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通用15篇)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
课题条形统计图 第 1 课时(总第44 课时)
学材分析
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的用途有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四、五年级学过统计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的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条形统计图、实物投影仪
导学流程设计: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制作条形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统计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
(1)出示我校1998~2002年人数统计图。
(2)观察这张条形统计图你认为在制作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统计图要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作时间、统计项目等。统计图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每一小段长度都相等。
2、制作全学校各年级人数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将课前调查的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小结
1、今天学习了啥知识?
2、你已经知道了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啥?
五、课内作业。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讨论注意方面。
学生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学生调查全班同学体重。
学生小结。
学生做作业。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读图,绘图学生很感兴趣、但绘图时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个别学生有错误,制作规范、美观方面要强化。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第 2 课时(总第 45 课时)
学材分析
学会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办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学习目标
1、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作出简单的预测;
2、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首先让我们见见老朋友。
这是实验小学五年级各班总人数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授
1、质疑导入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班的男女生人数,课前请5位同学分别作了调查,并制成了表格。
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行吗?为啥?
2、初识复式统计图,了解和单式统计图的区别
3、自学复式统计图作图办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5、分析统计图
小结: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班总人数,还可以比较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相差多少的情况。
三、拓展提高
1、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旅行业为研究对象,来做一名“小小统计师”。
2、点明课题
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行人均消费情况。
3、请学生看书p-59页
看到这张统计图,你能获得啥信息呢?
请大家预测一下, 2006年我国居民国内旅行人均消费情况会怎样?
7、点击“共享情报”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留言板里。
小结
四、深入研究
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做投球游戏,把结果与教材数据比较,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五、总结回顾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进入“广阔天地”,进入其他网站了解一些统计知识。
你能说说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
请学生看一看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啥区别。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从这张图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小组讨论,汇报。
1、学生小组合作,自己试一试。
学生制图,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3、分析统计图,在留言版交流感受
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做投球游戏,把结果与教材数据比较,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复式统计图学生很容易两者混淆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第 三 课时(总第 46 课时)
学材分析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办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制作办法。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办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 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办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复习旧知
1 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
3 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说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要注意啥?
提问:如果这个统计图上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用啥办法来解决呢?我们就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 教学新课
1 出示例题
说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
2 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的名称是啥?先要画啥?横轴上要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么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
让学生看看课本,想想自己画的对不对。
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 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0~61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5 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啥相同电和不同点?
三、 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口答问题
2 做练一练的题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啥?你学到了啥?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包括哪些工作〉?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啥特点?画法上有啥不同?
五、 作业
学生讨论:
提问:你是怎么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纸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
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办法。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是怎么样想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折线统计图学生能绘制,也能读懂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第 四 课时(总第 47课时)
学材分析
数学十一册p-62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图准确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2、掌握当统计数据的时间不连续的时候,水平射线表示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时间多少来确定的办法,并知道这样做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张数据统计表,学生准备一张方格统计图纸(学具盒)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长大了想干啥?
2、设计一个某某城市的气象员,下面分管两个城市,即甲市,乙市,其他同学担任气象员助理。
(二)循序渐进,探求新知。
1、气象员走马上任,首先调出甲市和乙市一年气温情况统计表
2、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啥问题?能获取啥信息呢?
3、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4、回答书上的问题。
5、说说两城市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6、学生讨论。
7、两组折线在一个图中,我们怎么样区分呢?
8、观察统计图,你从中也能获取啥信息?产生啥Lenovo呢?
(三)巩固知识。做一做课堂作业相关题目。
(四)结束语:今天某某过了一把气象员瘾,其他同学也跟着过了一把气象员助理瘾,其实就在明天,我们这个地方经济发达。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统计的知识,并用统计的知识管理好我们的气象,让我们的气象为人们服务。
学生回答问题。
1、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啥问题?能获取啥信息呢?
学生讨论。
学生自己制作,交流评比。
自行设计,展示风彩,学生自评。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有趣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题练习四第 五 课时(总第 48 课时)
学材分析
p63练习题1、2
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会根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2.能掌握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办法,能独立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揭题。
二.展开
1.投影出示p63练习第1题的统计表。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1)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了?哪些行业的人数减少了?
