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说课(精选13篇)
《回声》说课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31课《回声》。这一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有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有海涵的说明文,有图文并茂的科学连环画,简介了气象、航天、动植物及农业科技等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小青蛙不明白为啥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青蛙母亲投石击水,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二)过程与办法 多种办法识记生字。把学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感悟“拾、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二)难点: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青蛙头饰
学生现在上二年级了,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 识记生字,感悟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指导书写。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5分钟)(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20分钟)(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段录像:一位小孩子们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接着问:“为啥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回声》,我板书课题,生书空。
(这样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接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新课。)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啥?学生质疑,老师把注意力引导到两个主要问题上来,回声是啥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我们就带着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2生读完后,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有啥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加oneplus、换一换、猜字谜等办法。(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多种办法,比如开火车、赛读等。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学生自己想各种办法识记生字,培养了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感知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1本环节我首先创设情境:有一天小青蛙跟着母亲来到桥洞底下,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①指生读1、2段,其余思考并说说发生了啥事?
②指导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感悟3—6段,重点4、5段
①母亲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生用-----画出母亲的话,用﹋﹋画出母亲怎么做的。(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②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③课件出示填空
青蛙母亲(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 )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到河岸,也一圈圈地( )回来。(学生填空捡、扔、激、碰、荡五个动词,并做动作感悟动词的用法。还可以选取其中几个动词说句子,强化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④课件演示水波的变化,对比理解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⑤说说回声的形成 师填空提示: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演示、讨论、填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了解回声现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⑥(《语言课标》中指出,各个学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强化对阅读办法的指导。)因此在理解回声之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就把自己当成小青蛙或青蛙母亲,体会小青蛙的心情,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等语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很多问题等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小学语文姓小,但内涵并不小,我牢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课内引向课外。)
(五)作业超市
1和家长或小伙伴戴上头饰演一演。
2在空旷的屋子里大叫几声,亲身体验回声带来的乐趣。
3推荐《金色的小船》《语文经典读本》中的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六)板书设计
31 回声
碰到
波纹←→ 石壁
返回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也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课堂上我的教学理念就是崔峦老师所说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今天我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批评指证。谢谢大家
《回声》说课 篇2
《回声》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母亲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母亲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进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啥是“回声”及“为啥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啥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办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母亲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么样激起波纹,也是怎么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大家知道会发生啥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谈)(板题:回声)
(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啥字?平时你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啥?(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啥?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指名读,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哩”的轻声读音。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a、呱:“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有描写小青蛙叫声的句子。(“呱呱呱,多好看哪!”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
b、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指名读,齐读。(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造句。出示句子: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也返回来。指名读,齐读。)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两个字左窄右宽,哪个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写字就要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啥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母亲是怎么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2、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母亲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母亲的话里,你知道了啥?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母亲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也一圈圈地( )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播放课件)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
(2)你能用上“因为声音的波纹……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啥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母亲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母亲笑着说:“___________。”
小孩子都来做小明的母亲,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板书设计:
返回
声波---------石壁
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同时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母亲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这节课的设计,我定位于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读文、感悟、动画、游戏、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突破难点。这个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展示,已经显示了成效。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价值的问题率较高。有的学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课文的问题所在,如“回声是怎么样形成的”是啥意思?“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学生用心去读文了。
上课开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时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回声想象。在学完课文后,我也让学生通过小明母亲的角色转换,告诉小明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们口述时,有学生把 “石壁”一词换成“大山”,说明学生真正地了解了回声,达到了落实的目的。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当学生把较为重要的两三个问题提完后,我应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没有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处理会更好些。另外,在朗读的环节上,还是要再进行强化。朗读的时间少了,形式也不够多样。
《回声》说课 篇3
设计理念:
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母亲的亲切、智慧。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啥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母亲,现在青蛙母亲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母亲说了,想去的小孩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
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小孩,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随着青蛙母亲出发啦!大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啊!到地方了!快看看,你都看到了啥?(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说啥?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把对这里的赞美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
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强调生字在格中的占位)
(二)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1、小青蛙跟着母亲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你们听,他在说啥?
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2、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么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3、站着的同学来表演小青蛙,坐着的同学来表演看不见的小青蛙。
采访:刚才你们说第一句话时有人学你,现在说了第二句话,也有人学你,你心里怎么想的?
