巍青山,排排绿树。老人植树造林,毅然决然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师:文中哪些语句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奇迹,请把你的学习结果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
师出示:
“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绿化山林的不易,然后齐读。
2)、课文中,还有哪些部分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指名让个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这一奇迹究竟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学生汇报: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第2自然段,结合注释,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学生汇报:这条山沟所处的小环境:
(联系课文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老人宁愿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也要坚持植树造林的决心!)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试着用文中的句子填一填: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__。老人觉得种树是____,屋后的青山就是__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__,他是真的与______。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__。
5)、作者对老人是啥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a、老农怎么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啥呢? 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b、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教学活动5
五、交流心语,抒写我心。
1、“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是晋西北的老人,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不善言表、淳朴顽强。课文只留下老人的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面对环境的不断恶化,两对生活环境的剧变,其实,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他想对年轻人说,他想对我们说,现在尽情地说出心中的话。
2、学生畅谈自己的心语。
3、交流感受。
教学活动6
六、拓展升华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仅有的,只有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背这三句环保格言。
1、学生用情地读背下面地格言:
⑴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⑶ 有限的资源,不限的循环。
布置作业,课下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绿化环境的资料自己写几条醒目的,打眼的环保的宣传语。
2、总结:是啊,生活怎样美好,生命如此美丽,只有我们从小事做起,像老人一样爱护我们的家园,热爱每一寸绿色。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出示图片)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1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也将获得哪些启示呢?
二、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
1、土炕 肆虐 盘踞 淤泥
2、治理 参天的杨柳 归宿
3、风吹沙起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如臂如股 绿风荡漾
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 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
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办法(出示学习办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办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啥事?
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
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
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因此,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请几名学生来读,再一起读。
2、过渡: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到底怎么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手中的资料。可以从社会大环境、自身家庭小环境、时间、数量等多方面来品读这为普通的山野老农。
学生自由学习
提示学习要求: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适当的画画、记记,让我们的智慧在静思默想中得以提升。
学生自由学习
过渡: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资源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来。谁能从社会大环境方面加以说明:
(1)抓住大环境险恶:
到底怎么样险恶呢?结合手中的资料和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总结:是啊,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冻,风起土满天”之说啊。同学们,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不管,不管( ),不管( ),他都( ),他都,他都(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来,把你的感情送到你的朗读中。
(2)抓自身家庭小环境艰苦:
a、抓老人每天的生活: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老师引,这就是老人全部的生活,老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就在于( ),就在于(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来,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b、抓住关键词65岁:同学们65岁,这个年龄已不再年富力强,不再青春焕发,65岁这个年龄应该( )、( )、( ),而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却( )、
( )、(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来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过渡:老农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信念之坚,决心之大,真是无与伦比。同学们让我们再从时间、数量方面加以说明。
a、时间:15年
15年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分分秒秒,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严寒酷暑,同学们当满天的星斗还未褪去时,老农已( ),当日上三竿时,老农还在,当月亮悄悄爬上天幕时,老农依然,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来,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b、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3700亩林网,这有多大?能植多少棵树?
老师简介:据相关人士简介3700亩相当于我们汪清一小操场300多个,以两米一棵为间距大约能植15万棵左右。
面积之大,数量之多,怎能不让人感受到他意志之坚啊?
来,带着我们的感受再一起读。
过渡:他开辟了绿洲,创造了奇迹,这就是命运的选择,这就是生命的归宿。
3、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请同学自由读,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预设a、“另一种东西”是啥东西?
b、“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啥意思?
过渡: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啥?
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真的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啥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学生归纳
过渡:老人的所作所为就只能用这三个理由来概括吗?是啊,在他创造的奇迹中,在他走过的足迹中,留下的串串印痕,这一切的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过渡:老人创造的奇迹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让我们领悟到( )。
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及本节课你所获得的启示。
相机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
四、总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让我们一起深情的读课题。
五、 作业:
作业: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你会从心底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啥?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12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柔美,实际和已往相互比照,叙述与形貌相互照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刻画了一位山野老农,面临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存条件的艰苦,当仁不让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事情中,用XX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古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本身的人生代价,造福于子女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掩护自然,改革山林,绿化故里的刚强刻意。
本课教学目的: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校提倡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与《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理念不谋而合。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办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进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直奔主题,概括文章内容
提出:谁,做了啥事,创造了奇迹?
指导概括文章的办法: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合文章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办法。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
设问导读提出两个问题,先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在小组交流,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指导,交流办法。
第三,互动释疑,精讲点拨。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先示范读,指导学生怎么样朗读,尤其抓关键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意思。后面的两个句子,学生用这种办法去体验。做到“授之以渔”。第二个问题通过读也能找到答案。再以图片、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有更深感悟。
在明白“他已经将本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工具。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我提出:老人能与山川配合存在,与日月一起发出灿烂吗?学生敏捷明确另一种工具的寄义。
并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冲动朗读这句话,小孩们读得很埋头。随着追问:青山会老吗?学生也能快速地明白老人身上的掩护故里,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力不老。
第四,通过一个小练笔,加深对课文的明白。
语文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紧张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整堂课我本着这种头脑举行计划。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13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啥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啥?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么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啥?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简介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啥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么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啥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读《青山不老》有感 篇14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办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进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办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办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啥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啥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啥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 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啥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啥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办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推荐站内搜索:重庆自考成绩查询系统、问答题库、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先进事迹演讲稿、八项规定心得体会、教师资格证笔试成绩查询、讲规矩守纪律演讲稿、非主流伤感日志大全、江苏自考分数查询、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官网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