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1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这一课,让我再一次觉感受到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发挥得体。

  第一、 体现在学生评价语言上

  1、我设计了让学生当作是母亲,读一读母亲夸奖小孩的话。然后随机采访“母亲们”问一问他们在夸奖自己小孩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的回答真的是令我喜出望外:

  “我为我的儿子感到骄傲!我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在想我的儿子力气那么大,能成为世界冠军呢!我觉得我的儿子真棒,是最棒的!……”

  2、在读第二个母亲夸奖自己小孩的话时,我改变了采访的方式,而是让一个学生读,然后随机找学生来评价他“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他读得挺流利的,就是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然后我及时说:你的建议真不错,那么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2:“我觉得他读得应该再慢些,别人就能听得更清楚了!”我说:那么你来帮他改善一下,读一读吧!

  生3:“我觉得他不太投入,要是在投入些就更好了!”“怎么投入?投入啥?”生:“再读得自豪一些、骄傲一些就更好了!”

  生4:“再神气一些就更好了!”我说:你的想法真棒,你来试试吧!

  3、到了第三个母亲那,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那个母亲的心情,学生说出了“那个母亲心情平静、平淡,那个母亲很谦虚”,而且读的语气真的下来了。

  第二、体现在学生的感情朗读上

  这节课让我感到很欣慰的是,学生们的朗读很到位,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洪亮、感情丰富,十分投入,真的把每个母亲们的那种不一样的心情和表现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例如:读第一个、第二个母亲说的话的时候,学生表现出的是挺胸昂头,非常自信、自豪;读到第三个母亲说的话时候,语气很自然地就平淡下来,不用教师去说去教,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非常真实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再读后面7、8段的时候,李响同学很自然地就读出了水桶的沉甸甸,让人一听,真的就是水很沉、母亲很累的样子。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读所感悟体会到的,在读的时候,老师也给大家做了示范,感染了学生,这样的有目的地设计引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地投入到课文中,也就达到了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第二、 体现在学生的充分想象中

  在让学生读7、8段时,我让学生想象着画面:“通过朗读,你能在头脑中想到啥画面?给大家说说你想到的。”

  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三个母亲拎着沉甸甸的水桶,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

  生2:那三个母亲好象一边拎水桶,一边停停,水桶直晃荡,水都洒出来了,我好象看到了她们站在那里捶背的样子。

  生3:我好象看到了三个母亲直喘气的样子。

  生4:我感觉到三个母亲太累了,腰也酸了,背也痛了,都筋疲力尽了。

  生5:我看到三个母亲拎水的样子,就想到了我们在学校星期五大扫除时,我们端的水那么少,我们还累得直喘气呢,都流汗了,三个母亲的水桶那么重、那么沉,她们太累了,太辛苦了。

  在学生自由读了一遍后,我也请一个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但是呢体会到的并不是很到位,然后我也读了一遍拎水桶的场面,然后我做了一些动作,学生一下字领会到了母亲们的辛苦和累,也就顺其自然地说出了上面的一席话。有次更让我感觉到,在课堂上,并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才没的说,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就很容易能调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很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涵。我将课后的练习说话穿插到学习课文之中,并结合儿童的特点采用动画,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练习说话,然后再放手让小孩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突破课文难点时,我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让小孩感受母亲在提水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进而引导小孩理解帮母亲提水的儿子很懂事,再理解老爷爷为啥说“只看到一个儿子”,一环一环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学生讨论理解“儿女应该孝敬父母”这一思想后,再将主题思想升华到“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回顾这一堂课我觉得有几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突破文中难点时,我出示有关段落,朗读后就提问“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跳跃性,如果在此问题提出前,先作一个铺垫:“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这样设计提问,就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理解。

  2、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而在最后一个分小组朗读的环节中,我没有明确地对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而导致这一环节课堂气氛有点乱。