(2)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个行业的人数增加最多?哪个行业的人数减少最多?
(3)结合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写理由。
2.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图(第2题)。
投影出示p63练习四第2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请学生说说是画啥统计图?
(1)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2)学生交流互评。
(3)教师小结。
三.巩固
练习基本练习题
四.总结
五.作业1、《同步伴读》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先学生自己试一试,独立完成,再学生讨论互评。
学生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学生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通过练习学生加深了印象
课题练习四第 六 课时(总第49 课时)
学材分析
p64练习四实践活动题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统计图)
学情分析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办法。
学习目标
1 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办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学生实践活动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啥。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三.实践性练习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统计图有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么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啥不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啥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四.作业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学生说一说。
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自己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啥。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统计图把分析情况进行交流。
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要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课题整理与复习 第 七 课时(总第 50 课时)
学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学到的知识,试一试第1题。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的整理和归类。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以前学过的知识和计算办法。
2、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引入
1. 问:以前几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
2. 师生一起归纳、整理几个单元所学内容。
3. 揭示课题。
4. 请学生把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写下来。
5. 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展开(要多设计一些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题目靠近学生生活。)
1. 根据学到的知识,请学生提问题。
2.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3. 与同学进行交流。
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三.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66练一练第1题。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四.作业
学生指名回答。以前几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把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写下来。
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请学生提问题。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很好
教学心得体会: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虚拟主机,学生更喜欢。
课题整理与复习 第 八 课时(总第51 课时)
学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第2、3题
学情分析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尺、三角板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练一练
1. 出示p66练一练第2题。
2. 请学生讨论题后的问题。
3. 学生回答、交流。
三. 展开练习
1. 设计一个学生生活实际的折线统计图题目,让题目靠近学生生活。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2.独立尝试练习。
3.分4人小组进行练习。
四.练一练第3题。
1. 出示题目。
2. 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3. 师生交流,互评。
4.小结。
三.巩固
请学生做统计图的相关题目。多练。
四.总结
五.作业
《同步伴读》
学生复习知识。
学生回答问题,交流问题。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
分4人小组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分4人小组进行练习,学生进行的比较顺利
课题整理与复习第 九 课时(总第 52 课时)
学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第4、5、6、7题
学情分析
主要培养学生的虚拟主机能力。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虚拟主机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复习比和比值的有关知识。
(2)说说求比的注意事项。
二.练一练第4题
1.出示p66练一练第4题。
2.请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3.学生回答、交流。
三. 练一练第5题
1.出示p66练一练第5题。
2.请学生读题。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4.学生回答、交流。
(注意事项: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四.练一练第6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3.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4.小结。
五.练一练第6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3.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4.小结。
六.巩固练习
请学生做统计图的相关题目。多练。
四.总结
五.作业
《同步伴读》
学生复习知识。
学生练一练。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练习题5。
学生交流、回答。
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学生练习。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学生基本掌握,
教学心得体会:练习多了,学生掌握的也较好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2
第一学段在每一册教材里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一年级(上册)
用分、排、数等办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简单的表格。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
用分类、符号记录等办法收集、整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简单的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
方块统计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或可能。
二年级(下册)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获得不同的数据。
三年级(上册)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办法和实际应用。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怎么样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全单元编写了一道例题、一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分别是: 联系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简介了演唱比赛时是怎么样计算平均分的,结合实践活动讲述了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知识。
为啥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啥意思?怎么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啥?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例题的编写线索。
例题首先创设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也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 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也在现实情境之中,他们大都能够接受。怎么样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教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无论哪种办法,都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意义——4名男生套中的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各人套中的个数都相同。学生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办法的过程中,领会了平均数的意义。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后,继续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男生套得准一些就很清楚了。在这道例题里,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办法,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体会到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作用。
教学这道例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情境要浓,认知冲突要强烈。充分利用“套圈”这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比较男、女生谁套得准这个学生喜欢的问题,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状态,在原有的办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气氛中进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个新课题的学习中去。第二,让学生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当提出分别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后,不要急于讨论或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因为还不具备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条件。要先让他们去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无论他们采用哪种办法(在图上移多补少或先加后除计算),都能体会到是原来各人套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套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套中的总个数没有变,这就是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讲给学生听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的。所以,教学平均数意义的理想时机是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以后,教学的办法是学生讲办法、悟体会。第三,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并比较了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以后,要组织学生说说平均数有啥用,既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想想做做”第1题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还可以用其他的办法求出来吗?”是让学生巩固计算平均数的办法。第3题是判断题。160厘米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队员的身高,篮球队里会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队员,也肯定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在教学第4题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哪几天卖出iPhone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哪几天卖出橘子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分析各个数据在整体里的位置。
练习九不以计算平均数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求得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描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第3题先找到哪位同学捐的本数最多,再计算平均每位同学捐的本数。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就能知道平均数一定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这就是平均数的范围,也是估计平均数的常用办法。第4题也有这样的设计意图,能为第6题的估计作铺垫。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办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办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科书第105页例1的场景图.