是啊!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所以他跑去向母亲请教,谁来读读他问母亲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三)抓住动词,揭示办法
1、导:青蛙母亲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么样做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老师找到了一个表示青蛙母亲动作的词“跳”你还能找到吗?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来做做青蛙母亲的动作。
3、大家快看,河水发生了啥变化?
练习:青蛙母亲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也一圈圈地回来。
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青蛙母亲的动作和河水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说话和写话时,也可以用上连续的动词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导:水的波纹和桥洞里的回声有啥关系呢?青蛙母亲为啥要这样做?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听青蛙母亲的讲解)
2、你觉得这是一个啥样的母亲?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吗?(和蔼可亲、亲切)是啊,母亲对小孩说话就是亲切的,你能像青蛙母亲一样也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吗?
3、小青蛙听完母亲的话高兴吗?是啊,他高兴得一蹦老高。谁来读读他的话?
4、同桌之间互相扮演青蛙母亲和小青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5、指一对同桌来表演。课件演示回声的形成。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啥能听见回声?
小结:明白了为啥,得到了知识,让小青蛙感到无比的快乐,接下来他也去做啥了呢?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桥洞底下也响起了欢快的叫声)就让我们再次齐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再一次体会小青蛙那快乐的心情吧!
四、生字迁移、巩固识字:
老师把这篇课文编成了一首小儿歌,里边藏着这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认的字。看谁能正确地读出来。
(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母亲带它跳上崖,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崖边也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五、举一反三、指导写字:
这课还有两个字我们没有写,一个是游,一个是围。游字的结构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倒”)围字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圆”)写这两个字时还要注意些啥?书写练习。
六、拓展阅读、启发思考:
你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讲讲当时的情景。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回声》说课 篇4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此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母亲,今天母亲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
生:想看。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母亲,你们听到了啥?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宝贝们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宝贝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宝贝们如果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贝怎么办?
生:看拼音识字。
生:问同学。
生:┉┉
师:宝贝们真有办法,那如果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呢?
生:自己多读几遍。
生:跟着会读的同学读。
生:┉┉
师:宝贝真聪明,那大家开始吧!母亲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约两遍)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 刚才宝贝们读课文时认识了很多生字宝贝,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
(师出示生字卡片,先点名认,并组词,再全班齐认)
师:天气太热啦!生字宝贝们都把帽子取掉后躲到了美丽的花骨朵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课件)
(去掉拼音开火车识字)
师:生字宝贝们真淘气,他们想和大家捉谜藏呢!他们也藏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下面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把藏有生字宝贝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青蛙宝贝们读的真好,你能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吗?
(同桌相互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宝贝们愿意把你们自己认为读的最棒的句子读给母亲听吗?
(点名读,师根据读的情况随机指导)
师:宝贝们读的真棒,你们觉得哪些句子读不好,让母亲帮帮你们吧!
(点名说读不好的句子,师随机指导,有意识准备几个疑问句及长句子,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及长句子的停顿等)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贝们读的真流利,母亲太高兴啦!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贝们感觉怎么样?
生:多好看哪!
师:是呀!多好看哪!有一只小青蛙也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他也高兴的叫起来了,听,他在说啥呢?(出示课件2)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你还听见了啥?
生:我还听见另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哎呀,这好象和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里的回声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只小青蛙好奇怪,宝贝们也一定很奇怪吧!下面请宝贝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上说的来做个实验吧.,一定会有所发现,不过母亲有个要求,要听组长宝贝的安排,还要认真的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啥?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到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也回来了.
生:......
师:宝贝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来看看青蛙母亲做的实验吧,大家可要认真看哟!(出示课件3)
师:宝贝们看到了啥?哪个宝贝向大家简介一下.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课件)
师:重点指导用简介的语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宝贝们自己做了实验,也看了母亲做的实验,母亲知道宝贝们很聪明,对回声都有所了解啦,哪个宝贝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各抒己见,并根据学生的描述再次出示课件2)
师:这就是母亲要给宝贝们说的。(出示的第五自然段文本课件,并范度)
师:宝贝们,你们觉得母亲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母亲给其他的小宝贝讲讲。下面请宝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母亲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也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母亲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贝问我:“母亲,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贝们,母亲再带你们到溶洞去玩吧,瞧,小熊和母亲也来了,他们在干啥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母亲和小熊来到洞口小熊对着溶洞喊:"啊,好漂亮呀."洞内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母亲笑着说:"_______."