  3、我们的研究问题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注意了运用示范手段,但广泛运用的意识还不够,只着重在朗读的过程中,大量进行了教师范读的指导。在下一次的课堂上,视野还要放宽一些,在交流感悟、体验表演等其他环节,应该让教师的示范性更强一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激发情感,强化体验,促进自主学习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母亲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母亲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小孩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母亲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也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小孩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妈妈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到三个小孩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小孩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办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办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啥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啥?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呢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母亲。”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母亲,他知道帮助自己的母亲。”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母亲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小孩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啥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孩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2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张姝婷

  这篇课文的主题图上都是外国的人物,但内容确实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因此我决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演一演。帮助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中国古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作为老师,我还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这篇课文,对于三个儿子的行为,我们只认可了第三个母亲的儿子,其实,前面两个母亲的儿子也是很出色的,只要他们能孝敬母亲,为母亲做事,就会是更出色的儿子,对于教材,我们其实可以更充分地去挖掘、利用、开发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赵家珍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是上学期我让小孩们背诵的三字经中关于孝敬父母的经文。本课就是教育小孩们孝敬父母的,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让小孩们怎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我看了几遍课文想:有没有必要在课中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我的深挖细抠中去感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可是我转眼一想,作为二年级的小孩那么小,给他们将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太懂,只有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作为小孩最应做到的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学习课文时,我让小孩们找出三个儿子在妈妈心中是啥样的?然后引导小孩们读出三个妈妈对自己小孩的评价。夸自己小孩会唱歌,会翻跟头、力气大的妈妈心里是无比的骄傲。朗读的时候语气是自豪的。只有一个小孩的妈妈说自己小孩没有啥特别的地方。她的心是平静的,朗读时是用平淡的语气。当我在指导小孩们读三个妈妈的话时,我发现小孩们将2个夸奖自己小孩的妈妈说的话读的好极了。他们觉得会唱歌,会翻跟头的小孩是好样的。

  读完3个妈妈对自己小孩的评价后,我出示图画,三个妈妈各提着一桶水在路上走,让小孩们看图读文找出三个小孩是怎么样做的。然后让小孩读出这三个小孩的表现。读到翻跟头的小孩是入迷的;读到会唱歌的小孩是陶醉的;可是当我的小孩们读到那个帮助妈妈提水的小孩时他们脸上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我感觉他们心中充满一种感动。我趁机将课文中对第3个小孩的描述的句子用小黑板出示:他赶紧跑过去,接过母亲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拎着走了。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开始点学生读评议,再同座互读上台表演读,小组竞赛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是爱父母的。然后我问小孩:明明有三个儿子,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小孩?小孩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说:三个儿子,有两个不心疼自己的母亲,看到自己的母亲提着那么重的水却不帮母亲提,只知道表演自己的节目给人看。只有一个儿子是心疼母亲,孝敬父母的,所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我接着问:你喜欢那个小孩?为啥?一小孩说:喜欢没有啥特别地方的小孩。虽说他没有特长,但他知道孝敬母亲。特长可以花钱去学,而孝心是无价之宝。爱父母,不是在父母需要帮助、关心的时候去展示自己的特长,而是帮助父母做事情,减轻他们的负担。小孩们都说要向帮母亲提水的小孩学习。就这样在读中,小孩们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道理。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在办公室讲述自己教学这课的感悟,为小孩们终于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而高兴。没有想到我们同室的老师说,如果他们选择儿子,就要那些会唱歌、会翻跟头、有特长的小孩。他们的观点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学习好,有专长,不帮助他们做事、不孝敬也无所谓。他们说其实小孩们长大了也享不了小孩们啥福,只要他们过的好,不找麻烦就够了。我当时心里一惊。不要孝敬父母、没有啥专长的小孩,情愿要有能力,对自己不关心的小孩?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中没有爱的人,那他在社会上也会有啥作为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人士,只有心中充满爱、充满责任,他才会尽职尽责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一定要选择帮助母亲提水的儿子。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那没有啥特别地方却知道帮母亲提水的小孩。我的教育目标是让小孩先学会做人再才是成材!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元通小学 计中华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省府路小学 蒋美玲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故事感人肺腑、生动有趣。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母亲,当他们的母亲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母亲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啥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母亲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啥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母亲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 ,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教学设计时,在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母亲眼中的儿子是怎么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母亲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办法:

