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教案(通用4篇)说数教案(通用4篇)说数教案(通用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说数教案(通用4篇)

说数教案(通用4篇)

说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

  2、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办法:

  分析讨论法

  教学设想: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写《说数》就是要揭开这位美丽女王神秘的面纱,亲睹其绝代风华。

  二、分析

  一篇科学散文,1999年8月8日在《文汇报?笔会》发表

  数学是思辨的科学,素以抽象艰深著称。其实,数学之思辨基于逻辑公理系统,如能按部就班循序而进,就可以化难为易。抽象源出于实际,而也应用于实际,如能从其原型说数,就可以具象思维来理解抽象原理。

  比如,虚数和复数本为数学中较难的内容,有的大学生也视为畏途,但一些读过《说数》的中学生却能津津乐道,并提出问题。

  也如山东有一位青年作家、诗人路也,她说:“以前不知道数学如此之美,如果我在中学时就读过《科学是美丽的》,定会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圆周率的奇妙令人惊叹不已,于是Lenovo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中的小诗《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科学家与诗》一文中对此诗评论道:“那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Lenovo,出人意外。”今后赏月,你也许会想到“o”了。

  以数入诗还有一个理由:诗与数学相似。好诗就如清澈的水晶那样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数学的逻辑公理系统也是通体透明、一尘不沾的。诗人与数学家是心灵相通的一对同命鸟,否则数学界怎么会也出了一位“普希金”呢?(见《科学是美丽的》,上海教育出版社)

  结论:抽象艰深如数学,尚且能作为题材写科学散文,还有啥不能的呢?

  三、讨论

  1、《说数》中引用了诗文,有啥作用?

  答:适时应景地引用诗词能使文章生色、读者生趣。冶真善美于一炉,乃科学散文之真谛。

  2、科学对于现代美有啥作用呢?

  答:在某种意义上,科学是现代艺术的催生者。比如,照相术的发明是欧洲古典写实派美术向印象派、抽象派……转化的契机,毕加索后期的一些作品受到高维几何虚拟主机的启发。有兴趣的读者可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3、“科学求真,真中涵美”,“神州五号”的升空、中国宇航员的登天,这当中涵着美吗?这些也是啥美呢?

  答:庄子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亦若是则已矣。”航天使神话成真,即为大美。

  4、《说数》讲零时说:“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讲圆周率时说:“最近利用电脑算到小数点后两千亿位!但比起‘此率绵绵无绝期’来,连沧海一粟也不如。”两处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啥作用?

  答:用的是拟人法。将零比作王者是直接拟人,将圆周率与《长恨歌》类比是间接拟人。如果没有读过《长恨歌》,后者的类比是想出不来的。将较抽象的对象比拟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有便于理解的作用;而且运用得当,也可以增添文采。

  5、以前都说自然数含零,现在也说不含零,这是为啥?

  答:据《辞海》“自然数”款,自然数不包括零。零独具一格,其来有自。0的引入比123……要迟得多,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6、零既在实数轴上也在虚数轴上,为啥?

  答:零是实数轴与虚数轴的交点,它既在实数轴上也在虚数轴上。这可以从两方面看:(1)整个复平面是连续的,零的左右连续性说明它在实数轴上,零的上下连续性说明它在虚数轴上;(2)分别取x和-x的平方根,然后令x趋向于0,这两个平方根就分别沿实数轴和虚数轴按同样方式以0为极限向它逼近,所以零确实是既在实数轴上也在虚数轴上。

  四、课后作业

  做《优化设计》练习

说数教案 篇2

  4.

  1 .文本全解。

  (1) 作者简介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 1929 年 11 月出生。 1948 年 5 月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 1949 年在溧阳参加工作, 1956 年考入浙江大学, 1959 年被选拔提前毕业,留校任教。 1980 年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在纽约理工大学做访问科学家。 1983 年起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工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等职务,从事微波数码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1990 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负责高温超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沈致远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十多篇学术论文。主要专业著作有:《微波技术》 (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9 年出版 ) ,被国内高等学校有关科系长期用作教材; 《高温超导微波电路》 (1993 年在美国出版 ) ,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等校选作博士研究生教材。在微波技术、微波应用及高温超导应用等领域中有多项发明,现拥有多项美国专利。

  近年来沈致远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 1998 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天趣园》专栏,发表科学散文及随笔,题材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等方面。这些文章结集为《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年出版,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创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 基本解读。