师:宝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母亲告诉小熊这是怎么回事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贝。今天跟着母亲知道了很多知识,你们一定还想写今天认识的生字宝贝。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母亲教宝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 “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贝们和母亲玩的开心吗?和母亲玩,你们有啥收获?
(生回答。)
师:你们今天表现的真是顶呱呱.
七、实践活动.
师:宝贝们回家后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母亲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定制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回声》说课 篇5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进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母亲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母亲的话进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啥特别?你想知道些啥?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啥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啥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啥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啥?
⑵ 示图,用导读的办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啥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么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母亲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母亲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母亲是怎么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母亲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办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啥?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啥?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母亲为啥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啥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母亲是怎么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母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母亲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啥?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么样听到回声的?
⑹ 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也(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也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啥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回声》说课 篇6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小孩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办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数码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啥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简介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Lenovo到了啥?
简介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Lenovo、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么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 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啥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悦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回声》说课 篇7
《回声》教学反思
桦南中心小学 田晓华
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习生字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想不想像刚才这位老师一样地来读读这个故事?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些生字吧!
1、学生小组学习识记生字。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思考怎么样记住生字。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怎么样的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第三步:组长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师:刚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己读课文,识记生字吧!
学生开始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检查。
2、识字情况反馈。
(1)、学生汇报生字的识记办法。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对这些生字掌握得怎样了?(出示词语)
小组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读课文。
1、小青蛙听到了啥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母亲是怎么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指生读一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1)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母亲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母亲的话里,你知道了啥?
(2)出示句子,填空
青蛙母亲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 )一颗石子,(扔进 )河里,河水被激起( 一圈圈波纹 )。波纹(碰到河岸 ),也一圈圈地(荡 )回来。
3、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啥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这些字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这些字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通过小组合作读书,让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了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加深了对回声的巩固理解。最后,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欠缺的地方:
1、本节课学生识字的效果不是很好,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识字反馈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朗读时间少了,起不到预计的效果。
3、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还要努力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力争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回声》说课 篇8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较少,也比较简单好认。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
为了巩固生字的认读,可以把下面的短文印发给学生朗读。文中不仅包含了本课的六个生字,还嵌入了几个需要写的字,有利于巩固认读。
《调皮的聪聪》
聪聪很聪明,但有时候也很调皮。
有一天,聪聪来到张爷爷的鱼塘边,发现张爷爷回家吃饭了,他就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他想:可能是石头太小。于是,他也找到一块大石头,准备往里扔。
这时候,张爷爷回来了。聪聪很害怕,就对张爷爷说:“我在向青蛙母亲学习哩!”张爷爷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笑着说:“小调皮!这是鱼塘,一不准游泳,二不准向里边扔石头,快回家吧!下次再让我看到,可不会放过你。”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
2、写字:
⑴ 观察:
① 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② 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请大家仔细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有啥不同?(口字的左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⑵ 示范指导:
① 范写“纹、影、倒、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啥位置。
② 讲解要点:“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⑶ 学生临写:
① 闭目静坐五秒钟,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睁眼、正确握笔、摆好坐姿。
② 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写得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③ 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二、朗读感悟
童话是小孩们最爱读的。本课采用童话的形式简介了回声的知识,只要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就行了,不要细讲科学知识,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朗读课文和词句训练上。
板书课题后,不必向学生解释回声,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说说自己想知道啥,或者老师设疑:回声是啥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课上,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然后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误,读到正确、流利为止。
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可采取以下办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1、带着问题默读: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母亲是怎么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下面的实验可以做成课件,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口述完毕,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四、五段,并指导学生画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捡、扔、碰)加以体会。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时,建议老师们注意两点。
⑴ 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变化的,要读出变化的语气。如,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速度稍慢些。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调,读出惊讶的语气。听了母亲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
⑵ 青蛙母亲是在解答小孩的疑问,他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放慢。
最后,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自编自演课本剧。
三、实践活动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也荡回来的样子。
2、到山谷或者空旷的房子内叫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回声》说课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进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母亲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知道啥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啥?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啥事?
2、自由读第二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啥地方听见的?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啥?
4、小青蛙也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母亲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母亲是怎么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母亲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啥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啥?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母亲的话,思考:青蛙母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母亲第一句说了啥?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啥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啥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母亲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么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母亲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啥问题?