2,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啥
学生自由发言.
3,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学生各自填写,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4,哪个组的男生最多 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认识复式统计表
1,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啥意思
2,学生观察,交流:
(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
(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也该填哪个数
(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
(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么样填
3, "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 "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 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 (人数)
4,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 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5,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是怎么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办法吗
6,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也能知道些啥
7,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8,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啥名称 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说说题目提供的是啥数据,简介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 "总计"是怎么样算出来的 还有不同算法吗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啥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1)简单简介"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为啥这张表中没有"合计"栏与"总计"栏
从张表中你还能了解些啥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认识了啥统计表 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任务
1,课前了解学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三个班在田径运动会上的得分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4
以下是一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欢迎借鉴!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 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 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 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 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呢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也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啥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节课的说课。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5
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 范文,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孩子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办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小孩子,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父亲母亲是怎么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啥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也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进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啥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啥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啥?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三、创设选择的虚拟主机,积淀“主角”意识。
师:小孩子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 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啥?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简介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学生创设选择的虚拟主机,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啥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6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
2、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将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学生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本单元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理解。
栽蒜苗(二)中的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的预测中引入的,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猜一猜这些蒜苗的长势,然后再共同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办法。本单元学习的统计图仅是单式的,复式的统计图在后续的学习中将重点学习。因此,教学中不要加深学习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
2、从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在统计图表方面除了要求学生能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外,在练习中还较多地提出了分析图表的要求。如类似“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还能提出啥问题?”教材安排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水平,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数据统计的作用
在第二学段中,将结合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逐步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本单元中安排的“‘非典’疫情”等题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这对培养统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时,他们才有更大的兴趣去进一步地学习。
学习者分析
栽蒜苗(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怎样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如果学生栽种的是其他植物,应据实际情况设计统计表或统计图。
注意:如遇到学生记录的蒜苗高度为非整厘米数,如8?郾5厘米、10?郾8厘米等情况,在统计图上取几个格?应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
栽蒜苗(二)教学目标
1、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教学时,仍可以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啥办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办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并结合生活经验发现蒜苗生长十多天后生长的速度逐渐缓慢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7
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
平均数
教学内容: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办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办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母亲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母亲的做法有啥看法?你有啥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办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啥?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啥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办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么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一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啥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一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办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办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一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啥收获,还有啥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办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办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办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8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近几天,听了苏州市实验小学学科带头人刘晓萍老师的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统计,深为刘老师创造和谐气氛、诱导学生积极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动,以及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选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
师取一个盒子,晃动几下。问:大家从听见的声音中,猜一猜盒子里会是啥东西?
生:是皮球。
生:是乒乓球吧。
师:我们就拿出来看看。
生齐说:乒乓球。
师:盒子里只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我们做个摸球游戏,请4个小孩子上来,每人摸5次,看谁摸得黄球多?
四位学生上台。
师:在这些小孩子摸球时,我们该有啥要求呢?
生:认真看。不要影响他们。
生:放在心里记黄球的个数。
师:要忘记了怎么办?