  纯粹的数字在一般人眼中实在是枯燥乏味,所以一般人不太愿意跟数字打交道。而本文作者却对数字津津乐道,从自然数到负数、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

  作者“说数”最具形象性的手法是引人数的实物原型,如自然数的原型可能是人的十个手指,负数的原型是债务;分数也有原型,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甚至复数和虚数也有实际的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利用虚数代表虚功。有了这样一些原型作依托,原先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概念,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数字当中还隐藏着自然界的无穷奥秘,例如零的发明,圆周率的“此率绵绵无绝期”,都同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中对此作了重点简介,让人不由为之惊叹。

  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文中所引的《圆周率》和《零赞》两首小诗,幽默风趣,如同明灭闪烁的两颗明珠,使略显沉闷的行文活泼灵动。

  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呼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下面是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的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它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自然数→ ( 正数 ) 、负数 → 零→ ( 整数 ) 、分数呻 ( 有理数 ) 、无理数→ ( 实数 ) 、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

  从第 1 自然段指出自然数是数学之起点,到第 14 自然段说明上文所举不过是人类至今的认识,期待数的发展史有“更新的篇章”,作者指点江山,气度不凡,行文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3) 精华鉴赏。

  善于运用各种办法来说明事理,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中对于圆周率的详尽简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首先将圆周率与整数、分数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无理数“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其中也将圆周率信息量的不限与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信息量的极其丰富却终究有限作比较,让人为之惊叹。接着也引用作者的小诗《圆周率》,形象地表现了圆周率之独特个性。然后简介了人类一直在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数值,却终究不可穷尽的事实,让人为之震撼: “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 ! ”关于圆周率的简介,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字中包含的无穷奥妙,感受到了看似枯燥的数字中蕴涵的诗情画意。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基本内容,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参考答案:可参看“基本解读”。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住本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一些把抽象事理说明得生动具体的技巧 , 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办法是举例子,前面“问题探究”具体分析的关于圆周率的简介就是一个最详尽的例子。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下面的一些办法:

  比喻。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

  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

  作比较。如把圆周率不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

  这些办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试想,如果删去运用这些办法简介的内容,全文将会显得空洞浮泛,读来味同嚼蜡。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数学的美,从全局去把握本文的深刻性,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对称美。如第 4 自然段中“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 ! 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如第 4 自然段中“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 4 自然段中“— 1 的平方根是啥 ? 这可不好办 ! 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号规则是:正正得正,负负得正,任何数的平方均为正数,据此— 1 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 ! 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举例略。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领会文章语言的特色,体会数字的巧妙。

  3 .相关资料。

  零——始于何时何地

  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呢,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 1700 年左右, 60 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 360 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 300 年, 巴比伦人开始用作为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

  数学美的主要内容一般反映在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方面。

  高等数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内容和含义高度抽象深刻,符号也愈益丰富。

  当你掌握了这些语言的时候,就更能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精练、准确、简洁、无懈可击,更了解数学美。据说,大数学家高斯有一个思维特点,他的著作力求简洁、清晰、优美,他时常提醒、要求自己“把每一种数学讨论压缩成最优美简洁的形式”。

  奇异美就是数学文化中的创造性美。培根说: “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某些奇异 ! ”的确如此。奇异美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理数稍一扩张,新数就被称为“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数就被叫做“虚”数。实数之后出现“超实数”,复数之后出现“超复数”,有穷数之后也有“超穷数”。

  和谐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和谐就是一个度,是一种中庸的最佳状态。比例是关于模数与整体在测量上的协调。比例给人一种和谐,莫过于黄金分割法。

  数学所讨论的宇宙,远比现实的所谓宇宙宏伟雄大;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三维虚拟主机,而数学则是把三维虚拟主机作为一部分的四维虚拟主机、五维虚拟主机…… n 维虚拟主机。数学是一座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想像的华丽宫殿,站在这个无比庄严、宏伟的宫殿前的数学家们, 以崇敬赞叹的目光远眺着它的壮观、它的美妙,那些能够感受到这种数学美、宇宙美的人,是可以被称之为爱因•斯坦所谓的“有宇宙宗教性的人”。