  ⑴ 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 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 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母亲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啥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母亲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母亲。

  ② 将儿子的行为跟母亲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母亲在干啥?” 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母亲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母亲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母亲,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 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也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小孩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3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 邹丽慧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呢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母亲,看到母亲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母亲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啥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母亲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母亲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小孩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积极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小孩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小孩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小孩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啥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小孩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呢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小孩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母亲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母亲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母亲,你的心理会想些啥?”;“如果是你的母亲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啥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小学 陆 雯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进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小孩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学生之间一个扮演母亲,一个扮演老爷爷,帮助小孩“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啥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 “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啥?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呢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孩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4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小孩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5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母亲,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母亲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啥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母亲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虽说不用给小孩讲大道理,不去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可是文本的价值导向是明显的,怎样让小孩在读文中去体验,进而有所悟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1、从课前导入入手,以情激qing,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跟小孩们说:“以往都是你们读书给老师听,今天就让老师好好地给你们读一篇文章。”这一说,旨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我动情地为小孩们朗读了《母亲喜欢吃鱼头》并让小孩们说说听出了啥,当一个小孩说他“听出了母亲爱自己的小孩”之后,我也趁势让小孩们谈谈 “我们能为自己的父亲母亲做些啥呢?”小孩们畅所欲言,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去谈谈怎样对待父母,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了前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母亲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母亲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母亲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小孩,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母亲则认为自己的小孩没啥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母亲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母亲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到三个母亲的话自己读读,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然后指名读,读完后采访:“这位母亲,别的母亲都在夸自己的小孩,您为啥却说自己的小孩没啥特别的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小孩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母亲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母亲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小孩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在简介自己的小孩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带着这种理解再读母亲的话,就能读得有滋有味啦。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另外两个母亲的话,学生已经有法可依,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另两个母亲的骄傲自豪的心态用朗读表现出来。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母亲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小孩学会了学习办法,能根据办法自主学习。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啥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母亲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此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个句子让小孩们读一读,联系一年级时念过的《三字经》里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想一想。于是,不用再揭示啥道理,小孩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有“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的信念。若每堂课都能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放光、小手常举、小口常开”,也许离理想的语文课堂也就不远了。这是我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 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母亲,当他们的母亲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母亲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啥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母亲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母亲眼中的儿子是怎么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母亲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办法:

  ⑴ 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 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 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母亲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啥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母亲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母亲。

  ② 将儿子的行为跟母亲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母亲在干啥?” 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母亲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母亲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母亲,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 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也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小孩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6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母亲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也厚重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研究,揭示文本主题

  “明明是三个儿子,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母亲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二、教学时,我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三个母亲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先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小孩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我设计了让小孩当作是母亲,读一读母亲夸奖儿子的话。然后随机采访“母亲们”他们在夸奖小孩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得?学生说的话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为我的儿子骄傲!我为我的儿子自豪!我的小孩是最棒的!......”在读第二个母亲夸奖自己小孩的话时,我改变了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然后随机找学生来评价他“你认为他读的怎样?”到了第三个母亲那里,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那个母亲的心情,学生说出了那个母亲心情平静、平淡,那个母亲很谦虚,而且学生真的读出了这样的语气。