生:把摸到黄球个数记在纸上。
生:记在黑板上也可以。
师:大家对自己提得要求还真不少,好样的。为了记住4人摸黄球的个数,我们要作认真记录,记录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简析]:往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该怎么做”,学生也习惯听从教师指令要去“干啥”,而不是让学生去想“我应该干啥”,学习的被动性很强。从这个片断中看出,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我们该有啥要求呢?”,不是命令学生坐好,认真看,作好记录等,化被动学习为积极学习,进而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是自己,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片断二。
学生摸球活动后,师生共同记录整理了以下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出了啥?
生:1号最多。2号、4号最少。
生:1号同学有4个,2号同学有2个。3号同学有3个,4号同学有2个。
师:还看出啥?谁会说说不同的问题?
生:2号摸的个数与4号一样多。
生:1号与2号同学合起来是6个。
生:2号、3号合起来是5个。
生:四个人一共摸了11个黄球。
生:1号比3号多一个。
生:1号同学给2号同学1个球,就两人同样多了。(继续有5个学生说相差类型的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说得很多也很好!大家想想:每人摸到的黄球个数比几小?为啥?
生:比5小。每人只有5次机会。
师:最多不会超过5。那么大家知道每人摸的白球个数吗?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汇报后。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号摸了4次是黄球,肯定还有一次是白球。
师:你从黄球的个数推想到白球的个数,真了起!(师生集体表扬他)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得到这么多结论。它的用处可真大。
[简析]:这一环节中有三妙。一是学生依据亲身编制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从非计算性的直接观察,得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到一步求和、求差,甚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多步求和、移多补少等问题。不难看出,学生说的话其实就是口头编制应用题的“雏形”,学生是在动手活动,观察图表等物质和物质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编制应用题的早期孕伏训练。这也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感到真实可信,具体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三是引导学生从黄球的个数推测到白球的个数,这样一题妙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体现了课堂的开放。
片断三。
师: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为统计员。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统计员,好吗?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求合起来是几个,谁还会说出不同的问题
在很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一幅“小动物钓鱼”图,然后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星期天上午,太阳公公早早地起床了。看,池塘边来了几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学生齐答是小鸭、公鸡、小山羊、梅花鹿)他们在干啥呢?原来在比赛钓鱼!滴答、滴答,过了一些时候,比赛时间到了,每人钓的鱼都放在这儿了。小孩子,他们每人钓鱼的条数在2~6条之间。你估计他们各钓了几鱼?请你用学具代替小鱼,作个统计,摆出统计图。
学生开始操作,教师指名一人上黑板摆出统计图。
师:大家从自己的统计图中,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互相提问、交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交流。
[简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此片断中,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钓鱼比赛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对小动物钓到几条鱼展开合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用学具摆出了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同桌交流,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课堂不是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虚拟主机。教师提供学生充分思维的时空与积极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此片断从这一角度讲,是为培育学生创造力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9
1.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怎样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啥?”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虚拟主机,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进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2.例2的教学。
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办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在学生完成统计图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答统计图后的简单问题,并让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问题: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进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的蔬菜情况,把学生的饮食情况与填写复式统计表结合起来,进一步体验怎样收集信息,怎样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
第2题,安排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视力情况的统计。此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通过二年级学生与五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视力情况是怎样变化的。题中特别安排了问题:“你想对视力在5.0以下的同学说啥?”使学生把统计的结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找到视力下降的原因,进而增强保护视力的自觉性。
第3题,设计了一个教室图书角的场景,如果班级中确实设立了图书角,则可以进行随机调查、收集信息。完成统计图后让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4题,选用了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看电视时间的统计,教师可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0
要预设,更要注重生成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也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虚拟主机,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怎样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啥,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景色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孩子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啥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进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办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做个调查,调查我们班小孩子最喜欢的季节是啥?