  品读科学之美丽

  詹克明

  用了几天时间通读完《科学是美丽的》全书,首先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广博的知识。全书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各基础学科中几乎所有的科学前沿问题,同时还兼顾哲学、艺术、经济、环保、医学以及社会等诸多问题。如数学中的数论、群论、分形几何、大数定理;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夸克、超弦、时间虚拟主机、真空起伏、冷核聚变、碳纳米管;天体物理中的宇宙年龄、黑洞、大爆炸理论、地外文明;生物学中的 dna 双螺旋结构、盖娅学说、克隆风波、基因食品、蚂蚁社会;环保学中的杀虫剂残毒、红树林保护;经济学中的知识经济、不可预测性;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人工智能;还有诸如当今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等问题。这些大多是近年科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作者不仅能够对这些艰深问题用浅近通达的文字表述,还能不失其科学内容的准确性,这点是很难得的。如今,面对高度分化、无比艰深、无比庞杂的科学分支,任何一个通才的知识掌握恐怕都难以应付。沈致远先生并非理科出身,也长期在工业界供职,其学识竟是如此渊博,何以如此 ? 我体会,首先在于他对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永葆童稚好奇之心的人才会在谋生之余, 出自本能地保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时刻跟踪科学全局的最新进展。正是这种非功利的知识追求成就了沈先生如此全面的学问功底。再者,作者素有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意从一些最具权威性的报刊科学专栏或科学书籍中选取素材,力求其科学内容准确可靠。比如,作者直接参考《纽约时报•科学时代》版的文章就有 12 篇,此外还有《科学新闻》、 《物理世界》等杂志,这些期刊一般都比较严谨。除此之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作者都有一些各个科学分支的朋友,据我所知,有些还是这些领域里颇具权威的知名学者,与他们的互相切磋无疑会加深这种科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散文虽不同于科普文章,但从沈先生这本书中,广大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无疑会获得很多全新的科学知识。

  最值得推崇的是,书中有许多颇具匠心的篇章,作者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自己的精彩思维。如 ( 竹木前缘》,作者能从中国算盘结构中看出它是“五进位和二进位之混合制”,并使用了 二浮点制”等本质特征。在《毛笔与电脑 ) 中,作者指出“整个毛笔几百根毛就有上千个自由度”,使得电脑绘图软件很难实现毛笔的功能。从现代科学眼光来审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有许多居家常见的东西却有着无比深奥的科学内涵,它们看似简单,却是复杂无比,以至处理起来,连最先进的电脑都束手无策。我曾听到方毅先生说起, 中国围棋就有这种特异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电脑可以大败世界冠军,但在中国围棋上它未必赢得了业余棋段的少年棋手。书中《蝉与数论》是篇奇文,它从“蝉的生命周期为啥偏偏是质数”中看到只有昆虫的生命周期为质数年数时才能在出土时尽可能少地遇到天敌的捕杀。再如《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作者从人眼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区域,它们各有不同的感知灵敏特性,按此解释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为何会时隐时现。

  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常会风闻一些科学发现的幕后新闻,如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一些不公正;冷核聚变中违反科学研究常规的近乎闹剧行为; 以及“测不准原理”发现者海森伯与德国纳粹的瓜葛……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确切的科学史料。它警示着科学家应该有怎么样的道德人格,这在今天的中国科学界尤其重要。那些力图避开同行科学判定却热衷于谋求行政首脑支持与媒体宣传鼓噪的人,总要时不时地推出一场闹剧,名利双收之后偃旗息鼓再无声息,为有识之士所不理、不信、不屑。

  科学求真,艺术尚美,《科学是美丽的》书名涉及到一个“科学与艺术”的大问题。此类话题近年来十分热门,著名学府曾为此召开过国际性专题研讨会,科学大师与艺术大师们也曾强强联手出版过大型专题画册,热心人围绕这一交叉领域奋力挖掘,竭力将文章做大做足。只是眼下成果还很有限,多涉及到一些浅层联系,尚未取得深层次的重大突破。由于两者的本质差异,科学与艺术毕竟不存在像“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自然哲学”那种直接的血缘联系。

  大自然本无所谓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刚孵化出的昆虫“就地聚食”先吃掉妈妈的肌体,非洲猎豹扑杀草原上的野牛幼仔, 以及痈疽溃烂、尸身腐败,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它们与绚丽的花朵、多彩的贝壳同在,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真实。科学必须真实地反映大自然, 因此它必然受到这种客观性的约束,但科学毕竟属于人类思维的产物,故也有其主观性的一面。正是这种主观性容纳着人们对它的理解、赏鉴与迷恋,作为一种个人感受, “科学是美丽的”正是寓于这主观性层面之中。 

