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七下(精选14篇)《伤仲永》七下(精选14篇)《伤仲永》七下(精选14篇)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伤仲永》七下(精选14篇)

《伤仲永》七下(精选14篇)

《伤仲永》七下 篇1

  5.《伤仲永》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办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啥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  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自:从。是:这。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扳同“攀”,牵引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也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一部分(1-2):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也七年……众人矣。”写方仲永也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爸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暗含了文章的主旨,符合作者的意图。

  ②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也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第二部分(3-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 这一段“受于天”指啥?“受于人’仅指啥?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啥?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8.拓展阅读:

  ①你怎么样评价仲永的爸爸?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爸爸或儿子,会怎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办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也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也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课后反思】

《伤仲永》七下 篇2

  《伤仲永》教学设计                      

  安庆镇中学   赵玉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二)过程与办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办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作品简介,题解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啥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       课文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1)听朗读录音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小组合作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大意。

  (3)朗读比赛。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仲永是奇才?

  “四奇”。一奇: 忽啼求之

  二奇: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三奇: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四奇: 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2、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啥特点?课文是怎么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啥?“受于人’也指啥?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4、思考: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啥?用原句回答。你还有啥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最后一段作者讲了啥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六、深情朗读。

  七、课堂拓展:你从方仲永的经历得到哪些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八、赠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九、教师总结:要想知识常新,思想常新,还得多学习呀。真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学们热爱你们的学习吧!

  十、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

《伤仲永》七下 篇3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比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爸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朴实而也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办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进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办法,积极的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办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办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办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简介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

  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 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提倡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啥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进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七下 篇4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比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爸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朴实而也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办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进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办法,积极的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办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办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办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简介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

  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 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提倡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啥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进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七下 篇5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伤仲永》七下 篇6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也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也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1.对下列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⑴或说处杀虎斩蛟   ⑵具以情告a.⑴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⑵(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祸害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陆云)。b.⑴有人说周处已经去杀虎斩蛟。⑵周处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了(陆云)。c.⑴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了。⑵周处把自己的心情告诉了(陆云)。d.⑴有人说周处已经去杀虎斩蛟了。⑵(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是祸害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陆云)。2.结合句意判断下列句子中“谓”“并”两字的意思。⑴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⑵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⑶也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⑷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两个“谓”字意思    同,两个“并”字意思    同。3.促使周处改过自新的原因是啥?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清河(陆云)从哪几个方面说服周处,使他坚定了改过的信心?(请用自己的话分析)5.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参考答案:⒈a  ⒉相 不 ⒊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⒋三个方面。⑴讲述“闻道”的重要意义,“古人贵朝闻夕死”。 ⑵对周处进行鼓励,“君前途尚可”。 ⑶指出周处一定能达到目的,“何忧令名不彰”。  ⒌略 下一页还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也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也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1)邑人:(2)利其然:(3)扳:(4)环谒: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1)称(    )_________(2)泯然(    )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a.悄悄地把他的爸爸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b.悄悄地请他的爸爸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c.渐渐地请他的爸爸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d.渐渐地请他的爸爸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b.从先人还家:从爸爸那里回家。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啥?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7.仲永的爸爸“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啥道理?参考答案1.(1)同乡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2.(1)chèn相当(2)mǐn消失的样子3.d4.d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也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8.不使学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伤仲永》七下 篇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办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也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怎样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啥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爸爸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伤”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理,表可“伤”之情。若能以“伤”为线,串起全文的教学,定能达到以尽可能单纯的教学线条带动尽可能丰厚的教学内容的课堂高境界。

  〖教学步骤〗

  一、朗读,理解课文

  1、落实字词,通晓大意。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知课文内容: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了解本文形式:随笔,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朗读,体会“伤”意

  1、读文中叙事部分,简述作者“伤”为何事?作者是怎么样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读文中议论部分,说说作者讲了啥道理,仲永何以可“伤”?“受于人”从文中看至少应包含哪些意思?

  3、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安排可见作者的“伤”情?这些地方该怎么样朗读?