  这节课让我很欣慰的是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读得有感情,在课堂上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才没的说,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就很容易能调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个儿子》这一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发挥得体。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7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母亲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母亲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小孩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母亲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也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小孩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妈妈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到三个小孩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小孩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办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办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啥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啥?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呢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母亲。”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母亲,他知道帮助自己的母亲。”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母亲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小孩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啥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孩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下面是《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范文!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母亲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母亲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小孩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母亲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也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小孩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妈妈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到三个小孩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小孩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办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办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啥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啥?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呢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母亲。”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母亲,他知道帮助自己的母亲。”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母亲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小孩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啥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孩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9

  篇一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小孩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篇二: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母亲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也厚重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研究,揭示文本主题

  “明明是三个儿子,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母亲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二、教学时,我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三个母亲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先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小孩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我设计了让小孩当作是母亲,读一读母亲夸奖儿子的话。然后随机采访“母亲们”他们在夸奖小孩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得?学生说的话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为我的儿子骄傲!我为我的儿子自豪!我的小孩是最棒的!......”在读第二个母亲夸奖自己小孩的话时,我改变了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然后随机找学生来评价他“你认为他读的怎样?”到了第三个母亲那里,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那个母亲的心情,学生说出了那个母亲心情平静、平淡,那个母亲很谦虚,而且学生真的读出了这样的语气。

  这节课让我很欣慰的是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读得有感情,在课堂上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才没的说,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就很容易能调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个儿子》这一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发挥得体。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10

  一、 教材分析和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母亲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母亲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啥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母亲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三个儿子》语言十分浅显,但在浅显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因此在教学中无需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课文的思想内涵,只要能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能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能从第三个儿子的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的身上。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与渔”,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主机,让小孩们的心灵得到了真实的体验。在这样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镇青年教师比武大赛中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思考和大家交流探讨。

  二、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 创设生活情境、以图设疑

  1、 创设生活情境

  师:小孩子,你们在家里会帮父亲母亲做些啥事呢?

  生:扫地、烧饭、洗碗……(生自由说)

  师:你们真能干!那还记得你的父亲母亲是怎么样表扬你的吗?

  生:夸我很懂事,很乖,已经长大了……(生自由说)

  2、 提高要求:你能把母亲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生自由表演)

  3、 课件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小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谁,他们分别在干啥?

  生:有三位母亲,两个母亲在吃力地提水。

  生: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在自顾自地展示歌喉(课件导入歌声);一个在翻跟头(课件出示动作翻跟头);最后一个在帮助母亲提水。

  师:小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同样你们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哦,谁开口讲话了?讲了啥呢?

  (课件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到一个儿子。”)

  师:咦,明明图片上有三个儿子,为啥老爷爷却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呢?’

  4、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询问学生在家的表现,然后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回忆父妈妈的夸奖,一下子就使小孩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小孩们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同时,在回忆母亲的话,讲述母亲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小孩们把母亲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小孩而感到骄傲的母亲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小孩们的面前。最后利用课件导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在自主观察、探讨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点、难点:‘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到一个儿子呢?’

  为啥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把握住了重点,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 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师:请小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课件出示:请你这样做)

  1、 标出课文自然段,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流利,并圈出难读的生字词语。

  2、 同桌互相讨论讨论:你能用啥办法把这些生字记住。

  3、 读后请思考:在三个母亲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啥样的?用横线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自己当成母亲读一读,读出感情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但却必不可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认识生字、生词是顺利进行阅读的前提。所以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型。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一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自主虚拟主机。通过小孩们自读课文、同桌互相讨论等方式自学生字,找到了三个母亲夸奖小孩的话,并在此基础上自悟出自己就是母亲时的语气和神态。

  4、 交流反馈

  ⑴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胳膊  嗓子  拎着水桶  聪明  走走停停  沉甸甸

  师:你能当当小老师,提醒一下其他的同学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需要注意些啥?

  生:“胳膊”读轻生,“嗓”为平舌音,“拎”为前鼻音……(生自由说)

  ⑵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赛读、开火车、齐读)

  ⑶课件出示多音字(晃荡  明晃晃)

  师:这一对词语你还能读吗?总结“晃”为多音字。

  (三) 朗读交流,体现阅读乐趣

  反馈:在三个母亲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啥样的?你都在课文中找到了哪几句?