说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发展,进而认识科学发展无止境的规律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数学的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学会去发现并表现数学中的美;学会取长补短,懂得文学修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相通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了解数的发展,领会一种科学的精神。

  难点:探究科学家笔下的数何以有如此魅力。

  【教学设想】《说数》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设计的重点不仅仅是局限于让学生认识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认识数的美、科学的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通过学生的大胆创作,更进一步地领会文章的妙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简介了哪些数?请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大括号的形式标示出来,并口头作出说明。2、模仿文中咏数的诗,选择其他数字或数学符号写一首小诗。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数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请同学们分析文学语言中“数学术语”的妙用。

  例1、这两种人不能划等号

  2、今天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3、不管三七二十一

  4、三下五除二

  5、人生的坐标 学生交流、发言、补充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阅读量少,因而对文学作品中的美缺乏感悟,而现在要去体会科普小品中的美更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导入语要注意联系现实,引发兴趣,强化讨论。

  二、认知与领悟

  让同学带着问题快速阅读:

  ⑴文中简介了哪些数?按其出现的先后一一圈画。

  ⑵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大括号的形式标示出来。

  明确:

  自然数

  整数负号自然数 

  有理数        零

  实数        分数

  复数   无理数

  虚数

  (3)从数不断被认识的过程看,你觉得科学发展有啥样的规律?科学发展需要怎么样的一种精神?

  明确: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明确:科学需要发现,需要想象,需要创造。

  分两大组,快速阅读原文,圈画有效信息。

  一学生上黑板标识

  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 

  引导学生进入数学领域,感受数的变化和发展,举一反三,以小见大,进而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需要发现,需要想象,暗示了科学与文学的相同之处。

  三、鉴赏与探究

  一、数是奇妙的,但数也是美丽的。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沈致远先生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笔下数并非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相反,充满乐趣,富于美感。那么,作者是用了哪些办法去表现数学的美的呢?”

  圈划明确:

  (1)借用佛家语说明零的原型(2) 用“雁翅排开”“众星捧月”比喻数轴、复平面

  (3)用诗来表现圆周率、零的特点

  二、援例探究:聚焦《圆周率》和《零赞》两诗,感受数学之美是怎样用诗诠释的?

  明确:《圆周率》化用前人诗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可谓妙合无垠;

  明确:以中秋明月喻零,皆为圆形,得其形似;也因零“成十倍地赐予别人”,而月亮把光芒洒向大地,得其神似,可谓形神兼备。(自圆其说即可)

  三、深入思索: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啥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

  提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⑴、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客观)

  ⑵、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会去发现并感受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领悟科学,进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主观)

  学生

  阅读圈划

  概括说明

  学生自读两诗,并从诗之美与数之美相结合的角度进行鉴赏。

  讨论

  交流 

  深入文本,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怎样把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数学写得如此魅力不限?并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进行鉴赏和归纳。

  通过诗歌鉴赏的方式感悟和品味诗,既是温故知新,也是对数字之美的再认识。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出的观点,懂得文学修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相通之处。

  四、拓展与应用

  1、简介关于圆周率的一首打油诗,了解数字与文学间的相通之处。

  2、回顾《爱因斯坦和艺术世界》一文,思考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素养。

  3、科学家们能把数表现出如此的魅力,今天我们也要尝试来发现并表现这样的美,选择一个数或一个数学符号,写一首小诗。

  聆听

  讨论

  交流 

  侧重于对主旨的再认识,通过实践来感受数学之美,文学之美,生活之美。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邓稼先》—杨振宁。

  2.鉴赏《指数的威力》等文章。

  3、做好关于科学家的摘录卡。     教师讲述作业设置的目的 感受文字的美和科学的美,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科学素养。

  【补充资料(一)】

  作者沈致远简介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年。1980年应邀赴美,先在大学任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担任杜邦院士(dupont fellow),从事高温超导数码学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业余爱好:思考、阅读、写作、艺术、诗词、书法、园艺、摄影、旅行。

  【补充资料(二)】诗作赏析

  ≈(约等于)