生答。
师:每个季节都有这么多小孩子喜欢,但是呢老师想知道喜欢啥季节的人树最多,那我们该怎么办好呢?、
生:数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来比较
(肯定有会有小孩子会说到用统计的办法。)
师:小孩们说得真好,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现在就请小孩子分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办法。(教师行间巡视,对办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悦的小组加五星)
生:小组汇报交流各种办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办法,谈谈为啥?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说出“正”字记录的简便之处)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就按“正”字的书写顺序在那个季节下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整理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再填入统计表中,你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使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学生们所喜欢的季节的种类。
师:强调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人,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喜欢春季的人最多有17人,只有9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向上添格子、往旁边涂格子、一个格子不表示1个人,而把它表示成两个人刚好用8个半格子、)
师:假如喜欢春季的有27人,此时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3个人)
小结:一个格子表示几个人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办法,请各大组代表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喜欢每个季节的人数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啥?知道了啥,明白了啥?
生:喜欢啥的最多?喜欢啥的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小孩子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4、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统计知识,那你所知道的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呢? 生:商场里的的商品那一样最热销?那一个学习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那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用所学“统计”知识选出小孩子最喜欢哪门功课
师:请小孩子利用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选出我们班小孩子最喜欢的功课是啥?然后完成你手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要完成这个统计,你们会用啥办法来收集数据呢? 生:喜欢哪门课的小孩子就站在讲台上,下面的同学就数。 (按照小孩子说的办法进行统计)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会了啥?知道了啥?
板书设计
统计
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2
背景与导读: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一册就有所涉及。教学中让学生走入真实、有趣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现实问题,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和办法完成统计图、表,并了解与第一册《统计》的有所不同,积极地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教学内容,是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重要的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代表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结合生活,激情引趣
出示四季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教师朗诵《四季歌》)
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课件,四季图)。你们从片子里看到了啥?你们喜欢啥季节呢?为啥?
生1:我喜欢冬季,因为冬季可以堆雪人。
生2:我喜欢春季,因为春季有好多美丽的花。
生:......
师:其实我也喜欢夏天,因为夏季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哟!
师:隔壁二(6)班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的人数画成了一幅图,(课件出示《最喜欢的季节》的统计图)你从图中发现了啥?是怎么样看出来的?
生1:我发现喜欢秋季的人最多。
生2:我看到了喜欢春、夏、秋、冬的各有几人。
生:......
我们是根据以前学过的统计初步知识知道的,那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等效果将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愉悦中回忆统计初步知识,这样不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巧妙复习了旧知,而且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学龄儿童对色彩鲜艳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探究兴趣。新课开始后,我顺应学生心理趋势,用多媒体出示的四季鲜艳画面和优美音乐下伴着老师的朗诵深深吸引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巧设问题,创设情景
师:秋季真美呀!树叶儿黄了,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里,学校准备带我们去秋游。恩施有那么多有名、漂亮的景区(出示龙麟宫、民族大观园、森林公园、儿童乐园景区图案),所以学校决定这次秋游的目的地由同学们自己来决定。你们想去哪儿?
生:......
师:哟!大家都想去很多美丽的地方,那就请你们拿出小纸条,在你最想去的地方下面画上一个记号,注意只能画一个。(收集卡片)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师:现在同学们的卡片都在老师手上,你最想知道啥信息?
生1:我想知道想去那里的人最多。
生2:我想知道想去儿童乐园的有几人。(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地方)
师:请四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统计人数,可以用画○、画□或画·等办法。(老师可适当的添加自己的一票,以便统计的数据全是双数)
记录完后得出结果,并总结啥办法最简便,引出画“正”字的办法也快、也不宜出错。并把数据填在课件中的统计表里。
秋游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
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过去那种老师告诉数据,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的方式。而是利用当地民族旅行特色,一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小孩热爱故乡、热爱自然的情操。一边用学生喜欢集体活动这一特点出发,让他们亲身体验选择、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由于调查办法不同,记录数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让学生用画○、画□、画·等办法体现收集数据的多样性,最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出方便、常用的方便的“正”字法。
这个环节我的问话有些不妥,其实我认为学生可能会采用“举手”或“分开站”等更直接办法统计数据,但课堂上学生并没能说出来。我分析如果在整理数据之前先启发学生自己寻找办法去整理繁杂的数据,小孩们可能会在更开放的教学虚拟主机中得到更宽敞的思维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意识到问话环节的不对,在后面的练习中我补充了“举手”等整理数据的办法。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还应改善之处。这样才能真正的营造一个思维的虚拟主机。
【片段三】
围绕新知,合作探究
师:在整理数据画统计图时发现想去大观园的人数超过了老师准备的格子,这该怎么办呢?(讨论)
生1:再在上面画几个格子。
生2:把它画在旁边的格子里。
生3:可以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办法好些,为啥?