  (课件出示前两位母亲夸奖自己小孩的话)

  “我的儿子既聪明也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请几位小孩子来读读这两句话,大家听听,他们把自己当成母亲了没有?

  1、 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母亲,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啥?

  生:我在想,我的小孩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小孩很能干。如果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我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生:我认为我儿子是一个天生的歌唱神童。

  2、 交流提高

  交流一   师(面带微笑):我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母亲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学生自己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展示给同桌听听。(同桌互读两位母亲的话)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当当母亲,来自豪地夸夸自己的小孩!(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小孩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为母亲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母亲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小孩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在简介自己小孩的时候是怎么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自由练读,提供朗读提高的虚拟主机。

  交流二   (利用课件,出示第三位母亲的话:“有啥可说的,他没有啥特别的地方。”

  1、 提出疑问  前两位母亲都夸奖自己的小孩,第三位母亲却啥也没有说,这是为啥呀?

  2、 找到情感共鸣:这个母亲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3、 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这位母亲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两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位母亲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映是多元的,对不同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就非常必要了。

  (四) 自主发现,细小见真情

  1、 自读发现:三位母亲是在干啥的时候夸自己的小孩的?(生:井边打水时)打完水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也发生了啥事呢?自由读7、8两节,想想你有啥发现?

  (课件出示第8节)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母亲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2、 指名个别读,再齐读

  师:读了这段,你有啥发现吗?

  生:水很重。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水很重?

  生:水直晃荡,三个母亲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水的重吗?

  3、 朗读提高(男女赛读  齐读)

  [设计意图]  自主发现是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的内容,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小孩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一个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让学生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没有啥特别的”儿子和另外两个儿子的鲜明区别,体会儿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 这样重的水桶,三个儿子看到了,他们分别是怎么样做的?请小孩子们自己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设计意图]  动手动脑,读读划划,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五) 体会感悟  挖掘内心想法

  师:如果你看到母亲提着这么种的水桶,你会怎么样做?

  生: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帮母亲。

  师赞扬:你真是一个好小孩!课文中三个儿子看到了,他们也是怎么样做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一个小孩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一个小孩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小孩跑到母亲跟前,接过母亲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看到这三个小孩的做法,你体会到了啥,有啥想法吗?

  生:我体会了第一个小孩翻着跟头的本领很大。

  生2:我体会到了第二个小孩唱歌很动听。

  生3:我体会到了第三个小孩很关心疼爱自己的父母。

  ……

  师小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都很大,但他们却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有啥特别,但其实他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能够?(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希望小孩子们能够像第三个儿子那样把他发扬光大!

  (六) 开拓思维  发挥想象

  师:你能像课文中“一个(只)……一个(只)……一个(只)……”的句势来练习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师提示: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可以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生1:一只小猫在美美地吃鱼,一只小猫在拼命地抓老鼠,另一只小猫在太阳下懒洋洋地打瞌睡。

  生2:一位老爷爷在打太级,一位老爷爷在舞剑,另一位老爷爷在慢跑。……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这个句型的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虚拟主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无比。

  (七) 回顾课文  落实重难点

  师: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老爷爷为啥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呢?他看到的这个儿子指的是谁呢?