  你是一泓清水                      

  在微风的吹拂下                    

  漾开了涟漪                    

  在这细微的涟漪里

  映照的却是横无际涯的海洋

  你是双飞的乳燕

  在湛蓝的天空里

  舒展着翅膀

  在这单薄的翅膀上

  装载的却是寥廓无垠的苍穹

  7

  横折

  一个简单的笔画

  你却能让我想起

  浩渺的夜幕下

  连缀成勺状的北斗

  让我想起

  飞架银河的鹊桥上

  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让我想起

  小时候割稻用的镰刀

  和把腊肉挂在屋檐底下的木钩

  简单如你

  却给人如此美丽的想象

  平凡如你

  却是乐谱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

  【补充资料(三)】文章选读

  《科学美质疑辩》

  沈致远

  许多人提倡科学美,但也有一些怀疑者对科学美提出质疑。

  朋友从网络中传来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解析彩虹》中译本书稿嘱评。其中提到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这位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的声音在当代也会产生回响。自古以来,明月为诗人所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神话:玉兔舂米,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千古流传,脍炙人口。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景色的是,啥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原来是李商隐自作多情!

  骚人墨客还可以举出更多这类煞景色的事,来证明科学之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

  果真如此吗?我和道金斯一样不敢苟同,试就上述二例剖析之。

  雨过天晴,彩虹当空,艳光四射,确实非常美丽。牛顿的分光实验揭开了彩虹之谜———原来是太阳光折射所致。虹桥、天梯、霓裳羽衣等美丽的Lenovo随之褪色,难怪有人感到失望而责怪牛顿,这是一方面。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牛顿的实验开光谱分析之先河,从此以后,科学家利用这个工具,发现了科学世界中前所未见之旷世奇美。

  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弥漫太空的星云中找到了有机分子,这一重要发现说明,茫茫天宇到处潜藏着生命的种子,原来我们并不孤独。套用王勃一句可谓:“宇内存知己,天外若比邻。”这不是也颇有诗意吗?

  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还发现,遥远星体发出光线之光谱有所谓“红移”———光谱朝波长较长的红端移动,据此先后提出了宇宙膨胀说及宇宙起源大爆炸说。后者表明:原来大千世界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太初时一团灼热的熊熊烈焰,这与盘古在混沌中开天辟地的神话异曲同工。宇宙大爆炸的威武雄壮瑰丽奇美难道比不上区区彩虹?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他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每当想起这句名言,心中就涌起一股不可抑制的激情———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一步好大啊!由登天而激发出的灵感难道还不足以补偿失玉盘之憾吗?苏东坡泉下有知,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诗篇,使他的《水调歌头》不致成为千古绝唱。

  至于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下面是刊登于《诗刊》1998年6月号上我的一首小诗:

  月宴

  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者”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水,人类移居月球更有希望。

  等了这么久/终于盼到了水/嫦娥沏出香茗吴刚烫好桂花酒/玉兔将刚舂好的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熟饭/一起来款待来自家乡/久违的亲人

  我不避嫌在此引用,只是想说明,古典美并不注定要随科学发达而消失。科学时时在开拓新疆域,只要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天涯何处无芳草?”

  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真和美是统一的。

  科学使我们更接近真理,怎么反倒不美了呢?这就是为啥我不敢苟同济慈对科学美的质疑。但是呢我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夜莺颂》。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沈致远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难道画中美人真的活了吗?难道蒙娜丽莎会“变脸”吗?达•芬奇是怎么样捕捉到如此美丽而也神秘的表情的呢?为啥别的画家没有摹仿呢?

  意大利文中有一个字用以描述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所采用的“无界渐变著色法”:sfumato(词根为fume:烟),意思是朦胧似烟凭想象。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浮想联翩,浑然忘我。

  我有幸见到过现藏于巴黎罗浮宫的《蒙娜丽莎》真迹,她那带着神秘微笑的美丽倩影吸引着一代也一代无数观赏者。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最近事态有出乎意料的发展。哈佛大学的一位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列文斯通以科学观点对蒙娜丽莎微笑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

  列文斯通博士是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她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怎样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最近她在写一本关于艺术和大脑的书,编辑建议她不妨学习一些美术史。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过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呢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到这幅名画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啥。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列文斯通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列文斯通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因而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进而显示出笑容。

  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由于视网膜的中心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列文斯通说:“在看她的嘴时,你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其论断,列文斯通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强化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列文斯通如是说。