生4:我觉得画在旁边的格子里不好,因为那样土就混在一起了,这样不好看,不容易分清。
生3:我觉得一格表示2个人好,因为那样10个格子就可以表示20个人。
师:你们太棒了!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更同意谁的意见呢?为啥?
请学生在前面演示1格表示2个单位的画法,并在统计图上图颜色。
【反思】
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动力源泉。这里利用已收集的数据而“方格不够”的实际和学生以掌握的统计图基本绘制办法,巧设疑难,为小孩提供思维虚拟主机。在这里我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能互相启发。由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小孩们自己提出来的,小孩们更是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尝试。最终用他们自己想出的“一个方格代表2个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最后从清楚、美观的角度思考把统计图创造出来。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也为以后学习用“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的学习作铺垫。同时在操作中感悟了“替换”、“对应”的数学思想。
【片段四】
巧设疑难,深化新知
师:儿童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玩具(课件播放玩具录像),你们玩过这些玩具吗?最喜欢玩啥?
生:......(看到玩具片段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师:最喜欢玩过山车、海盗船、碰碰车、高空飞机的分别举手,但注意每人只能举一次。(在老师的参与下有意识出现单数的情况)你能把刚才统计的全班《最喜欢玩的玩具》的统计图完成吗?学生小组完成。
生1:呀!老师,那喜欢玩海盗船的有11人怎么画呢?
师:哎呀!是呀!这可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吧!(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生2:那可以用半格来表示。
生3:我可以左、右半格来画。
生4: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上、下半格来画。因为我们看统计图时是看竖条上面对着几,如果左、右半格画,可能会使别人看不清楚。
(学生画后展示作品)
【反思】
这里我选择小孩们喜闻乐见的玩具来调动新课后疲倦的情绪,过山车等玩具的图片出现把小孩们带到了游戏的乐园。他们都争着说啥好玩、啥有趣。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让小孩们用“举手”等形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并完成练习。我在单数这个环节中没有直接传授画的办法,而是给小孩虚拟主机想象。但我没想到,小孩会说出分左、右半格来画的办法,还展开了到底那种办法好的辩论。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加以“建构”。转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片段五】
课堂延伸,感受统计多样性
儿童乐园好大呀!不知道你们玩累了没有,我可有点口渴了,来点儿饮料怎样?可同学们的口味不一样,拿出手中的乒乓球,向自己喜欢喝的饮料前管状通明条中投进去。来选定同学们最喜欢喝的饮料。
师:你们观察投球的结果,和我们学习的啥很相似了?(条形统计图)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统计的办法,你能说说吗?
生:我们教室里每星期贴的小红旗就是。
生:......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旧能发现他的奥秘!