  4、你认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三、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

  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22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县官吏达二十多年,对宋朝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39岁时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针。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年仅49岁。在他为相期间,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臻于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是他政治斗争的工具,内容多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语言简洁。他的诗歌多咏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别有含蓄雅洁的情韵,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被时人称为“王荆公体”。他的词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绮丽风习,意境开阔,感慨深沉。有《临川集》。

  2、“天才与勤奋”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

  ──李卜克内西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马其顿)

  3、课外扩读材料:

  周士君《救救“神童”》。

《伤仲永》七下 篇8

  一、 导入  方式

  采用讲述式导入  法和情景激发式导入  法开讲。

  二、 运用原则

  讲述式导入  法为导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过教师的讲述内容,使学生在一开始即接触到知识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语文知识,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导入  法是通过讲述内容的启发,更进一步深化导入  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半部分的内容的思考,给课堂笼罩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染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堂角色。

  运用两种办法,力求使导入  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做到贴切自然的“三贴”标准。

  三、 导入  的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从时间或内容上都与今天的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在导入  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缩短时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点,使古文今学,使学生在一接触这些东西时便放弃陌生感,像对待老朋友那样去对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而放弃努力,缺乏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是缩短这种差距凝聚学习要点的突破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许多例子中找到这种在古人身上发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运用爱迪生对“天才”的解释这句名言,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课本的内容。

  四、 导入  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了上千种东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大脑。但到啥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持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向我们简介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课堂导入  说课《伤仲永》

《伤仲永》七下 篇9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 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啥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啥",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啥特点?课文是怎么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啥?作者是怎么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Lenovo,400字左右。

《伤仲永》七下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⑵ 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⑵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办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学习比较阅读的办法。

  2、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词。

  3、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啥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

  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⑷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5、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爸爸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爸爸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爸爸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故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也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也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⑴ 第一部分(1~2):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啥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爸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② 为啥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③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啥?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④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也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也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⑤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也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⑵ 第二部分(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 这一段“受于天”指啥?“受于人’仅指啥?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啥?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

  ⑴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⑵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⑶ 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8、拓展阅读:

  ⑴ 你怎么样评价仲永的爸爸?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爸爸或儿子,会怎样做?

  ⑵ 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办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也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也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七下 篇11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比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爸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朴实而也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办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进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办法,积极的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办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办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办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简介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

  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 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也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提倡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啥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进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以《一个神童》为题,将本文改写成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

  2、积累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注意增强学生的积累)

《伤仲永》七下 篇12

  【课题】

  伤仲永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1、导课: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也是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

  2、整体感知:

  ⑴ 朗读理解课文: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①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世隶耕( )

  伤仲永(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称前世之闻( )

  ② 理解加粗词的意思:

  未尝识书具

  自为其名

  稍稍宾客其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仲永之通悟

  不能称前世之闻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③ 朗读要求:

  注意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⑵ 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年幼时,具有作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也过7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3、拓展延伸:

  ⑴ 方仲永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啥?

  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⑵ 最后一段议论讲了啥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的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

  ⑶ “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①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②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③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⑷ 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

  ⑸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主张,既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七下 篇13

  第23课 《伤仲永》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相关链接: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 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 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伤仲永》是 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检测。

  1.填空。

  (1)《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其字介甫,晚号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家、思想家。

  (2)本文是一篇         ,它是      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                      。

  2.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 补充。

  三.合作探究。

  翻译下面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余闻之也久。

  (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课堂测试与作业。

  1.背 诵课文。

  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奇:        ②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利:

  3.重点词语

  (1)世隶耕。隶:            (2)未尝识书具。尝:   

  (3)并自为其名。为:       (4)指物作诗立就。就: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   (6)或以钱币求之。或: 

  (7)环谒于邑人。环谒: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9)泯然众人矣。泯然:     (10)受之于天。受: 

  (11)贤于材人远矣。贤:    (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三、合作探究。      

  1.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四、课堂检测与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

  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二、自主学习。

  用原文 填空。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    

  3.仲永的爸爸“不使学”的原因是              ,其具体做法是                                                       。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啥?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啥?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啥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伤仲永》七下 篇14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  ,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 ,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  ,衔接旧知识,也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 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么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啥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 ,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啥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进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也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办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 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 -------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推荐站内搜索:周记大全300字、非主流空间日志、关于爱情回忆的日志、好心情日记、日记 300字、六年级周记、自考试题及答案、四川高考答案、读后感400字大全、大阅兵观后感、

《伤仲永》七下(精选14篇)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伤仲永》七下(精选14篇)
文章链接:https://678999.cn/150622.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一路高升范文网

提供各类范文...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