  别的画家为啥没有摹仿达•芬奇呢?列文斯通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画嘴时不看嘴!达•芬奇是怎么样做到的?仍然是个谜。”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朦胧美和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啥非得要去解密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解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啥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 大师之杰作,岂不大煞景色?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另一些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孰是孰非?唯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无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一班后生在揣摩。

  《文汇报》XX年5月18日

  《指数的威力》

  沈致远

  从前有一位国王与国际象棋冠军下棋,国王问他:“如果你赢了,希望得到啥奖赏?”冠军回答说:“希望陛下赏我大米。”国王也问:“你想要多少呢?”冠军说:“请陛下叫人在棋盘上放米粒,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就这样按照后一格比前一格多一倍的规律放下去,一直放到最后一格为止。”国王心想:小小棋盘一共才那么几十格,能放下多少粒米?就爽快地答应了。几盘棋下来国王输了,马上令人抬来一袋米,对冠军说:“你赢得也不容易,多给你一点算了,就免掉在棋盘上放米粒的麻烦吧。”冠军坚持要按原先讲好的办。国王不能当众食言,只好叫人数着米粒往棋盘的格子里放,不多久就放不下了。国王命一位懂数学的大臣算算看到底需要多少米?算出来的结果把国王吓坏了,不要说一袋米不够,就是将全国粮仓中的米都搬来也还差得远!国王顿时满面愁容不知所措,这时冠军挥挥手笑道:“我宣布放弃国王陛下赐予的奖赏,其实我只是想借此机会

  显示一下指数的威力!”

  指数是同一数的连乘积。比如国际象棋的棋盘共有64格,在这些格子里按指数律放米

  粒,除了第一格放1粒米以外,其余的格子内放的米粒数都是2的连乘积:第二格里的米数

  是2,第三格里是2x2=4,第四格里是2x2x2=8……以此类推,最后一格--第六十四格里

  是2连乘63次,大约等于922亿亿!如一斤米以两万粒计算,就合461万亿斤!将全中国

  的耕地都拿来种稻米,要好几百年才能收这么多。如果将前面63格里的米粒也算在内,总

  数还要增加近一倍!这就是指数的威力,难怪国王不知所措了。

  自然界中有不少事物是以指数律增长的。细菌的繁殖即为一例:细菌一般是以分裂进行

  繁殖的,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如果环境条件适合,往往几小时就增加一倍!这样的

  指数增长要不了多久,整个地球表面就被这一种细菌占满了!但是呢为啥这种灾难从来没有

  发生过呢?原来指数增长只是一种数学规律,能否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还要看物质条件。细菌

  的繁殖需要养料,现实世界中养料是有限的,还有别的生物分享,等到细菌获得的养料将近

  耗尽时,增长就会减缓以至停顿,这种现象称为饱和。

  由于指数增长的速度极快,而且越来越快。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会超过天文数字而趋向

  不限大。所以现实世界中的任何指数增长现象必然会达到饱和。下面是两个实例。

  从事电脑和集成电路工作的人都知道有一条根据经验得出的“摩尔定律”:电脑的运行速

  度及存储容量每隔18个月就增加一倍。这个规律已保持了几十年,迄今为止仍然成立。问

  题是会不会永远保持下去?根据现实中的指数增长必然会达到饱和的原理,就可以断定摩尔

  定律决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具体机制是,电脑速度和存储量的增长都是靠不断缩小集成电

  路晶片上数码元件的尺寸来实现的,目前已经做到比百万分之一米还要小,再继续缩小下去

  就和原子的直径差不多了。小到这种程度,数码的运动规律就要起变化,微观的量子效应将

  起主导作用。到那时不仅摩尔的指数增长定律会饱和,而且照老规矩设计的微电路根本无法

  正常运行。科学家未雨绸缪,已在研究量子元件,为下一代的集成电路作准备了。但不管怎

  样,摩尔定律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

  另一个例子是“信息爆炸”。本世纪以来,书籍、报刊、资料等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每五

  年增加一倍,根据上述同样的原理,这种信息量的指数增长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迟早会