【反思】
设计课堂延伸,为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会画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即本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让学生在管状通明条中投乒乓球来选择自己喜欢喝的饮料的游戏。乒乓球能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的反映出统计结果,既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也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统计的多样性和生活化。最主要是让学生们欲言未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欲望。
点评与拓展:
“统计”是数学知识,更是数学办法,本课着重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们感知“统计”的实用性、广泛性等。教学要立足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肖老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意这一点的体现。
1、首先在设计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导入设计巧妙,充分刺激学生视、听觉,还配上“四季歌”,由诗意的气氛调动学生注意力,使人感觉眼前一亮,带动学生不自觉的进入课堂。结束新课时,也回到生活中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多样性。使整个过程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理念。
2、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第三册统计一课中,书中用喜欢的小动物乌龟等开始新课。但老师在设计中结合教学实际变革教材,选择学生特感兴趣的秋游活动来展开新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将秋游的目的地定为大家选择最多的地方,营造出学生想学习数学的气氛。
3、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整个课堂由始至终的问题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发挥其积极性,在生活中探究。新课深入时,教师采用学生最喜欢的海盗船、碰碰车等来设计练习。让学生自己统计最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进而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小组讨论的帮助下完成统计图。在格子不够这一环节里,学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再添上几个格子;把它占两列格子;1格表示2个单位等办法时。教师并没有评断谁对谁不对,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1格表示2个单位办法好的原因。尊重每一位小孩,倾听他们的发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进而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4、充分挖掘人文价值。
结合恩施民族特色的本地实际,运用恩施人为之自豪的人文旅行景观贯穿整节课,教师就能很容易的营造情景。最终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积极解决的态度,还使小孩们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故乡的情感。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3
撰写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都必须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这套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p87-90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具: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认识条形统计图。
1. 出示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学会看统计图,引导学生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鼓励学生相互间说说你从统计图中看出啥,想到了啥。
2. 出示统计图二,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也有横向的。引导学生说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啥,组织学生相互说一说,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然后汇总。
3.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不足。
二、 学看统计表。
1. “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注意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并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分析,还可根据数的变化规律估计预测一些问题。
2. “小调查”:以小组的形式调查生活中班上同学每天睡眠的时间,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讨论: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析身高和年龄的关系,首先要读懂表格的内容,找出数据变化情况。
三、练一练。
给出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是从周三开始统计,还要求学生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把握大致的销售量规律和趋势。
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第90页。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数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格要代表五个单位。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参加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城市、班级的图书角、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例题的编排特点是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也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办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时间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如根据统计图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根据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本单元内容安排
例1
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办法。
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单位)。
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办法(1格代表5个单位)。
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预测。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强化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素材,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2.这部分内容建议用3课时进行完成。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办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做个调查,调查你们在学校的艺术节中擅长的特长表演有那些?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其中你们最擅长的特长表演是那一种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数出擅长每种特长表演的人数来比较……
师:小孩们说得真好,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擅长每种特长表演的人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办法。(教师行间巡视,对办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悦的小组加五星)
生:小组汇报交流各种办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办法,谈谈为啥?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说出“正”字记录的简便之处)
师:你最擅长哪种特长就按“正”字的书写顺序在那种特长表演下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整理每种特长擅长的人数,再填入统计表中,你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使擅长每种特长的人数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学生们所擅长的特长的种类。
师:强调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人,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
糟了,喜欢走时装步的人最多有17人,只有9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向上添格子、往旁边涂格子、一个格子不表示1个人,而把它表示成两个人刚好用8个半格子……)
师:假如擅长走时装步的有27人,此时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3个人)
小结:一个格子表示几个人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办法,请各大组代表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擅长每种特长的人数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啥?知道了啥,明白了啥?
生:擅长啥的最多?擅长啥的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小孩子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4、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那些地方要用到统计知识?我们统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啥的过程?
生:商场里的的商品那一样最热销?那一个学习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那些?……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a)用所学“统计“知识评比本节课学得最棒的大组
师:请每大组分别派2个代表上台来收集整理本大组的得分(五星加1分,红旗加2分)
生:按4人学习小组分工完成所发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生:小组汇报交流统计结果,再描述分析统计结果。
师:对得分最多的大组插上红旗,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情感教育,鼓励和作学习
b)根据同桌的平时表现表,统计同桌应得到的操行分
师:小孩们你们学到的统计知识用处真大呀!你们能否根据你的同桌每天的表现统计以下他本学期应得的操行分?(五星+1分、红旗+2分、三角形-1分、圆-2分)
生:同桌两人分工合作
生:汇报统计结果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会了啥?知道了啥?
板书设计
统计
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种类
人数
唱歌
跳舞
绘画
走时装步
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教学设计说明: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办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教学中,我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一步体会了数据的收集来源于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做统计图的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的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个格子表示2个人”这一新知的前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景中参与教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在学习与生活经验基础上,积极建构起“以一当多”的数学知识。通过评大组得分夺红旗的统计活动,也十分自然的进行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情感教育,在通过用所学统计知识帮助同学统计本期操行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也运用于实际,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推荐站内搜索:河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入口、公务员试题、优化发展环境心得体会医师资格考试准考证打印、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200字日记大全、2014江西公务员报名入口、我的动物朋友作文300十篇优秀日记200字、长沙医学院录取分数线、