  生:老爷爷眼中的儿子是第三个儿子,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是孝敬父母的。

  (八) 总结课文  情感升华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到这里,王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为人子  方少时  孝与亲  所当执(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体验的升华。此时,不需要干涩说教,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不在简单到认识文章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这个意义世界。因为,文本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

  (九) 课外延伸

  最后老师还还给大家布置了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1、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

  2、 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这时铃声响起)

  三、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就草草收场;在练习说话时没有很好的引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11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母亲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母亲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啥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母亲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上容易感到疲倦,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既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也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朗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欣赏课文,理解为啥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学习重难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感情。学习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谈话:上节课我们和好多生字交了朋友,在生字王国里也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我们现在来找一找自己的朋友,好吗? 2、              听音找朋友,认读生字。 3、              我们再来听听,三个儿子是怎么样表现的?       学生分别上台“找朋友”认读生字。

  二、师生互动,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课件,听课文录音,再想想为啥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 2、              讨论:这三个儿子分别有啥特长?第三个母亲为啥说她儿子没有啥特别的地方? 3、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刚才讨论的结果。 4、              听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朗读,体会三位母亲说自己儿子的语气,分别模仿。 5、              指名学生朗读第八至十一自然段,思考:三个儿子见到自己的母亲在提水时,分别是怎么做的?读时语气应有啥区别? 6、              自由模仿朗读并回答,做书后练习。 7、              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提水很辛苦(做上记号)。 8、              听录音最后两个自然段,回答“为啥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 9、              分大组朗读并评价,请一半学生朗读,另一半学生评价,哪些读得好,哪些需要改进。 10、配上音乐,全班有感情朗读。 1、学生观看并思考回答。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学生代表说讨论的结果。 4学生模仿。   4、              边聆听,边思考问题举手发言。     5、              模仿朗读,做练习。 6、              回答,并做记号。 7、              学生回答,体会老爷爷的心情。   9、一半学生读,一半学生积极评价。   10、全班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发展口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同学们,我们都来当一回记者好吗?分组采访,聊聊自己见到的,或是亲身经历的帮父母分忧的事迹。 2、                                                                      各组之间相互交流采访心得。   1、                                                                      学生纷纷采访。     2、互相交流采访心得。

  四、总结全文,延伸体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各组分别排演。 学生准备排演。

  教学反思:1、读中感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没有给小孩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是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感悟。例如:在进行初步感知时,我抓住三个妈妈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的体验。同时,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以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引导学生用充满个性化、活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灵深处想法。2、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啥?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呢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3、联系生活,培养合作精神。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小孩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三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啥不足的地方。还让学生排演这个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参与性不高,小组长没有安排好等,今后在这方面努力改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12

  语文课堂情境化 学生感悟更深远──《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古寨小学 董俊杰

  自课程改革以来,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成了数学课堂的杀手锏。教师们根据知识特点,选择一个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尽快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么高效的环节设计,怎么就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大显身手呢?在教学《儿子们》一课时,我尝试创设了一个悬念横生的故事情境,课堂效果显著。

  一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

  这节课,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喜欢听故事的同学请认真听:有一位国王,他没有儿子,当他上了年纪以后,他就想找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年轻人做他的干儿子,将来就让他来继承王位。于是,有一天,老国王化装成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来到了民间。那么,老国王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孝敬父母的干儿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页,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有了这样一个小孩们喜欢的故事做开头,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们急于知道选皇子的结果,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对于生字的认识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接下来,我也一环紧扣一环地设计了几个与情境有关的问题:

  1、老国王来到民间,正好遇到了谁?

  (三个正在谈论自己儿子的母亲)

  机不可失,老国王可要好好听听。

  2、三个母亲都说了些啥?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我简单提示:母亲在谈论自己的小孩时会是一种啥样的语气?

  3、听了三个母亲的话,如果你是老国王,你会选择谁做干儿子?为啥?

  这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选第一个,有的说选第二个,却很少有说选第三个的,为啥呢?学生说:因为他的母亲说,他没有啥出奇的地方。

  于是我说:“到底该选谁呢?老国王犯难了。正好,这时候三个儿子都从远处跑了过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表现吧”。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大声朗读。

  4、为啥明明有三个儿子,老国王却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他看到的也是哪一个儿子呢?