  达到饱和。具体机制是,信息是为了给人利用的,太多了就无法有效地加以利用,到那时信

  息量的指数增长就会受到需求不足的抑制而趋于饱和。

  我们已经看到指数增长的强大威力。科学家日常和指数打交道,想必不会忽视。也不尽

  然,有时不小心也会犯错,下面讲一个因此而闹出笑话的故事。六十年代初,美国一位信息

  科学家(姑隐其名)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发表文章说,人的大脑所进行的智力

  活动都可以通过选择来实现。他举例说明:作家写文章属于高级智力活动,写出来的文章不

  仅要有意义,要符合文法和修辞的规则,还要讲究气势、意境和美等等。但是呢如果有一定的

  选择机制,猴子也能办到!这可真是一语惊人,但他并非开玩笑。他说给猴子一架打字机,

  让它在键盘上任性乱打,这样打出来的东西当然绝大部分是垃圾,但偶尔也会出现一句有意

  义的句子,如果运气特别好,也可能出现媲美于文学大师的佳作。基本思想是:混沌产生一

  切,关键在于选择。只要可供选择的样本足够多,啥好东西都能从中选出来。为简单起见,

  假设猴子在只有d、g、o三个键的英文打字机上任意乱打三个字母,结果共有3×3×3=27

  种不同的可能,其中24个毫无意义,但确实出现了3个具有不同意义的字:dog(狗)、

  god(上帝)和odd(奇)。他进一步设想:事先在电脑中按主观意愿设定选择准则,再

  将无规则的噪声输入电脑,就可以在许多可能的结果中选出你所需要的来。乍看,这是一个

  绝妙的好主意:只要会选择,猴子就能打出媲美莎士比亚之名篇,一片混沌的噪声终究会产

  生出能与莫扎特和贝多芬唱和的杰作来,这岂不是太美妙了!

  但只要算一笔简单的账,就可以看出他那绝妙的好主意根本无法实现。英文共有26个

  字母,再加上空格和常用的标点符号,就算30个常用键吧。假如要选出只有50个字母的一

  个特定短句,用30个键完全混沌地打出50个字母,所产生的可能结果之总数是30连乘50

  次之积,大约等于70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别说猴子一辈子也打不出其亿万分之一,就是

  用每秒运算一万亿次的最快的超级电脑,也要花上200万亿亿亿亿亿亿年!而宇宙的年龄不

  超过150亿年。毛病出在哪里?原来这位仁兄忽视了指数增长的威力。后来他自己也认识到

  了,修正了原来的观点说:不能从完全混沌中选择,而应加上约束。所谓约束就是将那些明

  显不符合选择标准的排除在外。上述同样的例子如果不以字母而是以5000个常用字为单位

  进行选择,就省事得多。由5000字组成包含8个字的短句,所有可能结果之总数是5000

  连乘8次之积,大约等于400万亿亿亿。虽然仍是天文数字,但比前面以字母为单位的少得

  多了,这是因为已把那些不构成字的字母组合全部排除在外。如果再引入文法、修辞等更多

  的约束,就有可能将可供选择的样本数减少到电脑能胜任的范围内,他的这个主意并非完全

  不可行。而且有时在电脑中有控制地适当引入混沌的随机因素,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因为这

  样才会产生出乎意料之外的新东西,才会有创造性。

  (选自《科学是美丽的》XX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6.24

说数教案 篇4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

  课题

  说数

  课型

  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过程

  办法

  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

  运用多种办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数字美、数学美,体会科学艺术的共通性

  重点

  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

  运用多种办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

  难点

  运用多种办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感悟数字美、数学美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文章,找寻嵌入数字的诗,梳理文章结构,并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数字情结的民族。有人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有一百三十首之多。历代诗人以数字入诗更是随处可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教学过程续

  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数字妙用的典范

  数字的背后,更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含义。它是记录人生的足迹。

  例如我们七岁背起书包进了学校的大门,十八岁庄严地宣誓成人。孔子还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这里的数字,成了人生中一道道里程碑,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普普通通的数字原来拥有这样多的寓意,是这么的有趣。那么数究竟是怎么来的?数也是怎样发展的?数还有啥新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准确严谨、情致盎然的科学小品文——《说数》。(在黑板上书写课题)

  二、体裁:科学小品是一种用通俗朴实、形象生动的语言来简介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既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题小做”。它可以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醇郁。具有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

  三、梳理结构

  1.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两个小组的最佳示意图进行投影展示,教师从旁评点。

  2.幻灯片放映教师整理的示意图: (出示卡片,并摆出关系)