六、 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么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啥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么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_碰到__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回声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 声波 石壁 欢快
返
《回声》说课 篇10
一、读读写写
小河上有座石桥。
____有____。
青蛙母亲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____带________。
二、读读抄抄
选几个词语抄下来:
花纹 波纹 围巾 周围 包围
山洞 桥洞 倒影 倒退 倒水
河岸 岸边 游泳 游戏 秋游
三、涂一涂
把本课要认的字涂上颜色,看一看是啥?
四、游乐园
神奇的数字组图
想一想,运用这些数字还能画啥?聪明的你快快创作吧!
《回声》说课 篇11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母亲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也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啥字?平时你们听过啥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啥?(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啥?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啥?“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 到河岸也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啥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母亲是怎么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母亲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母亲的话里,你知道了啥?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母亲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也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啥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母亲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母亲笑着说:“___________。”
小孩子都来做小明的母亲,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强化。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说课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母亲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也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啥字?平时你们听过啥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啥?(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啥?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啥?“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也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啥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母亲是怎么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母亲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母亲的话里,你知道了啥?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母亲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也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啥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母亲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母亲笑着说:“___________。”
小孩子都来做小明的母亲,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强化。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说课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2、 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
二、字词教学。
1、你们看,词语宝贝来了。你们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请同桌同学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同桌认读词语)
2、大家读得真认真。但是呢,你们看,这里有三个词语宝贝找不到家了,他们可着急了。你能帮他们找找家吗?(指名在电脑上操作)其他小孩子仔细看,如果找对了,请你拍拍手。
3、词语宝贝都找到自己的家了,你能试着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语简介一下河边美丽的景色吗?(生答)
三、复习引入。
河边的景色可美了,引来了青蛙母亲和她的宝贝。请你仔细听听小青蛙在说啥——。(媒体演示)
四、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与自己说的话一模一样的声音,多奇怪的事呀!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青蛙,你心里会有啥疑问吗?
学生提问,教师简单板书问题:(藏?啥声音?怎么样产生?)
你们都很爱动脑筋。所以课文说小青蛙奇怪极了。请你找出这个句子认真地读读。 指名读句3人
教师评价:你紧锁着眉,把心中的疑问读出来了。
你也是只好奇的小青蛙。
你对这个问题也挺好奇的。
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
五、学习课文
1、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自读)
2、读懂了吗?青蛙母亲可要考考你了。
①谁读懂了——这个声音到底是啥声音呢?(生答——回声 板书:回声)
②你是从啥地方看出来的?
③你有没有在啥地方也听到过回声呢?(生答)
④这些回声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已经在书中找到的小青蛙请举手。请你把这几句话划下来。还没有找到的再认真地读读。
你找到的是哪句话?(生答——出示有关句子)
请反复读读青蛙母亲说的话。同桌讨论讨论你还有啥不明白的地方吗?
⑤生提问,教师板书:⑥水的波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你把书翻到149页,仔细看看图,找一找水的波纹在哪里?用铅笔描一描水的波纹。
谁愿意把自己画的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这一圈一圈荡开去的是水的波纹,这一圈一圈荡回来的也是水的波纹。)
除了从图上可以看出水的波纹,课文的啥地方也告诉了我们水的波纹的样子。(生答)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圈圈的波纹?(媒体演示)
出示句子——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⑦水有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课文中说,那声音的波纹就像水的波纹一样,请你在书上试着画画声音的波纹。(学生画)
⑧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母亲是怎么样说的?(媒体演示)
⑨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产生的原因吗?(先同桌互说再指名1人汇报)
明白了回声产生的原因后,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母亲说的这句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出示句子,齐读)
六、小青蛙终于明白了,原来,桥洞里根本没有藏着另外一只青蛙。他听到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回声,难怪他这么高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句子,齐读)。
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青蛙,你还会怎么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出示填空:小青蛙高兴得 :“母亲……” )
我们一起来读读,你就根据自己填进去的词语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还没想出来的就读书上的句子。
⑨小青蛙真是太高兴了,他也游回了桥洞重新体验回声带给他的快乐。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读第6自然段。
七、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网站,你们可以上网去查询有关回声的资料,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推荐站内搜索:日记300字、哈工大考研成绩查询、中学生周记400字、云南自考成绩查询、最好玩的国王作文300字、高考信息网、小说读后感、福建省高考网、自考网成绩查询、四川人事考试网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