  这时,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马上给他们一个小组讨论的机会,接下来的交流,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的同学说:“因为第三个儿子帮母亲提了水桶,所以老国王就看到了他。”还有的同学说:“ 前面两个儿子虽然表现也很好,但只有第三个儿子帮母亲减轻了负担,所以只有他是一个真正的儿子。”……

  “是啊,只有关心母亲、体贴母亲、心疼母亲,肯帮母亲做事的人,才是真正孝敬母亲的人。”我适时做了小结。“那么现在你猜,老国王到底会选择谁做干儿子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第三个儿子!”

  5、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呢?

  今后,你准备怎么样表达对母亲的爱?……

  一节课就在这个情境化的故事中结束了,从妈妈节大家给母亲所送的礼物中,能够明显的看出,同学们已经知道,真正爱母亲,就应该多帮母亲做实事,多为母亲的健康、心情考虑,而不只是讲一两句空话。这真让人感动。

  所以我想,贯穿始终的故事情境,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它像一条飘逸的红丝带,牵引着同学们走入课文深处,走入心灵大门。

  让文本、阅读、生活融为一体──《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仙师附小 陈爱霞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比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小孩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尊重语文 尊重学生──《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保塔实验学校 关祥荣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也”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习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母亲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平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啥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啥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母亲,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母亲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母亲,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虚拟主机;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习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13

  自主学习,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个儿子》教学实践和反思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吴滢

  生活化,同时也是富有乐趣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灵活,拥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让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阅读也不例外,如果能让小孩们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也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虚拟主机,让小孩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母亲,当他们的母亲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母亲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啥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母亲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过程 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孩子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孩子,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母亲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4、提高要求:你能把母亲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5、导入  新课:今天,有三个母亲也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母亲表扬小孩的话。

  『设计意图』: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小孩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呢,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母亲的夸奖,马上就使小孩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小孩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母亲的话,讲述母亲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小孩们把母亲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的小孩而感到骄傲的母亲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小孩们的面前。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母亲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小孩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母亲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就当成母亲,去读一读,母亲的话,读出母亲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母亲的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小孩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母亲夸奖小孩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母亲来读,读出母亲的语气和神态。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母亲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母亲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也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孩子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母亲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母亲,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啥呀?

  生:我在想,我的小孩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小孩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我为我的小孩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母亲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小孩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母亲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母亲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小孩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在简介自己的小孩的时候是怎么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虚拟主机,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母亲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母亲是怎么说自己的小孩的?也请几位小孩子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母亲读的怎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母亲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母亲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母亲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电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小孩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母亲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母亲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母亲的话。:“有啥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母亲都夸奖自己的小孩,第三个母亲却啥也没有说,这是为啥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母亲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设计意图』: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母亲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小孩学会了学习办法,能根据办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母亲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啥事情?请小孩子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啥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啥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设计意图』: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小孩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到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小孩内心的想法。

  小孩子们,看到这样的小孩,你体会到了啥呀?想说些啥?(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小孩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母亲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母亲,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小孩,才是真正的小孩。

  4、拓展练习:这个母亲还会和老爷爷说啥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小孩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两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啥不足的地方,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为啥只有一个儿子?全班讨论,共同提炼出中心思想。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小孩,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小孩。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小孩?为啥?

  你觉得该怎样孝敬父妈妈?

  说说你是怎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设计意图』:我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小孩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是呢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导进行小小的辩论。设计第二、三个问题,出于联系实际的生活,激发小孩们孝顺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三、教后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孩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孩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孩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 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例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孩们回忆“你的母亲是怎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进而导入  课文“这里也有三个母亲在夸奖自己的小孩,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积极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悦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进而激发出学习的不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小孩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推荐站内搜索:成人高考报名时间、2018年二建报名时间、自考政策、研究生十大最烂专业桂林山水作文400字、苏州大学考研分数线、成人高考报、公务员考试题库大全、北京成人高考网、河北教育考试院自考成绩查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45967.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