  自然数 带负号的自然数 零整数有理数 分数 实数无理数复数虚数 p 3.教师总结:这张作者思路示意图其实就是数的发展史,作者是按数的发展史来安排行文结构、进行“说数”的。

  那么作者到底是怎么样将这个“数”说得准、说得好的呢?他“说数”的语言都注意了些啥呢?首先我们从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特征角度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板书“准确性”)

  四、分析文本(准确性、生动性)

  (一)文章的准确美(是非抢答环节)

  ①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②负数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①错误。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

  ②错误。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总结:“可能”与“恐怕”均是表示“估计、也许、大概”的副词。如果少了课本原文的这两个词,意思就变得绝对化,完全不容质疑了。在科学小品中,经常出现表示时间、范围、可能等的副词,如“往往”、“有时”、“一般”、“可能”、“绝对”、“根本”等。有时说话斩钉截铁,很肯定;有时话说得很灵活、有分寸。这些词恰恰显示了科学小品行文的严谨与准确。

  板书:修饰限定词准确

  教学过程续

  ③整数、分数填满了整个实数轴。

  ③错误。整数、分数只是有理数,实数轴上还有无理数。

  总结:两题都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那么我们在阅读科学小品时,要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板书:信息提炼完整

  ⑤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⑤错误。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作者的概念明确,表述严谨。带负号的自然数不等于负数,两个概念有交集。

  板书:概念表述的明确

  4.教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作家们遣词造句时字字精准,句句严谨。那我们在提取文章信息时,也要注意修饰限定语、信息提炼的完整、概念表述的明确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准确合理的把握文章基本信息。

  (二)文章的生动美(小组讨论环节)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找出文章中生动有趣的描述并谈自己感想。 p

  刚刚我们是从黑板上的点去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特征。做到这几点,仅仅是将“数”说得准了。科学小品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说明文,除了讲求科学性、准确性之外,还得具备小品文的特征——即文学性、生动性。大家读完《说数》后,觉得它跟你平时所接触的数学课本一不一样?它是以朴实说明为主,还是以生动说明为主呢?如果是生动说明,它也是怎么样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的来说明事物的呢?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前后交流讨论,找出课文中生动有趣的描述并谈谈这种描述方式的好处。

  2.教师明确增强文章生动性和说明效果的几种方式。可让学生诵读文中优秀文段或字句。

  【第一组】说明办法:举例子(分数当然也有原型,比如三人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打比方、做比较(作比较。如把圆周率不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引用、做诠释(以零为中心,将所有的整数从左至右依次等距离排列,然后再用一根水平直线将它们连起来,这就是“数轴”。)下定义(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

  常见的说明办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常见的修辞办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引用

  【第二组】修辞办法:比喻、对比、拟人 、引用

  【引用】《圆周率》与《零赞》如:“道是无理却有情”(原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原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比喻、拟人】a“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无理者,不进道理也!不知道为啥圆周率背了这么个恶名?”b、这样一来负数开平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c、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

  【第三组】表达方式:说明中穿插议论和抒、说明、描写。

  描写: 加入了分数和无理数以后,数学王国更扩大了,在零这位国王两边雁翅般排开的阵容就更加威武雄壮了.

  抒情: 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数学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

  教学过程续

  3.教师总结:以上这些办法均给《说数》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的说明读起来情致盎然。

  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文学性并重,《说数》因而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成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范文。

  【思考探究】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啥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讨论后明确:⑴、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⑵、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会去发现并感受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⑶、自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领悟科学,进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

  板书:存在美/发现美/感悟美p

  教师补充小结:人们常把数学与计算机、围棋或理化相提并论,但专家指出,与数学最接近的学科很可能是音乐与诗歌,爱因斯坦就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诗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自己就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就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我国最优秀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都是作诗的好手。科学是美丽的,更因为科学家们有一颗能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灵。

  五、作业:

  必做:课外阅读《指数的威力》随笔《零的Lenovo》

  选做:仿照课文中两首小诗的写法,选一个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说数

  科学性 注意修饰限定语的功用

  注意信息提炼的完整性

  注意概念表述的明确性

  课后反思

  运用多媒体方面这节课

推荐站内搜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分数线、2022年准考证打印入口名著读后感300字、红领巾心向党作文、公务员面试题库、高考网首页、执业医师报名入口、感动中国观后感600、2021山东高考答案、贵州自考信息管理平台、

说数教案(通用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说数教案(通用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5040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